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要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流程管理。
(一)操作风险
1、内部欺诈
一是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二是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三是隐瞒重大风险。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四是假名、冒名贷款。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五是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2、外部欺诈
一是收入证明虚假。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红等)。
二是购房行为不真实。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三是资金用途不真实。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四是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3、流程管理
一是基础资料未核实。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二是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三是抵押登记不落实。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四是贷款催收不及时。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二)案例解析
案例1:虚假房屋交易骗贷案
2001年某分行营业部开始为甲公司开发的龙祥小区办理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截止2005年共办理住房及商用房按揭贷款N笔。经查实,存在空房按揭、一房两卖、冒名贷款等虚假按揭贷款情况。
案例分析:甲公司动员职工进行虚假按揭;以收购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利用产权部门工作疏漏,办理无真实交易的虚假按揭;对已全款售出的房屋进行虚假按揭。
案例启示:未进行楼盘准入审批和资金监管;贷前调查严重失职;审查审批流于形式;贷后管理不到位。
案例2:汽车消费贷款骗贷案
2006年3月20日,某银行发生一起汽车消费贷款诈骗案件,涉及贷款N笔,造成N万元贷款无法收回的骗贷大案。案件涉及该银行所在城市机动车交易中心、银行、车管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和人员。经查,该行负责人与该城市机动车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某等人内外勾结,陈某以汽车交易中介的身份为银行推荐客户、代为客户上牌、办理车辆抵押登记等手续,并从中赚取手续费收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陈某利用不知情人员的名义,骗取借款人身份证,编造虚假汽车资料,在该行办理无真实汽车交易行为的汽车消费贷款,伪造车辆上牌和抵押手续,疯狂诈骗银行信贷资金。
案例分析:贷款调查流于形式,给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未能坚持独立审查,贷款审查不严;贷后管理形同虚设,对虚假按揭风险熟视无睹。
案例启示: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个贷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严格对经销商准入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对正常个人贷款的监测。
案例3:装修贷款骗贷案
曹某以其拥有的一栋房产作抵押,向某银行提出申请个人房屋装修贷款,并提供了房产证、土地证、个人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证明、以及收入证明。该行受理了申请,两名信贷人员确认此房屋存在后,曹某备齐房产估价证明、贷款担保人同意担保证明等,并与贷款担保人一同在该分理处签订同意抵押担保文件。手续齐全后,该行上报其上级行进行审批,并将借款合同经公证部门公正。但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手续期间,由于路途较远,该行同意由曹某自行办理抵押手续。后曹某将办好抵押的“他项权证”交于该行,该行就办理了其房屋装修贷款。后期发现问题后,经查证,证实土地证、房产证、他项权证都系伪造,贷款被骗。
案例分析:(1)调查环节违规行为:一是面谈过程中未按规定约见借款人、财产所有人和共有人,并未核对以上人员身份证件;二是未尽职调查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情况;三是未充分核实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对房产所有权及装修合同未进行实地核查;四是客户经理未核实房地产权证的抵押状况和权属情况。(2)签订合同环节,客户经理未按制度要求查验借款人及担保人的有效身份证件,确保签字人确为借款人,且所签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件姓名完全一致。(3)落实贷款发放环节中,客户经理未按要求与抵押人一同到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未按要求执行办理与取回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办理的规定。(4)贷后管理环节中未按要求核查贷款资金使用情况。
案例启示: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是银行风险的免疫力;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个贷风险。
第二篇: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要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流程管理。
(一)操作风险
1、内部欺诈
一是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二是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三是隐瞒重大风险。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四是假名、冒名贷款。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五是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2、外部欺诈
一是收入证明虚假。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红等)。
二是购房行为不真实。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
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三是资金用途不真实。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四是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3、流程管理
一是基础资料未核实。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二是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三是抵押登记不落实。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四是贷款催收不及时。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二)案例解析
