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时间:2019-05-13 10:3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需要实现“五个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第一篇: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需要实现“五大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实体经济遭受重创,诸多超级企业巨头在危机中陷入困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规模快速扩张、实力大幅提升的现状,大型国企必须重新思考其战略定位和业务模式,重新梳理管理流程与运行机制,及时解决高速发展带来的矛盾,及时消除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与咨询工作,有效保障大型国企持续健康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型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增加价值、防范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的推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型国企应着力推动内部审计实现“五大转变”,即:内部审计功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管理转变,内部审计重点要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关口要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内部审计组织体系要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内部审计方法要从现场检查向远程在线辅助审计转变。

一、内部审计功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增值转变

近年来,内部审计的功能逐渐从查错防弊向帮助企业进行价值增值转变。本世纪初,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通过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咨询活动,它旨在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新定义首次提出审计具有增加价值的功能,并认为内部审计应当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从国际大型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看,主流趋势是将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向管理导向型转变。很多国外大型企业,例如美国通用电气、意大利菲亚特集团,都采取了“价值增值”这一内审定位。

我国目前部分大型国有企业高层决策者在内审功能的观点上存在偏差,企业内审主要目的依旧是查错防弊,而内审人员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匮乏,审计理论与方法钻研不精,因此很难对企业经营管理作出有效的审计分析、评价和管理整改建议。将内审功能向价值增值转变有利于大型国有企业优化内审职能在传统的内部防范纠错功能和战略性的价值管理活动之间的资源分配,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国内大型企业中,中石化在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在审计过程中融入对企业科学管理的独立分析研究,帮助查找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审计部门定期以专题材料的形式,向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反映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对企业治理环境、运行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咨询建议,帮助企业加强管理,顺利实现战略目标。例如,集团审计局在调查报告指出该公司亏损加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多条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建议。这一尝试使得内部审计不再停留在财务层面,而是充分利用了内部审计这项工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了服务、评价和咨询,改善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应顺应新的形势,学习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和中石化的先进经验,从企业自身价值目标出发,加强管理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管理审计,成为大型国有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改进运行机制的重要辅助力量。

大型国有企业在向价值增值转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领导人应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及功能,让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看家”和“守护”层面,而是通过内审的监督、服务、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发挥好“诊断”和“增值”功能,实现帮助企业价值保护和价值创造的目标;二是建立优秀审计人才的聘用和挽留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理评估,建立审计人才职业规划和向“准经理”过渡的机制,吸引并留住价值增值型审计人才;三是制订周密详细的审计转型计划,审计主管需要与业务经理进行充分沟通,理解经营需求并制订价值增值型内审计划,实现最大程度的“双赢”。

二、内部审计重点要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

现代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传统的财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到价值增值型管理审计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以财务收支合规性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审计为重点的审计任务,已经逐步被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所取代。现如今国际上内部审计的重点已逐步转向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到企业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GE和ABB集团等许多跨国企业都是推行管理审计的典型。

国内企业中,中国电子积极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以来,审计部对公司职能部门开展了大额资金资本运作审计跟踪和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例如,公司加强了对企业改制、重组、并购等重大经营决策的风险审核,加大了对经营异常波动的子公司的关注,并积极开展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和风险控制。这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时刻检查并矫正各个项目的运行机制,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绩效,有效地防范了风险的产生。

大型国有企业可仿效澳洲航空和中国电子的先进经验,开展以业务流程和内控系统为审计重点的管理审计,时刻检查并纠正企业重大决策、业务流程与授权责任、主要风险点及其控制、大额资金的安全性、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断改进经营管理绩效,有效防范风险,增强企业免疫力。

大型国有企业在向管理审计转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尽早设立专业的管理审计团队,招聘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员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二是明确管理审计的价值定位,根据集团业务领域和经营状况确认开展管理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三是合理分配传统财务导向审计和管理审计工作任务,在保证传统财务导向审计工作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管理审计的比重。

