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 三轮轮复习案(典题例析9)
2017-2018 三轮复习案(典题例析)
专题九 分析说明类题
P340
1.(2012·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
2.(2013·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
3.(2013·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4.(2015·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10分)
5.(2016•卷II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6.(2016•卷III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7(2017·全国卷Ⅰ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8、2017•卷II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12分)(2017•卷III)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解题指导:
1、只将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的题目归为一类。
2、用哲学生活知识回答问题,第一步是将你所用的知识有选择地再现出来
所谓有选择,是指只需要再现那些对解题有用的知识,如“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本题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无关,而与认识的反复性有关,所以不需要再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等知识”
3、所谓分析说明,就是用这个知识分析原因、关系、作用。也就是说,前面主观题学案中的一般方法均在此类题中适用。
4、如果说有什么特殊之处,就间必须将所再现的知识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逻辑联系。
我们以“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为例”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这是在再现知识,②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对再现知识中主体不同导致感受不同的解释③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这是对客体状况(复杂)的解释
再如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这是再现知识,树立人民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后面几句是利用这一知识对做法的设计和解释。
5、还有别外一种所谓说明分析题 我们以青岛两次模拟考试为例。
2018青岛一模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018青岛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加以说明。这两题只有问法有了一些变化,只需要对问题进行一定的变换,就成了我们熟悉的题
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加以说明。这个题实际是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民法典的编纂是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这就成为最简单的表现体现类题。只是对材料的解读和答案的组织需要些功夫。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其实是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这就成为原因依据类的题了。
6、因为典题例析不是按顺序编写的,这实际是最后一套。需要同学们明白的是,解题指导,仅仅是个指导,所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为物质的力量”,指导落实为行为,行为内化为精神,才能外化为解题的能力。只靠指导就能提高,那是唯心主义的想法。所有指导都是有关联的,那种认为这类题我只需要了解这些指导足够了的想法,无疑是形而上学的。
如果把所有指导归纳为四句话,就是“材料要看透,题目要审好,逻辑关联清,字迹不潦草。”
1.(2012·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
2.(2013·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0等239个西文亭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荚混杂的话吉.”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曲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
3.(2013·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4.(2015·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10分)
5.(2016•卷II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6.(2016•卷III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7(2017·全国卷Ⅰ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8、2017•卷II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12分)(2017•卷III)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的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1.(2012·全国卷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10分)
(2)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及克服又保留。②辩证的否定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③科研人员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
2.(2013·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2)①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3.(2013·全国卷Ⅱ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②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4分)③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④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办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4分)4.(2015·全国卷Ⅰ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10分)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②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3分)③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3分)5.(2016•卷II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洞村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结合当地实际,精神脱贫先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选择和建设支柱产业,取得显著扶贫成效;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扶贫宝贵经验,验证了精准扶贫思想的正确性,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重要借鉴。(共12分)
6.(2016•卷III39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
7(2017·全国卷Ⅰ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8、2017•卷II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12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在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奋力创新的勇气;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善的精神。(2)(2017•卷III)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切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第二篇:案 例 分 析(精选)
案 例 分 析
一、案例分析的基本要求:
不要把分析题做成简答题,具体来说:
1、结合案例内容。
2、运用有关原理
3、结合所提问题
二、案例举要
1、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教材300——301)
分析思路(1)可以运用需要层次论和公平理论来分析小百辞职的原因。
(2)可以用成就需要理论(高成就需要的特征)来分析小白是否具有高成就需要。
2、北京雪莲羊绒公司小苗的成长(学习指导(37——38)
分析思路(1)可以从成就需要论来分析如何培养员工的成就需要。
(2)可以运用内激励和外激励的理论考虑如何形式多样、因人而异第实施激励。
3、大连三洋制冷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学习指导(39——40)
分析思路(1)大连三洋是如何建设企业文化的。
(2)大连三洋建设企业文化的实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4、杨立平糯米美食厂(教材299——300)
分析思路(1)可以根据钱德勒的组织结构理论分析杨家美食厂采用的是什么类型的结构,它有何优缺点,适合于什么样的环境。
(2)汤正龙建议的产品行结构有何优缺点。
5、陆振华的斑马牌乡镇蚊香厂(学习指导(41——42)
分析思路参见杨家美食厂
注意学习指导42页倒数第三行和倒数第五行中的“矩阵组织结构”改为“事业部制”
6、贾厂长的困惑(教材325——326)
分析思路(1)运用利克特的领导理论分析贾厂长实际上采用的是哪种领导方式,结合实例分析贾厂长应该采用哪种方式。
7、建造“大家庭”(教材315——316)
分析思路可以参见学习指导46页
第三篇:教 学 典 型 案 例(推荐)
