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内容概说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书写“召集、商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4、学习缩写。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2、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3、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五、教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等优秀品质。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准备】
1、查资料了解战国的历史。
2、教师准备课文“负荆请罪”动画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一定想知道些什么?这“将”和“相”分别指谁呢?(板书:将 相)简单介绍两位。
2、一个文官和武官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他们和好,那么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这篇文章就是讲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看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不和?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2、引出后面廉颇说的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嫉妒„„)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廉颇说这话时的神态不满的样子,让我们模仿着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3、廉颇说到了一个字“嘴”,认为蔺相如是在耍嘴皮子,你们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不对,靠什么?(不着急回答)
三、细读课文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3.指名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四、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5)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2)欣赏“负荆请罪”动画故事。
(3)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4)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5)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不和——————和
【作业设计】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2、朗读课文。
3、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的赞美话。
4、把故事讲给爸妈听。【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启发谈话,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熟悉三国演义哪些主要人物,哪些精彩故事? 2.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请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角色扮读)
(2)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2)交流体会。(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1)读:有感情地朗读。(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5.请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一„„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
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小结: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板书设计】
草 船 借 箭
知 人 心 周瑜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 天 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作业设计】
1、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3、搜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4、我会感受。
①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②从“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这个材料中,我感受到()。
③从“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
个
材
料
中,我感
受
到()。【教学后记】
20*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描写打虎的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阅读《水浒传》有关章节 教师准备:《好汉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1)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2)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 “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四、交流收获,激发阅读《水浒传》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板书设计】
20* 景 阳 冈
喝酒----上山-----打虎-----下山
(豪放 勇敢 机智)
【作业设计】
1、把故事讲给爸妈听。
2、阅读《水浒传》,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3、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店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4)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5)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6)请勿自误。()
21*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猴王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教学重难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是教学重点;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阅读《西游记》有关章节 教师准备:《西游记》有关视频。【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交流收获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石化成猴----跳入瀑泉-----奉为猴王
(活泼 可爱 敢作敢为)
【作业设计】
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拓宽了解与《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故事相关的内容。
2.准备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
3.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猴王出世》的精彩片段。【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色形象
1.播放《草船借箭》,观前布置思考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2)你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自由讨论。
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
1.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三、探究编排,表演角色形象
1.老师以《草船借箭》为例引导学生如何编排课本剧。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相关语句。
(2)学生简要交流。
(3)课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没有直接提供,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特点以及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他们的神情。如: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你们认为他们的表情可能是怎样的?(4)课文中有些人物语言是运用专署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直接引用,作为编导该怎么办?
2.自主选择,分组创编。
(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责任编导,负责执笔、汇总大家的意见。
(2)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1)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2)分组表演。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演员阵容、服饰道具,再进行表演。
(3)评价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
2.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二次创编。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下周班队课我们班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这次交流会要求每位同学抓住要点将自己喜欢的篇幅较长的文章,简要地介绍给大家。要介绍得好,首先要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呢?
二、揭题,了解要求
看习作要求,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画出来,并标出序号。A.什么叫缩写 B.缩写的具体要求 C.缩写后的字数要求。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原文与缩写稿,自学思考。(1)说一说《景阳冈》一文有哪些要点。
(2)比较:缩写以后保留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3)保留的部分是怎样连接成文章的?
(4)朗读缩写文章,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选出自己准备缩写的课文,交流讨论怎样缩写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
(1)所选的文章分为几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部分应重点写,为什么?
(2)保留的部分怎样改写,怎样连缀成文。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点拔。4.试写初稿,教师指导点拔。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拟出故事会评比标准
1.我们的读书交流会马上要开始,我们将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名,你们说说,评选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2.师生共同拟出评比标准(即缩写的要求)
二、进行读书交流
(一)小组内交流,全体组员共同评议。
(二)全班交流
1.教师根据课前浏览初稿的情况,选择数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2.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评比标准,看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没有不足之处?如果有,可以怎样修改?
