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近体诗六首》自读篇目教学设计
高二《近体诗六首》自读篇目教学设计
高二《近体诗六首》自读篇目教学设计
自读交流课
【学习篇目】
近体诗《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学习要求】
学会从整体上或单一角度鉴赏诗歌,提高对古典诗歌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目标—情境激趣—诵读铺路—合作搭桥—问题探究—互动交流—拓展研究
【教师活动】
导入目标——鉴赏古典诗歌可以从整体方面着手,对诗歌作全面的分析评价,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切入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首近体诗,希望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篇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审美的快乐。阅读篇目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李商隐《锦瑟》陆游《书愤》
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配乐诗朗诵的视频文件或音频文件,为自主鉴赏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定好自主探究的基调。
【学生活动】
诵读铺路——
第一步:自由朗诵诗歌,对照注解读懂诗歌内容。
第二步:个别朗诵诗歌(自荐或他荐)的形式,相互评点矫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读音、节奏、语速和情感基调的把握。
合作搭桥——
第三步:各学习小组将自己有困难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请求其他学习小组的帮助。
第四步:质疑问难,疏通词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内容,为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问题探究——在初步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好自主探究的内容,并写好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师活动】
注意了解学生自主鉴赏的情况,遇到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强调的要及时注意调整教学,此外做好个别指导工作,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困难。教师在行间了解学生的探究意见时可能会发现自己钻研教材时疏漏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的处理这些问题。的确有时学生的思考会令老师有意外的惊喜,这是将自主课堂引向高潮的契机。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
个人活动: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学交流,要求站到讲台前面,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可适当板书主要观点和意见。
集体活动:补充修改完善对于作品的理解意见。
【教师活动】穿插在学生活动中,及时点拨,引导矫正错误认识,将思维引向纵身发展,为形成审美经验,总结审美的体会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拓展延伸,课外自主探究积累经验。
教师意见:(作为与学生交流时的参考,根据课堂情况适当选用)
《蜀相》是诗人杜甫献给诸葛亮的颂词和挽歌,也是书写自己怀抱的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在强调“春色”的悦目,一在渲染“好音”的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使景物着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了“情语”。它传达了诗人特殊的感受: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而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句句写景,字字含情。它是对壮志未酬者的惋惜,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
《石头城》石头城原名金陵城,战国时代曾是楚国的都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刘禹锡在这首诗中寓情于景,在凄凉的景中寄寓着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山、城、潮、月见证了石头城昔日的繁华,也看到了今日的萧条,潮因城空而寂寞悲凉,月却不谙人事依然在淮河东边升起,这不免让人产生深沉的感伤之情。物本无情,诗人却移情于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锦瑟》这首诗千百年来给予我们太多美丽的遐想。传说诗人二十多岁曾入山学道,偶遇从宫中随侍公主的女道士,顿生爱恋。后因触犯律条,双双分离。许多年后又在京城巧遇女道士,自然百感交集,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诗人一生与妻子王氏感情甚笃,而妻子又早亡,因此这首诗是诗人悼念王氏所作。由于诗人夹杂在牛李党争中,一生潦倒,身份卑微,据说这首诗中提到的“沧海”是李德裕客死崖州之地,“蓝田”指令狐绹执掌相印、炙手可热。诗人曾与令狐绹有旧交,但因党争疏远。诗人又特别倾慕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所以这首诗有人认为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不管它属于哪类诗,总之诗人给了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庄生梦蝶,喻往事如梦。望帝啼鹃,喻往事堪伤。泣泪成珠,喻往事足悲。蓝田玉暖,喻往事如烟。作者运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和审美的情趣,给人如诗如梦、凄婉朦胧的美感。
《书愤》诗中用“愤”揭示全诗主旨,是全诗的抒情线索。据“世事艰” “气如山”等语可知诗人对奸人误国、国土不复的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愤慨,以及诗人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全诗洋溢着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感。“气如山”运用比喻修辞,让我们想到诗人年轻时报国的一腔豪气,也使人想到诗人戎马倥偬一生誓死收复河山却壮志未酬的一腔悲愤之怨气。“空自许”“已先斑”两相对比,更突出诗人内心的忧愤。
【学生意见】(教师无法预见,只是根据诗歌鉴赏的规律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在
课堂上的发言整理)
《蜀相赏析》
生1: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呢?就在锦官城外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林之中。青草映着台阶,黄鹂奏着鸣歌,诗人却无心欣赏。想到先主曾三顾茅庐与丞相商讨国家大事而丞相不负所托匡扶了两代汉室。但是英雄也有失意时,可叹丞相他一身抱负未能实现却累死在征伐途中。作者由诸葛亮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经历,不免产生了沧桑
悲凉之意。
生2:诗中以问句开头,别具特色。首联写静景。颔写远景,远近景结合,逼真地写出了祠堂四周的肃穆、寂静的景色。一个“自”,一个 “空”字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既有对诸葛先生的怀念,也有对人生的感慨,自己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苦闷。颈联短短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旷世勋功,惋惜自己怀才不遇,空有一腔热血。对“过去”诗人有对诸葛亮的赞颂怀念与崇敬,对“现在”诗人有对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壮志难酬的伤感慨叹,对“将来”诗人希望召唤“诸葛亮”那样的人才出来辅佐君王,匡扶社稷。
《石头城》赏析
生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城外的群山依然围绕着古城,城临大江,潮水张了,波浪拍打着城根,潮水退落,又复归寂寞。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动一静,既为空城渲染出荒凉寂静的气氛,又写出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尤其一个“在”字,有和杜甫诗中“国破山河在”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空”字,极形象地烘托出作者心中的悲凉。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望着天上的月亮,作者顿时感慨万千,“现在照着这荒凉石头城的月亮,不也见证过石头城昔日的繁华吗?”石头城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月亮也不谙人事,不懂人情,偏偏高挂在这昔日繁盛的秦淮河上,真是令人倍感悲凉。
生2:第一句“山围故国”描写了石头城的坚固与高大,也表现了统治者倚靠着地理的形式巩固自己的统治。第二句“潮打空城寂寞回”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荒凉、寥落与萧条的景象。尤其一个“空”字,与金陵先前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叹历史变迁的无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最后两句,不尽烘托了石头城的荒凉景象,也暗寓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诗人运用“青山”、“潮水”、“明月”等亘古不变的物事,反衬金陵城之前繁华消失殆尽,借景抒情,以古讽今,告诫今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
