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0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

第一篇: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

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

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者是主体更是关键。自公安部部署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莱州市公安局通过创新执法理念、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培训,以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推动执法规范化,促进了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全面提升。

创新执法理念,带动执法队伍形象改变。莱州市公安结合“整肃风纪扬正气,求真务实创满意”教育整顿等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查摆剖析、落实整改使各方面的工作规范了、制度健全了,要求严格了,民警的工作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实现了跟上级的要求同步,跟群众的需求同步。民警的法治意识、群众意识、形象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真正实现了从执法“治民”到执法“为民”的理念转变。

完善执法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执法突出问题。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也就难以实现。莱州市公安局根据给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总体安排》、《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等重要文件,从实际、实用、实效的角度出发,先后制定出台了案件回访制度、法制员管理规定、执法质量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健全了工作机制,规范了执法行为,确保民警在各项警务执法活动、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章可循,有序可依。

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提高执法素质和能力。莱州市公安局从法制工作入手,在全局实行“每周必学、每月必考”制度。每月对每名民警的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测试,测试成绩计入个人执法档案,并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和执法质量考评。积极推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鼓励民警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针对基层民警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案件和法律难题,除了向每个一线科队和派出所所配备专职法制员,法制部门民警每月都要深入基层一线办案单位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分析研究案件性质,指明侦查方向,大大提升了基层民警的执法办案能力。

经过不懈努力,莱州市公安局执法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执法民警素质明显提高,执法保障标准科学规范。

丽水市公安局多头并举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2010-06-23

丽水市公安机关结合自身实际,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目标,以规范民警执法为重点,把执法规范化建设放在公安工作的核心地位来抓,注重从理念转变、能力提升、制度规范、引导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下力气,出实招、求实效,不断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有力推动了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执法质量实现了“一高一低、一升一降”。“一高”即民警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一低”即执法问题的出现率明显降低。“一升”即反映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质量的破案率、逮捕率和起诉率、反映行政案件质量的处结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降”即案件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和新发信访事项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法制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丽水市公安局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深化推行法制员制度,在有执法职责的科、所、队设置专、兼职法制员,将法制员作为法制机构的延伸和“触角”,充分发挥法制员的参谋、指导、协调、审核监督等重要作用,全面推动了执法质量的提高。

(一)树立质量理念,构筑执法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针对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公正、质量不高等问题,市局进行了深入调研,建立推广了法制员制度,将过去的事后监督倒查向事前、事中监督转移,构筑起执法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到基层所队反复座谈研讨,对法制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一是履行好监督职责,防止和及时纠正错误的执法行为;二是履行好教员的职责,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民警的法律水平;三是履行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职责,对本单位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建立法制员队伍的同时,市局党委将法制建设作为提高执法质量的总抓手,把执法质量好坏与“升降去留”、“评先创优”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法制工作第一责任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执法质量情况,总结部署法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法制队伍建设。借助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机会,将三个县局法制部门升格为副科级单位。近三年来,及时为法制部门补充民警,将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全部分配到法制部门,营造了人人重视法制,领导齐抓执法质量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制度落实,保障依法履行职责

市局党委高度重视法制员制度,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执法质量考评,并与推行“执法与监督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在系统中增加了法制员审核环节,确保了制度的落实。严把法制员素质关,对法制员的选拔实行择优推荐、考试聘任制度,由各分县(市)局、业务处室、支队择优推荐,市局考核后对符合条件的授予法制员资格,再由推荐单位聘任。制度实行以来,市局对各单位推荐的225名民警分期进行了培训,目前,被各执法单位聘任的法制员225人。为保障法制员履行好职责,市局要求各派出所为法制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统一为法制员配备了电脑、U盘、打印机和法律工具书等。市局法制处每年组织法制员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巡回培训、卷宗展评、个案评析、庭审旁听、到法制部门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执法培训,提高了法制员的案件审核和把关能力。通过在公安内网设立法制在线等栏目,为法制员、广大民警答疑解惑,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三)探索创新机制,逐步实现法制员队伍专职化

通过近年来法制员制度的实施,由教导员、办案民警兼任法制员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法制员既要办案又要把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从力度上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无法保证执法办案水平;二是法制员行政关系隶属于派出所,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大多数派出所仅有一名兼职法制员,如有人员调整变动,其指导及监督审核工作就会缺乏连贯性。对此,市局探索创新,正在试行专职法制员派驻办公制度。

一是重新定位,优化结构。对原有法制员选拔程序、组织编列、职责任务、职能作用等进行完善,参照干部竞争上岗程序,将执法经历、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条件;通过笔试、面试和审察精挑细选,组建专职法制员队伍;编列关系脱离派出所,隶属法制部门,受法制部门直接领导。二是明确岗位,落实职责。市局明确规定,专职法制员是派出所执法案卷、执法基础台帐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做好案件审核、执法指导、案卷质量把关等工作,参加派出所所务会,不参加派出所的值班,不参加所内的业绩考核,但必须保证对派出所全部案件的实时审核。三是健全制度,严格奖惩。实行派驻专职法制员周例会制度,法制部门每周召开一次法制员工作例会,研讨疑难案件,学习交流执法工作,及时解决法制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法制员在审核案件过程中,出现较严重执法问题或执法过错的,取消法制员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连续两年以上担任法制员的,在竞争上岗和提拔、聘任干部时,优先选拔使用。

(四)执法全程监督,法制员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办案质量明显提高。法制员从案件受理、采取措施到案件的调查处理,都予以审核把关,提前介入、协助审查、指导取证、提供咨询,有效消除了执法的随意性,及时发现升、降格处理等问题,提升了打击效能。在2009年度全市执法质量考评中,执法质量达到优秀的单位同比上升了10%,执法问题同比下降了21%;全年破获刑事案件、治安处罚案件同比提高12%、33%,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下降9.9%。二是民警执法素质显著增强。法制员积极发挥教员作用,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以执法案卷点评和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为重点,采取法制讲座、现场答疑、典型案例剖析、编发执法手册等形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推动全局民警整体执法素质的提高。三是执法监督职能有效落实。法制员制度实施后,法制部门从原来的宏观监督转变为对办案过程的微观监督。特别是专职法制员人事关系隶属于法制部门领导,审核监督与办案工作相脱离,从体制上保障了专职法制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原则,充分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办案质量。

