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西滨中学
汤文耀
一、教学内容:欣赏、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介绍、欣赏、分析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声情并茂地表现歌曲,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划拍视唱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2、难点:准确掌握附点节奏、弱起节奏、高音的科学发声。
四、教法:欣赏法、听唱法、示范法、图像法、创设情景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音响
六、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猜猜是哪里?
2、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鼓浪屿风景视频,介绍鼓浪屿的得名。
3、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鼓浪屿有关的歌曲。
(二)、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
1、播放《鼓浪屿之波》MTV,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情绪来演唱?
2、简介《鼓浪屿之波》的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张藜、红曙、钟立民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在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三)、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划拍视唱简谱
3、学生跟着音乐用“U”模唱旋律,教师提醒学生“U”的正确发声,要求学生自行找出歌曲的难点,并由教师示范,解决难点。
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旋律(一遍),然后进行填词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正确地咬字等。
5、歌曲演唱情感处理:师生讨论后,课本中标出p----mp---f---p
6、学生完整演唱《鼓浪屿之波》,教师及时给与肯定、表扬。
7、欣赏合唱《鼓浪屿之波》感受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介绍有关台湾的名胜古迹及歌曲
2、表演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大陆组、台湾组),大陆组表演诗歌朗诵《乡愁》,台湾组介绍《阿里山的姑娘》视频等
(五)、课堂小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隔不断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海峡两岸的人民日夜盼望着祖国统一,同学们,为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我们共同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唱《鼓浪屿之波》
2、课后收集与海有关的音乐作品
第二篇:《鼓浪屿之波》声乐教案
.声乐
郑萍
2课时 《鼓浪屿之波》
1、合理运用气息练唱耳熟能详的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境。
3、巩固E1声区的音。
声音巩固
1、中高音区长气息的练习。
2、优美的演唱《鼓浪屿之波》。电钢琴、乐谱。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歌曲《长城谣》的视听与试唱。
(一)诗词体歌词的理解与欣赏。
(二)“港”“海”“苍”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
(三)情感把握与体会。
(四)布置作业。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分析等教学方法为主。
一、组织教学,交代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组织教学,复习上节课的基础内容。
1、知识点回顾: 1)练声要求
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发声练习。例如:闻花、兴奋、打哈欠等手段。在五个元音字母中,a母音开口音。要求舌面平放、舌尖抵达下门齿,嘴巴张开、声带闭合、气息均匀、发出干净的母音。2)歌曲复习《大海啊,故乡》
同样是诗词体的歌词,《大海啊,故乡》更白话,更易于理解和抒发感情。在进入新课前,通过练习这首歌,可以巩固和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演唱的内容。复习方法:
a、《大海啊,故乡》歌词的朗读。
要求:音调的和谐统一,以及句子的抑扬顿挫表达到位。b、十六分音的节奏练习。
要求:能够准确的唱出十六分音的时值。c、情感的准确表达。
《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旋律舒展起伏,优美抒情,内涵海浪涌动的旋律,表达了坐着对故乡亲人的四年和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1.5)灵活性练习2 3 4 5 | 5 4 3 2 1 ||(顿)Li lo Li lo
2)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2.1)《鼓浪屿之波》
通过《鼓浪屿之波》这首歌的演唱,让学生感受离别感悟人生的深沉意境,感受美的熏陶。练习方法:
a、母音“a”“u”的训练,为“港”“海”“苍”等开口字的发音打基础。
b、通过流畅的发声练声,来巩固高音乐句的演唱技巧。歌曲意境解析:
这是一首表达台湾中华儿女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早日回归祖国的歌曲。
歌曲主歌部分诉说性的音调带有波浪涌动的韵律,连贯而平稳。副歌部分以连续跳动上扬的旋律,将歌曲推向高潮,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结尾再现主歌结束时的音调,进一步表现出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演唱要求:
注意声音连贯抒情,以及头腔共鸣的调节。要根据三段不同的歌词表达不同的情感。
第三篇:初中七年级音乐《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授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标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
内容标准: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领域二:表现与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教学设想
音乐是一种以美育为属性的学科,是靠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为主的活动。在活动中应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体现其艺术性,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因此,我们应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美好体验。
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性、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分层次欣赏,分组讨论,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盼全国早日统一,并为此尽微薄之力。
【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学生刚入校,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需要养成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在欣赏课和歌唱课学习过程中对几种演唱形式较生疏。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 评价要点 针对目标
分组齐唱展示歌曲任意一段整体完整齐唱歌曲。音色统一 音准 节奏 速度 力度准确。目标1 小组合作 简单动作 符合本歌特征 目标2 【教材分析】
歌曲《鼓浪屿之波》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必学歌曲,D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加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及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 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深化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真挚情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期盼之情
