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师如何撰写教案
新教师如何撰写教案
新教师如何撰写教案
一、新课程下备课的基本要求
1、心中有新课程标准。
2、头脑有教材内容。
3、眼睛里有学生。教师的备课要与实际相联系,特别是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要激励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能动的主体。
4、手中有丰富的材料。
5、既备教更备学。
教师备课既要认真思考教法,如怎样引入教学,怎样设置教学情境,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还要指导学生学法。
二、教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1、课题名称(说明本课名称及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三维目标——把握重点、难点、关键 分解学习目标——层次分明、递进自然 围绕三维目标——遴选素材、整合资源 描述三维目标——要求具体、便于检验)
3、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4、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及其解决办法等)
5、课时安排(说明属第几课时)
6、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7、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8、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9、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内容)
10、课后反思(课堂亮点、意外及处理,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思考,教学中的败笔,教学理念的课堂呈现、课堂上的生成问题等)。
三、以下着重谈三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如何确立,教学过程如何设置,教学反思如何撰写。
(一)三维目标的确立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解决学生学会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解决学生乐学的问题。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具体目标维度如下确立:
1、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表演等。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
2、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二)、教学过程的设置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不易过长。
(2)怎样进行,复习哪些内容?
(3)提问哪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2、讲授新课(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以后,要抓住关键点,精心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3、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安排学生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4、归纳小结(1)怎样进行,让学生讨论归纳?(2)需用多少时间?
需强调是课堂小结与课后反思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5、作业安排
(1)布置哪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分层次。
(三)、教学反思的撰写
有效课后反思----突出诊断性、反思教学细节。诊断教学预设的科学性;诊断教学实施的实效性;诊断动态生成的灵活性;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教学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方面如手:
(1)反思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如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因此,我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反思中加以记录。
(2)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如小组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
(3)学生的独到见解。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对课堂上的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的东西,一定要记录。
(4)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
写课后反思追求“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
第二篇:新教师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新教师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流渡中学 严庄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写教案,那么教学设计与教案有什么异同呢?新老师对此比较陌生,应该加强学习和了解。
相同点:
两者都是课前撰写的,可以说都为一节课“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研究课题、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不同点:
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不仅要呈现怎样做,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教学设计侧重于教学流程与结构呈现,以及重要的情景、问题、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计强调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设计一般较为简单,教案设计的特点(教案既有活动设计,也有重难点阐释,更有对教学一般细节的安排)
教案设计主要呈现怎样做,不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教案设计侧重于呈现教学的全过程,以及预设的情景、问题、活动、训练、评价等素材。可以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教案相比显得冗长
以下内容是一般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可以结合每个学科的特点,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②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决定阶段性教学目标;③围绕目标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的核心是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的状况以便编制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首先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然后在某些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安排课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这些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三部分,“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如果说,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 题是“学得怎么样”。它要求回答: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测量、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一定阶段的总结性评价组成。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写法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2、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3、教学主要过程——与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雷同
(二)、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预期的改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要明确行为主体,学习者即行为主体,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要明确行为动词(指向),陈述要明确具体,要可以观测,应采用《课程标准》上界定的行为动词,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不确定的语言;要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要明确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一种程度或要求等。
关注学生经过教学之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
总体要求:符合课程标准、明确行为主体、切合学生实际、发挥教师特长、表述规范。
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示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一般分开写。一般写法是:“学习水平+相应目标”,其中,学习水平一般应使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行为动词”(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方法”主要指科学研究方法,如探究方法、观察方法等。
一般应通过“过程”,感受、认识或运用(学习水平)相应的“科学方法”的。写法,一般是:通过„„过程+(学习水平+相应的科学 方法),即,通过„„过程,感受(认识或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或经历„„的探究过程)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学习过程,领悟科学方法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般应通过“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上引起相应的变化。写法,一般是:通过„„过程+(学习水平+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过程,在相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科学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关爱生命、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等)上达到所期望达到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思想情感、具有科学态度,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资源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 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方法是:。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方法是:。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 课时。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流程图说明、教学主要环节
第三篇:撰写教案
《上机活动2 撰写教案》
院系:物理教育电子科学系班级:姓名:黄丽琳学号: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10级物理(1)班
20101041101
《7.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应该深入学生的心中,因为这是最本质的分析方法.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三、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师: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生1:电灯能够发光是因为电能转化为了光能.
师:当电灯发光的同时.还能感觉到电灯是热的,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1:说明在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同时还产生了热能.
