第一篇: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学习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难点: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全家要一起出去旅游,你们会选择什么时间比较合适。(周末或者节假日)
可是奇思家里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奇思想在十二月找一天全家外出旅游,你们能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必须知道什么?(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那我们来一起借助日历找出他们的休息日。(日历)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共同的休息日
师:如果12月1日大家开始工作,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例让学生明白)谁再来说一说,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三句)⑴学会运用符号做记号
师:你打算怎样从日历中知道奇思和他父亲、母亲各自的休息日?
生发表看法(用不同的符号把奇思一家三口人的休息日在日历上分别标出来。)符号多样化,你可以选用你喜欢的符号。
师:现在请你们拿出学习单标出父亲的休息日。请生展示。(引导学生发现从左往右,从上到下标,按一定的顺序。)师:我们标出了父亲的休息日,那这些日期有什么规律?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师:现在日历上多了三角形标记,它表示什么?你发现这些日期有什么特点?(生:表示母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
师: 图中有些日期是既有○,也有△标记,那它表示什么?(表示父亲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请你接着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师:这时候日历上用符号标记的更多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同时标有○√的有_和_。师问:那这表示什么?(父亲与奇思共同的休息日)
生:同时标有√△的有_和_。师:那这又表示什么?(母亲与奇思共同的休息日)
生:同时标有○√△的有__,表示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
师:我们通过符号标记的方法,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的休息日,奇思的休息日,也分别找出了他们的共同休息日。那么现在,你还能不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他们的休息日。生:从星期六,星期日里找。师:为什么从周六日找?
2、认识集合
师:除了用符号标记的方法,还可以用集合的方法。介绍集合,画一个圈,在圈里记录父亲的休息日,这个圈在数学里叫做集合图。师生共同在集合里记录父亲,母亲,奇思各自的休息日。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卡记录父亲母亲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请生上台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师小结:我们借助日历做记号,用集合记录数据等方法,帮奇思找到了他们一家共同的休息日,那现在你能不能很快的告诉奇思他们应该哪一天去旅游。师:你是从哪里知道?(从集合看出的)那集合好用吗?---能一眼看出,很直观。
2、日历中的规律
日历中还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出示日历,观察加框的四个数,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不是所有加框的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自己动手找看看,举例说明。
三、理解应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
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互相检查。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反思: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会画画、会折纸,还会自己买东西。下面我们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好吗?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师:其余的小朋友可一边欣赏精美的商品,一边给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学生摆完后问:这几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摆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师:俗话说的好“商场如战场”,连我们“小小商店”也不例外。还是让我们听三个柜台的小经理是怎么介绍本柜台的商品的?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师:各经理介绍的真棒,我们也持以优质的服务,物美价廉的商品,欢迎您的光临!噢,对了,忘了告诉大家,我们“小小商店”还特设了一个回收站,你们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么的吗?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师:对,我们要文明购物。在这里,告诉每个顾客一个好消息。如你在购物时讲文明、守秩序,小经理会发给他一颗文明顾客星,你们能得到这样的荣誉吗?
(生答。)
师:接下来,就有请小经理和收银员做好接待顾客的准备,各位顾客,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吗?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师:你在购物中,遇到麻烦和问题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生可提各种问题,大家也可帮助解决)询问几位顾客,都购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师:看样子,“小顾客”们在“小小商店”购物非常愉快,让我们一同问问各柜台收银员,共收入多少钱?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烙饼问题去学会怎样安排事情节省时间。通过沏茶问题去体会安排事情不但要节省时间还要合理。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安排事情更合理,更节省时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才能提高做事效率,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那么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时间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课(板书课题)
一、沏茶问题
师:我们先来研究沏茶问题,请看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113页
1、沏茶时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算一算做这些事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2、想一想怎样安排这些事情可以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节省了多少时间?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师点拨:为什么这样安排节省时间呢?
师小结:也就是做事情时,首先要明确做事的顺序,哪些事必须要先做,像刚才沏茶问题中,我们要先洗水壶,再接水。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像沏茶问题中在烧水的同时就可以做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
【设计意图:在沏茶问题这一学习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在初步感知合理安排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跟进训练:
出示数学信息:和面5分钟醒面10分钟擀面5分钟刷锅2分钟准备豆油1分钟妈妈做这些准备工作最少要用多少时间?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加深刻体会到合理安排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二、烙饼问题
1、妈妈用20分钟做好了烙饼前的准备工作,妈妈是怎么烙饼的呢?看书112页谁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点拨:烙哪一面就要让哪一面贴在锅底。烙2张饼用多长时间?怎么烙的?
2、3张饼怎么烙呢?请同学们拿数学书当锅,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写手中的表格,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生2填表)
师点拨:为什么9分钟也能烙好?关键在哪?
师:是呀,锅里要同时有两张饼时才最省时间。我们把烙3张饼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叫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师填表格)烙4张饼怎么烙呢?
(师填表)
师:烙5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
3、先用烙3张饼的方法去烙,再用烙两张饼的方法去烙,用15分钟。(师填表)要烙6张饼,7张饼,8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请小组同学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法烙最省时间,并填写手里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通过填表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师点拨:烙一张饼用6分钟,为什么多烙一张饼却多3分钟呢?
师:还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己动手烙饼的过程中体现烙饼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并在情境中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跟进训练:
1、书114页第一题。说说你怎么安排炒菜的顺序?
师小结:华罗庚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在研究泡茶、烙饼等问题中最早在我国提出了数学中的“优选法”理论——“合理安排”问题,并宣传推广了合理安排的思想和方法,为人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加深刻体会到合理安排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洗茶杯(2分)
找茶叶(1分)
1+1+8+1=11(分)
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所用的最短的时间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特殊时间,并正确进行书写。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读写时间的具体方法。
2、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准确说出当分针从12走到各个数字时所表示的时间是几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实物钟表、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实物钟表、记录单。
一、课件导入
1.引导观察图片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张图片,(出示课件)请仔细观察你在上面获得了那些信息?(每个图片上都有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认识时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上的60个小格,及其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钟面)谁知道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钟面,从刻度12到1这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子?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
师: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吧!(钟表模型演示其中一个大格)
师:这个大格里真的有5个小格。
师:1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几分钟?
