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内容分析
教育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学习需要分析
——内容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概念
教学系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发现了问题,认识问题的本质才能着手对它进行解决。而对问题的鉴别与分析通常也称学习需要分析。它是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核心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求解决问题。
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是教学设计中的基础、有助于理顺问题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学习需要分析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意义重大。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对学习内容分析和对学习者分析,下面就学习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分析需要的主要内容(步骤、方法、重要性、应注意的问题)分析学习需要的步骤
学习需要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基本步骤,我们在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第一是规划。规划,是融合多要素多人士看法的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愿景,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时间性、强制性等特点。
第二是收集数据。
1.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选择合适的的调查方式。3.展开调查活动,收集数据。第三是分析数据。
1.数据的整理,收集的数据结果比较混乱,为了便于分析,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如条形图、扇形图、表格等。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四是写出分析报告。分析报告是对数据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以方便应用。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是找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内部参照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参照系的不同。
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学习者在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做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内部参照分析法的前提是以接受既定的目标作为期望值来分析学习需要,通常主要是将学习者所选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做比较,找出两者差距,从中鉴别出学习需要,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内部目标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果目标的制定充分反应了机构内、环境对它的要求,充分考虑下了学习者自身发展的特点,那么内部参照法是有效的,否则它不能揭示真正的需要。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以社会实际需要作为参照物,揭示学习者目前状况与其之间存在的差距,其特点是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去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需要,制定出教育、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可知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期望值的参照系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收集方法也略显不同。内部参照分析方法容易操作,省时省力,但无法保证对机构目标的检测,该方法分析学习需要往往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而对该目标的设定与社会实际要求是否相符并不关心;外部参照分析法操作比较难,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能使目标与社会需求直接发生联系,保证系统目标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确保需要分析的合理性。
分析学习需要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或者说,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差距指出了学习者在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和要解决的问题,这正是经过教育或培训可以解决的学习需要。可以说没有差距就没有需要,也就无从谈起要解决什么了。
通过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差距”的资料和数据,由此可形成教学系统设计的总目标(即解决了“为什么”和“是什么”)。有了总目标,就可以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达到目的的手段(解决“如何”),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后继工作都难免陷入盲目。可见这个总目标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后续步骤(如内容分析、目标编写、策略制定、媒体选择以及评价等)的重要依据。所以,学习需要分析的成功与否,总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教学系统设计各部分工作的方向和质量。
另外,通过学习需要分析,论证了教学系统设计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以及在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解决问题。这就避免了只需较少投资和人力,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和开发教学而效果不佳的情况;也避免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设计教学但在现有条件限制下不能实施,甚至设计的是学生已经具备而不需要教学的情况。所以说,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精力、时间以及其他资源被有效地利用来解决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益。
学习需要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即学习者的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
2).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情况,它包括现在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切忌仅凭主观想象或感觉来处理学习需要问题;
3).注意对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包括学习者、教育者、社会人士三方面)的价值观念进行协调,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尽可能接近的看法。否则我们得到的数据将会无效;
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手段),要避免在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去寻找解决的方案;
5).需要分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进行检验。
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
1.教育机构作出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决定。这一步决定的作出是由于教育机构感觉到教学中有问题需要解决,或者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在全国推行,需要一套好的文字教材与声像教材,必须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问题症状需要鉴别、教育机构尽管感觉到了问题,但对症状是什么尚不清楚,因此要求作学习需要分析。例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究竟是毕业生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尚不清楚。
3.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作好工具的准备以及动员社会、教育者、学习者等各方人员的合作与参与。
4.确定期望的状况,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尽量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例如,教学大纲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的具体的集中体现,可作为确定期望状况的参考依据。
5.协调所有合作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由于对学习者的期望涉及到有关的不同的人的价值观念,由于每个人对教育的认识、对事物的看法均会产生对学习期望的差异,因此必需予以协调,否则将影响整个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6.确定现状,主要是指学习者能力素质的现状,也注意他们体力和发展特征以及发生变化的来龙去脉,也要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陈述。确定现状的一个
有效办法是把前面已得出的期望具体化,形成具体的可用作调查的指标体系,并编制成调查表来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也要善于捕获调查表以外的有用信息。
7.对得出的差距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进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8.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作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优先要进行设计的课题。
9.清晰地阐明已定课题的总的教学目标。
第二篇:教学设计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故事之二 教学设计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丹风县月日镇九年制学校
张发宝
今天,学习第二单元(新闻体裁)中的电视解说词《生命之舟》,首先,我用学生熟知的1998年的那场大水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崇敬之情,然后让学生了解电视解说词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这篇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它报道的是1998年,湖北嘉鱼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接着,理解本文相当于消息的导语与主体部分,明确导语部分介绍时间、地点、事件及作者的感受。主体部分划分为随军营救、营救小江姗和营救成果三个层次。
接下来我的教学设计中安排这样的问题:这则电视新闻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把冲锋舟称为“生命之舟”?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好回答,本文最难忘的、最激动人心的情节是“营救小江姗”,当我正要问第二、第三个问题时,我想,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会显得有些突然,因为在这之前没有经过必要的铺垫,况且既然“营救小江姗”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就应该细细品味一下,所以,我突发奇想临时改变教学设计,提问学生:你认为在“营救小江姗”这一情节中,哪个地方写得精彩?并说出理由。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紧紧抱着”,“淹到腰部”这些动词的运用写出当时情况的危急;有的学生说,“千万别动,千万别动……”写出营救时的紧张气氛,也写出武警战士对小江姗生命安危的关切;也有的同学说,“冲去”,“转舵”、“迂回”、“一次”、“两次”、“三次”写出当时营救工作的困难,突出武警战士不畏艰难、舍己救人的精神;还有的同学说,“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后面的省略号用得好,给人以回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我顺势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江姗最后得救了吗?那名同学说,小江姗得救了,从冲锋舟与小树的距离越来越近可以看出,而且这样写也更能突出武警战士的精神。这时,我把自己当作冲锋舟,一点一点向那名发言的同学靠近,嘴里说着:“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走到那名同学跟前,我做了一个抱起的动作,全班学生笑了,我也笑了,学生的笑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我的笑是欣慰的,是快乐的,此时,我感觉我和学生之间是那么的融洽。然后,我提问学生,本文题目“生命之舟”的含义,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起来就顺理成章了。这个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给我带来深深地思索,教学设计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具有弹性化的特点,设计没有结束的时候,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现场反思,捕捉一闪即逝的灵感,重视生成,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呈现互动的精彩。
