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连云港委市政府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1:0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13连云港委市政府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13连云港委市政府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7.13连云港委市政府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中共连云港市委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 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2011年 月 日)

(讨论稿)

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工商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市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跨越发展、实现后发先至的重要时期,工商联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苏发[2011]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全市工商联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是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内在活力日益增强,总量已占半壁江山,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生力军。同 1

时,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他们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商联联系着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2.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商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凝聚力量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充分发挥各类商会的重要作用,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工商联作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各类企业、工商社团和工商界人士的联合组织,在协助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是扩大对外经贸交往、不断提高我市开放性经济水平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民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工商联作为商会组织的独特作用更加凸 2

显,成为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经贸交往的重要渠道。加快推进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市的开放功能和辐射能力,必须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抓住机遇、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国际竞争力。

4.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是巩固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领导的需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健康成长,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工商联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担负着团结和凝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重要责任。发挥我市经济领域统一战线重要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广泛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组织动员他们积极投身沿海开发和幸福港城建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扩大他们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5.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统战部组织协调、组织人事共同推进、工商联具体实施、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培训体系,列支专项培训经费。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和自身的历史职责,在 3

党的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通过定期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班、组织专题研讨、开展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建设者素质,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定改革开放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科学发展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6.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商联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创新,把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工商联要搭建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播。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7.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光彩事业促进会、光彩事业基金会的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理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及其他社会慈善事业,积极投身扶贫开发、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科学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维护职工利益的关系,促进 4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8.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争当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市政府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具体推荐评选工作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等部门负责。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优秀建设者精神,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表彰活动人数。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在组织开展各类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的评选表彰时,人选要征求工商联的意见。

9.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党建工作。工商联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刻认识加强党建工作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支持所在企业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工商联党组参与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成立“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总商会委员会”,由工商联党组书记兼任总商会党委书记,积极探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商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10.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建设。按照有较高政治觉悟、有较大社会贡献、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在所联系阶层中有较大影响的标准,切实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选拔和政治安排工作。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安 5

排要充分听取工商联的意见。注重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素质的培养,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强大局意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调查研究能力和参政议政水平。

11.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工商联作为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要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要密切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人大、政协等参政议政平台,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和行业企业合理合法诉求,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工商联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听取相关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的意见。

四、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助手作用

12.支持工商联在经济决策咨询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注重发挥工商联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优势,建立相关重要经济决策委托工商联征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意见的制度,建立与工商联沟通协调的平台,畅通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渠道,在做出相关重要经济决策前,应委托工商联组织召开征询意见座谈会,充分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13.支持工商联建立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载体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载体和机制,为工商联向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息、法律、融资、技术、人才 6

等方面的服务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政府联系工商联工作制度,促进工商联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会晤的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政府、商会、民营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吸收工商联参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支持工商联参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14.支持工商联开展民间外交和对外经贸交往。各级政府要支持工商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巩固和延伸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同境外工商界的交流合作。市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鼓励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赴境外投资考察,共同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积极解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加强与港澳台及国外商会的交流,密切与国外驻华商务机构的联系,拓展我市对外经济交往的空间。政府组织对外经济活动,可视情况安排工商联及相关会员企业参加。

五、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5.加大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力度。建立由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工商联参加的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协调机制,促进我市相关行业组织健康发展。工商联要切实履行有关社会团体业务单位主管单位职责,指导和推动有关协会商会完成法人登记、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内部管理、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活动。工商联要发挥参政议政的优势和综合性商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要吸收各类各行业协会、商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工商联组织,工商联要成为各类行业协会商会 7

交流合作的平台。

16.加快行业组织建设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制定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的具体办法,逐步将有关政府职能转移、授权或委托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开展调查研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制定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完善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功能。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组建行业协会商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促进行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业组织的公信力、影响力。

17.加强异地商会建设。异地商会作为工商界人士按原籍地域组织的商会,具有独特的作用。外省市原则上在我市可以组建一个由原籍地来连投资企业组建的异地商会,在民政部门登记。市工商联是在连异地商会的业务主管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异地商会的领导和管理,并负责加强与连云港市籍在外地商会的联系,帮助解决连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六、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18.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商联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充分反映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的权益诉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工商部门和企业家协会共同推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调处劳动争议中的作用,与有关方面共同解决劳动争议中的问题。

19.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深入开展“关爱员工优秀民 8

营企业家”、“热爱企业优秀员工”和“双爱双评先进企业”等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正确协调处理投资者利益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促进企业和职工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支持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工资协商为重点,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商联自身建设

20.加强工商联会员队伍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各级工商联要按照面向工商界、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工商联会员发展工作。制定切实可行并与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基本一致的会员发展目标。优化会员结构,注重发展在行业中有影响的非公有制企业会员,重视吸收行业协会商会、异地商会等社团为团体会员,适当提升新兴产业的企业会员和各类团体会员的比重,努力形成行业领军企业全覆盖、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覆盖、新兴产业的企业会员和团体会员占有一定比重的会员格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统战部组织实施、工商联以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格局,按照“凡进必评”的原则,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和 9

评选表彰要经过综合体系评价。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积极支持工商联做好综合评价的各项工作。各级工商联要按照思想品质优、社会贡献大、公众形象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培养使用机制,不断调整和充实代表人士队伍。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配合党委政府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帮助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形成人才高地。

21.加强工商联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工商联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中党内外、专兼职人员结构和年龄结构,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履职能力建设,把综合素质好、各方面表现优秀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选拔到工商联的领导班子。大力加强工商联执委会、常委会建设,认真落实执委会议、常委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工商联领导班子和领导机构中的积极作用。工商联主席一般由党外人士担任。

22.加强工商联组织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市、县(区)工商联以及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商会建设,充实、配强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经费保障,切实解决县(区)工商联的人员编制等问题,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和管理会员、联系和服务企业方面的组织作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县(区)工商联领导班 10

子和党组建设,充实年富力强、熟悉经济工作、热爱工商联工作的干部,切实加强县(区)工商联的干部配备。县(区)工商联要做好乡镇(街道)、社区(村)、园区、市场等基层商会建设,按照组织满意、会员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要求,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商会组织。加强对基层商会工作的指导,抓好组建工作,推动作用发挥。