生2:我举一个例子,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时候,它们的温度会升高,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生3:在火箭发射的时候,推进剂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生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汽车内燃机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汽车的机械能.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看起来自然界除了我们在上几节学过的机械能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能量,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师:我们看一下下面几种情况下物体所处的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 [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新课教学]
一、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人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师:大家看这样一个问题: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生: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除了受到的重力做功之外,还有沙子对它做功,沙子对铁球做负功,铁球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减少的.
师: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外力(除了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力)对系统做负功,系统的机械能减少. [演示实验2:用手提一个物体匀速上升,让学生分析机械能的变化情况(物体可以是身边的物体,例如黑板擦、课本等等] 师: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如果不守恒,原因是什么,机械能是怎样变化的? 生: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原因是不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有外力对物体做了功,这个力是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在运动过程中,物体动能没有发生变化,而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所以系统的机械能是增加的. 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当外力(除了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机械能增加,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师: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所处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当外力对物体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此时外 力对系统做的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变化.
师:这里的外力是指的什么? 生:这里的外力是指的除了物体本身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力.
师:这个结论叫做功能原理.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并不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守恒定律,当涉及到多个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我们应该怎样研究这些能量之间的关系呢? 师:下面大家阅读28页中有关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过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总结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师:导致能量守恒定律最后确立的两类重要事实是什么? 生:导致能量守恒定律最后确立的两类重要事实是确立了永动机的不可能性和发现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师: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师:引导学生理解变式表述:①物体系统内,某些形式能的增加等于另一些形式能的减小;②物体系统内,某些物体的能量的增加等于另一些物体的能量的减小。上述表述是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时建立数学关系式的依据。
师: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人发现的吗? 生:能量守恒定律不是一个人发现的,到了19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界已经形成一种思想氛围,即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自然,各种不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这预示着,到了把分立环节连成一体的时候了,也就是到了建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时候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各自独立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 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师:看起来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对能量守恒定律作出贡献比较大的科学家是谁呢? 生:对能量守恒定律贡献比较大的科学家有:德国物理学家和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德国物理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等人.
师:现在看一个科教片: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多媒体播放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参考案例)能量守恒定律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从16世纪到18世纪.经过伽利略、牛顿,惠更斯、莱布尼茨以及伯努利等许多物理学家的认真研究,使动力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初步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萌发.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各种自然现象之间联系相继被发现.伦福德和戴维的摩擦生热实验否定了热质说.把物体内能的变化与机械运动联系起来.1800年发明伏打电池之后不久,又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其他的一些电磁现象.这一时期,电流的化学效应也被发现,并被用来进行电镀.在生物学界,证明了动物维持体温和进行机械活动的能量跟它所摄取的食物的化学能有关,自然科学的这些成就,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作了必要的准备.能量守恒定律的最后确定,是在19世纪中叶由迈尔、焦耳和亥姆霍兹等人完成.德国医生迈尔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开始对能量进行研究的.1842年,他从“无不生有,有不变无”的哲学观念出发.表达了对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他分析了25种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现象,成为世界上最先阐述能量守恒思想的人.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的时间里.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压缩空气的温度升高以及电、化学和机械作用之间的联系,做了400多次实验,用各种方法测定了热和功之间的当量关系,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在1847年,当焦耳宜布他的能量观点的时候,德国学者亥姆霍兹在柏林也宜读了同样课题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分析了化学能、机械能、电磁能、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并且把结果跟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联系起采,他认为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永久的推动力,机器只能转化能量,不能创造和消灭能量.亥姆霍兹在论文里对能量守恒定律作了一个清晰、全面而且概括的论述,使这一定 律为人们广泛接受.在19世纪中叶,还有一些人也致力于能量守恒地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彼此独立地研究,却几乎同时发现了这一伟大的定律.因此,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时,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热运动的内能.电磁运动的电磁能,化学运动的化学能等,他们分别以各种运动形式特定的状态参量来表示。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恩格斯曾经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认为它的发现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个发现是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师:通过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生: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的飞跃,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它是最普遍、最重要、最可靠的自然规律之一,而且是大自然普遍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谐美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美是无处不在的,物理学中更是处处存在着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发现,注意体会,这样我们的学习将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课堂训练] 下列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认识正确的是„„()A。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 B。某个物体的能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增加
C。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动力而持续对外 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D。石子从空中落下,最后静止在地面上,说明机械能消失了
解析;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能量的总量不变,但更重要的 是指转化和转移过程中的守恒.在不同形式的能量间发生转化,在不同的物体间发生转移.不需要任何外界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是永远不可能制成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不能消失,能量是不会消失的. A选项是指不同形式的能量间在转化,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B选项是指能量在不同的物体间发生转移,转移过程中是守恒的.这正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转移.任何永动机都是不可能制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ABC正确.D选项中石子的机械能在变化,比如受空气阻力作用,机械能可能要减少,但机械能并没有消失,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故D是错的.