二、重视执法考评工作,将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坚持全方位考评、多角度监督、实质性奖惩,全市公安民警依法办案的自觉性逐年提高、执法问题出现率逐年降低、整体执法质量逐年提升。

(一)高度重视执法工作,将执法考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自公安部60号部长令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将执法质量考评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促进公安队伍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市局每年召开两次以上的会议,研究部署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市、县两级公安机关都常设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法制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政工、纪检(监察)、督察、装财、审计、信访、法制和从事刑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执法质量考核评议领导小组。同时,立足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内部执法监督,加强执法培训,狠抓各项制度落实,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的执法质量意识、执法责任意识和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为深入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考评,推动执法考评工作动态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针对以往考评对日常执法监督不够的问题,市局从2007年起,将年度考评延伸到日常执法办案之中,实行了“每案把关,实时监督,每月抽检,季考年评”的考评工作模式,将执法考评与案件办理同步进行。一是坚持“三个一”。坚持“一案一考评”,即市、县法制部门通过“执法与监督信息系统”实行办案质量审核、考核同步制,并将个案考评情况和考评分值定期上网公布,作为民警执法资格升级认证的依据;坚持“一月一抽查”,即每月对各基层执法办案单位的接处警台帐、网上录入、案件办理、执法档案建设等情况进行抽查;坚持“一季度一通报”,即每季度对各基层执法办案单位和民警的执法总体情况进行考评通报,同时评选出精品案件和劣质案件,逐卷点评,每年进行两次卷宗巡回展评。二是严格“三查”。一查执法问题整改情况。2008年度执法考评结束后,市局将检查中发现的主要执法问题拉出清单,直接向各分县局一把手反馈具体情况,并由市局党委委员每人包一个县区,分别到10个分县局督导整改,并将整改情况纳入各分县局执法考评档案。二查执法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单位年度执法考评,采取巡回考试、检查、执法奖惩兑现等硬性措施确保民警严格按制度办事。三查执法培训的成效。通过“一月一考”、培训后集中考试、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三是抓住“三个问题”。一抓执法中的突出问题,对隐瞒案件、网外循环、久拖不办等突出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查处到位、追究到位、整改到位。二抓基层执法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掌握民警在执法办案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并予以解决,先后制定下发了丽水市公安局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七类违法行为适用处罚的量化标准。三抓反复发生的执法问题,分析原因,统一规范,下发了两期执法办案的指导性意见。四是紧扣“三度”。一抓广度,通过案件审核、执法考评、复议案件审查、劳教案件审批以及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全市公安机关执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内部监督。市局法制处对办理的行政复议案件“一案一评析”,对审批劳教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执法建议书。二抓深度,落实执法责任,坚持案件主办人、法制监督员、办案单位负责人、法制部门审核民警、局领导五级审核把关制,严格落实执法质量“末位淘汰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充分发挥执法考评奖优惩劣、综合评判的效果。三抓精度,改进考评方式,除对案件实时跟踪考评外,推出三级互动考评方式,由法制部门一家开展考评的模式改为全局抽调执法业务骨干和优秀法制员组成考评组统一考评,实行分县局和办案单位交叉考评、执法业务部门对基层单位联合考评的互动模式。

年以来,阜康市公安局将“五种理念”贯穿执法工作全过程,不断加大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

“将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解决“为谁执法”问题。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多形式多渠道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内化民警心、外化民警行,贯穿到每一项执法工作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

“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贯彻于执法的全过程”,解决“对谁执法”问题。在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市局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在继续建立健全执法责任体系、执法培训体系、执法办案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不适应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执法理念,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贯彻于执法工作全过程,教育引导民警切实做到遇到挑衅、面对复杂情况,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说过头话,不做过激事,切实要求民警做到言行文明、举止得当,合法和实体合法为一体,将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将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解决“让谁执法”问题。为使民警的执法行为和执法过程更加规范,市局继续健全以“个案质量评判制”、“疑难案件商讨制”、“案件评议制”、“法制员审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为内容的执法考评体系,完善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案件审核、严格执法档案的建立。

“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公安工作的核心”,解决“凭谁执法”问题。为切实做到公平正义,市局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依法公开行政管理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及收费和处罚标准;进一步拓展“警营开放”,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公安队伍建设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理顺民意防止涉法涉诉问题发生;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警察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解决“靠谁执法”问题。为充分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市局继续深入推行网上办案、网上办事,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将整个案件从受理、传唤、调查取证、审批、送达执行等十个环节逐一细化标准,统一规范,为杜绝民警的主观错误,严格实行测评制度,以此时刻警醒执法民警规范执法。

自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延安市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要求,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牵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牛鼻子”,确立“以公安信息化推动执法规范化、以执法规范化实现警民关系和谐”的工作思路,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抓”,而是“要下大力气、创造性的抓”,快速自主研发了延安市公安综合警务平台,同步创建了延安公安执法管理“网上执法、监督、服务”的“八大机制”,作为新的工作模式,赋予全市公安机关新的动力,高标准、高效率地规范各级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增强执法公信力,推动了全市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一、找准着眼点,谋划执法规范化建设思路创新

在“三项建设”工作中,延安市公安局党委多次省内外调研,讨论分析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任务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要求。要用有限的财力集中精力谋实事、办大事,一次性投入500万元,研发覆盖13个县(区)的“全市公安警务综合平台”。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三项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十条措施》,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从领导班子的责任落实抓起,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条块结合、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选好着力点,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目标明确

