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时间:2019-05-13 01: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第一篇: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上传: 汪锦坤

更新时间:2013-1-8 18:31:05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一、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

·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认识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学会xx结构的归纳和演绎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xx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

·通过学习,掌握xx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等。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如敬佩、赞扬、羡慕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2、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体现了谁?(学习者——主体或对象)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3、设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全面性

注重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三个维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三个维度互相照应,相互协调,体现高度的整合作用。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只有落实知识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其它目标,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涉及到的知识点,注意在理解和掌握这些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哪些能力。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数学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要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原有学科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数学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习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其它德育因素。

4、教学目标的叙述要注重准确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叙述十分重要,主要是要注重叙述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使用“初步理解”、“基本掌握”这类含糊其辞的叙述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的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正确体现“四个要素”。一是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等,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如果用“使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一些字眼,那么,行为主体就变成了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首先强调学生的行为主体。值得注意是: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也应有行为,教师的行为一般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引导下”等词语。二是行为动词:是以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明确动词。如,了解层面上常用的有: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等;理解层面上常用有:明确、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等;应用层面上常用的有: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等。三是行为条件。这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范围等。四是表现程度。这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和用以评价学生表现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确定教学目标,“三维度”是明确的,“四要素”渗透在三维度之中,它们互相交叉,相互依存,二者不可偏废。

5、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应显现“三个维度”,体现“四个要素”,通过行为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功效就在于指导教学行为,能够具体地指导教学实践。如何让教学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呢?那就是将教学目标设计得细致、具体,也就是要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属于课前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预设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定得太笼统、太空泛、太模糊,就会失去教学目标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就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摆设,课堂教学就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而预设的目标越是具体明晰,指导性也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与可操作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动词越是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就越强,那些含糊其辞的行为动词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一些涵义广泛的行为动词,操作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只有明白无误的行为动词,才会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篇: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在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数学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数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等问题,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要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是重要的目标,而且“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单独操作的,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且,忽视数学知识与技能将会丧失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其中既包括“教”的方法、“学”的方法,还包括师生行为活动的顺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已从“教法”转向“学法”,即如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何学会学习。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一种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教学的基本顺序由传统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就是通过自学、讨论先解决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内容,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进行指导。

(2)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是指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小组成员相互之间产生积极而直接的互动、共同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互助合作、提高效率。美术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交流学习等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完成。

(3)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方式。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主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和思考、设计或创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的表述要意义确切,语言简洁,次序清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学生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学生能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篇: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如何转变观念,理解内涵,到能够理清关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科学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为以后的课程目标制定与落实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前言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在课堂上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教学,这样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对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更进一步飞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合理的三维目标,才能够使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基本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三个维度的巧妙整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来优化教学过程,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进一步养成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一、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吃透深层含义,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指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课程结束后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就在于,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而最终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也就越多,这样形成一整套良性的连锁反应,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吸收、获得新知识的载体。在平时要求学生要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指导学生明白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高效率的学习最直接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的有效参与,而学生参与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情感有着直接关系,这样就将学生对学习的爱好与学习动机、自信心和意志等联系到一起,进而得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各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特别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等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在教师日常的课堂和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逐渐渗透到学生心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善于把握学生动向,并能够调控气氛。语言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载体,教师的语言枯燥,会使课堂上没有生气,而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并能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前提。总之,“三维目标教学”中的三维是一体的,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具体化,主要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即要让学生每节课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知识?理解什么道理?达到什么要求?以致形成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要密切注意和慎重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技巧和方法,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与课外学习的时候,教师如何去组织和管理?如何在学生发现问题时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通过直接、有效的方法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而在情感、态度和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教师及时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熏陶、感染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和态度变化,引导和启发学生逐步形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科学课堂教学为例,例如在讲授“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科学教学分内容时,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1)知识、技能掌握: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燃料对人类生活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这些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的引导:通过课堂实践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利用所学知识尝试着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锻炼通过实验收集证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通过实践谈论,分析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燃料的选择,并大胆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以及环保意识、节约能源意识。

二、合理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顺理成章的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经过教师合理组织、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在科学课堂讲授科学知识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善于根据实验环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并始终营造出一种轻快、积极氛围,要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体验形式,来引导学生设计好整个学习活动,并要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的认知活动健康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课本内容做出适当取舍,大胆调整和必要补充,要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科学课堂走进生活,面向社会,以此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其科学思想精神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更好的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另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且坚持教学过程实践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景很多,如事实情景,包括科学史实、农业问题、社会热点、工日常生活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例如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与保护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还有实验情景,在课堂上利用科学实验,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利用科学式样的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讲解“大气压力”一节时,给学生提供多中实验情景:

(1)覆杯实验。(问题:为什么半杯水,满杯水硬纸片都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问题:包装盒为什么瘪了?)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黑板上。(问题:吸盘挂钩为什么能吸附在黑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问题:为什么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

此外还可利用经验情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首先可应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者某一新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通过情景设置,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确定明确的三维目标,同时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其所蕴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进行有效化的科学课堂教学就是要经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科学课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如何认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突出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途径。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结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奇妙的空气”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由教师引导进入主题,要求学生自己总结,说出几条空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用身边的生活实例说明空气的存在。然后通过人类的生存需要,引入氧气以及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及相关问题,并在简单介绍实验装置(拉瓦锡实验)和原理,要求学生分组自由讨论,设计实验求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各样的设计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对实验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教师应从组成教学结构的几个环节加以注意,循循善诱,有效备课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逻辑严密,课后及时巩固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2)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融合过程。学生的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能力。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仅仅停留于记忆性层面,不利于消化吸收,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也不会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科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实验、观看录像资料等等。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无论教案设计有多么的理想,重要的还是课堂实践,就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独立思考则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贵在理解和想清道理,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此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总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并不应是标签式的,而是应该体现在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生活和人生认识的全面。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即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施建平.用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3]刘敬华,张