三、内部审计关口要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告诫我们,经营失误、风险失控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灾难,过程管控远比事后补漏更重要。将内部审计在流程上标准化和在各质量关口的控制上规范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要真正成为企业的自我免疫系统,就必须做好审计关口前移,注重任中审计、决策中审计、过程审计,促进效益配置和风险控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和咨询等服务功能。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审强调对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典型的国外案例有英国巴克莱集团。

在国内,武钢将目前国内仅局限于对工程概预算的内部审计模式,延伸至决策、筹资、设计、招标、合同、物资采供、施工、概预算、后评估全过程的审计。

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层层把关,保证整个流程的质量。同时,对于领导干部,武钢实行100%的任期和离任审计,把对负责人的“事后检查”

变为“日常监督”。这种全面的审计不仅杜绝了发生风险失控不得不事后补漏的可能性,还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带动了部门间的合作,减少责任不清的情况,优化了资源配置。

现在不少大型国有企业的内审方式上还停留在对事后关口的监督而忽略了对全过程的控制。比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传统的内审工作只有企业成员的年终财务审计,停留在事后审计阶段。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这种内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求。将内审关口扩展到全过程的监督、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审流程有益于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审核企业的经营运作、风险管理和财务表现。

大型国有企业在审计关口向过程控制转变方面可以学习英国巴克莱集团和武钢的做法,为标准化规范化内审流程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内容,前移审计关口,从“事后监督”转向“过程控制”,做好审计关口前移工作,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更好地发挥评价和咨询等服务功能。

在推进全过程审计转型过程中,企业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制订科学规范的内审成果评价方法,明确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职责分工,避免因为内审部门参与前期可研工作而在事后审计中受到制约;二是重视精心编制审计方案,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估为基础,明确全过程审计的重点;三是建立综合性审计工作的协调与结合方法,注重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的结合,注重财务决算审计与财务预算审计的结合,注重重大决策审计与战略审计的结合,注重风险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结合,注重效益审计与资源配置过程审计的结合。

四、内部审计组织体系要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

审计功能和审计重点等方面的转变,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内部审计任务更加繁重,要求企业集中调配审计资源;同时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审计流程标准化和信息化,为集团实现审计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审计组织体制集中化是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的国际趋势,是成功实现审计转型、充分发挥内审功能的组织保障。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结合现代审计管理新趋势和新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强化总部审计管控,推行审计扁平化管理,逐步整合集团审计资源,建立集团统一管理、各级企业有序联动的组织体系。

国际内审领域的发展趋势是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下级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上级内部审计机构,按派出机构设置,与本级单位在管理权限上逐渐脱钩。下级内审机构起监督作用的审计工作向上级内部审计部门汇报,发挥评价、咨询、服务等职能的业务工作向本级单位管理层汇报。这样才能在对同级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保证内部审计更好的发挥服务职能的作用。同时,这种垂直集中管理的模式也有利于审计资源在全系统内的有效调配。通用电气和哈雷戴维森等多数跨国公司都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当前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审计的独立性很难发挥。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只是因为制度要求而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其表面上是对董事会或上级单位负责,但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它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很差,很难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状况作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

中国移动为了完善内审管理体制,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内部审计双重管理机制,以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中国移动有两级内审机构:总部内审部以及31家子公司设立的内审机构。双重管理机制规定总部对各子公司内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业务操作规范,以规范内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各子公司内审机构接受总部和本公司的双重任务、双重考核,向总公司和本公司进行双重汇报,人员接受总公司和本公司的双重调用,实现了总部对子公司内审机构的监督以及两级内审机构的协调互补。此举在现有构架上减少了子公司审计单位受经理机构的制约和影响,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化了公司内审工作的管理力度。

大型国有企业要认真研究企业审计组织体系集中化趋势,参照哈雷戴维森公司和中国移动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审计资源管理体制和审计组织方式,建立集团统一管理、各级企业有序联动的组织体系,更好地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型国有企业在推动内部审计向集中管理转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提高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总部内审部门的地位,推行内审部门垂直化管理;二是企业内部审计流程需要标准化,制定出明确的、约束力很强的规章制度,内审人员检查制度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差距多大,分析和评估风险并提出建议,以便于实施集中管理;三是逐步整合集团内审资源,实现集团统一调配内审资源,搭建“大监督”格局,最大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五、内部审计方法从现场检查向远程在线辅助审计转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审计管理系统的出现,国际大型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型企业普遍实施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高度统一的信息化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经营管理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远程在线审计和实时监控,增强内审工作分析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内审的发展趋势。国际上,法国电信集团就是此发展趋势的代表。