23.加强工商联机关建设。各级工商联组织要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关系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现代商会建设等方面的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符合工商联自身特点的工作制度,促进工商联机关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执行能力和工作效能,更好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着眼工商联和统一战线事业长远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工商联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培养、考核、激励机制,调整充实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优化工商联机关人员结构,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工商联干部与行业协会商会、会员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制度,市工商联设立“权益维护部”,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会员部增挂“行业组织部”,具体负责行业商会建设。上级工商联要加强对下级工商联的工作指导,注重上下联动,努力形成工商联系统的工作合力。

八、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

24.正确把握工商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做好工商联工作的指导思想,正确把握工商联工作的基本要求。工商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是工商联的基本特征。工商联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私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港澳投资企业等,私营企业出资人、个体工商户、在内地投资的港澳工商界人士、原工商业者等。工商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把工商联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特色鲜明、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作风优良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5.加强党委对工商联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听取工商联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商联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落 12

实党委领导班子抓工商联工作责任,支持和帮助工商联依照法律和章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工商联党组主要负责人不是同级党委委员的,列席同级党委全委会;党委召开全局性和有关会议,应视情安排工商联党组负责人参加。按照既要熟悉统战工作,又要熟悉经济工作的要求,加大工商联机关干部的教育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选拔使用等工作力度,并纳入干部培养使用计划,统筹安排。加强对工商联工作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把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工商联工作的宣传列入工作计划。

26.加强政府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工商联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及时解决工商联工作中的困难,为工商联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建立政府联系工商联工作制度,政府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联系工商联。政府召开全体组成人员会议和常务会议,可根据会议内容需要安排工商联负责人列席,召开经济方面的重要会议应安排工商联负责人参加。工商联办公经费和考察调研、教育培训等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7.落实党委统战部领导工商联党组和指导工商联工作的职责。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受同级党委委托,领导工商联党组。要经常研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和工商联工作,协助党委制定并贯彻落实有关工商联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工商联领导班子建设。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和工商联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商联党组书记由党委统战部分管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副部长担任。完 13

善各级统战部领导工商联党组和指导工商联工作的机制,支持工商联创造性开展工作。

28.发挥工商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工商联党组要切实履行职责,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把握工商联工作正确方向。健全工商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党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工商联干部人事工作。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执委会、常委会工作的指导,支持其按照工商联章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正确处理党员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工作关系,支持工商联主席工作,发挥党外干部作用,搞好合作共事。

各地各部门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认真贯彻执行。

主题词:统战工作 工商联 意见

中共连云港市委办公室 2011年 月 日印发

共印 份

第二篇: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市政府文件)(定稿)

宿迁市人民政府文件

宿政规发„2010‟4号

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现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地区城市形象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以较少道路资源运送较大量乘客、增强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促进交通集约发展的需要,是降低广大群众出行成本、节约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效率的需要,是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运输、改善城市环境的需要,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公交优先,就是坚持百姓优先。建市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城市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但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公交出行不便、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理念,推进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在公交规划、设施建设、政策扶持、运营体制、运力投放等方面,全面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二、进一步明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主要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主要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政策扶持、市场互动等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交基础设施,优化城乡运营结构,实现公共交通统一线网规划、统一场站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考核标准,尽快建立起与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节能环保、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二)工作目标。至“十二五”末,市区(含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下同)及各县初步建立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站场为依托,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线路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新格局,形成城市、县乡(镇)、乡(镇)村之间衔接有效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与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5标台以上,各县14标台以上,公交运输能力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35%以上,各县25%以上,公共交通成为广大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100%;市区建城2-3条快速公交线路和公交服务示范线路,有条件的县开展试点工作;建设完善的公交基础设施;推广使用公交IC卡、车载GPS监控系

统,并试点与公交场站、调度指挥中心之间信息联网,逐步实施公交智能化管理。

三、进一步加快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规划修编和组织实施

在“十一五”公共交通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情况,优先修订完善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并维护公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规划修订原则。一是科学规划、相互衔接原则。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城乡路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一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科学性。二是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原则。公共交通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公共交通现状,更要充分考虑宿迁未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实现更大突破对公共交通的发展需求,超前谋划,为今后一段时期公交发展留足空间。三是城乡统筹、线网一体原则。立足城乡客运一体,统筹布局公交线路,实现城乡对接,并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换乘以及对外交通的协调衔接,实现零距离换乘。

(二)调整优化线网布局。根据公交规划,调整线路走向,优化线网结构,增加线网密度,不断提高公交覆盖率,减少公交盲区,实现路通车通目标。市区及三县城区内双向六车道以上的道路,符合条件的都要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合理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车辆的路权分配关系,提高公交车辆运行效率。大力实施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上班车,允许达到规定标准和要求且实行公司化经营的公交车辆进入中心城区经营,确保农民居民单次出行直达乡镇,一次换乘到城区。

(三)科学设置场站设施。按照以人为本、经济实用、富有特色、体现形象的要求,建设公交场站设施。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居住小区、开发区、商业集中区、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区以及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客流集散地和城市主干道,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停车场、首末站、候车亭等设施,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公交保养场、调度中心、换乘枢纽,并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新建(改造)的城市道路,由交通运输部门提出配套场站设施规划和建设要求,经规划部门审定后,纳入当地道路建设改造计划,交建设单位实施。“十二五”期间,市区及三县都要配套建设公交调度指挥中心、换乘枢纽、停车场、首末站以及加气站、充电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各开发区要预留公交首末站建设用地;每个中心镇建有一个农村客运站,每个行政村建有一个招呼站或候车亭。

(四)合理调配运营结构。公共汽车作为公共交通的主要形式,各地应大力发展,将公共汽车作为公交主力向居住小区、商业区、学校、旅游景点、乡镇和农村等功能区延伸,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出租汽车作为补充形式,对非流向性、非时段性的城市客流运输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应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合理确定运力规模。三轮车作为特定时期特定交通工具,应按照规范管理、总量控制、局部限制、逐步减少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启动建设轨道交通。