教 学 典 型 案 例
离 石
闫
建
荣
中
一
一元一次方程
(一)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继小学算式解应用题后一种新的列式方法,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所以,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的优越性,且“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是以后学习其他方程、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今后学习的各种方程、方程组,建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表达式等都要转化成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所以学好本节尤为重要。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2、认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认识用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感要求
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会找相关关系、列方程。
(五)教学难点
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六)教学方法
引导、转化教学法。
(七)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二、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
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
问题
2、课本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图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距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设计意图】
问题1用算术解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样学生有了
困惑,产生了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师生行为】
教师展示问题1、2,提出:你们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给予肯定或帮助,对各种方法给予解释,并说明问题2的算术解法有难度,说明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师生共析】
问题1算术解法:(124+1)÷25 问题2算术解法:汽车从青山到秀水用了2(即15-13)小时,两地相距120(即50+70)千米,所以车速为60(即120÷2)千米∕时,王家庄与青山相距180(即60÷3)千米,王家庄与翠湖相距230(即180+50)千米。Ⅱ、讲授新课 【活动2】
由问题2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问题1中若已知大象的重量(比如x吨),如何求蓝鲸的重量。
2、问题2中若知道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比如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__千米,王家庄距秀水__千米。
从课本表中得出:从王家庄到青山所用的时间是__小时,从王家庄到秀水所用的时间是__小时。
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的速度为__千米∕时,从王家庄到秀水的速度为__千米∕时。【设计意图】
使学生知道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遇到困难,必须寻求新的方法—用字母来帮忙。汽车依次经过王家庄、青山、翠湖、秀水四地,可进一步画出示意图,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这是一个行程问题,结合示意图表示出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让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表示数量。【师生行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蓝鲸的重量可表示为(25x-1)吨。教师结合图形与同学一起进行分析:
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从王家庄到青山所用的时间是3小时,从王家庄到秀水所用的时间是5小时。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的速度为x-50∕3千米∕时,从王家庄到秀水的速度为x+70∕5千米∕时。【活动3】
1、引导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思考:对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的数量关系。
找出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所在。
使学生明白,相等关系不止一个,所以列出的方程也不止一个。
【师生行为】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
在问题1中,蓝鲸的重量为124吨,又可表示为(25x-1)吨,蓝鲸的重量保持不变,所以可得出25x-1=124.在问题2中,x-50∕3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青山这段路程的车速。x+70∕5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秀山这段路程的车速。
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x-50∕3=x+70∕5.对于以上的“思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的解法: 问题1也可以列出方程5x=24+1.问题2设王家庄距青山x千米。根据比例关系列方程x:(50+70)=3:(5—3)。解出x后再计算x+50.【活动4】
1.给方程下定义: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2.说明方程的概念。
3.练习: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x的2倍和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长比宽大5,周长为36,求长方形的宽。
4.认识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设计意图】
这是首次正式出现方程的定义,这里所说的等式是指只有一个等号的式子,等号两边分别叫等号的左边和右边,让学生明确: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而方程一定是等式。
通过练习、举例,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通过下定义、举例,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师生行为】
教师结合上面的过程,给出方程的的定义。
教师将学生举的例子,列出的方程,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归为一类,定义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师讲解】
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归为一类,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请学生举出些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活动5】
1、归纳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练习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2)甲种铅笔每枝0.3元,乙种铅笔每枝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
共20枝,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枝?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高是5㎝,面积40㎝2,求上底。
3、小结
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哪些方法?
4、作业
教科书习题2.1第1、5、6题。【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及符号化的方法。练习是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小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师生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分析过程进行思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
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设未知数、列方程)
三、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的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快乐的,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活动、练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的结论都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3、评价分析
(1)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口答、实验、观察、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次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4、心得体会
知识的真正获得不是靠知者的告诉,而是在于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所得,本节课结论的得出都非常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让学生亲历了类比、观察、验证、推理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吧所学知识灵活的加以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习效率。
数学的学习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和灵活的变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题目的内在联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四篇:教 学 案 例 分 析
