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90后”学员管理教育的对策
加强“90后”学员管理教育的对策
目前,“90后”学员已成军队院校的主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运用能力不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但自律能力偏弱;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但思想认识多元;有较强的网络依赖,但辨别能力欠缺;有较高的报国热情,但实干精神缺乏。全面科学把握“90”后学员特点,因势利导,因由施策,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对于加强部队战斗力生成,稳固部队建设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强军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以铸魂教育为核心,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一切问题的根源均是由思想引发的。“90后”学员处于思想成熟期,其种种现实表现和强军目标实践要求,都需要院校把坚定信念、铸牢军魂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强化“听党话、跟党走”的军魂意识。针对“90后”学员的思想特点,听党话、跟党走解决的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念纯正的问题,前提是始终坚持一元化思想,信党、爱党、忠党。因此,要以强军目标为统领,始终把学习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与反占领、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上,教育引导学员充分认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想,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 使命”的思想根基。其次,强化“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就是要解决好“为什么当兵、为谁当兵、怎样当好兵”这个基本问题。要围绕他们对建党建军建国的坎坷历程缺乏体验、对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感受不深、对幸福生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对职能使命的内在要求认识不足的实际,从强化忠诚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光荣感责任感入手,采取丰富教育形式、挖掘光荣传统、用活军营文化的办法,系统学习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学习各个历史时期英模人物的事迹,了解老航校发展壮大的历史和取得的各项荣誉,进而继承和发扬老航校精神,争当老航校传人,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三,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职责意识。着力解决好“和平官”的问题,不断强化打仗意识,激发打仗动力,确保随时处于准备和打仗的状态。要加强形势战备教育,认真落实做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和“三个半小时”制度,加强习主席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学习,特别是对强军目标的学习理解,引导学员认清形势任务,强化真打实备的紧迫意识。要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一坚定三志在思想教育,广泛开展讲革命故事、讲优良传统、讲强军实践、讲职能使命活动,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愿望融入部队建设当中,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是以文化育人为引领,切实激励官兵忠诚报国的主动性。文化影响人,更能塑造人,特别是具有铁血气质的军营文化、空军文化。根据本单位的特点,抓好特色文化建设,激励和引导“90后”学员昂扬进取,积极投身强军实践,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强化文化氛围熏陶,解决不厚重的问题。要抓住“90后”学员多质疑、喜参与的特点,重视调动参与积极性,在集思广益、动手共建中,增强时代感和生命力、吸引力,形成特色鲜明、内容鲜活的文化格局。其次,强化文化育人功能,解决不抓人的问题。“90后”学员精神需求丰富,接受新生事快。因此,要通过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完善图书馆室、丰富网络学习的平台、宣扬雄鹰文化、开展各类文化交流、协调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办法,为“90后”学员汲取知识、愉悦身心创造环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部队是一所培育人才的大学校,增强用知识报答国家、用才华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第三,强化文化共生理念,解决不丰富的问题。提供学员自我展示的平台是各级的责任,也是学员的期望。要广泛开展打擂台、小比武、小竞赛活动,激发他们的训练积极性。通过开设军营广播站、军营网吧、举办文艺晚会、演讲比赛、书画展评等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展现自我。要结合学员特长和驻地文化特点,建立网络开发、艺术表演、美术设计、音乐创作、新闻写作等培训班或兴趣小组,让有相关技能的“90后”学员担当教 员,发挥一技之长。要运用灯箱、雕塑、荣誉墙等多种载体,积极宣扬身边人、身边事,让学员不仅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还要看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激励他们将个体优势转化为投身部队建设发展的正能量。
三是以民主公正为着力,切实调动学员参与部队建设的积极性。从近年来学员问卷调查看,“90后”学员对部队风气建设重视而又敏感。我认为,抓好风气建设关键是做好民主公正公开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学员切身利益的事,件件联系兵,事事触及兵,必须要在民主上使劲用力,确保公平公正,让学员有干头、有劲头。首先,要尊重民主权利。充分尊重“90后”学员的独立人格,从强化基层主官民主式、开放式、人文式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单向强制、封闭刻板管理教育模式入手,通过座谈讨论、征求意见、预前通知等办法,让他们在了解掌握工作进度、任务要求、基本目标的同时,感到受到尊重、存在价值、需要参与,不断增强投身部队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其次,要畅通民主渠道。深入推进基层事务公开,采取板报、专栏、橱窗等形式,强化基层民主工作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特别是军人委员会和团支部的作用,严格工作制度和程序,确保事务公开、决定公正、学员感觉公平,充分调动学员参与部队建设的 积极性。要开设并用好网上领导信箱、领导博客,公开领导和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手机、军线电话,积极鼓励他们为单位建设建言献策,实现领导机关与“90后”学员“键”对“键”、“线”对“线”交流,在事事有回应、项项有落实中畅通渠道,激励学员自觉为部队建设发展担当尽责。第三,要激发自主动力。部队要发展,学员必须在状态,有为部队建设发展贡献才智的意识。针对“90后”学员思想活跃、思维开拓的特点,要广泛开展课堂上、训练场上“小比武”、“小标兵”、“小教员”、“小发明”、“小革新”等“五小”活动,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学习训练热情,在促进部队战斗力建设快速跃升的过程中实现他们的成才愿望。
