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州市农机推广工作的调查与分析
德州市农机推广工作的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机补贴政策的不断加大,德州市农机事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一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机械地膜覆盖、精少量播种、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为德州市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这些新技术、新机具的全面推广和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农机推广的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德州市农机化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44万千瓦,拖拉机发展到24.9万台,联合收获机达到17200台,农用排灌机械达到36.07万台,各类配套农具达到27.43万台。德州市现有市级农机推广站1个,县区级农机推广站11个。全市共有农机推广人员53人,其中基层农机推广人员42人,占总人数的79.2%。广大农民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需求十分迫切,给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市农机推广整个体系基础弱、底子薄,管理不完善,不利于工作的全面开展。因此,如何使我市的农机推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机构不健全。虽然全市各县区都设有农机推广机构,但有的推广机构和行政科室混合管理,没有单独的办公地点和人员,不利于推广工作的开展。二是专业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减少。一部分从事农机推广、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走向社会、一部分人员老化以及对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招收人员的控制,导致从业人员日益减少,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等公益性工作受到影响。三是整体素质低。全市仅有农机推广科技人员30人,占总人数的56.6%,专业素质偏低。目前在县乡两级从事农机技术推广的人员中,特别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的少,同时技术精、会经营、具有前瞻性、能实干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2.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法》对推广工作的经费保障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大部分县财政困难,财政除拨给农机推广人员部分工资外,其他没能安排任何推广专项经费。由于没有农机推广经费,因此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低耗多样性方向发展,我市的农机推广力量明显匮乏,投入的推广经费不能满足机具从引进到试验、示范、推广、验收等每个环节的开支,无法展开实质性工作。一些县级农机推广站由于经费缺乏,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不适应新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自主开展科技活动的实力不强。
3.社会关注程度不够,社会普遍对农机推广工作认识不够。目前我市农机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队伍老化、管理机制混乱、人员素质不高、农机化发展缓慢等严重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机化水平比较低。
4.农机和农艺结合不够。农机技术推广是以推广实用新型农机具为主体,但不能独立于农艺技术而存在;而先进的农艺技术也必须以农机装备为其实施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现在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机械化肥深施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精少量播种技术等,都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任何农机技术只有与农艺有机结合,才能称得上实用,才能显示其优越性。由于我们在这方面工作上的欠缺,所以农民对一些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抱着观望怀疑的态度,导致这些新技术、新机具不能不能被广泛应用。
5.推广内容滞后。长期以来,我市的推广工作只注重产前、产中或产后粗加工机械化,而忽略产后深加工的机械化;只重视粮食作物机械化,而忽视经济作物机械化;只重视农田作业机械化,而忽视农业工程等领域机械化,使得农机推广的产品与农民需求脱节,造成推广部门想推的推不动,农民想要的又没有,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今后要理顺农机推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大力加强机构建设,增强机构实力,探索并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活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技术精、会经营、具有前瞻性、能实干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健全市、县、乡三级推广机构,重视培养村级技术推广人员。并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吸收一批热爱农机事业、年轻有为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一线推广队伍。要发挥整体优势,坚持立足“三农”,要把“情系三农、服务三农、造福三农”作为农机推广工作理念,深入基层、进入村户,面向生产一线,借助政府推动和市场牵动的合力,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2.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关注。一方面通过召开不同形式的农机作业现场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重视、扶持,确保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经费足额落实到位,力争不断增加推广试验设备和试验基地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及时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现场示范演示让广大农民了解新技术,新机具的效果、作用,增强推广工作的吸引力,引起全社会对农机推广事业的关注。
3.改进推广方式,延伸推广体系。一是在推广模式上应更多的深入基层农户,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机具送到他们家中,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加强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发展设施农业,有选择地引进适用新机具、新技术,形成规模,带动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三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不同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并加大建立示范区、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以恰当的方式在示范点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中推广应用,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四是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部门的联系,解决购机难、机具推广难的问题。五是以农机推广站为主体,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共同开展农机推广工作。
4.建立畅通的推广信息网络。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建立农机推广信息专栏、建立畅通的农机推广信息网络。通过农机推广网络,农机推广人员可以向农民宣传有关农机的政策法规、工作动态,推广适用的农机产品;依靠农机推广网络,农民可以自己找到需要的农机产品;依靠农机推广网络,可以把农民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农机生产和研究部门,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做到互通信息,提高推广效率。
5.强化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农产品运输及贮藏保鲜机械及一些国外的大中型农机具逐渐受到农民青睐。这些新机具、新技术,要求农机推广人员首先掌握,这就需要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及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农机户等的技能培训,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带动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二篇:德州市农机事故半分析