四、进一步创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运营体制和经营机制

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安全提前下,引进市场机制,鼓励适度竞争,加快推进公共交通行业改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规范有序的大公交格局。

(一)实行股份运作,促进有序竞争。对国有公交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交通运输部门代表政府对公交企业持有一定股份,鼓励同城公交企业相互参股,引导符合条件的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资本投资参与公交建设和经营。允许和支持市区及三县以城市为单位,实行公交经营一个主体或多个主体并存的运行体制,按照统一管理标准和要求,加强行业监管。对现有公交企业兼营其他业务的,必须将其公交业务从公司综合业务中剥离出来,成立规范的股份制公交经营企业,明确企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产权属及相关权益关系,实行公交业务专业化,使公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公平竞争、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推进公司化改造,采取多模式运营。以公司化、规范化、集约化为主导,加快现

行公交经营机制改革。对企业挂靠、承包的公交车辆在“十二五”期间分、按比例完成公司化改造,对新增(更新)的公交车辆全部实行公司化经营。对市与县、县与县、县与乡(镇)之间的线路,鼓励选用公交车型,实行公交化运营模式;对乡(镇)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线路,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群众出行需要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运营模式。

(三)规范市场行为,健全进出机制。公交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对申请从事公交业务经营的,严格审查其经营资质、安全技术、服务质量等条件,采取招投标等方式,公开竞争、择优选择。对经营管理混乱、安全隐患严重、考核不达标以及擅自转让公交线路、车辆、场站设施等经营权的经营者,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收回经营权。

五、进一步完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

由于公交公益性强、覆盖面广、运营成本高,为保证公交正常运行,对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改造、经营亏损等,优先给予政策扶持。

(一)增加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将公共交通投入纳入市、县(区)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列入预算,以不低于省规定标准,逐年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经济补贴补偿机制,对新建(改造)的公交场站、企业新增(更新)符合标准要求且实行公司化经营的车辆及其配备的智能化设施,由政府给予资金补贴。对公交企业的政策性亏损、线路补贴、公益负担(包括70岁以上老年人、学生、盲人、伤残警察、军人、市级以上劳模、高新技术人才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级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审核后,由同级政府给予专项补贴补偿。

(二)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服务)中心、换乘枢纽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政府公益性用地供地方式优先供地;经营性公交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供应。对依法取得的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三)规范公交票价定价和调整机制。合理调整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票价之间的比价关系,鼓励有条件的线路推行公交一票制,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公共交通票价调整实行听证制度,公开透明,充分征求广大乘客和社会各界意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

(四)减免相关税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免收市权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地方征收的相关基金,涉及公交运营及社会各界捐赠赞助资产的相关税费,财政、物价、地税、住建、公安等部门给予减免支持。对不能直接减免的,按“先征后奖”方式予以支持。

(五)广告收益分配。公交站亭广告收益属政府非税收入,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主要用于公交事业发展。对已有站亭,广告收益主体和支付渠道不变。需要提升改造的,如原实施主体愿意按政府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改造的,仍由原实施主体实施改造,广告经营权和收益权在原规定的期限内有效,期限到期及原实施主体不愿意改造的,政府收回广告经营权另行公开拍卖,并进行改造。对政府投资新建站亭,由政府明确实施主体,广告经营权属政府所有,公开拍卖。对公交企业自筹以及政府补贴购置的车辆,车辆广告经营权归公交企业所有;对企事业单位出资购车支持公交经营的,车辆广告经营权归购车单位所有。公交广告发布与设置按政府有关要求和规定统一管理,广告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

六、进一步加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行业创建和监管考核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行业监管考核体系,促进公交企业服务水平的行业形象的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公交品牌建设。全面开展文明企业、文明线路、文明车队、服务明星及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颁布实施公共交通文明公约,健全社会服务承诺制度,重点加强安全行

车、准点运行、文明服务、职业道德等培训,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队伍素质、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打造公交服务品牌。

(二)加强公交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公交运营服务监管制度及其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等级服务评审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交通、公安、城管、住建等部门要依法严查非法营运、破坏公共交通设施、扰乱公交运营秩序、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行为,规范公交市场运营秩序。

(三)加强公交服务考核。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机制,全面考核企业公司化率、经营行为、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车容车貌等。考核结果作为公交企业享受财政补贴、获取线路经营权的重要依据。

七、进一步强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有关责任单位要依据本意见精神,结合自身职能,抓紧研究制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具体方案,认真抓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各项任务的落实。公安、规划、财政、国土、住建、城管等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切实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各项措施抓紧抓好,推动我市公共交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各县依据本意见精神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第三篇: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2010年2月10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做好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2009年,全省上下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拉动农村需求,大力改善农村民生,大力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确保粮食总产达到615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努力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建立健全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继续深化“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健全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一卡通”发放制度体系。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油菜籽临时收储和粮油大县奖励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新增的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今年省级财政安排“三农”方面的项目支出较上年增长30%以上。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全面推进以县为主支农资金整合。完善农业投入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增加“三农”投入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切实落实企业捐赠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长江干流整治及主要支流治理等重点水利建设,力争年内实施水阳江防洪和滁河防洪近期治理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建设。开工建设3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国家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各级财政要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资金,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筹资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56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恢复性除涝和灌溉工程建设,率先实施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恢复性除涝灌溉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再解决34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及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今年改扩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落实农村公路主体责任,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进度,完成全省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扩大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试点范围。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以安徽农网、金农工程等为主要载体,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建设。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

四、着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完善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引导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按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今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积极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培植财源,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和特色经济,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省级以上开发区扩容升级,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对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考核。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加大对县城和中心镇支持力度,整合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城镇配套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合肥等市县与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结对合作步伐,落实具体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工业化水平。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立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在我省城镇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为城镇户口,并享有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支持试点市深化改革,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五、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建设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今年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三大行动,强化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建设1200万亩小麦、1100万亩水稻和500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精心实施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大型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粮食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增加产粮大县奖补资金,增强产粮大县发展能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进一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扶持壮大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动产业整合和集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坚持品牌化战略,集中培育、扶持、推介一批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各级政府扶持的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台•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