四是以关爱为基础,切实提高培育健康心理的科学性。在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单纯的物质条件已不再能满足“90后”学员群体的精神需求,他们不但需要人文关怀,其心理健康质量也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机关的关注。首先,针对心理预防普遍性的特点,经常组织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卫生学习、收看电视播放的心理节目、阅读《心灵鸡汤》等心理普及读物,帮助学员掌握自我预防、化解和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加强身体锻炼,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和谐氛围,确保心理卫生。其次,针对心理活动隐私性的特点,建立心理宣泄室,定期举办“心理 沙龙”,用好心理热线,组织心理辅导和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员缓解焦虑、忧郁、消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采取定期组织心理测试、完善心理档案、建设心理骨干队伍等办法,连续全面地了解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合理的调整安排学员的学习和训练,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高效化开展。第三,针对心理工作专业性的特点,在积极引进专业心理人才的基础上,每年举办心理骨干培训班,组织难题会诊,提高心理骨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心理服务的质量。心理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基层单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可采取鼓励符合条件的学员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邀请地方心理专家入营交流辅导等办法,推进心理工作在基层的普及,提高开展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篇: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求他们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新特点并究其成因,试图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教育管理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融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特点、成长意识以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诸多新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出现了诸如信仰迷茫、责任意识淡漠、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薄弱、吃苦奉献精神不足、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偏低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大
一、大二的学生,大都是90年以后出生的,在对这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我们感觉使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实际。辩证地看,他们的思想特征可以分为优、缺点两方面。
(一)“90后”大学生具备的思想优点
一是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90后”大学生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新闻,对国家各项政策有着深入的了解。
二是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社会的倡导和自身的经验使得“90后”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前人的结论和自身的设想。在创新精神与自我意识的带动下,他们更加开放地认识世界。
三是对社会认识更加深入、现实。“90后”大学生们在一出生就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残酷的社会竞争让他们变得十分“早熟”,对各种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与不足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更加趋于理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更加复杂。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形成坚定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历史和社会认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他们获得认知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各种媒体资源良莠不齐、观点不一,使得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千差万别,从而对主流认识产生怀疑,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感到迷茫。
二是某些“90后”大学生精神空虚,理想信念缺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和网络虚拟的美好愿景,使得一些学生脱离了现实,沉迷于虚拟网络,造成精神空虚。而迷茫的社会认知使得大学生不能坚持自身理想,“一切以生存为最高指南”,价值观过于务实,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三是缺乏坚定的信仰。相较于“80后”一代,当前的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规划大为不同,“立足现实”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大学生们失去了自己一贯的信仰,造成了拜金主义思潮泛滥、机会主义大行其道。由此,大学生对各种“选秀”节目的热衷和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狂热追求也就不再是偶然,而是一种群体性的病态思维的表现。
二、影响和形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因素
“90后”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他们自身的因素和特点是贯穿整个思想、行为和心理发展全过程的主导因素,家庭环境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社会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发展趋向,地域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发展,大学不同年级的教育驱动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多层面发展,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磨练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各个侧面。
(一)社会时代大背景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当前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社会腐败现象,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加之各种西方不良思想的传播,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加重,进而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地域因素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经济状况、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形成都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地域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形成不同的心态和角色,随之而来的是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等,这也造成“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群体生活中的角色分化。
(三)家庭环境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许多“9O后”大学生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他们习惯了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了从家庭和社会索取。他们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与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对孩子过于照顾、过于干涉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结果造成了他们物质生活“营养过剩”而心理需求“给养不良”,心理脆弱。
(四)学校的影响
入校前,“90后”大学生们对学校充满了幻想,但是进入学校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成为某些负面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学校课程设置中对心理疏导、社会实践课程的缺乏与残酷的就业竞争使得不少“90后”大学生们不堪重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五)大学生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