飒.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化学教育.[4]余小强.浅谈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职天地.[5]王丽萍,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5,9:70-73.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一)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

(一)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a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

设计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关键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对学生的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b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越是高年级,越不应追求过于统一的进度,越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与不同追求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教学设计。

c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做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d学习方式应该多样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当然,“做中学”也并不完全是新东西,人类的技能学习一直是做中学的,体育老师教学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在做(练习)中学的;物理、化学实验都是“做中学”。把“做中学”拓展到认识领域,拓展到智能学习领域,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要求。但是,除了“听中学”、“看中学”与“做中学”以外,人们还可以“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讨论中学习”、“又说又听又想中学习”等等。特别是在每位学生都有一册体现着培养要求的教科书,都可以及时上网或到图书室或到家庭藏书中去浏览查阅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教师要格外关注的事。

其实,多种方式学习并不一定都由教师组织,有条件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让一部分适宜的学生离开课堂,到图书馆去查询,到计算机房去浏览,到校园中去讨论,而留下需要的学生按统一要求在教室内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e教学设计实际是教学构想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施工蓝图要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要求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实际运用时改变的事是常有的。当然,改变教学设计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教学设计有时会变化,所以就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为什么要倡导为学生设计教学?这实际上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一个教学系统绝不可能是漫不经心地随意出现的,它应是精心创设的。如同创办企业,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规划和管理,才能保证 产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多样,应该保留选择,应该相对宏观并贴近学生实际;教学设计应该允许改变,允许不完成,允许适时调整,所以教学设计应是构想而不是蓝图。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这些标准的要求应该是具体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应该是清楚的而不应该是模糊的,应该是可检测的而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教学目标可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平时我们看到的教案的设计,网站发布的教学设计,乃至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很多。这说明设计者对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比较模糊。案例展示

[例1]《乡愁》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例2]《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现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例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例4]《孔乙己》教学目标

1.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法,用一课时完成对课文的分析。

2.重点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几个片断,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思考:你从以上四例教学目标设计中发现问题了吗? 问题研讨

话题一

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

这话听起来可笑,老师上课还能不知道教什么?但从上述的一些例子中确实可以看出,教者并不十分明确教什么。例一,语文教师是要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上下功夫的,但是,这是课程的目标,而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总目标第七条说“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这一节课教师要做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从教学目标确实看不出来。让学生“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能做得到吗?什么样的评价是“正确评价”?(阶段目标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强调个性化阅读和作品解读的多元化,这就无法保证一定是正确的。)例二,“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这更像思想品德课,不大像语文课,而如果不看课题,怎么会知道这是《醉翁亭记》的教学目标?再说,一节课就能做到“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的话,那真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了。(阶段目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例三的“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的目标则更像是地理学科的目标了。例四中的1和2讲的是怎么做,3讲的是做什么,对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基本没提,这恐怕还算不上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确定学生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目标的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测是否完成本节的课业。例如,“能找出描写句,并说出好在哪里”的目标,可以使找得到、说得出的学生明确自己成功了,也可以使找不到、说不出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差距。

话题二

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

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传授,宜用启发式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能力培养,宜用默读、讨论和发现法。诗歌宜用朗读法;说明文宜用默读法;小说、童话、戏剧用复述法、分角色朗读法。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如果让学生质疑,宜默读;如果让学生情感体验,宜朗读。那些教学方法不当的教学,常常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教学。确定例二那样的教学目标,不仅教什么是模糊的,怎么教也必定是主观的、随意的。“能找出描写句,并说 出好在哪里”这样具体的目标,不仅能使教师明确教什么,还能使教师明确怎么教。

话题三

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

看一节课是否成功有许多标准,但其中最客观、最重要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要想知道学生是否学会本节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检测题,以此了解情况,以便改进教学。领导听课当然也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就要求教学目标是可检测的。上述四个教学目标如何检测? 以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应达到的水平,它相对于教育宗旨是具体的,但是相对于教学目标又是抽象的。(教育宗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不在一个层面上)教学目标是一节或几节课中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它要体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它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是方向目标,是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标准;课程目标体现社会客观要求,教学目标要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是指令性的,教学目标是自主性的;课程目标是稳定的,教学目标是灵活的;课程目标是原则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课程目标对所有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目标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具体的指导作用。怎样理解这一段话呢?具体地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课程目标,理解句义、理解主题是教学目标。提高欣赏、评价能力是课程目标,能识别哪些句子是美的,能说出美的句子美在哪里是教学目标。例

一、例二都是属于以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的问题。一堂课能培养出“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吗?一堂课能“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吗?(不能让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例三“学习(改“掌握”)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和例四(改“在本篇学习过程中”)“学习(会)运用比较手法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中的“学习”就是模糊的,学习了,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要不要学生“会”?怎么知道学生会不会?例四中的“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思想内涵”,怎么检测?(改“能说出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和小说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和陈述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 案例展示