说明:此题考查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对永动机的认识,凡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是永远不能制成的.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师:大家下面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能量是守恒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课本第28页到29页有关能量和能量耗散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应用能源的历程,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师:什么是能量耗散? 生: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后变为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
师:能量耗散与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 生:能量耗散和能量守恒并不矛盾,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但是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为不便于利用了.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师:我们为什么要节约能源呢? 生:正是因为能量转化的方 向性,能量的利用受这种方向性的制约,所以能量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 生:节约能源同时开发可再生能源.
师:通过下面材料的阅读。加深你对能源的理解.(多媒体播放世界能源的解决途径)(参考案例)世界能源问题的解决途径是什么?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不可缺少的资源.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问题已被列为世界上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广泛开源,其二是认真节流.所谓开源,就是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在继续加紧石油勘探和寻找新的石油产地的同时,积极开发丰富的煤炭资源,还要大力开发水能,生物能等常规能源,加强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海洋能,地热能以及其他各种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从而不断扩大人类的能源资源的种类和来源.所谓节流,就是要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节能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甚至有人把节能称为世界的“第五大能源”,与煤、石油和天然气、水能、核能等并列.在节能方面,在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重点要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提高各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如果世界各国家和各地区都能改进各种用能设备,不断提高能源的质量标准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加强科学管理,适当控制生活能源的合理使用,就能使能源更加有效地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从而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 [小结] 新课程更多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本节“思考与讨论”对能源问题做了讨论,这是一个质疑的范例.它引导我们考虑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宏观过程的方向性,在现阶段只需用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地体会一下就可以了.例如:摩擦力做功的过程,要损耗机械能而生热,产生的热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功.在其他的宏观过程中也是如此,例如:两种气体放到一个容器内,总会均匀地混合到一起,但不会再自发地分离开来.通过实例说明.在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但能量的品质却降低了,可被人直接利用的能在逐渐减少,这是能量耗散现象.所以,能量虽然守恒,但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例1]一小滑块放在如图所示的凹形斜面上,用力F沿斜面向下拉小滑块,小滑块沿 斜面运动了一段距离。若已知在这过程中,拉力F所做的功的大小(绝对值)为A,斜面对滑块的作用力所做的功的大小为B,重力做功的大小为G,空气阻力做功的大小为D。当用这些量表达时,小滑块的动能的改变(指末态动能减去初态动能)等于多少?,滑块的重力势能的改变等于多少?滑块机械能(指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的改变等于多少?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动能的改变等于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其中做负功的有空气阻力,斜面对滑块的作用力的功(因弹力不做功,实际上为摩擦阻力的功),因此ΔEk=AD;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重力做的功,因此ΔEp=-C;滑块机械能的改变等于重力之外的其 他力做的功,因此ΔE = A – B – D [布置作业] 教材第30页问题与练习,1,2. [板 书 设 计]
7.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一、能量守恒定律
1.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2.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3.能量守恒定律的变式表述:
(1)物体系统内,某些形式能的增加等于另一些形式能的减小;
(2)物体系统内,某些物体的能量的增加等于另一些物体的能量的减小。4.建立过程.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1.内容: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2.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第四篇:如何撰写教案
如何撰写教案
一、什么是教案?
创设问题:什么是教案?为什么要写教案?(应付检查?授课用?)教案在你授课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有用、没用、可有可无?)
找2-3名教师回答,然后根据教师的回答说出自己的感受。
定义: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
作用: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有了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上课有备而来,就能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提高教学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教案中包含哪些内容?