七、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改良畜禽品种,推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建设,力争年内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继续实施对规模饲养和新增良种奶牛的补贴政策。扎实推进水产跨越工程,实施鱼塘标准化改造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稳步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启动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创建一批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推进“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创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

八、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形成一批集研究、中试、转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环保、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攻关项目。加强农业引智工作。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立省级农产品加工和农作物生物育种等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强化县域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首批16个主要农产品首席专家负责制度。实施种子工程,加快种子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着力培育几家大型种业集团。抓紧建设基层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土地深松、秸秆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运用。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九、下大力气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潜力,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坚持不懈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省内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劳务对接,密切与劳务输入地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联系和合作,有序引导农民工跨地区转移就业。继续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将农民工纳入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开展各类农民工维权专项行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到今年底建成300个农民工创业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民工本地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创业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和机制,支持和鼓励县级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十、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和农村市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重点办好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和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精心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着力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农业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国际管理体系认证等,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新网工程建设,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中的骨干作用。积极支持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将连锁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现代流通体系,力争今年连锁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65%的行政村。鼓励农家店扩大经营和服务范围。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加快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实施农超对接。支持合肥国家粮食、棉花两个交易中心扩大规模,创新交易方式。全面推行家电下乡网点代垫直补方式改革,进一步加快兑付进度,将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场、林场(区)职工。增选一种家电产品纳入家电下乡补贴范围。

十一、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灵活运用风险补偿、贴息、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落实加强农户金融服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继续推进农村银行组建,积极支持鼓励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为主发起行,稳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今年底全省开业和获准筹建的农村银行35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家以上。落实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挖掘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延伸服务潜力,争取年底前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鼓励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大牲畜、房产等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消费贷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推动县级担保机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信用放大能力,拓展担保业务规模。鼓励设立为涉农产业和农户服务的专门担保机构或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落实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工作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各地开展“信贷+保险”试点和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森林保险试点。

十二、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对国家及省级公益林补偿力度,今年起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到10元/亩。落实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政策。推进长江淮河防护林、湿地保护与利用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加强林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油茶产业。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年治理水土流失300平方公里。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统筹安排3.2亿资金,在全省245个乡镇开展以村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加大两淮采煤沉陷区农民搬迁安置与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

十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改善农村民生,拓宽民生工程实施范围,新增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光荣院和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5项省级民生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对困难家庭寄宿生增加生活补助、取消住宿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到2011年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继续实施皖北和沿淮地区计划生育长效节育奖励措施试点。加快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稳定新农合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和即时结报,将参合农民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对农村重度、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由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承担。继续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按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继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水平,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乡镇政府要妥善安置救助返乡特困人员,尤其是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着力解决“连家船”专业渔民生活困难问题。

十四、切实抓好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552”扶贫行动计划,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重点推进皖北地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皖南深山区、江淮分水岭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贫开发。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社会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实行目标考核,力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

十五、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力争在今年内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集中建设用地置换中免缴留用的各项费用,并整合相关资金,投入到土地整治和村庄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展融资服务。土地整治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要拿出一定比例留给乡镇,优先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建省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加强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的管理。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除了国家禁止的项目,经批准,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由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开发,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给其他组织和个人使用。依法有偿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按规定转让、出租和抵押。严格执行新征地补偿制度,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稳步开展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验,推动土地制度集成创新。

十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探索建立不增加农民负担、有效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机制。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后续工作,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开展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先行试点。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配套改革。完善基层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加快落实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十七、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积极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党员议事会工作,做好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衔接。依法做好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强和改进农村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维护稳定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突出抓好“难点村”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推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装备和力量建设向农村覆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十八、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上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队伍考核评价办法,将农业投入、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纳入考核内容,加强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深入开展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继续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以村党组织带头人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做好选派第四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抓紧落实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的政策,认真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要求。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全面完成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创新和完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持续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查核实工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广泛开展“千企联千村”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来源:安徽日报)

第四篇:贯彻中央《决定》及省《意见》有关情况

贯彻中央《决定》和省《意见》有关情况

市林业局 2004年5月

中央《决定》和省《意见》下发以后,全社会再次掀起了关注林业、重视林业、发展林业的热潮。市委、市政府历来对林业工作非常重视。今天,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林业工作汇报、研究林业工作,我们深受鼓舞、衷心感谢!下面,我们就五个方面向领导汇报。

一、《决定》和《意见》的主要精神

《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林业作出了“双属性”、“双任务”、“三地位”的定性定位,即:“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不仅要承担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要承担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明确提出了“三生态”的战略思想,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按照10年战略机遇期、建党100周年、建国100周年三个标志性时段,制定了“三步走”的林业发展战略。确立了以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为辅助的林业生产力布局。提出了“五个转变”的林业工作方针,即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同时,对林业产权制度、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国有场圃和森工企业改革,提出了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对保证林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扶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科教兴林、依法治林、组织领导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决定》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回答了林业发展所遇到的所有重大问题。《决定》改革力度之大,给予林业的扶持政策之多,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决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林业上最新、最重要、最集中的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林业、重视林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总结过去,反映现在,指导未来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与《决定》一脉相承,是《决定》的进一步具体化。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是“一个主题,一个核心,八个关键。”一个主题就是加快林业发展。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把加快林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走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强领导和政策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一个核心就是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意见》就全面调整林业生产关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为实现林业的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八个关键是:明确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加大林业投入和扶持,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总之,《意见》总揽全局、科学严谨、内涵丰富,是多年林业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决定》精神与湖南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其意义之深、影响之远、作用之大,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我市林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林业整体实力名列全省前茅。我市是湖南省第二大重点林区。到目前为止,全市林业用地18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8%。有林地1578万亩,居全省第3位。活立木蓄积量4671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56.8%,居全省第5位。楠竹184万亩,立竹2.3亿株,居全省第1位。松类林576万亩,蓄积量1754万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杉木488万亩,蓄积量2025万立方米,居全省第3位。每年为社会提供180万立方米活立木和1000多万根楠竹。按国家林业局的统计口径,全市2003年林业产业总产值28亿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