3.每一位同学讲完后,全体同学都可以当评委进行点评。教师予以补充。
(三)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名。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
2.积累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3.了解《西游记》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小组派代表发言。(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5.练习背诵。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
(1)指名读。(2)同桌对读。(3)小组比赛读。(4)师生对读。全班一齐背诵。6.拓展
(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中国古典文化之旅
教材分析: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 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目标:
1、自主地认识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 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4、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语言表示人物的心理的写作方 法。
5、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6、指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缩写。组织学生评析、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措施及手段:
1、本组课文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而且写法上很有特点,教学时应 引导学生去发现。
2、教学本组课文时,对句子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 际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本组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可抓住重难点,做到长文短教。
4、要求学生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课时安排:
18《将相和》 3课时 19《草船借箭》 2课时 20﹡《景阳冈》 1课时 21﹡《猴王出世》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五》 2课时
共计:11课时
18.将 相 和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二是学习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其内容学生能自读了解,重点应指导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形象及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ã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设计意图: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设计意图: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19.草船借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对三国故事有所了解,且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估计学生学起来不会感觉太难。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简介时代背景。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ãi,不能读lâi;“丞”,读chãng,不能读cã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设计意图: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设计意图: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设计意图: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交流预设:
①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3.指名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20* 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够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学情分析:
故事内容精彩,学生想学习兴趣一定很高,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片段“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个人物名字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习的《景阳冈》写的是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武松的什么事?
【设计意图:《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人物并不难,名字前加入修饰语则需要他们对小说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â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本单元学习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默读必须有一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习是必要的。】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
(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2)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动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学生感受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21* 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学情分析:
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名著很熟悉且很感兴趣,因此学习本课可在引导点播后,让学生自由畅谈,各抒己见。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设计意图: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2.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设计意图:古代白话文,学生读起来有一定困难,理解起来更是吃力,不要求学生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即可。】
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仅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讨论
(1)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领。预设交流:
①明白了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②懂得了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感受到的。
【设计意图: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关键语句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指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做准备。】
四、品读课文,细节中感悟“悟空”形象
1.明白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你对这个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吗?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悟空的认识,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交流,指导朗读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a.读到这里,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b.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c.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a.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b.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中国古典名著”的有效扩展,“演演课本剧”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情节之生动,人物形象之鲜明,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中国名著的魅力,更加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习作的内容是缩写,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的首次缩写练习。教材介绍了什么是缩写和缩写的操作步骤,提出了缩写的要求,并且提供了《景阳冈》缩写例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编排、演出课本剧,尝试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
2.学习缩写方法,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
3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叙述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把人物的特点通过动作、表情彰显出来。学情分析:
教材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方法、步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提示。在这些方法、步骤中,学生之间商量怎样演是重要的,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三国演义》、《猴王出世》中精彩片段。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激趣,畅谈演技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吗?有没有看过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大型连续剧中,你最喜欢哪部?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2.据闻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影片举不胜举,可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收视率却最高,于是人们记住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为什么人们对他们的表演记忆犹新呢?
(他们演技超群,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对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非常稔熟的,以此为话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也为课本剧的指导做好铺垫。】
二、细读文本,播放影片,探讨演出
1.同学们,还记得《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吗?请找出描写他带领军士们“雾中借箭“的段落,细细去读,想象他的动作语言。
2.请同学们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3.课文与电视剧演绎的同一故事,但却风格不同,电视剧与课文有哪些区别,我们要把课本排成课本剧需要哪些准备呢?师生探讨
(1)把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2)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3)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设计意图: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还要进行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
三、合作创编,赏析表演
1.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组合。2.分组创编,感悟角色
(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组,推选出一名小导演。(2)选择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
(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发展能力,品味成功。】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1)请同学们仔细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编排是否有创意,准备推选出最佳演员、最佳导演奖。
(2)分组表演。(3)评价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设计意图: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渠道,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
1.通过这节课的表演,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中有极富表演天才的“小演员”也有善于揣摩文本,能够把枯燥的叙述性语言变为生动鲜明的动作、神情的“小导演”。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文章,编排成课本剧。
2.祖国的语言博大而精深,祖国的文化灿烂而辉煌,希望同学们尽情遨游在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多读一些我国经典的古典名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在阅读四大名著。同学们也特别希望有交流自己阅读内容的机会,可是名著篇幅很长,不容易交流,怎么办呢?那就需要我们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呢?