“90后”大学生们自身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加之对就业、升学和经济问题的担忧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从而造成内心的空虚与迷茫。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
通过以上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调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试图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从而提高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和质量。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2005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
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头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为此学生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充分的认识,对各种工作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对各种工作方法有灵活的应用,能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给予相应的辅导。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学生与学生的沟通的便利和平台的平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改进工作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要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监控力度,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反馈长效机制。要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团总支、班主任等学生管理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问卷调查、宿舍走访、学生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的调查调研,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备案。
二是要更新工作思路,改变单一的工作模式。要从当前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复合性人才出发,结合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发挥他们优良个性和独特创新性的教育目标。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转变观念,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改进教育模式,主要从实现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和导航者的角色转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创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双向平台和机制。
三是要充实教育内容,添加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素材。要继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备注:该论文为鲁东大学辅导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B16。
参考文献:
[1]刘凯华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孔祥云、李逸龙主编,《大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乔万敏、邢亮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赵明吉、刘志岫主编,《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苏琦(1978-),女,山东鄄城人,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
第三篇:浅谈如何管理教育90后战士
浅谈如何管理教育90后战士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许多90后的青年才俊逐步被警营吸纳,成为部队的主流。这些被称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完全受益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的最初经历者的90后青年,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突出、时尚前卫……他们的到来为部队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为部队的管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如何去适应时代的变迁,把90后战士管理好、教育好,从而带领他们出色地完成部队的各项工作任务,是一名基层“带兵人”应该思考的课题。通过对90后战士的思想调查,笔者结合自身近年来在基层中队带兵的体会,与各位“带兵人”共同交流探讨如何管理教育90后战士。
一、要客观的看待90后战士
十年前,社会给予80后的评价是 “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味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等。不过,经过时间洗刷和知识的丰富,80后成长起来了,这一代并没有垮掉,而是慢慢地接任了这个社会。如今,网络上也给90后年轻人贴上“自私、娇气、虚荣、叛逆”等等标签。网络这个强大的舆论导向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人们对90后青年的客观评价。事实上,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90后的青年舍己救人,体现出他们的大无畏、大爱,深受人们感动。中央军事频道《男性主义——士兵突击》是云南武警总队挑选特警队员的纪录片,在选拔过程中有很多90后的战士,坚忍不拔,克服重重困难,用血水、汗水、协作证明了90后并不脆弱和自私。作为一名带兵人,要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全面的认识90后战士。
二、90后战士的显著特点
(一)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通过在调查问卷中了解到,从牙牙学语到高中大学,应试教育和成长的压力曾让这些90后战士不堪重负,在青春期他们对这种压力的反抗就暴露无遗。他们常常通过网络、电影、电视,新发型、新语言去发泄不满和困惑,同时他们的某些行为通过网络被无限放大,如“非主流”、“火星文”等,并因此常常招致批评。90后战士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有意培养,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爱展现自我,彰显个性,但由于成长经历、环境的原因,他们的亲情观相对薄弱,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前几代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团队意识不强。
(二)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
90后战士文化水平超越了以往的战士,自从征兵规定修改后,更是很多“大学生兵”进入警营。他们文化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广。XX中队此次分配了9名新兵,其中就有两名大学本科生。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高,他们懂得一些器材装备的工作原理,很快就能学会如何使用一些新型的先进装备,甚至对于一些进口器材装备上的英文,他们也能大概的翻译出来,这是以往的战士达不到的。
(三)头脑机智灵活,学习能力强
90后战士好奇心强,反应灵敏,正是由于先天性的优势,他们往往容易自满,不肯虚心学习,在看似自信的背后往往藏着脆弱的内心,一旦被狠狠打击,就会一蹶不振。
(四)追求民主,渴望权利
三、90后战士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90后战士青春期的人格特征决定其心理容易受挫 如今大多数入伍战士年龄都在16-20岁之间,此年龄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称之为“暴风骤雨期”的青春期,思维活跃、体力充沛、情绪起伏较大、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强、追求个性发展而且普遍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与青春期叛逆性的人格特征极为符合,而这与部队严格且整齐划一的管理是格格不人的,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解压或干预的措施,心理承受能力差和不善交流的新兵就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难以适应部队的生活。