(二)、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198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湖南的决定》后,邵阳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造林绿化高潮。5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60万亩,年平32万亩。1993年底,全市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成为全省第二个“灭荒”市。1997年6月,全市提前1年半基本实现绿化,居全省第一。1999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5%,到202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的号召,大力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51.6%提高到2003年的56.8%,年平递增1.3个百分点,提前7年实现了省定目标。2000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142万亩,其中去冬今春完成60万亩(实际为86万亩,其中26万亩尚未列入国家计划),工程涉及到209个乡(镇、场)、3241个村、15.48万户、58.81万人,创我市历史上造林数量、规模、投入之最。每年的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质量合格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林果结合、林草结合、林竹结合、林药结合”等造林模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省厅先后两次分别在隆回县和邵阳县召开全省退耕还林工作现场会,推介我市的成功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持续增长,与1978年相比,分别递增260万亩、12个百分点、1800多万立方米。并创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3个、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8个、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个、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2个、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1个、省级园林式单位71个、市级花园式单位230个。

(三)、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切实加强。一是依法治林切实加强。全市建立森林公安、检察、审判机构58个(公安43个、检察7个、法庭8个),基层林业站186个,木材检查站43个。近五年来,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5131起,破获森林违法犯罪案件727起,处罚8873人,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1466万元,调处山林权属纠纷1020起,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森林防火切实加强。全市完善了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森林防火机制,市、县(市区)都建立了森林防火办公室;有专业扑火队伍5个,半专业扑火队伍25个,总人数1089人;义务扑火队伍1139个,20912人;营建了望台20座;营造生物防火林带2280公里。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强。各县(市区)均建立了防治机构,并由单一的药物防治转变为综合防治和工程防治。病虫害常年防治率达70%以上,监测覆盖率达8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小区23个,面积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81%,正在逐步形成依托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好局面。五是森林管护切实加强。全市林业用地1800万亩中的51.8%被区划为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932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71.4万亩,国家首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面积338.17万亩。从而结束了我市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的历史,促进了全市生态公益林的有效保护。

(四)、林业产业建设迈出可喜步伐。我市现有松类林576万亩,杉木488万亩,楠竹184万亩,木本药材32万亩,经济林132万亩。各类成一定规模的木竹加工企业1203家,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56家,林产加工业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木竹加工企业共生产木材66万立方米、楠竹900万根、锯材20万立方米、人造板20.6万立方米、松香969吨、松节油612吨、林纸5万吨,加工总产值达14亿元。

(五)、林业科技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科技研究和推广网络,有市级林科所一个、县级林科所6个,国家级科技兴林示范苗圃基地1个,省级科技兴林示范苗圃1个,省级国外松、马尾松种子园3个,省级速生丰产林试验和推广基地各1个,初级以上林业科技人员970人,高级工程师15人。在新品种引进、良种培育、丰产林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居全省领先水平,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15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省级奖励28项、市级奖励128项。比如,“石灰岩山地造林技术”为全国首创;“楠竹速生丰产造林技术”等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和宣传;市林科所与澳大利亚专家合作,成功引进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的桉树,仅两年半时间,平均树高就达10米、胸径达12公分,得到澳大利亚、国家林业局和省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的推广应用试验成效显著。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推广为我市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林业综合效益发挥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市共生产木材2000多万立方米、竹材2亿多根,林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绥宁县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70%均来自林业;全市每年有30多万户林农从事竹产业开发;竹业是51个乡(镇、场)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的退耕还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程,直接增加了林农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已直接获得国家补助2.14亿元,有15.48万农户从中直接受益,户平增收1382元。按8年补助期计算,累计补助达13.5亿元,户平增收8720元。每年的生态林补助资金都在1400万元以上。据专家测算,我市从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三难地”改造、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以来,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1500万吨,增加蓄水量3800万立方米,净吸收二氧化碳630万吨,释放氧气510万吨。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促进粮食稳产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我市前段林业工作,尽管成绩较大,但同省内外先进地区和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相比,尚处在恢复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加快林业发展认识不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林业是一项弱质产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不如其他产业见效快,因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地方甚至连造林绿化任务都不能按期完成。各地对林业重取轻予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重点林区县因财政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重取轻予甚至只取不予的现象尤为突出。

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全市1578万亩有林地,蓄积量4671万立方米,亩平蓄积只有3立方米,虽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表现为单位面积产量低、产值低、经营水平落后。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伐林分减少,后备资源不足。尤其是绥宁、城步等重点林区县已难以满足加工业和人民生活对资源的需求。

三是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全市4671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中,杉、松占81%,其中杉木1965万立方米,占43%;松木1725万立方米,占38%。总体状况是树种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功能薄弱。速生丰产林建设滞后,加工需要的资源短缺现象已经全面凸现。

四是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山林分户经营以后,因农民对森林的“源头”管理不够重视,加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们安全用火意识薄弱,森林防火、防病虫害手段十分落后,导致森林火灾火警时常发生、松毛虫等病虫害屡防不止。特别是我国部分地区发生被称为森林“SARS”的松材线虫病后,严防有害生物入侵的工作十分繁重。

五是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市有包括家庭作坊式的木竹加工企业5000多家,但有一定规模的只有1203家,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6家。普遍是规模小、消耗大、效益低,没有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2003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59:36:5,加工业只占36%,服务业仅占5%,与发达地区的30:50:20尚有很大差距。

六是基础建设十分薄弱。由于投入不足,我市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监测网络、保护网络,以及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网络,要加快林业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林业基础建设。

七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森林分类经营以后,对森林的管护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一些地方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森林生态,特别是不少群众还没有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出现砍得多、造得少,保护不力的恶性局面。使全市生态状况呈局部改善、总体脆弱的态势。

八是经营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主要体现在:林地、林木流转机制不健全,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不合理,森林分类经营不彻底,林业产权制度不完善,非公制林业发展措施不具体等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

九是林业发展资金紧缺。一直以来,全市各级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和造林资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如 2003年公用支出和人员经费开支累计7002万元,财政拨款只有1797万元,仅占总支出的25.6%;1988—1990年,林业部门为造林绿化借用财政周转金400多万元;消灭荒山时期,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担保贷款5000多万元,用于农民消荒造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市县配套资金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经费都是由部门设法筹集。到2010年,我市计划的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设施、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林产工业等项目至少需投资15亿元以上,如国家投资80%,地方还要筹资3亿元,年平0.5亿元,面临着重大的资金缺口难题。