2、自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构成的旋律。【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由《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两首歌介绍三地现状:香港、澳门50年制度不变,经济稳步增长;台湾要求独立,何去何从,大陆的态度以及国际对此的关注。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哪些有关台湾的歌曲呢?唱两句
2、导语:同学们,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台湾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首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
3、介绍鼓浪屿历史、地理和文化鼓浪屿位于厦门,开拓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明朝改成“鼓浪屿”;郑成功曾以此为据点操练士兵对抗敌人;鼓浪屿风景幽美素有“钢琴之岛”和“音乐之乡的美誉。
【设计意图】:听赏歌曲片段《鼓浪屿之波》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歌曲婉转、悠扬的旋律。通过感官视觉了解台湾的人文地理等。
二、感受、学习、表现歌曲
(一)、初听全曲,交流问题:
1、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师生互动小结:这首歌曲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祖国统一的热切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2、歌曲中提到了哪几处非常美的地方?鼓浪屿、日光岩、基隆港.(3、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鼓浪屿去看一看。介绍基隆港和日光岩,欣赏美丽景观。
(二)复听歌曲:
1、随琴用la来哼唱一遍,跟着音乐指挥学生,提醒学生la的发声状态。
2、这首歌曲的高潮唱的是什么地方?
日光岩:是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设计意图】:在听、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共同解决本课难点。而难点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非教师自己预设的“拦路虎”。
(三)学唱歌曲:跟着钢琴学唱歌词,同时体会歌词的意境.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和调性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让我们加进歌词,带着思念期盼的情感演唱歌曲,唱的同时体会歌词的意蕴。用琴带领学生学习歌曲。
提问:告诉老师,你喜欢歌曲中的哪一部分?(解决问题)
(四)再次聆听歌曲:
1、歌曲的情绪情感处理:第一部分1-11小节比较抒情,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给人
以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带着期盼和依恋思乡情感早已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二部分12-18小节充满了激昂和渴望促使情感的迸发,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12-18,最后一部分有一丝忧伤和向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2、歌曲的曲式结构:A+B
3、让学生随着电子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歌词。师生共同演唱,提醒学生刚才训练过的难点之处要唱准确到位。情绪情感合二为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情感和情绪处理,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表演来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让歌曲的意境表现得更到位更完美。让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的同时也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趣。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表演活动:用诗朗诵的方式表达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朗诵《乡愁》)
2、让我们手拉手共同演唱《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唱出共同的心声祖国早日统一。【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和大陆心连着心,根连着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的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台湾的风光,台湾是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历经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与沧桑,现在台湾与祖国分离的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同学们,为实现祖国统一,你会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大家回去想想这个问题,好让我们一起祝愿祖国能早日统一吧!教学反思:每次走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怎样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怎样样才能透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和大陆心连着心,根连着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的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第四篇:以鼓浪屿之波为谱例作合唱模块的教学准备和设计
以《鼓浪屿之波》为谱例作合唱模块的教学准备和设计 教学准备
一、学重点、记纲要
加强学习除掌握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模块内容和学分分配、课程目标等内容外,要深刻的领会“歌唱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二、认真备课
首先要明确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围绕目标,探究目标过程的实施;紧紧围绕教学的时效性,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
1、提炼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确立目标,应具体、易于操作,明确方法,要能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等,所定的目标要起到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
2、设计出目标过程及教学策略、方式方法;目标过程,就是实现学生――目标学习的过程。即是为哪一个目标学习进行的铺垫,采用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是什么,是否体现出合作参与的教学方法。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否积极参等等,要有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制作科学合理、有实效性的课件。
我为此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欣赏独唱版本,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和独唱这种表现形式,(2)进行歌唱训练,包括气息、声音等,使学生了解多声部合唱的循环呼吸的方法,(3)循序渐进地演唱三声部的《鼓浪屿之波》,感受合唱的魅力,(4)鉴赏《鼓浪屿之波》合唱版本,了解一些合唱基本知识,能较好地对比出独唱与合唱在音色、音域和表现力方面的不同,从而更加热爱合唱这种演唱形式。
教学目标:
本节课始终围绕歌曲中所表现的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环节: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哪些有关台湾的歌曲呢?唱两句
三、初听:
1.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寄托着海峡两岸深情的歌曲《鼓浪屿之波》请同学们考虑:a.谈谈你听后的感受?b.通过歌词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歌曲中提到了哪几处非常美的地方?)
