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农业试题[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10:1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与农业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与农业试题》。

第一篇:科技与农业试题

38. 38.(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继续关注农业的基础上,将着力点落于农业科技创新。文件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科技创新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15分)

(2)文件专门强调“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结合《政治生活》,清你给农业部门就如何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1)①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②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③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④有利于优化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⑤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发展。(每个要点3分。)(2)①制定和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②制定种业的扶持政策。扶持骨干种业企业和加强优势种子基地的建设。(2分)③做好服务工作。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种业推广体系。④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⑤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确保种子质量。(每点2分,共10分。)

38.(34分)材料一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超11000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这期间,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粮食新品种的研发及投入使用,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但是,我们仍然不可掉以轻心。我国农业的规模、科技进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好。

材料二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55%以上。从“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考量,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强化推广应用。

材料三“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的这些成就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密切相关。政府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了农业专家下乡,技术指导;在农村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等活动。今后,要使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政府必须加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8分)(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体现的哲学道理。(14分)(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应该怎么做?(12分)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2012年我国“三农”的重点瞄准农业科技创新。尽管201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材料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1)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经过:4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批准成立文件起草组,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初稿经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和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8月初,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对各方面的意见认真研究讨论,对《决定》作出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正式稿。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

材料三荆州拥有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荆楚文化,是一个文化大市。2011年11月24日~27日,全国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暨大遗址保护荆州高峰论坛在荆州召开,荆州将以此次高峰论坛为契机,用现代文化的新要求、新标准打造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有效保护、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复原和展示少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观性的古文化遗址的历史原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名符其实的文化强市,以谋求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8分)

(2)联系材料二,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对《决定》的诞生经过进行简要分析。(12分)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简要分析荆州片区大遗址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6分)

二、综合题(共52分)38.(26分)

(1)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可以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获得优质优价,实现提质增收。②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③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节本增收。④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实现多业增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6分)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措施: ①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发挥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作用,以政府投入带动引导社会主体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2分)

②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分)

③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农业技术应用和服务水平。(2分)④加快现代农业人才培育,提升科教兴农水平。(2分)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依靠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健、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4分)②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科技进步、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等具有客观联系,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发展现代农业。(4分)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的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目前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4分)39.(26分)

(1)①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分)

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分)

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2)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3分)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决定》的起草、修改、审议过程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3分)

③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定》征求意见稿充分听取了各民主党派的意见。(3分)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3)①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通过有选择的复原和展示少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观性的古文化遗址的历史原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才能为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提供经济基础。(2分)

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对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的复原、展示,展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必将促进与荆楚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荆州地方经济的发展。(2分)③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用现代文化的新要求、新标准打造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树立荆楚文化的特色品牌既有利于荆楚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2分)

第二篇:农业与科技

农业与科技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保障。但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机械化程度极低,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低,农民收入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关键词:农业、地位、现状、政策、科技

一、农业在我国的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影响力波及我国各行各业。农业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具体表现在: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巩固,将使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体系濒临崩溃。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

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均比较低,尤其是农业科技贡献率更为低下。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这就要求我国要尽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兴农”的路子。

三、加大科技投入,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既然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如此显著,而我国农业发展又相对滞后,那么我们应该想法设法加快把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发展好。邓小平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成果转化的活水源头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自然就没有成果转化,这是一个令人一目了然的逻辑。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此外,还要善于发现人才。俗话说的好:“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国人才流失现象较其他国家严重,这就需要在政策、行动上做到爱惜人才,通过建立健全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以及整体的环境、土壤、配套政策,吸引人才。其次,用实践造就人才。对于人才而言,光有理论知识,注重实验室工作是不行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只有深入到生产实际中,才会发现缺点和不足,这样才会使科技符合生产的要求,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成为严峻问题。如今50岁以上甚至60多岁的老年人成了种地主力,少数留在农村中的年轻人,有些也不愿意种地或者不会种地。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农村劳动力和种地的需求间可能慢慢会脱节。培养具有科技文化知识的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职业农民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承包、流转等途径形成的生产规模型大户;二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专业型的技术农民。对前者,要组织引导,通过培训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对后者则要加强专业培训,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必要时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做任何一项科技研究都需要成本,对于农业科技研究,需要人才、实验地、技术,最为关键的是经费,所以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目前经济状况下,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仍然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政府应该有计划的制定农业科技投入的发展规划,按照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一定比例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进行资金投入,并保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稳步提高。而且要加大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科技兴农”的成功典范

在美丽的武义大地上,在优美山川寿仙谷边,有一个全县闻名的香菇专业村——王宅镇岩宅村。该村自1987年开始发展香菇生产,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63元。村民追根溯源,都夸“我们村有个好青年高文兴,是他带领我们走上科技致富之路的”。这个人就是高文兴。1987年,高文兴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岩宅一带是产粮区,农业增产农民难增收。乡亲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但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辛苦不赚钱,面对这一现状高文兴在苦苦思索:粮食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上不去,如何发展经济,村民如何致富?经过反复考虑,高文兴决定搞香菇生产。于是,他自费学习香菇培植技术。由于食用菌生产技术要求高,而以往村民对水稻种植技术比较熟悉,其他生产技术比较缺乏。高文兴认为要对村民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首先,自己认真刻苦学习,正确、熟练掌握香菇培植技术,1991年获得食用菌专业助理技术员职称。然后,根据种植季节不同,技术要领不一样,利用自己的香菇培植场所,高文兴每年对本村村民进行三至四次的有规模的集中技术培训。特别是灭菌、备料、接种、培养、采摘加工等技术要点,进行反复、详细的讲解。另外,高文兴针对不同接受程度,对个别农户进行个别辅导。只要菇农来电话询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解释。而且,根据县科技部门安排,他经常到邵宅、柳城等地对其他乡镇的农民进行培训。这样,高文兴平均每一年对农民进行培训达300多人次。十多年来,他免费为农民培训达3210人次,发放资料2450份,为提高当地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一来,高文兴不仅自己富起来,而且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四、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可能动摇。农业要获得持续不断地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的投入,科技是永不枯竭的资源。在未来,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必定紧密结合,农业发展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贡献率都不断地提高,人类利用科技创造出一副人与自然极度和谐的画面。

