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教案(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0: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知道“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意义;能复述香港和澳门同归祖国的过程;能初步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的有利因素和阻力。并初步养成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分析海峡两岸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设计方案,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七子之歌》的欣赏、思考,形成一种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展望分析、《乡愁》等诗歌的欣赏,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地区的如期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在解决港澳问题的运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去阅读和浏览。)情境式导入;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创设一个屈辱岁月的历史新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第一主题 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电脑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第二主题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录音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

(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3)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关于第(1)问,生答台湾问题。第(2)问在学生回答后电脑展示构想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回答形成过程类问题如“„„怎么形成、出现„„”的基本方法)①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讲话,标志对台政策重大发展②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

关于第(3)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先请学生据教材回答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出示下列材料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鉴于学生较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故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供其讨论: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

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 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 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第三主题

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关于香港的回归。播放《香港回归》影视剪辑,学生结合影片和教材回答:香港回归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成就)香港问题是如何最终解决的?

中英和谈(简单分析和谈中英双方的主要分歧和中国政府的态度)→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引导: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展示回归后香港现状的数张图片。联系香港在大陆帮助下安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史实说明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从肯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正确性。

2.关于澳门回归。电脑屏幕展示澳门行政区地图和《七子之歌。澳门》的文字及音乐(让学生齐声跟唱)

你可知“妈阁”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大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引导: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电脑展示澳门回归的图片及澳门回归后能反映其稳定和繁荣的图片。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在学生归纳后,教师整理如下: ①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4.关于港澳为何能顺利回归问题。由学生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各项准备工作的就绪。

引用王维名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设问“在祖国大家庭中还少了谁呢?”(生答台湾)“那么台湾人民愿意不愿意回来呢?”过渡到台湾问题。

第四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电脑屏幕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有音乐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诵并思考:①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②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海峡两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建国后,相互隔绝的时期→80年代,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出交往的表现并展示相关图片)→92共识和汪辜会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2000年台湾局势变化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当今台湾局势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台湾问题的热情(学生各抒已见,可能会涉及诸如台独活动、台独言论、公投立宪、台湾军购、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等)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登辉陈水扁图片及相关台独言论。引出目前中国和平统一的两大阻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出示港台人民对台独活动的态度图片及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图片及与胡锦涛会谈共识纪要。强调中华儿女反台独、盼统一的强烈愿望。

然后电脑屏幕展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江泽民十六大内容和胡锦涛相关谈话)。

再创设新的假设的问题情境“假如你见到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你最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一般都有话可讲,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作好引导,防止过激言论)

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立场很坚定,表达了同学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继而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祖国统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反驳此观点后教师引导中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兴衰与个人前途的关系,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青少年也要为祖国统一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观念。

课堂小结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创设“海峡两岸心连心活动”情境,要求每位学生以“祖国统一“为主题给台湾的青少年朋友写一封信,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爱国实践行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课堂上可由学生对信的内容提出设想,进行讨论和交流)

课后习题

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板书

一、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二、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

三、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中英会谈→中英联合声明→香港胜利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胜利回归原因与意义

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长期隔绝→和缓与交流→92共识和汪辜会谈→对台八项主张→台湾政局变化与连宋访问大陆

第二篇: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深刻理解 “一国两制” 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1)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提出与实践运用”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利用报刊、网络资源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通过影视资源、文字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史料的方法,阐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功实践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

(2)通过香港澳门回归视频的观看,《乡愁》等诗歌的欣赏,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2.难点: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围绕课标制定四个探究主题,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分成四个课题小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纳出与课标要求最为贴切的补充材料。

第一组课题

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台三地的人文地理及问题由来)

第二组课题

解决对策:“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内涵、意义)第三组课题

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过程、成功解决原因及意义)第四组课题

未来展望:台湾回归祖国(结合乡土历史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讲授新课

第3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第一课题组的同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港澳台地图,并用幻灯片的直观方式跟大家一起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设计意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本课教材内容涉及很少,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了阐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过渡:我们知道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那么祖国统一大业到底如何完成,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呢?

