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微课教学设计
《马说》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一词多义
2、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1、了解说的特点
a、“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是一些文人志士
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b、请选择与“马说”的“说”相同的选项。
A.《说说我自己》B.《爱莲说》C.《捕蛇者说》D.《说勤》
2、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一词多义
(1)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2)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食不饱
()(3)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4)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5)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曰()马之千里者
()
4、文段分析: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和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A.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二、主旨探究
1.作者所说的 “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
“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三、拓展
1、有关的“马”的成语
2、有关马的诗句
3、有关马的俗语
第二篇: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马说》 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郭兴华
审核者: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单位:巩义市米河镇第一初级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2.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3.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4.理解并翻译文章的句子。
5.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6.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7.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近三年河南省中考文言文考 点及题型设置:
1、解释加点实词(2词,2分,填空或选择)
2、翻译句子(一句,2分,简答)
3、内容概括及理解(2分,简答)
4、拓展探究题(4分,课内外比较探究)(3)教材分析
本文近2016年中招以比较阅读形式考查过。名家名篇,篇幅较短,本课考点有: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拓展延伸题、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积累巩固、重点理解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浅显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掌握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但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太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八年级所学知识遗忘严重,因此,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很有必要,然后内容理解,拓展提升。
复习目标:
l、通过自由复习,以提问检测的形式背诵课文,识记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及本文写作方法,能说出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
3、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并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的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环节,一是积累文化常识,包括“说”的文体知识,和作家作品回顾。环节二,包括课文背诵、字音、词意句子翻译。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回答问的准确度来评价学生对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和文言实词与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的熟练程度。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三个活动,从句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再到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检测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3、针对目标三,设计了课外文言语段的比较阅读。通过课内外比较分析,检测学生对课文深层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复习过程:
环节一:文学常识积累:
师生一起回顾“说”有关文体知识和用闯关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相关情况的掌握。环节二:背诵课文,识记文言词句。
1、读准字音(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字音掌握情况)
2、背诵课文(评价学生的课文背诵)
3、重点词语解释
4、一词多义
5、通假字
6、重点句子翻译
(评价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环节三:理解文章内容
1、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
(通过这几个句子的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程度。)
2、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问题:作者借 “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把握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明确这种写法叫托物寓意。)
3、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
问题一: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题二: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学生活动: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更深一步理解文章。)环节四:拓展阅读
这一环节,考查学生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综合分析概括能力。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活动一: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选文大意。学生研读文本,然后小组交流、探讨。提醒学生疏通文意时,注意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活动二: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选文与课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评价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寓意。
活动三:小组合作概括选文这个故事的主题,把握寓意。作业设计(课后使用):
1、积累有关“马”的成语。
2、积累有关“马”的诗句
第三篇:23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
《马说》复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复习目标:
1、积累韩愈及“说”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中的《杂说》,作者:,字:,河南河阳人,代 家,“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你还学过 写的《 》。答案:韩愈文选 韩愈 退之 唐 文学 周敦颐 爱莲说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祗辱于()骈()死于槽lì()之间 其真无马邪()一食()或尽sù()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答案:zhǐ pián 枥 yé shí 粟 dàn sì sì xiàn 重点字词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食之不能尽其材()()..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故虽有名马()()..答案:
1、通“只”;
2、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
3、吃;有时;
4、尚且;同样;
5、怎么;
6、鞭打;方法;
7、喂养;同“才”,才能;
8、通晓;意思;
9、马鞭;面对;
10、难道,表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
11、所以;即使; 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
1、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3、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4、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5、鞭打马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6、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译为:
2、不能尽其材 通,译为:
3、其真无马邪
通,译为:
4、才美不外见 通,译为: 答案:
1、“食”同“饲”,sì 喂。
2、“材”同“才”,cái 才能。
3、“见”同“现”,xiàn 表现,显现。
4、“邪”同“耶”,yé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2、策之不以其道
3、食不饱,力不足
答案:
1、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2、策:名词作动词,译为:用鞭子打
3、食:名词作动词,译为:吃 一词多义
1、故:故虽有名马()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称:不以千里称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4、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5、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6、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目似瞑,意暇甚()《狼》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宾客意少舒()《口技》
8、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9、道:策之不以其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其如土石何?()
11、之: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何陋之有()《陋室铭》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答案:
1、所以;特意;原因;旧、原来
2、著称;相称、相当;
3、吃;通“饲”,喂养
4、有时;或许;有人;
5、用鞭子打;马鞭;记录;
6、怎么;安稳;
7、意思;情趣;神情;内容;心情;
8、况且;将近;况且;
9、方法;道路;仁政;
10、代词,千里马;难道,表反问语气;恐怕,表推测语气;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11、代词,千里马;无意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古今异义词
1、是马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
1、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是;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稳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译为: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这马。
2、定语后置句式:马之千里者=千里之马者。译为:日行千里的马。理解性默写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3、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4、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写千里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 答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其真不知马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四)中考链接(2009年)黑龙江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答案:
1、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2、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3、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009年)沈阳市
(一)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3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1)或:(2)等:(3)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其真无马邪?
