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8页。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2.经历积德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通过生生互交流,感受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乐趣。教学准备:课件、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一只可爱的小熊乘坐热气球,如果每秒上升5米的速度保持不变,请问它飞2秒能飞多高?你说说 生:10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如果它要飞4秒又会飞到哪?你能指一指吗? 生:学生操作电脑 师:这是多高啊? 生:20米
师:如果它要飞6秒,又会飞到哪里?你们说停它就停!准备起飞!生:停!(课件30米处)
师:如果它要飞8秒呢,准备起飞 生:停!40米
师:如果是10秒呢?用你们的小手指一指!生:指一指
师:12秒、14秒.16秒、18秒„„什么感觉? 生:越飞越高!
师:说得好,为什么会越飞越高? 生:因为它时间长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请你们也伸出小手和张老师一起体会,时间越长飞得越高!
生用手势体会,渗透函数思想。师:真好!谁是不变的 生:上升的速度是不变的。师:说得真完整!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小熊热气球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用有趣的情景和画面吸引学生参与,借助直观,初步感受“变”与“不变”。一方面用一条隐含的思维线—坐标系描述变量规律,刻画了热气球上升的高度与上升的时间的函数关系。】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找四秒钟的时候挺快的,能告诉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生:1秒飞5米4秒就是4×5=20米 师:随之板书,生:齐答2×5=10米
师1:2秒钟的你也能列一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齐答12×5=60米
师:同学们现在黑板上有3个乘法算式,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乘法中这部分叫做„„.生:(随教师指的部分齐答)因数
因数
积
师:(贴出因数
因数
积)请同学们观察谁变了,谁没变? 生:左边因数没变,右边因数变了,积变了。
师:板书学生回答。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它到底是怎么变的?它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张老师再提供给你们一组乘法算式,你可以任选一组,认真观察进行研究。请看学习建议:
1、独立思考,在算式上写一写、画一画。争取让别人以研究发现你的发现
2、同伴交流,说说你的发现。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开始活动。师巡视,请2位同学上台板演。
生:第二个算式的结果与第一个算式有5倍的关系,第三个算式的结果与第二个算式有10倍的关系
师:也就是你发现60是12的5倍,120也就是12×10对吗?好,我们再听听他的发现
生:第一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和第二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是×2的关系,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与第二个算式也是×2的关系。第二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和第三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是×3 的关系,第二个算式的积与第三个算式也是×3的关系。师: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看到他说的,再看看你的作品有什么想说的你来当个小老师,说一说,他这个好在哪?
生:他的好就是,这边都写了,因数也写出了变化,你能向他这样把自己的作品也补充完整吗? 生:补充遇到问题 师:让大家看看,生:她应该改第一个因数,因为第一个因数有变化,第二个因数没有变化。
师:同意吗?同意继续改!生:继续补充。
师:你可真会借鉴别人,修正自己啊!同学们为这位会学习的同学鼓鼓掌吧!请回!同学们,她这样以补充,我们就清楚地看出因数是怎么变的,而积为什么会这样变。(用手指板书)多清楚啊!
【设计意图:有的学生只看到积变了,有的学生不仅看到积变了,还能看到是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搭建舞台,展示学生原生态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己不断观察、反思从而提升认识的过程,我们认为这才是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师:同学们还有的同学有着和你们不一样的发现,看谁眼睛尖,看出来
了(实物投影)他的发现和黑板上的发现哪不一样啊?你说说!生:他反方向发现,都除以一个三。
师:你们猜猜,他是从那个角度观察得出来的除法? 生:他从下往上观察的。
师:看来观察的角度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有了这位同学的启示,张老师也发现了,你们看„„补充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六,积也除以六。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啊?如果发现了,向张老师点点头!生:很多点头
师:你能不能写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乘法算式?你写的乘法算式2个为一组就可以,现在试试看。生:练习写
师:巡视,指名板书。提示学生写完看看黑板,也可以互相交流。师:同学们,你看他写的例子行不行? 生:行!
师:同学们你们也互相看看,你们举的例子和他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给你们一样要求,把所有的具有这样规律的乘法算式全都写上!„„我看有人张嘴了?怎么了?什么感觉?有点„„
有点„„,今天晚上能干完这件事吗? 生:摇头
师:那我给你一周的时间吧,一个月吧,能写完吗? 生:写不完。因为这没法写完。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太多了!给你这一生一世也写不完啊!那下面这项任务很有挑战性!听清要求,一生一世也写不完的算式中藏着的规律,您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给你一点建议:你可以借助一句话,一个算式,甚至是一组小图形来写一些,写在你黄的的纸上。生开始活动。
师:张老师拿的是谁的作品呢?欢迎大家到前面来!学生纷纷登场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他们的表现。看谁能读懂被人启发自己!生:一个因数变了,另一个因数始终没变,而积也变了。师:怎么样听懂了吗?