二、解决对策: “一国两制”构想

【问题探究】(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设计幻灯片表格,由第二课题组的同学完成。

【解决问题】第(2)问:①全国人大的呼吁,标志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

可见,“一国两制”构想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的过程。

【设计意图】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学生熟悉的内容,教材上有详细的叙述,教师不必照本宣科,可以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以培养其概括能力及合作精神。

【问题探究】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认识“一国两制”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核心问题,第一问学生非常熟悉,第二问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答案,应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然后鼓励各小组代表畅所欲言,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并将答案予以展示。老师:幻灯片归纳 一.“一国两制”内涵 1.一个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前提)

2.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核心)二.“一国两制”意义 1.前所未有----独创性

2.符合国情----务实性(实事求是)3.具体内容----科学性、灵活性

过渡:虽然“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它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运用。那么,它又是如何解决港澳问题的呢?

三、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及“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资料,看完视频后,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要特别让学生留意中英会谈过程中中方的立场,注意让学生体验香港回归的喜庆气氛。

【问题探究】香港回归如何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落实了这一伟大构想。

(3)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老师: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如今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今天的香港是否有“更高、更快、更强”呢?现在请第三课题组的同学为大家展示相关资料。

学生:展示回归后香港现状的数张图片,并展示了能体现香港“更高、更快、更强”的几个材料:

材料1

到2007年,十年间,香港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不仅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和SARS的危机的考验,GDP总量亦由1997年的1.22万亿港元升至1.73万亿港元。作为香港首要支柱产业的金融界,更取得令世界惊叹的成就,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跃居全球第三。

——深圳新闻网讯 材料2

“一国两制”在香港已得到彻底落实,取得明显成功。回归后,港人享有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

材料3

我觉得香港这十年发展得非常好,它仍然保持自由开放,公民有很强的责任感,享受自由的权利,香港的人们还是像以前那么友好,我认为它是中国城市的一个很好的榜样,它在吸收很多西方的同时还保持着中国的特色,中国有足够的理由以香港为骄傲,而香港也成功地融入了中国。

-----前香港总督彭定康 材料4

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管理好、建设好香港,伟大的祖国始终是香港繁荣昌盛的坚强后盾。

-----胡锦涛在庆祝香港回归的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老师: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

材料二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

【解决问题】香港澳门问题能够和平解决,如期回归的主要原因是:(1)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4)法律依据:《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启示: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问题探究】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解决问题】(1)对港澳: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对祖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典范。(4)对台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启示作用。

【设计意图】这一目内容学生较熟悉,通过播放视频,设置情境,以学生兴趣的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增强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资料以及对港澳回归原因及意义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梦萦魄牵的企盼。

四、未来展望:台湾回归祖国

多媒体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有音乐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问题探究】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1979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决问题】海峡两岸关系进展历程:隔绝(1949—1979年)→暖风(80、90年代)→逆流(90年代后)→契机(2005年)

【问题探究】1979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军事上:1979年开始,两岸实现真正停火。(2)经济上:1980年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民间交往)(3)政治(政策)上: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中提出八项主张。(4)政党间交流:2005年开始,国民党、亲民党与中共交流开始

老师: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促进两岸的缓和与交流,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家乡----福建东山作为与台湾交流的最前沿,自古以来就与台湾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神缘相承”的亲密关系。东山与台湾关帝文化信仰传播,是同根同源的神缘关系,关帝文化己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桥梁和纽带。

学生:第四课题组的同学介绍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的盛况。展示材料:“我们渡海返乡,寻根谒祖,共襄盛举,必将进一步弘扬关帝文化,增进两岸人民的友谊,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愿望。”----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名誉理事长廖正豪出席第20届关帝文化旅游节的发言 【问题探究】结合东山举行关帝文化节的事例,讨论促进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原因?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随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点评。

