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蜀道难》教学设计详案第二课时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好,看完了全诗,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板书)是什么? 生(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板书)
师:嗯,找的对,一共有几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快速找一下。(停5秒),几次啊?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课后第四题。下课!【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意蕴
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张梦瑾
第二篇:(详案)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宾市兴宾区水落小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桥》这篇课文,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生词。
2、课件出示,指名两个同学各读一排,再齐读。(2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清瘦 揪出 豹子 胸膛 沙哑
3、请仔细观察这两行词语,上面一行是描写有关什么的词,下面一行是描写有关什么的词(板书:洪水、老汉)。
4、课文围绕洪水和老汉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汇报(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来临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读中明法,感悟险情
1、过渡:《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特色,所以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的短篇小说。那它在表达上有些什么特色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好不好?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2、看录像(洪水肆虐的情景),谈感受。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3、默读课文1—6段,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有关的句子,并选择写得好的句子和同桌交流感受。师: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这一可怕的情景的呢?
出示课件:请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有关的句子,并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同桌交流感受。
4、汇报。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感受吧。谁先来?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师;还有哪个愿意来和我们分享好句?
名+齐读)①从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突如其来)生:感受到洪水的来势凶猛、紧张、突如其来。②比较句子,体会短句的特点、作用。
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师:大家来比较看,这两句,哪句写得更好些?为什么好?(一句感受到雨水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了铺垫)
师:像泼。像倒。多少字?构成了几句话?
师;短短的4个字,却构成了2句话。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表达方法(板书:短句)师:那么作者在这里使用短句,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吧? 师: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像泼。像倒。有没有紧张、喘不过气来呢? 师:这就是使用短句的奥妙,给人增添紧张的气氛。③品读:男——女——齐读 ① 仿写。
课件出示:
1、中午的时候,阳光更强了。像()。像()。
2、天阴沉沉的,乌云越来越浓了。像()。像()。师:我们能不能学习作者这种巧妙的表达方法呢?
② 引导纵观全文,这样的短句、短段在文中还多着呢。不信你看。课件出示:
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男+女读)①为什么好?随机体会比喻句妙处。(板书:比喻)
师:这是文章表达上的一个奥秘,这个比喻把洪水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洪水的„„(板书:凶猛可怕)
②结合课件理解“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洪水的凶猛、强大、可怕。③品读:先个别后集体,感受洪水的凶猛、强大、可怕。
师:洪水是那么的凶猛、可怕,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一下吧。谁来? 师:谁还能读得更凶猛些。师;一起来感受。
(3)近1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跳舞了。(不读)师: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呢?
③ 为什么好?体会拟人的手法。(板书:拟人)
名+齐读)④ 你有多高?近一米高的洪水可能在你的什么位置? ⑤ 洪水已经在你的脖子跳舞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⑥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洪水,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放肆、凶猛。文中可不只一处哦。看,老师也找到了好几个。
(3)课件出示:引出4个拟人句,进一步体会可怕、凶猛、突如其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山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添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师:请看屏幕。① 齐读。
② 从哪些词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③ 结合理解“狞笑”。(凶恶的地笑。文中指洪水放肆、凶猛、可恨)
④ 洪水由没腿深——近一米高——添着人们的腰——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步步逼近)险情严重。⑤ 齐品读。
三、细品词句,感悟老汉的品格
1、过渡:洪水步步逼近,死亡步步相逼。村民们都在逃生,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可我们党支部书记老汉却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令人感动的地方。
(1)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小组读7-23段,找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再读读,并和组内成员交流令你的感动的地方。(2)汇报
①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齐读
句齐读1次)
1次)
谁来给我们说说令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 a这一句是作者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神态)
b体会对比写法。洪水步步逼近,死亡步步相逼时,村民的表现如何?而老汉呢?(像„„),这是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汉像一座山,你体会到了什么(沉着镇定、威严)
c人们乱哄哄的、老汉却像一座山,这是拿谁和谁比呢?这又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奥秘(板书对比),通过对比,更突出了老汉的„„ d齐品读 ②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齐读1次)
a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动作)
b哪些是描写动作的词呢?这些动词可心以看出老汉怎样?(果断)c这小伙子是谁呀?