十是林业效益依然低下。以2003年为例,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2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4亿元,林业总产值28亿元。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57%,而林业总产值仅分别占国民经济和农业总产值的10%、21%,发展速度明显过慢,远不能满足建设小康邵阳、林业强市的需要。

三、今后50年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湖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精神,坚持“积极造、严格管、合理用”的林业工作方针,明确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思想,逐步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为基础,建立新的林业生产力布局。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保证林业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不断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0年,森林面积达到16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森林蓄积量达到5500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比例达到51.8%,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7%,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全市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17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的比例稳定在51.8%,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9%,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全市基本解决生态问题;到2050年,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优化林业结构,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现代林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本着“积极造、严格管、合理用”的林业工作方针,着重抓好九大工程。

(一)、退耕还林工程。我市规划退耕还林总面积296万亩,目前已实施142万亩,加上今年国家初步安排我市的21万亩,还有133万亩没有实施,只要国家有计划,就必须全力争取。在退耕还林新造工作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突出治理重点。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林竹、林药、林草、林果间种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积极培育后续产业。逐步将工程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造林管护和后续产业的培育壮大上来,确保“退耕一片,成林一片”,确保退耕农民的钱粮补助不受影响,确保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不受影响。

(二)、国土绿化工程。围绕建设邵阳市百万人口和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农村的目标,在各级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和“绿色通道”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社区为单位的全民义务植树管理考核制度,切实重造重管,做到“植树一块、成林一块”。城区绿化重点是抓好城市公园、道路和居民区的绿地建设。城郊绿化重点是建好环城森林带和森林公园。农村绿化重点是开展“四旁植树”,营造农田防护网。“绿色通道”建设重点是绿化沿江、沿河、沿路、沿库“四沿地区”。争取到201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从27%提高到35%,县城绿化覆盖率从23%提高到30%,公(铁)路、河渠两旁和水库周围基本绿化。制定合理的城镇林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立市内三区区外方圆5公里、县城区外方圆2公里的生态保护圈。到2050年,市区达到绿化覆盖率45%,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公(铁)路、河渠两旁和水库周围可造林地全部绿化。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目前,我市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3.81%,有林地的7.6%,生态公益林面积的12.5%。必须加快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珍稀动植物种源繁殖基地、兰科植物保护基地、鸟类保护基地、黄腹角雉保护基地等,扩大野生动植物繁殖、栖息地。计划到2010年,新建15个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在全市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

3—5个。坚持重点物种保护与生态区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强化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和基因资源拯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物地理区系的完整和平衡。

(四)、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程。切实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在各县(市、区)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森林消防半专业队伍。加大对森林防火资金的投入,由各级政府切实将每年每公顷林地0.5元的森林防火经费落实到位,以强化森林防火设备、设施建设。确保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控制在有林地面积的0.5‰以内。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中心,健全森林病虫害预报和防治体系;以防马尾松毛虫、竹蝗、松材线虫病、外来有害生物“两虫一病一物”为中心,以抓检疫、抓预测预报、抓普查“三抓”等为手段,严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借鉴洞口、新宁、新邵县的经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县(市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基金,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需要。确保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成灾率控制在发生面积的3.5%以内,监测覆盖率达到85%以上,防治率达到75%以上。

(五)、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以松树、楠竹、杨树、桉树、桤木等为重点的速生丰产林,保证木材的有效供给。整合企业、农户和林业技术人员的资金、劳力、技术优势,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股份制经营模式,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坚持新造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抓好低产低效林改造、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努力发展林业生产力。计划到2015年,充分利用低产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新建3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其中重点林区县(市)250万亩(松、竹林100万亩,桉树、桤木、枫香、杨树等100万亩,其它树种50万亩);非重点林区县(区)50万亩(松、竹林20万亩,桉树、桤木、枫香、杨树等20万亩,其它树种5万亩)。

(六)、林业种苗花卉工程。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需要,切实调整种苗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速生型和兼用型种苗。努力建设好种子园和中心苗圃,保证供应林业优质种苗。在继续搞好市林科所湿地松高产脂种子园、市林业局湿地松二代种子园、城步林科所马尾松二代种子园、邵阳县中心苗圃、洞口县中心苗圃、市林科所桉树试验和推广等种苗工程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每年繁育花卉15万盆以上,尽力满足本地花卉市场的需求。

(七)、林产工业工程。重点支持人造板、木竹制浆造纸、木竹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林食品、林药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化建设,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选择一批具有较好的物资技术基础和稳定的市场渠道的骨干企业,列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企业以资产、技术为纽带,以拳头产品、优势资源、专业市场为依托,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加工企业集团。加快林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一批邵阳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计划在大力营建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商品林,保障原材料供应的基础上,新建30万吨竹(木)浆、5万吨森林食品加工、5万吨药材加工、20万平方米竹(木)地板等林产工业项目。确定2—4家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以带动林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八)、森林生态旅游工程。我市有云山、舜皇山、龙山、魏源湖和宝庆森林公园等5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23个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小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力,年平接待旅客仅5万多人次,蕴藏着十分巨大的潜力。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身康复、猎奇探险、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项目,极力融入“桂林—莨山—张家界”的国际旅游大循环。

(九)、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我市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932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71.4万亩,省级公益林221万亩,市级公益林4.5万亩,县级公益林35.1万亩。在全国首次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中,试点面积338.17万亩,每年得到国家补助资金1400多万元。对已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实行立碑保护、严禁采伐,使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五、向市委、市政府的请示

(一)、出台《关于加快邵阳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由市政研室牵头,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精神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在中央《决定》和省《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林业实际,着重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建议在政策中予以明确。

1、关于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问题。随着退耕还林、长防林、速生丰产林等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从56.8%增加到60%,活立木蓄积量从4671万立方米增加到7000万立方米,年均分别递增0.2%、145万立方米,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林业用地面积有限,加上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对林地的占用,速生丰产林采伐轮转地的增加,森林覆盖率很难再有提高,所以,2020年以后,我们没有提出更高的指标。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统计口径,我市2003年林业总产值28亿元,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50亿元、116亿元,年均递增约9%,是比较适度的。

