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大学2009年硕士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培养方案
2009年硕士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自2007级执行)
一、适用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05)
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专业,学科代码:080501) 材料学(二级学科、专业,学科代码:080502)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专业,学科代码:080503)
二、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7,其中公共必修学分不少于5,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20,必修环节学分2学分,考试课程学分不少于18。选修、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必须满足以下各类学分要求):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自然辩证法 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60610012)(60610021)(60640012)
2学分 1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0学分)(1)材料科学前沿
材料科学前沿 或:高分子前沿讲座 或:新型功能材料专题(2)数学类课程(≥3学分)
高等数值分析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其它全校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90350011)(80340012)(80350151)(60420024)(60420123)
1学分 2学分 1学分 4学分 3学分
(考查)(考查)(考查)(考试)(考试)
(3)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16学分,不少于6门)
1)系级重点课程(≥9学分,不少于3门)
材料学基础 材料热力学 材料性能物理基础 材料分析与表征 实验室安全学(必修)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70350043)(70350204)(70350373)(70350283)(70350321)
3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1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70340023)
3学分 当代高分子化学 聚合物近代研究方法 药物递送原理与技术
(70340013)
3学分(70340033)
3学分(80340412)
2学分(在导师同意下
(考试)(考试)(考试)
2)各方向重点课程(≥4学分,不少于2门)可跨方向选课)
金材
材料中的相变 强度与断裂理论 金属功能材料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 环境与能源材料进展
材科
计算材料学 生物材料 薄膜物理与器件 材料辐照效应
陶瓷
近代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基础 先进结构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断裂力学 陶瓷先进制备工艺 电子陶瓷性能测试技术
3)其他研究生选修课
材料中的传输现象 电子显微学
材料显微结构分析方法 表面与界面
材料物理与化学(选题) 光电材料
电子显示及显示材料 有机功能材料 电子器件与封装 传感器与材料 纳米材料与器件 纳米结构与纳米测量 MEMS材料及微细制备技术
新型炭材料
(70350183)(70350193)(80350353)(70350392)(70350383)
(70350172)(70350132)(80350382)(70350362)
(70350082)(70350232)(70350402)(80350402)(80350392)
(80350153)(70350033)(70350073)(70350273)(70350222)(70350212)(70350292)(80350222)(80350192)(80350252)(80350113)(80350121)(70350252)(80350202)
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
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
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1学分(考查)2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
材料超塑性及应用 金属材料选题
金属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 稀土材料进展 材料英文科技写作 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组织工程学 功能复合材料 多组份高聚物材料 高分子动力学及相转变 聚合物界面与表面 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 水性聚合物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高分子材料分子及聚集态结构设计 超微颗粒学基础 本学科其它研究生课程
其它相关学科院(系)的研究生课程
(70350262)(70350242)(70350112)(80350242)(80350181)(70350351)(80350133)(80350362)(70348042)(80340082)(80340032)(80340092)(80340272)(80340282)(71010312)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3、必修环节(2学分)
学术活动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69990031)(69990021)
1学分 1学分
(考查)(考查)
4、自修或选修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修或选修,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选修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5、补修课程
凡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科层次有关专业基础课程2~3门。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6、备注
(1)两周强化学科、专业教育:安排“实验室安全学”与“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课程。(2)选题报告:要求在第一个春季学期结束前完成。
(3)申请论文答辩前资格审查:将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调整为申请论文答辩前资格审查。每年4月、11月由学科方向组织审查小组,对学位论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合格者方可申请答辩。审查结果交系业务办公室备案。
(4)至少应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工程硕士不要求)。(5)其它关于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方案一: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结合工作业绩择优录取。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者视其修满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最多不超过五年,最少不低于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要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一、必修课
1、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3学分
(2)中国语言文化 3学分
2、专业必修课:
(1)翻译概论 2学分
(2)基础口译 2学分
(3)基础笔译 2学分
3、方向必修课:
(1)口译方向:
交替传译 4学分
同声传译 4学分
(2)笔译方向:
文学翻译 2学分
非文学翻译 2学分
二、选修课(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其中第二外国语为限定选修课)
1、第二外国语 2学分
2、中外翻译简史 2学分
3、翻译批评与赏析 2学分
4、跨文化交际 2学分
5、中外语言比较 2学分
6、文体概论 2学分
7、国际政治与经济 2学分
8、模拟会议传译 2学分
9、专题口译 2学分
10、视译 2学分
11.商务口译 2学分
12、法庭口译 2学分
13、外交口译 2学分
14、经贸翻译 2学分
15、法律翻译 2学分
16、科技翻译 2学分
17、传媒翻译 2学分
18、计算机辅助翻译 2学分
19、中国典籍外译 2学分
三、实习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30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方案二: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四川大学有关规定,特制定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全日制攻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考生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须经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或学工部门同意;在职人员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其他人员由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同意。身体健康状况应符合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四个单元。其中,政治理论为全国统考,翻译硕士英语、英语翻译基础、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由我校自主命题。初试合格的考生还需参加复试,复试由我校自行组织命题。英语笔译方向:英语写作、听力、面试;英语口译方向:英语写作、听力、面试(含简单交传)。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2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及格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符合有关要求,并经四川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并同时获得硕士毕业证书。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
口译课程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笔译课程配有专用笔译实验室辅助教学,并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的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至少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4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方案三:翻译硕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以适应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领域方向