我国的许多大型国有企业还处于单一的现场审计阶段,造成了审计资源的局限和审计成本的浪费。如今,传统的纸质信息大部分已经被数字信息取代,审计人员有时候已无法获得有形的审计线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在线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并促进审计结果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

宝钢集团在过去几年中逐步建立了旨在提升审计项目管理水平及信息共享的数字化审计平台。该平台能够自动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实现联网远程监控审计,使得宝钢集团完成了从传统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远程在线审计结合的转变。从 2008年起,宝钢集团审计部又进一步开发了集团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BAMS),该系统已于2010年在宝钢集团各子公司全面覆盖,有效支撑了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这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宝钢集团得到的审计单位的数据更充分,进行的分析更实时、更迅速、也更全面,推动企业内部审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实现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应学习法国电信集团和宝钢集团的先进经验,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审计报告,探索远程审计和实时监控,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方法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大型国有企业在推进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内部审计部门应注重各类信息集成分析与运用,引入先进的分析与预警方法,增强内审工作分析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二是推动在线报告的应用,通过规范集团审计流程和审计报告格式,以及严格要求内外部审计信息电子化,促进在线报告系统地推广;三是持续改进审计手段、工具和方法,定期回顾和评价内审技术和方法,发现提高审计效率的在线远程审计方法。

第二篇: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重点应向五个方面转变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重点应向五个方面转变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深化,其所有权、经营权以及资本结构都发生重大变化。内部审计作为业务经营监督的重要部门,其职能已由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型,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型,从强调监督和查处,走向促进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相应国有商业银行内审的重点也将由单纯的合规性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流程缺陷审计、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一)以维护股东权益为重点,全面开展经营管理审计。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维护股东权益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主要围绕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从传统的揭示操作风险向重点揭示管理风险转变,自上而下的开展经营管理审计。通过检查各级行建立并遵循相关制度、程序,以及预期效率、效果目标情况,验证银行既定制度、程序、目标的适用性,以评价管理层在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日益规范,健康的企业文化逐步形成,以及专职合规部门的设立,以往重点对合规风险的监管在内部审计中将逐步减少。审计工作重心将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转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针对各行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经营现状等各种经营要素,对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状况进行审计分析,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并通过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促进其提高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不断增强盈利能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挖掘经营管理中优良的运行模式和先进经验,在经济状况条件类似的地区推广,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以识别、控制与化解风险为目的,创新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加强全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将审计方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以加强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为目标的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适应金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大力推行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程度识别和评估程序,确定审计检查发现问题风险程度,分析评估各机构层面、业务品种风险管理状况和风险集中度。据此制订审计工作计划;进行现场审计项目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分类指导问题整改和后续审计。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能使内部审计通过风险评估的结果、建议,直接影响经营政策的制定,确保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力求从源头上加强风险管理,真正做到“风险先行”。

(四)以对经营业绩的鉴证、咨询为导向,定期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开展鉴证审计,除主要监督银行及时准确披露与银行经营决策重大问题有关信息外,还体现对高管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性、合法性审查,也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成为集传统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项目,审计对象和内容既是对个人更是对单位的业绩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单位经营业绩、财务收支、重大经营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通过定量分析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正确评价其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经济责任。它是对领导干部素质的综合评价,是解除领导干部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遵循相关性、重要性、全面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利用现有审计检查成果的原则,使之成为向组织部门考核、任免、选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以揭示、反映经营管理和内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弊端、制度缺陷及不足为重点,广泛开展流程缺陷审计。“流程缺陷审计”是在充分理解银行业务流程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化的手段,评价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发现影响银行控制管理和运作效率的不利因素,提出改进建议,为组织增加价值。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大多采取以部门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在部门本位主义、利益关系的制约下,不同程度存在一定问题,以致在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创新、交易处理、风险管理、内部协调等方面存在种种冲突和弊端,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都将大打折扣。作为独立于业务经营的审计部门有利于其对流程缺陷的主动和充分揭示,有利于其发现制度和流程缺陷。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新的公司治理机制下,流程缺陷审计不失为增加股东价值的一种好的审