德州市农机事故半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处,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素有“九达通衢”美称。全市按行政区域共划分成11个县市区,总人口552.63万人,属于欠发达地区。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纳入牌证管理的农业机械共7927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080台,小型拖拉机62013台,联合收割机4185台。今年上半年统计,全市共发生农机事故33起,其中等级公路以上道路发生事故32起,道路外发生事故1起,共死亡2人,受伤17人,直接经济损失4.8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略有上升,但经济损失大幅下降。上半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事故,农机安全形势基本保持平稳态势。
一、全市农机事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根据统计数据及农机事故走势图分析,发现存在以下规律:从发生事故的时间来分析,春节前后、4月份农闲季节及“三夏”期间是农机事故的多发期,尤其是“三夏”期间发生了死亡事故;从发生事故的地点来分析,等级公路以上道路是事故的易发地段,占事故总起数的97%以上,道路外发生的农机事故较少;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无牌无证驾驶、超速超载、酒后驾车、违规操作、技术不熟练是产生农机事故的主要因素。
二、农机事故原因分析
(一)执法权限的不明确,造成农机监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监管局部失控。《道交法》规定了农机管理部门对拖拉机实施注册登记、发
证、培训、审验等职责,但没有涉及执法监管问题。《山东省农机化促进条例》规定农机监理部门负责作业区域内的农业机械实施安全检查,但“作业区域”主要指乡村道路和田间场院,等级公路以上道路不是我们执法范围,而农业机械在等级公路以上道路上发生的事故最多,超过90%。从目前状况来看,农业机械在等级公路以上道路上的管理已基本失控,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交警部门警力有限,没有能力去管理拖拉机;二是新道交法颁布实施后,他们普遍认为管理拖拉机是农机部门的事情,只要拖拉机驾驶员不违章,就不再例行检查和处罚。由此,在等级公路以上道路上出现了监管真空,造成了发生农机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农机事故易发期监管不到位。春节前后、农闲季节、“三夏”期间是上半年农机事故的易发期。因为春节前后走乡窜户的比较多,在欠发达地区拖拉机成了人们代步的工具,发生农机事故增多;4月份是农闲季节,多数机手无事可做,跑运输的增多,往往是农机交通事故的高峰期;“三夏”期间,大量农业机械投入生产,易发生道路外农机事故。上半年,市农机办在全市开展了“隐患治理年活动”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其主要目的是做好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但由于个别县市区走过场,宣传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彻底,致使今年上半年农机事故有所上升。
(三)“黑车非驾”是发生农机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德州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总保有量为 26.195万台,纳入牌证管理的农业机械为79278台,挂牌率仅为 30.26%,拥有农业机械驾驶操作
人员 37784 人,持证率仅为 14.42%。产生“挂牌率”、“持证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机监理部门执法手段过于软弱;二是农机部门不能依法对农业机械实行全面监管,出现监管真空;三是监管的对象文化层次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想方设法逃避监管。今年上半年,为做好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防止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开展了以打击“黑车非驾”为主要内容的“百日督查专项行动”,虽然通过专项行动,“黑车非驾”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但无牌无证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在“三夏”期间,齐河县潘店镇于屯村发生一起联合收割机道路外农机事故,主要原因就是车主张某无证驾驶、违章操作造成的。
(四)思想麻痹是造成农机事故的重要因素。超速超载、酒后驾车、违章操作等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心存侥幸、思想麻痹”。在发生事故后,我们经常听到驾驶员说:“由于我精力不集中,思想麻痹,所以„„„”,这说明思想麻痹与安全行车有很大的关系。其表现可概括成以下四点:
1、思想态度不端正。对他人的生命财产缺乏高度的责任感,驾驶车辆要钱不要命,对预防事故的安全措施没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2、作风不正派。喜欢开“英雄车”、“冒险车”、“逞能车”、“斗气车”,不讲礼貌“三先”,遇人会车不减速,处理情况不提前,自以为技术高明,喜欢露一手;
3、遵章守规不自觉。对交通法规和操作规程,高兴时遵守,不高兴时违反,驾车思想分散,精力不集中,喜欢开“麻痹车”、“侥幸车”、“自由车”;
4、不认真学习钻研。技术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马马虎虎,凑凑合合过一天算一天。总之,麻痹思想忽视了安全,是肇事之源,惹祸之胎,是制造事故的罪魁祸首。
(五)农业机械技术状态不佳,也是产生农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
一。农业机械长期超负荷作业或长期失修,技术性能变差,甚至出现方向失控、刹车失灵等较为严重的故障,导致农机事故的发生。致使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变差的主要原因:一是机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多拉快跑,车辆无瑕顾及维修、保养,技术状态越来越差;二是机手采取措施逃避年审,车辆安全技术状态没有保障,长年在脱审状态下作业;三是个别县市区年审走过场,审验不严,即使车辆参加了年审,故障没有得到及时排解,甚至出现了不见拖拉机就发检验合格证明的现象。据统计,德州市今年上半年年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0100台,年审率只有 12.7%,大部分机械在脱审状态下作业,这为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很大安全隐患。
三、预防农机事故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提高全员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是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要做到宣传对象明确:首先要向领导宣传,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农机监理执法人员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其次要向兄弟部门宣传,争取联合与协作,以达到全面监管的目的;再次要向广大机手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农机安全生产宣传的方式要多样化:要采取机手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可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也可将安全常识、法律法规印成小册子,深入
到乡村道路、集贸市场、田间场院进行散发,也可以在农村醒目的地方悬挂横幅、粉刷永久性标语告诫机手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要做到常抓不懈,农机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无小事”,要将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贯穿全年每个重要环节,时刻做到警钟长鸣。
(二)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专项治理“黑车非驾”和查处违法违章行为。田检路查是农机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是农机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在 “三夏”、“三秋”、节假日等关键时期,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到乡村道路、田间地头、场院等农机作业场所,开展以治理无牌无证行驶和查处超速超载、酒后驾车、违章载人、疲劳驾车等严厉的违法违章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田间路查活动,将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活动过程中,要坚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监理执法人员要对违法违章人员耐心地说服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能够及时改正,缺少业务手续的及时补办,对那些故意违反规定,屡教不改的驾驶员给于严厉的批评和处罚。