D老汉不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吗?为什么这时却凶得像只豹子,揪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呢?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不徇私情)E品读
③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道:“桥窄!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2A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
B连用3个!语气怎样?从这你感受到了老汉的什么?(威严、冷静)
老汉是一名„„,可他却要求党员排在后边,可见,老汉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把死亡留给了„„真是一名„„(板书:舍已为人)C品读
④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不读)
师:这也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动作、语言)
师;木桥开始发抖、开始呻吟,最后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了,他选择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父爱如山)
师:尽管如此,小伙子还是被无情的洪水„„,老汉也被无情的洪水„„。老汉英勇„„(板书:英勇献身)
四、体会题目含义和文章的写法
1、文章一开始至到现在并没有说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呀,那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出这又是表达的一个奥秘(设置悬念)。
2、《桥》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看板书:老汉„„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正面描写),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却花那么长的笔墨来写突如其来、凶猛的洪水呢?请看板书:洪水„„这是什么对环境的什么?(板书:侧面、环境描写),作者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洪水的凶猛、可怕、环境逼人,其目的都是为了什么?(板书:烘托)烘托出老汉的高尚品格,这是本文表达的又一个奥秘。
3、刚才大家也讲了。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那为什么,课文却以〈桥〉作题目呢?你认为这一座怎样的桥?(看教参)
五、读写迁移。
名读)师:今天我们领略到了很多表达方法,学以致用,回去以后就请大家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吧,说不定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是个作家了。
布置学生回去后写一篇作文,以“令我感动的一个人”为题。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侧面描写方法,烘托出人物高尚的品质。并注意多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句子更生动形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16、桥
突如其来
沉着冷静
洪水 凶猛可怕
老汉
舍己为人
步步逼近
不徇私情
父爱如山
英勇献身
短句、比喻、拟人、对比
动作、神态、语言
侧面描写
烘托
正面描写
第三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详案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桥》这篇课文,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生词。
2、课件出示,指名两个同学各读一排,再齐读。(2名+齐读)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清瘦 揪出 豹子 胸膛 沙哑
孤山子镇明德小学 刘萌萌
3、请仔细观察这两行词语,上面一行是描写有关什么的词,下面一行是描写有关什么的词(板书:洪水、老汉)。
4、课文围绕洪水和老汉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汇报(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来临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读中明法,感悟险情
1、过渡:《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特色,所以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的短篇小说。那它在表达上有些什么特色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好不好?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上批注。
3、学生汇报。(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感受吧。)(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①从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突如其来)
②比较句子,用极短的语言写出事物特点的句子,叫做短句。(板书:短句)体会短句的特点、作用。
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名+齐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师:大家来比较看,这两句,哪句写得更好些?为什么好?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就是使用短句的奥妙,在描写紧急情况的时候,更能突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③像作者这种巧妙的表达方法还很多,我们接着汇报。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男+女读)
①为什么好?随机体会比喻句妙处。(板书:比喻)师:这是文章表达上的一个奥秘,这个比喻把洪水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洪水的……(板书:凶猛可怕)
②结合课件理解“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洪水的凶猛、强大、可怕。师:洪水是那么的凶猛、可怕,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一下吧。③文中还有描写洪水的句子,我们继续汇报。(3)近1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跳舞了。(不读)师: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呢?
① 为什么好?体会拟人的手法。(板书:拟人)
②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洪水,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放肆、凶猛。文中可不只一处哦。看,老师也找到了好几个。
(4)课件出示:引出4个拟人句,进一步体会可怕、凶猛、突如其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山跳舞了。(4句齐读1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① 从哪些词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 结合理解“狞笑”、“舔”、“爬”。
③ 洪水由没腿深——近一米高——添着人们的腰——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威胁生命)。
④ 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句子,通过朗读,读出洪水的疯狂肆虐和步步逼近。(5)从同学们的读中,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面对如此可怕的洪水,面对生命的威胁,你会怎么做?文中的村民又是怎么做的?此时此刻,这座窄窄的变成了生命桥,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老汉在危急关头又有何壮举呢?
三、细品词句,感悟老汉的品格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7-23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圈出最能表现老汉特点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齐读1次)
A老汉的什么特点?(板书:沉着冷静)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带着你的感受读。
B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现了老汉的沉着冷静?这一句是作者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神态)
老汉盯着谁?你从乱哄哄读懂了什么?人们为什么要惊慌失措?作者表现的是典型人物老汉,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和人们?作者描写洪水又是为了什么?