二、自主学习,相机点拨
1.自读习作要求,感悟缩写方法。2.交流:
①什么是缩写?
②缩写前要多读抓要点,根据主要内容,考虑删减、改写。③缩写后要对照,修改。
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缩写稿,与原文对照,辨析原文与改写后语言的同异。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四、交流讨论怎样缩写,试写初稿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3.试写初稿,教师巡视 指导。
五、讲评缩写初稿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2.再读习作提示,缩写内容与原文对照。
明确要求: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3.全班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六、学生修改,展示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2.四人小组对照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3.展示与点评
回顾•拓展五
教材分析:
本次“交流平台”评说“名著中的人物”,本组课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让学生回顾、总结所感所悟;“日积月累”安排了六个与古代名著有关的歇后语,激发学生收集歇后语,了解这些歇后语背后的故事。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评价、探讨,深入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2.积累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教学重点: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时语言的形象生动是交流中的难点。学情分析:
本次“回顾•拓展”的三项内容都与名著有关,这对于平时对名著接触不多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弱项,教学时,应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评价人物
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及忠厚老实的鲁肃,顽皮勇敢的美猴王。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或者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①小组合作评价人物,互相完善。②选派代表发表本组对人物的评价。
③评一评哪个小组的表达的最生动、精彩,更有独到的见解。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①同桌交流、讨论。
②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展阅读,鼓励记录
1.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
2.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记录下你的感受,你对人物的评价,做好读书卡片。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巧对歇后语
1.“歇后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听说过这些歇后语吗?现在老师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对出下半句。
三个臭皮匠—— 周瑜打黄盖—— 关公面前耍大刀——
2.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
【设计意图:语文是母语,学习的机会无所不在,学生课外的积累是超乎想象的。】
二、学习“歇后语”,合作交流
1.出示文中歇后语,准确流利朗读。
2.交流对歇后语的理解,讲一讲背后的典故。
3、多种形式的读,鼓励背诵。
三、联系生活,鼓励运用
1.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人们运用歇后语,课文中这六个歇后语可能会在什么样的场合用到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
2.学生交流,对运用恰当的语言环境给予表扬。
四、课外扩展,鼓励搜集
1.有关于古代名著的歇后语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出上半句,让大家猜一猜下半句。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于古典名著的歇后语,并试着明白这个歇后语的出处。
五、自学“课外书屋”,鼓励读原著
1.自读课外书屋相关提示,谈一谈你的感受。
2.《西游记》的电视剧,动画片同学们看得已经很多了,可老师觉得只有品读原文,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游记》才能真正读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请同学们找来《西游记》原著来读一读,感受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
补充资料: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著述也颇多。主要有表、治、秦、疏、策、书、教、赞、铭、兵法、军令等共178篇。他的文章风格多是开门见山、直抒已见、畅晓畅达、言简意深,具有情意真挚、纯朴清新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有《出师表》、《诫子书》、《与群下教》等。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第一组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第二组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第三组
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
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l课时,展示台1课时。
第四组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
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第五组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本组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
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一、单元总说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活动建议
(一)基本思路
“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是一种新的教材编排方式,教学方法与其他单元明显不同。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第七组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以此为基础,教材又专门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
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八组
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这种思想也反映在课程改革之中。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可结合本组教学适当安排。教学时,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还要适当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一单元,对本学期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要加以复习与巩固。整组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本组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四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备课教案
第八单元教材内容概说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项学习内容。有感受德国风光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为我们展示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风光的《威尼斯的小艇》。有让大家了解善解人意,勤劳能干之泰国大象的《与象共舞》;有带我们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的《彩色的非洲》。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也可结合本组学习适当安排。
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这种思想也反映在课程改革之中。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单元学习目标
1、会正确读出31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听写“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抓住主要内容,懂得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3、会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4、能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5、会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会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修改作文。单元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2、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知道那里的风土人情。
3、比较各课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知道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难点:
1、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2、学习《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学习措施及手段
1、本组学习伊始,教师向学生推荐异国风情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2、学习时,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
3、还要适当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一单元,对本学期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要加以复习与巩固。
4、整组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能够说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意思,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法指导:
1、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2、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
评估设计:
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本课出现的生词。课下检查学生的抄写情况。
2.目标2朗读课文,通过指名读生词、长句、难句,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通过指名背诵、集体背诵等方式使95%的学生对第三自然段背的正确、通顺、流利。
3.目标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说出德国人的风俗习惯;通过课堂交流,课堂观察检测学生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思。
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学习时数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季羡林爷爷。早在 1935 年,25 岁的季羡林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在德国 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 年才回归祖国。1980 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时,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篇文章。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随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异国风光。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预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不懂的?(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爱花,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赏花——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感叹)
师: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都有了,概括主要内容就方便了,现在老师教你一个办法,把重点段的意思连起来,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德国人爱养花,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2、课文哪部分是写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哪部分是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出示)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二、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 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这样奇特的民族,这样奇丽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流失,会改变吗?不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理解“美丽”。引导:景美虽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美更能打动人心,是永恒的。
3、回归课题,德国人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呢? 说话:留给自己的是()。留给别人的是()
4、小结:德国之旅即将结束,但我想德国的美丽将一直定格在我们的心中。作业设计与练习:
背诵课文4-6自然段。总结与反思:
26威尼斯的小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3、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4、能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
2、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难点: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学法指导:
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估设计:
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读准词语读音、听写本课出现的生词。课下检查学生的抄写情况。
2.目标2朗读课文,通过指名读生词、长句、难句,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在深入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指名反复读,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指名背诵、集体背诵的方法,使80%能够背诵课文的4-6自然段。
3.目标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说出文章大意。
4、目标4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交流检测学生是否能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描写小艇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句子,学习作者的抓住事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学习准备
1.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2.课件。
学习时数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录像 师小结: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又被称为“水城”“百岛城”和“桥城。”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扫清障碍,读通课文,并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2.指名朗读全文,纠正读中出现的错误
3.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知道课文从3方面介绍小艇的:小艇的样子(2-3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4自然段)小艇的作用(5-6自然段)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三、深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要想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是又窄又长。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小小的一轮“新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 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4.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
1.读: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画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说: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指名说,互相补充。(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3.想象、演: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想象。把桌面当作河面,把书本摆放在“河面”上作来往的船只,用自己的文具盒作小艇,自己当船夫,根据课文的描述,驾驶小艇穿梭河面。
4.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样精彩呢?(作者一定留心观察,所以才写得这样好。)让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5.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6.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练习背诵。
三、感悟朗读,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3.威尼斯人是海洋的儿女,懂得欣赏威尼斯水城之美的人,应是在月夜中,招手叫一只“冈多拉”,沿着运河曲折的水道,让自己迷失在迷蒙的夜色中,领略这座水上古城永恒的魅力„„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作业设计与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
┌小艇的特点 ┌外形:窄、深、翘
26.威尼斯的小艇│
└行动:快
│驾驶技术:特别好
│
└小艇的作用┌白天
└晚上 总结与反思: 27﹡与象共舞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知道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能找出具体的语段,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法指导:
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评估设计:
1.目标1字词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要求读准词语字音。
2、目标2朗读课文,通过指名读生词、长句、难句,使95%的学生达到读得正确、通顺、流利。在深入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指名反复读,读悟结合、同学评价、教师点拨评价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3.目标3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交流检测学生是否能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描写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的句子,学习作者的抓住事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 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1)象是泰国的国宝。
(2)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3)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3.随机指导。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在农场里,泰象就是();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透过泰国的大象,你看出泰国是怎样的国家?泰国人有怎样的性格?