一是“执法服务网上开展”。开办“法制在线”、“疑案会诊”、“法制110热线”,24小时面向基层科、所、队服务,指导民警办案;开展网上法律法规查询,对突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执法问题进行执法预警提示。二是“执法培训网上进行”。网上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训,开办法律专家、学者、业务部门领导、办案能手讲座,实行网上法律学习、考试辅导,民警按年度计划完成学分考核。三是“执法源头网上控制”。从执法源头严格规范接处警、受立案执法行为。民警接到报警和处警后,及时发给当事人《案件受、立案查询书》,当事人可在市局互联网门户网站查询受、立案及案件办理情况。群众报案后,民警没有及时出警,或发现处警后的案件没有上网办理,群众可以在网上向公安机关执法监督委员会提出控告,有效解决了群众报案难和受、立案不实问题。四是“执法全过程网上流转”。实现各警种全部案件的网上办理。建设了“网上办案平台”,从案件受理、笔录制作、调查措施、权利义务告知、法制部门审核、领导审批、法律文书生成等办案全过程网上流转,实现运作程序对执法行为、程序、时限,甚至法律文书制作细节的全面规范。同时,延安市公安局实行“网上流转保程序、网上审核保实体”的“执法质量双保工作法”,提高案件审核把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质量保持了较高水平。五是“执法监督网上实施”。建设了市、县法制部门、办案单位法制员三级执法考评平台,坚持年度、季度、月执法网上考评,法制部门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够掌握整体执法情况;开展日常网上案件巡查,随时发现问题;针对突出执法问题组织网上专项执法检查,指导整改,实现了对执法办案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督。六是“执法过错网上举报”。群众认为民警执法有过错,可在延安市公安局门户网站上举报,市局执法监督委员会确定专人负责收集;市局各部门接到群众网下举报、上级交办、工作中发现执法过错线索时,登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系统”向执法监督委员会报告。市局执法监督委员会在网上指定单位调查,法制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对是否具有执法过错认定后,交由纪检部门追究责任。七是“执法台帐网上建立”。单位和民警个人执法档案与各类执法台账,依据部、省要求的种类和式样网上设置,系统自动生成,达到了规范、准确、完整;八是“执法情况网上通报”。定期公布执法监督、执法考评、错案追究和执法活动情况。曝光不合格案件,对个案进行剖析点评。

为确保“八大机制”的顺利实施,延安市公安局制定全市信息化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六个百分之百”硬指标,即全市民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00%,民警警务通发放运用达到100%,数字身份证书发放率达到100%,民警计算机应用“八会”达到100%,网上办公办案达到100%,网上绩效考核达到100%。提请市委政法委发文,解决了检察院、法院对网上电子印章效力的确认问题。2009年底,进一步扩大网上执法系统的应用范围,研发出具备社区管理、治安管理、公文发布、案件管理、信息交流、系统设置、取证上报、视频监控、对讲呼叫和交警执法十大功能的警务通系统,将网上办案、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网上办公延伸到路边街头工作一线的日常执法,实现了“八大机制”的动态延伸。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市公安机关基层办案单位,实现了人均一台电脑,实现了所有案件网上办理和网上审核,按照公安部的考评标准网上考评。据统计,已网上办理各类案件10895起;2009年10月起试行网上考评以来,网上考评各类案件2875起。年底考评,全市公安机关案卷合格率为99.71%,其中优秀案卷达到66.86%。

三、创造闪光点,落实执法规范化建设效果显著

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延安市公安局坚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与文明、理性、平和执法的关系,着力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全市公安法制部门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推动作用,为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有序开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各部门、各警种纷纷推出进一步切合各自工作实际的新亮点。政治部门积极开展网上绩效考核,把单位执法记录和民警的执法表现列为评先创优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纪工委实行网上谈心制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辅导,筑起执法“防火墙”;指挥中心制定接、处警规范,从规范一言、一行做起,还创新了接警回访工作机制。刑侦、治安、经侦、禁毒、交管等主要执法部门,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第一任务,贯穿于日常工作,并从执法细节入手,用真诚的感情和规范的执法行为,感动老区人民群众,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交警支队出台了12条便民利民措施,针对进城农民工无证驾驶农用车辆,一度影响延安市区交通秩序的问题,没有简单地进行处罚,而是采取了“变罚款、拘留为学习、培训”,将违章农民工送驾校进行驾驶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驾驶证。既维护了城市的正常交通秩序,又为农民工办了实事。特别是坚决将车管业务下放到县区级公安局,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宝塔公安分局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开展了“五小四第一”活动。五小,即:“办理小事情、查破小案件、化解小矛盾、息诉小信访、送去小温暖”;四第一,即:执勤执法“送上第一个微笑,敬好第一个礼,问好第一句话,办好第一件事”。枣园派出所,把基础工作与警民共建结合起来。当地居民结婚、生小孩、过寿时,民警送去红色、粉色、金色卡片祝贺,卡片的一面提醒群众及时办理迁移、上户等规定和民警联系方式;居民家里有丧事,送去花圈和白色卡片哀悼。

第二篇:烟草专卖-县级烟草专卖局执法主体建设

县级烟草专卖局执法主体建设

摘要:近年来,县级烟草专卖局执法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强化是行业上下一项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当前行业正在开展的优秀县级局创建活动是县级局执法主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从县级局执法主体建设的意义、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一些具体工作的开展做以下探索。

关键词:烟草专卖 执法主体 职能建设 长效机制

烟草专卖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形势下的县级烟草专卖局肩负着稳定我国烟草市场根基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机构对县级烟草专卖机构的职能定位,强化执法主体意识,加强各项基础工作,规范烟草市场经营秩序,发挥其位于市场前沿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担负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重任。

一、强化县级局执法主体地位的意义

(一)加强县级局执法主体建设,是贯彻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需要。《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设有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市、县,由市、县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内的烟草专卖工作,受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以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为主。”因此,县级烟草专卖局作为一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执法机关,承担着代表国家履行烟草专卖工作的职责和权力。