计方式。流程缺陷审计应重点关注流程链条是否过长、烦琐,是否适应市场以及内外部客户需要,是否合理、经济、高效,流程设计是否把握了业务发展和风险的平衡关系。流程审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现行业务流程的问题:

一是寻找现有流程中增加管理成本的主要原因,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的环节,分析现存业务流程的功能、制约因素以及表现的关键问题;

二是根据市场、业务、技术变化的特点及银行的现实情况,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切入点;

三是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变化,对业务流程关键环节以及各环节的重要性重新定位、排序、删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转载请注明:中华会计网校

第三篇:浅析如何实现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

浅析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与提升自身价值的“双增值”

摘要:内部审计的目标由“查错与纠弊”转变为“增值和改善”,其核心是增值。增值的内涵有两个,可称为“双增值”:一是增加组织价值;二是提升内部审计自身价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关键词:内部审计 增值 组织价值 自身价值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提出,使内部审计的目标增加组织价值与企业目标创造价值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使得这一职业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也标明内部审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内部审计工作应从风险管理、控制、公司治理入手,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效果,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和有效果、效率、经济地达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目的。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已经扩展为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功能。这个价值增值包括组织增值和自身增值的“双增值”,一是在实现全面提升组织价值过程中,审计人员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二是将审计结果转化为组织价值的增加。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获得管理层的认可,提升了内部审计地位与价值,拓宽了职业晋升渠道,从而使这一职业充满活力,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高效精干的内部审计团队,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一、提升审计自身价值,更好地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打铁还需自身硬,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发展和所处的地位,都与它所起的作用和作为息息相关。内部审计要在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升格,离不开制度保障,离不开领导重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自身做起,积极作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用业绩改变现状,提升自身价值。

(一)转变审计观念,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自1941年成立以来,已发表的内部审计定义有7次。内部审计定义的不断更新,其实是内部审计观念的不断跨越。这种跨越是检查系统的认识,向控制系统的认识的转变,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的特性从独立性向客观性的转变;二是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监督与评价向确认与咨询的转变;三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转变;四是内部审计对象从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向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转变;五是审计主体从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内部审计从准则的制定、人员培训、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程序、审计技术与方法等一系列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

随着组织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及财务软件的普及,以及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内部审计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和单纯的事后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组织科学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将内部审计的重心由“查错纠弊”转向“增加价值”。目前,国外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非常深入,涵盖了经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合同、生产工艺和流程、研究与开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资源有效利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安全运行、产品价格、HSE管理、薪酬、企业发展战略、道德环境、绩效、合规性、后勤服务系统的效率等方方面面。其核心是为组织内部管理服务和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领域的拓宽,使内部审计工作渗透到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扩大了内部审计的影响力。