参考文献:《绿色科技》2012年第4期

《新农民》2011年第5期

第三篇: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朵志勇

(2013春季班)

【摘要】:农业生产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这些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周期变化或人为作用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反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防灾减灾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灾害 科技防灾 减灾

【正文】: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古老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然而,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多少年来,人们在不断得到农业发展带来实惠的同时,也经常受到农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和困惑。有人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入世后,“三农”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愈加关注农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为什么是一个弱质产业?为什么说农业真危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这些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周期变化或人为作用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反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防灾减灾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灾害的概念及其影响

灾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灾害,即一些较大幅度的自然变异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破坏性后果的事件。由于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控 1

于自然因素,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们对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破坏性等基本要素在灾害发生前难以确知,因而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展减灾活动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减轻灾害损失是减灾活动的中心内容。衡量减灾成效的重要指标是灾害损失的减轻程度,它要求我们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针对性地用于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抗御、救助和灾后援建等减灾系统工程的各个子环节中去。分析造成自然变异的各种因素后可初步把灾害归结为四大类若干个灾种。即以水灾、旱灾、火灾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以虫灾、病害为主的生物灾害和以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壤沙漠化为主的环境灾害。其中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是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环境灾害。

农业灾害涉及灾种众多,发灾频繁,被灾范围广大,总计而论是经济损失最大的部门灾害。据有关资料统算,全世界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旱涝两种农业灾害损失就占55%以上,我国耕地

1.1亿公顷,年均0.4-0.5亿公顷遭受水旱灾害,并有6.7亿公顷次发生病虫害。农业灾害酿致饥荒危及人类生命数量之巨远过于地震、山崩等突发灾害。目前,农业灾害的发生日益严重、频繁,损失越来越大,使大量的劳动成果毁之于灾害之中。农业防灾减灾的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二、防灾减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然灾害是人类经济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严重的阻碍。我国是多灾的农业大国,农业灾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必然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与战略任务。

1、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是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大农业自然灾害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自然灾害首先是通过破坏各种自然资源,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时甚至严重摧毁自然生产力,极大削弱资源与环境的再生能力,使生态资本存量下降,生态环境发展不可持续性,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首先要保护农业生产力,保持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潜力,确保生态资本宿量的非减性,从而巩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农村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

2、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确保物质资本存量非减性,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大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破坏农业生产、农村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等各项经济建设,尤其许多生态灾害则因破坏社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而极大危害社会生产,有时甚至严重地摧毁社会生产力。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使发生地区和某些部门创造的物质财富荡然无存,国民收入化为乌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400亿元之间;七八十年代为400—500亿元。进入九十年代,灾害的损失随着经济增长增加较快。1991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04亿元,1994年和1995年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达到1800多亿元;1996年增加到2800多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5%。1998年我国共有28个省级区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544万hm2,成灾面积达1599万hm2,受灾人口2.4亿,直接经济损失2542亿元。重大自然灾害破坏社会生产,使经济增长和经济收益的变异性增大,它吞噬国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经济资本存量极大减少,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或至少是持续性不够。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就是保护农业经济生产力,力求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经济收益的变异性较低或最低,是确保物质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实现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进程。

3、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增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重大自然灾害不仅危害农村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危害作用,因而严重地阻碍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文明进步。在历史上,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造成许多城市文明的毁灭;在剥削制度下,大灾必有大荒,饿殍遍野,社会**不安,尤其是灾害使农民贫困到极点,被迫揭竿而起,灾荒削弱民族的内在力量,使异族乘虚而入,危及民族和国家安全。这些历史经验教训是值得注意的。直到现在,自然灾害仍然是一些地区长期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就必然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减灾对策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加强自然灾害研究,就是要通过灾害预报、灾害区划与制订防灾减灾规划等措施抵御自然灾害。其中,灾害预报主要包括气象预报、理论预报和监测预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要逐步建成统一的大气——地球表层变化藕合的时空预警、预报和防治体系。

2、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

3、加强自然灾害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农业减灾工程建设是科技减灾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减灾工程建设应常抓不懈。西北地区每年因缺水少雨而导致旱灾发生的事例已不乏见,但限于国家财力,不能投入资金开发地下水资源,铺设喷灌、滴灌等高效用水水利管道,因而干旱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抗灾能力的低下使旱灾常发不断,春冬旱尤为严重。在江河治理方面,因资金缺乏而积患成灾的事例也很多。相反,加强农业减灾工程建设,则可为农业丰收,人民生活富足提供有力的保证。

