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 例
2、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2.初步学习运用加法结合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指的是在加 法计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如果用a代表一个加数,b代表另一个加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就是
a + b = b + a(右侧板书)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加法运算中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 律(正中板书课题)
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自行车旅行的路程统计情况
第一天88千米 第二天104千米 第三天96千米(板书)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例2 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一共行多少千米?(板书)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8+104+96 88+(104+96)(板书)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能使运算简便。
出示:(88+104)+96 ○ 88+(104+96)(板书)怎么填?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
用字母表示:
(a + b)+ c = a +(b + c)(板书)(5)强调:这里的a、b、c 中b和c两个加数是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的两个数
三、实践运用,深化知识 1.运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计算: 48 + 66 + 52 先运用加法交换律交换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再运用加法结合律 让 能凑整的数先算 37 + 29 + 171 运用加法结合律让后面两个加数先算,要把它们用括号括起来!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小结:在运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计算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算式的 数的特点,让能够凑整的数结合在一起先算
课后作业:练习五的第5、第7。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第一天88千米 第二天104千米 第三天96千米
三天一共行多少千米?
88+104+96 88+(104+96)=192+96 = 88+ 200 =288 = 288(88+104)+96 ○ 88+(104+96)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 + b)+ c = a +(b + c)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和 尚 塬 学 校
安
鑫
2013年3月18日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八里姜学校
李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2-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 展数感。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以及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和问题串的设计上与交换律的呈现模式相同: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问题;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举出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运算律;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所现的加法结合律;第四个问题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合理的运算。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举例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平时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出示PPT,请你们仔细看这两幅图,哪儿不同?
设计意图:
以玩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的眼力都还不错,再来看看这两组算式。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呢?
师:你们还能照样子另外写出一组吗?学生写完算式后,交给小组长检查,然后指名其中的小组长进行汇报交流仿写的算式。板书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请观察这几组算式,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所得的和,与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再加上第一个数的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三、自主质疑,展示分享:
师:请你们任意选择一组算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看来,你们发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不多?全部用数字来写,写得完吗?用什么来代替数字就能写完了?
请你们用字母a、b、c代表三个数,写出刚才发现的规律。
(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反馈练习,落实应用:
1、出示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57+288+43=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客观存在,感受运算律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2题侧重让学生体会算式的等值变形。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第 4题是对加法结合律的拓展应用,体会运算律的广泛性。
第5题不强求所有的学生掌握。
五、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学生说出的几组算式
(a+b)+c=a+(b+c)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后,对运算规律进行再度探索,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计算教材呈现的式题,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自然得出结论,从而总结出加法结合律。教学中,教师注重使用诱导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探索数学运算规律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探索意识和能力。但反思这一节课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初次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结合律时,表达得不够严谨,教师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无形中缩小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改正。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下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教案栾志平1
四年级数学下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教案 信息窗三: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1.知识回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学生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①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②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1)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谁还记得,黄河的流域面积是多少?它的上游、中游、下游各有多少千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有关的黄河更多的一些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
课件展示课本13页教学挂图:请你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3)、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5)、汇报:
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39+34+2和34+2+39。b、(39+34)+2和39+(34+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 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A:结果都一样
生B:我发现在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计算出来的结果都一样。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合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在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1)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们是一对算式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得数相同)(3)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再仔细这几组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得到的和是一样的,只是加数的位置变了。)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4)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运算定律吗?(a+b=b+a)
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
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再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了两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a+b)+c=a+(b+c)和加法交换律a+b=b+a。那么,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试一试:
282+67+33 126+235+174 订正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那种计算方法更好,为什么?在计算得过程中,你都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运用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正确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件)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自主练习第2题。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先同桌说说,然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
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 427+403+397 270+560+730 4.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
23+89+()()+148+58
64+()+36+125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呢?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泾源县六盘山镇东山坡小学:
周宏杰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加法交换律之后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2.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230+270=300+200(2)60+80+40=60+40+80(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探究新知 1.教学例 2。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方法一(88+104)+96 =192+96 =288(km)方法二 88+(104+96)=88+200 =288(km)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预设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88+104)+96○88+(104+96)预设 生:可以用“=”连接。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设 生1:这几个算式的相同点是加数不变,位置不变,和不变;不同点是运算顺序改变了。生2:这几个算式的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生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师板书)生4:我们小组列举了4组这样的算式:(18+42)+35和18+(42+35),45+(64+28)和(45+64)+28,通过计算验证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3)小结: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其举出更多的关于加法结合律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概括出加法结合律。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让学生打开教材18页,把例2下面的两个算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和加法交换律一样,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巩固练习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15+12)+5=15+(12+________)(243+146)+54=243+(________+54)4037+(25+44)=(4037+25)+________ a+(b+c)=(a+________)+c 2.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9页4题。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加数不变,位置不变)↓
↓
↓ 先把前两
先把后两 和不变 个数相加
个数相加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a+b)+c=a+(b+c)
第五篇:加法结合律 教案
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即教材的第29页。
学生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学习这一课时的,在此之前对四则运算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首先,教材通过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题目,问学生“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列式方案,计算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接着,教材出示两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比较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最后得出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结果相同的结论。然后,教材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最后,为了方便理解记忆,用几个抽象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将会很有帮助。同时,运算定律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学好这一知识,可以更好地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相较而言,加法结合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发现规律,并通过自己的举例来应用规律,并学会用抽象符号来概括表达运算定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2.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分析不同的运算规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并自主概括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活跃思维
1.PPT出示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56+()=34+()
()+134=67+()189+33=()+()468+a=()+()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课本上例2李叔叔骑车的图片,请学生读读图片上的信息,师生一起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你们能够自己列式帮助李叔叔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回答,全班交流。请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板书:(88+104)+96=288(千米)88+(104+96)104+96+88 „„】
4.教师从中提出两个算式——(88+104)+96 和 88+(104+96),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回答:参与运算的数一样,运算结果一样;但是运算顺序不同)那么,想想看,能不能用一个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连接它们呢? 【板书:(88+104)+96 = 88+(104+96)】
5.练一练: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54+237)+63Ο54+(237+63)162+(38+367)Ο(162+38)+367
6.全班交流发现,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板书:(a+b)+c=a+(b+c)】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1.填一填。
(47+52)+48=47+(_____ + _____)150+(50+66)=(150+ _____)+ 66(136+ _____)+98=_____+(64 +98)(a +b)+ c= a +(b +_____)2.判一判,在下面各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括号里打√。a+(50+7)=(a+50)+7()123+(77+b)=(123+77)+b()
△+(○+b)=(△+□)+b()3.选一选。
⑴68+72+128=68+(72+12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2078+25=25+207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3)254+436+464=254+(436+464)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5.想一想。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变得简便一些。680+()+298 172+665+()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几个层次的练习,充分考虑到了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的不同水平,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作业天地。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收获。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不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呢?(任选一题)
1.(1)1+3+5+7+9+11+13+15+17+19=
(2)2+4+6+8+10+12+14+16+18+20=
2.86+87+88+89+90+91+92+93+94=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 88+(104+96)=192+96 =88+200 =288 =288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