科技英语翻译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半。如需要可相应延长,但需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批准,报研究生部备案。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至少应完成总计38学分的学习任务。
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学位课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理论类课程应在第一年内完成。
课程设置详细情况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报告(应附文献综述)、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除完成学位论文外,在答辩前必须达到学校关于外语水平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的要求。
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同时需提供合作单位的合同或相关的证明材料。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研究论文内容一般包括: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选题依据、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的评述、理论分析(或方案论证)与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包括本人的创新点或新见解)、有待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等。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第三篇: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8年12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大中型企业、西北地区、国防军工部门,培养复合式、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要求为:
(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时间最长为1年半,但要求在学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其中,课程学习中的实验部分,论文工作中的选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写作与答辩等主要环节必须在校内完成;
来自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在校内完成,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在工作站完成。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学分的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三、适用领域
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四、学分要求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2学分。具体如下:
(一)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3学分;
(二)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三)必修环节1学分。
五、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0学分)1.自然辩证法2.工程硕士英语
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4.计算机学科前沿讲座
5.基础理论课(不少于3学分) 组合数学 工程硕士数学
算法与算法复杂性理论
6.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 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原理 多媒体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图形技术 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密码学与网络安全 数字图象处理学 VHDL与集成电路设计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软件工程技术和设计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与技术 微计算机系统设计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语音信号数字处理
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与高速信息网络技术
(60610012)(60648003)(82558001)(69998012)
60240013)60428004)70240193)
(70248013)(80248013)(80248023)(70248033)(80248033)(80240163)(70248003)(70248023)(60240033)(70240063)(70240013)(70240023)(70240203)(70240233)(70240043)(70240123)(80240143)
2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
3学分(考试)4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 软件项目管理 下一代互连网
(80240203)(80240173)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
●根据企业的培养方向,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选课。(二)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学分,可由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代替) 软件项目管理 知识工程 市场营销 管理经济学
(80240203)(70240103)(70510073)(7016018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查)(考试)(考试)(考查)
●根据企业培养方向,还可从电子、管理、环境、社科、经济类专业方向选课
(三)必修环节(1学分)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2.中期汇报
(四)补修课程
凡在本领域上欠缺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学位要求学分。
离散数学(1)
(20240013)
(69990021)(69998000)
1学分(考查)
(考查)
离散数学(2)(20240023) 操作系统
(30240243)
信号处理原理(30240063) 程序设计基础(30240233)
六、学位论文工作要求
论文工作应包括选题、文献阅读(阅读20篇以上的文献)及调研,完成5千字以上的选题报告并由专家组考核通过;完成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实现、系统运行;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一)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研究成果有实际应用价值。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可选择校内导师有明确工程背景的研究课题(应在学校完成)。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实现的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论文应选择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的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
(二)论文指导
在企业进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应有两位论文指导教师,企业的联合教师 和校内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确定工程硕士生论文选题、组织中期汇报、指导论文撰写和组织答辩;应
定期听取汇报,给予指导,要对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把关。
联合指导教师负责协助校内导师确定工程硕士生论文选题,对论文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定期听取汇报和协助解决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
在校内进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按校内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的要求。
(三)论文答辩
论文的评阅、答辩的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执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分 学 位 委 员 会 主席
2008年12月
第四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要求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创建并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标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领域方向,重点开展理论、原则、方法、技术、系统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它包括科学与工程技术两方面,两者互为作用,高度融合,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突出特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计算理论、信息与编码理论、自动机论与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形式语义学、算法分析和计算复杂度理论、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理论以及并发、并行与分布处理理论等,同时涉及到感知、认知机理、心理学理论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可概括为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领域。根据这些领域的相互关联度,可以分为四个研究方向,即: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目前,计算机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计算也已成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实验和分析方法,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现代文明赖以生存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领域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支撑了其它学科如生物、制药、化学、物理等的进步,继续保持了在高新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21世纪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开拓人类的认知空间提供更强大的手段与条件,并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数学、计算理论、信息与编码理论、算法复杂性与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理论、形式化理论以及并发、并行与分布处理理论等紧密相关学科的相关基本知识,以及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及趋势。