案例1:虚假房屋交易骗贷案
2001年某分行营业部开始为甲公司开发的龙祥小区办理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截止2005年共办理住房及商用房按揭贷款N笔。经查实,存在空房按揭、一房两卖、冒名贷款等虚假按揭贷款情况。
案例分析:甲公司动员职工进行虚假按揭;以收购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利用产权部门工作疏漏,办理无真实交易的虚假按揭;对已全款售出的房屋进行虚
假按揭。
案例启示:未进行楼盘准入审批和资金监管;贷前调查严重失职;审查审批流于形式;贷后管理不到位。
案例2:汽车消费贷款骗贷案
2006年3月20日,某银行发生一起汽车消费贷款诈骗案件,涉及贷款N笔,造成N万元贷款无法收回的骗贷大案。案件涉及该银行所在城市机动车交易中心、银行、车管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和人员。经查,该行负责人与该城市机动车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某等人内外勾结,陈某以汽车交易中介的身份为银行推荐客户、代为客户上牌、办理车辆抵押登记等手续,并从中赚取手续费收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陈某利用不知情人员的名义,骗取借款人身份证,编造虚假汽车资料,在该行办理无真实汽车交易行为的汽车消费贷款,伪造车辆上牌和抵押手续,疯狂诈骗银行信贷资金。
案例分析:贷款调查流于形式,给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未能坚持独立审查,贷款审查不严;贷后管理形同虚设,对虚假按揭风险熟视无睹。
案例启示: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个贷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严格对经销商准入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对正常个人贷款的监测。
案例3:装修贷款骗贷案
曹某以其拥有的一栋房产作抵押,向某银行提出申请个人房屋装修贷款,并提供了房产证、土地证、个人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证明、以及收入证明。该行受理了申请,两名信贷人员确认此房屋存在后,曹某备齐房产估价证明、贷款担保人同意担保证明等,并与贷款担保人一同在该分理处签订同意抵押担保文件。手续齐全后,该行上报其上级行进行审批,并将借款合同经公证部门公正。但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手续期间,由于路途较远,该行同意由曹某自行办理抵押手续。后曹某将办好抵押的“他项权证”交于该行,该行就办理了其房屋装修贷款。后期发现问题后,经查证,证实土地证、房产证、他项权证都系伪造,贷款被骗。
案例分析:(1)调查环节违规行为:一是面谈过程中未按规定约见借款人、财产所有人和共有人,并未核对以上人员身份证件;二是未尽职调查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情况;三是未充分核实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对房产所有权及装修合同未进行实地核查;四是客户经理未核实房地产权证的抵押状况和权属情况。(2)签订合同环节,客户经理未按制度要求查验借款人及担保人的有效身份证件,确
保签字人确为借款人,且所签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件姓名完全一致。(3)落实贷款发放环节中,客户经理未按要求与抵押人一同到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未按要求执行办理与取回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办理的规定。(4)贷后管理环节中未按要求核查贷款资金使用情况。
案例启示: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是银行风险的免疫力;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个贷风险。
第三篇: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个人信贷操作风险防控要点及案例解析
一、内部欺诈
1、隐瞒客户不良信用记录
•当信用记录为“查无此人信息”,且打印件上身份证号码与基本资料中显示的身份证号码不符时;
•当个贷档案(正本)中信用报告为复印件时; •当打印件、复印件上有明显人为修改痕迹时; •当借款人、财产共有人和财产所有人信用报告不全时。
2、人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评分
•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与贷款申报材料不一致时; •当评分指标证明材料收集不全时。
3、隐瞒重大风险
•当对调查报告表述存在异议时;
•当调查报告所举数据、证明材料等收集不完善、不充分时。
4、假名、冒名贷款
•当客户经理拒绝检查人员检查指定客户的贷款时,贷款资料中申请人前后签字明显不符时,建议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借款人的借款基本情况;
•对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且材料瑕疵较多的借款人,建议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申请人身份。
5、抵押物不符合担保准入规定
•核对土地使用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
•核对房屋所有权证所登记相关记载是否合规;
•核查抵押物所有权人年龄与其身份证件和户口是否相符,财产所有人是否为未成年人。
二、外部欺诈
1、收入证明虚假
•应向借款人收入证明开具单位调查其职务、级别、收入等情况;
•借款人如有其它收入来源的,应核实相关证明材料(租赁收入、股本分红等)。
2、购房行为不真实
•实地调查了解房屋的位置、朝向、结构、销售等情况; •通过面谈或电话等方式知悉借款人对房屋情况的了解程度,了解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 •向房地产权登记部门查询销售合同的备案情况。
3、资金用途不真实
•实地查看生产经营情况,向交易对手查询,核实交易合同的真实性;
•核查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直接将信贷资金划转入个人投资参股的法人类企业账户; •发放贷款时严格核查借款人账户是否为资本投资账户。
4、汽车购销行为不真实 •与借款人联系了解其购车行为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借款人的家庭财务情况; •密切关注汽车经销商财务状况,防止其利用按揭贷款套取资金;
三、流程管理
1、基础资料未核实
•当复印件为传真件时,建议复查原件;
•当复印件无“与原件核对相符”章和客户经理签名时,建议复查原件;
•当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为股东和其他自然人提供抵押时,当公司章程未经工商管理部门签章确认时,建议向工商部门查询登记备案原件。
2、对共有权人的调查流于形式
•贷款调查面谈时,调查人员应同时约谈借款人和共有权人; •贷款合同签约时,借款人和共有权人应同时到场签订合同。
3、抵押登记不落实
•客户经理必须参与抵押登记过程,办理与取回抵押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执行,不得委托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代为办理;
•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立的,必须首先核实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所有权证是否已经抵押,并按照相关要求办妥抵押手续;