(1)建立减轻自然灾害系统一般是由各级政府领导和协调建立的综合性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减灾政策、确定灾害风险、发布灾情公报、决定减灾方案、领导减灾活动,以保证在当前的科技、经济水平上,尽可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针对灾害发生和作用的特征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和生态维护措施

在干旱荒漠区,为了遏制荒漠化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拟定更为合理的放牧、耕作和林业开发计划;发展有助于限制沙漠入侵的土地利用方式;实施阻止沙漠推进的生态工程;资助有关的基础研究,对专业技术队伍进行科学训练和实践指导,以及提高民众的防护意识等。

为了防治洪涝灾害,可采取相应的工程和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兴建水库、整治河道、修筑堤防、退田还湖、开挖分洪水道和设置分洪区域,以及保持水土、封山育林等,做到疏堵并举,调蓄有致,才能正本清源,将洪涝灾害的威胁减轻到最低限度。

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库和交通干线危险区实施工程技术措施,包括修建排水沟、截水盲沟、支撑盲沟、敷设排水渗管、实施排水钻孔、增强稳定性、修建抗滑垛、往、墙和洞、锚固工程等,以防止滑坡、崩塌等灾害。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小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坡面灾变发生频率和强度。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岩镕塌陷和地裂缝等与城市超采地下水有关。因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就必须加强地下水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要研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水环境问题,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规划,建立统一的地下水位、水量和水质以及地面变形的监测网站,及时掌握和预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要利用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循环转化以及地下水运动缓慢的特点,充分蓄积天然降水,多渠道引蓄洪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修建地下水库,从而达到涵养水源,有效控制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4、加强农业科研,合理防灾避灾减灾

减灾成效的高低既取决于削减灾害破坏力的能力,还与生产条件密切相关。承灾力是人类抗御灾害侵袭的能力,同样破坏程度的灾害,对承灾力较强的地区来说破坏性较小,而对承灾力差的地区则造成沉重打击。农业生产中这一现象十分明显,抗倒伏品种和不抗倒伏的品种在连阴雨灾害后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病害爆发时,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表现也大相径庭,进而出现产量上的悬殊差异。

由此可见,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减灾工作中同样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的特征培育优良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农业科技等均有良好的减灾效果。农业生产结构直接决定着农业灾害的种类。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生产区,危害生产的灾害将主要是畜禽疫病和草场雪灾、鼠兽害等;林区灾害将以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为主;鱼类养殖区面临的是鱼类病害;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水旱风雹等灾害危害性最为剧烈。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差异很大。从大的方面看,西北干旱区以早作农业和畜牧业、林业为主体,青藏高原以高原农牧业为主,东部地区以秦淮线为界又可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有稻作农业、渔业,北部有早作农业、林业的畜牧业。再从内部细微结构看,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内部在作物种类,品种构成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农业内部存在的分异现象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和破坏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农业灾害发生情况适当调整作物结构,可以避免或减轻某些短期流行的、危害严重的灾害。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增强个体抗逆能力,也能提高减灾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跃高主编.农业总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15

2. 张养才,何继勋,李世宝.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3. 粱鸿光.减灾必读[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4. 延军干.灾害地理学[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

5. 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增收难,难在哪?[J].中国经济信息,2004,4:13

7. 张波,李洪斌等.农业灾害学刍论[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1),2:1-6

8. 严立冬.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业自然灾害防治[J].农业经济问题,1998.7:33-36

9.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69-271

10. 卜风贤.科技减灾与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考古,2000(1):94-98

11. 卜逢贤.农业减灾与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J].中国减灾,1998(8),2:23-25

12. 刘玉振,等.中国自然灾害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A].区域发展新透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四篇:“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农业厅(局)、教育厅(教委、局)、水利(水务)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国土资源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厅(局)、粮食局、气象局、海洋局、供销合作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水利局、建设环保局、国土资源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局、粮食局、供销合作社,中科院院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发展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粮食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编制了《“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部 水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土资源部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粮食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海洋局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

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与要求,明确“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5%,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取得新成果,支撑粮食连年增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农业资源环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科技创业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农村民生科技逐步强化,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发展需求

21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已进入了一个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新时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加速了传统农业技术的变革与升级,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推进,农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迈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挑战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

——保障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持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但产需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还面临水土资源紧缺、生产成本提高、气候变化异常等严峻问题。保持农业稳定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发展农业新兴产业,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农业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但我国生物种业、农业装备、食品制造、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型高产优质新品种匮乏,主要商用畜禽良种和部分高端蔬菜种子均依靠国外,许多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迫切需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

——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破解难题。我国农业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耕地、水资源长期不足。耕地质量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环境压力与日俱增,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转变生产方式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农村民生科技。近年我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村发展总体上落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农村生活饮水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村镇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缺乏,农村住宅建设标准化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推进农村科技创业,需要健全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时期,农民增收

致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的需求日益高涨,多元化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科技创业,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应对国际农业挑战,需要大力提升科技竞争能力。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竞争。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战略,提出新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跨越发展。

二、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稳固农业与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完善农村科技投入机制为保障,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粮食科技放在农业科技工作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生物种业技术进步,加强粮食

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把强化自主创新作为战略核心。自主创新是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是支撑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自主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以自主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把引领产业发展作为目标导向。农业科技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瞄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培育发展涉农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把服务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农业科技发展要与服务农村民生紧密结合,以科技服务促进农村创业,加强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着力解决一批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问题,使科技能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二)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要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以及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创业等方面统筹部署、重点突破。