(三)严把年审关,提高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农业机械的年检审是法律赋予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确保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状态、减少农机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在年检审工作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大力做好农业机械年检审的宣传工作,使每一个驾驶操作人员都知晓年检审的目的及意义、检验的时间地点和要求,提高年审率;二要彻底消除把年检审当成搭车收费好时机的现状,坚决取消所有不合法、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年检审不能浮于形式、走过场,更不能出现只收费不检验的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标准》进行逐项检验;四要在检验手段上下功夫,有条件的县市区,可购置先进的检验设备,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检验,提高检验的可靠性,确保检验质量。
(四)严把培训、考试关,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驾驶技能。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员进行理论和驾驶技能方面的全面培训,农机监理机构对没有经过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学员,一律不准给于考试。禁止为不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学员核发驾驶证,严把驾驶员准入关,从源头上抓好管理,减少安全隐患。
(五)加强横向联合,消除监管真空。由于农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道路上行驶的拖拉机,农机监理部门无法监管,但农机监理部门可以和交警部门加强联合,共同治理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的违法违章行为,以实现全面监管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如何搞好农机推广工作
浅谈如何搞好农机推广工作
农机推广工作,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机推广是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搞好这项工作,既可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机推广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机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何搞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农机推广方面的宣传工作
农机推广方面的宣传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宣传,二是对先进实用的新机具的宣传。农机推广工作牵扯到千家万户农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机推广方面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近期,尤其要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工作,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特别是购机补贴的发放,更要广泛宣传,精心组织,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严禁任何形式的挪用、截留或者暗箱操作。要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的宣传工作。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只有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民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了解很少,即使有了一定的了解,要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往往还要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农机推广人员要深入基层,加大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开农机现场会,甚至走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宣传、演示新机具,使农民对新机具逐渐了解和认识,进而大力推广和应用。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推广队伍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做好,人是第一要素。农机推广工作更不例外。农机推广工作直接面对农业、农村、农民,必须深入到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这就要求我们农机推广人员必须具有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具有精诚团结、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农机推广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农机推广人员必须精通农机推广方面的业务知识。要了解和掌握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及操作方法,能够回答和解决机手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同时,农机推广工作又是一项知识更新很快的工作。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新机具上的应用,农机推广人员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掌握农机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在农机推广工作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千差万别,即使很先进的机具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地区。因此,在农机推广工作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特点、种植结构等具体情况,选择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新机具加以推广和应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劳民伤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惨痛的教训的。以前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广的一些农业机械到了有的地区成了一堆废铁,根本用不上,引起了农民群众的极大反感和不满。总之,要搞好农机推广工作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好大喜功,不能盲目攀比,要把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做得卓有成效。
四、在农机推广工作中要做到推广与服务相结合农机推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的一推了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从而提高推广工作的水平。农机推广人员是联系农机户与生产厂家的纽带,从农机产品的介绍、宣传到推广之后的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等有一系列的服务工作要做。只有把服务工作做好了,推广工作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反之,服务工作做不好,推广工作就无从谈起。在服务的形式上可以尝试多种服务方式并存。对于公益性的事业,可以采取无偿服务的方式,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国家财政的扶持。对于非公益性的事业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弱化行政行为,强化企业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在服务中壮大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的活力,从而提高推广工作的水平,为农机推广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情况调查与思考
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情况调查与思考
【摘要】农机科技推广是农机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目前甘州区农机推广人员的现状,结合本人多年的农机化工作经验,指出其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推广队伍