C在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突出表现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烘托。(板书:侧面烘托)同样,人们越惊慌失措,越能衬托老汉的沉着冷静。
D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老汉就是要用这样的眼神让大家尽快镇静下来,这样大家就会多一分生的希望。谁还能读出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
E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什么命令?
(2)老汉沙哑地喊道:“桥窄!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2名读)A我们一起来看看这2组句子,你喜欢哪句?为什么?(语言、标点)a: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b: “桥窄啊!大家排成一队吧,最好不要挤,是党员的就请排在后边,好吗?” 师:作者要表现的是紧急情况下老汉的沉作冷静,用的语言是这样的简洁干脆、用的语气是这样的坚定、强烈。谁学着老汉的语气喊一喊?谁能喊出三个感叹号表现出的铿锵有力?
B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在入党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老汉要求党员排在后面,他想到了什么?你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坚持原则)是啊,党员应该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谁来带着对老汉对党员的敬意读这段话?(指名读)。
C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几处: 第一次——“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第二次——“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第三次——“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第四次——“少废话,快走。”
思考:这几句话分别是说给说听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四次语言描写,把老汉的威信、沉稳、睿智、忠于职守的人性之美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精炼的语言描写是表现典型人物性格特点胡重要手段。
D除了这些语言,你还从哪些动作感受到了老汉的这些美好品质?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齐读1次)
a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动作)那老汉的这一揪,对村民意味着什么?对儿子又意味着什么?他犹豫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谁能读出老汉的果断。
b同学们,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其实只有一个理由。什么理由?(小伙子是党员)是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吼道——老汉的态度是那样的坚决,他不容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自己的儿子。C你从哪里知道的?只有故事全读完,我们才能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种安排方法叫做设置悬念。(板书:设置悬念)虽然让人觉得在意料之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增添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从这层关系,你看出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不徇私情)是的,在亲情与人民利益面前,他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老汉是多么伟大,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老汉的敬仰。齐读。D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公无私的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徇私情、狠心的父亲。那老汉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不读)A这里的吼和上次一样吗?让我们关爱的吼出来。
B老汉这一推意味着什么?既然现在要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为什么刚才要把他揪出来?这不矛盾吗?
这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饱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的无情,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满怀深情。这用力一推,推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感动一起读这段话。(生齐读)这一推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父亲的崇高敬意再一起读这段话!(生齐读)
C群众在老汉的果断指挥下奔上了木桥,当老汉和小伙子准备撤离时————(5)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对儿子说什么呢?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他能说什么呢?可是,老汉的话还没有来得及说,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无情的洪水就这样带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支书,但是他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作者是怎样写出老汉这一品质的?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突出人物特点,叫做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一切又归于平静,可无法平静的是我们的心情。
四、体会题目含义和文章的写法
你觉得题目中的“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吗?你读懂了课题的真正含义。在生死的关头,老汉的抉择所表现出来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架起这座不朽之桥。风呜咽着,云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来了,获救的村民们也来了,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朗诵诗歌,来抒发我们对老汉的深切怀念。
啊,老汉
(领)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
(齐)老汉!
(领)大雨滂沱,山洪咆哮,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叫。(齐)妻儿需要你的肩膀,村民更需要你的脊梁。(领)你好似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你更似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你心中也有父爱如山,(齐)只为那,党旗下的誓言不能忘!
(领)啊,老汉!那一刻,你已经让我们仰望!
啊,老汉!这一瞬,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齐)永远,永远
五、总结延伸:
1、课文学完了,老汉高大的形象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像这样伟大的人,感动的事还有很多,课下 以“令我感动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侧面描写方法,烘托出人物高尚的品质。并注意多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句子更生动形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2、今天我们领略到了很多表达方法,学以致用,回去以后就请大家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吧,说不定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是个作家了。
六、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老汉
突如其来 沉着冷静
凶猛可怕 坚持原则
威胁生命 不徇私情
短句、比喻、拟人 动作、神态、语言
侧面描写 烘托 正面描写
第四篇: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珍珠鸟》这篇课文是语文s 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伙伴”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冯骥才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雏鸟由最初对“我”的陌生到完全信赖 “我”的过程。人、鸟之间的深情使“我”感悟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学习小珍珠鸟的变化,体会它是怎样逐渐信赖人的,从而理解“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上下文,从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句子和词语里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
3、理解“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过程与方法:
品词析句,感受小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与照顾下发生的变化。体会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与“我”逐渐亲近到完全信赖的过程。
2、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信赖之美。教学策略:
自读自悟法、圈点批注法、角色转换朗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展示法国小女孩tippi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这儿有几张图片请你们来欣赏一下。(学生欣赏图片)
老师看到大家惊讶的神情,听到有些同学的惊呼声,能说说你们看过这些图片以后有 什么感受吗?(学生谈感受)感受的真深刻,好了,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老师看到大家坐姿端正,精神抖擞。好,上课!