《锦瑟》赏析
生1:在古代,琴具五十,音节为繁复可知,繁音促节,令听者难以为怀。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诗人是以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就像数弦一样,往事在自己的脑海里依次放映一遍,所以有了“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那是一种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而在“望帝春心托杜鹃”
中,那哀音怨曲,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悲戚及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言,送春归去。而这句中的一个“托”字,恰到好处,就像望帝将自己的心托付给杜鹃一样。这句话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及对现实的失望。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这种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最后一联,“此情”与“华年”相照应,体现诗人怅惘的苦痛心情。
本诗运用典故描写的一些虚无飘渺的景色表达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伤。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感怀诗而不是爱情诗。
生2:诗的首联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的追忆,锦瑟本是古乐器,诗人看到锦瑟引起联想,一生潦倒,往事不堪回首。诗人本来是不愿再想的,但看到锦瑟又不由自主地引发了对自己身世的伤感,可见这种悲苦的自伤之情一直深深地萦绕在诗人的心中。锦瑟无缘无故为什么偏是“五十弦”呢?可能是诗人感叹自身长期在外飘泊,不知不觉已快五十岁了。“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的一弦一柱,都使作者想起已逝去的一年又一年、一件又一件难忘的往事。心情沉郁苍凉。“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动人的故事,“晓梦”指的是诗人年轻时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热切的追求和期望到头来只是一场令人迷惘的梦幻,所以紧接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可能是自己美好的希望已彻底破灭,只能寄托于杜鹃啼血的悲苦之声中了。沧海珠泪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抒写至痛情怀,泪晶莹似珠,珠晶莹似泪,在沧海明月的背景下交织成一种凄美的境界、一种哀伤的情调。司空图
引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人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意象美妙虚幻迷离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理想的象征。
尾联十分曲折而又细腻地表达诗人感叹华年已逝、理想幻灭的复杂心境,流露出浓厚的迷惘伤感情绪。回首近五十年的悲欢生活并非追忆往事时才有,就是当年就已令人无限怅惘了。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回顾平生、感叹身世的感怀诗。
《书愤》赏析
全诗无一“愤”字,却充满了愤慨之情。诗以激昂的笔调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早年不知世事艰难,远望中原,壮气如山。这其中也有怨气,金兵占领祖国河山,诗人心中怨恨积聚,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颔联回首过去豪迈壮观的情景,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慨、怨恨不由地充溢在字里行间。当年曾徒然自许为塞上长城,有着满腔的抱负。然而时光易逝,如今自己已白发斑斑功业未就,空有抱负而壮志难酬,河山终究不能收复,诗人的忧愤何尝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有别?所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深沉的报国之情。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自我探究的成功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可以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课后自主学习,查阅资料,逐渐形成审美鉴赏的能力。
【拓展研究】
参考课题1:贾岛诗中的归隐思想
阅读篇目: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此诗是诗人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时所写。
参考课题2:唐诗中的意象语言品读
阅读篇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①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于永贞元年被贬出京,到宝历二年回京这段时间。
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
③烂斧柯——据传晋时王质在山中伐木,看见数个童子边下棋边唱歌。王质站在旁边观看,一个童子给了他一样东西,像枣核一样。王质将它含在嘴里不觉得饥饿。不久童子
说:“你还不离开?”等到他起身离开发现斧柯尽烂。后以此喻世事变迁。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二篇: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三百》、《离骚》、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C、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②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颔联写远望所见。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B、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作业: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总第30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一、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三、作业
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总第3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自读点拨
1、《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
2、《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二、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参考答案:1、这一联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2、上句用《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这里以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下句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过哀思缠绵的诗歌抒写出来。
三、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篇:自读篇目《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雨的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2、3、4、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的能力,在诵读并品味文章诗化语言。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和配乐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激趣
1.图片配诗文
2.导语:雨是文人的宠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刘湛秋先生笔下四季之雨的不同的情致与风韵。
二. 探究生趣
活动一:听雨篇
1.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优美的文采,想象作者笔下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味。诵读并品味文章诗化语言。四季之雨的美好画面。(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其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2.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作者笔下四季雨的美好画面。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1,初步感知文本,概括事物特点,感受画面美。活动二:品雨篇
作者是诗人,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来?并揣摩精美语句。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
这句话运用了
(感官,写作手法,修辞或用词的生动准确)表现了
季节的雨的 的特点和作者对雨的 感受(情感)”。
(师生共同品析课后阅读提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课文旁批。)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1和2和4)活动三:悟雨篇