生:5小格是5分钟。
师:从刻度12到2呢?你是怎样想的?从12到3呢?……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小格的规律,给学生时间小组讨论,并填上记录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从12到2有10个小格。
生:从12到3有15个小格。
生:从12到4有20个小格。……
师:通过大家的细心观察,我们知道了,每个大格中都有5个小格。那你有办法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生:一共有60个小格
师:60个小格是多少分钟呢?
生:60个小格60分钟。
师: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添上与12个刻度相对应的分钟数。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钟面一共有60分钟。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现在老师还要再来考一考你们,看一看这次你们回答的有没有上次快!(出示课件)
2.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1)(课件)请同学们注意看,现在是几点?
师: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生:9时5分。
师:哪我们怎样来记录呢?
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法(几时几分),另一种是电子表表示法。(板书记录)
师:注意如果分针数步到10,就在分钟前面加0占位。
(2)(课件)这是什么时间。(6时25分)
师:先根据时针来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在6和7之间。
师:确定为几时多
生:6时多
师:再看分针在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生:6时25分。
师: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一认课件上三幅图上的时间,并且用两种表示方法在记录单上认真的做好记录。(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3、时与分的关系(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6时)动画演示
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动的?
生: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走动。
师:时针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从12走到1是几个大格呢?
生:1个大格。
师: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从刻度12又回到了12。
师:那分针走了多少?
生:分针走了1圈。
师: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时=60分(板书)
4、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课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生:用1分1分数出来的。
生:在15分的基础上1分1分数到19分。
生:在20分上往回数1分就是19分。
5、出示课件做练习。
三:总结:你学会什么?
四:课件古诗《明日》
这是一首关于时间的古诗,告诉我们 要珍惜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设计思路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记录时间的工具,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设计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历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多项的有条理的思考。
注意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拥有电脑、实物投影等电教设施。学生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因此在本课利用日历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动物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 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74页的9月份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
(3)填完以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教师应随时关注班里的学习有困难学生,并提醒组长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教育学生,小组合作时一荣俱荣,集体荣誉感很重要。)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生(组长):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4日。
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组同学,他们边听边对照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做记录。汇报一结束,他们便举手补充纠正。
生4:我补充,你们组的答案有错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还有16日,母子共同休息日还有24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9月4日和24日两天。所以这两天飞飞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我立刻表扬他,你很会倾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第一个小组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他们组这样分工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错,漏掉几天。我们组认为这样分工比较好,我们先在9月份日历上自己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这样从日历上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休息日在哪几天,共同的休息日有哪几天,不会轻易漏掉,然后再像他们组那样分工合作,填写集合图。
生6:我们组的方法和你们(生5)差不多,不过我们组先选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其他人负责观察,说答案,这样,一个人回答,有两个人监督,一个人记录,既节省时间也不容易出错。
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快,更重要的是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从中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而且都是双数。
生2:我知道原因,这是因为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2天休息1天。
课前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灵感,对啊,还可以利用倍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很快找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学生听了也恍然大悟。
生3:我知道了,根据这个特点,利用4和2的乘法口诀,爸爸的休息日就是4,8,12……妈妈的休息日就是2,4,6,8……再互相对照找出共同的休息日。
生4: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就是把3和4分别加7,再加7……
生5:我还发现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和爸爸自己的休息日是一样的,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和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一样的。
……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利用倍数关系是我课前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见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观察日历找规律。
为了让学生对找规律产生兴趣,我出示第75页第3题的9月份日历,带领他们举办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息、发现规律。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和有阴影的9个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分别另换一组试一试,仔细观察,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2)以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要求进行讨论,获取信息,记录下来,限时5分;
(3)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不重复;
(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10分,得分最高小组获得“最佳发布信息奖”。
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学生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迅速把信息记录在题单上。5分后,我先询问了各组信息整理的情况,然后请一个获得信息最多的小组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组长1:我们组发现的信息有14条。
生1:观察加框的4个数,横看,12比11多1,19比18多1;竖看,18比11多7,19比12多7;交*看,11+19=30,18+12=30,和相等……
生2:我补充,我们另选一组,6,7,13,14。横看,7比6多1,14比13多1;竖看,13-6=7,14-7=7;斜看,13+7=20,6+14=20,和相等……
生3:观察有阴影的9个数字,横看,每一行一个比一个多1;竖看,一个比一个多7;斜看,7+15+23=45,9+15+21=45,和相等……
生4:我换另一组8,9,10,15,16,17,22,23,24,横看……
组长1:我们在日历中还找到了这些规律,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竖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这是因为日历一行是7天……
组长2:我们组补充,可以斜着看。从左向右斜,如5,13,21,29或6,14,22,30,一个比一个多8,从右向左斜,如7,13,19,25,一个比一个多6……
……
学生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很多信息,找出了很多规律。汇报结束后,我们一起评选了“最佳发布信息奖”。我鼓励其他小组也要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善于发现信息,寻找规律。
(评析这一环节我变枯燥的找规律为“信息发布擂台赛”,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向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1. 第76页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父亲踏到的台阶有1,4,7,10,13
儿子踏到的台阶有1,3,5,7,9,11,13
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有1,7,13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2.第77页第2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1路车和2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15,从7时起,1时内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5次,分别为7:00,7:15,7:30,7:45,8: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通过实践,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非常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愿意吗?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三、日历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其实在日历表中的这些数字之间还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数学绘本《时间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实际与客观事实使学生理解时间的特性。
2. 通过观察时针、分针走的关系使学生知道1时=60分,认识几时几分。
3. 通过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 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时间的特性,能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钟表,能够正确的读出时间。
教具学具:绘本,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由宇宙奥秘引入时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太阳、地球??)第一缕光来到世界是哪一天?难道早在这个世界产生之前第一缕光就流向了我们吗?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想)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时间的奥秘。(板书:时间)
【设计意图】 [以探索科学奥秘的形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的特性。
师:出示绘本图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时间是早晨、中午、晚上这样重复的。
预设二:我们是按照四季,过了春夏秋冬,要再过春夏秋冬。
总结: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只是因为太阳每天升起,而这种自然的反复特性,使我们感到时间是“循环的”。
媒体出示课件,教师提问:时间是不是像这样一会长,一会短?
