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2米、3米……)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用吗?
教后反思:
本课让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建立起米和厘米的概念,又通过测量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借助物体来帮助来认识理解,效果较好。
第二篇: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学生一个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回答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虽然1米的长度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他们学得很开心。
第三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并说说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实际长度。
3、测量黑板,引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感受米
师:(教师拿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1米有多长,大家能比划一下吗?
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呢。
2、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米,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生:……
师:为什么1米=100厘米呢?同学们能不能有根据的说明一下呢。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齐读两遍)
用直尺来量米尺,发现1米=100厘米。
3、用米量
测量身高。(小组合作)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第四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定稿]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桌之间量身高。
四、触景实践。
1、下列长度单位对吗?(1)数学书长26米。(2)灯管长50厘米。(3)房间高3厘米。(4)字典厚6米。(5)大树高8米。(6)教室长10厘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红身高90厘米 小军1米20厘米
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米。
五、触景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100厘米)厘
第五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
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
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 或 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
曲别针长3()一张床长2()教室长10()桌子高90()
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
桌子长100()或是1()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