3.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后归纳小结:
(1)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物的描写之中。(2)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与象的友好和谐。4.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 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5.课堂交流。
作业设计与评价:抄写优美的语句。总结与反思:
28﹡彩色的非洲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重点
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学习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有条件的教师可准备非洲风情风光的碟片或课件。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论非洲,揭示课题:你们印象中的非洲是怎样的?
(学生综合自己在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得的信息,谈对非洲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非洲的课文《彩色的非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屏幕上的词语解释供大家参考。(出示:重点词语解释)
2.出示课文中难读的长句子,进行检测。
(学生读长句子,体会停顿、层次。)
3.读了课文以后,你觉得非洲是怎样的?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板书学生感悟到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非洲的?(课件呈现)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那里的是彩色的,那里的是彩色的,那里的是彩色的,那里的是彩色的。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四、细读课文,感悟非洲: 1.赏读彩色的植物;
①语言文字是有色彩的,是有画面的。请你细细地读描写植物的语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画面。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②引读: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真是──(生接读)你们瞧,芒果树开花了──(生接读)仙人树开花了──(生接读)玉兰树开花了──(生接读)火炬树也开花了──(生接读)最妙不可言的是那叫花树的树,远远望去──(生接读)。
(概括描写部分可以全班读,具体描写部分可以开小火车,并可以循环进行。)
③(展示非洲植物图片,配乐)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乐 声,欣赏着斑斓的画面,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先欣赏图片,自由诵读书中语句;然后配乐朗读。)
④此时,你感受到非洲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比读彩色的食物:
①自由读相关语段,说说自己的感受。②语言比较:
(课件呈现)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有流着殷红的血的牛排,有五光十色的水果沙拉,有像是流动的颜色的各种饮料;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有粉红的木薯,金黄的香蕉,红沙瓤的西瓜,黄中透红的芒果取之不尽。
(学生对比课文阅读,体会表达效果,交流阅读感受。)③引读:这是多么绚丽的色彩啊!你瞧──(生接读)
④我们再回过去看看写花的那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⑤朗读写花的句子。
⑤朗读写花的句子。
3.悟读彩色的非洲人:
①找出写非洲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非洲人是些怎样的人?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②引读:
对于非洲人,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些贫穷而丑陋的黑人,他们是多么热爱生活!你看──(生接读)
对于非洲人,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只是些贫穷而丑陋的黑人,他们是多么富有活力!你看──(生接读)
③小结:无论是服装,还是住宅,无论是绘画,还是歌舞,无不流露出非洲人乐观开朗、富于活力的性格。4.感受“天”、“人”和谐:
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似乎可以从非洲的自然环境中找到非洲人性格的某种联系。比如说── 赤道骄阳那么炽热、那么明亮,不就像非洲人乐观开朗的性格?不就像?(学生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感悟非洲的环境与非洲人的性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收集、查找有关非洲的图片,并且运用课文语言给图片配上解说词,可以举办一个非洲风情展览会。
2.中国和非洲有着悠久的友好历史。可布置学生办一办有关非洲风情与文化的手抄报、剪贴报在班上交流展示,进一步加深对非洲的了解,增长见闻,开阔视野。
总结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八
学习目标
1.能够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能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自由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修改作文。学习重点
把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抓住场景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准备
课前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去收集其他一些异域风情。【学习时数】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同学们,在这大千世界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 论是学校还是社区,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引起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作为小学生,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大家就畅所欲言,来聊聊自己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或新闻。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读题目明确要求。重点指导学生明白题目中的几点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也可以谈对问题的看法,把理由讲清楚;通过讨论,争取对某一话题取得一致的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在搜集资料时,关注到什么方面的话题。
3.选择学生比较关注的几个热点话题,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4.小组内畅所欲言聊话题,有感兴趣的话题可共同谈论,补充。
出示讨论要求:
(1)认真听别人说了什么,想想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信息。
(2)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3)学会提出问题,并学习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4)学会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完整话题。
(5)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嘉宾上台发言。
三、召开热点话题座谈会
1.请热点话题发言人到主席台就坐。
2.推荐一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合作主持活动。3.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内容或事情的过程讲清楚。(2)在发言过程中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话题或对这一话题进行提问。发言人对同学的提问应作解答,如有不周全的地方,同组同学或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进行补充发言。
4.各位代表分别发言。5.每位代表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6.评选“最佳发言人”“最佳热点话题”,要求说出评选理由。
7.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
