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1:4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一篇: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单元教学内容:数学教材79-88页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

3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联

单元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平行四单元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教材79页例题1。80页例题2.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

1、认识四边形,找出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教学难点:

1、一系列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进一步认知长正方形特征。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边形拼图,三角板,直尺,钉子板,装好各种图形的学具袋。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呢?

2、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认识的图形呢?(课件出示课本34页校园平面图。)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图形。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的一类图形----四边形。(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下面的图形中,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印发,两人一份)

学生完成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师课件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根据四边形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四边形。(课件展示图形)(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长正方形特点)

(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确分类标准。你手中的四边形中,哪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

(2)、请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课件展示)同桌合作,互相说一说(3)、全班交流。

三、方法应用。1.79的“做一做”

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认识中已提过)2.80页“做一做”(全班交流)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83页例题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动画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

①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课件演示蚂蚁绕树叶边沿爬一周的情景。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爬了一圈)板书:一周

②(带着问题继续欣赏)这一次请认真观察: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生边指边说)

③小结: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圈,我们就可以说是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周。板书:一周

二、动手感知:

1、动手操作:

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就是绕边线一圈,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回到什么地方)

①我这儿有一张用吹塑纸剪成的树叶,(贴树叶)你能用粉笔描出它的一周吗?(抽生描,其余伸出手指跟着比划,然后说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再评价)

②有没有同学从别的地方开始也能描出树叶的一周?(抽生说,师描,其余手指跟着比划)

③小结:(取下树叶)看来我们可以把树叶边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只要绕着边线描一圈,回到起点,就能描出树叶的一周。

2、小组交流,迁移类推:

感知其它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同桌交流,手指比划)

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请找一找,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

3、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①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板书:的长度

②揭示课题: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板书:周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是内容。

③边说边指出课桌(数学书封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呢?

4、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我们能指出物体其中一个面的周长,那我们的老朋友——平面图形有周长吗? 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②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课件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出哪些有周长?其余的为什么没有周长?(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从而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

③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

三、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片、一张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请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

1、学习要求:①先小组商量,再借助工具试一试。②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2、小组合作完成,师巡视。

3、小组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其间师生、生生要互动)

4、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测量。

三、拓展延伸。

1、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了三个不同的图形,请问哪一个的周长长?

2、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长一些?(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

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假设你就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的周长?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85页、86页例题4、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小蚂蚁要沿着一个长方形的路线去给小动物们送信,那么他每次要走多少米的路呢?

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办法还帮助它计算一下吗?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动态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究学习作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每小组拿出长方形的卡片,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完成合作表格

长 宽 总路程(计算过程)

2、小组代表汇报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得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3、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小蚂蚁走的总路程了,小蚂蚁走的路线,其实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呢?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的计算过程,得到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长×2+宽×2(长+宽)×2 板书

4、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的方法,那么你认为哪一种最好记忆又好计算呢?

三、学习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1、课件出示小蚂蚁沿着正方形行走的图

2、这一次谁能用我们刚才学习到的方法来快速的计算出小蚂蚁一共走了多少米吗?

方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推广的能力]

3、谁能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例题5(1)有几种拼法?(2)你能分别计算他们的周长吗?(3)汇报总结

四、巩固练习

完成85、86页做一做练习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我们是如何学会的?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复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拼剪引起的周长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谁能说说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你能整理成下列这张表吗?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四条边关系

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

正方形

2、什么叫图形的周长?

师:用手指一指课桌面和长方形纸(学生人手一张)的周长。(学生用手指周长。)

二、引导探究,质疑拓展

1、要知道这张长方形纸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教师出示板书长25cm,宽20cm。)

在纸上计算周长。

一学生板演,完成后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做?

2、谁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找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说说理由。(学生操作)

为什么用宽边去比?

3、教师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贴在黑板上。

4、要想知道这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怎么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师:剪下的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求?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两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板演,再交流方法。)

6、仔细观察原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1)为什么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一个图形的周长要长呢?(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2)假如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巩固深化,应用延伸

1、列式计算。

(1)动物园里有一个养水禽的正方形水池,四周围了栏杆,共长60米,水池的边长是几米?