第三篇:大学语文学习需要分析
大学语文学习需要分析
一、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1)发现问题:
1、大学生母语能力普遍状况令人堪忧,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外语水平颇高,英语考过八级的比比皆是,却在毕业论文中连结构助词“的、地、得”用得都不是地方,大学毕业写不清一张请假条的绝非偶然。而学生重外语轻母语,没有自身传统文化的底子,对外来文化没有任何“防御能力”。
2、在知识层面上,他们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都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有媒体和学术界曾就大学生的汉语能力、水平发表过各种议论和批评,说不仅理工科学生汉语程度需要提高,一些人文学科大学生汉语水平之低也令人汗颜。有的学生甚至写一个几百字申请书也是病句和错别字连篇。大多数学生汉语书写能力(并不是书法)、表达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汉语处于尴尬境地,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1. 社会影响方面: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
时期,各种 社会思潮必然对学校产生冲击和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 乐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文化思潮也冲破了大学的围墙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
2. 学校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危害。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很多时候只看分数不看思想,因而很难培 养出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为了追求就业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考研考公务员,获取各种证书,甚至有些学校还把能否毕业和英语四六级考试挂钩。有些高校的专业教育和语言文学素质教育脱钩,专业划分过于琐碎,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工作的机器、挣钱的高手,这就距离通才教育的目标极其
遥远。有些学校人文学科专业过少,在开设第二学位和辅修专
业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
3. 学生个人方面: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自己的努
力追求。有些大学生由于从小所受家庭条件、生活地区、学校
教育的限制,视野狭窄、兴趣缺乏,没有自觉地追求优良文化
素质的意识。而进入高校以后,在网络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
下迷失了方向,或者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或者陶醉于专业技
能的学习无暇顾及语文素质的培养。
二、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分析:
(1)必要性,重要性分析:
1、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言语活动就像空气与阳光一样不可或缺:蜂拥而至的报刊、书
籍,扑面而来的广告,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言语的需求还
在与日俱增,人类仿佛落入了语言文字的罗网之中。
2、中国文学,不仅瑰丽,而且也不乏实用,是个我们在现代生活
也取之不竭的宝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本土文
化,澄静大学生的心灵,这是她在当代大学生的快节奏的生活
中的主要作用。
3、任何一种语言的研习都是要有母语文化知识要求的。“求木之
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如果母语基
础不扎实,文化功力不深厚,对外语的理解就很难既精且深,其运用也很难自如。
4、大学里的课本,知识含量高,字词的运用跟家精准,这对大学
生的语文功底要求更高。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语文学习。
5、不少同学或别人的论文中,语病普遍存在,尤其是文献回顾,经常不知所云。毕业答辩时,论文在宏观上篇章结构组织不良,具体细节之处又不流畅,对答辩组老师提的问题回答表述不清。
6、参加工作后,工作单位往往需要写定期的总结,报告。为了更
加流畅,合理地完成这些工作,在大学阶段更需要加强语文的学习。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道题,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对本校和重
庆其他民营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民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状
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的设想提供良好的依据。共发出1000份调
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36份。回收率93.6%。从这次调查的结果看,反映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基本状况。
三、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1、以人文精神蕴涵为中心,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改革课程体
系。2、3、4、以对社会和谐性的观察,反思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促进和谐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发挥校园环境“化育人文”的优势。以人文精神的展现为目的,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
四、形成设计目标及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大学语文必须"因材
施教"。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应为:面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和语文能力的现状,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具体需求,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把握,也要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实现这个功能目标,需要
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
2、设计方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内容
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员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经典著作,使其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人文素质与实际写作
能力;重点在于引导学员赏析作品的语言、行文结构与语体风格,特别要提高学
员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要求和任务
根据有关要求本学期主要完成制定教材的第一、第二单元以及第五单元。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建议安排如下:
1、面授辅导4次,主要精讲重点难点、答疑解惑、作业讲评、与学生讨论交流、指导学
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等;
2、网上答疑2次,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复习,指导学生期末考试。
三、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计算机网络课件、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文字教材、视听音像教材(IP课件)、参加面授辅导、收看直播课堂、浏览计算机网页、电子邮件、电话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测试等多种手段获得有关知识和教学支持服务。
第四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凤台县第三中学 周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或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情况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既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体现了教师是否切实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学情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的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
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听到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的主要来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后天,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
4、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教得最优化和学生学得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陶行知说过,好的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才能创造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困难与障碍,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因此,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第五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上庄联小 吕军玲
教学中,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
1.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这对搞好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前后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全面了解。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
3.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我们学校学生为三——六年级)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将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既把知识讲清楚,又不至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小学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教师要保护他们进取的自信心,否则会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尊重每一个同学。
5.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自身智力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把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查清楚,我们的教学就有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