四、老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话题使我们的走出了教室,走向社会,迈向全国,放眼了世界,并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众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学会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谈论话题。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必须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以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能言善辩,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活动和游戏,有做过的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也看到了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美丽景色,同时还有许多悄悄话要告诉大家,今天我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话和事尽情地倾吐出来。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在学习上发生了什么记忆深刻的事;生活中家庭里发生了什么令人高兴或难忘的事;在与同学们的相处过程中又发生过哪些愉快或难过的事,在旅游观光时看到 了什么好景致,或者在看书或看电视时感触深刻的事,想想这些事情中哪一件是你自己最想说的?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纸上写上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说出自己最想写的一件事。
3.在这件事中你最想告诉别人的话是什么,请写在自己的草稿纸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要写一篇自由命题,自定内容的作文。我们可以把平时想说而又没处说,想写而又没写的事在文中写出来,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约束地把整个事情经过写出来,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一篇文章要写得好,还需要有好的方法。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你最喜欢,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的?
指导学生尽量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写人:特点鲜明、事例典型,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写事:选材新颖、条理清晰,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描写生动、情景交融。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到的表达方法。
(从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方面交流方法。)
3.谈谈你准备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写自己的文章。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一)自由写片断并点评。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定的内容写一个片断,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描写。
2.学生自由写片断,教师巡回观察,找出描写方法比较好的片断,准备讲评。
3.投影学生习作片断,师生共同点评:什么地方写得精 彩?用了什么写法?你对这一片断还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4.学生根据指导自选进行修改片断。
(二)学生完成整篇习作。
提示学生:自由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朗读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方面使你感动?
2.找出精彩的之处,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抒发了内心的什么情感?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有什么不够好的,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总结:这是一篇自由命题,自定内容的好作文。小作者能够写得这么好,主要在于写出了平时想说而又没处说,想写而又没写出来的事。他在文中尽情地抒发了内心的感受,不受约束地把整个事情经过写出来了。
二、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对比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3.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
4.看看文章中还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够在内容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与他人有点不同,有新意。
2.积累更多的名人名言,并领会其深刻的含义。学习重难点
会归纳总结本单元及本学期的写作方法。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异域风情展示会 1.遐想回味
同学们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领略了亚洲、欧洲、非洲的风情,平时在电视、电影、书报、或外出旅游中,也一定看到、听到、感受到了许多异域的风土人情,那儿的风俗习惯、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的风光、歌舞、民族服饰等,同学们一定难以忘怀,同时也一定很想把它们说出来与大家共享。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回忆回忆,在记忆的长河中,异国、异地的风情,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2.异域风情交流
(1)小组交流:请喜欢外国风情的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钟情于国内风情的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如果有对少数民族歌舞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另外组合在一起,可以说一说,也可以唱一唱,还可以跳一跳。
(2)班级交流:每组推荐大家感兴趣的节目上台表演。大体分为下面三大部分:
夸一夸我眼中的异域风情; 唱一唱我心中的异域歌曲; 跳一跳我喜爱的异域舞蹈。
二、阅读收获交流会 1.弹奏阅读交响前奏。
同学们是否发现,作者在描写异国风情时,用上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比如作者写威尼斯的小艇时,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人们的生活与小艇息息相关,人和小艇奏成了一曲美妙的生活乐章。同学们在本单元阅读中一定还发现了许多巧妙的写法,有许多你们喜欢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本单元和本学期的学习收获,开一个阅读收获茶话会。2.召开茶话会。
老师出示第七单元课文片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都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话,想想从这段话中,你可以尝到哪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这段话中作者把花的美和人的心灵美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种花这件事来表现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一写法。)
3.小组交流收获。
(1)读读品品: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篇章进行品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得如此动人。
(2)畅谈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4.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每组选派一至两位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5.交流完后办一份“异域风情”手抄报(或剪贴报、黑板报)。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导入 同学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知识是有学问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脍炙人口格言名句,曾经鼓励了多少人去拼搏进取,发愤努力,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组中外名人的一组格言警句。这些句子会告诉我们如何树立理想,如何看待生活、事业,如何快乐地面对烦恼,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名言警句吧!