(2)用木条做一个长方形镜框,长48厘米,宽比长短8厘米,这个镜框至少需要木条几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四周围了136米长的竹篱笆,宽边篱笆长30米,长边的篱笆有几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考考你。

把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画一画)你能算出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吗?

多种方法分别请学生上来板演,讲解思考过程。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快乐吗?

为什么?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内容: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和两位小数。

2、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

3、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4、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难点:小数的含义的理解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读法、写法

学习内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写法,(课本第88-8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3、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学习准备: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写分数。

2、填空:(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2份占全长的()/()。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5份占全厂的()/();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3)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1元=()角

1角=()分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2、小数的认识。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它的单价,说一说是多少钱?(我的数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3、小数的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做“点”。如:5.98读作五点九八,0.86读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零,10.23读作: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1.23 0.92 0.05 2.40 12.04

4、小叔的写法。学习例1。

(1)一位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课件演示说明:①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么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2)二位小数的写法。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米)

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有一位小数)。

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厘米、5厘米、18厘米呢? 试一试。

15厘米=()/()米=()米 30厘米=()/()米=()米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写“0”来占位)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米。

三、巩固深化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2米40厘米=()米 1米8厘米=()米 7角7分=()元 1元7角7分=()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目标达成检测:

第二课时 小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内容,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学习准备:直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各数 0.8 0.66 1.3 1.25 1.05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1米3分米=()米 1米3厘米=()米 1米12厘米=()米 50厘米=()米 1元3角=()元 2元15分=()元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引入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你们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

2、学习例2。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学生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所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4)排列大小。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顺序。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1.2米)》(1.15米)》(0.9米)》(0.88米)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结合图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步的名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越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目标达成检测:

第三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学习重难点: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米 4厘米=()分米 8厘米=()米 12厘米-()米 1米6分米=()米 2米30厘米=()米 6米3厘米=()米 5分=()元 2元5角=()元 4元6分=()元 20元4角5分=()元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1.08 1.10 0.98 0.97 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96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学习准备: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0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学习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学习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第五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学习重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2、提出问题。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算一算:12.4+7.6=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数的基本性质。)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1)整位怎么对齐?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2)退位怎么退?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然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求“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明。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

(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员,这样一共是2元)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7岁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8-9岁。9-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四、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准备5、0、7、6这及格数字卡片。通过排列,写出结果。

1、小于1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2、大于7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目标达成检测: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学会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会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在时间生活中加以应用,而且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一、二小数。

3、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

4、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5、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难点:小数的含义的解答。

认识小数----------------------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写法,(课本第88-8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3、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教具准备: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写分数。

()

()()()

2、填空:(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2份占全长的()/()。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其中的5份占全

厂的()/();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

(3)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1元=()角

1角=()分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2、小数的认识。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它的单价,说一说是多少钱?(我的数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

(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3、小数的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做“点”。如:5.98读作五点九八,0.86读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零,10.23读作: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1.23 0.92 0.05 2.40 12.04

4、小叔的写法。教学例1。

(1)一位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课件演示说明:①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

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么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

(2)二位小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米)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有一位小数)。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厘米、5厘米、18厘米呢?

试一试。

15厘米=()/()米=()米 30厘米=()/()米=()米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写“0”来占位)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米。

三、巩固深化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2米40厘米=()米 1米8厘米=()米 7角7分=()元 1元7角7分=()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第二课时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内容来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各数 0.8 0.66 1.3 1.25 1.05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1米3分米=()米 1米3厘米=()米 1米12厘米=()米 50厘米=()米 1元3角=()元 2元15分=()元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引入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你们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

2、教学例2。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学生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所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

(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4)排列大小。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顺序。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1.2米)》(1.15米)》(0.9米)》(0.88米)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结合图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步的名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越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题。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十

一第4~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米 4厘米=()分米 8厘米=()米 12厘米-()米 1米6分米=()米 2米30厘米=()米 6米3厘米=()米 5分=()元 2元5角=()元 4元6分=()元 20元4角5分=()元 3米1分米5厘米=米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1.08 1.10 0.98 0.97 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本第95页的例3,第96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8表示 元 角 分,0.03表示 元 角 分。2.50表示 元 角 分 0.48表示 元 角 分