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范;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基本的知识产权意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实践性,博士候选人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与自己主攻方向联系密切的学科;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具有从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问题、提出方法来解决理论研究和工程领域的生产实践问题;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2. 学术道德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恪守学术道德与规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 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科研文献,具有从各种文献及时有效地了解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并有能力获得在该学科任何一个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取的知识应达到专业化水平,这些知识必须建立在对本学科基本原理或实验方法的了解之上。要求博士研究生不仅熟悉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而且要能够理解已有的推理、实验策略、对实验方法与材料的描述、结果的讨论、对已有假说的评价,以及在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的模型等。
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主动探究本学科相关专业知识来源的意识,并能熟练地推导复现相应的研究方法,有能力获取并阅读相关科学理论的原始论文,及发表在本学科高级别期刊上的综述性文章。
博士研究生必须具有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以母语和国际化语言(非母语,尤其是英语)为表达语言的相关专业知识的获取、理解和论述能力。2. 学术鉴别能力
在有效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能够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总结,并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从中提取出有用和正确的信息,进而判断出哪些问题已经研究过,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对哪些结果或解释还存在争论,最终在本研究领域发现、提出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这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获得和评价相关参考文献或数据的同时,必须理解这些数据的科学含义,从而增强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利用和扩充的能力。
该项能力部分源于对本学科中相关研究领域文献的广泛熟悉和批判性评价。它需要宽广的和有深度的知识面、创造性和想象力,并通过与其他科学家的讨论而得到提高。能鉴别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提出可通过合适的对照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假说,这些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博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从被动到主动角色转变的主要标志。3. 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获得者要求能胜任高等院校、设计与科研院所和生产使用部门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这要求博士学位获得者在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的同时,有能力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基本科学问题,并具备解决该基本科学问题的能力。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应能反映本学科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适应和引导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涉及工程应用的研究应具有明显的工程使用价值,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博士学位获得者是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应该具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独当一面的能力,即具备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或能够承担本学科科研带头人的角色,具备解决理论和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本学科是一个有着鲜明工程应用背景的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理论结果进行实验验证。4. 学术创新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将是本学科从事基础理论和工程问题研究的核心力量,其研究内容要反映本学科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主动意识,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要有能力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学术创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知识的创新性运用,即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用新知识解决已有的科学问题并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果,即用新知识解决旧问题;三是运用原创性的科学思维或创新性的研究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创新的研究局面,丰富人类文明的知识库,即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应具备第一个方面的能力,力争具备第二个方面的能力并培养自己第三个方面的能力。5. 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除了有能力理解科学研究的价值外,还要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有深度地、清楚地汇报自己的科研结果;要能够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进行陈述和答辩,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评价和评议,有能力参与对实验技术和科学问题的讨论。
作为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本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要能反映该成果的创新性,并接受同行评议和评价。
此外,英语是国际学术会议和互联网的主要工作语言,本学科博士生应能熟练地利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6. 其他能力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特别是能够与同行进行通畅交流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工程应用研究,鼓励对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渗透领域的研究。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尽可能参与指导教师和所在单位承担的国家重要科研课题,学位论文相关研究工作应着眼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做贡献。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其中应有部分外文文献。综述应阐述清楚相关研究背景、意义、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2. 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博士研究生在某个具体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总结。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合格的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本学科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已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并掌握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体现作者熟练掌握本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还应强调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论文应包括中英文摘要、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论文的印刷也应符合格式规范,对公式、图表、算法及源代码等的排班应符合一般惯例。学位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图表、公式、缩略词、符号等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博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进行所有各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前所各种结果的简单罗列。3. 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凡属下列情况之一,可认为属于创造性成果:
1)发现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应用、网络与安全领域的新问题,并给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2)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的合理假说、观点; 3)在系统及算法设计、实验技术上有重要的创造或革新;