(二)90后战士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承受挫折压力的能力 由于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90后战士都在温暖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且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及其他困难一般都由家庭、学校、社会分担,他们对家庭以及不同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依赖性,突然将他们置身于部队这个严格的集体,什么事都要自己身体力行,这会使部分新兵产生独立人格的偏差,根据以上问题,作为部队基层干部,要加强自身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根据90后战士青春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管理、训练、教育中,减少带兵的盲目性,增大带兵的科学性,一旦发现他们出现心理问题,要对其进行及时疏导干预,帮助其减缓心理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提高90后战士承受挫折和抗压的能力,增强青年他们越挫越勇的精神;作为部队基层干部还要真正做到察兵情、解兵难、暖兵心,想士兵之所想、急士兵之所急,学会换位思考。还应该放下自己的高姿态对士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平等待人的心态做到将心比心、以情换情,与士兵进行思想交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才能更好的带好士兵,才能保证官兵共同合作,促进消防事业和谐稳步的发展。消防基层单位也应该加大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力度,有条件的还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人士对士兵定期进行心理干预及辅导,让士兵有个健康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与工作中去。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战士训练、工作开展以及部队和谐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因势利导、及时正确的疏导干预90后
心理受挫作为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心理现象,在部队的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人们常说“浇花要浇根,帮人先帮心”,这句话道出了心理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保持一颗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是事情稳步发展、迈向成功的必要保障。部队的和谐发展需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士兵的心理问题,尤其是90后战心理问题
四、带兵干部做到“四要”
(一)爱兵要“真”
常言道:爱出者爱返。只要付出真情,定能获得实意。“爱兵”不难,做到“真”字却难,因为爱兵不同于爱子,爱子来自本能,出于天性,而爱兵基于感性,出自理性。只有读懂战友之情,才能付出关爱真情;只有真情关心,才能赢得真心。
爱到骨子里。处非常感情,当用非常之心。且不说战争年代,官兵同仇敌忾,生死相连,存亡与共,凝结着纯洁感情;即使在和平年代,官兵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住同一屋檐下,吃同一锅饭,这种缘分亦来之不易,情结值得珍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兵就是爱自己,这种爱必须发自内心。对其生活,要像父母那样牵肠挂肚;对其成长,要像良师那样教诲引导;对其困难,要像兄长那样关心帮助;对其弱点,要像知己那样宽容理解。
爱到点子上。大爱无边,至爱无形。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人把小恩小惠看作是爱兵,把姑息迁就看作是爱兵,甚至把以损害战斗力为代价的消极保安全看作是爱兵。恰恰相反,消防部队因人民的需要而存在,小恩小惠只能把风气带坏,姑息迁就只能把缺点放大,消极保安全则是把平时的问题推向战时。此乃带兵之大忌!作为带兵人必须着眼于战斗力的生成,着手于官兵的素质培养。对其长处,要适时激励;对其不足,要合理鞭策;对其成长,要善于引导,力求使官兵达到业务精通、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标准,在灭火救援中保胜利、求生存。
(二)知兵要“深”
知兵有深度,带兵才会有高度。
知其冷暖。冷暖连着人心,务求用心上心。随着以人为本思想深入人心,带兵更强调提高官兵生活水平,改善官兵福利待遇,满足官兵合理需求。即使在过去看来是小事,只要关乎士兵利益,也不可草率处之。作为带兵人,要眼往下看,体察“兵”情:从吃饭看饭量,菜盘子中够不够。知其悲喜与好恶。家家都有难念经,人人都有悲喜事。今天,各种信息充斥耳际,官兵虽然身在军营,但了解社会途径更广,与亲友沟通机会更多,对自己前途期望更高。无论社会上的大事还是小事,都可能波及他们的思想;无论亲友们的好事还是坏事,都关联着他们的心情。至于个人的喜事、愁事,更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官兵来自五湖四海,阅历各不相同,个性爱好千差万别,谁对部属的个性爱好看得准,摸得透,谁就能思路清晰,工作主动;反之,就会心中无数,事与愿违。要善于从平时言谈、文体活动、日常生活中,准确了解其个性特点,对其良好的兴趣,要给予鼓励,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对其不良的嗜好,要讲清弊端,耐心说服教育,及时纠偏。
(三)管兵要“严”
严格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实践证明,严是爱,纵是害。管兵是严谨的工作,必须求实务实;管兵是细致的工作,必须精心细致;管兵是艰苦的工作,必须常讲常抓。常言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做到持之以恒,严之一贯,就会少出事故,多出事迹;少酿苦果,多结硕果。
严之有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而无据,行之不远。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从严治军的依据,作为带兵人,必须树立法规意识,依法从严管理。
严之有度。严之有度,工作有术;宽严无度,漏洞百出。管兵也有个把握时机、掌握分寸问题,做到宽严适度,才会恰到好处。要把握好过与不及的度,做过了头会形成阻力,而抓的力度小了又会出现消极。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把握好冷与热的度,抓工作保持冷静,氛围过热头脑会膨胀,气氛过冷情绪会低落,既不要滥刮风,也不要随风倒。其次要把握好刚与柔的度,刚性过度容易机械僵化,柔性过度让人感到圆滑世故,抓工作的最佳状态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适时适度。
严之有术。方法得当,万事顺畅,路数不清,劳而无功。严格管理必须讲究方法,一视同仁,避免重差轻好。如果眼睛只盯住表现差的,对表现好的不管不问,就无法做到“一把尺子人人量,发现短处都补长”。管兵应疏堵并举,避免重堵轻疏。既要坚持制度至上,强调令行禁止,又要坚持思想先行,注重教育疏导,做到“制度管兵教育辅,一边疏导一边堵”。管兵应标本兼治,避免重标轻本。摒弃“盯住人说长论短,看问题就事论事”等简单做法,既要从高处着眼,把道德信念、组织纪律融入官兵思想,也要从低处着手,从一人一事逐个细节抓起,力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外见其效,内见其理。管兵应内外联手,避免重内轻外。既要发挥自身优势,抓好部队内部管理,又要加强外部联系,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做到内抓外合,齐抓共管。