[例1]《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写景物的写法。[例3]《羚羊木雕》教学目标

1.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3.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上述教学目标的设置都是有问题的。例一,是认知领域中的能力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力是分层级的,能力是通过具体行为表现的,这样表述不仅过于抽象,而且类别单一,这与语文的课程目标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不一致。例二的目标,虽然是三个,但是一个层次,都是学习、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写景物的写法。)例三,混淆目标的分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认知领域的目标,“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是情感领域的目标。情感目标表述也不正确,“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显然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目标不能脱离语文)

问题研讨

话题一

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分类的

当前“目标涵义和用语的‘泛化’成为课程实践中的一大障碍,造成教学行为的‘似是而非’。”确实如此,教学目标中“培养„„能力”的表述比比皆是,而能力是分层级的,每一层级又有不同的项目,培养哪一方面的能力?而能力是通过学生具体行为表现来体现的(要通过学生做什么来提高能力),如果没有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教师心中无数,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的主观随意,就谈不上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目标通常分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每一个领域又有细分项目和要求,下面作具体说明。

1、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目标通常分五个层级:认知、理解、分析综合、运用、欣赏评价。

每个层级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认知:字词识记;汉语知识;文章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及文化常识等。(识记能力)

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言文翻译;复述;举例说明等。(理解能力)

分析综合:指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各种表达方式;区别不同文体和不同文学样式;说明写作方法的特点;说明写作意图,概括中心思想;提出疑问等。(分析综合能力)

运用:构造句子;用有关知识解释说明;运用掌握的阅读规律自己读懂课外书籍;缩写、扩写、续写、改写;运用已学知识独立作文等。(运用语言的能力)

欣赏评价: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等。(欣赏评价能力)

2、情感领域

教学中情感领域的目标设计比较抽象,往往都是“培养„„感情”之类,教学实践中很难操作。现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如下描述:

反应情况:阅读中能进入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之中,有进一步体验的愿望,对文章所阐述的思想有同感;能说出从文章中获得美(哲理美、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的体验;能产生阅读共鸣;朗读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能模仿情节中角色的言行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说话、演讲注意表情和语气,有感染力等。

价值倾向:对课文所描述对象的正误、是非、美丑能鉴别;对课文所显示的真善美能产生某种价值感和认同感;能看出作文中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假恶丑的批判;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写作中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

品格形成:能把课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内化为生活偶像,能把课文中的某个哲理内化为生活的准则。

3、技能领域

技能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查字典、书写、朗读、默读、口语 交际等。

查字典:能熟练地使用字典,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书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读准轻重、快慢、语调与语气。

默读: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口语交际: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

话题二

教学目标设置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很强。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是必然的。把《皇帝的新装》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一项,是不妥当的。例如,要不要学生讲述或复述故事情节?再如,学生对故事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吧?对其中的人物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吧?对文中的表达也会有自己的体验吧?这就有了多样性。多样性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发展。再说,学生的程度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例如,《谈骨气》教学目标:(过渡教材中的)

1.积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和句子。(认知领域中的理解)

2.回忆过去学过的议论文,找出本文的论点和论据,并能说出本文运用论据的特点。(认知领域中的运用)

3.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阐述这一观点。(情感领域)

教学目标2是主目标或基本目标。目标1是副目标,它是基础,是学习本文的最低目标。目标3是情感领域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硬贴上去的,而是在读课文中,在学习语文中获得的。本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十分清楚的。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案例展示

[例1]《黄河,母亲河》教学目标(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2]《天上的街市》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2.结合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联想和想像的写法。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例3]“话题作文《路》的指导”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例4]作文《给我一片绿》教学目标

1.以本篇作文为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审题、选材、构思。

2.按审题、选材、构思的程序规范学生的作文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3.教育学生写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文章。

上述四例的问题就在于,目标的陈述是抽象的、模糊的,是很难检测的。例

一、例二中的“培养„„能力”,怎么看得出来?例三中的“准确审题”,怎样是“准确审题”?例四中的“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审题、选材、构思”,究竟“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并不明确;“认识到”是模糊的,只要求“认识到”?要不要“会„„”?“写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文章”,这其实是教学要求,而不是教学目标。上述四个例子中的“培养”、“指导”、“教育”都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无法检测。

问题研讨

话题一

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谁?

“教学要求”陈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中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陈 述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指导”、“培养”、“教育”等词语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与陈述学生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与没做;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与不会、能与不能。如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词语,那么,教师做了,教学目标就完成了。至于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就无需检测了。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单地说,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出什么或说出什么。例如,“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或“能说清楚用‘什么’和‘什么’作比较”。

话题二

教学目标怎样陈述才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准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它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或“能找出本文的叙述线索”。

常用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学生行为的词语有哪些呢?

按照目标的分类,常用的行为动词如下:

认知领域: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等;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应用、使用、质疑、撰写、拟定、总结、证明、评价等。

情感领域:经历、感受、尝试、寻找、讨论、分享、接触、体验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注、重视、采用、采纳、尊重、珍惜等;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确立、追求等。(相对模糊一些,因不好表述)

技能领域: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临摹、例证、扩展、缩写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尝试等;联系、写出、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不像认知领域的目标那么具体,所以有人主张,可以把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一起表述出来。例如,“积极参加讨论,并能说清楚自己的看法”,“读课文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者认为,这种陈述只能作为教学目标 的一种补充。

(按目标分类可选择使用的行为动词很多,不需要死记硬背,只是在目标设计时,多翻一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话题三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不要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这些条件有利于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这些条件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等,如“借助工具书„„”、“读课文之后„„”“上网或去图书馆„„”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定了教师的灵活性。其实,是否陈述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可以根据教师、教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或“一定不要”。因为二者各有利弊。实践拓展