师:虽然我们在玩的开心时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无聊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实际上时间的长度是固定的,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感觉有时长、有时短。
师:瞧,这是什么?(PPT展示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人们为什么发明钟呢?
师:为了让时间不能随着性子变长变短,人们就发明了钟表。
2. 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座位的同学先讨论讨论。
教师总结。
3.认识秒。
媒体演示:闭眼,再慢慢睁开眼睛的时间,大约就是1秒钟。
媒体演示倒计时的声音,使学生感官直接地感受1秒的长度。
4.认识分。
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媒体演示方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师: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1分钟的时间观念。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
一分钟结束后,提问:A.一分钟读多少字?(统一读一篇课文)B.一分钟写多少字?(统一抄写字)C.一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D.一分钟数多少个数?
每组推荐二人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再运用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所学知识。]
5.认识时
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师: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师: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
6.教师小结。
三、梳理知识,巩固应用
1.比比谁最棒
你们会用今天学的方法看钟吗,这儿有个小朋友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会读时间了,看看谁能够又快又正确的读出时间。
2.课件展示小红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 [将练习中的四幅图用电脑动画、画外音等设计情境,通过讲述“小红一天”的故事,从而巧妙地与所学内容联系上。在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凭着兴趣,自觉、自愿地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拓展欣赏
媒体出示古代的时间概念、各个国家的时间为什么不同等PPT展示及音视频。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多角度了解时间的特性,从不同方面理解时间的重要意义。
谈话: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配乐朗诵(一生范读)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媒体出示一分钟价值图片,“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看一分钟能创造多少财富,做多少事情,时间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呀!小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设计意图】 [ [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时间的价值。]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P101、105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
教学方法: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
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部门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想知道咱班学生,谁家没有电话?
师:你家电话每月要花费多少钱你知道吗?
师:你家电话花钱多是什么情况呢?和打电话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节数学课《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老师板书课题)
在学习新课前,我想大家做几道题:(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
240÷30 440÷20 4800÷400(口算)
150÷25 800÷25 20xx÷125(学生板演)
(老师总结)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师:大家来看看这样的一幅图!你说说图中给你了那些数学信息吗?
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先估算一下。
学生汇报,先汇报估算的情况,再列式精算!
师:今天这2个算式和以前我们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
师:现在大家小组内学生探索:
如何计算2.38÷0.34和238÷34的'得数是否相等?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请把下列相等的两式连结起来
练习:
一.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12
2.38÷0.34=□÷□
5.2÷0.325=□÷325
161÷0.46=□÷□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习认识时间
(1)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2
【课例名称】: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1课时)
【执教教师】
【指导教师】
【课型】
新授
【学段(年级)】
小学四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3例2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例2以家里来客人要沏茶的实际素材为背景,提出“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问题,继续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方案,要让学生首先思考并讨论清楚: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引出话题。
1、师生谈话。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会做什么呢?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不仅在文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简单而平实的导入把课堂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学的,正是我们生活中要用到的,这样的学有所用,才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与此同时,这样的设计又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整合,“一边……一边……”正说明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这两件事之间即有内部联系又有不同的方式,而这其间的合理安排,正是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统筹方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学习例2)
1、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出示例2画面)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各项工序图片)谁能说给大家听?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后提问)小明先烧水行吗?看来,合理安排时,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
师:那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都挺善于开动脑筋的。那小明要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然后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多长时间?(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安排的?(请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师引导学生叙述设计的过程:你们先干什么?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师;还有谁有更快的方法?(请另一组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4、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为什么?
生:第一种,因为用的时间少。
师:在哪节省了时间?
生: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同时做了3件事,所以更节省时间。
师:说得真好!看来,合理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哪些事应该先做,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板书:同时进行)那么,像这种能让客人最快喝上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为我们呈现的这种最优方案的流程图。(出示流程图)
5、小结:上面①③这两种方案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的。③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两件事,而①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看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沏茶,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同样的理念去解决。请和老师一起去看看一些生活小问题吧。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原则,我首先创设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三、实践应用(我是小小设计家)
1、师:小红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她呀?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吃药画面)
师:你能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吃药的过程包括几件事?分别需要多长的时间?小红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应怎样安排事情,才能让小红吃完药后能尽快休息?(学生汇报,老师出示最佳流程图)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又设计了“我是设计小行家”的生活小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新掌握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最优化的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对设计优化方案、合理安排事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对于他们的安排,请你说说看法。(出示课件:(1)、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
(生:乘车看书时,车子在行驶中会使车内的光线忽明忽暗,车子在行驶中摇晃,会使眼睛与书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会影响视力,损害眼睛健康;看电视,是大脑在进行活动,大脑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而人在吃饭时,也需要有大量的血液和消化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两者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者都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因此,既妨碍了食物消化,影响了健康,也看不好电视。所以说这样的安排都是不科学的。)
师小结:通过分析上面的事情,我们明白了,合理安排事情,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人身的健康和安全,更要讲究科学。
[设计意图:对合理安排事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再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并合理安排事情的真谛。]
3、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合理安排的事情,聪明的人总是把事情进行最优的安排来提高效率。请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的?(生说)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的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呢?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在生活中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这样的一句话:(课件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铬印,给学生以启迪。]
五、课后作业:设计一张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六、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板书:时间与数学)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共同的休息日
1、师:我们的好朋友奇思,他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师:他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师: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2、出示9月份的日历,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师: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是哪几天?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符号标记休息日)
师:请第一组同学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第二三组同学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第四组同学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学生分组标记休息日后,全班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父亲、母亲休息日)
课件出示奇思的休息日,你又发现了什么?