现状
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甘州区农机推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各个领域,为新农村建设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我们从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
甘州区有区级农机推广站1个,18个乡镇农机站,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13人,现在岗人员18人,学历为本科1人,专科2人,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4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工人10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6人,40岁以上以上9人,30岁以上2人。18个乡镇有
农机专业技术人员9名,其中中级7人,初级2名,有9个乡镇没有农机专业技术干部。
二、农机科技推广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缺乏主动性,农机阵地建设需进一步巩固。乡镇农机站人、财、物隶属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农机站的办公场所被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有序运转,个别站人员老化,技术断层,10个乡镇农机人员年年更换,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人员及装备不足,农机科技推广发展后劲不足,农机推广人员无暇培训学习,业务素质下降;农机推广需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进一台新的机具,懂原理、会操作、能维修的不多,专业人员较少,知识更新不足,大多停留在业务管理层面。
2、农机推广人员知识不足。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主要精力大都投入政府中心工作和农机监理工作中,农机推广意识淡薄,各种学习培训相对减少。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农机已不是狭义的农业机械,而是具有各种先进技术的科技前沿的产品,农业机械的推广还需要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其它技术的辅佐和配套,农机推广所需的知识面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的匮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农机化发展速度。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和甘肃省农业大学农机系改行转型,现已经没有专门培养农机人才的培训阵地,农机推
广机构已经十多年没有补充农机专业的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和知识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3、乡镇农机人员对推广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乡镇农机推广服务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是实施农机推广服务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关键。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些乡镇政府重视和支持农机推广工作不够,农机人员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4、部分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强。不少农机推广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没有自觉地去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区级农机推广部门很少听到来自基层的信息,反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情况,因此,要完全依靠乡镇农机站来发展农机化,承担农机推广工作的任务已不现实,大量的工作得靠区农机推广站来完成。乡镇农机推广力量的削弱,使区农机推广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加上区农机推广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信息不掌握,有些农机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区农机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难以找到发展农机化的切入点。
4、部分农机人员待遇不能解决,影响农机推广工作开展。由于农机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依靠职称来获取报酬,部分农机推广人员工作年限、业绩达到评聘高一级职称,但
是受岗位限额的限制,不能评聘职称,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农机推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一方面,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进入千家万户,农机推广人员不但要掌握其使用性能、操作要领、维护保养和技术维修,还要为机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2008年我区农机校并入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农机科技培训任务由农机推广部门来实施,因此,农机科技推广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三、加强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特色、推广亮点、抓出成效来,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及体系改革发展。农机树形象,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区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农机部门要把推广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取得党委政府支持、农民欢迎和为农机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重点来抓,作为整个农机工作的切入点。要主要领导挂帅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做到推广工作事事有人问,层层有人抓,切实抓出成效。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心支持基层工作,调动基层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引进和采用新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增加投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阵地建设,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人员稳定,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职数的前提下,设立农机服务员,逐步形成区、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健全完善农机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农机推广机构,将乡镇农机服务站恢复建制,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畅通机制,增强推广服务功能。要建立农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培训、储备和激励机制,建立人事机制,鼓励和以优惠的政策吸收高素质的年轻人才加入农机推广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3、强化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农机人才整体素质为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人才培训。一是发挥农机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定期组织农机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二是要立足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机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同时,各级农业院校,应开展农机(农业工程)专业的招生工作,为农机后备人才提供坚强的后盾。