4)提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在生产中有望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5)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前人未曾解决过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或社会科学方面的关键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体现方式包括发表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国内期刊或学位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其他刊物的学术研究论文,发表在本专业领域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论文,登记授权的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国家接受或颁布的标准等著作权成果。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基本掌握数学、计算理论、信息与编码理论、算法复杂性与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理论、形式化理论以及并发、并行与分布处理理论等紧密相关学科的相关基本知识,以及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及趋势。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优良良好的科学素养,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范;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作风。具有基本的知识产权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善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2. 学术道德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恪守学术道德与规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 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应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应基本熟悉本学科某一特定领域的科研文献,基本了解其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并有能力获得从事该领域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应了解所从事领域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基本了解取得该成果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能力获取从事科学研究所需的部分原始论文及综述性文章。应具备通过互联网、电子文献数据库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2. 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可以在设计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使用部门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这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在有效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科学总结,从中提取出有用和正确的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3. 实践能力
本学科有着鲜明工程应用背景,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实验测试技术,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此外,随着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一个人来完成所有的设计任务已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要求本学科硕士学位的获得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4. 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以书面和口头方式清楚地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实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进行陈述和答辩,有能力参与对实验技术和科学问题的讨论。此外,英语是国际学术会议和因特网的主要工作语言,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能熟练地利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5. 其他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相应的专业软件;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特别是能够与同行进行通畅交流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工程应用研究,鼓励对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渗透领域的研究。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尽可能参与指导教师和所在单位承担的国家重要科研课题,为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做贡献。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广泛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其中应有部分外文文献。综述应阐述清楚相关研究背景、意义、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2. 规范性要求(论文形式、内容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是硕士研究生在某个具体研究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工作的总结。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合格的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本学科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科学素养和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已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并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体现作者初步掌握本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包括中英文摘要、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3. 质量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下列四个方面达到质量要求:
1)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对文献资料的评述得当; 2)学位论文具有新的见解,基本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
3)学位论文反映出作者已掌握本学科,特别是本方向上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初步掌握学科,特别是本方向上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科研或担负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4)学位论文行文流畅,逻辑性强,表明作者已具备科学写作的能力。
第五篇: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Multiscale Flow Simulations Using Particles
报告人: Professor Petros Koumoutsakos Chair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at ETH Zurich(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报告时间: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9:00 报告地点:热能工程系报告厅
报告摘要:
Particle methods provide a powerful framework to describe a wide range of physical phenomena across multiple scales.The simplicity of the method, as a set of interacting particles, allows for a unifying formulation encompassing discrete atomistic/mesoscale models and approximations of conservation laws.In this talk I will present work on developing wavelet adapted particle methods for the simulation of vortical flows.I will discuss the mapping of these algorithms to multi/many-core architectures and the coupling of atomistic, mesoscale and continuum particle based flow solvers.I demonstrate the comput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versatility of the proposed particle formulation by presenting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fish swimming, to cancer induced angiogenesis and nanofluidics.报告人简历:
Petros Koumoutsakos教授1986年毕业于希腊雅典的国立技术大学,1987年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海洋建筑学硕士学位,1988年和1992年在加州理工大学分获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科学基金会做博士后研究,1994-1997为 NASA Ames和Stanford University联合湍流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97-2000年担任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流体力学助理教授,2000-2007年任该校计算机科学系全职教授,并担任计算科学研究所所长(2001-2005);他创建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计算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2000-2007),现任机械工程系教授。共发表同行评阅论文190/270(Web of Knowledge/Google Scholar)余篇,被引用4100/8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编著3部和8部书籍的章节。兼任多个专业杂志编委,是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物理学会的会士。2013年获欧洲研究委员会Advanced Investigator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