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关于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摘 要]阅读课堂大多是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成的。有了这些问题,才有了师生之间友好的交流与对话。关于问题设计,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问题设计要源于学生;二是问题设计要主次搭配;三是问题设计要内外兼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0
阅读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对话的过程离不开阅读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成了课堂学习的主旋律。只有教师将问题设计得有效,才能推动整个阅读课堂向深入发展,致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那么,怎样才能使问题设计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原动力呢?
一、问题设计要源于学生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基于学生所思所想设计出具有价值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就这些问题进行提炼整合。这样设计,以学定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掌声》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说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提问完毕以后,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英子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英子为什么要犹豫呢?这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了哪些变化?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由于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源于学生的,因此,学生思考阅读起来兴致也会更浓,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更高,这就为问题主导下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提倡问题设计要源于学生,并不是说阅读教学仅仅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还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做好课前预设,确保问题的设计既能满足学生需要,又涉及相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此一来,必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提升。
二、问题设计要主次搭配
整个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个问题。在阅读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到主次搭配。主问题直指教学目标,承载着教学重任,旨在站在全文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而次问题则是支架,是台阶,是帮助学生走向阅读彼岸的桥梁。主次搭配,阅读教学才能逐渐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窃读记》一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我设计的主问题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窃读带给作者的是什么?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揭示了课文的主旨:作者喜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条件差,买不起书,只好窃读,窃读让作者既惧怕又快乐。针对第一个主问题,我又设计了如下次问题:作者窃读的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作者在窃读时心情怎样?请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品品读读。为了突出窃读的滋味,除了心理描写以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在这里,次问题围绕主问题层层推进,对深化学生的阅读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深化学生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仅仅通过一个主问题是不可能实现阅读目标的,只有主问题和次问题互相搭配,才能推动阅读教学课堂的发展。
三、问题设计要内外兼修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多数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明白,但是,对于文章是怎么写的,大多数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内外兼修,不光要关注文本形式,还要关注文本内容,从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爬天都峰》一课,在设计问题时,我首先设计了这几个主问题:天都峰在什么地方?天都峰看起来怎样?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这次爬天都峰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些问题大都是围绕着课文内容设计的,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设计,学生对于文本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以及表达形式就并不会很了解。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既了解内容又学会表达呢?我又设计了如下问题:“真叫人发颤”这句话表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山顶的?课文是如何来描写的?这篇课文哪句话最重要?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这样的问题设计下,由意及言,学生不仅了解了内容,还学会了表达。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就一定要考虑全面,内外兼修,确保问题的设计扎实、有效,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服务。
总之,问题设计是贯穿整个阅读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阅读问题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主次搭配,内外兼修,从而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奠定基础,获得问题导学的最大效益。
(责编 刘宇帆)
第二篇: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程的课堂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老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有的一节课能设计几十个问题,问的学生晕头转向,课堂被 “问”得乱七八糟。如何科学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科学,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二)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发掘学生的潜力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然而,人脑的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难以捉摸。唯有先懂得如何去开发脑中的无限潜能,才能真正运用这份力量。我们必须先接受一个观念,那就是真心的相信人与生俱来的潜力还没完全展现出来。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能科学设计问题,能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
(三)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讲,要研究大纲、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如何研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教学中是否能准确地得以把握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去突破重难点,这个值得我们思考。科学设计课堂的问题能突破难点,能克服学生畏难思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提高。
二、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理论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期课改全面推行。二期课改最富有创意之处是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期课改适应了新时代的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效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的好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潜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对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各种问题的设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首先,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什么问题上,通过什么问题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其次,一个教学设计中通过什么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是我们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又一意义。
最后根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能通过讨论、探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
三、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度”,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切实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1.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2.在政治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3.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四、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
五、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这样的问题,(1)可以从标题入手,如学习《伤仲永》一文,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中哪个字是全篇文眼?(伤)?这一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惋惜)作者为什么会抒发出这样的心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所在,在惋惜同时留给后人提示警醒。所以,有效的提问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2)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捕蛇者说》的结尾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那文章是怎样紧紧围绕此句话展
开的?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可从捕蛇缘由:抵租、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蒋氏的捕蛇生活和乡邻的交税生活对比,探究造成捕蛇者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这一纲举目张的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文章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3)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如学习《我不是懦夫》一文,“我不是懦夫”这句话是王嘉鹏对哥哥的回答。可是他没有说出口,而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对哥哥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不说出来是想用行动来证明“我”不是弱者,更不是“懦夫”,“我”要用坚强来诠释“我”的不幸,战胜“自我”,接着追问:面对灾难,王嘉鹏曾经是个弱者吗?引导学生圈划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验到灵魂的高贵。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思维容量,也明确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2、“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鹳鹊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举些有关写这四大名楼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道出“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因势利导:“ 你知道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范仲淹的这一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如此水到渠成,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而且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得到迸发与跳跃。
同时,富有价值的问题还在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在分析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陋”后,在学生的兴趣聚焦于曹刿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时,我顺势曲问:“在这次长勺之战中,显然,曹刿的远谋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否能少了鲁庄公的一臂之力呢?鲁庄公身上除了鄙陋以外,是否一无是处了呢?”“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话音刚落,整个课堂又开始炸起了锅,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又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
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巧妙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所以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3、“条条大路通罗马”,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可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角度设问,如我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在把握了哈尔威船长的人物特征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哈尔威船长最后选择与船共亡值不值?”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思考。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①、值得。因为真正的强者是具有自制力的人。他忠于职守、临危不惧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堪称强者②、不值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限的生命中还有无数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与可能„„„,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效地得到了锻炼,打开了学生一条又一条的思路,心灵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体验,这对每个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收获。他们不仅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还培养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
第四篇: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季老师谈到的导学案过程设计的流程非常清晰,在我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认为流程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比较重要,下面我针对问题设计部分谈一谈我的做法。
在数学代数部分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研究,要达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因此在《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内容中我是设计的,首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课本内容先设计一个可以利用的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问题在设计时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把学生引向新知,同时激发他们对问题研究的兴趣。
下一个环节考虑到探究性的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因而在设计问题时,我将分层次设计,让问题层次的难度逐渐提升,促使学生利用旧知,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提高学生的动脑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性问题,目的在于让他们感兴趣的同时转变学生的定式思维习惯,逐渐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这样来完成一节课,虽然只学习了而道题但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能主动思考寻求方法,主动探究提高能力,当学生把“要我学”逐渐变为“我要学”的时候,他可以凭借他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来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李健菲 2012、08、21
第五篇:关于教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关于教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经过教研活动和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教师设计出的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接近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集中在自主预习这一环节。难度不宜大,数量不宜多,但应有层次。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更多的问题应来自学生。学贵有疑,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入对学环节解决,解决不了的放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提炼出来的问题设为挑战展示的问题,当然教师应了解这些问题的讨论价值、与重难点的关系,及时引导,避免无价值问题的出现导致课堂的低效。
对教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走过弯路:教师设计问题太多,导致学生疲于解决这些问题,而无暇顾及自己对文本理解出现的疑惑,因此问题应来源于学生、来源于文本。设问置疑中“置”的含义是把自学、对学、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把关后摆出来,这样的问题才具有群学的价值,才值得挑战展示。我想如果把这里把握好了,教师拖堂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
另外,教师切记不要以自己的阅历、感受去衡量学生所提问题的幼稚与否,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老师、同伴帮助解决的问题。依据课标要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允许个性化解读教材,甚至大胆的质疑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