以学院的教案模板为例,说明教案应包括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同时指出教案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目标 说明本次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标准。既包括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包括德育、智育的要求。目标清楚明白、具体,便于师生操作;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鲜明特色;体现知识、技能、情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说明本次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难点是说明本次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媒介选用 说明完成本次课所需的辅助工具。
教学方法与手段 每个教学步骤都有对应的教学方法。如内容1采用讲授法,内容2采用讨论法,内容3采用演示法,内容4采用操作法。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结合教学资源特点及学生实际,教学方法多样,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运用教学手段得当,根据实际需要,教具、学具、实训设施和设备选择得当。
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指教学活动的整个流程。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知识回顾 对前面讲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怎样进行,复习哪些内容?最好是结合学生生活实例或是生产实例进行复习,最好是与本次课程有联系的问题。
2.新课导入 这阶段重点要设计如何导入?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如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问哪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3.新课教学 进入学习新课阶段后,突出问题和情景的设计,如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又是教案设计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4.巩固练习主要靠设计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最后布置作业。梁文珍老师提出,可借鉴。
5.归纳小结 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需用多少时间?建议学生进行归纳,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个整理、巩固。
6.作业安排 布置哪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布置下次学习任务。参考资料 提出本次课程相关的书籍、文献等。
教学后记 是老师在授课后对本次课程的一个总结,优点,缺点,下一轮授课需注意的问题等。
三、撰写教案的建议
1.一人一份教案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不同,虽然同一个授课内容,但设计应有所不同,所以应一份老师一份教案,不应多人一案。2.教案不是教材或课件的简单搬家 不能只写提纲或只写几个题目,一定要有教学设计。
3.教案具有可操作性 写教案时,一定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现已具备的理解能力和水平等,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4.教案中体现老师与学生活动 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5.注意及时填写教学后记 教案反思对教师下一次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由于目前教育界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作为探讨,笔者认为,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及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替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所关注的并非是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问题,也并非是将理论和实践内容简单地放在一起讲授,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实践在课程中居主体地位,理论从属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理论知识的导入是基于实践需要的原则,是为了帮助解决实践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理论知识不再强调其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单个的理论知识教学单元仍需保留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理实一体化教案的设计要求有五点:1.每一次教学应围绕着完成某一介工作任务(或子任务)进行设计,教案设计应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与实践比例以1:1为好。2.教案的设计必须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那种只设计“教师教”而设计“学生学”的教案不是好的教案,教与学的比例以1:1为好,教师切不可将45分钟占为已有。3.教案设计应体现出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的具体活动方法和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中该“做什么””怎么做”和“什么时候做”等具体步骤。4.倡导教案的个性化、创新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即教案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不太,结构上不要过于各式化和封闭化,而要体现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情境,容纳新内容,确定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5.在设计教案之前,一般要认真备课,重点把握三个环节: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
师生互动。第一步骤都应有师生活动设计。精讲巧练。体现以思维、技能训练为核心,体现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为学服务。体现在教师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实训指导策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得当。学生课堂上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教师指导有方;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的六种意识。主要包括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技能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效率意识。
第五篇:教案撰写流程
教案撰写流程
一、教学课题:
二、教学目标:(三个目标不可缺)
1、知识目标:了解……
2、技能目标:学会……
3、情感目标:体会……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板书设计:(及演示文稿 ppt)
1、板书必须有三级目录和摘要内容
2、可以将黑板右侧的四分之一用来保留书写复习提问和作业、课堂练习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游戏法、体验法、发现法、谈话法、陶冶 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导学法、开放式教学法
七、教学工具:音乐、图片、卡片
八、▲ 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不可缺)
1、复习提问(2—5分钟)为顺利地引入新课内容而做铺垫工作,复习提问的最后一个问题,通常设计为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2、引入新课(1—2分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从学生有感受的生活实例入手。
3、讲授新课(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为多段。
4、总结归纳(3—5分钟)重温结构点题目,从具体实例中上升到对知识结构化认识,余音袅袅意未尽,从本课内容扩展到相关问题的关注。
5、课后作业:(1—2分钟)
九、时间分配:
①通常按教学五个环节各为1个时间段。
②只有讲授新课的教学环节,可分为1~5个时间段 ③各时间段的长短可根据内容设置。合计为45分钟。④合理分配时间,小段调节时间,才能够把握总体时间。
十、教师活动常用词语:(各段可重复使用)
组织 提问 讲授 板书 演示 播放 转播 指导 引导 讲解 布置 展示 巡视 检查 记录 登分 解释 听取 询问 操作
十一、学生活动常用词语:(各段可重复使用)
就坐 安静 回答 听讲 思考 观察 分析 讨论 看书 观看 见习动手 操作 实习体验 叙述 回忆 对比 解释 说明
十二、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段的设计意图,或者是要想实现的教学理念。例如: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提出活动主题
理解……知识(概念、原理、现象等)为……做准备 分层教学 加深理解 提高兴趣
十三、评价与反思
根据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进行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