2.学生一边默读名言警句,一边思考含义。3.同桌交流读后的感想。4.班级交流,讨论。
5.课外拓展:共同交流平时积累的格言,或名言警句。6.抄录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二、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语言奥妙无穷,趣味横生。有一家钟表厂,为了说明自己的产品质量很好,打基础出了这么一条广告:“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各种各样幽趣味的语言。
2.学生默读《最短的科幻小说》《交通告示》,理解含义。3.交流读后的感受,说说读完后想到了什么。
4.拓展积累: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看到了那些趣味语文?
如:在美国西海岸一条公路的急转弯处,有一幅标语牌是这样写的:“如果你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在长岛公路路口,有一块警示牌上写道:“电线杆自卫时,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害。”
5.激发学生自己编一两广告语,师生共同评议。作业设计与练习:
抄写日积月累。总结与反思: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内容概说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提示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
2、这单元课例由5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2篇《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窘、绞”等生字,会写“痴、愧”等生字,正确书写“牧童、祸患、幼稚”等词语。
2、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牧童》。积累有关童年生活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5、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摘抄感动的语句。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收集吕岩、杨万里、辛弃疾的生平
2、有关古代童年生活的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作业、拓展
1、背诵古诗。
2、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3、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小练笔:读了这三首古诗词,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茅檐 低小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教学相关链接】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朗读相应的部分。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四、布置作业
1、课文描写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写下来。
2、阅读《城南旧事》或是高尔基的《童年》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对童年生活无
} 想替骆驼剪毛(10)限怀念 追问骆驼去处(11—14)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萧红的资料。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主学习。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2、汇报交流:
⑴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⑶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 思考: 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 交流、讨论:
⑷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思考: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表达感受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教学挂图。【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 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六、作业:抄好词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作业::抄摘5个好句子并写体会。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课件,本课的教学挂图,课外的儿童诗。【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板书设计】
我想
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我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我们童年时代捕捉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学生交流翻看影集。
3、过渡: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彼此分享。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1.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1、让学生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学生写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把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2、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呈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满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
4、.生共同评议。
导语: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习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师生评价)
导语: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学生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先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数】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在四人小组内,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例子来讨论。
2、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师: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4、生再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者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
2、指名朗读、齐读。
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的理解。教师适当评价,不要讲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生集体评议。
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
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
三、课外书屋
1、教师诵读,激情引入:教师深情地朗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刚才的文章怎样?知道是谁写的吗?待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小说《童年》。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童年》这本书。大家有兴趣读吗?本周,我们将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主要就围绕这部书来进行,现在我们就分头准备吧!
3、我们先集中看看这部书的精彩片段吧!老师用课件呈现《童年》的四-五则精彩片段。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