国家法律法规赋予县级烟草专卖局管理辖区内专卖工作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项法定职权,县级局必须发挥自身职能,严格依法行使。由此可见,县级局是国家烟草专卖组织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级执法主体,为国家在开展烟草专卖活动中提供着基层组织保障,发挥着贯彻落实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基础作用。

(二)加强县级局执法主体建设,是凸现烟草专卖依法行政的需要。

行业机构改革之后,县级公司法人资格被取消,形成了市级公司为市场经营主体、1 县级局为专卖执法主体的新格局。由此在组织机构上县级局行政法人职能得以突出和强化,进一步实现了县级局专职化、专业化建设,使县级局更能集中精力抓市场管理,有利于专卖管理上实现理性回归。

县级烟草经营管理职能的上划,使县级烟草摆脱了经营上繁琐的事务性应酬,更能够专心致志搞市场管理,一心一意抓打假打私,理性地对待专卖内部管理监督,从而提升县级烟草专卖依法行政水平,稳固行业专卖管理根基。同时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弱化了“经营”色彩,增强了执法的严肃性,提升了执法的力度,更加符合依法行政的时代法制背景要求。因此,只有从行业体制深层次改革的大局着眼,从依法行政的必然趋势,把握行业整体发展脉络,才能更清晰更准确地认清县级局的职能定位。

(三)加强县级局执法主体建设,是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按照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从烟草行业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解决“效率与自律”两个重大课题入手,由行政垄断向经济垄断转型的战略高度做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国家局对省局(公司)、市局(公司)和县级局的职能进行了新的界定,在全行业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使市公司成为市场营销主体的情况下,县级烟草专卖局的职能明确定位为充分发挥专卖执法主体和基础作用。

从改革情况和当今的发展形势来看,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重新界定县级局职能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经营管理环节和成本,更应理解为是加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解决烟草作为特殊行业在垄断体制下的深层次矛盾,从而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和能力的迫切要求,是在市公司成为市场营销主体的架构下,建设全国统一的销售网络,培育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强化县级局执法主体地位,实现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巩固和加强烟草专卖管理的历史选择。

二、以健全机制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县级烟草专卖的执法制度

(一)加强联席会议制,建立打假长效机制。1、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这一司法文件的出台,为我们开创了卷烟打假新局面,使烟草打假由行业行为,上升到了政府行为,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

2、县级局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多方联系,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烟草专卖工作的重视。逐步探索建立由县级政法委牵头,公检法烟等部门为成员的政法、烟草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辖区烟草专卖形势,共同研究涉烟案件的打击和惩治工作,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烟草专卖执法力度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情报体系建设,提高案件侦破能力。

1、要正确处理好“打假破网”和“案件经营”的关系,强化案件经营意识。案件调查人员在案件查处过程中,要着重研究案件的可挖掘潜力、可利用价值,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查获的假烟来源去向认真进行追根溯源,对于有价值的线索,要与公安机关一起认真分析研究,建立违法经营档案,逐步查清制假售假网络的组织结构、覆盖范围、仓库位置和主要成员的活动规律,切实围绕标本兼治、重点突出、整体作战的工作思路,确定打击重点,集中力量抓源头、端窝点、控网络、破大案,在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案件上寻求突破,并适时开展战役性打击行动,做到人赃俱获,摧毁完整的制售假烟网络。

2、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建立准确可靠的卷烟打假情报体系。第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动全体人员尤其是一线岗位人员积极发掘和反馈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法律法规和打假政策,公布举报电话,公开打假奖励机制,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参与打假的积极性;三是要积极加强与公检法、工商、交通、通信、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四是要培育好卷烟打假“线人”,并搞好与职业打假“线人”的合作,以经济手段获取案件线索。要通过对各种有价值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对涉烟案件线索的科学经营,做到以查抄点、以点找人,以人寻线,以线破网。最终实现打击一个、震慑一方的目标。

(三)落实专卖、营销联席会议,提升专卖控制市场的针对性。

县级卷烟营销部和营销人员负责本辖区的卷烟营销工作,尤其是客户经理每天工作在市场上,与卷烟零售户有平等的业务交流和沟通机会,没有实际的对立面,获得 3 的信息资源也能反映市场的实际状况,因此建立和完善县级营销与专卖线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县级烟草专销联席会议主要是互通市场信息,研究贯彻落实上级机关的会议、文件精神,保持目标行动的一致性。通过定期召开专销联席会议,使县级局对辖区市场和经营户的活动情况有全方位的了解,能有的放矢的制定专卖管理对策,保证对辖区市场的有效控制,促进营销网络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许可证管理,建立专卖管理体系。

县级局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烟草专卖法律的规定负责辖区内烟草市场管理,以及对同级营销部门和辖区卷烟市场规范经营情况实行监管,而做好零售许可证的管理工作是控制好市场的前提和保障。

在许可证办理程序上,县级局要向广大零售户明确办证的许可条件、申请资料及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对待群众的办证申请要按照合理布局的相关规定,坚持从实际出发与从严把握相结合的原则,联系县域城乡市场的实际情况,统筹做好零售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要重视农村市场的在未来烟草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抓好农村卷烟零售户许可证发放工作,不断创新许可证管理方式,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零售许可证控制零售户资源的作用,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多管齐下,切实加强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

(一)坚持“凡进必考、持证上岗”原则,提高专卖队伍人员综合素质。严格落实“凡进必考、持证上岗”的录用选拔机制,凡从事专卖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全省组织的专卖人员资格考试,取得配发的检查证件后方可上岗从事专卖管理工作。严格内部管理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不能胜任专卖执法岗位的人员要及时予以调整或辞退,确保专卖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