4、明确机构职责,强化推广功能,提高推广工作者的素质。一是让农机推广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二是强化推广功能,使其在转化、教育、服务、开发、创新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挥,以满足推广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三是区农机推广站负责对乡镇农机推广站的业务指导,乡镇农机推广站既要接受区农机推广站的业务指导,又要指导好村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区农机局要尽量为农机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和物质上给予投入。
5、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是宗旨,是农机部门树立社会形象的窗口。鼓励农机推广人员牢固树立为大农业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观念,努力开辟新的服务领域,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营服务一体化,从而有效提升农机推广工作水平,有力推动整个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农机人员要创新农机科技推广思路。要求农机推广人员一方面,把农机科技推广体系融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中去,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影响周边乡村农户发展新型农机具和应用新型农机化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引导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户,采取典型引路、政策扶持、民企互动等有效方式,推进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实
效;再一方面要充分调到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新型农机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切实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7、农机人员要加大农机科技推广宣传力度。要求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农机科技宣传,重点宣传农机化新机具、新信息、新成果,采取挂钩帮扶措施,让广大农户加深对农机科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把“科技兴农”思想在广大农户的脑海中扎根。通过宣传渠道,让广大农户自觉地选用新机具,这是加强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做好机械的选型定型,注意培植典型,促使产后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壮大,搞好各级各类农机管理人员、操作驾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现有机械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搞好技术、信息、作业服务,力争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起到“加速器”的作用。通过培训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机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8、加强对农机推广人员职称评聘,提高农机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调动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各级部门在对农机推广人员职称评聘时,对达到评聘的人员,可开“绿灯”,适当放宽条件,不受限额限制,及时评聘,解决他们的思想
顾虑,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许吉明,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农机工程师,1986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1992年考入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农机化分院进修,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机推广与培训工作,曾经多次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配套项目、省列保护性耕作项目、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化技术项目、以及区列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项目、畜牧养殖机械化项目等众多项目;并多次荣获甘肃省农牧厅及农机局、张掖市和甘州区农机局农机推广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甘州区人民政府优秀科技特派员。
第五篇: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以农机服务组织定义入手,介绍了发展和完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就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发现了目前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部分组织不规范、内部机械构成不合理、县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并对此作了进一步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引导、规范服务组织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等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机服务组织体系调查分析
农机服务组织主要指以从事农机作业经营服务为主的各类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农机中介组织和农机经纪人,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将分散的有机户组织起来,开展社会化服务,解决了有机户作业难,无机户用机难的矛盾,实现了小生产经营与服务大市场的对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得以迅速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机手收入,维护农机服务行业利益、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而且对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也有着重要意义。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典型的平原地区,拥有开展农机化作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近几年来,菏泽市高度重视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对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总结分析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初步的参考和理论依据,将会对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一、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菏泽市现有农机服务组织总量为407个,其中,县级农机服务组织11个,乡镇级200个,村级196个。主要类型包括农机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管理站、村集体作业队等,其中农机协会132个,占全市农机服务组织总量的32.4%;农机专业合作社156个,占38.3%;农机管理站70个,占17.2%;村集体作业队49个,占12.0%。服务组织多以农户带机入会、共同经营、共担责任、收益按资金、人力、作业效率等综合因素分配的经营方式,90%以上的农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农机总值都在50万元以上。服务组织内机械作业效益较好,单机收入相对较高,以2008年三夏期间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为例,散机由于作业的盲目性等其他原因,单机收入一般在2.5万元左右,隶属服务组织的收割机在农机服务组织的统一组织下,单机作业平均收入在3.5万元左右,约为散机作业收入的1.4倍。
二、主要特点
(一)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多、种类全。菏泽市共计158个乡镇,农机服务组织总量407个,农机大户4083个,农机服务组织虽然不能完全满足全市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但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县区、乡镇,农机大户基本遍布全市各个乡村。服务组织种类包含农机作业综合服务类、单项专业服务类和中介服务类等。各类服务组织能够根据农民群众不同的实际需要,开展优质、高效的农机服务,满足当地单项作业、订单作业、土地代耕制等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