•对存量贷款权证办理情况进行清理整改,及时跟踪楼盘产权证办理情况,落实抵押登记。
4、贷款催收不及时
•按月进行当月逾期贷款警示和次月到期贷款提示; •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二、典型案例解析1、2001年× ×分行营业部开始为甲公司开发的龙祥小区办理个人按揭贷款业务,截止2005年共办理住房及商用房按揭贷款× ×笔。经查实,虚假按揭贷款为× ×笔。其中:
× ×户为空房按揭;
× ×户为一房两卖;
× ×户为冒名贷款;
× ×户为商铺假按揭。
案例分析
•甲公司动员职工进行虚假按揭。
•以收购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利用产权部门工作疏漏,办理无真实交易的虚假按揭。•对已全款售出的房屋进行虚假按揭。
案例启示
•未进行楼盘准入审批和资金监管 •贷前调查严重失职 •审查审批流于形式 •贷后管理不到位 •
2、2006年3月20日,某银行发生一起汽车消费贷款诈骗案件,涉及贷款N笔,造成N万元贷款无法收回的骗贷大案。案件涉及该市机动车交易中心、银行、车管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和人员。经查,支行负责人与该地区机动车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某等人内外勾结,陈某以汽车交易中介的身份为银行推荐客户、代为客户上牌、办理车辆抵押登记等手续,并从中赚取手续费收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陈某利用不知情人员的名义,骗取借款人身份证,编造虚假汽车资料,在该支行办理无真实汽车交易行为的汽车消费贷款,伪造车辆上牌和抵押手续,疯狂诈骗银行信贷资金。
案例分析
•贷款调查流于形式,给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未能坚持独立审查,贷款审查不严;
•贷后管理形同虚设,对虚假按揭风险熟视无睹。
案例启示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制定个贷从业人员准入标准 •严格对经销商准入管理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加强对正常个人贷款的监测
3、曹某以他拥有的一栋房产作抵押,向某银行分理处提出申请个人房屋装修贷款,并提供了房产证、土地证、个人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证明、以及收入证明。该分理处受理了申请,两名信贷人员确认此房屋存在后,曹某备齐房产估价证明、贷款担保人同意担保证明等,并与贷款担保人一同在该分理处签订同意抵押担保文件。手续齐全后,该分理处上报支行进行审批,并将借款合同经公证部门公正。但在办理房屋抵押登记手续期间,由于路途较远,分理处同意由曹某自行办理抵押手续。后曹某将办好抵押的“他项权证”交于分理处,分理处就办理了其房屋装修贷款。后期发现问题后,经查证,证实土地证、房产证、他项权证都系伪造,贷款被骗。
案例分析
•调查环节违规行为:
1、面谈过程中未按规定约见借款人、财产所有人和共有人,并未核对以上人员身份证件;
2、未尽职调查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情况;
3、未充分核实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对房产所有权及装修合同未进行实地核查;
4、客户经理未核实房地产权证的抵押状况和权属情况。
•签订合同环节,客户经理未按制度要求查验借款人及担保人的有效身份证件,确保签字人确为借款人,且所签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件姓名完全一致。
•落实贷款发放环节中,客户经理未按要求与抵押人一同到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未按要求执行办理与取回登记手续须由不同的银行工作人员办理的规定。•贷后管理环节中未按要求核查贷款资金使用情况。
案例启示
•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是银行风险的免疫力。•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个贷风险。
第四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模版)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之后操作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风险范畴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监管范围,为其设定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已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银行业三大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确定了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际案例
案例一:巴林银行。1995年2月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总损失为13亿美元;资本损失100%;从违规到灾难发生的时间为三年;违规内容是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隐匿亏损;违规者为新加坡附属机构交易员;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在组织因素上,治理、管理、文化多元、沟通失败;在政策因素上,违反政策、不合规、职责不清;在人员因素上,雇员不当、雇主判断失误。
具体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案例二:日本大和银行。1995年总部设在大阪的日本大和银行行长藤田彬宣布,由于驻纽约分行雇员井口俊英从1984年开始在账外买卖美国债券,使该行蒙受了1,100亿日元(约合11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二战结束时,日本通过
了《证券和交易法》,其中第65条严令禁止日本的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旨在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证券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影响。然而,日本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因此大受限制,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于是,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业务,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以此增加利润、积累经验,等待国内金融管制的放松。许多日本银行将其海外分支机构作为对国内人员进行证券交易培训的基地。由于膨胀太快,交易人员缺乏必要的素养和经验,交易机构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就为恶性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我国有关操作风险的案例
