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教案新人教版_211

时间:2019-05-13 00:5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教案新人教版_2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教案新人教版_211》。

第一篇: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教案新人教版_211

《赤壁》《渔家傲》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jǐ)铁未销(xiāo)殷勤(yīn)...嗟(jiē)谩(màn)..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销】销蚀。【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星河】银河。【殷勤】情意恳切。【报】回答。【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举】高飞。

4.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赤壁》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操,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了。

2.名句赏析。

(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见大,警策深刻。

(2)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议论感慨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3.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体裁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步骤三 学习《渔家傲》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交流点拨】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方丈、灜洲那三座海上仙山去。

2.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交流点拨】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景象。

3.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赤壁》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不平之气,本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警策深刻。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杜牧、李清照的诗词赏读。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诗歌丰富的意境不是靠“教”得,而是靠“悟”得,因为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诵读、默读、吟读……在诵读中感受、体验、领悟、欣赏,从而达到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的目的。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解决言简的问题。因为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而要感悟“形象”的内涵以及诗歌的意境,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通向诗歌神圣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其次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品读,以解决“意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改写、鉴赏、评说,以体会诗歌的丰富意韵,达到陶冶性情、激发兴趣的目的。最后是关注背诵与积累,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使诗歌的美永驻心田。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 渔家傲》教学案 语文版

渔家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三、简介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诵读古诗,畅谈体会:

(一)诵读(节奏

情感

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五、再读古诗,独立思考:

1、朗读词的上阕,说说词中所写的塞下那些秋景,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2、朗读词的下阕,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合作探究:

1、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渔家傲 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2、说说诗中也写到了哪些塞外景象?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七、当堂完成:

背诵《渔家傲》

1、自由背

2、同桌互背

3、竞赛背诵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边声

千嶂

长烟

景交融

落日

孤城

思家忧国、壮志难酬之情

荒凉、萧瑟的西北边塞之景

由景入情、情2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一)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二)通过开展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解说: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二)布置任务

解说:这次诗歌的学习,我们将要举行一个小型的诗词朗诵比赛。如何能很好地表现出诗词作品的内涵,将真情实意传达给听众呢?这当然要我们能在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思想。现在我们就做好这些准备。(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为一些难读或易读错的字注音。2请五位学生依次朗读这五首诗词,听后矫正读音。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老师讲解为主,为后面学生的自学和讲解做示范。1关于作者

一千二百年前,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简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就在这草堂之内,却顽强地跳动着一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就在这里栖身,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虽然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后来一直仕途不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生活也困苦不堪,以致小儿子都饿死了。48岁时,弃官举 1 家西迁,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盖了草堂,安定下来。53岁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辞职,漂泊各地,因贫病交加而死,终年59岁。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2关于作品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韵脚如阵阵风声起,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各处。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却又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当他自己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那布被又旧又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第四节先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 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五)再读《茅》诗

1在老师讲解后,学生带着对本诗的理解,自读后齐读,在品读中加深对本诗的认识和体会。

2结合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之(1),表达诵读后体会的作者的情感。(六)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余查询其他几首诗的有关资料,选择一两首,整理成稿后,选出主讲人,仿照老师的讲解,做好发言准备。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检查诵读作业完成的情况。

(二)组织学习

学习小组选出的主讲人带领大家学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在积极肯定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做适当补充。参考:

1《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他善于用淡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借以反映出宁谧的心境。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邀到朋友家做客的情景,首联是说故人准备了酒食相邀,“我”就到了田家。文字平淡,毫无渲染。以“鸡黍”相邀,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礼。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村庄就是镶嵌在这样的背景中,使人感到既幽静、平和,而又不荒僻。颈联写“开轩”后映入眼帘的是打谷场和葱绿的菜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眼前的景物;“话桑麻”,使人能领略到强烈的农家风味,这是室内气氛。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两句,作为诗的结尾,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伸手可掬,使全诗于平静淡远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切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犹如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亲切平易地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景致风俗和人情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2《游山西村》:选自《陆游集》,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享年八十五岁,是文学史上少有的高龄作家。一生力主抗战,虽在政治上屡遭投降派的打击,但报国信念至死不渝。诗作数量极多,现存有诗九千三百余首。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这首诗是他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诗中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农家丰年足食。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这里写出了农村丰年的情景,赞誉了憨厚农民的好客,也看到了诗人与农民的深厚感情。三四句写村庄周围景色。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而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这句作为成语流传又有了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五六句转写村内的习俗风光,箫鼓相随,是因为一年一度的祭祀土地以祈丰年的“春社”即将到来,人们穿的戴的还保存着山村传统的那种朴素,山村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淳朴可爱。最后两句是写作者的感慨。诗人由于喜爱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