文明执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具体表现,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开展文明执法,这就要求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寓管理于服务,服务管理相结合。目前县级局执 4 法队伍工作人员大多以招聘人员为主,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一是要建立学习机制。建立严格的培训计划,认真学习《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广泛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加强学习许可证管理办法、准运证管理办法等烟草行业办法规定和制度禁令,丰富法律知识,提高对案件的处理能力;二是通过开展集中培训、互相帮教、个人自学等方式积极打造“学习型”队伍;三是通过经常性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法律实践等活动,将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只有我们的专卖管理人员娴熟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惩治不法经营行为,打击涉烟违法犯罪,才能更好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严格落实《劳动法》,加强工作激励,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严格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与聘用稽查队员签订合同,做到依法用工,依法管理。在市局确定的岗位工资标准基础上,建立绩效考评体系,科学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的奖励,并使聘用人员在福利待遇和健康体检等方面拥有与正式员工平等的权利。开辟聘用员工的晋升通道,积极为特别优秀的聘用专卖队员提供施展个人能力的平台,在专卖管理岗位竞聘活动中,吸收聘用员工参与,提供竞聘烟草专卖管理岗位的机会,让聘用工在烟草专卖队伍里感受到关怀和希望。

四、严格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县级局的执法水平。

(一)切实加强行风建设。

县级局做为一级执法部门必须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对待来访群众要努力做到“三要”、“三不准”、“三个一”。“三要”就是要仔细听取当事人陈述,要认真做好投诉记录,要耐心做好回答解释工作。“三不准”就是不准推诿扯皮,不准含糊其词绕圈子,不准节外生枝设置附加条件。“三个一”是指受理专卖零售许可证时,要做到第一时间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县级局要勇于承担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重担,坚持“内管”与“外打”齐抓并重,5 积极制定内部管理监督的具体措施,深入开展对辖区内卷烟经营活动和卷烟市场的管理监督,严肃内部专卖管理秩序,促进卷烟经营活动依法规范运行。

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加大对基层稽查队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严禁“吃、拿、卡、要”现象,纯洁执法队伍;三是严格劳动纪律管理,充分发挥工资杠杆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二次绩效奖励机制,实现收入分配激励作用。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方针,县级局对所属部门安全工作负完全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基础工作,树立全员安全意识,引导教育职工自觉遵守安全法规,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时整改隐患,坚决避免各类安全事故,促进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

加强县级局执法主体建设,切实发挥职能作用,认识是根本,机制是手段,队伍是保障,管理是基础,面对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县级烟草专卖局的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积极加强正规化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筑牢烟草专卖前沿“阵地”。

总之,县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要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创新专卖管理思路,严守和贯彻落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行业宗旨,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改革的要求调整专卖管理方式,更新管理服务观念,发挥县级局在维护卷烟市场经济秩序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力做好卷烟市场秩序的监管工作,为烟草市场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做好开路先锋,进行保驾护航。

第三篇:执法主体试题答案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主要检查内容有哪些?

1、卫生许可情况;

2、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检查合格证明》、培

训情况;

3、卫生管理制度制定、落实情况;

4、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情况;

5、各种客用卫生用品、消毒品、化妆品等使用情况;

6、防蚊、蝇、蟑螂和防鼠等设施情况。

二、卫生监督所工作职责?

行使全县卫生监督执法职责;承担全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卫生行政执法任务;对各类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案件进行查处,对各类卫生许可实施监管;组织实施对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三、公共场所客用卫生用品、消毒品、化妆品卫生监督检查方法?

是否符合有关卫生要求,并进行索证;各客用卫生用品、消毒品、化妆品等应有卫生许可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及地址、保质期等中文标示,使用场所经营者应索取产品卫生许可批号、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四、填空:

1、对于未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或(过期)、超范围的,责令(改正),依法处罚。

2、防蝇、防蟑螂、防鼠设施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改正,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

3、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十)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

4、国务院《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第十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检查。

5、卫生监督执法主体是上级(上级卫生局)。

第四篇:土地执法监管长效之路

土地执法监管长效之路

——湖北省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2011-05-27 | 作者: | 来源: 中国土地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湖北省各地对构建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通过设立试点、联系点的方式始终关注和参与湖北省的长效机制建设,以试点、联系点单位执法监察工作成果为平台,通过了解当前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借此推进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基本情况

主要做法为切实做好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了工作基础较好、管理较规范的荆门市、武汉市江夏区等 5个市、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加强指导。各试点单位结合实际,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交流推广,保证了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中,各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争取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支持。各试点单位根据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对构建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抓源头,抓预防,实现关口前移;抓领导,抓问责,优化执法环境;抓网络,抓联动,协调部门配合;抓规范,抓保障,促进执法到位等方式,逐步探索建立了 4个方面 29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取得的成效通过建立土地执法联动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责任;二是从制度上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执法管理中的工作责任和问责奖惩措施;三是强化了各相关部门的土地管理责任,各部门密切协作、合力执法,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实现了土地资源从 “一家管、大家用 ”到“大家管、大家用 ”的可喜转变。

各地大力推进执法监察规范化建设,落实相关部门联动执法和项目用地全程监管制度,加大动态巡查和违法行为查处打击力度,巩固和保持了“百日行动 ”工作成效 ,有效遏制了全省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高发态势,土地利用与管理秩序实现了根本好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调配合,土地执法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保护土

地资源的工作合力,改变了执法监管工作的被动局面。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湖北省在建设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土地执法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土地违法查处力度有所加强,但仍不容乐观;行政处罚执行得到加强,但仍不到位。这既有长效机制本身的问题,也有长效机制在落实中的问题;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中的弊端,也有法律、制度上的缺陷。但归根到底,土地执法监管主体的职责不能充分履行到位,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就不能从根本上健全。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但事实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监管缺乏力度,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要求政府主导、依靠一些强势部门甚至企业来配合,从侧面反映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尽如人意。

1.体制不顺。湖北省目前的垂直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管理措施的落实仍然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敢查也不会去查,更不用说去问责。