【解决问题】老师:整理归纳,用幻灯片展示。促进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2)直接原因:港澳的顺利回归和蓬勃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3)基本方针:“一国两制,和平统一”。(4)主观因素:两岸各界爱国人士的推动。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尾声,也是一个高潮,引导学生结合乡土历史资源,设计“从东山与台湾交流的事例来证明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这一教学环节,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知识结构】 1.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解决对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4.未来展望:台湾回归祖国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老师:为了尽快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两岸人民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抹不去的牵挂。正如温家宝总理说到台湾问题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深的乡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我们祝愿祖国能够早日统一!

第三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设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和地位: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2、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另外,高中学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巨大历史意义。②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③分析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过程,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②阅读图片、历史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③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②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③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手段:

手段:学案导学、电化教学、情景教学、启发诱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自主完成预习提纲;

2、利用电脑课上网收集港澳台的有关资料;

3、分组合作完成: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准备好辩论赛。教师准备:

1、课堂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3、指导学生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辩论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赠台大熊猫图片。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中大熊猫的名字和名字的含义吗?”由此引出: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澳门这两个流浪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台湾却还在母亲的身边徘徊。你知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吗?

一、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学生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二)澳门问题的由来

①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②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③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三)台湾历史上的两次“回归”与三次“分离”

要强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过渡: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二、解决之道------“一国两制” [模拟记者招待会] [设计意图]通过记者招待会让同学们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通过这一活动,让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等。

过渡:“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它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

三、光荣与梦想------港澳回归

播放视频,观看录像《百年中国------香港回归》。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讨论问题: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学生只要结合教材内容,稍作归纳,就能回答。教师可以将此问题留给平时学习情况欠佳的同学回答,并适时鼓励,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以饱含激情的语调,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心情。)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梦萦魄牵的企盼。

四、未来展望----台湾问题

[叙述]:李登辉上台以后,台湾岛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演示)在大屏幕上以动画方式演示台湾问题交流与逆流并存的现状。[叙述]:对此,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针对“台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自由辩论]:联系当前形势,分析海峡两岸最终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阐明理由。用举手表决方式将全班分为“和平”和“武力”两组。并随时提醒学生思考的角度,不要让讨论“冷场”。

“和平统一”的理由大致有:

1、有“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

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也盼望和平统一;

3、大陆政府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如最近国民党的连战、亲民党的宋楚瑜走访大陆;

4、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台湾想和大陆抗衡,根本就不是对手。

5、从经济角度而言,两岸人民尤其是台商,希望和平统一。

“武力统一”的理由大致有:

1、统一是大陆的既定目标,并没承诺不使用武力;

2、台湾当局大量购置新式军备,孤注一掷,有陷民众于水火之心;

3、台独势力猖獗;

4、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别有用心,希望两岸武力内耗,会怂恿台湾武力抗统。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和平统一台湾的可能性更大。

■结束:展示知识结构

然后在《相思曲》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朗诵《你是个吵嘴的小妹》,以结束本课。《你是个吵嘴的小妹》

你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贝女儿 你一直就是和我有着同一个母亲 ——中国

只是看你是个吵嘴的小妹 一直在想过些天你还会回来 可这些天实在太长了 让我们不要再等了

盼我们何时可以相互像亲兄妹般 坐在一起喝着香茶聊着天 台湾 我要对你说 我想你 ■课后作业:

请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小论文,展望未来十年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向,并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们的设想与建议。

■问题研讨:

1、本课需要课前学生充分预习,以及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及辩论赛,在当前重文轻理的形势下,高一学生能否配合值得商榷。

2、本课既安排了学生的成果展示,又有模拟记者招待会,还有辩论赛,课堂时间怎么把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3、“一国两制”的资料很丰富,本人在设计过程中,感到很难取舍。作者简介:

