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速度和加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
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知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 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第一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
(4)如何从 比 的加速度小,对吗?
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
(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
(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第二篇:《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速度》一课的教学,一般我们物理教师会采用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观察大量的运动物体的图片或视频材料,感受运动物体的快慢来引入速度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应看虽然不错,但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早已司空见惯;有的学生对材料还会产生相似联想,思维不知在何方;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对速度问题他们在小学就已经学好了,无须重复学习。我对《速度》这节概念
课的引入做了如下改进:
1、没有给学生准备任何观察的材料。
2、设计了四个问题,让他们展现思维的火花。
教学课例:
问题一:我们学习速度这个物理量,它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同学们对速度似乎了解的很透彻,假如你骑自行车上学,你一下子超过了行人,你比他快;马路上的小车一下子超过了你,它比你快。似乎快慢是必然的,实际.......对他们快慢的比较在你的大脑里经历了一系列思维判断后得出的。请问:你知道你是怎么比较它们快慢的?(学生基本上是瞠目结舌,这个问题已经紧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思考了,教师不做任何解释)
问题二: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中,观众和裁判是如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很顺利的得出比较它们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学生归纳得出后回到问题一,让学生自己解
决)
问题三:假如在我们学校运动场上400米的冠军和奥运会上马拉松的冠军,要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又该怎么比较?(学生根据问题二的结论,要求教师给出他们运动的时间加以比较。教师给出时间让学生计算,然后归成两类)
问题四:假如让你去给速度定义,统一它的算法,你应该怎么来定义速度?(学生基本上各抒己见,分成两派。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定义和算法)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可以解决学生认为速度早已学过,不用再学的错误观念,使他们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能紧紧的抓住学生的思维走向,使他们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这样处理我认为要比按照教材提供的处理方法好
得多。
初中物理概念课有些是没有任何实验来辅助教师来完成概念引入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好课,首要任务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生头脑中对要接受的概念是怎么思考的,怎么建立概念才让学生接受。怎样使用教材的确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研究的课题。以上内容仅仅是个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若有不妥之处,恳请诸位批评指正。
第三篇: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速度说课稿,欢迎来参考!
第3节 速度和加速度
说教材:
《速度和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 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或),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学生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学生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浅析《速度》教学
浅析《速度》教学
(一)速度概念初步建立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后,必须学会比较不同形式的匀速直线运动。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学生原来的经验及逻辑思维是:运动快慢取决于运动时间和位移。两个作直线运动物体位移相同,哪个物体所用时间少哪个物体运动快;或者在相等时间里那个物体位移大运动则快。如果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位移也不同,又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只能取其中一个变量相等比较另一变量关系:如果时间相同哪个位移大运动快,或者位移相同哪个所用时间多运动慢,从而得到速度定义——
速度是描绘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与发生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控制变量讨论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以通过比较丰富多彩运动快慢,找到描绘运动状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考究多个物理量变化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方法具体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并为后继学习指明方向和开辟航线。(二)平均速度
