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成长》教学设计
《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第二篇:《成长》教学设计
《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板书设计:
13*成长
约翰用两块钱买东西——
这 样 做 为 了
妈妈不喜欢吗? 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成 长
第三篇:成长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是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
疑问: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
了解:文章空间的写作顺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3、文章段落划分,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4、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1、带着思考题细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1)对百草园的描写抓住了哪些重点?“似乎”“确凿”这两个词矛不矛盾,为什么?
(2)关联词在文中的作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3)体会文中的动作描写,哪一部分主要抓住了动作来描写?
(4)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怎么样?
(5)文中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6)三味书屋的生活怎么样,与百草园有哪些不同?
(7)作者的心里在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变化?
2、分组讨论,质疑
第四篇:成长教学设计
成长
伊洛中学郭育霞
说教材
《成长》是语文S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每次到“我”的面包房总是重复的两句话、重复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为下文埋下伏笔。七至十四自然段写一个雪天,一个在妈妈陪伴下送报纸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终“我”明白了,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妈妈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设计理念:
1、由“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课文分层,然后分层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2、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自主设疑
(一)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这一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三、集体交流,合作探究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四、拓展延伸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 提出问题
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谁能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吗? “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拓展延伸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板书设计:
11、成长
妈妈不喜欢吗?
约翰用两块钱买东西——
他家的经济条件差吗?
这 样 做 为 了 成 长
教后记:
第五篇:四年级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营上小学
李自恩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叶圣陶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以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品。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重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稳重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感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一课时
一、迁移导入
师:板书课题。还记得《爬山虎的脚》吗?记得它是谁写的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爬山虎有关,而且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叶圣陶爷爷。揭题 简要介绍叶圣陶和肖复兴。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的要求:(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2)(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遇到难读的字、词或者句子,请多读几遍,争取读通,读流利。
2、理清脉络,巩固生字生词
(1)通过自由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讲一讲课文最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2)指名朗读“修改作文”的部分和“做客”的部分。学生点评。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3、让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放进课文中再读一读,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加流利了。读的时候,请做一件事情,用直线画出“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再用波浪线画出“看到批改过的作文时,我有什么感受”。(出示自由读的要求)好,现在开始。(1)学生汇报,读叶圣陶爷爷批改作文的语句。
(2)(出示修改原稿)现在你们就是作者肖复兴,你们把作文交给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当你们看到叶圣陶爷爷这么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叶圣陶爷爷是一位怎样的人?(叶圣陶爷爷认真、平和、温暖、不摆架子……)讲得真好,那么作者看到自己被修改的作文后有什么反应,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得和你们一样吗? 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语句。
4、出示会写的生字,讲一讲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的,大家互相帮助,提提建议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在写字本上写一写这些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为我批改作业,请我到家做客)
二、提出中心问题,围绕问题学习。
1、现在再看课题,谁冒出问题了?(课文是写景状物,为什么要以爬山虎为题?)是啊,这真是个好问题!黄老师在课题后面加上一个问号。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首先请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谁找出来了?找出来的请举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话。
3、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爬山虎十分美丽,显眼……)
4、比较两处爬山虎的描写,你有什么发现?(找不同点)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时间光线不一样)
6、作者两次见到爬山虎,都有不同的描写,这些不同仅仅是光线造成的吗?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6——10自然段,把这两段话放进课文中,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好好体会当时的情形
三、细读课文第6-9自然段
1、(1)作者听说叶老先生要请他到家里做客时,有什么反应? 请读出课文里的句子作为回答。(2)你为什么会感到意外?
(3)你能不能读出你的意外呢?(4)谁还想意外一下? 指名读,齐读
2、(1)虽然意外,但我还是接受了叶老先生的邀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在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以前会有怎样的心情?(2)是啊,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作者走进了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他就看见了——我们一起来读!
(3)孩子们,这可不是普通的爬山虎啊,还记得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吗?那里面写的就是这院墙上绿绿的爬山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的片断。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爬山虎美吗? 作者也曾经读过《爬山虎的脚》,对爬山虎的美丽同样印象深刻,此时此刻,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会面而紧张、兴奋、不安,突然看到熟悉的爬山虎,大家想想,他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 带着这变化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一段话,谁能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指名读,齐读 3、(1)爬山虎与作者的初次会面是美好的,那么作者与叶老先生的会面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读出课文中的句子作为回答。(2)看到这样的会面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你们的感受也正是作者的感受啊!大家可以翻到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一看,作者在没有与叶老先生见面以前,就已经觉得他是那么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那么现在呢?作者觉得叶老先生更加——亲切,更加——温暖了!
(3)正如课文里写的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我已经全身心投入到这场融洽的交谈中,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这时候我看到了——一起读。
(4)比起刚进里院见到的爬山虎,这一次你对爬山虎又有了什么新的感觉? 是啊,爬山虎更美了,更绿了,更虎虎有生气了。这是因为——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的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所以 两处爬山虎的不同,还是因为作者心情的改变(5)带着新的感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自己练,指名读,齐读。
4、(1)这时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深深印刻进作者的心底,不仅仅是这样,更有价值的是,15岁的我还模模糊糊懂得了一个道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聪明的孩子们,15岁的作者模模糊糊懂得的道理,你们清清楚楚地懂得了吗?
(2)叶老先生用自己认真的写作态度、高尚的人格获得了作者的尊敬,他的认真、亲切、质朴、期待激励着作者不断成长,二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15岁少年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但他永远也忘不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起读——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为什么爬山虎总是绿着?是的,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已经包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叶老先生就是我心中的爬山虎,看道爬山虎就会想起叶老先生,想起叶老先生也就会想起爬山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
5、多么令人难忘的一次会面,带着对叶老先生的无限怀念和无比尊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现在谁能够来擦去这个问号了?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可以对叶老先生说,可以对作者说,也可以读自己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充分利用好教材是多么的重要。如何有效读写结合,从中形成一种密切联系实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扎实学风?如何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文本”中受益,灵活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如何通过读写演练,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结合《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探索》的课题研究,执教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回顾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实际,我认真进行了反思。
一.借助文本,灵活挖掘说话训练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明显地提出了中段习作的目标: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由于文本的内容的吻合,借叶老先生给肖复兴修改习作的事,教学中正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修改习作。借助文本的第四段,对照叶老先生修改的原稿,让学生领会修改习作的改、添、移、断、评等方法,并指导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修改作文的练习中。使学生从叶老先生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从叶老先生的评语中感悟作文的方法。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叶老到先生的人品,在教学中,我也紧扣文本设计了几处促进写作的说话训练:
1、肖复兴为叶老的修改而愣住时,我设计了透过这圈圈、钩钩、无数的直线、曲线,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的翅膀,想象叶老当时连续给20个孩子这样认真地批改作文的情景:夜深了,年已七旬的叶老坐在窗前认真地为我们批改作文,他……
2、当学生理解到叶老不仅为肖复兴改作文,而且进行了细心到位的评价时,我设计了置换说话:肖复兴的作文之所以
,是因为
和
。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白写好作文的两大秘诀。
3、理解了“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了含义之后,我又设计了拓展说话:如果你是文中的肖复兴,你会对叶老讲什么话呢?如果叶老今天还健在,看到肖复兴这样的文章,他会怎么说? 通过这样紧扣文本的说话设计,让学生层层深入,不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叶圣陶爷爷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在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并以说、写的方式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听、说、写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紧紧围绕阅读文本,达到以听促读、以说促读、以写促读的目的,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说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