话题一

通过一则教学案例,看教学目标是如何发挥其“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知道新闻的一些知识: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学生能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创造性复述与有表情朗读。(既有认知领域,又有技能领域。对学生的行为陈述清晰、具体)

2、了解这一则522字新闻报道了震惊世界巨大事件的始末;并以这则新闻为载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侧重于技能领域,因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

3、尝试校园新闻的写作。(认知领域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法设计重点不放在文字解读上。根据教材特点,主要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静态的课堂读书转变为动态的校园活动。教师行为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一个学习预设者转为一个学习合作者。以课文为载体,把教学当做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共同去完成的一个过程。

(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功能;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知道”、“指出”、“划出”等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研究性预习

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分别作研究性预习准备。

①历史组。收集整理百万雄师渡大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一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一组到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一组访问历史老师;还有一组网上搜索。

②地理组。翻阅全国地图与江西、安徽、江苏三省地图。在地理老师指导下,将课本中的作战示意图按比例扩大,制作一张教学挂图。

③诗词组。选出本星期“一周一诗”中全班背诵的一首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在晨读课上,按惯例,为全班同学解释词句,讲解大意,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背诵。

④新闻组。通过查寻资料或访问老师,了解新闻这一表达形式的基本特点,准备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解、分析。同时,查找1949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则新闻发表前后,新华社还有哪些连贯的新闻报道,以供全班同学比较阅读用。

⑤录制组。在校电教组老师的指导下,从《开国大典》巨片中,截取反映渡江战役的几个片断,加以组合,并刻入光盘中,以供上课时使用。

几点说明:

教学过程中各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明确。为了确保各小组工作的质量,教师可事前分别与历史、地理、电教等各科教师及图书馆管理员取得联系,得到他们大力支持,以“暗中”协助学生活动(国外不少学校,还常常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享受到克服困难之乐趣)。总之,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各门学科共同努力,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战线”的。

对于初中学生,新闻写作特点不必讲得太复杂,完全可以让学生“学做小老师”,自己分析,自己讲解。陶行知十分推崇这种“学生教学生”的做法,认为这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综合性学习,最后的成品有时可能是粗糙的,甚至疏漏百出,但这一切都无所谓。贵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与老师沟通,学会了与同学合作。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

(一)展示522字新闻的广阔背景

1.由“诗词组”学生代表上台带领全班同学背诵毛泽东同志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

2.由“录制组”学生负责放映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几个壮烈的片断(镜头)。

3.全班默读课文,整理下列词语。

溃退

业已

泄气

锐不可当

4.由“历史组”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发言内容略)教学目标二中的“以这则新闻为载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表述或许有商讨的余地,但,毕竟过程极为精彩,这个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正如前面所说“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贵在过程中学会了自学,学会了与老师沟通,学会了与同学合作。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这一切都做到了。

(二)了解新闻特点,分析课文内容

1.由“新闻组”两位学生代表上台讲解

我给大家讲新闻写作形式的特点。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三个方面组成。标题要准确、醒目。导语,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的提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报道的事实,让读者一眼就明了这则新闻主要写什么。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分地报道事件的始末,使读者对事件有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请大家划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与主体部分。

现在,我提出两个具体问题与大家讨论:

①课文中导语告诉了读者几种情况?三种情况:a、参加战斗部队的数量——百万大军;b.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c、战果——已经冲破敌阵。

②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分三层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与思考。①为什么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最为详细、突出?讨论结果有三个理由: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②请划出东线战斗进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动词: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③为什么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却写得那么简略?(而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重大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新闻组”同学为我们找到了这条消息,请大家比较着去阅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由“地理组”学生展示一张按比例扩大的作战示意图,一位男生头戴帽饰,手执教鞭,俨然一个高级指战员,给战地干部们讲述我军分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的战况。

(三)课文朗读与广播

1.教师提出朗读的要求:

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

3、让学生当一回电视台、广播电台播音员。推出男女生各一名到校电视直播室分别朗读这则重大新闻。其他同学收看后,就这两位“播音员”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上由学生的讲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学生朗读几个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一——知道新闻的一些知识: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让学生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朗读。既有朗读优秀的学生的展示,又有全体学生的朗读——对读与互评。

结束语:

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这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这对于生在和平环境中、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难道不是 一次战斗的洗礼吗?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忘记了过去——(学生齐声)就意味着背叛。”

(学生自主了解了新闻知识,积极参与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前两个目标均落到实处)●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为了迎接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学校举办了由少先队员自己集资,自己动手制作展板,自己学当讲解员的“雷锋精神永恒”大型图片展。雷锋的传人,英模张峻、乔安山等人特从雷锋生前战斗地——抚顺奔赴上海参加学生活动。好八连指导员公举东,全国知名劳动模范包起帆、徐虎也都赶到现场,与学生座谈、合影。这一切都是校园新闻写作极为丰富、生动的素材。生活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校园新闻一例(略)

(完成教学目标三)

教学资料(略)

教师教后随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是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整个设计与构想比较大气。语文教学需要有三个词:“必须”、“应该”、“可以”。必须有“必须”,应该有“应该”,而大量的是属于“可以”的。可以以知识立意(侧重新闻知识),可以以能力立意(侧重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以情感立意(侧重指导新闻朗读),也可以三者兼顾,要视教材与学生而定。我之所以能比较好地完成预期任务,因为我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顾问,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得到各门学科老师的支持与合作。不过,我再三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也是为了让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同样需要杂交,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以课文为载体,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点激情,但切勿一哄而起,应列入全年计划中,并与其他各门学科取得协调与平衡,统筹安排。否则,岂不忙坏了学生,急煞了教师?关键在于能否促使学生学习结构的变化。