生:任何一个因数可以×
2、×
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也×
2、×
3、×4等等。
师(关注台下学生的反映,然后和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交流):现在你看到了她的发言,我想问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李继涛说了任何一个因数可以×
2、×
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也×
2、×
3、×4。而我只说了积会变,没说具体怎么变。师:多会反思啊!同学们,你写的其实也没有错,只是你站在了窗外,只看到了不变,变,变变,而李继涛打开了窗子发现了里面藏着的秘密,到底是怎么变的呀,是不是这样?
李继涛你再给同学们读读到底这个因数和及时怎么变得!
生:任何一个因数可以×
2、×
3、×4等等,只要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也×
2、×
3、×4等等。
师:正是这条规律,有的人是这样写的我们继续看!实物投影学生的作品。师:你们谁看懂了?
生:我看懂了!他写的很清楚!
师:你看懂了是吗,看来你学会欣赏别人了,还有吗? 生:他画了图,让我们更清楚了。师:好的,让我们再欣赏张宇凡的。实物投影同样也是用图示表示的,更加清楚。师询问第一个学生:你觉得他写的比你好在哪了? 生:我觉得他比我写的清楚 师:清楚在哪?
生:他清楚的告诉我们第一个因数是不变的,第二个因数无论是乘多少还是除以多少,积就乘多少还是除以多少。
师:张宇凡你自己觉得自己写的和其他同学写的比较起来,你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前面的同学只写了乘十,而张宇凡用多少两个字把所有的数都包括进去了。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李康欣写的规律只能管着李康欣写的式子,而
张宇凡写的规律能不能管着李康欣的算式? 生:能!
师:能不能管着黑板上写的算式? 生:能!
师:能不能管着咱们全班同学写的算式? 生:能!
师:能管多少算式: 生:所有算式!
师:一个“多少” “多少”就管着这么多算式!多好啊!最后一个同学的算式看谁能读懂!投影出示
生:她表示的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除以三角形,积就乘或除以三角形。我觉得他这样表示很简单。师:她读东你心里的想法了吗?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你真会读懂别人,我的接着问问,我就是不懂这三角形表示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就是乘多少或除多少的那个数。
师:那个数是几?3行不行?5可不可以?前面那个因数乘3,后面的因数乘五,行不行?生:不行!生:因为必须要乘一样的。
师:是这样吧,所以你用了一个相同的符号,同学们除法中0不能做除
数。感谢祭问同学的精彩表现。课上到这,我们解决了刚上课上时提到的两个问题,也就是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以几。如果它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条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设计意图:“永远写不完的算式”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这对学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课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也能看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呈现的各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抽象能力的不同层次,这是非常真实的。学生观察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不可能要求学生都做出一样水平的抽象概括。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评价好与不好,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师:试试看,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大青蛙嘴巴里爬了一个不变的数,现在它吃15,请问吐出来的是多少? 生:60!
师:如果吃进去的是30,吐出来的会是„„ 生:120 师:你们是怎么猜中的呀?
生:我发现小青蛙的大嘴巴里藏的是4,。
师:还有谁发现了?快放手。这会大青蛙嘴巴里藏得不是4了,看谁猜得出!(课件操作)
吃6吐出来的是222
这回吃的是24,吐出来的是„„想好了就直接说!生:888 师:你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6和24之间是乘4的关系,222乘4得888 师:多么巧妙的办法啊!但是老师要问你的是问什么这边乘4,那边也跟着乘4呀?你们利用的是什么? 生:积的变化规律!
师:刚学的规律就被你们用上了,多会学习啊!最后一次,吃3,„..生:111 师:怎么算的?