作者徐小江,遵化市堡子中学高二年级政治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职称,在政治教学中,注重探讨新教法运用新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权威性和工具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讯地址: 遵化市堡子店中学 联系电话: ***

第四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教学设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教学设计

兰溪三中(321100)

戴胜旗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政治文明史中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第三节内容。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方面。同时又涉及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因而与近代中国史有密切关系。

本课涉及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同时一国两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地区的如期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在解决港澳问题的运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教学、讨论教学法等

二、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扩充,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主线,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产生、成功实践和未来展望去统领整节内容,就会使本节教材头绪更加清晰,以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学中突出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突出情感、人文教育(诗词引入若干主题)。如在分析“一国两制”时,通过创设若干小问题组织学生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在学习港澳回归时,通过播放香港回归影视片段与同唱“七子之歌.澳门”,然后突出今日港澳的稳定和繁荣,让学生深入理解“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台湾问题时,以余光中《乡愁》切入,让学生在朗诵中理解诗人(台湾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并引入当今台湾局势这一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通过假设让学生给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劝戒,给台湾青少年朋友写信等活动,诱导学生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落实到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具体行动之中。通过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上的讲话和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等让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前途充满信心。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知道“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意义;能复述香港和澳门同归祖国的过程; 能初步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的有利因素和阻力。并初步养成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分析海峡两岸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设计方案,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七子之歌》的欣赏、思考,形成一种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展望分析、《乡愁》等诗歌的欣赏,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

四、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去阅读和浏览。)

情境式导入;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创设一个屈辱岁月的历史新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

第一主题 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电脑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第二主题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录音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3)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关于第(1)问,生答台湾问题。第(2)问 在学生回答后电脑展示构想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回答形成过程类问题如“„„怎么形成、出现„„”的基本方法)①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讲话,标志对台政策重大发展②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

关于第(3)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先请学生据教材回答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出示下列材料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鉴于学生较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故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供其讨论: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

第三主题 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关于香港的回归。播放《香港回归》影视剪辑,学生结合影片和教材回答:香港回归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成就)香港问题是如何最终解决的?

中英和谈(简单分析和谈中英双方的主要分歧和中国政府的态度)→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引导: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展示回归后香港现状的数张图片。联系香港在大陆帮助下安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史实说明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从肯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正确性。

2.关于澳门回归。电脑屏幕展示澳门行政区地图和《七子之歌。澳门》的文字及 音乐(让学生齐声跟唱)你可知“妈阁”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大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引导: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电脑展示澳门回归的图片及澳门回归后能反映其稳定和繁荣的图片。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在学生归纳后,教师整理如下: ①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关于港澳为何能顺利回归问题。由学生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各项准备工作的就绪。

引用王维名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设问“在祖国大家庭中还少了谁呢?”(生答台湾)“那么台湾人民愿意不愿意回来呢?”过渡到台湾问题。第四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电脑屏幕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有音乐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诵并思考:①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 ②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海峡两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建国后,相互隔绝的时期→80年代,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出交往的表现并展示相关图片)→92共识和汪辜会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2000年台湾局势变化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当今台湾局势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台湾问题的热情(学生各抒已见,可能会涉及诸如台独活动、台独言论、公投立宪、台湾军购、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等)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登辉陈水扁图片及相关台独言论。引出目前中国和平统一的两大阻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出示港台人民对台独活动的态度图片及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图片及与胡锦涛会谈共识纪要。强调中华儿女反台独、盼统一的强烈愿望。然后电脑屏幕展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江泽民十六大内容和胡锦涛相关谈话)。

再创设新的假设的问题情境“假如你见到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你最想和他们说 些什么?”(学生一般都有话可讲,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作好引导,防止过激言论)

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立场很坚定,表达了同学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继而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祖国统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反驳此观点后教师引导中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兴衰与个人前途的关系,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青少年也要为祖国统一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观念。课堂小结与实践运用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创设“海峡两岸心连心活动”情境,要求每位学生以“祖国统一“为主题给台湾的青少年朋友写一封信,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爱国实践行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课堂上可由学生对信的内容提出设想,进行讨论和交流)板书设计