思考:怎样理解必须有“必须”,应该有“应该”,而大量的是属于“可以”?(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或必须心中有学生,或必须了解学情;应该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可以”则正好是体现教师灵活性、创造性的地方。)

(我们平时有许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走过场的,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的,实际教学与教案上的教学目标不挂钩。还有许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空洞、过于抽象,教学中无法操 作,课堂信马由缰的现象也就比比皆是。看这位老师的教学,再对照他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会发现,他的教学活动环环都忠实于教学目标,并无节外生枝。教学目标的功能体现十分明显。教什么:新闻知识;尝试新闻写作。怎么教:学生自己读文章,自己找材料;学生自己写文章,自己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法适应学生,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训练扎实;人文熏陶尽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朗诵、播音、访问、讲解作战示意图,情感领域的要求十分明确,活动十分充分。)

话题二

通过《醉翁亭记》的两个目标设计对比,看教学目标应该如何陈述

[例2]《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从教学目标陈述的角度说,例2的教学目标设计主要的问题是:1.行为的主体有一些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例如“引导”、“让”、“激发”等。2.那些行为主体是学生的,所用词语多含混不清,难于观察,难于检测,例如“理解”、“体会”、“感受”。怎么能看出学生是否“理解”,有没有“体会”和“感受”?3.分类的层次混乱。虽然设计者是按“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等分类的,但是分类不准,例如,“理解„„”、“体会„„作用”和“了解文意”不是“知识点”,而是“能力点”;背诵,属于识记,放在“能力训练点”里也不尽合理(基础知识)。4.后两项目标中的“渗透”是教师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再说,情感的变化 要靠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靠教师去“渗透”是无法奏效的。如果不能“欣赏名言佳句”,不能“对课文作出某种情感反应”,所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也就落空了。

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是按照通行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三大类划分好,每一类的项目也还是按照如前文所述的通行的项目划分好。[例3]《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1.看注释后,能解释文中的几个难词(环、壑、辄、暝、觥、筹等)。

2.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也”、“而”的作用。

3.能独立找出“文眼”,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4.学完课文之后,能说出自己喜欢本文语言的理由(至少两条)。

5.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造句。

例3的教学目标设计比例2要好得多。言少意丰,十分具体、明确,行为的主体是学生,且所用词语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解释”、“说出”、“找出”等。教师据此可以把握教学的重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目标的分类十分清楚,1(基础知识)、2(理解)、3(分析综合)项是认知领域的,4是情感领域,5是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三项层次清楚,并不重复,且重点明确。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的叙述是准确的,如“看注释之后”等。4中“能说出自己喜欢本文语言的理由”这—目标包涵了前面介绍的情感领域中的“能说出从文章中获得美的体验”,“价值倾向”中的“对课文所显示的真善美能产生某种价值感和认同感”等。话题三

教学目标要不要告诉学生,何时告诉

教学必须设计目标,不然教师讲什么?要不要告诉学生却应因人而异。魏书生老师的课,他是告诉的,常常是将目标工工整整地(有时用不同的字体)写在黑板的一侧。看钱梦龙等老师的教学实录,未见他们把目标告诉给学生。告诉不告诉,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目标,能否围绕目标有放有收地教。如果教师心中有目标,即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不得不研究预设目标以外的目标时(这个目标可能是下一课或下下一课的目标),但还有下一课,甚至于下下一课,到那时再完成这个目标也不是不可以的。

目标如同论点,作者的观点可以隐含在文章之中,教学目标也可以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字词教学,开课时的学生查字典理解字词,结课前的学生练字词,掌握这些字词,这 就是目标了,用得着告诉么?再如能力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某个词用得好,说出来就是有能力了。教学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指向目标了,也用不着告诉。情感领域的目标也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如果告诉,可能适得其反。综述:

教学目标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设计好教学目标十分重要。如果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的开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教什么才会心中有数,怎么教心中才会有路。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所陈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行为词语应该是明确、具体的,而不应该是模糊、抽象的,应该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词语来陈述。

有时可以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如说“通过„„后,学生能„„”等。

设计教学目标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而不是其他途径来达到的;要遵循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分类应该清楚;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多少应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2005年8月《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培训资料

(二)一、关注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传统教学的听课评课主要关注“双基”,教师教学基本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只是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而领导和教学研究人员听课评课中的视点在于教师授课知识讲得是否正确,知识点全不全,有无系统性,显然这只是关注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那么听课的视点就应从单纯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兼顾三个维度,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的发展)

[案例1]以小学数学“圆周率”这个课题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什么叫“圆周率”呢?请大家注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圆周率”。

随着教师的一声“预备齐”,全班一字不差地背诵。

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每个学生用纸板做一个圆,半径自定,第二天带一把尺子。如果所做圆的直径是公制的,就带米尺,是市制的就带市尺。上课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三项内容:①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老师先示范说明),量出圆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做完后,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把结果一个一个地报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甲圆:直径1寸,周长3.1寸,周长是直径的3.1倍。

乙圆:直径1寸,周长3.2寸,周长是直径的3.2倍。

丁圆:直径2厘米,周长6.3厘来,周长是直径的3.15倍。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是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接着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