【设计思路:课前让学生欣赏法国小女孩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图片,使学生情感上受到震撼,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同学们好,刚才我们一同感受了小女孩与动物之间那令人震撼的亲密接触的一幕,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珍珠鸟》这篇课文,深入感受作家冯骥才和珍珠鸟之间那浓浓的情谊吧。(板书课题《珍珠鸟》)来,让我们一起喊喊珍珠鸟的名字吧!(大家齐读课题)同学们的喊声真亲切。
2、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学生说主要内容)明确:(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细心的照顾珍珠鸟,后来小鸟有了雏,我和雏慢慢熟悉,它由害怕我,到一点点与我熟悉起来,到亲近我,最后完全信赖我。)师:你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炼。
3、回顾1—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从“真好!”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惊喜与激动的心情,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特别喜爱。预设2: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在我的精心照料下,一点点和我熟悉了。预设3:我从作者的做法中看出了他是一个爱鸟的人。)
二、细读文本,读悟“真情”。
(一)感悟人是如何赢得鸟的信赖的。
1、师过渡:说的真好,我为珍珠鸟精心营造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家”,不去打扰它们的生活,它们在这里可以开心的生活,安心的“养儿育女”了。三个月后,听(播放小珍珠鸟的叫声)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正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至此,课文称“小珍珠鸟”为“小家伙”,如果把“小家伙”换成“小珍珠鸟”,再读读有什么不同?
(预设1: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有趣。预设2:“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表明作者特别喜爱这个“小家伙”,把它当成家里的小孩子、小宝贝。)
<品外形>
2、师:来,我们快来看看,这刚出生不久的“小家伙”长得什么样子吧?从文中找出描写小珍珠鸟外形的句子。(生找到读: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地圆圆的白点儿;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小家伙”真可爱,好像一个娇憨可爱的胖嘟嘟的小娃娃,惹人喜爱。预设2:感受作者对小家伙的喜爱。)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一边读一遍想象它的样子。预设评价:
1、你的朗读让人觉得美滋滋的,“小家伙”肯定感谢你读出了它的可爱。
2、你的表情告诉我,你是多么喜欢他呀!
3、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出了你对他的喜爱,齐读描写“小珍珠鸟外形的句子。”)
3、师过渡:真是一个可爱十足的“小家伙”。“我”不仅给他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把他当做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请同学们默读6—14自然段,看看作者“我”是怎么对待小家伙的,用横线划出来有关“我”的举动的句子。
学生读、划、汇报,教师总结。
师:我们来看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出示:
1、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他们。
2、我不管他。
3、我不去伤害它。
4、我不动声色的写
5、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你发现了吗?这几句话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哪一个字呀?对“不”字,这一个个“不”字,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不动声色”。(理解“不动声色”的意思。不动声色:不从语气和表情上表现出来。形容非常镇静。在这里指的是“我”不管他。)
老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出示第二段: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因为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所以我要这样做。从作者的这些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体会到作者对小鸟的呵护、关爱、宽容、尊重)
老师小结:是呀,作者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小家伙,生怕伤害到它。如果说装扮笼子,我们感到作者的用心,那么从这一个个“不”字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呀!