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基层行一味强调任务的完成率,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二是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标上。三是缺乏对零售贷款的管理经验,没有把握和处理好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点,缺乏对新业务品种必要的操作风险评估与防范。零售贷款作为新的业务发展品种,对其风险点分析不足,操作风险的评估不到位,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现风险、提示风险、防范风险。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每次检查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基本失去应有的效力,很难发挥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约束力。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四、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从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界定来看,操作风险包括了人员、程序、系统和外部事件四个风险因素。降低操作风险,也就是要降低这四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
结合上述几个案例,防范操作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强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针对操作风险而言的内部控制包括:银行员工的操作风险观、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操作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银行高级管理层应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员因素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我国而言,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
第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和完整、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不能只注重单一风险管理,而应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
第三,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应机制。商业银行应按照新资本协议框架的要求,从操作风险数据库、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的操作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第四,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专业稽核审计,实行内控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促进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风险防控心得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风险防控心得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从中获得收益的高风险经营行业,因而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银行的永恒主题。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在大量金融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同时,银行业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如何应对防范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如何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以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这是一门风险管理科学。
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在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对外是代表着银行与客户进行业务营销和维系,由于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使得银行客户经理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会使客户对客户经理充满信任。因此客户经理和客户很容易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关系。如果某位客户经理的道德出现偏差,将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2.素质风险。客户经理是银行业务的直接营销人员,因此他们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业务风险的高低。
3.形象风险。由于客户经理对外代表银行进行业务营销和客户维系,因此他对外是一个商业银行的形象。如果客户经理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存在以权谋私,怠慢客户,言行粗俗等情况,必然会影响到银行形象和合作关系,会给银行带来客户流失风险。
4.挖转风险。客户经理大多数是各家商业银行的销售精英,与优质客户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优秀的客户经理都有自己的忠实客户,加上他们手上掌握着大量的高端客户的信息,因此成为挖转的重点对象。如果一个客户经理被他行挖走,他手上的客户必然大部分资产随之转户,造成客户流失风险。
二.对客户经理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用人制度高水准,严要求。客户经理代表着银行去服务客户,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和结果会关系到银行客户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严格把好客户经理资格认定关,在众多资格条件中人品和道德是首位。
2.培训认证制度化,常态化。客户经理是未来商业银行的精英,但是目前的客户经理因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分工机制等因素的制约,离正真能提供综合化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银行应加强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培训。3.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加大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力度。
总之,要防范风险最根本还应从治本入手,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客户经理理想信念、思想道徳教育,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要教育他们珍惜现有的工作、生活环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远离违法乱纪;要加强职业道徳教育,引导他们学规学法,增強道徳意识和法制意识,遵章守法;要警钟长鸣,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员工的转化教育,严防道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