从这个教学案例来看,传统的教法,基本上是属于一种知识灌输的教学,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而后一种教学关注的是三维目标,特别是注重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量直径、量周长,计算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得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对“圆 周率”概念的形成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创造的一定条件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经历和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如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和能力,提升了情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二、关注三维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体现三维

按新课程观念,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那么应看教师的课有无为突出“双基”而放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做法。

(二)三维教学目标是否整合

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三维教学目标从编制上可分开列举,但实际在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来完成。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既不能外加,也不能拔高。

(三)教学目标是否机械运用

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就能达到的。因此,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高瞻远瞩地从整体看局部,千万防止“贴标签”,使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

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由于教材特点和单元特点不同,每一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教条地套用。如有的课可以明显体现出三维目标,而有的课只能重点体现其中两项目标。教学目标欠缺不好,但教学目标制定多了,条目繁多,犹如天女散花一样多而散,也不是好事。一位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制定了八项教学目标(生字、多音字、近义词、作业题、分段,外表和内心,细节描写、归纳中心),但多个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其结果,必定是东一笤帚,西一扫帚,什么都没学到。(就每一篇文章来说,三维目标都要兼顾,而分类目标——认知、情感、能力,不宜面面俱到,不是越多越好。)

[案例2]《童趣》

(一)定位

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初步探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放飞思维,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体验并感动于沈复灵动的情趣童识,促成学生这种意识的觉醒,进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目标,最后一句欠妥,要将教师行为改为学生行为)

教学除了应抓住诵读这个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外,还应侧重于感悟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重点及设计意图)

(二)切入

激活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天上的满月,就是晶莹剔透的白玉盘,它又像是瑶台的明镜,飘荡在白云间。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像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的一篇趣意盎然的回忆性散文《童趣》。(情境导入)

(三)探究

1、译读设趣

①诵读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来读《童趣》呢?只有体悟到作者的心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引导学生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通过范读、领读、跟读、默读、齐读、放声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在语气、语调、节奏、语速和情感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并及时评价鼓励。(调动生活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突出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体悟心境、感悟意境,是通过反复读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又有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三维渗透)

②翻译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本文浅显易懂,可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意,做好翻译准备。然后男女生竞赛,接龙翻译。其间,教师通过巧妙插话,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利用注释、查看工具书、加字法、换词法、推 断法等等。(在获取知识和能力时,重过程和方法)

2、品读拾趣

①小组合作探究。挑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处富于童趣的描写,说说在这处描写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它的“趣”在哪里?

②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

(通过探究和交流,破译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由文字引发想像,使阅读走向深入,培养创造力。)

3、情境生趣

①小组合作探究。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项进行探究:

a童年是一幅绚丽的画,充满阳光,充满诗意,请你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b春光杂志社要编辑《童趣》现代版,请你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大家来共同分享你的乐趣吧!c如果人教社编辑来访,请你谈谈对《童趣》的看法,你想说些什么?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教学设计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完成)

教师以“学长”(而非“师长”)的身份参与小组探究,既要用简短的话作为点拨或回应,又要在巡回中敏锐搜索“反对”的声音,发现持“无趣论”的同学,及时鼓励他们到全班大合作中交流。

②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探究成果,并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持“无趣论”的同学向全班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促成争论,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课堂教学过程,既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又有教师的组织活动安排。沈复之所以感到有趣,是因为调动了自己的感官,发挥了丰富的想像。)

(四)拓展

课外可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至7段,《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 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佳作,供学生阅读。

评:本教案教学设计比较有创新。首先形式上的概括比较实用,通过“定位——切入——探究——拓展”四个层面把一节课的设计要素提领出来。“定位”说明的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设计意图,这为一节课的教学方面做了注脚(说明和解释)。“切入”是课前导入和创设情境,而“探究”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安排。也就是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拓展”是对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设计。从本课的教学内容处理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看,比较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一是通篇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二是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三是教师角色定位得当,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教学组织活动有力。

[案例3] “购物——买文具”(一年级数学)本教案突破了传统教案的八股模式,在编写上别具一格。教学内容

预设目标(先看目标设计得怎样,表述?三维?)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运用了教师行为的词语“组织”)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懂得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爱护人民币。

(能将三维目标相互渗透,但个别地方表述欠妥,运用了教师行为的词语“组织”)

设计理念:

以小学生的零花钱为学具,学会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寓知识于活动之中,在玩中学数学,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将学科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体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正教案

预设流程 激趣:(导入)

粗心的陶气到超市购物,又买这又买那,付钱时傻眼了。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吗?你今天带钱了吗?

认识人民币

活动1:(设计成四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认识,丰富情感)

1.引导学生掏出自己的零花钱,说说是多少钱?——从字样、颜色、人物等方面认识人民币。(体现自主)

2.同桌合在一起互说一共是多少钱?——学习清点人民币。

3.小组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钱?——学会清点,保持人民币的清洁。(体现合作,又有情感的渗透)

副教案(侧重情感维度)

特别关注

1元硬币“牡丹花”象征祖国繁荣富强;5角硬币“梅花”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教师应在学生观察人物、景物、国徽时,引导学生,并适当简介其内涵。

提醒:小组钱币合在一起前,要求小组长先登记组员钱数。因为不能在人民币上写姓名,因此要防止因混杂在一起而记不清自己的钱数。(设计细致、周密,体察学情)

了解换算关系 活动2:

1.清点班级储蓄罐中零钱,并进行分类。——强化认识和清点人民币。

2.提出数学问题:这么多零钱怎么办?——换算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

3.小组合作:摆一摆、拿一拿、算一算、填一填,组内钱不足的可与别组合作——巩固换算。(体现了做中学)