(二)理解“小鸟是如何信赖人的”。
1、师过渡:在“我”不动声色的爱护下,“小家伙”这种怕人的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6—14自然段,用曲线划出描写小家伙的表现的语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它有怎样的变化呢?在文中批注。(学生读书,画句子,写批注。)
2、师生交流,感悟小家伙的变化。
师:老师看到随着大家认真的朗读你的神情充满了惊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家伙的变化吧!(出示:⑴当“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 他们时,小家伙的表现是什么?交流:师:文中是如何描写小家伙的这一表现的呢?学生读:(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你体会到小家伙的变化是什么呢?(预设:小家伙敢探出小脑袋,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但对我还很陌生。)
(引导学生从“探出头”体会到小家伙的好奇,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说明对我很陌生。明确:此时小家伙对我的态度是陌生。)学生带着感受朗读。
⑵这刚出生不久的小家伙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因此当我不管它时,小家伙的表现是什么?所以:(出示:当“我”不管它时,小家伙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读第八自然段。你体会到小家伙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从“起先、随后”这段话感受小家伙的活动范围发生了变化,其实是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近,和我一点点熟悉了。)小家伙和我一点点熟悉了是因为小家伙在我面前表现的很(调皮)你从它的哪些举动中感受到了调皮呢?(哪一个成语最能表现出小家伙淘气的神态呢?抓住“神气十足”体会小家伙的调皮可爱。指导朗读。(学生读,教师评价)老师也被小家伙的调皮感染了,也想读一读,我们合作来读一读吧!老师评价:大家可真是神气十足的“小家伙”。明确:此时的小家伙和我一点点熟悉了。
⑶老师过渡:小家伙不害怕我,它表现出来的调皮可爱正说明它和我在一点点的熟悉,不论它做什么,作者都不管他,时间长了,小家伙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落到了“我”的书桌上。出示:当我不去伤害它时,小家伙的表现是什么呢?当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时,小家伙的表现是什么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小家伙的这些表现呢?(明确:照应了课文中第11、12、13 自然段。)你体会到小家伙怎样的变化呢?(明确:小家伙的变化是逐渐和“我”亲近了。)
⑷ 化身小珍珠鸟,深入体会“亲近”的变化。
是呀,小家伙逐渐地和作者亲近了,这种亲近让人惊喜,那么你想不想变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深入感受他与作者之间的微妙变化呢?那我们能不能对文章做一个简单的改动,让你化身为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呢?
(预设:把文中人称换一换,把“它”换成“我”,把“我”换成“他”。)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个方法吧!现在你就是小珍珠鸟,作者在你眼里就是“他”,大声地读一读这三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学生读。师:老师看到小家伙们读得真是兴致勃勃呀,看,老师已经帮大家把人称换过来了,哪个小家伙来读一读这段话!(预设:学生读第十自然段:我先是离他较远,见他不去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 偏过脸瞧瞧他的反应。他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师生交谈:小家伙,你用什么举动来表达对他的亲近呢?指名。交流:他的微微一笑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他对我的喜爱,他完全给我自由,绝对不会伤害我。)(指名两位学生读)
师:你真是一个调皮又胆大的小孩,居然也懂得看大人的脸色。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我亲近的情意。这样,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他颤动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师生交谈:他用手抚一抚你细腻的绒毛,让你感到了什么,小家伙?(学生谈)你为什么会友好地啄两下他的手指呢?(这是我对他的爱的回应。我也很喜爱他。我的胆子很大。)(指名两位学生读)
师:你们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交流呢!你们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亲近的情意呢!我听到小家伙这样说:(出示第十三自然段:白天,我这样淘气地陪伴他;天色入暮,我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谁来读一读?(学生读)师生交谈:小家伙,我们想知道你是怎样陪伴他的呢?请你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当他
时,我。师: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小家伙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在小鸟眼里,作者“我”还是人吗?(明确:不是,是小鸟的朋友,是小鸟的亲人。)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在“我”眼里小鸟还是一只鸟吗?(明确:不是,是我的朋友,是我的孩子。)⑷感悟“信赖”
师渲染:这就是陪伴,这陪伴是朋友间的亲密无间,这陪伴是亲人般的恋恋不舍,这陪伴浸透着浓浓情意。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当“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时,小家伙的表现是?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出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师: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引导体会“睡着了”。小珍珠鸟平时会睡在哪?现在小家伙睡到了作者的肩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发现了小家伙怎样的变化呢?(完全信赖。)
师渲染:你瞧,作者的肩是小鸟温暖的巢,作者的肩是小鸟安全的家,作者的肩是小 鸟舒适的床。完全信赖作者的小鸟此时多像偎依在父母怀里甜甜睡去的孩子呀!多么令人动容的一幕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小家伙落在我肩上时(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冯骥才爷爷曾经这样说:“我的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我还是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而现在为了不惊扰小鸟,他手中的笔居然停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我努力的在为小家伙营造安全温暖的环境,因为我知道它是一种怕人的鸟。作者将呵护小鸟看得比写作还重要。)