生:因为6和3之间是除以2的关系,222除以2得111 师:真好!你们这回都没有在计算这个数,如果把它算出来,再用24跟它乘就有点儿„„ 生:麻烦。
【设计意图:小青蛙吃数的练习题,也能看出精心的设计。第一题,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有些学生还是习惯于求出中间的因数,用乘法计算。但第二题用这种方法就不行了,而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很容易的算出答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新知识的价值。】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看来积的变化规律有时能可以帮我们把计算变得简单些!积的变化规律我们是如何学到的呢?跟着张老师一起回头看!(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过程)先是乘热气球进入课堂,借助了两组算式得到了积的的规律,再借助它解决了小青蛙的小游戏,最后我们回到热气球图,这里和这里(指时间和高度)都表示什么呢?回家后请你借助热气球图编一个小故事。生活中这样变与不变的现象还有很多呢,等着同学们去研究!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这节课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1.准确把握数学的核心知识与能力。
积的变化规律在教材中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教师不仅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知识,还能深入挖掘其中的思维价值,着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
这节课中,教师不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独立发现规律,表达规律,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还进一步引导生生之间的评价,通过相互观察、比较、交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真正是一次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3.精心创设情境
热气球不仅用做课堂引入,而且用于课堂结尾编数学故事,蕴含着函数、建模等数学思维的因素。练习题凸显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表示一生也写不完的算式中的规律”,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气球吗?上课前让我们先来玩一玩吹气球游戏,老师先玩,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气球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教师吹气球,学生发现教师吹一次气球就变大一点,再吹又变大,让学生明白“扩大”的道理,接着教师又把吹大的气球慢慢放气,学生发现气球又不断的变小,让学生明白“缩小”的道理。)为后面的知识作好铺垫。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18÷2)×(24×2)=(18×2)×(24÷2)=
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4倍,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 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8页例4以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随着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了,秋天到了,小英学校里要去秋游,妈妈带小英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小英要买上好佳。
二、自主学习,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①上好佳每包6元,如果买
包,一共多少元?
②上好佳每包
6元,如果买20
包,一共多少元?
③上好佳每包6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
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教师板书)
6×
2=12
×
20=120
6×
200=12003、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①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② 得出规律: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随着乘几。
4、揭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课的开始与学生进行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了,秋天到了,小英学校里要去秋游,妈妈带小英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小英要买上好佳。】
三、继续探究:
1、出示问题:
①上好佳大礼包每包
元,4
包一共多少元?
②上好佳中礼包每包
元,4
包一共多少元?
③上好佳小礼包每包5元,4
包一共多少元?
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教师板书)
20×
4=80
10×
4=40
×
4=20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①观察算式独立思考。
②同桌探索规律。
板书呈现:
(缩小相同的倍数)
20×4=80
除以2
除以2
10×4=40
除以2
除以2
5×4=20
引导学生小结: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0除外),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教材是很好的载体。如何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全面的思考,一语中的地表达,是教师应该关注和不断尝试的。】
4、概括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成乘(或除以)几时,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
四、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数学擂台,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猜想,推理与验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不可或缺的数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更趋于严谨与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一关:火眼金睛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第二关:灵活机智
2、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7×12
=
204
25×40=
1000
17×24
=()
25×20=()
17×48
=()
25×10
=()
第三关:随机应变
速度:40千米/时
速度:是货车的2倍
时间:4小时
时间:
4小时
路程:()千米
路程:()千米
第四关:快乐动脑
妈妈打算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苹果5元:3千克
应付多少钱?
香蕉10元:2千克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生:苹果5元:3千克
香蕉10元:2千克
(2)生:妈妈打算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应付多少钱?
5×(6÷3)=10(元)
10×(4÷2)=20(元)
10+20=30(元)
答:应付30元。
第五关:大展身手
5、【师:2010年还有84天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在这新一年你有什么变化?美化、亮化工程使我们的城市旧貌换颜,到处新建休闲广场和绿化带,让我们市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老师家旁边的一块绿地今年也扩建了,我们来看看。】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8米
560平方米
师:(课件点击出现)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是什么意思?
生:扩大后长方形的宽是24米。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答题纸上。反馈(展示台)
(1)生:560÷8=70(米)
70×24=1680(平方米)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生:
560×3=1680(平方米)师(追问):说说你的想法?生:长不变,宽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六关:趣味发现
6、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两数相乘,积随因数变,积若不变两数相反变】
18×24=432
(18÷2)×(24×2)=
(18×2)×(24÷2)=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对数学的研究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研究发现,大胆创新。】
五、送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组口算练习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同位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同学们,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1×4=4
×4=8
3×4=12
4×4=16
5×4=20
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和算出的积,想一想,你能把这组算式继续写下去吗?试一试,你一定能行!
3、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3、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
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
400
16×50 =(800)
32×50 =(1600)
8×25 =(200)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
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15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请根据本节知识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这道题可以是填空、选择,也可以是判断题。、(二)、运用拓展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2、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68 =(1088)16×34 =(54
4)
16×85 =(1360)16×51 =(816)
16×102 =(1632)
3、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找学生演板】
24÷8=3
560×3=168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
4、思考乐园: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 ×
=
432(18×2)×(24÷2)= 432
(18÷2)×(24×2)=432 发现的规律:【学生说不出时可以讨论】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
六、总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与谁有关? 变化规律是什么?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或怎么应用?
例
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 = 12
第二组:20×4= 80 6×20 = 120
10×4= 4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6×200= 1200
5×4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