认识币值 活动3:

1.小朋友,今天带的钱准备买什么?——认识人民币的作用。

2.老师现在有一元钱,能买哪些物品?还能办成什么事?——认识币值,渗透挣钱不易,节约使用的理念。

3.笑笑也有一元钱,她要买文具,她可以买什么?大家帮他参谋一下。

4.根据生活经验,给自己的文具贴价签。(注重调动生活经验)

实践应用

活动4:(办文具店,学以致用)

1.小组上交文具,全班办“蓝猫文具店”。

2.选择售货员,指导购物行为——文明礼貌教育。

3.购物游戏——应用新知。

4.师生评价。

补充教案,以备上课时选用

①(生成——产生、形成)学生在回答“这么多零用钱怎么办时”,不少都说成“换成大储蓄罐”,教师可追问:“除了换成较大一点的储蓄罐外还有什么方法?”

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②(强调)联系生活说说一元钱能办成什么事。(如:1.坐公共汽车上学;2.买羊肉串等。)„„(解释)此举的目的是要渗透父母挣钱不易,花钱要节俭的精神。

③努力营造商场氛围,创设购物情境。

评价要素:举止言谈是否文明有礼,自然大方;商品交换是否正确。

整理

这节课玩得高兴吗?在活动中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思考,去总结归纳,就这两问就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

讨论:谈谈本教案设计的优点。

教学设计变以往僵化、呆板的教案为有个性的教案,力求实现“正教案和副教案结合,教案与学案结合,文字教案与思维教案结合,既备好预设,又考虑到生成的目标,使教学设计简洁实用,省时高效。

做到了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眼中有人。在新课程下,备课时“眼中有人”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小额人民币,一年级小学生已经在购买小食品、文具时都有一定的认识,知识与学 生生活相比略显滞后了。教学本课时把教学重点之一放在升华对人民币的认识上。有关人民币版面图案的象征意义,给学生做了提示。虽然上课只是简单地点一下,但教师课前的储备必须充足!将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学生手中的零花钱为学具,让学生观察实物、现场操作。并设计了学生的四个自主活动,将四个知识点(认识人民币、了解换算关系、认识币值、实践应用)分散在四个活动中,四个活动有机串联起来就是教学过程。每个活动又是三维目标的“集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学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小的方面是购物能力,大的方面是生活能力,还提高了认识)

课例4:《水调歌头》教学片段(重点分析)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

师:苏轼原来是在朝庭上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所作,当时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相见了。大家想,凭你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1:苦闷

生2:惆怅

生3:忧伤

生4:抑郁

生5:孤独

生6:难过

(点评: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猜测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调动生活体验。)

师:是呀!贬官了,与弟弟又多年不见了,能不苦闷、惆帐吗?于是大醉后面对中秋的圆月,作者有了一种奇异的想法,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有了怎样的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他要上天,上美好的月宫中去,但他又怕冷,非常矛盾。

师:(学生边答边问)他为什么要上天?

生:因为月宫非常美,是琼楼玉宇。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心情非常矛盾呢?

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高处不胜(shèng统读)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给1-2分钟思考时间),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生

思考、讨论、交流)

(师

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哪个小组愿意把学习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汇报学习结果)

生1:不是,我们认为是他不愿回朝庭做官了,禁(jīn)不住那里的党派相争。“高处不胜寒”是比喻,不是实写。

生2:不是,他讨厌朝庭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生3:不是,他对朝庭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互相倾轧,再度遭挤。

生4:不是,我们认为他禁不住天宫那里的孤单、冷清,因传说中月宫的嫦娥只有玉兔为伴,很孤独寂寞。

生5:不是,我觉得作者是禁不住心灵的寒冷。

生6:不是,作者禁不住朝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师:同学们分析得太透彻了,“高处不胜寒”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起朝庭党派相争,互相排挤和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在人间也不错,还可以自由些,做个地方官,造福一方,同样可以给国家出力。这样就化解了他苦闷、惆怅的心情,于是他就翩翩起舞。(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一个胸襟宽广、为民做主、为国效力的好官形象矗立在了我们面前。)

(点评: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认识,谈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师:作者对待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大起大落,能如此豁达,可见襟怀坦荡,真可谓超凡脱俗。当夜深人静、无眠的时候,作者对骨肉分离这件事又做了深入的思考,那他是怎样对待骨肉分离这件事的呢?请大家认真讨论。

生(研究讨论)

师(巡视、参与、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作者对这个问题看得也特别开,人不能总团聚,总欢乐,也得有离别、悲伤的时候,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尽如己愿,只要兄弟俩能保重,健康长寿,再远别也没问题。

师: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

生: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因为它富有人生哲理。

生2:我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因为它表达出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这句,它道出了普天下人的心声,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了深挚的祝愿。因为作者有不羁的才情,超脱、达观的个性,所以才写出了这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点评:欣赏精彩诗句,结合自己的经验、观点,谈人生启示。)畅谈感受:

师: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

生(畅谈)

生1:我在小学时组织过一次班会,我们非常认真,排练很辛苦,节目也很精彩,演出时也搏得了阵阵掌声,我们心里也特别高兴。这次班会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组织得很成功,参加会议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可是,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演出很不满意,当时我的心里特别难过。心想: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班主任对我很冷淡使我很扫兴,我觉得很不公平,老师不应该这样对待我。

师:我明白了,你对老师的做法很不理解,你现在怎么看呢?理解了吗?