师:小家伙在作者的细心呵护下甜甜的睡着了,我们应该怎样读才不会惊醒小鸟的美梦呢?(轻轻地,柔声细语的读。)指名读。(评价:你轻柔地朗读壤小家伙睡得更香了。)
师:一个“手中的笔不觉停了”,一个“睡着了”,此时,小鸟的心情怎样?想想这画面里还藏着大珍珠鸟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大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了呢?(预设:此时,孩子都在别人的肩头睡着了,可是大鸟却没有任何生气的叫声和不安的呼叫,看出小珍珠鸟信赖“我”,大珍珠鸟也信赖“我”。)那么,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那无数的惊喜与幸福都定格在这画面里。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呀!多么温馨的场景呀!谁能给它起个名字呢?(预设《甜美的梦》《人鸟情》《人鸟相依》《小鸟依人》《信赖》《爱》《温馨一刻》……)
这幸福温馨的时刻让人感动万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人鸟相依的画面吧!(学生齐读)师:
3、在这小鸟依人的一刻,作者“我”被深深打动了,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这里的“信赖”是谁“信赖”谁呢?(明确:小家伙信赖我,我信赖小家伙。)那你能说一说:(出示:“我”信赖小家伙,就——它;小家伙信赖“我”,就——“我"。学生说,预设我尊重、关爱、呵护它。它依恋、亲近我。)因为我们相互信赖,所以创造了美好的境界。你能说说这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吗?(预设:美好的境界是人鸟相依的画面。美好的境界是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美好的境界是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见到的不再是一只小鸟,那是小孩子偎依在父母的幸福温馨的怀抱里,甜甜的睡去。)
师:美好的境界源于“信赖”。正是作者细心地呵护、关爱小家伙,才使得这原本怕人的小鸟渐渐胆大,敢亲近他,最后信赖他,出现了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这启示我们,在弱小的动物面前,我们人类怎样做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呢?是呀,信赖的基础是平等、是尊重、是关爱、是宽容。这句话真是让人深受启发呀!来,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师:读得真好!同学们,不仅在冯骥才爷爷的书房里出现了人鸟相依的幸福时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美好温馨的一幕时刻发生,让我们通过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再次来感受“信赖”的力量吧!(学生看图片。)
师:老师看到大家还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因为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那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启发学生从人与动物、同学与同学之间、“我”与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赖。)
2、话说“信赖”
听到同学们诉说着信赖的故事,老师的心为之一颤,我不禁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信赖是什么?(学生说)
3、课堂小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相互信赖,老师相信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让我们对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呼喊出这让世界变得美好的一句话吧:(学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好,下课。
第五篇:《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是本组教材中的开篇文章。这篇课文真切地描写了作者亲眼目睹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事。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文章的题目其实已经蕴含着文章的主旨——盲童对春天、对生活、对生命的爱。文章有两条主线:一是安静让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创造;一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够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通过朗读品味、体验感悟等方式,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安静的内心,从而体会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2、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用时7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触摸春天的第一课时,今天老师首先请你们欣赏春天的美景(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同学们,春天美么?(生:美)是的,我们每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都用眼睛感受着美好的事物,可是啊,就有一些人他们看不见蓝天、白云、鲜花,他们的眼前总是一片黑暗。他们是什么人?(生:盲人)那么盲人的内心是否也是一片黑暗呢(生:不是)那么他们是如何感受多姿多彩的春天呢?(生:用心灵)好,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了。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盲女孩的心里,去看看她是如何感受春天的。
2、请同学们马上打开17课,齐读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盲女孩,也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老师把这篇课文的字词做成了闯关游戏,谁可以上来试试看
(1)、点击小喇叭,选择正确的读音,指明上来。学生做完题后,表扬学生,很好,你回答得很准确。还有谁想来试一试,学生回答完后,表扬同学们,看来同学们都会认了,我们来读一读生字。现在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老师点哪个字,同学们就读哪个字,可以么
(2)、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关,选生字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生字组成词,谁可以?一边点一边读。你的速度真快,是个闯关小能手,还有谁想来试一试。你的速度同样也很快,那么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词语可以么。好,你当个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小老师读一遍,大家跟着读一遍。同学们,都认识这些生词了,读得也很准确。