(三)从幕后走向前台,提升内部审计战略地位

传统的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并对审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来为组织提供服务。这种纯事务性的工作使内部审计在组织内保持一种低姿态,处在幕后的位置。但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出台,促使内部审计从幕后走向了前台。IIA在对美国国会关于《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意见陈述中指出:内部审计师、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外部审计师的相互合作,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石;内部审计基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及专业优势,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参与者和独立观察者的作用。而内部审计一旦被赋予了公司治理的职能,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的治理环境,使内部审计服务于高层治理机构从而扩大其在组织中的独立和权威性地位,就能有效地开展公司治理审计,解决公司治理过程中“谁对监督者进行在监督”的困扰,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投资者因为不了解组织日常经营情况而使得监督流于形式。因此,内部审计的角色,也由传统的“为管理进行审计”转变为“对管理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由作为管理者的“耳目”转变为组织治理的“守 3 门员”。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突出了内部审计在组织权力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四)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战略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不仅是高级人才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其50%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曾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过。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何种素质?2003年IIA全球信息网络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应该是:调查人员(44.6%);指导顾问(57%);咨询专家(45.6%);管理层的有益助手(34.7%);其他人士(32.1%)。未来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1)多面手(Versatile):拥有大局观,对整个组织的价值具有前瞻性考虑;(2)置身其中(Involvement):要参与和了解组织各项业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不搞秋后算账;(3)精通技术(Technology):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组织风险,改进治理过程和提高效率;(4)顾问(Advisor):提供保证、培训和咨询服务;(5)领导人(Leader):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的效果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借鉴IIA的调研成果,结合我国内部审计发展阶段,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内部审计已经被置于组织中更加重要的地位,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内部审计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调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方向,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战略体系,可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激发了内部审计职业的活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升了内部审计的自身价值。

二、内部审计帮助组织增加组织价值,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要让组织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价值,就必须创造价值。有为才能有位,没有作为,有了地位也不会长久。毫无疑问,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内部审计如何增加组织价值。

(一)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积极应对风险,为企业增加价值。

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和规避等,控制和降低风险,防止风险显化为损失。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和防止组织的损失,增加组织的价值。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5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

内部审计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参与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和监控等方面参与风险管理,报告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在此方面不乏成功的实例,如某外贸集团公司下属10多家子公司,集团内部审计师对这些子公司2002年下半年业务合同签订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在1000万元以上大金额进口商品合同中仅豆粕一个商品就占16%,涉及金额5亿元。按照国际惯例,购买豆粕须提前半年签订期货合同。各子公司不约而同地进口豆粕,对整个集团来说占压在某个商品上的资金过多,势必会增大经营风险。内部审计部门立即向集团管理层提出建议,豆粕进口须做套期保值以避免价格下降造成的经营风险。果然2002年南美洲豆粕大丰收,豆粕国 5 际市场价格一路狂跌。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使集团避免了近2亿元的损失。

1.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摸排风险点。

内部审计在组织内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在充分了解组织经营与管理的基础上,更能从组织的全局角度,客观地对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与评价,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评估,找出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采用专门设计的风险概率表和缺陷认定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按风险的高低或重要性进行排序。

2.把风险管理审计融合到一般审计项目中,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

主动出击,推动内部审计由管理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在对风险点进行排序的时候,要注意将包括风险暴露项目在内的所有审计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将风险管理审计融合到一般审计项目中。注重风险因素的识别和收集,在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与存货、工资薪金、固定资产、投资、筹资、货币资金等八个循环中查找管理漏洞。通常要关注的主要风险有:信息量不足或不真实导致决策错误;资金管理和控制系统存在缺陷;随意对外担保,存在或有负债;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对客户信用了解不充分,发生坏账损失或未及时对所有的应收款项进行询证;大宗采购业务未按程序招标,合同鉴定、付款审批、验收保管未做到职责分离等。为了避免排序靠后的审计项目的不到审计机会,审计人员须有意识的在一定期限内,对相对不重要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计。

3.制定应对策略,加强对风险应对措施落实的跟踪。应对风险,体现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价值,也是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管理建议书的形式直接提出风险建议,或向管理层提交专题报告,提出自已的措施和意见,赢得管理层的重视与支持。同时,积极开展后续审计工作,确认对审计发现、结论和建议的整改效果。

(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主动防御风险,增加组织价值

银广夏事件可以说是公司内部控制不严,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典型。银广夏造假手法十分简单,主要是在财务报告中虚构收入、虚列资产,其中在1999年的财务报告中共虚增利润17778.66万元。这个事件中,表面上有关会计凭证审核、批准等控制“完美无缺”,背地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造假链,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应该说只要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应有的职能,这样简单的造假行为根本是行不通的。

风险管理审计基于风险已存在,从而发现风险,应对风险,规避很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这是一种杀毒程序。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控制风险,对组织内的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会促使他们严格管理,落实控制措施,从而预防风险,减少损失,这是一种安全程序。两者相互配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共同抵御风险,减少损失,增加组织价值。