第四篇:“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背景挑战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忽视亲人养育之恩、忽视师长教育之恩、忽视社会给予之恩的不足。“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全面塑造,在校园中强力培养和在社会中提倡奉献,才可以全面提升“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感恩教育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9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感恩教育。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构成的主体,在他们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和冲击下,“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就“90后”大学生感恩的现状表现进行探讨,探索对“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感恩教育途径,以期促进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实效。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我国的历史名著《三国志》中的“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是一种报答,在现代的社会中感恩是给予其他人帮助。“感”是感动的意思,“恩”是恩惠,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的积极回馈过程。在我国感恩被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被推崇,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氛围的教育,在遵循一定的德育教育规律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通过感恩内容,形成一种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感悟,促进知恩、感恩和报恩,形成在教育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积极塑造过程。在高校内部来看,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塑造,以及能够全面性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1]。
二、“90后”大学生的感恩缺失现状
如前所述,“90后”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缺乏“分享”、“担当”、“感恩”教育,造成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更加追求自主性,认为一切所得均是合理的,无需回馈的。总体而言,他们的感恩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代“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90%,在“6+1”的家庭背景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的思想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习惯了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为所欲为,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和无需回报的,将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照顾等看做一种理所当然。中华美德的“孝为天下先”等传统美德已经被彻底的遗忘[2]。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在“断奶”时才想起给父母打电话。所有这些都是忽略亲人养育之恩的表现形式。
2.对学校师长: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抑或神龛上供奉的“天地君亲师”,虽有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教育世人应懂得尊敬师长。对师长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对师长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后”大学生的心灵[3],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有时竟然能对教师大打出手,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3.对社会: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当代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4]。由于在校“90”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些负面价值观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唯我化、功利化、利己化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上,他们怀揣好人无好报、明哲而保身的思想,时常将集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关怀[5]。
三、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教育应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考量,影响和督促“90后”大学生主动树立感恩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搭建实现感恩行为的活动平台,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共同营造“90后”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1.在家庭中全面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作为“90后”大学生家长必需明白,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优秀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些成绩来说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90后”虽然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只不过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核心,不能过度的溺爱,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分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6]。家长在关爱“90后”的同时教给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同时需要家长自己做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90后”大学生的感恩的塑造,促使他们形成对父母感恩,对社会感恩,以及对于他人的感恩。
2.在校园中强力培养 首先,学校提升感恩教育的意识,强化思政方面课程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细化。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同生命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90后”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各种教育宣传新途径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逐步走进大学生并成为他们日常沟通、交流、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校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利用有效途径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微宣传的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均建设了微博系统,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造成微博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对“90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新鲜感;二是缺乏挖掘身边的正能量,指引性不强,在各校的微博信息中,往往都是和本校学生“距离”较远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校内学生正能量的挖掘和宣传,让学生感到正能量的作用遥不可及,从而弱化了正能量的指引作用。
最后,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感恩教育而言,学校在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手段,重在抓落实。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可以开展诸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动、“感恩你我,书信传情”、“我给家长的一封信”、“感恩,不让爱我的人失望!”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主动关爱、积极帮助。
3.在社会中提倡奉献