(3)这一课还有很多要写的字,你觉得哪个字难写,举手告诉老师,老师帮你点出来(课件出示每个字的写法)可以拿出手来术空,同学们这个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要写得宽一些。好,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田字格,写两个你最想写得字。同学们写的都很棒,说明对生字非常熟练了,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好,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到2-4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课堂教学以复习导入,老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唤起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淀,为下面更好地体会盲童安静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埋下伏笔。】
二、品词析句,读中感悟
(一)默读2-4自然段,感受奇迹(用时10分钟)
1、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看到2-4自然段,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4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在安静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奇迹。找到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课件出示2-4自然段)
2、指明回答找出的句子,(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请坐读得很有感情,老师刚才听到这位同学把竟然这个词语读的很重。为什么你要读得这么重,竟然是什么意思。可以把他换一个词么,居然是什么,出乎人意料之外,很好,你很会理解。那么请听老师读一读,配乐朗读文段。谁想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独处不可思议。指明学生来读,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来给她拍拍手。谁想挑战这位女同学,来,那位男同学你来读,也非常地棒,老师给你掌声。
3、一个正常人想抓住蝴蝶也是不容易得,而作者却亲眼看见盲女孩安静将蝴蝶拢住了,他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安静为什么就能拢住睁着眼睛的蝴蝶呢?她靠的是什么?生:神奇的灵性(板书:神奇的灵性)
4、灵性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天生的聪明才智或者后天训练出的才智(你说的真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解释,谁来读一读,好,你来,天生的聪明才智或者通过训练获得的才智。(请坐,这位同学说得真棒)
5、那么,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安静有神奇的灵性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2-4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把他画下来。找到的同学请举手,请这位女同学,你说(在第三自然段)好,请你上来给大家画一画,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要问问你,在这句话里,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安静有神奇的灵性?这些词语我们都感受到了安静有神奇的灵性。那么谁为我们读一读句子,想读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当一当安静,看看你能不能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走得非常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7、还有哪个句子让你们感受到安静有神奇的灵性,指明学生画出来,那么你来给大家读一读。在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安静有神奇的灵性(生:极其准确)老师把及其准确画出来,是的安静是个盲女孩,她怎么能及其准确地拢住蝴蝶呢,联系课文中的句子想一想,她为什么能够及其准确地拢住蝴蝶呢?来,你说(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盲人如果不经常走路的话,他肯定 3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会走得磕磕绊绊,而这个小女孩却是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说明她天天都来,已经熟悉了这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已经很熟悉。
师:所以她具有了神奇的灵性,安静流连在花香中,因为她喜爱着鲜花,也说明她喜爱着春天。那我们想,安静在小区的花园里一定也摔过跤,一定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她毫不气馁,也没有放弃,于是呢,渐渐地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具有了神奇的灵性,此时此刻,我们突然明半了,盲女孩安静不仅仅是用手在触摸春天,更是用什么?(心灵)因为她热爱春天,那么她拢住蝴蝶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设计意图:默读与朗读同等重要。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初步了解安静,为品读、精读文章作铺垫。中年级词句教学的着力点是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让学生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以读为主,读悟结合,抓住“竟然“、”流连“进行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体会安静的内心世界,并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理解奇迹,理解奇迹产生的原因,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自学5、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品读(用时13分)
请同学们自学5、6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的句子,看看安静拢住蝴蝶后又是怎么做?
1、谁来说说看。第六自然段,你读得真动人,还有谁想读一读。老师都被陶醉了,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你们有什么疑问么
生:安静是个盲童,可她为什么能仰起头来张望呢。老师表扬,真好,你真会思考,还有谁有疑问么
生:她仰起头来张望的时候为什么心中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呢。老师表扬,你真爱思考,好请坐,还有么?
生:她抓住蝴蝶为什么要把蝴蝶放走呢?