1、拓宽内部控制审计领域,服务组织目标

随着目标的转变,内部控制审计领域也必须从财务会计扩展到组织整体。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对最高管理层关注的四个方面(1)提供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2)先进的生产工艺或服务活动;(3)以人为本,防止出现安全事故;(4)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施产品研究开发专项审计、生产工艺与流程专项审计、安全生产专项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等。

2、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提交改善内部控制建议

内部审计人员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根据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并按照其性质和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编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汇总表,对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成因、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复核,提出认定意见,并以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等形式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

3、保证审计质量,增加组织价值,树立内部审计权威,增强威慑力

质量是审计的生命,是内部审计形象和地位的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致力于保证和提高工作质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实现增值服务,才能得到管理层的认可和支持,在组织内部产生潜在的威慑力。对审出的问题进行处理,是内部审计监督的必然结果,是完善内部控制的的重要措施。不能“重审计,轻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内部审计流于形式,丧失审计权威,降低内部审计地位。必要时应 对审计结果进行后续审计。

(三)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改善治理程序,增加组织价值

治理在组织中是投资人如何授权给管理层,并针对管理层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督职能的科学。讲究的是科学地向管理层授权,以及科学地对管理层进行监督。根据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30中定义:治理程序是指组织的投资人代表所遵循的程序,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而内部审计的职能恰好与治理程序目标趁于一致,所以内部审计在改善治理程序中大有可为。

1、提升内部审计地位,本身就是改善治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末,发生在美国的安然、世通公司舞弊案,引发了美国国会自1934年证券法案颁布以来对公司最为彻底的一次调整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探询公司治理的作用就变得很重要,鉴于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转及管理和控制风险等方面的独特作用,2002年7月23日,IIA在对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效治理体系的四个主要条件的协同之上的,这主要四个条件是: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司法机构和管理机构的监管下,这四个部分是有效治理赖以存在的基石。可见,增补内部审计成为四基石之一,本身就是改善治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部审计在改善治理程序中发挥的作用

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公司治理有助于:(1)制定、传达目标和价值;(2)监控目标的实现情况;(3)确保责任制 的落实;(4)维护价值。内部审计师应对经营和管理项目进行评价,以确保经营管理活动与组织的价值保持一致,应该为改进公司的治理过程提出建议,为公司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公司治理的内容和目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身职能参与公司治理的保障所有者权益、风险控制、绩效管理等关键方面,形成公司治理的有机支撑、组成模块。

3、内部审计在改善治理程序,增加组织价值的方式。(1)开展财务审计与监督,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和有效利用。(2)开展内控管理审计,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3)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协助企业实现风险受控。(4)开展责任审计,促进各层职责的高效履行。(5)开展绩效审计,支持绩效管理,促进企业效益提升。当前,我国内部审计还存在许多误区,内部审计人员参差不齐,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还未被各界所重视,内部审计的“双增值”目标还难以实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日臻完善,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日趁显现,“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内部审计”观念日渐形成,必将迎来内部审计职业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大型医院基建工程工程内部审计办法

*****医院基建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基建维修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国家和省卫计委《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省级医疗卫生单位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等,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基建维修工程项目,是指医院新建、扩建、改建、装饰装潢、零星维修、技改工程等项目。

第三条 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在合同签订、开工前进行概(预)算审计。对于施工变更预算项目(或增加项目),有关科室应开具变更通知单(或联系单)并签名盖章,其中合计金额 500 元以上均送审计室复核,5 万元以上需报送分管院长审批,院长办公会同意方可进入决算;对于一次性承包的各单位工程合同,签订合同前,必须先经审计室审计后方可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手续。

第四条 8000 元以上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均实行竣工必审制度,经审计后方可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手续。8000 元以下项目各科室根据需要送审计室审计。

第五条 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单项造价 8 万元以上的,经审计室审核,委托由医院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的中介机构审计;8 万元以下的零星维修工程,由审计室审计(特殊工程仍送中介机构审计);省重点工程项目按要求报省审计厅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计。

