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间与数学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时间与数学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时间与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9月份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2627282930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观察日历找规律:9月份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2627282930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2比11多1,……
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4、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3、补充练习。
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第二篇:可能性 教学设计 (北师版三上)
可能性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可能性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时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会借助操作活动,说出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2)能够将某一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3)能用“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词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4)结合具体情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
2、难点:将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
摸球游戏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具准备:小黑板、布袋、一定数量的白球、黄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将9个球放入袋内,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小组内每个人依次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2、实践探索。(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第几次12345678910颜色
第几次1112***81920颜色
(2)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3)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解释和应用:
1、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海
南
哈
&,nbsp;
尔
滨武汉
2、从下面的五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8白2红
可能是白球
一定是白球
0红
5白5红
一定不是白球
很可能是白球8白2红
白球的可能性很小
0白课后反思:
第三篇: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三上
《基于目标教学过程控制研究》课题赛教活动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执教者:柳江县拉堡小学
覃
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认识钟面的结构。
2.能用5分5分的方法读取分针的时间。3.知道认几时几分的方法并能正确书写。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用5分5分的方法读取分针的时间,知道认几时几分的方法并能正确书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知道1小时=60分,读写接近整时的时刻。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和学生玩5个5个的数数游戏。比一比哪个组反应快,声音齐。(意图:回顾5个5个的数数方法,为认识钟面结构巧妙设伏。)
一、生活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整时和半时。播放三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在回顾快乐时刻的同时,说出分别是几时或几时半?怎么知道的?明确可以用中文表示法和电子表示法来记时。(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回顾整时和半时的钟面计时方法及两种表示法。)
2.揭示课题。出示钟面让学生尝试说出是几时几分?自己是怎么想的?引入课题:认识时间。(意图:尊重学生,调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及目标)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一)认识钟面结构。
1.仔细观察: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数字外还有什么?
2.大胆交流:从哪到哪是一大格?钟面一共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
3.动态演示:结合课件帮助学生建构大格、小格等概念。知道一大格里有五个小格。
(二)学习分的知识。
1.谈话激趣:钟面的大格和小格,是时针和分针每天都要走过的地方,现在分针遇到了一些困难?请听,课件播放。
2.动态演示:学习分针的知识。
(1)课件演示播放分针的话。大家好,我是分针妹妹,我是用来表示分的,我走一小格是1分,那我走一大格是几分呢?
(2)学生说理。说说为什么是5分?明白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
(3)学会看分。我们已经发现分针指向1是5分,分针指向2是几分呢?为什么?分针指向1是5分,指向2是10分,指向3呢?,按照这样的规律一直数下去,你会数吗? 5、10、15、20、25„„。分针从12又走到12走了一圈,用了多少分?
(4)对口令游戏,巩固认知。分针指向2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分针指向4,分针指向5,分针指向7,适时优化策略。找到好的方法,就能更快地记住其他数是几分了。
(三)动手拨一拨,学习时与分的关系。
1拨一拨。每个同学用钟面拨动分针从12开始顺时针走一圈,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谁来说一说,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3.看一看。结合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明白:分针走一圈用了60分,时针走一大格用是1小时,1时等于60分。
(四)学习读写钟面的时刻。
1、出示钟面,让学生再次观察,现在钟面是几时?(9时)时间继续走着,现在是几时几分呢?(9时5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认、读、写几时几分。9:05分读成9时5分就可以了。现在的9时5分过9时了吗?过9时就是9时多了,多了多少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想知道几时过了几分,就得去看分针。9时5分是用中文表示法,电子表示法时,先写下9时在写5分,但分不满10分时,要在前填一个0,再写5,读做9时5分。谁能快速说出这个钟面是几时几分吗?
3.自主认读6时25分。这又是几时几分呢?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看这个时刻的?(时针指在6和7的中间,分针指向5是6时25分)。师导问:谁来说说我们先看什么针,再看什么针?看时间时要看清时针指在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多了,多了多少,就去看分针。4.重点认读4时55分。大家会看时间了,这个钟面是几时几分呢?请用你喜欢的计时法在练习本上写下这个时间。
(1)学生独立完成。
(2)收集、展示学生的几种信息及时反馈,进行辩论。
(预设学生会出现如下答案:5时55分,4时55分,11时25分)让学生板演后追问:谁的才是正确呢?咱们来场争辩赛怎么样?首先请11时25分的同学说你的理由?谁要反驳?这个时间是错的。5时55分的同学说理由?谁来反驳?还可以用什么理由反驳他?(还差一个大格才到5时),用电脑演示,现在时间从4时开始,到5时了吗?快到5时了,还差多少分才到5时了?5时55分也是错的,只剩下4时55分了,你说为什么时4时55分。)
三、弹珠跳跳,巩固新知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真棒,覃老师要奖励大家,咱们来玩玩“弹珠跳一跳”的游戏好不好。这里有2颗弹珠,你喜欢那颗弹珠咱们就让它跳一跳,跳完了还有秘密在里面哦!
1、课本83页连线题。(变换点形式让学生回答,男同学,女同学,全班)
2、课本83页第一题。你喜欢那幅图,说一说小红什么时间做什么?
3、拨一拨。
四、小结收获、回馈目标。
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了,这一节课我们大约用了40分钟,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什么?今天你们珍惜了课堂上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学到了认时间的本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今天一样做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齐读一遍,牢记心里。
第四篇:去游乐场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范文模版)
去游乐场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
去游乐场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16×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2×32
5×4
6×5
26×8
5×12
9×5
60×7
4×30
3×16
24×2
52×4
5×6
7×5
4×16
3×40
84×52、2×
×
×
×
4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课后反思:
第五篇:北师版三上总复习教学设计
: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2)试着做一做第9题。(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4)全班订正。(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2、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
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巩固探究
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决。
3、同学们,在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
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
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 交流,纠正。
5、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和“钱”有关的,同学们解答的都比较好。下面我们来解决关于交通工具的实际问题,能做得更好吗? 交流,解答,纠正。
6、解决完了汽车的问题,我们来看火车的问题。
出示第8题,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时什么? 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拓展实践,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总复习
(四)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 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