一、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二、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

三、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中英会谈→中英联合声明→香港胜利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胜利回归原因与意义

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长期隔绝→和缓与交流→92共识和汪辜会谈→对台八项主张→台湾政局变化与连宋访问大陆

五、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六、参考文献与相关资料(略)

第五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对通史了解甚少,而且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同时一国两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二、课程目标:

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

3、认识祖国的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实践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提前把学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完成,上课之前批阅反馈。

2、合作探究:设计问题,分组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余光中的诗《乡愁》,设问:《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语:《乡愁》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家乡、对大陆的无限思念和伤感。下面就

让我们伴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走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

(二)、新授:

1、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提学生朗读。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模块:(1)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2)解决之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荣耀与企盼——祖国的统一进程

3、学习新课

(1)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回顾历史,讨论探究:

A、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

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③1898

英国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抢租新界。

B、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 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③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于中政权的管辖;

④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⑥1685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台湾省。

C、历史上台湾曾三次与大陆分离,两次回到母亲怀抱,你能说出来吗?

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 ②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

③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宝岛至今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

讨论后分别提学生回答,课件演示香港被割占的过程、台湾的历史等内容

(2)、解决之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阅读教材第一目,合作探究:

A“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九条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强调:“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B“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一个中国,代表国家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

C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与台湾问题的细微差别 是否保留原驻军是差别所在:港澳问题解决的是民族矛盾,是否保留外国“驻军”属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问题解决的是党派矛盾,地区的“驻军”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台湾可以保留原军队。

☆对前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当堂记忆。

☆过渡语:“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并首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让我们一起分享那光荣的时刻。

(3)荣耀与企盼——祖国的统一进程 阅读教材,合作探究:

A“一国两制”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取得重大成功? B归纳香港回归的步骤?

☆播放有关香港回顾的录像,结合教材归纳出香港回归的步骤:

①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与其进行了一系列会谈。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

播放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录像,让学生感受那伟大历史时刻的荣光。

过渡语: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为澳门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让我们迎接澳门回家。

播放澳门回归的图片画面 C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原因:①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实施。

意义:①洗刷百年耻辱。

②翻开港澳历史新的一页。

③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过渡语:如果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的荣耀的话,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企盼。

D海峡两岸关系的进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②80年代,两岸三通限制放宽,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③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⑤2005年,全国人大《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展示有关两岸交流的图片资料

过渡语: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然而国内外的一些反华势力却倒行逆施,竭力破坏祖国的统一大业,遭到人民的唾弃。

展示有关“台独”和人民反“台独”的图片资料 合作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掌握的知道,你认为实现台湾统一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台湾的回归呢? 实现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历史血脉相连,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③“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④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阻碍台湾统一的不利因素:

①岛内台独势力 ②国际反华势力

强调: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台湾统一的最佳方式,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小结:(知识结构示意图)练习

一、选择题

1、(2008,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押题)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1虎门销烟2签订《南京条约》3签订《马关条约》4香港回归 A.1B.234

C.134

D.124

2、(2008,山东实验中学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是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 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4、2003年1月26日,执行台商春节包机首航任务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平稳降落在上海蒲东机场,这是五十多年来首架降落在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客机。这表明()A.实现祖国统一已经开始

B.台湾地区的“一国两制”与港、澳地区有重要差异 C.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D.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5、1982年的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迄今对以上规定最成功的实践是

()

A.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B.海南省设立 C.浦东开发

D.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请回答:

①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②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④依据材料四、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分析〗

1.关于“一国两制”。(1)基本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2)形成过程和实践:缘起于台湾问题,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有效地推动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最终还是要运用于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而主动地推进两岸的经济文化和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近年又推动了两岸的政党交流。注意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阐述。(3)评价:它是致力于国家统一的伟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