3、师: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出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吗?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方法。)
4、师: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老师是这样表示的,你能像我这样表示出父子、母子以及全家的休息日吗?
(师一一地把学生所说的展示出来,然后请同学们交流填的方法。)
生1:我是按九月份的日历填的,同时有三角形和圆形的就是父母共同休息日;同时有三角形和对勾的就是父子共同休息日;
同时有圆形和对勾的就是母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三角形和对勾就是奇思一家三口共同休息日。
(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师:用这样的图表示共同的休息日有什么好处?
(感受用集合表示的优势与特点。)
(2)日历中的规律
1、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框里的4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2、换一组数,再次观察发现,验证规律。
3、观察框里面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换一组试试。
4、根据描述猜一猜。
三、数学小故事。
少年高斯的故事,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习题。
时间与数学:4,8,12,16,20,24,28.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探索并解决与日历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足之处有: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休息规律后,直接给出9月份日历让学生标记,部分孩子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应该让孩子再结合日历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规律;找日历中的规律,我只让学生能找出规律,言之有理即可,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在找规律时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序性、条理性。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小数除法的必要性,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3.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教学中合理地选择运算方法,通过估算和笔算以及验证运算结果的合理性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作用: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除法意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除法意义的扩展,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一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除法的意义,也为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是教材的难点之一。
关键词:数感、估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置疑向难。
设计意图:
1.海边拾贝:4个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复习:0.48÷4、6.3÷7、0.25÷5、8.32÷8;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课学习作铺垫。
2.情境激趣,培养学生感知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从主题图提供的一个生活场景“打电话”中感受数学信息,有顺序地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小红和小华打电话,小红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7元,共花8.54元;小华打国际长途,每分钟7.2元,共花45元。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4.先估计谁打电话的时间长?通过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数感。
①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②分组汇报估算过程;
③评价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a.国际长途每分7.2元,大约是国际长途每分0.7元的10倍,如果小红和小华打电话的时间相同,那小华的电话费总价应该是小红电话费的10倍,但是45元大约是8.54元的5倍,故小红打电话的时间长;
b.小红打电话的时间大约是:8.54÷0.7≈9分,8.54≈9、0.7≈1,9÷1=9(分钟)而小华大约是47÷7.26≈6分钟,小红打电话的时间长。
C.12个0.7是8.4元,6个7.2大约是42元,因此小红打电话的时间更长一些。
4.列出算式,解决问题,体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根据总价、单价和数量的关系列出:8.54÷0.7和45÷7.2观察这两个算式,找出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的不同点,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也可以根据总价,单价和数量间的关系列式,表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整数的除法的意义相同,扩展了除法的意义。那么该怎样计算呢?引出下一环节,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和步骤。
5.探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a.学生独立试算:
①用你认为合理的方法计算;
②除数是小数是否可以转化成整数;
③怎样转化;④应用了什么规律。
b.小组讨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方法,围绕前面提出的要求,展开讨论并做好记录。
c.全班共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并进行算法最优化。同学们的几种算法汇报展示,组1:把0.7元=7角,8.54元=85.4角,变成了84.5÷7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85.4÷7=12.2分;组2:把8.54元=854分,0.7元=70分,854÷70=12.2分。组3:把除数0.7变成整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变成85.4,被除数的变化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85.4÷7=12.2分。组4:把8.54扩大100倍,变成854,要使商不变除数0.7也要扩大100倍,变成854÷70=12.2分。D.对比四种方法的异同,找出相同点:A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除数变成整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b商不变的性质的应用。不同点:第一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是以除数为标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第二和第四组是以被除数为标准,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商仍然不变。究竟以谁为标准来处理除数的小数点更加简单,也更加科学呢?小组讨论进行算法最优化:以除数为标准,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更简便,这样既不会增加除数的位数,也达到转化成整数的目的,因此更加科学了。e.练习填一填:0.78÷0.2=÷()0.7÷0.25=()÷()4.06÷0.58=()÷()32÷0.08=()÷()通过练习集体得出:做除法看除数,除数扩大多少倍变成整数,被除数也随着扩大相同的倍数,这样既简单明了,也不会增加除数的位数,也就更加科学了。
6.试一试。通过小数除法的初步练习,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6个题分成两大组,分别请6个小朋友板演。全班学生形成共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7.教师巡视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把错例投影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纠错,让学生不仅知道错,还应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你采用的什么方法来检查?结论:运用估算和乘法来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8.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识吗?请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来帮助你。让同学们置疑问难,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延续到课尾。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8.54÷0.7的商越除越大了,比被除数还大,我有点糊涂,同学们能让我更明白吗?用乘法知识来解决。(乘一个小于1的数积比另一个因数小,即被除数比商小,商比被除数大;还有除以1即商和被除数相等,除以比1大的数商就小于被除数,那么我想除以比1小的商就大于被除数。)这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也有学生可能会说:当除数的小数位数比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多时,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时怎么办?(添0补足)
也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商的小数点和原来的小数点还是现在的小数点对齐?师生共同用多媒体演示解决。
通过质疑问难让学生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在解决实际学习问题中结束全课,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课时内容学习埋下伏笔。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最大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某地区因缺水威胁各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录像及图片。同时配录音“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人面临水资源危机吗?世界上有 80多个国家,20亿人口正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况中。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看过、听过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4.让学生独立推算出1时、8时、1天漏掉多少杯水。学生交流推算的结果及方法。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有什么想法?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教材中原本是安排了四个练习题,而我把第一题说出郜欣的出生年、月、日和她的年龄改为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年龄,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了解父母的欲望,同时对身份证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把第三题小红帮妈妈做迎客准备改为自己帮妈妈做家务,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习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
3.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注意到了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使学生获得体验中的感受、成功后的喜悦。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非常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愿意吗?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三、日历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其实在日历表中的这些数字之间还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第四篇:时间与数学_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教具准备:ppt 月历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PPT出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日历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二、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合作探究
(一)(PPT展示主题内容及解答要求)小组讨论后,按要求汇报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奇思。(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奇思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奇思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还知道奇思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奇思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二)、PPT展示题目 小组交流后汇报“哪天是一家人的共同休息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1、观察日历后回答。
小组1:他们可以10日去。
小组2:不对,10日奇思的父亲不休息。
那么我们想想办法,可以在日历上做些标记什么的,是不是就可以又快又准确地知道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我们来试试,PPT展示题目要求,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从9月1日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2、小组里讨论一下,怎样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1)首先请小组合作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找出来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奇思的休息日
(2)再找出他们的共同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3)PPT展示:小组完成情况,帮他们检查一下。
小组3:奇思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顺序不一样。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顺序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小组2:老师,我们认为4日、24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小组4:你说的不对。4日、24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奇思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该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小组5:我们同意他的观点。4日、24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小组6:我们是这样想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个休息日。第一个休息日是4日,第二个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类推。母亲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两天有1个休息日。
小组7:我们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
小组8:我们发现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
小结:你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小组10:他们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3、小结: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集体:想。
PPT展示合作探究
(三)1、9月份的日历表。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选代表汇报:生1:我们发现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生2:我发现,竖着看,7比14少7,8比15少7。
生3:我是斜着看的,7和15 加起来是22,而8和14加起来也是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小结:你们很全面!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2、(PPT展示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选发言人汇报
生
1、观察片刻:老师,是的。横着看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小组讨论。)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7、8、9、14、15、16、21、22、23)
生
2、我发现了!横着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
生
3、我也发现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相加也是30。
生4: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师:你太真善于观察了,真的是爱钻研的小能手。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PPT展示:父亲和儿子同走台阶情境题
根据刚才的学习,哪个组能用最快捷的办法找出答案来?