2、关于林业体制的问题。一是在改革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方面,从2006年1月1日起,林木采伐、林地和林木流转必须以重新核发的林地、林权证为依据,以促使各地尽快做好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切实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抓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为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依法抵押、担保、入股、租赁、转让、拍卖等提供合理的价值评估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无序状态。二是在调整完善林木采伐政策方面,对2001年以后营造的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速生丰产林,实行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单列,根据工艺成熟和生长量相结合的办法确定采伐年龄,足额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对生产以竹材为主要目的竹林和农村房前屋后所造林木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林农等营造速生丰产林和新造、低改楠竹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大力造林,绿化美化农村环境。三是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城乡造林绿化工作的领导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绿化工作的通知》和省《意见》精神,切实明确由各级绿化委员会依法履行领导本地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城乡造林绿化工作的职能,绿化委员会下设的绿化组在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体制不顺现象,推动造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四是在森林分类经营方面,由市、县(市、区)建立相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我市4.5万亩市级生态公益林、35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确保森林分类经营得以顺利实施。五是在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国有苗圃改革方面,生态公益林占总面积60%以上的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从事优新品种繁育、种质资源保护的国有苗圃,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时,必须根据市政发[1997]30号《邵阳市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若干规定》,精简管理人员;根据国家林业局规定,按每一万亩7人设置生态公益林护林员。从而将林场在职人员从10361减少到1529人(其中管理人员374人、护林员1155人)。将国有林场(苗圃)现有职工按现行企业保险制度纳入当地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对欠缴的统筹金,个人部分由个人全部缴纳,其余部分由同级政府妥善解决。

3、关于林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全市各级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都没有得到保障,主要是靠育林基金维持正常运转。如2003年,全市林业系统公用支出和人员经费开支700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797万元,占总支出的25.6%;育林基金开支3868万元,占55.2%。国家要求,育林基金将逐步全额返还给生产者,由此产生的经费缺口由同级财政解决。为切实减轻财政负担,我们准备下决心精简人员,对乡镇林业站以山区乡3万亩林地/人、丘陵区乡2万亩/人定编定人,人员从1983人减少到790人;木材检查站从361人减少到280人。精简人员后仍然不足的经费,请各级政府采取同级财政和向上级争取转移支付的办法予以解决。

4、关于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的问题。消耗森林资源的企业,必须按耗材量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工业原料林建设,以解决森林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各级财政应予以保证。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要切实保证林业建设所占的份额。根据省财政每年增加林业投入1000万元的精神,请市、县(市、区)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林业建设。

5、关于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的问题。在科技兴林方面,主要是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网络,组织林业科技人员进一步做好科技推广工作,特别是要着重抓好容器育苗、乡土树种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桉树、桤木、杨树等速生丰产树种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对从事林业开发建设的林业干部职工和分流人员,给予优惠政策。

在依法治林方面,主要是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将森林公安、林业检察、审判人员统一定为专项政法编制或行政编制。已撤销林业检察、审判机构的要全部恢复。根据国家林业局和公安部《关于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参照市委邵市字[2004]4号文件和我省其他市(州)的做法,给予全市森林公安机构与地方公安同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提升机构级别或实行职务高配,保证办案经费,以充分发挥其保护森林资源的主力军作用。

6、关于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问题。一是稳定“两站”队伍。乡镇林业站和木材检查站是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的最前沿阵地,没有“两站”,我市造林绿化不可能突飞猛进,森林资源不可能得到切实保护。我市曾有过50年代、70年代等两次因没有林业站,或将林业站下放、撤销而导致林业建设滑波、乱砍滥伐严重、公有资产流失的历史教训。2000年,邵东、邵阳两县曾实行林业站由县林业局管人、事,乡镇管财、物的所谓“双重”管理体制,出现了林业站人员为完成收费任务而纵容乱砍滥伐行为,造成群众越罚越砍、林业站越砍越罚的恶性循环。为此,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2000年两次机构改革时,明确规定:“对乡镇林业站实行‘人、财、物、事’以县(市)林业局管理为主,乡镇参与管理和依法监督的管理体制”。《森林法》、《湖南省林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林业主管部门的基层机构—基层林业工作站管理本辖区内的林业工作”。因此,我们建议继续维持1995年、200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林业“两站”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林业站为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并对其职能作出明确规定。木材检查站根据交通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布局。二是加强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建议上、下级政府在签订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状时,将造林绿化任务、森林采伐限额、征占用林地审核率、林火控制、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指标,作为责任状的主要内容。上级政府每年将对下一级政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结果,在当地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布。同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源消长审计制度,五年审计一次。

(二)、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在适当时候,由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湖南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推进全市林业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并表彰一批林业工作先进单位、个体造林大户、花卉苗木大户、乡村护林员、民营森工企业家。会期一天。请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和分管领导,林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请周吉平副市长主持会议,魏太平副书记宣读表彰决定,黄天锡市长作主题报告,盛茂林书记作重要指示,并邀请省林业厅、市人大、市政协和军分区领导参加。

第五篇:1号文件实施意见

中共金安区委 金安区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11]1号、皖发[2011]1号、市发[2011]1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治水安民、以水富民”理念,把水利作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进程中,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切实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主要目标。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我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完成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地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全面提升防洪能力,境内平原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圩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淠河、丰乐河堤防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到 2020年,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大幅度降低病险率;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全面改善灌区管理设施和条件,基本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泵站建设与更新改造;进一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依法行政、管理规范的水利管理和水生态保护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全面加强综合水利工程建设

(三)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切实制定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坚持按规划分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平原洼地地区要坚持旱涝兼防、综合治理,提高农田排涝抗旱标准;丘陵山区特别是江淮分水岭乡镇要以小水库、当家塘、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灌溉泵站新建与改扩建、坡耕地综合治理为重点,切实抓好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蓄水供水能力;南部山区要加快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建设、水能开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按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制定“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分年实施计划和方案。确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地位,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 业、土地整治、扶贫、以工代赈、江淮分水岭等项目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项目,应服从《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奖补资金,乡镇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集中重点县建设资金、使灌区支渠以下(含支渠)主要输水渠道基本硬化。突出木南示范区、施桥示范片、孙岗示范片、城北翁墩示范片水利建设,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农田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