2.关于香港、澳门问题。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日趋强盛的背景下解决的,反映了国力与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注意解决香港问题的几个关键点:(1)问题由来:近代史上,英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新中国声明,对香港拥有主权,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并将在适当时机收回主权。(2)解决:1982年,邓小平在和英国首相会谈中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收回香港主权的方案,并否决了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提议,经过20多次艰难谈判,中英双方发表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祖国统一大业史和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史三方面,体现了它的重大意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校级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6)时间2006年12月12日第三节

授课者:杨革水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难点:海峡两岸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可利用录像资料较多的优势,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情景再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再次感受历史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怀。在感知历史中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应用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澳门回归,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稚嫩的童声表达了迎回归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创痛、苦涩和辛酸。闻一多先生当年怀着悲愤、期待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可放一段童声演唱,由此导入新课。教学过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思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的?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给学生回顾建国以后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纯属于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思考: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应该如何理解?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一国与两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两制的前提是只有一个中国。思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实践的?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考虑到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虽然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不同,但这一政治主张完全适用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政府就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的主权问题.1984年9月26日,经过两年的谈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同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声明,规定到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

澳门问题: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87年3月26日在北京草签,同年4月13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声明规定,到1999年12月19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规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那里的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思考:这一构想的具体实施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另一方面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阅读课本【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有条件的学校可找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录像片,让学生重新感受那一伟大时刻和光辉的一幕,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思考:香港和澳门“失”与“回”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启示?这一切主要取决于什么?

(近代的屈辱与现在的强大,通过领土的丢失与收回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独立主权与强大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础。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祖国的爱国观念。)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七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我们的内政问题,“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开始和缓松动,但仍有台独势力在阻碍统一。通过此目的讲述重点让学生明确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如倡议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当局也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

2.九十年代以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了争取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举行两岸平等谈判,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1990年11月21日,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北成立,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提问: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表现在哪里?

1992年两岸就坚持一个中国立场达成共识;此年,成功实现了“汪辜会谈”,实现了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得到两岸同胞的高度评价。江泽民主席曾指出:“这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提问:1995年两岸关系的又出现了哪些新情况和新变化?

1995年1月31日,江泽民主席面对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建议。江泽民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大力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国家和平统一进程。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与国的关系”,中国政府和人民随即开展了反对“两国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径,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是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必要的保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对这两个地区已恢复行使主权,事实已证明,一国两制”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经验同样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适用于台湾问题的。我们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

附:板书设计: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2.澳门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七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的发展 2.九十年代以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课后研讨】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一个发自肺腑的呐喊在澳门上空回荡:“母亲,我回来了!”澳门欢腾了!濠江沸腾了!在中国大地上,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被彻底留在了昨天。庆典的礼炮,又一次为民族的盛事鸣响;美丽的礼花,再一次为祖国的团圆怒放。“回归了!回家了!啊——”天安门广场沸腾了。激动的人们欢呼跳跃,将手中的彩带抛向天空,礼花再度绽放,散落满天星斗,一派普天同庆的壮丽场面。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祖国怀抱。

回顾香港、澳门的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你从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祖国的和平统一,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路: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是我们祖国繁荣强大和民族的全面振兴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的体现,我们应积极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时刻准备着。应借此进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感染和熏陶。

本课小结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从最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到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创造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崭新模式。中华民族由昔日的积贫积弱、备受欺凌到今天的团结稳定、繁荣昌盛的历史表明:没有祖国繁荣强大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也就没有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有力地证明,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有力地证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唯一正确方针。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我就提出要通过历史或现实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各种学习活动等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体会其实践的作用,并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是依据这一目标努力创设了多种历史情境,如播放《七子之歌》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录像创设声像情境,要求学生以三~五人为一学习小组编排和表演关于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历史短剧创设角色模拟情境,引入多则史料创设史料解析和问题情境,等等。

下载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教案(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教案(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