生1:我们观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该是3,6,9这样的数。儿子是一步两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2,4,6这样的数。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6阶,都要踏到的第二阶是第12阶,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6的倍数。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生2:他们说的很详细,观察地很正确。
生3:我们还发现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3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PPT展示课本第79页少年高斯的故事。
三、小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自由畅谈。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生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4千克=()克 3吨=()千克
5000克=()千克()t=2000kg 18t=()kg()kg=6t
2.比较大小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t()3600kg 5kg()5t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条鱼重500()一枝牙膏重50()
一头牛重250()一桶油重5()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 吨 有 多 重
(认识吨)
1吨 = 1000千克
1t = 1000kg
教后随记:
学生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教具准备:ppt 月历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PPT出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日历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二、探索日历中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究
(一)(PPT展示主题内容及解答要求)小组讨论后,汇报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奇思。(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知道了什么?
合作探究(二)、PPT展示题目 小组交流后汇报“哪天是一家人的共同休息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1、观察日历后回答。
那么我们想想办法,可以在日历上做些标记什么的,是不是就可以又快又准确地知道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我们来试试,PPT展示题目要求,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从9月1日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2、小组里讨论一下,怎样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1)首先请小组合作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找出来
父亲的休息日 母亲的休息日 奇思的休息日(2)再找出他们的共同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 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父母共同的休息日 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3)PPT展示:小组完成情况,帮他们检查一下。
你们都很善于思考。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3、小结: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合作探究
(三)PPT展示 1、9月份的日历表。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组选代表汇报:
小结:你们很全面!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接下来再看一组数字。
2、(PPT展示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小组交流这组数字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选发言人汇报
师:你太真善于观察了,真的是爱钻研的小能手。
三、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PPT展示:父亲和儿子同走台阶情境题
根据刚才的学习,哪个组能用最快捷的办法找出答案来?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四、扩展延伸
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PPT展示课本第79页少年高斯的故事。
五、全课总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怎样的收获?(举手发言)
六、板书设计
矿区一小刘萍执教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部门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师:我想知道咱班学生,谁家没有电话?
师:你家电话每月要花费多少钱你知道吗?
师:你家电话花钱多是什么情况呢?和打电话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节数学课《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老师板书课题)
在学习新课前,我想大家做几道题:(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
240÷30 440÷20 4800÷400(口算)
150÷25 800÷25 20xx÷125(学生板演)
(老师总结)
师:大家来看看这样的一幅图!你说说图中给你了那些数学信息吗?
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先估算一下。
学生汇报,先汇报估算的情况,再列式精算!
师:今天这2个算式和以前我们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
师:现在大家小组内学生探索:
如何计算2.38÷0.34和238÷34的得数是否相等?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请把下列相等的两式连结起来
练习:
一.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12
2.38÷0.34=□÷□
5.2÷0.325=□÷325
161÷0.46=□÷□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2【课例名称】: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1课时)
【执教教师】
【指导教师】
【课型】
新授
【学段(年级)】
小学四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113例2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例2以家里来客人要沏茶的实际素材为背景,提出“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问题,继续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方案,要让学生首先思考并讨论清楚: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引出话题。
1、师生谈话。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吗?你会做什么呢?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不仅在文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简单而平实的导入把课堂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学的,正是我们生活中要用到的,这样的学有所用,才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与此同时,这样的设计又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整合,“一边……一边……”正说明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这两件事之间即有内部联系又有不同的方式,而这其间的合理安排,正是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统筹方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方法。(学习例2)
1、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出示例2画面)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各项工序图片)谁能说给大家听?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后提问)小明先烧水行吗?看来,合理安排时,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后顺序)
师:那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都挺善于开动脑筋的。那小明要怎样安排这些事情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然后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多长时间?(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安排的?(请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师引导学生叙述设计的过程:你们先干什么?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师;还有谁有更快的方法?(请另一组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4、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师:比较上面的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为什么?
生:第一种,因为用的时间少。
师:在哪节省了时间?
