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时间:2019-05-13 11:0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第一篇: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近平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这次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会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与会的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到贵州毕节市的一个县了解了当地扶贫开发实际情况。

座谈会上,汪洋汇报了贵州扶贫考察情况,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各自实际,既讲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就注重扶贫政策的整体平衡性、抓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生态扶贫、共织贫困群众“安全网”、改进扶贫考核办法等谈了意见和建议。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同他们讨论交流。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

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

第一,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第二,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王沪宁、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第二篇:云南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攻坚

云南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攻坚

2011年11月28日 16:46: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新华网昆明11月28日电(记者伍晓阳、颜牛)记者从正在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获悉,今后5年,云南将以深度贫困群体为重点,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及藏族聚居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打好扶贫攻坚战。

据云南省扶贫办发布的数字,最近10年来,云南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68亿元,全面实施整村推进、转移培训、易地搬迁、以工代赈、产业扶贫、连片开发等扶贫工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从29.6%降至14%。

目前,云南贫困现象仍然突出,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个。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截至去年底,全省还有贫困人口525万;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60万。

云南省扶贫办主任王智介绍,云南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集中力量打好这轮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到2020年,基本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王智说,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藏族聚居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今后10年云南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云南将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信贷投入和社会帮扶投入。在扶持方式上,以深度贫困自然村为单元,锁定帮扶目标,大力推进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整乡推进”是扶贫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截至目前,云南在49个乡镇开展了“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实践证明,“整乡推进”有利于整合资金、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人才资源匮乏等瓶颈,从根本上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据王智介绍,云南160万深度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1075个乡镇,其中深度贫困人口超过3000人的乡镇有116个。今后,云南将继续加大“整乡推进”力度。

第三篇:我国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强开发性金融扶贫

我国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强开发性金融扶贫

摘自:宏观经济新华网周芙蓉2013-05-19 10:53

新华网贵阳5月19日电(记者 周芙蓉)在贵州省开发性金融扶贫合作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强开发性金融扶贫合作,加快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近日在贵州召开的全国开发性金融扶贫研修班上说,要实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难啃的“硬骨头”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到2012年底,全国还有扶贫对象9899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0.2%。全国14个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39元,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1.4%;片区贫困发生率为2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2个百分点。

完善和改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是新阶段产业扶贫的主要任务。2012年国家开发银行与贵州省开展扶贫金融合作试点工作,目前国开行已向贵州20个试点县提供融资授信37.4亿元,实际发放贷款6.88亿元,惠及农户63677户、中小企业5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同时双方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在试点县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签署合作协议65亿元,落实贷款发放22.6亿元,积极探索出一条用扶贫项目资金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连片特困地区,联合推进扶贫产业规模发展的新路子。

王国良说,贵州的扶贫金融合作试点,为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深化开发性金融扶贫合作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双方将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深化金融扶贫合作,争取上半年完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性金融扶贫合作协议》的签署。在协议框架下,双方将完善贵州试点经验,紧紧瞄准扶贫对象,做到金融服务下沉;选择几个条件成熟的县,例如河北的阜平、甘肃的积石山、贵州的威宁,逐步开展试点。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说,开发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的银行,将运用开发性金融方法,通过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体制创新,整合扶贫政策资源,弥补制度缺损和市场失灵,打通融资瓶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公路、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教育等薄弱环节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第四篇: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

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 和扶贫开发的几点建议

永寿县甘井镇

甘井镇位于永寿县城西约7.5公里,总面积6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68个村民小组,4367户,17576人。总耕地面积46800亩。以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种养殖业近年来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380元,贫困线以下总人数为10620人。我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镇35个自然村中未通水泥(沥青)路的有18个,全镇村内街道硬化率总体不足50%;全镇20个行政村中为解决或完全解决安全饮水的有12个;2个自然村未通电;7个行政村无村委会阵地;19个行政村无文化室;16个行政村无卫生室。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扶贫标准提高1倍,意味着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和全国总人口的近1/10。这不只是简单表明中国社会“贫困线”大幅提升的数据变化,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对扶贫开发事业在思路、范围、目标和责任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国家扶贫办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大机遇,同时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在以下几点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标准。国家应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标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确定为中心村、示范村和整体搬迁的村,由国家出资,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一次建设到位。这是因为:

(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长期保持“二元经济”,城市居民长期无偿享有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靠农民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因此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由国家投入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二)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农民收入较低,生活郊困难,村级资金积累少或没有,因此如果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项目,应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加大转移支付,尽量减少配套资金或不要求配套。

(三)整合民政、农业、水利、交通、电力、卫生、文教等部门,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统筹各项农村扶贫项目。应在“三告别”、“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扶贫补助项目时,建房项目应和改灶、改厕、沼气池等辅助项目同时进行。这是因为:

(一)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体现政府在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上的导向作用。

(二)由于补助总额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民建房的积极性。

(三)统筹各项扶贫项目,使群众的居住条件功能更完备、设施更齐全、生活更完备。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加大农村产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村产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然而,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扶持力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降低产业准入门槛。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扶持资金在项目中的比例。

(三)改善农村融资环境。一是加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提高农民贷款上限;二是适当放宽贷款期限;三是通过扩大国家无息、低息贷款覆盖范围,或国家贴息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四是创新担保方式,加大对农村担保共同体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加强对农民产业技能的培训和新技术、新产品在农村的推广。

(五)为农户做好产供销的外围服务,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的成败与否,只有在最底层的农民才能深刻感知。因此只有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倾听来自最底层的声音,才能把各项政策制定好,落实好,才能顺利推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进行。