1、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增强农业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重点开展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农产品安全及农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2、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引领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为重点,突破一批前沿高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制剂、新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3、着力突破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力度,重点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生态环境、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

4、持续强化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农业科技产业带动能力。要加快涉农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步伐,重点加强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食品制造、农业生物制品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5、着重开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集成技术研究,提高农村民生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城镇规划布局与村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和谐优美新村镇。进一步强化民生科技工作,重点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健康住宅等民生科技工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供科技保障。

6、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支持社会化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转移。推进科技富民强县、科技兴县(市)、科技扶贫等相关工作,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前列,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人才队伍与条件建设有新成效。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具体发展目标是:

——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科技支撑能力再上新台阶。培育一批农林植物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畜禽、水产新品种(系),主要畜禽、水产饲料转化率平均提高5%以上,现代养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制生物制品、新型肥药、农机装备、现代食品、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100项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农业养分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显著下降,农林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研究应用得到加强。村镇规划覆盖率达到60%,村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建立一

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能源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科技创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一批信息化示范站和示范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扩大。基本形成公益性推广体系与社会化创业、多元化服务等“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更加顺畅,创新机制更有活力,创新条件更有保障。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强度明显增强,基地平台建设规模明显扩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四)总体部署

按照 “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筹部署”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要突出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物产业、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农村与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农林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等八大重点领域,统筹安排二十五个重大专题。在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集成科技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集成示范、科技创业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在农业重大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以973计划为依托,重点部署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功能基因组和调控途径、农作物重要病虫害防治、主要粮食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家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和生理学、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等一批重点研究项目。

——在农业前沿技术研究方面,主要以863计划为依托,部署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农业药物分子设计与产品创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加强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食品制造与安全、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数字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境控制修复、农业生物制剂创制等主题方向。

——在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强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及地方科技计划的作用,重点部署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节水农业、畜禽健康养殖、循环农业、海洋农业、林业生态、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装备与设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生物质能源、面源污染防控、中低产田改良、新型缓控释肥料、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农村城镇化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农业与农村科技相关工作方面,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大力推进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山东黄河三角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切实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三、重点领域与方向

(一)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

围绕粮食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科技需求,部署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粮食安全科技发展、海洋农业科技发展两个重点专项。

1、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

——开展粮、棉、油、蔬、果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和调控机制,作物高产优质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高产高效与土肥水资源耦合机制、有害生物控制与粮食质量安全、生态储粮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定向调控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粮食生产数字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主要经济作物、园艺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2、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

——开展动物产品品质形成与调控、饲用抗生素的关键作用靶点及其替代机理、重大动物疫病和传染病产生与防控、新发及外来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基础研究。

——开展生态型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作果及增效、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鉴别诊断等技术研究,突破新型饲料添加剂与重大疫病诊断等前沿技术。

——开展畜禽健康养殖、现代奶业发展科技工程、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畜禽产品生产、新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外来与新发动物疫病预警及防控、草地畜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海洋农业与资源开发

——开展海水养殖生物优良品种设计、海水养殖重要病害防控免疫新途径新制剂和组学基础、高效环保海水养殖模式的生态学、以及主要营养素的代谢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新种质创制、海水生物强优势杂交、分子辅助标记及性别控制、海水养殖新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名贵海水养殖

生物规模繁育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海水养殖与滩涂高效开发、远洋捕捞与海洋生物新资源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病害防治、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等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

4、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

——开展淡水生物生长生殖及营养代谢、抗病抗逆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理、经济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功能类群生物水体环境稳定机制、水环境承载种养殖容量等基础研究。

——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名优苗种规模化繁育、淡水池塘生态因子监测与数字化养殖及工程化调控等前沿高技术研究。

——开展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淡水健康养殖、病害控制与鱼药开发、淡水生物环境保护与修复、水生经济植物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二)农业生物产业

围绕培育和发展农业生物产业的科技需求,部署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制品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发展、农业生物药业发展、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三个重点专项。

1、生物种业

——开展动植物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代谢调控网络,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生物学机制,主要动物生殖发育、胚胎发育、干细胞克隆的遗传学基础与调控机制,以及动植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基础研究。

——开展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基因;研究动植物分子标记、转基因、细胞工程、植物空间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等关键技术,创制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反应器等重大产品。

——收集和评价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新种质;研究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林草花卉、畜禽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开展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主要农作物、林木、畜禽、水产种业科技产业化。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保护我国物种资源。

2、生物质能源

——开展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解构解聚,以及纤维素及油脂类生物质高品质转化等基础研究。

——研发多种生物质高效生物转化的新菌种和新产品;研发生物质原料预处理及高效、高值转化的新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化学品联产及生物炼制等先进工艺技术。

——开展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能源微藻产业化、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低值和废弃农业生物质的生物炼制高效利用等科技工程,攻克生物燃料乙醇、燃料丁醇等液体燃料综合开发与应用的技术难点,以及生物质低能耗成套化固体成型燃料装备与工艺。建立车用生物燃气、万吨级非食用油脂原料的生物柴油清洁生产、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丁醇产业化等示范基地。

3、生物基材料

——开展生物基材料合成用微生物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探索生物基材料高效催化合成及过程调控机理,解译生物基材料超分子结构及功能化机制。