老师:是的,请坐,同学们问了很多问题,那我们一个个来解答。安静抓住蝴蝶为什么要将它放走呢,想一想
生:因为安静知道,蝴蝶也是一个小生命。(老师,请坐,还有谁来补充)生:蝴蝶像一个囚犯一样,被抓住了,就被拘束了。所以安静把它放走了 生:因为安静是个盲女孩,她看不见美丽的春天,她放走蝴蝶,是想让蝴蝶 4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带走自己的愿望去欣赏美丽的春天。
老师表扬,说的真美,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蝴蝶身上,同学们的心灵和安静一样的美好,那么我们带着美好再读一读这句话(配乐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安静仰起头面带微笑地张望(板书:张望)可是,安静是个盲女孩,她怎么能够张望呢?她能看见么?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摇头。我们都认为盲人,他的眼前是一片黑暗的,可是美国的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告诉我们,人除了用双眼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就是用心灵去感受世界
2、此时,蝴蝶翩翩飞舞,安静仰头张望(课件出示安静仰望蝴蝶翩翩飞舞的画面),她能不能看见,能她一定能,她一定看见了蝴蝶的翩翩起舞,感受到蝴蝶的生命,让我们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起立。闭上眼睛,伸出的双手,随着老师的朗读做出动作,让我们一起和安静去张望。
3、老师读句子,学生们做出动作。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张望到了什么,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谁来说说看,你说
生:她张望到了白云,还看见了鲜花。师:好,请坐,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她张望到了蝴蝶在飞向天空,天空上有风筝,有小鸟。来,你说
生:我张望到了安静慈祥的爸爸,亲爱的母亲和她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都是那么美好,请坐,你说
生:蔚蓝的天空,小鸟在枝头为我们歌唱。还有谁想说,来,你说
生:我张望到了那只蝴蝶它飞向了五彩缤纷的春天,我还看到了蔚蓝的天空,柔软的白云,还有开放的花儿,安静和她的亲人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嬉闹,我的心仿佛也跟着蝴蝶飞向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老师感觉到你的心和安静一样的美好。安静张望到了美丽的春天,她是那么地热爱春天,那么你们可以说安静的内心是一片黑暗么,她的内心是怎样的世界。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我仿佛看见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我深深地感动了)板书:多姿多彩
4、老师也感动了,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安静内心是怎样的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安静是一个盲童,她张望到了什么?想一想,拼一拼。将左边的事物移到右边的空白处,拼出你心中安静的世界。你一边移一边告诉我们,你都移出了什么,拼出了什么。这是这位同学为我们拼出的安静的 5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世界,这个世界美么?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5、让我们带着美好,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许久„„飞翔的概念)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我们和作者一起被盲女孩感动了,盲女孩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课文中,你们找到了么
【设计意图:拓展要依据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本环节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巧用拓展,采用声情并茂的叙述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对文本进行廷伸和补充,做到由浅入深,变抽象为具体地引导,于无声处攻破难点。在阅读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心理产生需要时,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本环节通过想象,创设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发散思维,又使学生在情景中逐步走进并读懂安静的心灵世界。】
三、感悟真谛,深化主题(用时7分钟)
1、引出作者在安静身上感悟到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那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这里的“谁”指的谁呢(生:每一个人)这里的每一个人还包括了她自己,安静,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包括了我们这样的健全人和安静这样的残疾人。
2、请欣赏残疾人表演的舞蹈,课件出示残疾人舞蹈的视频《牵手》(用聚光灯播放舞蹈视频)。舞台上一名花季少女突然失去了手臂,她呐喊,她彷徨,她绝望,她的生活失去了希望,而她的舞伴虽然有着宽阔的肩膀,挺拔的身躯,但是,他却缺少了一条腿,于是,三只手加上三只脚的组合出现了,难以想象,在这个舞蹈的编排中,他们经历了多少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但是,他们终将战胜了命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心灵去演绎的牵手,这是一个用残缺创造完美,用有限追求无限生命的历程。同学们,舞蹈演员和安静都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生朗读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板书:缤纷世界)舞蹈演员和安静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大声地说出来
3、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感动着安静创造的奇迹,也感动着残疾人为我们创造的缤纷世界,其实还有更多的残疾人像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缤纷世界,请欣赏这些精彩的瞬间。课件出示残疾人精彩瞬间的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 6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想说些什么么
生:(老师表扬,你说得真精彩,老师都被感动了)
4、同学们,你们身边有残疾人的故事么
【设计意图:拓展要走向生活。本环节巧用拓展,将课文内容融入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受,达到拓展教学空间的目的。】
四、小结课文,升华情感(用时2分钟)
像安静这样的残疾人,让我们明白了无论健康还是残疾,只有心中有爱,热爱生活,就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要相信,遇到困难,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再次大声地说出这个道理,朗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朗读,让学生从重点句子中感受主人公的无穷魅力,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对生命的的深度感悟得以释放。】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用时1分钟)
让学生课后制作书签,在书签上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本环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运用知识。】
附板书设计:
流连 热爱生活 多姿多彩的内心 放飞 热爱生命
张望 向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