生: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同时做了3件事,所以更节省时间。
师:说得真好!看来,合理安排时,不仅要考虑哪些事应该先做,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板书:同时进行)那么,像这种能让客人最快喝上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为我们呈现的这种最优方案的流程图。(出示流程图)
5、小结:上面①③这两种方案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的。③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两件事,而①的方法是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看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沏茶,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同样的理念去解决。请和老师一起去看看一些生活小问题吧。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原则,我首先创设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1、师:小红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她呀?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吃药画面)
师:你能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吃药的过程包括几件事?分别需要多长的时间?小红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应怎样安排事情,才能让小红吃完药后能尽快休息?(学生汇报,老师出示最佳流程图)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又设计了“我是设计小行家”的生活小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新掌握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最优化的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对设计优化方案、合理安排事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对于他们的安排,请你说说看法。(出示课件:(1)、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
(生:乘车看书时,车子在行驶中会使车内的光线忽明忽暗,车子在行驶中摇晃,会使眼睛与书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会影响视力,损害眼睛健康;看电视,是大脑在进行活动,大脑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而人在吃饭时,也需要有大量的血液和消化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两者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者都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因此,既妨碍了食物消化,影响了健康,也看不好电视。所以说这样的安排都是不科学的。)
师小结:通过分析上面的事情,我们明白了,合理安排事情,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人身的健康和安全,更要讲究科学。
[设计意图:对合理安排事情有了初步认识后,再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科学并合理安排事情的真谛。]
3、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需要合理安排的事情,聪明的人总是把事情进行最优的安排来提高效率。请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的?(生说)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的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呢?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在生活中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这样的一句话:(课件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铬印,给学生以启迪。]
五、课后作业:设计一张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14分钟)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习认识时间
(1)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习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4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情分析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2.知道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评价任务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资源与建议
1.《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 认识钟表 练习拨钟 课堂总结3.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本节课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4.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1.认识闹钟。
2.谈谈闹钟的作用。
通过听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钟表
环节二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教师:你看它的分针都指向几?都朝上指着几?生:12整理归纳: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上拨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2时、6时、12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怎样看表,怎样读时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找朋友:看桌面连线
2、猜一猜,小明几时在看电视,拨出一个时间
3、过1时是几时,教材94页第3题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教师:今天有小闹钟相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谈谈收获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钟面上:(1)时针和分针
(2)12个大格
(3)12个数
2、整时整点:7:00 8:00 2:003、记录时间的方法:(1)普通计时法:7时 8时 2时
(2)电子计时法:7:00 8:00 2:00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5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分组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交流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办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a.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互相检查。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反思: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会画画、会折纸,还会自己买东西。下面我们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好吗?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师:其余的小朋友可一边欣赏精美的商品,一边给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学生摆完后问:这几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摆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师:俗话说的好“商场如战场”,连我们“小小商店”也不例外。还是让我们听三个柜台的小经理是怎么介绍本柜台的商品的?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师:各经理介绍的真棒,我们也持以优质的服务,物美价廉的商品,欢迎您的光临!噢,对了,忘了告诉大家,我们“小小商店”还特设了一个回收站,你们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么的吗?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师:对,我们要文明购物。在这里,告诉每个顾客一个好消息。如你在购物时讲文明、守秩序,小经理会发给他一颗文明顾客星,你们能得到这样的荣誉吗?
(生答。)
师:接下来,就有请小经理和收银员做好接待顾客的准备,各位顾客,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吗?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师:你在购物中,遇到麻烦和问题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生可提各种问题,大家也可帮助解决)询问几位顾客,都购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师:看样子,“小顾客”们在“小小商店”购物非常愉快,让我们一同问问各柜台收银员,共收入多少钱?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
课本P101、105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
教学方法: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1、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最大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某地区因缺水威胁各种生物生存和生活的录像及图片。同时配录音“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有多少人面临水资源危机吗?世界上有 80多个国家,20亿人口正面临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况中。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看过、听过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4.让学生独立推算出1时、8时、1天漏掉多少杯水。学生交流推算的结果及方法。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有什么想法?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教材中原本是安排了四个练习题,而我把第一题说出郜欣的出生年、月、日和她的年龄改为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年龄,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了解父母的欲望,同时对身份证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把第三题小红帮妈妈做迎客准备改为自己帮妈妈做家务,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习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
3.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注意到了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使学生获得体验中的感受、成功后的喜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设计思路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记录时间的工具,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设计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历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多项的有条理的思考。
注意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拥有电脑、实物投影等电教设施。学生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因此在本课利用日历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动物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集合图。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74页的9月份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准确地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
(3)填完以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种话语霸权的现象,教师应随时关注班里的学习有困难学生,并提醒组长及时给予帮助。同时教育学生,小组合作时一荣俱荣,集体荣誉感很重要。)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生(组长):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4日。
我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组同学,他们边听边对照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做记录。汇报一结束,他们便举手补充纠正。
生4:我补充,你们组的答案有错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还有16日,母子共同休息日还有24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是9月4日和24日两天。所以这两天飞飞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我立刻表扬他,你很会倾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第一个小组采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期待能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又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他们组这样分工虽然速度快,但是容易出错,漏掉几天。我们组认为这样分工比较好,我们先在9月份日历上自己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再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这样从日历上一下子就能看出他们各自的休息日在哪几天,共同的休息日有哪几天,不会轻易漏掉,然后再像他们组那样分工合作,填写集合图。
生6:我们组的方法和你们(生5)差不多,不过我们组先选一个记录员负责记录,然后其他人负责观察,说答案,这样,一个人回答,有两个人监督,一个人记录,既节省时间也不容易出错。
他们的回答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看来采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我表扬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快,更重要的是合理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从中发现的信息。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而且都是双数。
生2:我知道原因,这是因为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每2天休息1天。
课前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我的灵感,对啊,还可以利用倍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很快找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学生听了也恍然大悟。
生3:我知道了,根据这个特点,利用4和2的乘法口诀,爸爸的休息日就是4,8,12……妈妈的休息日就是2,4,6,8……再互相对照找出共同的休息日。
生4:我发现飞飞的休息日就是把3和4分别加7,再加7……
生5:我还发现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和爸爸自己的休息日是一样的,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和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一样的。
……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敢不敢接受更高的挑战?