——研发生物质定向重组与多元复合制造技术,突破生物基塑料先进制造技术,加强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前沿设计及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新型生物基多元醇保温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强功能化木塑复合材料及生物基高性能树脂制备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开发基于非粮原料的大宗生物基产品,推进生物塑料等产品的制造与产业化示范。

4、农业生物制品

——开展农业微生物和农业害虫功能基因组学、农业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宿主的抗病与免疫机制等重大基础研究。

——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免疫佐剂、生物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生物制品。研究重要动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和有益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构建菌毒种资源库、基因资源库及活性化合物库。完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

——集成农业生物制品大规模制备的关键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实现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调节剂、生物肥料等的产业化,加强现代中兽药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三)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

围绕加快食品产业升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需求,部署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产品储运与物流、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产品与食品加工

——开展食品分子修饰与定向重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靶向作用机制、食品生物工程代谢组学及食品工程化理论等重大基础研究。

——开发现代食品工程化技术与装备、优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筛选

与新酶定向转化、蛋白质分子修饰与功能化改造、糖与油脂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突破食品非热加工、生物制造、高效分离和节能干燥等核心技术。

——开展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综合加工与利用,乳基料及干酪加工、特色林果贮运保鲜、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粮食精深加工与资源化利用,以及食品制造关键装备开发。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方便主食品、工业化中式菜肴、预制调理与配餐食品、发酵食品、食品配料、营养功能食品和特殊专用食品等技术集成示范。

2、农产品储运与物流

——开展粮食及重要生鲜农产品储藏、物流过程中组织衰老、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控制措施与途径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产品与食品绿色、生态保鲜及精准调控和智能可视化物流信息等关键技术;开发高阻隔、可微波、绿色可降解等专用环保型包装材料和智能减耗物流装备。

——开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贮藏、虫霉绿色防治、高效节能干燥、害虫生态治理、散粮装载卸专用设备等技术,研制鲜活农产品在线分级与智能包装、储藏保鲜、冷链运输与生鲜销售、快速精准检测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3、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

——开展食品储运加工过程中危害物形成机制与变化规律及控制机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干预控制理论等基础研究。开展农产品中危害物质形成规律、污染干预与防控、监测与溯源、风险评估与预警、农业技术标准等研究。

——开展食品表征属性与感官品质识别、食品痕量有害物质精准

检测、食品加工在线无损检测等技术与装备研究,突破可视化生物与仿生识别、基因芯片和生物质谱等检测技术,开发传感器、可视芯片仪等快速便携检测设备。

——开展食品有害物残留物减控、贮藏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攻克食品致敏原分子识别与脱敏钝化、高精度快速在线检测、有害物抑制降解与智能化监控等共性技术;开展食品新资源、新技术和新方法安全性评价,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精准溯源与预警、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方法。

——开展进境农产品中外来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检测、监测、处理技术研究,转基因及安全卫生检测技术研究与检疫、检疫处理技术装备开发。

(四)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普适化、可视化为目标,重点部署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

——开展农业土壤-作物养分运转、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信息感知机理、农业地物遥感及解析机理等基础研究。

——研究农林动植物数字农业技术;突破农产品供应链全程质量安全信息感知技术与装备、无线传感网与云通信、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云计算等农业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肥、水、药变量作业与自动导航等精准作业技术系统。

——面向主要粮油作物、南北方主要水果、设施蔬菜、集约化养殖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围绕生产、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供

应链全程开展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的集成示范。

2、农村信息化

——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开展3G、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搭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构建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集成研制“村域网”传输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可支持多种网络接入方式、网络接入终端、数字移动终端等低成本数字化产品,开发农村远程可视化诊疗、文化娱乐服务、社会事务管理、流通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系统。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建设一批信息化服务示范村。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需求,部署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等四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节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开展旱区作物用水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探索灌区水转化与节水减污调控机理,建立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用水理论与方法。

——研究农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技术与产品,开发农用机井成井配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大型灌排机械装备,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成套装备。

——开展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粮食主产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特色经济作物节水灌溉、半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旱作区降水高效利用、旱区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自动化及农业综合节水、灌区泵站提水及管道化输水、非传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

术研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和模式。

2、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

——开展重要林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及木材生物学形成基础研究,揭示木材材性改良及调控机制。

——开展木竹产品绿色生产、大型人造板生产智能化过程控制、木竹定向解聚与多元复合、集成家居产品网络化制造等木竹产品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开发木竹增值高效加工新产品;研究星地协同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研究特种工业原料林、珍贵阔叶用材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定向培育技术,加强低效人工林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建立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加强木材、竹藤及非木质林产品资源高效增值技术研究;开展经济林育种及高效生产、花卉等景观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特产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

——开展优质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品种的评价、筛选和培育技术,揭示重要特种动植物功能器官、部位、成分的形成及调控机制;开展特产资源生物育种、生物加工技术研究。

——开展特产动植物优质品种资源的选育及种养殖、采收、处理、初级加工及储运技术,研究活性成分、功能物质和结构材料精深加工工艺,研发新型专用生产设备;研究特产资源低耗高效加工、生物转化与修饰、绿色化工制造以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特色天然产品。