第六条 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开工前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

(二)投资计划、资金来源是否落实。

(三)基建规模和设计标准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是否相符。

(四)工程招标、承包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手续是否完备、合法,所订合同或协议书中的责权利、质量、工期、取费、奖罚、保修等内容是否全面、合规。

(五)与设计单位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收费是否合理。第七条 基建维修工程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前期费用支出是否真实、合规。

(二)调整概算是否符合规定的编制办法,是否经过审批;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齐全。

(三)隐蔽工程是否按相关标准进行验收,验收过程有关人员是否及时到位。

(四)工程项目设备和材料等物资是否按设计要求采购,采购过程是否按国家或医院的有关规定进行;设备和材料等物资的验收、保管、使用与维护是否有效。

第八条 基建维修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竣工决算报表及说明书是否真实、全面、合法。

(二)工程量是否真实,套项及价格是否合理,计取各项费用及执行文件、选用定额版本是否准确、合规。

(三)竣工决算的编制依据是否符合规定,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各项清理工作是否全面、彻底。

(四)建设项目概(预)算最终执行情况如何。

(五)项目结余资金、库存物资存量、往来款项等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转移、挪用和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等问题。

第九条 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决算审计程序:

(一)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编制竣工决算书,加盖单位公章后报医院主管科室。

(二)主管科室验收送审资料,确认送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后填写送审资料表,经分管审计院长(书记)审批后送审计室审计。

(三)审计室收到送审资料后,按第五条规定办理,即对属于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的项目按要求报送省审计厅,其他项目审计室自审或送由医院通过招标确定的中介机构审计。

第十条 决算审计时需报送的资料包括:

(一)工程竣工图、施工图

(二)工程决算书、预算书、工程量计算底稿

(三)施工合同、补充协议

(四)招投标资料:包括招标文件、投标书、询标记录、投标答疑、图纸会审纪要等

(五)设计变更签证单(附设计变更图)、施工联系单

(六)开工报告、竣工报告及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七)地质勘探报告、打桩记录

(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九)施工用水用电情况

(十)其它有关造价结算的资料。第十一条 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审计纪律:

1、工程变更联系单在审计时原则上不得补签。

2、审计部门应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组织实施审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遵守职业道德,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对不作为及乱作为等行为,要追究相应的工作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不得无故拒绝、拖延、阻碍审计工作。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医院审计室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 ……年 ……月……日起执行。

第五篇: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实现审计八大转变

[摘要]:本文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实现八大转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免疫系统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而审计免疫系统论是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审计功能、作用和地位的最新论断。审计事业要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与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辩证关系

从辩证角度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审计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审计是民主和法制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促进审计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审计又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审计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审计免疫系统论则对审计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定位。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审计免疫系统论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审计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计最新成果,是指导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理论,刘家义审计长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审计实践,提出了 “免疫系统”论,该论断站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国家审计要在全局、宏观层面上发挥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保障国家“肌体”的平衡、健康和有序发展,为审计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因此,审计免疫系统论是科学发展观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化、实践化。同时,审计免疫系统论也是对我国审计近三十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审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组成部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发展之路,可以说,任何先进的审计理念,从“看门狗”理论到“经济卫士”,再到免疫系统论,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实践中提炼而来的。

2.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中的贯彻落实。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是审计在传统查错纠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宏观性、建设性、预防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作用,更多的关注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进而提出意见,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首先,通过传统的查错纠弊功能,查找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保证整个体系健康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其次,通过免疫系统预防性、建设性和威慑性等高附加值功能发挥,有效的提高国家肌体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显然,更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实践中,无论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3.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新的实践从中又总结新的理论,这是科学的认识论。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免疫系统论都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事业实践之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