(评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做记号、一一对应、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利用倍数关系是我课前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见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观察日历找规律。
为了让学生对找规律产生兴趣,我出示第75页第3题的9月份日历,带领他们举办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信息、发现规律。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和有阴影的9个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再分别另换一组试一试,仔细观察,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2)以小组为单位按题目要求进行讨论,获取信息,记录下来,限时5分;
(3)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不重复;
(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10分,得分最高小组获得“最佳发布信息奖”。
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学生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迅速把信息记录在题单上。5分后,我先询问了各组信息整理的情况,然后请一个获得信息最多的小组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组长1:我们组发现的信息有14条。
生1:观察加框的4个数,横看,12比11多1,19比18多1;竖看,18比11多7,19比12多7;交*看,11+19=30,18+12=30,和相等……
生2:我补充,我们另选一组,6,7,13,14。横看,7比6多1,14比13多1;竖看,13-6=7,14-7=7;斜看,13+7=20,6+14=20,和相等……
生3:观察有阴影的9个数字,横看,每一行一个比一个多1;竖看,一个比一个多7;斜看,7+15+23=45,9+15+21=45,和相等……
生4:我换另一组8,9,10,15,16,17,22,23,24,横看……
组长1:我们在日历中还找到了这些规律,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多1;竖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这是因为日历一行是7天……
组长2:我们组补充,可以斜着看。从左向右斜,如5,13,21,29或6,14,22,30,一个比一个多8,从右向左斜,如7,13,19,25,一个比一个多6……
……
学生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发现了很多信息,找出了很多规律。汇报结束后,我们一起评选了“最佳发布信息奖”。我鼓励其他小组也要像他们这样,开动脑筋,善于发现信息,寻找规律。
(评析这一环节我变枯燥的找规律为“信息发布擂台赛”,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向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1.第76页第1题。
(1)先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父亲踏到的台阶有1,4,7,10,13
儿子踏到的台阶有1,3,5,7,9,11,13
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有1,7,13
(3)师:观察一下,还有什么规律?如果接着走上去,父子同时踏到的台阶还可能有哪些?
(4)生讨论汇报:每6级台阶他俩就会同时踏到一级,因此还有19,25,31,37,43,49。
2.第77页第2题。
(1)先独立完成,提醒注意,弄清题目要求。
(2)全班交流反馈:1路车和2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15,从7时起,1时内1路车和2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5次,分别为7:00,7:15,7:30,7:45,8:0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通过实践,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0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板书:时间与数学)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共同的休息日
1、师:我们的好朋友奇思,他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提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师:他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师: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2、出示9月份的日历,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师: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是哪几天?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符号标记休息日)
师:请第一组同学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第二三组同学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第四组同学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学生分组标记休息日后,全班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父亲、母亲休息日)
课件出示奇思的休息日,你又发现了什么?
3、师: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出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吗?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方法。)
4、师:父母共同的休息日老师是这样表示的,你能像我这样表示出父子、母子以及全家的休息日吗?
(师一一地把学生所说的展示出来,然后请同学们交流填的方法。)
生1:我是按九月份的日历填的,同时有三角形和圆形的就是父母共同休息日;同时有三角形和对勾的就是父子共同休息日;
同时有圆形和对勾的就是母子共同休息日;同时有圆形、三角形和对勾就是奇思一家三口共同休息日。
(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师:用这样的图表示共同的休息日有什么好处?
(感受用集合表示的优势与特点。)
(2)日历中的规律
1、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框里的4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2、换一组数,再次观察发现,验证规律。
3、观察框里面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换一组试试。
4、根据描述猜一猜。
三、数学小故事。
少年高斯的故事,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习题。
时间与数学:4,8,12,16,20,24,28.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探索并解决与日历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足之处有: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休息规律后,直接给出9月份日历让学生标记,部分孩子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应该让孩子再结合日历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规律;找日历中的规律,我只让学生能找出规律,言之有理即可,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在找规律时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序性、条理性。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烙饼问题去学会怎样安排事情节省时间。通过沏茶问题去体会安排事情不但要节省时间还要合理。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安排事情更合理,更节省时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才能提高做事效率,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那么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时间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课(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研究沏茶问题,请看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113页
1、沏茶时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算一算做这些事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2、想一想怎样安排这些事情可以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节省了多少时间?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师点拨:为什么这样安排节省时间呢?
师小结:也就是做事情时,首先要明确做事的顺序,哪些事必须要先做,像刚才沏茶问题中,我们要先洗水壶,再接水。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像沏茶问题中在烧水的同时就可以做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
【设计意图:在沏茶问题这一学习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在初步感知合理安排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跟进训练:
出示数学信息:和面5分钟醒面10分钟擀面5分钟刷锅2分钟准备豆油1分钟妈妈做这些准备工作最少要用多少时间?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加深刻体会到合理安排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1、妈妈用20分钟做好了烙饼前的准备工作,妈妈是怎么烙饼的呢?看书112页谁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点拨:烙哪一面就要让哪一面贴在锅底。烙2张饼用多长时间?怎么烙的?
2、3张饼怎么烙呢?请同学们拿数学书当锅,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写手中的表格,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生2填表)
师点拨:为什么9分钟也能烙好?关键在哪?
师:是呀,锅里要同时有两张饼时才最省时间。我们把烙3张饼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叫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师填表格)烙4张饼怎么烙呢?
(师填表)
师:烙5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
3、先用烙3张饼的方法去烙,再用烙两张饼的方法去烙,用15分钟。(师填表)要烙6张饼,7张饼,8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请小组同学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法烙最省时间,并填写手里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通过填表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师点拨:烙一张饼用6分钟,为什么多烙一张饼却多3分钟呢?
师:还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己动手烙饼的过程中体现烙饼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并在情境中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书114页第一题。说说你怎么安排炒菜的顺序?