4、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

——开展耕层土壤快速熟化与耕地生产力提升、土壤障碍因子形成与快速修复机理、后备耕地资源保护等重大基础研究。

——加强土地整治及土壤改良技术与设备研制,研发节能技术及

产品。加强土壤调理剂、结构改良剂等产品研制开发。

——开展土壤资源保护、中低产田改良、土地整治与快速恢复、中低产田治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壤快速培肥等技术研究与示范。

(六)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

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用物资利用率、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部署农业装备与设施、农用物资两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

1、农业装备与设施

——开展土壤-动植物-设施环境-机器系统应用基础研究,揭示设施环境和机器作业对土壤及动植物生长的影响规律,探索系统物质、能量传输与投入物资高效利用调控理论与方法。

——开展智能化农业装备与高效节能设施技术开发,重点突破动植物生理与环境信息实时监测、远程智能测控以及自主导航与水、肥、种、药变量施用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制动植物工厂化生产全程智能化作业、农林产品生产智能栽植和采收、大型复式种肥药变量施用与变量控制高效用水、农产品节能干燥设备等重大装备。

——开展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高效环保农业机械化生产、环控农业生产装备及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发大马力拖拉机、复式多功能节约型田间作业机械,创制玉米、水稻、油菜等全程作业装备以及棉花、甘蔗、木本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装备,集成示范规模制种、精确施药、农田建设与节水、设施园艺、畜禽健康养殖、营造林、水产集约化养殖与捕捞等专用机械。

2、农用物资

——研究肥料增效剂和包膜材料绿色合成原理、肥料养分的定性控释机理、有机肥制作中的微生物过程、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和转化过程;研究增效剂、包膜材料在土壤中的行为及调控,农田生态系统中农药降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开展新型包膜缓控释肥的工程化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增效剂协同缓释技术研究与稳定性肥料新产品开发;开展复(混)肥制造工艺、设备及新产品研发;研究有机肥高效快速堆制的翻抛工艺及配套设备,研究开发高效、环保新型农药。研制专用农膜/地膜、功能性棚膜,开发多样化的新型农用覆盖材料。

——开展农药、化肥、农膜等重要农用物资安全储运、物流过程质量与安全检测、重要农用物资仓储智能化及柔性化配送、废弃物安全回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开展农用物资供应链及物流模式研究。

(七)农林生态环境

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目标,部署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农林重大灾害防控、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重大专题。

1、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调控

——开展农林生态过程与调控、农林物质循环高效利用、森林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功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农业重要污染物溯源、污染农田修复、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区域植被修复过程耦合与调控等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农用制剂和产品。

——开展循环农业、农田修复与土地整治、林业生态、农田水土

保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荒漠化综合治理、湿地恢复与保护、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保护性耕作、城郊环保型高效农业、农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保护等研究。

2、农林重大灾害防控

——开展主要农作物和森林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外来生物入侵途径及其机制等研究。加强主要干旱、低温、火灾等农林业重大气象灾害的致灾成灾机理研究。

——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干旱低温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研发相应的设备和制剂。

——开展农林重大入侵物种的检测监测和防控技术,农林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重大农林气象灾害防控、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技术等研究,加强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灾害应急设备与技术等研发与示范。

3、农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过程,气候变化对农林业影响评估、预测方法及农林生态系统适应机制等基础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生物固碳、土壤及生物质利用储碳潜力的评估与挖掘,农业耕作管理、施肥及灌溉等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基于水碳协同的植被恢复等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农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调节、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的固碳监测与评估、高碳储量森林结构优化、碳汇林定向培育研究与示范。

(八)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民生

围绕城镇化发展和改善农村民生的目标,部署城镇化发展与规

划、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等三个重大专题。组织实施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重点专项。

1、城镇化发展与规划

——开展城镇化进程中资源与生态环境响应机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的基础研究。

——开展城镇化发展评价与动态监测技术、城镇化空间布局与村镇规划技术等研究开发。

——开展绿色低碳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与实施评价、特色村镇建设与认定、村镇特色景观要素评价等技术研究。

——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规划方法研究及规划实施评估和督导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村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整治技术研究,实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村镇防灾减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再生技术研究,强化高精度快速土地调查监测装备研制、建设用地整治与二次开发技术,以及多层级、全覆盖网络化土地监管技术开发。

2、村镇宜居社区与住宅

——开展村镇住宅居住环境低碳化关键技术、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村镇社区规划设计新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研发。

——加强村镇健康住宅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村镇住宅抗震减灾、农村危旧房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强化保温、隔热、环保型村镇建筑材料研发。

3、农村居民健康与安全

——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地震、泥石流、雷电等主要自然灾害防御和救助等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农村营养平衡与健康、农村地方性传染病、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四、农村科技服务与基层科技

(一)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集成转化和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培育和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大对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与合作组织,深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提高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建立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创业体系、多元化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继续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以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试点,推进大学农科教推广模式。发挥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为中介的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联合多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的基本思路,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四)加大星火计划实施力度

完善星火计划管理运行机制,统筹科技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扶贫。组织实施一批星火重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农村科技创业体系。

(五)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全面推进“一城两区百园”建设工程(简称121工程),加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使园区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园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园区产学研有效结合,引导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提升园区农业科技创业能力。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开发基地建设,加强园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基层科技的活力。强化部省会商机制,统筹区域科技发展。加大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对基层的倾斜支持。大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促进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基层

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对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落到实处,下决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大力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与农村科技部门协商机制、部省会商机制,促进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确、沟通顺畅、通力协作的新局面,合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