(三)比较阅读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之(2),比较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明确: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做客农家的情形。《过故人庄》主要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游山西村》主要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四)诵读两诗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读、齐读、背诵这两首诗。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各自揣摩如何根据诗意,读好两诗。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内容,诵读这两首诗。2继续准备后两首诗的理解材料。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的背诵情况。

(二)组织学习继续上一课学生主讲的形式,老师和其他学生做适当补充。参考:

1《渔家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真宗祥符年间的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后贬邓州守,旋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为官清廉,卒谥“文正”,词工写边塞生活,意境开阔,风格豪放。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灸人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写塞外秋光,从“异”字生发开去。一是说边塞的风光与内地不同;二是讲秋天来临,边地景物也发生了变异。雁尚且无留意,人何以堪!后三句,作者着意描写边塞的苍凉景色。边声加上军营的号角声,凄凉以外,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数不清的山峰犹如屏障一般耸立着。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紧闭。下片转入抒情。“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举杯消愁愁更愁”。将士们有家难归,其原因是“燕然未勒”。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回。“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作者本希望能干出一番旋转乾坤的事业,永熄边烽。但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时代,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勒燕然”的窦宪。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高潮,因而在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将军(作者自指)和征夫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这首词突破“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的模式,脱颖而出,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广泛地开拓词的题材,与之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这首词的重要地位。

2《浣溪沙》:前面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初步了解了苏轼,了解了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苏轼多才多艺,其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开豪放派新风。《浣溪纱》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上片写景,三月兰草发了短芽,浸在涨满水的小溪里,作者漫步溪边松林的小路上,闲散自在。只见那萧萧暮雨,只听那子规啼鸣,心中不免生出些凄凉之感。下片转而写情。反问句强调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联想诗人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他的达观和进取。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句,以黄鸡催时作比来感叹朱颜易老。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劝人不要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一条小溪启迪了人生哲理,乐观旷达的性格,随遇而安的胸襟,合奏出一支追求生活、执著人生的青春曲,年少心暮之人,读此当汗颜。(三)朗读两诗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读这两首诗。

2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有感触的诗句,多次品读,谈谈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3背诵两诗。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诗词五首》,朗读背诵。2为下一课诗歌朗诵比赛做必要的准备。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夜雨 湿屋

群童抱茅 秋风破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 语文版

《渔家傲》

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学生诵读

五、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六、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七、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八、背诵过关

下载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教案新人教版_2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教案新人教版_2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测试题2

    第30课《诗词五首》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曾不事农桑( )___________________ .(2)岁晏有余粮( )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将磨洗认前朝......

    2018年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 1.积累古诗词,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重点) 3.赏析诗歌,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难点) 1.朗读法; 2.品读法; 3.背诵法。 第1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2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总提示 本单元的课文或借物抒情,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完成对“雨”的刻画。学习时要在把握文章基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借鉴、积累一些......

    秋九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语文讲解[合集五篇]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掌握诗词诵读技巧、相关文学常识,流畅地背诵诗词。(重点) 2.赏析名句,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重点) 3.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详细

    《三峡》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诗词五首 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本课所选五首诗歌,有一首古体诗(《饮酒》其五),三首近体诗(两首律诗:《春望》五言,《雁门太守行》七言;一首绝句:《赤壁》),一首词(《渔家傲》),诗体形式多样......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25.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象并揣摩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