生1:我理解了,大千世界对一件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会有不同,我也不是一个完人,也不可能做出尽善尽美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2:去年放寒假快过年时,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我家,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欢欢乐乐、喜气洋洋,节日并不能使我快乐。看到喜庆的春联,美丽的烟花也高兴不起来,妈妈去世不到一年,爷爷又病危了,我简直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悲痛万分。因为 爷爷患了癌症不久将要离开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应该正确对待人的生死,当爷爷离开人间去天堂时,我在人间,爷爷在天堂,我们会彼此牵挂,今天我要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爷爷让他放心,最后,我对爷爷说:“我爱你到永远”。

师:同学们,我们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那我们怎样去做呢?我想: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惶;受挫时,莫气馁。同学们,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定会成功!

思考: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例4中是怎样整合在一起的?请具体说明。

课例蕴含的理念

参与式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

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要实现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1.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维度

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当中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语文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新课程强调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才有可能学好语文,逐渐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态度、情感发生变化。可以说积极参与非常重要。课例4中的情感目标是:通过词主旨的揭示,使学生懂得笑处人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在课例中,学生的情感目标是怎样实现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有31名同学发言,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态度端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学生的情感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其中有两名同学联系实际畅谈学习感受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生1:大千世界对一件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我也不是一个完人,也不可能做出尽善尽美的事。生2: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应该正确对待人的生死,当爷爷离开人间去天堂时,我在人间,爷爷在 天堂,我们会彼此牵挂,今天我要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爷爷让他放心,最后,我对爷爷说:“我爱你到永远”。这两名同学的发言,说明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才使他们的态度情感发生了变化,生I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变为理解。生2同学由爷爷的病危而造成的愁苦心情,通过学习而得到了排解,能够正确面对人的生死。非常明显,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悄然地变化着。

2.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获取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三者应该是交融的)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在课例4中,教师不是像通常那样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想,不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只记结果,就算完事。而是打破常规,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词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当老师提出作者的心情在那种情况下会怎样时,学生便从自己的已有的感受和体会当中,得出了苦闷、惆怅、忧伤、抑郁、孤独、难过。课例中当教师继续追问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时,学生便结合词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经验,很快地回答出他要上天——“我欲乘风归去”,因为月宫非常美丽——“琼楼玉宇”,但又怕冷,心情非常矛盾——“高处不胜寒”,在此,六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会,又对“高处不胜寒”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很深刻。作者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人间,学生弄清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认识到作者豁达的胸襟。可见,有效参与能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分析、欣赏词的能力,完全是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实现的。教师没有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允许不同的认识同时存在。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3.三维融合的境界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课例4中,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例中是怎样整合在一起的呢?在理解欣赏诗歌时,教师创设问 题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知识。例如:①在作者被贬、与亲人多年不相见的情况下,想像一下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答出六种情况。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得出:想上天——怕寒冷——留人间。这样一种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分析过程中,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异有六名同学发言的角度不同。③对待骨肉分离上又是怎样呢?学生结合词的内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自己的生活与经验,认识到作者笑处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认识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上述的一系列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为主线,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欣赏词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了人生有益启示,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的。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使语文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2006年9月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理解

体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理解

学校发展教育为本,树人第一,那么三维目标制定的重要要求就是教学中体育教材的组织教学。因此三维目标的制定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执行新课程标准已进入关键阶段。通过教学实践,深深地感觉到如何让体育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问题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索中学习,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课题。

教学设计与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地上好体育课,教师无疑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的认知需要服务的;是教师与学生探索创新的可能方案。我认为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动态调节的方案。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制定单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本年级学生认知情况制定每堂课的三维目标。新课标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总目标,对目标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目标,为了克服目标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特别强调教学目标应具备“可操作性、实效性、可调节性”。

教材是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资料,但教材内容的选取上难以考虑地区性差异,存在着内容设计与实际实施背景的矛盾。应是:以教材为范,不依赖教材,创造性开发教材。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知识结构、前后联系以及编者的意图,应认真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编排内容,充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学生的资源,发挥学校的硬软件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首先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设定三维的目标。

下载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三班慢性病教案

    雾霾引起的慢性病 目标; 1、了解灾害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健康的影响,了解环境不一样空气--雾霾 2、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对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的美好愿望。 3、培养幼儿......

    中三班社会教案

    中三班社会教案《大卫,不可以》 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大胆讲述自己看到或猜测到的内容。2、感受大卫的调皮捣蛋以及母爱的温暖。 教学准备:幻灯片、绘本故事《大卫不......

    维稳目标责任书

    本责任书由下列双方签署: 甲方:北京XXXXXXXXXXXXXXXX 乙方:北京XXXXXXXXXXXXXXXX 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XXX部 公司书记、董事长:XXX 公司总经理:XXX负 责 人:XXX 为做好维稳工作,进一......

    思想品德课中三维目标的实现(精选5篇)

    思想品德课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 李瑜芝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知识与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维目标的落实 【摘要】: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目标。以......

    中三班清明节扫墓教案

    中三班清明节主题活动教案 活动内容:《清明节》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及扫墓的意义。 2.通过教学,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幼儿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与缅怀之情。......

    中三班体育游戏教案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小兔采蘑菇 一、活动意图 中班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水平,但仍需加强训练。在游戏中加强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既保持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又达......

    河北教师资格教案书写之三维目标的确立及书写

    河北教师资格教案书写之三维目标的确立及书写 对于写教案来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算难,但是一旦开始着手去写的时候又发现不好写,也不是不会写,就是感觉不知道如何在短时间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