(二)深化农业与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深化改革,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公平公正的农村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助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优化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加强不同科技计划之间的一体化系统设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领域项目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整合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基地平台、涉农企业等多方面创新力量。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体系。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度

要把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和比重,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对农业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给予农业领域科学家工作室、重点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稳定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出重点学科方向,扩大建设规模,使总数达到30个左右。加强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加大建设力度,使总数达到100个左右。加强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农业科技信息等共享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水平。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加大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对农业领域的倾斜支持力度。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项目为纽带,着力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

(六)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以增强涉农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稳步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七)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不断扩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中美、中欧、中澳、中加及国际组织等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继续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鼓励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南南合作,建设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试点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建立园区、科技创业基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第五篇:农业靠科技

春风沐浴下的榆林区域站

榆林区域站

侯平军

农业靠科技,科技靠推广。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推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现就我站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所取得的浅显经验和体会向领导作以汇报,与同仁相互交流:

一、基本情况

榆林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以下简称榆林区域站)成立于2007年5月19日,服务区域位于县境东部,辖榆林、东屯、小潭三个乡(镇),主要以花生、玉米、小麦、红萝卜、大葱等为优势农作物,辖区内总人口9.35万人,87个行政村,总户数23587户,耕地面积20余万亩。常年花生种植面积8万亩,红萝卜种植2万亩,大葱种植0.7万亩。

榆林区域站是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属全供事业单位,规格为股级,现有技术人员6人,其中农业局4人,农机局1人,水利局1人,人员均经层层考核,竞聘上岗,择优录用。

榆林区域站主要职责是协助当地政府制定本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检测、预报、防治,农业投入品监控,农业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灾情普查,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

二、工作情况

(一)、前期工作

1、深入调查

工作人员到位后,经过简单分工,随即兵分三路,分别深入到三个乡(镇)和重点行政村,进行农业资源摸底调查,我们采取询问乡村干部和查阅相关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一周时间,基本摸清了三个乡(镇)的基本情况,另外,我们还对部分行政村的优势主导产业进行了调查,并详细掌握了其规模、效益、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通过摸底调查,使我们对辖区内三个乡(镇)87个行政村的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数,为今后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2、大力宣传

建站之初,我站印制了《延津县农业局榆林区域站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5000份,《便民联系卡》3000份,下村入户广为散发,加强与农民朋友的交流、沟通,做到让农民朋友对榆林区域站设立的背景、肩负的使命及服务的内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又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装上了因特网,申请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信箱等,使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我们还派专人进驻榆林乡便民服务中心,随时随地接受农民咨询。以上措施的实施,大大加深了榆林区域站在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同时,我们的吃苦耐劳,热情服务,无偿指导也在广大干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3、构建网络

我们按照村干部推荐,本人同意,区域站审核,乡政府批准的原则,遴选出150名具有较高学历,热心农业技术的种田能手,确立为本村农民技术员,主要职责是协助村委宣传、落实有关农业政策,在区域站指导下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发放明白纸、技术卡,利用村广播播报农情信息等。

(二)、推广工作

1、技术培训

我们常常利用晚上、阴雨天等农闲时段,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田间地头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培训,针对部分村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我们还利用清早他们上班前,午休时段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关键时节,我们还充分利用村广播对农民进行广播教学,有时一天培训达5场之多。在培训同时,我们还及时发放与之相关的技术资料,用以弥补农民朋友记不住、记不全、记不清的遗憾。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榆林区域站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60余场次,培训农民达13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

2、田间指导

我站自开通农技服务热线以来,不断接到辖区内农民朋友打来的咨询电话,询问农业方面的各种问题。对能够通过电话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我们就通过电话及时解决,对一些农民朋友在电话里说不清症状,危害程度的,我们就立即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予以解决。常常是我们的推广车一到地头,周围干活的群众就围上来,问这问那。还有很多农民朋友拔出刚刚能吃的花生,从大棚里拽几个西红柿,几根黄瓜往我们手里塞,有的把从家里提到地里解渴的啤酒、凉开水让我们喝,看着这些热情、朴实的群众,我们就觉得没有理由不搞好农技推广工作,没有理由不搞好农技服务。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笑话:我们经常去的一个村,叫小里村,一次一个群众李学胜打电话说他种的棉花出了问题,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立即开车到了他的棉花田,正在打药的几个村民也围了上来,李学胜说,我刚在地里用手机给你们打的电话,没想到你们来的这么快,大老远看到一辆白色面包车,不用看牌照,就知道你们来了。旁边一个村民说,你这算什么,还用看牌照,大老远听到汽车喇叭响,我就知道是你们。引得周围群众哈哈大笑,我也趁机幽了一默:但愿不是当年鬼子进村的动静。笑声更大了。

3、实施项目

两年来,榆林区域站共参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阳光工程项目、科技入户项目、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开发、油料倍增计划、大宗秋作物高产攻关等等一大批国家、省、市、县项目,均取得了圆满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赞许和表彰,为全县农业的长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试验、示范、推广