(四)加快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发展工程水利。重点实施和推进淠河、丰乐河、山源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今明两年重点对丰乐河及其支流进行彻底治理,对病险水库水闸加固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50座病险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1年实施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其中2座小

(一)型、3座重点小

(二)型和3座一般小

(二)型水库,2012年计划实施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其中一般小

(二)型水库6座和重点小

(二)型4座,突出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强乡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重点乡镇所在地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五)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21万农村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2011年解决9.4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4210万元,2012年计划解决7万人饮水不安 全问题,重点推进城北、马头等16处供水站扩建延伸,形成乡镇、村一体化供水,全面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基本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防止水体污染,建立健全水质检验监测制度,保证饮用水水质达标。简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地手续,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六)加速推进灌区节水灌溉续建配套工程。积极编制好金安区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分重点实施灌区节水灌溉和续建配套工程,其中2011年,组织实施瓦西干渠(K12+000—K15+000段)渠道除险加固工程、淠杭干渠长堰、罗丝岭滑坡治理工程,2012年,组织实施瓦西干渠三岔庙支渠节水改造工程、淠河总干渠淠伍支渠渠道除险加固工程,2013年组织实施瓦西干渠(K15+000—K27+500段)除险加固工程、双河分干渠除险加固工程任务,到2015年,我区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到2020年,全部完成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工程任务,全面提升灌区能力,切实解决我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充分发挥灌区效益。

(七)围绕生态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崩岗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重点加强南部山区、江淮分水岭乡镇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十二五”期间,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km2,坡耕地面积10000亩,2011年,重点治理丰乐源小流 域、荷叶塘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椿树镇瓦院墙波耕地治理续建,2012年,重点治理六舒岭综合治理工程、丰乐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续建工程和中店道班村坡耕地治理。大力开展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成立区水土保持委员会,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力度宣传新《水土保持法》,规范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行为,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规定开垦范围,保护和增加植被,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预防。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积极推进试点建设。加快淠河、丰乐河等河流的水环境治理。加强中小河流、库塘生态调控能力建设。加强重要水源涵养区、湿地和小水库的保护。强化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系统和水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鼓励扶持发展小水电,2011-2012年计划对木厂发电站进行改造和增容,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八)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加强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大力开展堤顶防汛道路改造;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高防汛抗旱物资储备能力,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区、乡、村三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建设整合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水资源 管理、水土保持和灌区信息为一体的水利信息化系统,构建覆盖区、乡、村三级的水利信息网络,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九)加强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综合利用水土资源。重点加强灌区支渠以上渠道、中小河流、重点小水库和一些重要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充分利用好水土资源,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益。

三、加强水利投入和落实政策扶持

(十)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在前3年平均数基础上,每年安排水利建设投入与财政收入增幅同步增长,力争今后10年财政年平均水利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自2011年起,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加大水利前期工作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支持的同时,财政每年应安排不低于200万元前期经费投入。区级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运行维护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且投入总量与增幅要有大幅度提高。多渠道建立乡镇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投入机制。区财政要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维护经费给予足额补助,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足额征收水资源费、河道采砂管理费、临时滩地占用补偿费、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等水规费,全面开展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征收工作,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 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一)用足用活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的政策。利用财政贴息资金项目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财政对公益性中央和省水利建设贷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

(十二)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探索设立水利投资公司,搭建水利融资平台,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建立完善收费补偿机制,实行政府补贴,通过业主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水利项目。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力度,争取全区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奖补资金不少于45%。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鼓励企业投入资金用于乡镇中心段的中小河流治理,并给予政策优惠。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四、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十三)创新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健全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组建模式,进一步落实建设主体责任;加强招标投标、建设市场、质量安全等监管措施,建立水利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强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水利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责任,优化水利建设环境。明晰“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对跨乡镇的水利工程原则上由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或委托主要受益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同一乡镇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依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组织,落实管护主体,加强工程运行管理,保证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十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规范取水单位计量设施安装,2012年在全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用水效率监管名录。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乡镇用水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严格执行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设施和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方案按取用水监管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备案。加强水源保护和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区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依据,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 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十五)强化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等制度。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建立健全专职水政监察大队,加强河道及其堤防管理,严禁在河道内非法采砂,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道水域,严禁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一批实用先进技术。

(十六)健全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全面改善基层水利的管理设施和条件,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站所,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理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

(十七)积极推进水价改革。核实有效灌溉面积。结合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调查摸清我区实际有效灌溉面积和用水量。水利工程供水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 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按照促进节约用水、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降低农民水费支出,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灌溉工程良性运行。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制定从水闸控制的河道取水和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价格,稳步推行乡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八)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管、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水土保持、河道采砂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将水利建设和改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列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建立行政领导任期水利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领导责任和部门责任。要把水利发展实绩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加强督查和考核,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十九)强化部门职责。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水利行业管理,担负起水利建设和改革的重任,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加强水利工程监督和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好投资计划,并及时做好计划下达工作;财政部门要根 据当年预算资金的安排和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调度资金,保证工程用款;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水利工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指导项目单位及时办理工程建设用地报批手续。宣传、公安、环保、交通、林业、审计、电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支持水利建设,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二十)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培养和选拔大学专科以上各类水利人才。深化水利单位内部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服务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强水利实用人才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十一)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工作。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下载7.13连云港委市政府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7.13连云港委市政府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工作总结

    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工作总结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通知”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安排,市招商局派驻X村......

    贯彻中央1号文件发言稿(大全5篇)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1号文件,也......

    国家旅游局关于贯彻中央6号文件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旅游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3-07-29 【生效日期】1993-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旅游局关于贯......

    中央、省委创先争优实施意见

    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

    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安排意见

    关于认真学习宣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精神的安排意见各村党支部、村委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

    《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提出以下规范意见: 一、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有......

    市政府支持电网建设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市政府支持电网建设实施意见为加快全市电网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2010年前我市支持电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强化规划管理各区(市)县政府在编制城......

    市政府关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