(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6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2、提出问题。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算一算:12.4+7.6=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数的基本性质。)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1)整位怎么对齐?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2)退位怎么退?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然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求“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明。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员,这样一共是2元)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7岁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8-9岁。9-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四、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准备5、0、7、6这及格数字卡片。通过排列,写出结果。

1、小于1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2、大于7整数部分应该排哪个数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3 【课程标准描述】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的长。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具体的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以检测评价目标1.2.结合具体问题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以检测评价目标2、3.【学习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掰手腕游戏,体会手腕有粗细。

2.探讨测量手腕粗细的方法,体会什么是“一周”。3.试着测量自己的手腕。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评价目标1)1.手腕一周的长就是手腕的周长,板书“周长”。2.举例:我们身边或身上哪里有周长。

鞋底、黑板、头围、本子、腰……

3.课件演示,对比辨析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辨析一周,化物为形。

呈现实物:五角星、钟表、树叶

指出各自的周长---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2)出示不封闭图形,辨析“周长”含义

辨析体会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3)出示所有图形

思考:什么是周长,揭示概念。

(4)练习:是与非 4.指一指规则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的周长。延伸:十边形、二十边形

小结:几边形的周长就是几条边的和。

三、内化巩固,揭示应用概念。(评价目标2、3)

1.出示图形,探讨交流:怎样测量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

2.合作完成,完成记录单。出示测量单: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活动,并记录下数据

3.展示汇报 4.小结:

(1)规则图形的周长:只要测出一部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长方形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

(2)弯的图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可以用“滚动”法也可以用“绕线”法再拉直了进行测量。

(3)测腰围时,应该贴着肚皮量,减小误差。

(4)测量会有误差。在测量时一方面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另一方面可以多次测量,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1、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2、下图是一个公园的示意图。王奶奶绕着公园走了一圈是多少米?

第五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总课时:2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P56~61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用具: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的眼前(出示蝴蝶图片的一半),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给藏了起来,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使半个身体是怎样的吗?

第七单元

学生选择图片,问:为什么选择这一种?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行,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你课前剪下的这三件物体的平面图,自己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开来看看,还发现了什么?这条折痕所在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指名说说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步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2: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判断,教师介绍第4个图形。

3、操作: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展示作品。

4、想想做做4: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5、想想做做5:观察下面的国旗,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

6、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7、想想做做6

第七单元

四、全课总结

谈话:能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其实对称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请阅读P60~61的“你知道吗?”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

课后反思:

奇妙的剪纸

教学内容:P62~6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剪刀、彩色纸片。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利用实物投影仪欣赏剪纸作品。

2、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制作剪纸。

3、问:你最喜欢刚才的哪一幅剪纸?

第七单元

教师相机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谈话: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使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小组讨论,学生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充分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分类。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以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2、研究方法

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案?你知道这样漂亮图案是怎样剪成的吗?

组织学生拿出工具进行剪纸。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教师指导枫叶图案:

一次对折——沿外边画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小结:剪纸时对折要整齐,画样要美观,用剪要稳当。

2、二次对折

出示P62下方的剪纸步骤。提出要求:按照要求及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得好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

小结: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了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P63长方形剪花边——叠剪图案

第七单元

3、独立创作

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阳刻(剪去的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阴刻(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阴阳混刻。

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都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以往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课后反思:

下载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19山茶花 教材简析: 本文以设问句“你见过山茶花吗?”开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介绍了“山茶花”的颜色、形状,又以“我”与“老花农”的对话作为过渡,写出因为花骨朵有一......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要求: 1.学会写12个字,熟悉本课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科学的思想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

    人教2014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最终定稿]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动手活动,逐步系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找次品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比较小数大小教案

    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经历使学生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学......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看日历 第2课时 一天的时间 第3课时 时间表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看日历 教学内容:教材P67~68。......

    数学四下第七单元教案[模版]

    到目前为止,“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的学习之前只经历过一次。这次是认识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