2.机制不畅。一是内部监管机制的不畅。一说到执法监察,人们都习惯地认为是执法监察机构和执法监察队伍的事情,有的科室、单位往往只履行了办事职能,而忽视了日常监管职能。二是违法查处督办机制。目前,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督办大多为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督办或者国土资源部门内部督办,这种性质的督办效果不明显。真正有效的是外部督察,但土地督察机构严重缺位,整个湖北省除武汉市政府设立了土地督察办公室以外,其他市县都没有设置相关机构。

3.法制不全。我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修改,正逐步走向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冲突、部分法律条款存在空白、处罚条款操作性存在欠缺,因此对于没有把握的违法行为,执法监察人员宁可不查,也不愿冒风险。

4.队伍不强。目前湖北省国土资源系统普遍设立专门的执法监察机构,同时为弥补行政编制的不足,又组建了执法监察队伍。但法律上对土地执法监察队伍设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全凭国土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商,现有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在编制、经费和人员上五花八门,不能统一。

5.保障不力。一是身份保障不到位。截至目前,绝大部分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身份没有落实,依然是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大量的执法经费并没有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部分县市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三是装备保障不到位。据统计,湖北省各级执法监察部门平均每个单位车辆0.24辆、计算机不到1台,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设备、手持GPS、便携式微机更是不足0.1台。装备保障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动态巡查和执法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四是人身安全保障不到位。早在2005年国土资源部就规定“应比照信访工作给予执法监察工作人员相应的岗位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执法监察工作人员办理人身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但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执法人员未享受如此待遇。

6.手段不硬。近年来,各地虽然加大了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但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止土地违法的强制措施,即使能够及时发现,也只能下达一纸《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事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调查取证也有类似的问题,当事人不配合,以种种理由和借口不提供资料,甚至躲避调查、拖延时间。

政府监管职责的缺失。应该说目前各级政府土地管理的主体地位日趋明确,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从实际运行状况来看,政府缺位、失位现象依然存在。

1.政府本身成为违法的主体。少数基层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存在违法征收集体土地、违规出让国有土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政府土地违法的宗数虽不多,但违法面积一般较大。

2.政府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姑息纵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不顾法律法规的规定无条件满足个别企业老板的用地要求,允许其先占后批、边占边批或批东占西;在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时,又向执法部门施加压力或者进行干预,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幕后推手。

协管部门配合的欠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有纪检监察、发改委、建委、规划、房产等职能部门,有供水、供电等产业部门。阵容不能说不强,力量不能说不大,但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在一些部门的思维中,土地执法监管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主体意识存在欠缺和不足;土地执法监管事关违法者的切身利益、政府的利益,并且造成的损失一般比较大,小则影响个人、家庭、单位的正常运转,大则影响地方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社会稳定。如果配合执法,就意味着将矛盾集中在本单位、本部门身上,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长效机制要管长远,就必须上升为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而目前各地开展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一般只停留在市(州)甚至县(市)层面的“小打小闹”,制定的文件制度也许换一任领导、换一个环境就会失效。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制约,很难在全市、全省、全国形成土地监管“一盘棋”。

村级监管职责的流失。自国土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土地管理体制,但恰恰留下了村委会对土地管理的空白。湖北省一些地市通过聘请村委会主要领导作为协管员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使农村用地更加规范有序,但这种职责的履行不是村委会自愿自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保护耕地的行为,而是建立在政府、国土部门的压力以及经济激励基础之上的。因为报酬偏少(人均每月100元左右)、集体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和村民建房客观需要等因素,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村委会所能掌握村民的生产生活资源越来越少,对村民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弱,监管手段极度缺乏和软弱,仅凭村委会的《村规民约》和负责人的个人威信来劝说、制止,成效不大。同时,在协管员管理上,往往只重视职责的履行,而忽视培训和考核。在协管员的经费上,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筹,显然难以为继。更多的地方由于经费的原因,几个村委会聘请一个协管员有的甚至没有聘请协管员。

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要以实现保增长和保红线的有机统一为目标,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着力从困扰和制约长效机制建设的体制、法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努力构建起以共同责任机制为核心、以“全员监管”、“全程监管”和“联动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夯实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法制基础

1.弥补法律缺陷和空白

结合新一轮《土地管理法》修改,尽量弥补法律在土地执法监管方面的缺陷和空白,建立与土地管理现实相适应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2.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的强制权力

建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有关部门加强土地管理立法工作,健全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当前,在国家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各地方人大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可以在坚持不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加快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以地方立法赋予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必要的强制执行权。

3.改革完善土地审批制度

建议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对现行土地审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一是由省统一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贯彻“好而快则先”的原则,对用地计划实行差别化管理,以保证重点区域、扩大内需重点建设项目和公益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二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用地审查报批职责,强化省级审查责任,进一步精减报批资料,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减少被动违法。三是对于先行用地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县(市)级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缩短项目报批和开工建设时间,有效防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四是适当给基层政府下放审批权限,如小面积的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可考虑放权地方政府审批,省级政府主要实行规划和计划控制。

4.建立农村自治管理模式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集体土地归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实质上赋予了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对集体土地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一是在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镇村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职责,使干部群众明白管理土地、保护耕地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增强主体责任感,主动实施管理。二是形成以村(居)委会为主体,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基础,以村规民约为载体的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模式。三是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形成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归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或落实村内耕地占补平衡及土地开发整理。

探索创新机制,推进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1.强化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共同责任,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2010年以来,湖北省大多数地方逐步探索建立起共同责任机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相关制度和责任还需进一步明确。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公安、检察、法院、纪检、发改、建设、水利、林业、电力、工商等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联动执法办法,并明确相应责任及追究办法,便于基层执行。