2.下面我们就先走进鼓浪屿去看一看。--(课件:看介绍鼓浪屿录像--后面有背景音乐《鼓浪屿之波》)
3.鼓浪屿享有音乐之岛、钢琴之岛的美誉。这就是鼓浪屿的音乐厅,这里正在上演音乐会,这张图片就是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这里收藏了许多钢琴。---课件
4.介绍图片:这跳动的音符用水泥砌成,印在路旁的草丛上,绵延一公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乐谱。这段曲谱就是歌曲《鼓浪屿之波》,他仿佛静静的指引着每一位来鼓浪屿的游客,“鼓浪屿”与音乐那种千丝万缕的情缘就从这里开始。
5.歌词中还提到了台湾,通过歌词你能看出台湾和鼓浪屿又是怎样一种位置关系?你对台湾都有哪些了解呢?
6.老师这里有几幅台湾风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这就是台湾的著名景点:日月潭;
四、演唱:
1、通过歌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把歌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课件:朗读过程中配背景音乐《鼓浪屿之波》)
2、好!下面我们就把这种情感,随琴用la来哼唱一遍。哼唱后问:哪句旋律给你的印象最深?
3、下面我们就来把这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同学们要轻轻的唱,像朗读歌词一样有感情的唱,注意咬字要清楚。
4、这首歌曲的高潮唱的是什么地方?
日光岩是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5、1981年词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加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第五篇:《都市海岛鼓浪屿》教学设计
《都市海岛鼓浪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都市海岛鼓浪屿》是福建省小学地方课程《海西家园》四年级上册“蓝色海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内容丰富,可讲的知识很多,“万国建筑”、“音乐文化”、“美丽风光”等,有如夜空中的星星,点点灿灿,无可穷尽,我们只能带着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座美丽的都市海岛。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立足课堂,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探寻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展望“海西”建设海洋强省的宏伟蓝图,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简单介绍鼓浪屿的一些风景名胜,文人古迹。
2、通过欣赏“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等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简单介绍鼓浪屿的一两处风光或历史,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自豪感和向往之情。
五、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准备有关鼓浪屿的图文资料,如:鼓浪屿的历史或名人、鼓浪屿的风光图等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听歌忆海岛
1、教师播放《鼓浪屿之波》,学生静心聆听,听后说说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座美丽的都市岛屿鼓浪屿,揭题,板题。
3、去过鼓浪屿的同学请举手。你能向大家介绍鼓浪屿上印象最深的一处地方吗?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歌曲,以及对鼓浪屿风光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识海岛
1、辽阔的大海,精彩的海底世界、美丽的日光岩都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你们知道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快速阅读文中的内容,找出鼓浪屿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旅游观光景点。
2、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结合起来,从问题中引出知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交流,从而获得知识。)
(三)、合作探海岛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分成4个小组:历史渊源组、历代名人组、建筑风格组、美丽风光组。
2、汇报交流
(1)历史渊源组: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鼓浪屿的悠久历史。
(2)历代名人组:以图片及文字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鼓浪屿上的名人,特别是音乐上的名人,感受名人的风采。
(3)建筑风格组:以图片及文字的方式为大家展示岛上各种风格的建筑物,理解为什么鼓浪屿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
(4)美丽风光组:学生带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及照片,以导游的方式向大家介绍鼓浪屿上的美丽风光。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教材篇幅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课文中虽然有提供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知识链接,但还不全面,因此,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作业
福建是个沿海省份,有很多美丽的岛屿,比如平潭岛、东山岛、湄洲岛等。它们是福建山与海交融的最前沿,留下了许多海洋文明的烙印。查一查,你的家乡有哪些岛屿?了解一下你家乡附近岛屿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继续探寻福建的海洋文明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