(二)农机服务组织结构合理、联动性好。县、乡、村级农机服务组织数量比约为1:19:19,三级服务组织结构合理,既能充分发挥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密切联系群众、能够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项目的优势,又能通过不同级层的服务组织加强政府、农机部门与农机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政府对农民购机、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引导与调控,保持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收益高,示范带动效果突出。农机服务组织在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对接中,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示范带动效果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开展跨区作业。2007年,菏泽市以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和骨干,全年共派出农机跨区作业队300多个,带动90%以上农机专业户2.4万台套机械辗转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天津、内蒙古、黑龙江、宁夏等地开展跨区作业,完成作业面积1200万亩,实现跨区作业收入5.5亿元。二是组织协议订单作业。在三夏三秋前,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考察作业市场,与周边地区签订作业协议,开展农机订单作业,有效减少了机械的盲目流动,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机手效益。三是开展一条龙作业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于机械数量多,配套结构合理,可有效开展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机播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机播等一条龙作业服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作业收益。据有关部门统计,相同条件下,服务组织成员相对一般散机户一年可多收入0.8-2.2万元。
(四)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程度高,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市农机局在认真调查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和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全面推进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二是把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列为全年农机化工作重点,纳入全年考核办法,对相关科室实行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不达标一票否决制。三是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省份、地区好的经验与做法,加快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2007年9月,市农机局在组织专门人员到东北学习考察后,召开专门会议,深入分析学习东北三省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四是召开农机服务组织专题座谈会,对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进行全面部署。2008年4月,菏泽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在牡丹区召开,会议要求各县区农机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引导,充分发挥服务组织协调、组织和纽带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在积极争取和创造有利条件的基础上,运用
市场手段,推进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运行规范、结构均衡、分布合理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到今年年底,全市力争50%以上的乡镇建立农机协会,到十一五末,农机服务组织总数不少于1000个,基本形成适合全市农机化生产的农机服务新体系。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基层服务组织内部机械结构配置不合理。部分基层服务组织远期规划不清晰,加盟要求低,带机即可入户,没有考虑服务组织内部机械合理配套比,尽管机械数量和农机总值很高,常常是某些大型机械过多,配套小型机械不足,或小型机械过多,大型机械缺乏,机械配套比不合理,开展“一条龙”作业和土地代耕制等综合作业的能力受限,机械利用率低,机手收益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二)服务组织建设不规范。全市407个农机服务组织中,在工商、民政部门注册的共计30个,注册率仅为7.4%,情况最好的东明县也只注册了12个,占全县农机服务组织的24%,部分县区只有1-2处注册,有的县区如曹县、郓城甚至全部没有注册。多数农机服务组织保持在自发组合、自由经营状态,农机经营收益相对不高,有的服务组织虽然暂时取得较好收益,但下一步发展前景不清晰,急需进一步规范与引导。
(三)县区间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不平衡。全市共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407个,其中,牡丹区、巨野、东明、单县拥有285个,占全市农机服务组织总量的70%以上,农机服务组织最多的单县,拥有量高达116个,占28.5%,农机服务组织数量最小的县区定陶只有14个,约占3%,各县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严重不平衡。
(四)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资金缺口大。农机服务组织多由农民自发组建,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组织进一步发展需求,资金缺口较大。同时,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农民自发组织的服务组织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服务组织进行规范与引导,使农机服务体系发展步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也需求一定量资金的投入。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对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引导。农机管理部门要在对全市农机服务组织深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服务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政策与详尽的分类引导方案,帮助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和完善组建模式、运营方式,使其逐步走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联合工商、民政部门根据农机化发展实际需求,控制农机服务组织各类型数量比,优化服务组织构成结构,增加服务组织整体作业效益。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管理人员及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业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组织走市场化、企业化发展的路子。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较差的县区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和带动落后县区加速发展、跨越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实现新的突破,推进各县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均衡发展。
(四)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服务组织的宏观调控与引导,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为最终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建设现代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顾吾浩.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第7期
[2]白冬艳.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j].2003第10期.[3] 杨锋 杨敏丽.我国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4] 姜明伦,于敏,郭红东.农民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5]枣庄市农机局.关于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情况调查报告,山东省农机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