二、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实现八大转变

1.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实现由传统监督理念向审计服务理念的转变。监督与服务两者的关系并不矛盾,前审计长李金华指出“服务是目的,监督是手段”,那就是要把审计监督寓于服务大局之中,审计人要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职责所在,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审计监督在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不仅要当好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卫士”,更要当好民生建设的“贴士”,当好领导宏观决策的“谋士”。要切实发挥好审计的“预防、揭露、抵御”功能。首先,要抓住重点预防,预防重大问题的发生,除了在管理制度、财经纪律、反腐倡廉建设上要重点预防,也要在在资源环境保护上重点预防。其次,就是查错纠弊,揭露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问题,保证系统健康运行。最后是抵御,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经济安全,包括财政安全、国有资源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等,真正达到“推进法制,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目标。

2.提升审计视界,实现由微观审计向中观、宏观审计的转变。传统审计一般针对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项目,注重微观问题的揭露、整改,较少在宏观经济方面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这样的审计视界是不符合免疫系统要求的。要摒弃就审计

论审计、只注意微观不关注宏观的做法。一是在宏观经济的视角内,关注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安全,要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准确的判断,注重发现可能影响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安全的各种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醒有关方面采取预防措施。二是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同时也要对决策的科学性、经济性提出审计特有的意见和建议。对

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要更加突出整体性、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要充分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审计对象和范围要有所延伸,在做好一般性财务资金审计的同时,探索资源环保审计;在关注资金运行的同时,探索对审计对象业务运行的审计;在进行传统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探索效益审计。

3.改变审计方式,实现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转变。传统审计一般是事后的,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要将“病毒”抵挡在门外,则对审计有时效性要求,事后审计这种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因此,审计要做到事前介入,事中及时跟进。这一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已有明确要求,他指出:“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对审计已提出了明确要求,无论是重大决策、投资项目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民生资金的运行等,审计都有必要全程介入,随时跟进,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4.创新审计方法,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的转变。审计环境在变,审计对象在变,我们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也要变。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计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病毒”爆发的前面,审计必须率先实现信息化。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将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革命胜利与否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

5.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审计评价由一般性评价指标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的转变。传统审计主要对财务数字进行审计,围绕经济指标进行评价,这已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一系统新思想。将这些新思想落实到审计中,对一个地区、单位、还是领导个人的决策、执行、管理等能力,或是对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依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标进行评价是必须的。虽然这一工作有很大难度,但仍需不断探索。目前这一工作许多地方都已在开展之中。

6.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现审计结果内部化向外部化的转变。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财政资金进行审计的结果不应当局限于政府内部,作为纳税人的广大人民有权力知道这些资金的运行效果、效率和效益,同时,扩大社会大众知情权,让舆论参与进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又有利于问题的整改。最重要的是审计结果公告对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甚至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不可低估。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完善审计管理,实现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管理创造价值是现代管理学最重要的理念这一,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效率,降低成本,进而产生高效益。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科学的审计管理是必要条件之一。一是要重视内部环境建设。通过人性化的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改变过去陈旧的行政管理方法,如权威管理,直接控制等;二是重视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贯穿项目计划、实施全过程,科学的项目计划可以使项目重点突出,实施时又少走弯路,而且项目管理与审计资源整合密切相关;三是重视审计工作机制的形成。机制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管理工作中好的措施、经验应予以固化,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长久推动作用。

8.强化人才培训,实现单一型人才队伍向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人是审计机关最宝贵的资源,是审计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免疫功能的发挥归根到底依赖于审计人的水平、能力、责任和勇气。必须努力提高审计人的综合素质。当前制约审计发展和免疫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就是部分审计人技能单一,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人员出身,而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应对是摆在审计人面前的难题。此外,廉洁从审也是一个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一要把好人员进入关,要挑选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进入审计机关;二要把好人员培训关,要重视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三要把好审计人员组合关,在实施每个项目前,要科学合理配置审计组人员,要考虑审计人员的经验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高低甚至年龄的大小等,尽量组成结构合理的审计小组,这对审计实施有重要意义;四是把好优秀人才选拔关,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典型,将他们培训成骨干和中坚力量;五是要把好廉政关,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工作中的各项纪律,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依法审计,又要严格自律、廉洁从审,维护审计机关清正廉洁的社会形象。

下载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需要实现“五个转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型国企内部审计需要实现“五个转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