截止目前,榆林区域站先后试验、示范、推广了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花生田金龟子;利用沼液冲施夏花生;利用沼液无土栽培茄子、黄瓜、西红柿;中普绿麦一号小麦品种;“百泰”杀菌剂防治花生病害等。其中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花生田金龟子在3700亩花生田的推广,农药使用量比往年减少1850公斤,为农民节省农药投入3.7万元,增加经济效益33.3万元。利用沼液冲施夏花生,平均每亩增产花生46.875公斤,亩增经济效益150元左右。“百泰”杀菌剂当年推广面积3000余亩,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

(三)、管理工作

1、人员管理

由于榆林区域站是一个由农业、农机、水利三家单位共同派出人员组成,人员情况比较复杂,且工资、福利等待遇由三个单位分别承担,管理起来极不方便。为便于管理,也让他们分组包乡,全站6个人,共分3组,两人一组,一组包一个乡,负责全部农技推广工作,同时还把人员细分为农业政策、植保、土肥、种子、农机、水利等6大块,一人负责一块,让人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充分发挥个人所学、所能、所精,调动每个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所有人员均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和谐相处,步调一致,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2、制度管理

先后制定、完善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考勤制度、财务制度、考核制度、公物管理制度、效能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榆林区域站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三、一点体会

(一)、农技推广工作是解决邻里纠纷的一剂良药 2008元宵节前,部分群众正在浇灌小麦返青水,一场倒春寒不期而至,我们接到辖区内小潭乡周庄村支书打来的电话,说他们村一户村民的小麦一片一片的不长,让我们去看看。接到电话后,我们马上驱车赶到出事麦田,地块主人和村支书也在麦田,见到我们来了,户主说,你们快给看看,是不是我邻居往我的麦地打缩节胺一类的农药了,我们两家有矛盾,如果是,看我怎么治他。村支书也很着急,害怕出事。经我们仔细查看,发现凡是低洼处麦苗不长,还有积水,其他地方麦苗生长正常,就问户主是不是浇水了,他说是,技术人员就对他说,麦苗不长不是谁搞破坏,而是浇水时大水漫灌,低洼处存有积水,近几天气温低,麦苗受了冻害,等气温转暖后,加强田间管理,会慢慢恢复的,不要乱猜疑了。听到讲解后,该户主不好意思的笑了,村支书也松了一口气,说:你们真是及时雨,帮我解决了一场邻里纠纷啊。

(二)、农技推广人员是当地政府的得力助手

2009年秋,玉米正值灌浆时期,我站值班人员接到区域内玉米主产区东屯镇部分群众打来的电话,称玉米雌穗上爬满了虫子,这些虫子钻蛀玉米穗,咬断玉米花丝,有的雌穗上甚至达20多头,咨询如何防治。听到这些,当时技术人员认为是玉米螟危害,就按防治玉米螟的方法让群众喷雾防治。不久,我们又接到东屯镇政府的电话,反映同样情况,让我们过去看看。感觉事态严重,我们放下手头工作,立即赶赴东屯镇,深入到田间实地调查,发现群众都在打药防治,技术人员剥开一个玉米穗,发现不仅有玉米螟,大部分是棉铃虫危害。并且,现在喷雾防治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害虫都在玉米苞叶内,农药打不到虫身上。我们还了解到,一些群众为了彻底干净的治虫,用的大都是高毒农药,致使人员中毒情况不时发生。了解了详细情况,我们立即请教有关专家,专家提出了“剪花丝,抹药泥”的防治方法。掌握这项技术后,我们一面进村指导防治,一面通知镇政府召开村干部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此次统防统治取得重大胜利,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事后,用东屯镇农业副乡长的话说:你们这帮人真帮了我大忙,真是我们的得力助手。

(三)、农技推广工作是农技推广人员展现个人成绩的舞台

经常听到一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抱怨说,干农技推广工作不好出成绩,没有什么地位,没有发展前途。其实不然,农技推广工作恰恰给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我们常年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掌握了第一手的生产数据和资料,只要善于总结,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生动的、真实的、可信的,各大报刊杂志是喜欢采用的。我在榆林区域站工作两年来,先后写作各种农业类论文8篇,陆续被国家、省级农业刊物刊登、发表。

各位同仁:

新一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春天已悄然来临,让我们乘着此次改革与建设的春风,扬帆远航,为我国的“三农”事业贡献光和热。

下载科技与农业试题[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与农业试题[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传播与沟通试题

    农业传播与沟通复习题纲 本科为开卷考试 以下题纲仅供答题时参考 切勿与本题纲完全一致 否则不得分 1. 比较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异同点。 (1) 网络新闻媒体比传统新......

    农业试题

    东丰县农业系统公开选拔局机关和基层单位后备干部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 1.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

    科技与创新试题-答案

    32、2006年浙江省提出了( CD)口号。 A、创新强省 B、创业富民 C、科技强省 D、创新型省份 3、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分支发展到现在的( C)多门。A、4000 B、5000 C、6000......

    科技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

    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附件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起止时间:项目承担单位:兵团科技局二○一○年十一月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表主要内容一、项目的目标、任务及主要考核指标......

    农业类科技项目

    一、项目申报受理单位: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办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 支持范围:种植、养殖基地和设施农业项目;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

    农业-科技是关键词

    当“科技”成为关键词 日期:2011-06-27 08:40 来源: 在众多媒体对今年“三夏”的报道中,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新媒体,无论是采访农业系统的官员,还是种粮大户、普通农民,有一......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 生态系统 食物链 生态位 生物浓缩 化感作用 二、选择(10分) 1、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营养食性关系联结起来的结构被称为营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