2.加强土地执法监管网络建设,突出村级协管员前哨作用一方面要打造国土资源部门内部 “全员监管”和“全程监管 ”平台,明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把手”对执法监管工作负总责,部门内部各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 “批、供、用、补、查 ”等各个审批环节的全程监管力度,防止内部审批程序性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将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特别是要推广村级土地协管员制度,将协管员的津贴补贴及奖励纳入财政预算(建议从基本农田保护基金中列支),形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大监察格局,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建设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

3.严格土地违法问责制度,突出国家土地督察监督政府职能

一方面要积极向中央和组织部门反映,将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责任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考核、层层问责;另一方面要严格

依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对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进行问责,保持土地管理的高压态势,规范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批地用地行为。

4.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突出经济杠杆作用

调动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配合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参照 “百日行动 ”中奖励用地指标的办法,在用地计划、土地整理项目、创新试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建立工业反哺或者农业补助等政策,激励政府严格土地执法监管的积极性。

强化基础建设,确保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发挥作用

1.努力打造执法监管信息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整合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的有机结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卫星遥感监测作用,完善卫片执法制度,拓展卫片监测区域,加快实施全国“一张图 ”工程,实现综合监管的目标。二是完善“12336”举报电话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执法监管的积极作用。三是整合“批、供、用、补、查 ”系统平台和地籍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信息监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土地供应和利用的动态监测与监管。

2.切实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对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特别是基层国土资源所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一是要加强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足额安排编制,配齐人员,执法监察人员编制实行单列,由省级编委直管,给予有效保障。同时,在当前人员编制不能落实的情况下,建议各基层国土所加挂 “执法中队 ”的牌子,纳入执法监察队伍序列,由支队、大队统一调配,实现力量的整合及有效利用。二是要将土地执法监管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断改善执法监察队伍执法车辆及通讯工具等装备,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安排专项资金为执法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是要加强土地执法人员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 陈汉江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吴鄂阳荆门市国土资源局 姚远松枝江市国土资源局 闫中伟)

第五篇: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工作,着重长效创新机制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工作,着重长效创新机制建设

内容提要:

反腐倡廉必须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构建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是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5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要在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制度设计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创新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科学的防腐倡廉激励机制,建立制度执行力的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予以着力强化,通过创新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创新反腐倡廉监督机制、创新反腐倡廉信访机制、创新反腐倡廉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利于全面系统地T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为抓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把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是因为只有坚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制度的落实,增强制度的实效,才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有效预防和解决反腐败机制有时失灵或反应滞后问题,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约束有限、监督乏力等现象。反腐倡廉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

一、当前影响和制约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

当前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

1、制度执行意识不强。很多部门和单位对制度的建立相对较为重视,但对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够重视,有的往往停留在纸上,没有把制度作为一项强制性要求和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加以宣传教育和引导,以致不少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制度的熟悉了解程度不够、对制度执行的刚性认识不足,造成制度的失范,未能达到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导致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脱轨,形成两张皮。

2、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性。当前,制定的制度多、范围广,但有些制度存在交叉,甚至矛盾的问题,在执纪量纪过程中,不知所从,难以有效发挥制度作用。有些单位不是按照自身实际制定制度规范,而是直接套用上级的制度规定,搞上下一般粗;或是制度制定前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使制度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大大降低。很多单位建立了不少制度,但有些制度的缺陷比较明显: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针对性;三是缺乏可操作性。当前一些制度规定过于笼统、原则,没有制定相关落实制度的配套制度或实施办法,使制度难以落实。很多单位都没有量化的刚性要求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客观上给一些腐败分子留有可乘之机,使其打着“制度”的旗号办着不制度的事。

3、落实执行不到位。一些腐败问题频频在某些领域发生,并不是这些领域没有这方面的制度,而是有制度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从而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一些单位和个人视制度为无物,头脑中没有制度概念,按自己意志行事,经常违反制度办事;有些单位和个人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利的制度就执行,无利的制度就不执行。

4、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机制缺失。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谁违反了制度谁就要受到责任追究。但在实践中,有不少部门和单位对违反制度的情况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对于一些轻微的违纪违规行为过于较真会影响工作,不到严重违法违纪不予理会。有的单位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不量化具体的惩戒标准,笼统地称“严肃处理”,结果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加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反腐败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体制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党的建设及国家法制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推进反腐败制度建设,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坚决而又务实,把整体规划与循序推进有机结合起来。要特别注重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加强制度的系统性,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一)在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上下功夫

要提高对制度建设科学性的正确认识,增强科学制定制度的自觉意识。科学的制度必须要符合反腐败制度建设规律,适应反腐倡廉实际要求,公平公正合理,目标明确具体,内容完备,措施得当,便于操作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对已有的制度进行全面审查,予以完善,对需要制定实施细则的予以配套完善,使这些制度达到应有的质量。针对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制度空白,要周密研究,及时建起制度规范,使腐败之风无空可钻,从制度上杜塞漏洞。要强化廉政制度的针对性,围绕人、财、物权力运行,针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大反腐败制度建设力度。

要加大制度改革创新力度。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况且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制度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尤其对一些重要制度,要不断总结运行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使制度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注重制度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水平

在制度设计中,要注重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制度建设重在防范,既然要防范,制度设计就要有一定的提前量。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与不断完善,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制度来规范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多,在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给事后的纠正带来了很大的工作被动,特别是对一些风气性的问题,如果不能早发现、早制止、早规范,不但纠风的成本高,而且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也更大。因此,作为制度的设计者,要洞悉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灵敏反应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信息,及时提出制度建设预案,既不让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陷于无制度规则的犹豫徘徊中,又不让他们因为无制度规则的约束盲动蛮干而承担过错。