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刻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学会感恩,良好的氛围可以使“90后”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现代网络媒体进行感恩主体教育,例如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宣传感恩故事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在社会层面充分挖掘典型、宣传典型,使他们的感恩典型事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90后”大学生意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
结论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情境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联动、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最大限度营造“中华传统,感恩有我”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感恩心、责任感,让“90后”大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魏连.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9):2-4.[2]谢琴.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 [J].教育探索,2012(6):137-138.[3]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73.[4]袁玲丽.网络化视域中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策略选择――以高校外语教育为视角 [J].江淮论坛,2010(5):153-159.[5]彭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J].江苏高教,2010(3):119-120.[6]丰根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6):38-39.作者简介:魏巍(1983-),女,四川岳池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篇: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4班孙雷***
关键词:90后性格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面对90后这个个性鲜明、勇于表现自我,知识丰富,思想独立,喜欢理性,但又有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的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1)个性鲜明,敢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喜欢彰显个人特色,标新立异,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喜欢标新立异,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正是因为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导致对集体的冷漠,集体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2)知识丰富,求知欲强,但对网络过分依赖
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群体较早的接受了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及早掌握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网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善于借助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产生影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1],丧失现实感,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
(3)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长期以来家庭对他们过度的关心、保护,促成了高度自我关注的心理,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或遇事不利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极端。
(4)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震荡必然经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奉献和索取统一,事业与利益并取,愿意他人和社会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的最终和他人的回报。
(5)关注社会思潮,价值观更加务实
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个大环境中,信息出现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知更加趋于理性,但也更加趋于功利,更加务实,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例如在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的活动中,他们大部分人更加趋向于入党能给个人带来好处和实惠。
(6)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更加理性
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畅,网络交往的社会性,青年群体往往能更早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手段
(1)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同时,我国的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规范性和系统统一性的结合。在这种教育中,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学生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的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对话,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主体更乐于接受教育,网络的灵活性还可以使教育主体游刃有余的针对教育客体的具体情况立即做出判断和调整,因此,应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速度。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咨询和指导,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拓展高
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并适
时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调适,以健康阳光的心态积极面
对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 教学理念上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都需要努力奋斗,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更近,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
(3)针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过于 “理性” 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 “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3],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很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应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三.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2]高中建,孟利艳“9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3 ] 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
出版社 , 2006: 38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