1.文章开篇即点明了对雨的喜爱,那么一年四季的雨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雨这一意象。
此问目的:达成目标3.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活动三:炫雨篇 1.雨使你想到什么? 提示:有关雨的诗词,歌曲,谚语,文学作品,电影…… 2.美文四读(自由选读其中一段)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三. 拓展延趣
1.虞美人 听雨(作者蒋捷)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并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2.请仿照本文结构、语言等,写一写《风的四季》。设计意图:巩固并运用本文写景的思路和方法。
3.课外阅读有关雨的诗文,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并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板书:
雨的四季
·喜雨
技巧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调动感官显色彩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巧用修辞绘神韵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按照顺序层次清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融情入景巧抒情
——生命活跃,感情滋润,思想流动
第四篇: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郭永乐
[教学要点]
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解题
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明确: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二、引导学生自读《锦瑟》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
3、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4、学生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5、学生思考: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讨论研习《书愤》
1、讨论问题: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3、探究课题: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观点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观点二:“气”为“豪壮之气”,理由是: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所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六首近体诗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和多方面的联想,才能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诗人的生命本体。愿大家多读勤咀嚼,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第五篇:《心声》自读课文教学设计(推荐)
《心 声》自读课文教学设计
主讲老师:舒利平
教材分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但九年级学生快已经接触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特点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自己独立的读小说,并理解小说了,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生在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节;再在课堂上从自主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明确“心声”的含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培养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听听同学们月考后的感受,抽签决定本次口头作文开始,计时三分钟。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月考后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心声”,并启示同学们适当的在自己相信的同学面前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未尝不是一种释放紧张内心、缓解压力的一种好办法。今天我就来作一回听众,用心去倾听一下黄蓓佳笔下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有兴趣吗?
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目标:
读教材导语,及课后一个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次课我们确定几个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规纳三个目标,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写下这几个目标。规纳后参考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概括本文故事?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把握本文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限时八分钟,每分钟五百个字,并在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边打个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希望你能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3、学生来集体评议朗读的学生读得怎样?李京京为什么会读得这样好,那怎样才能读好文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李京京读得好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
解“万卡”的内心感受,“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课文第19—24段)
要想读好文章,就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从小说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又要走到小说中去(思考小说人物内心)。
四、学生自主学习,再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交流读后感:
1、读完课文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建议同学们从字词理解,从内容概括,人物评价,主题思考,也可从刚才三个学习目标中去谈你得到的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建议用以下这几句式回答:我知道
、我发
现
、我认为
、我对 有疑问。
2、学生小组交流,每人讲一个方面,组内为每一个组员打ABCD等级。
3、全班再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与理解。老师作适当点拔,并适当引导、启发、规纳,尤其是要引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认识,对“心声”的理解。(这是本课实现目标的关键,老师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处理应对课堂上任何问题)
教学进程中注意迁引以下问题:
1、在概述文章事件时要及时补充大家容易丢掉的插叙内容,2、在认识文章人物时要抓住文章具体内容,重点认识李京京和程老师;
3、理解心声含义时首先是结人文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再联系作者的心声迁出本文的主题;
4、适当地引导同学从写作手法上探究一点技巧。
五、集体整理学习后的成果:
建议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几个方面来理解课文,用“我来概括 我来评 我来理解 ”这个句子来回答。
六、课外拓展:建议从以下两个题目中拓展。作短暂时间的准备。参考题:
1、从李京京的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特别是做人方面的。
2、学生向大家自主倾吐一下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埋藏在自己内心的话。
七、总结:这篇小说用真诚、纯朴、善良感动了各位同学,各位同学也用你们的真诚纯朴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相信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未来也是美好的,相信我也会不断地改进我自己,完善我自己,因为我也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不足,我们都有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
八、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情节:
人物:李京京 真诚 勇敢 追求美好生活
程老师 认真 好强 自信
弄虚作假
主题: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追求幸福安宁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