防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有系统性。制度建设要有大局观念,要从全盘的角度制定关联制度,既要纵横交错,又要泾渭分明,织严制度网络。让制度之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制度建设系统性的最佳体现,也是制度建设的较高层次。与此同时,要为制度建设卸载减负,该交给法律处理的,由国家法律来调整;该由国家条例或部门规章来规范的,就按条例规章办;制度建设不能追求大而全,而是应该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实用”。“实用”就是“需要”,既是监督管理的依据,又是党员干部遵守的规矩,不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和空泛的内容,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二是“管用”。“管用”就是有效,在实际操作中管得住人,管得住事,管得住权,并能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违规必纠的体系,这才叫“管用”;三是“好用”。“好用”就是制度的内容精炼、明了,易记易行,不繁琐,好监督;四是“可用”,“可用”就是“可行”,既有实体性要求,又有程序性规定,可操作,可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可操作性。

(三)创新责任追究机制,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建立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关键,制度建设重在落实、管用。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无制度可依不行,有制度不依影响更坏,后果更严重。我国许多反腐败法规制度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不力。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强力抓好落实,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大家共同尊重制度、遵守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要严格执行纪律,不管谁违反了制度,都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强力推动制度落实。实践证明,维护制度权威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惩处力度,着力建立自动反应、主动出击、及时查处的惩处机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搞下不为例,不搞法不责众,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通过营造违者必查、违者必纠的高压态势,进一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提高震慑效应,使所有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同时,认真分析和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坚持把惩处的过程作为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最佳实践,深入剖析案例,总结教训,进一步堵塞漏洞,使整个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四)建立科学的防腐倡廉激励机制

在防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中,应积极探索各种激励机制和手段,使每个制度执行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乐于遵守制度、乐于执行制度,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者对整个制度体系的信任感和服从感。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奖励和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的正强化与负强化。干部奖惩机制正是运用这一强化功能提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防范违法渎职行为的发生。干部奖惩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应与干部考评联系在一起,在设定奖惩标准时把廉政和反腐作为一个重点,奖励廉政行为,惩处腐败行为,通过一正一负两种强化,增强干部对廉政的认同与趋向,从而达到惩处腐败的警戒作用。在政治上,应坚持把是否维护并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制度,是否按制度办事、是否依靠制度管理、是否善于制度创新,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干部的标准,与干部的晋级和提拔任用挂钩,使其政治上有前途;在经济上,对一些涉及利益调整的重大制度改革,可考虑设立重要制度执行的经济奖励,使其经济上得实利,并通过设计合理的经济奖励策略,最大限度地缩小制度执行者和制度设定者在目标预期上的不一致性,使制度规范约束的对象自觉作出将制度执行到位的选择。

(五)建立制度执行力的监督、评价机制

制度建设的内涵既包括制度设计,还包括制度的执行,因此,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执行力,其实就是落实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力度,就是能否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当前要特别注意纠正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一个偏向,即把制度执行给予忽略的问题。在抓制度建设时,只重视制度实体内容的制定,忽视或是很少顾及制度执行的效果。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保障并完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制度权威性的重要保证。制度执行力的提高,一要靠教育引导,唤起干部群众对制度的信任感和执行制度的责任感。二要靠追究督导,对执行不力的情况进行追究,督促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三要靠评价指导,要建立起制度执行力的评价机制和体系,评价制度的优劣、评价制度建设的效力和效果,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的,要进行修正,是人为原因造成制度不能落实的,要提出纠偏措施,对已经实践证明是成熟有效,在一定领域或行业系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好制度,应尽快赋予法律或法规的地位。

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反腐倡廉工作的实效性

制度创新是制度建设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制度建设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就要把制度创新寓于各项改革开放措施之中,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创新反腐倡廉体制机制,是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教育机制。形成逐级负责的反腐倡廉教育机制,以党校阵地、警示教育基地和电教资料为依托,对领导干部侧重于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对重点部门和关键领域干部侧重于党的宗旨和党纪条规教育,对一般党员干部侧重于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育,提高党风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将教育对象由现任干部向后备干部延伸,由领导干部本人向其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延伸,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二)创新监督机制。强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权利行使的监督,形成前后台之间相互制衡、上级行同下级行相互监督、同级部门和岗位之间相互制约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保证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干部的任后考核工作,对违反干部任用原则或群众反映强烈并查实存在问题的,及时采取组织措施,并追究责任。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建立领导和干部职工座谈会制度和干部职工意见征集反馈制度,进一步规范行务公开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增强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信访机制。按照新时期信访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信访查办工作制度,修订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办法。建立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理顺职能,整合办公室、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部门的力量,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妥善处理信访举报。

(四)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总体目标细化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既明确责任及责任人,又明确完成标准和要求;既有共性目标,又有个性目标;既有全年工作目标,又有阶段性工作任务;既有指导性意见,又有具体性措施;既全面部署,又突出重点,形成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增强考核的权威性,把考核成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下载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长效的执法主体建设(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违法建设执法的职能主体及法律依据(5篇)

    浅析违法建设执法的职能主体及法律依据 在违法建设执法实践中,规划、国土等不同主体对同一处违法建设存在不同认识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主体职能的履行和人......

    加强对执法主体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加强消防执法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现行的消防法监督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

    加强对执法主体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加强对执法主体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作者 电白县公安消防大队)绪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现行的消防法......

    如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如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组员(广1):王莹21 王珊19 (一)什么是公有制? 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资料......

    开展社区工作日重在长效贵在坚持

    开展社区工作日重在长效贵在坚持 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实践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新载体,努力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区委研究决定,在全区建立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制度......

    服务区如何坚持文明服务长效管理(五篇模版)

    服务区如何坚持文明服务长效管理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附属设施,是高速公路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窗口单位,是高速公路司乘人员的集散地,是广大司乘人员在高速公路停留时间最......

    转变执法观念,坚持执法为民[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转变执法观念,坚持执法为民-人民交警为人民转变执法观念,坚持执法为民-人民交警为人民梁永辉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全体民警......

    舟山市农林局行政执法主体及法律依据

    舟山市农林局行政执法主体及法律依据 一、法定行政机关 舟山市农林局(农业)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九条第三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