3.下文选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阅读后回答问题。(12分)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若寡人国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②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4)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1)有时(2)等同,一样(3)同“才”,才华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1)C(2)①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样。②魏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3)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4)魏王: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参考译文】 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寡人的国家这样小,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寡人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就道不拾遗。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2009年)巴彦淖尔市 阅读《马说》,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4.翻译(6分)①执策而临之
【译句】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句】 答案:
1、B
2、D
3、D
4、(6分).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2分,重点词为“策”“临”)②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至11题。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答: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
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 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 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2006年)曲靖市
(一)[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 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2、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4、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5、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答案:
(一)1、(1)即使(2)等同(3)擅长(4)都
2、(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3、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4、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
5、×××: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2006年)成都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1~3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 称 : 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之:.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以:.策之不以其道 成 , 将以攻宋
D.于: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分)译文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 分)译文 : 1.D(“ 策 ” 应为 “ 用鞭子抽打 ”)
2.B(A 项前 “ 而 ” 为 “ 可是 ” 之意 , 后者为顺接连词 “ 就 ” 之 意 ;B 项均为结构助词 “ 的 ”;C 项前 “ 以 ” 为 “ 按照 ” 之意 , 后为 “ 用 ” 之意 ;D 项前 “ 于 ” 为 “ 在 ”, 后为 “ 与 ” 之意)3.D(与原文意思不合 , 应为 “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4.(4 分)(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食 ” 意思的得 1 分)(2)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或 “ 通晓 ”“ 懂得 ”)它的意思。(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材”“通” 意思的各计 0.5 分)(2005年)广西桂林市
阅读《马说》一文,完成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2分)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3分)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答案:
1、① “食” 通 “饲”,意思: 通喂养(1分)② “见” 通 “现”,意义:表现(1分)
2、C
3、译文: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策、道、食、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4、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
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煮2分)。
5、答: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第四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顺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校搞经典诵读活动,背诵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导入。2.解题《马说》
二、反复诵读,理顺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出示重点字音)3.学生齐读。
4.结合注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直接举手问老师。
5.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重点把握。6.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1)千里马的悲惨的命运是_____________,它被埋没的原因——————(2)表现食马者的愚蠢无知————————————————————(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2.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仅仅是在说马?(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食马者不知马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小议论文《马说新解》,观点要鲜明,不少于500字。
第五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绥德县中角镇马家川九年制学校黄艳锋
一、教学内容:
《马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贞元十九年,在作者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一次次的仕途坎坷,使作者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和郁闷之情,同时也认清了当权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昧。所以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遭遇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种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熟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效果。
2.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板书课题(直接出示)
2.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读出,确保每位学生看得懂,记得住)
3.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理解全文意思。
(2)自学时间20分钟。
(3)学习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为形式,检测《学习与评价》积累与运用中1、2、3、4题和《练习册》积累运用中1、2、3、4题。
5.学生自学
(1)看书(学生看书时,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或给与鼓励或给与暗示,确保学生能专心读书,紧张思考,但教师的活动不能影响学生的读书)
(2)检测
检测形式为各组比赛积分,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检测学生多数以后进生为主,这样能够暴露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共同解决。回答问题的形式分为口答题或者是黑板板演。
6.后教
(1)更正。对于在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而且首先让中等生解决,如果他们能够解决,优等生也就没有必要了。纠正学生的面要广,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叫几名学生
(2)讨论。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全班同学都不是很懂,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解决,能完成的即好,完不成的教师给与点拨,并把规律性的东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到方法和技巧,如在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时,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抽象,教师要结合背景予以解答。
7.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后联系一、二、三题
(2)选做题:《学习与评价》拓展阅读检测与《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中的(二)。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由于这种模式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先学是实施后教,当堂训练的前提,为此我注重了对学生自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的小组积分制竞赛的办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有序,高效。每一位学生唯恐给本组丢分,力争给本组加分,让本组的成绩遥遥领先,所以即使是后进生他们也认真看书,详细做笔记,热烈地讨论,生怕自己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正因为有这种高效的自学,所以课堂中的检测,当堂训练都能顺利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认为如何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引导下,把这种学习看成是一种任务型学习,一种考试型学习,从而变得主动,有趣是应用好这种模式的重要环节。
六、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不满
千里马人才
怀才不遇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