师小结:华罗庚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在研究泡茶、烙饼等问题中最早在我国提出了数学中的“优选法”理论——“合理安排”问题,并宣传推广了合理安排的思想和方法,为人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加深刻体会到合理安排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洗茶杯(2分)
找茶叶(1分)
1+1+8+1=11(分)
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所用的最短的时间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非常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愿意吗?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三、日历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其实在日历表中的这些数字之间还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特殊时间,并正确进行书写。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读写时间的具体方法。
2、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准确说出当分针从12走到各个数字时所表示的时间是几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实物钟表、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实物钟表、记录单。
1.引导观察图片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张图片,(出示课件)请仔细观察你在上面获得了那些信息?(每个图片上都有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认识时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认识钟面上的60个小格,及其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钟面)谁知道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钟面,从刻度12到1这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子?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
师: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吧!(钟表模型演示其中一个大格)
师:这个大格里真的有5个小格。
师:1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几分钟?
生:5小格是5分钟。
师:从刻度12到2呢?你是怎样想的?从12到3呢?……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小格的规律,给学生时间小组讨论,并填上记录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从12到2有10个小格。
生:从12到3有15个小格。
生:从12到4有20个小格。……
师:通过大家的细心观察,我们知道了,每个大格中都有5个小格。那你有办法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生:一共有60个小格
师:60个小格是多少分钟呢?
生:60个小格60分钟。
师: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添上与12个刻度相对应的分钟数。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钟面一共有60分钟。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现在老师还要再来考一考你们,看一看这次你们回答的有没有上次快!(出示课件)
2.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1)(课件)请同学们注意看,现在是几点?
师: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生:9时5分。
师:哪我们怎样来记录呢?
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法(几时几分),另一种是电子表表示法。(板书记录)
师:注意如果分针数步到10,就在分钟前面加0占位。
(2)(课件)这是什么时间。(6时25分)
师:先根据时针来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在6和7之间。
师:确定为几时多
生:6时多
师:再看分针在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生:6时25分。
师: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一认课件上三幅图上的时间,并且用两种表示方法在记录单上认真的做好记录。(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3、时与分的关系(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6时)动画演示
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动的?
生: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走动。
师:时针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从12走到1是几个大格呢?
生:1个大格。
师: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从刻度12又回到了12。
师:那分针走了多少?
生:分针走了1圈。
师: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时=60分(板书)
4、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课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生:用1分1分数出来的。
生:在15分的基础上1分1分数到19分。
生:在20分上往回数1分就是19分。
5、出示课件做练习。
三:总结:你学会什么?
四:课件古诗《明日》
这是一首关于时间的古诗,告诉我们 要珍惜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名学生3张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上课之前先做一个小调查,你们早上几点起床?起床之后做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2、师:小明是早上7:00起床的,他是一个非常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他先洗脸刷牙(10分钟)(边说边出示相应的图片),然后自己做早餐,小明用锅煮鸡蛋,煮鸡蛋时间要长一点,这样才能预防禽流感,他就耐心地等呀等呀,15分钟后,鸡蛋煮熟了;接着他又用微波炉热牛奶,花了5分钟;最后他开始吃早餐,用了15分钟。
3、师:小明做好这几件事情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生:45分钟
师:现在是早上7:45,小明大叫一声“我迟到了!”
师:小明为什么会迟到呢?(出示图片)我们再看看小明做这几件事的过程,我们能不能帮他想想办法?怎样做可以节省一些时间,才能确保他不迟到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示改进方案。
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预设: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5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从这件事说明,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事情,时间是可以节省的,相信小明以后会合理安排早上的时间,再也不迟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展示:中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来做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说)
(2)师:想一想,你平常沏茶的时候,需要做哪些事呢?
(学生说到一点贴相应的图片)(请2—3名学生说)
(3)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课件出示)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4)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让客人能尽快地喝上茶,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算一算,你们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生讨论并计算)
(5)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安排的?(生在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版书)
预设:
如果学生摆出最优的方案,即需11分钟的那种,则直接引入到后面。
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最优方案,那么师继续问:有没有比它更快的方法?(学生肯定会找到11分钟的那个方案)
师: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一种方案能使客人尽快喝上茶呢?
(生:因为在烧水的时候,在同时干其他事情)
总结:
师:刚才,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指着11分钟的方案)最省时间,他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也就越短。
2、教学例1。
(1)师:小明这次做得和你们一样棒!妈妈决定烙饼奖励他和招待李阿姨。烙饼又有什么学问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次锅里只能放两张饼;每张饼需要烙两面;每面需要3分钟)
师:如果妈妈要烙一张饼,最少要几分钟?
生:6分钟(生演示)
(3)师: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少要几分钟,为什么只需要6分钟?(演示)
师:为什么烙一张饼和两张饼的时间一样?(生:同时开始)
(4)师:如果李阿姨、小明、妈妈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生:一共要烙3张饼)
师:请你帮小明的妈妈想一想,她怎么样烙,才能尽快地让大家吃上饼呢?四人小组,用圆片摆一摆,然后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
(投影展示学生方案)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法?
(直到出现最优方法:先烙饼1和饼2的正面,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同时烙饼2,饼3的反面。)
师:哪种方案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请生回答)
师:为什么呢?你从这个方案当中观察到了什么?
(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一个小组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锅,三张饼(用3张圆,边说边演示烙的过程)
(请同学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不浪费时间,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需要……(生:9分钟)(板书:3张9分钟)
师:如果要烙4张饼,5张饼,我们该怎么烙呢?请四人小组利用圆片来摆一摆,互相说一说。
反馈:烙4张饼可以2张2张烙,最快需要12分钟;烙5张饼可以先同时烙2张,再用烙3张的最佳方法烙后3张,最快需要15分钟。
(5)总结:我们发现,烙饼时我们要尽量使每次锅里都有2块饼在烙,这样最省时间。
三、训练反馈
1、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比如:有—————(出示题目)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你有什么好得建议吗?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预设:
生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生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3、学了合理安排时间后,小强和红红也想合理安排时间,我们来看他们是怎么做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四、总结。
1、本节课你学会哪些新本领?
2、教师小结:合理安排时间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做很多事情。如能合理安排,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希望大家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合理地安排自己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希望你们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