《看图识字》教学案例分析
版本:苏教版,年级:二年级,课题:《识字六》。作者简介:吴学品,男,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联系电话:***。工作单位: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通讯地址: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办事处,邮编551711.在“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期间,与来自全省各地州市的同仁们一起,在贵阳市某实验小学参加了全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执教教师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六》。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一、教师以动物狂欢节为引子,大屏幕出示《识字六》动物图片。
二、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动物(老虎、猴子、斑马、豹子、孔雀、棕熊、袋鼠„„)
三、教师详细介绍学生比较陌生的动物“麋鹿”(其间介绍了麋鹿——“四不像”的外形特征,还介绍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珍稀动物的掠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珍稀动物的回归等等。)
四、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说出喜欢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复习前边学过的“威武”、“高大”、“勇猛”、“漂亮”等词语。
五、教师指导学生认读词语,同时在黑板上张贴出田字格书写的相应词语。
六、指导学生书空,教师引导分析生字间架结构。
七、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生字。
八、教师巡视后,抽了一个小组学生的练习纸投影到大屏幕,引导学生评析。(其中一个同学很显然是参加过书法临帖练习的,写的“猴子”的“猴”字,最后一笔写成了一长点,教师特别强调是错误的,必须写成“捺”。学生欲言又止,嘟着个小嘴,很不服气地坐下了。)
九、结课:同学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你们愿意做动物保护的小使者吗?请你邀请今天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一起去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吧。
稍事休息后,由该教研组组长组织评议课。执教教师说课后,组长对本节课给予了高度赞扬,其他成员予以附和。的确,本堂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处理得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学生均处于轻松、愉悦、活跃的氛围当中,且在结课时,有机渗透了动物保护意识,凸显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作为一节省级观摩课,笔者提出了以下质疑:
一、该堂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识字教学课,而非自然课、生物课。小学语文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应是识字教学。该执教教师大屏幕出示各种动物、引导学生介绍动物用了12分钟时间,而引导学生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练习书写只用了5分钟的时间。不难看出,本节课的生字笔画都比较多,如果引导不到位,学生很难把握。该教师大肆作秀于动物展示,是否有本末倒置、抑或是重难点不突出之嫌?闲暇时,笔者曾猜测该教师是不是还有第二课时的延续,可是从她的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及其说课过程,都找不出类似的痕迹,于是只能平添了几分迷惑于遗憾。
二、执教教师在介绍麋鹿时,是这样说的:“„„‘麋鹿’又名‘四不像’,曾被八国联军掠夺,解放后,新中国又把它要了回来„„关在动物园里„„”——这里,有两个词特别刺耳:麋鹿本是我们的国宝之一,回归祖国那是必然,一个“要”字,让历来自尊自强的国人作何感想?这在二年级的孩子那幼稚的心灵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啊?其二,“关在”一词,与结课时渗透的关爱、保护动物意识大相违背,如果换成诸如“饲养”之类,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三、该教师的课件制作精美,肯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教师在出示课件时,老是用手指在大屏幕上指指点点,导致部分学生只看见老师的手掌而看不清大屏幕的内容。假如我们执教教师规范地使用教鞭或者遥控器,效果肯定会不一样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一、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发挥其直观性,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得好,有事半功倍之效。但一味地追求“声”“色”,沉迷课件,让课堂为了热闹而热闹,有违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初衷,难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关于“猴子”的“猴”字,最后一笔是“点”还是“捺”,仿佛不是我们研究的范围,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师适当地对规范字与书法作些许点拔,就不会出现那位小朋友的不愉快了。
三、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词语),都必须深思熟虑,充分考虑其给学生带来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有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有课堂上的成竹在胸、信手(口)拈来。
以上当否,敬请同仁指正。
第五篇:2014届高三三轮复习备考课例分析
2014届高三三轮复习备考课例分析
重方法重策略重能力
5月5号,在学校组织安排下,我们政治组教师参加了“2014届高三三轮复习备考论坛”,有幸观摩和听取了夷陵中学谢彬老师的模考题评讲课和长郡中学彭晓方老师的关于2014年文综政治学科最后一个月的复习策略。虽然尚未接触高三三轮复习备考,但对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如何高效讲评试题,如何讲好客观题和主观题,谢老师的方法可谓对我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试题讲评课是政治复习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有效讲评能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反思我以往的试题讲评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难点虽然浓墨重彩,但面面俱到,导致重点并不明确;其次是就题论题,给学生拓展较少,导致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不够。
对谢彬老师的试题评讲课,我概括为:寻问题,有侧重,重策略。客观题部分,发动学生积极讨论、分享、分担选择题中的困惑,寻找问题,并由学生提出困惑问题,让学生成为这节课的主人,而不是老师表演式的讲评,老师跟着学生而动,老师服务于学生学习中碰到的触礁。采用“有没有怀疑过”,“肯定有那么一点点想法”等句式来引导启发学生,循序渐进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读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评讲主观题时,谢老师能站在命题思想和备考策略的高度,站在学生答题漏洞和不足的角度,确定了讲评的主要题目和知识重点,做
到了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首先,谢老师打破常规,给学生下发主观题答案。学生表格展多媒体向示阅卷方法: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和水平四的分值、分值描述和分数解释。然后让学生对照着下发的主观题答案,观察自己组织的答案,讨论分担这几个问题:自己组织的答案属于哪一个水平?为什么没有达到水平四?反思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如何达到水平四?这四个水平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在这里老师创设了情境,当好了导演,重在引导点评,让学生充当演员,成为课堂运动的主角,分析总结自己的不足,并追求对策。这里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主动,探究,合作,即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合作交换。我认为这是谢老师高明的地方。
紧接着,谢老师提出:这四个水平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时候学生重新整理自己在知识控制和应用中的不足,查漏补缺,类比延伸,激活和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答题思路,有了精彩的一针见血的总结和答题策略。一是增加辩证思维;二是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强弱达到最优答案;三是注重材料,参考教材;四是高屋建瓴看材料,宏观看问题,用哲学的思维方法答题。
下面结合自己对政治复习备考教学工作谈一点自己的建议:其一,复习要做到讲授习题与方法相结合。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适当的练习,如课时作业、单元测试、模拟试题等,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二,要做到讲题与学生相结合。有的老师讲题是只管自己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进入不了状态,把握不了讲题的真实内涵,不能有所思有所获,因而常常是
事倍功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三,要把讲题和育人相结合。讲题不仅要有方法与技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与育人相结合。因为政治课本身就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既让他们学会理论知识,又要联系同学们自己的人生。
总之,课例研究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个过程。在学习中不断让自己的复习方法更适合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样才达到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