虽然引入速度概念,对于匀速运动,无论那段时间或那段位移物体的速度恒定不变。但是针对变速运动,物体在各段时间和位移的速度是变化的。速度与时间,位置或者位移有直接关系,加速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减速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小。那么如何描绘变速运动质点运动快慢呢?这样自然地引出平均速度的粗略描绘和瞬时速度的精确描绘。虽然速度与时间和位置有关,按照速度定义可以求出一段时间或者是一段位移的物体运动快慢,由于物体在每点和每一时刻的运动情况不同,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必须强调这一前提和背景,这种描绘方法是粗略而非精确的。因此平均速度定义为:在变速运动中位移与发生位移所用时间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虽然与运动的背景和性质有关,只能粗略描绘物体运动。但是它却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匀速运动是理想,变速运动才是现实模型。研究变速运动才有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少教师质疑课本没有说明平均速度作用与意义,课本没有说明这点正是它优点。优秀教材不可能罗列和说明所有内容、这是教学布白艺术,也是当代教育教学理念。一些内容的确是要说明清楚并且加以强调,有些内容教师可以发挥,也可以不用发挥。但是这点教师必须充分地发挥,新教材已经从旧教材的封闭逐渐地走向开放,从特别注重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过渡到通过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它不仅要求教师说明平均速度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以及科学前沿内容充实进去,唤发课堂生机,培养学生兴趣情感,丰富感性认识和培养能力。
教学存在客观内在的规律,有认知和情感方面、有最优化标准和原则等。它要求每一位教师终身地学习、探讨、实践和研究。但是教学过程又极具实践性,每位教师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丰富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教育教学规律是科学,体现出其共性,教师的教育教学的风格是个性,体现出其艺术性,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优秀教师就是这样在漫长探索过程中从偶然走向必然、从盲目走向自由。(三)瞬时速度
既然不像匀速直线运动、而平均速度与某段时间和位移有关系,需要引入什么物理量才能精确描绘变速运动?从逻辑来看要知道变速运动整个过程规律,就是要知道每个时刻或位置运动规律,反之亦然。在这种自然诱导下,学生认识瞬时速度概念强烈愿望诞生了。
课本提供一个例子让学生形象认识瞬时速度,如做变速运动的汽车其速度计指针摆动,形象地反映汽车速度变化,指针某时刻显示数就是某时刻汽车速度。那么如何从平均速度认识瞬时速度?要确定物体在某一时刻或者位置速度,如取包括这点在内的一段时间或者位移为分析对象,求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描绘物体速度,当然是大概和粗略描绘。但是如何取时间更短些(位移自然也小)的平均速度来描绘该点速度,相对前面的描绘更精确一些。如果所取时间不断缩短,位移也不断减少……取得的平均速度就更加接近于某个点的速度,描绘的精确度越高。不像一些同学认为时间太短导致位移太小以致于无法测量,或者时间太短以致于速度无穷大。只是在极限背景下所取时间极短,仪器已经无法分辨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此刻的平均速度转化为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以平均速度为基础,采用变速运动求位移的方法,将时间从有限小量向无限小量分割,实现从近似和估量处理过渡到精确计算和描绘的目的。体现从有限向无限、具体向抽象、近似向精确过渡的辩证思维。速度方向也有潜伏过程,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方向就是运动方向。曲线运动情况截然不同,瞬时速度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这就为日后学习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打下一定的基础。(四)总评
旧教材编写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具有严谨逻辑推理过程。新教材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教师一片自由发展天地。新教材知识结构再也不象以往那样,通过教师严格讲授学生机械接受而建构,而是让学生在自由探讨和课堂参与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教师不再机械应用教材教学。教材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桥梁,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是通向大自然和广阔社会窗口。
学生学习这课,心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比较运动快慢提出问题、找到比较快慢方法,到引出速度概念,好奇心理暂时满足;但是一旦用速度概念研究变速运动,虽然可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具有的现实意义,但是不能精确地描绘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学生们的内心引起新的不平衡甚至思维上产生强烈冲突,要求研究物体某一时刻和位置速度——瞬时速度,教师应用速度和平均速度概念,通过不断缩短时间最后引入极限思维过渡到瞬时速度,最终解决全部问题。至此,通过学生努力参与和积极探讨,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完整的建构,实现了强烈愿望。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充分训练,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逐渐形成稳定和探索的心理,教学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第五篇: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速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速度
作者:袁玮冰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1-01
有些力学问题中,隐含条件是两物体的运动速度相等(或说成即两个运动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两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对这类题若不仔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抓住临界状态的隐含条件,则往往会使解题思路陷入困境,现对这类问题分几种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1.同向运动物体间距离出现最大或最小的隐含条件是速度相等
2.两物体不相撞的隐含条件是速度相等
3.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的隐含条件是速度相等
最高点是与参照物有关的一个特殊位置.设物体甲的运动以物体乙为参照物,则当物体甲相对于物体乙的竖直向上的分速度为零时,甲相对于乙到达最高点
4.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最大时的隐含条件是速度相等
应当说明,当A,B速度相同,弹簧压缩量最大时,运动过程并末结束,之后B继续加速,A继续减速,当弹簧恢复原长时,B的速度最大,A的速度最小.因为此时,所以弹簧将伸长,A减速,B加速,当又一次时,弹簧的伸长量达到最大,弹性势能又一次达到最大,且为
1.6J……,这样的运动周而复始,的临界状态也将周期性出现。
6.一物体在另一物体上滑行,当上面的物体滑到下面物体的另一端刚好不掉下的条件是当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