2011年12月21日

第五篇: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按照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开县财政局、开县扶贫办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贫困村进行专题调研,发放问卷1000余份,通过实地调研、到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形成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如下:

一、开县基本情况

开县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东接巫溪、云阳,南依万州,西邻四川开江、宣汉,北连城口,距重庆市主城区33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貌。县内辖40个镇乡街道、439个村,72个社区,总人口163万,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不含2010年农转城25万人)。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9元。我县是一个移民大县、资源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贫困大县。

第一,移民大县。开县是三峡重庆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之一,全县淹没区面积55.5平方公里,淹没静态总人口为11.09万人,搬迁16.88万人,移民任务占三峡库区的10%,四期移民任务占了重庆库区的60%以上。

第二,资源大县。开县资源富集,现探明矿藏24种,已开发利用14种。全县天然气储量约2650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拥有水域面积14.48平方公里、库岸长41公里的汉丰湖,面积36.86平方公里的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近2万公顷被称为亚高山草甸的雪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第三,农业大县。开县是全国100个生猪大县、100个产粮大县、100个水果大县和重要的药材基地县之一。农产品极其丰富,木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享有“木香之乡”的盛誉;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是全国柑橘20强县之一;年出栏肉兔800万只,是亚洲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

第四,劳务大县。开县是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同时又是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拥有劳动力资源109万人,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53万人、年劳务收入在43亿元以上。

第五,贫困大县。开县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尚有市级贫困村112个、农村贫困人口14.2万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7万人),城镇低保人口3万多人,加上急需安稳致富的移民和被征地人员,需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占全县总人口的近1/4。

二、开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开县自2006年实施“十一五”扶贫攻坚以来,按照全市扶贫开发总体部署和全县“十一五”扶贫总体规划,坚持以整村推进、整村脱贫连片开发为载体,狠抓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素质、易地扶贫、社会扶贫、资金监管“六大”工作重点。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5.1亿元(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1.7亿元,信贷扶贫资金0.7亿元,国家水利部和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帮扶资金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0.7亿元),全面完成了112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13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投资建设,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4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4.2万人,201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比2005年净增2213元。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以来,全县共支持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2500公里,其中,新建公路550公里;新修和整修人饮池350口,新建集中供水工程95处,架设钢管530公里,修建渠堰15公里,有效解决了25万人行路难和1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不断提高。5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240期,参训人数达5万余人次,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达6600人,组织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达7500名,救助贫困失学儿童2500名,90%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有效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能力,不断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意识。三是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5年来,共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猪45万头,牛羊30万只(头),肉兔800万只。新种植厚朴、云木香、黄莲等中药材7.5万亩,发展板栗、柑桔等干(水)果5万亩、发展蔬菜、魔芋等经济作物3.8万亩,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是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进步。2006年以来,共支持贫困地区新通电12个村,新通广播电视31个村,新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8个,改(扩)建村小学28所,新(改)建村卫生室32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470户,建成了7个易地扶贫居民新村点,2个生态扶贫移民小集镇,1.2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迁居脱贫目标,全县贫困农民参合率达到96%,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大有起色。

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奠定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自筹资金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筹资办法,以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通电通电视工程、贫困户住房改造、教育卫生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交通出行,畅通信息渠道,为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基础。

(二)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动力

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县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和中职教育培训政策,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转移技能培训和中职教育,加快贫困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切实组织开展以中药材、山羊、肉兔等种养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全县95%以上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得到提高,自主脱贫能力普遍增强。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步伐

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县在扶贫产业发展上,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全县山区资源优势,引进康百佳、格瑞林、大巴山等龙头企业,在各村建立土地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上接公司、下连农户,与农户实行股份合作,形成“结构紧密、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全面加快了产业化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到户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面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在全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强化扶贫移民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

扶贫移民搬迁,是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县按照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扶贫移民安置办法,在坚持实施就近、梯次移民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跨乡扶贫移民模式,扩大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容量。将县发改委、林业局生态移民指标和残联助残房改指标与扶贫移民指标打捆安排,对脱贫村扶贫生态移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结合新农村建设、统 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扶贫移民搬迁步伐。

(五)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扶贫开发组织保障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重点完善了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为副组织,相关部门参与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的工作责任;与各乡镇

街道签订扶贫开发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包片、县级分管领导包乡、县级部门包村的定点扶贫机制。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积极协调发改委、水务局、交通局、林业、国土、农委、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围绕贫困地区进行资金倾斜、项目配套、技术帮助和服务支持,整合部门力量实施扶贫开发。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水利部、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江北区加大扶贫开发支持投入。结合扶农助农工作,组织了县级所有部门、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干部职工实行“定点帮扶”,形成了社会大扶贫工作格局。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对扶贫项目进行明确规范,对项目资金采取全程监管,封闭运行,实行全程风险防控;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公告公示制,对扶贫项目资金完全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建立跟踪监管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跟踪检查,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考核重要内容,定期组织督查通报,督促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开县扶贫开发现状

(一)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贫困现象严重。开县439个行政村中,有市级特困村112个,它们主要分布情况为:北部山区(即大进片区)5个乡镇共有贫困村37个,南部山区10个乡镇有贫困村28个,西部山区8个乡镇有贫困村22个,东部地区17个镇乡街道有贫困村25个,集中连片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二)贫困人口多,分布不平衡。开县现有农村人口114万人,其中农村建卡贫困人口14.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2.5%,贫困人口分布极不平稳,80%以上分布在连片贫困山区。在北部山区乡镇中,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6.7%以上,南部和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比例也在15%以上,连片贫困地区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收入水平低,增收仍然困难。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79元,而我县北部山区、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仍然十分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下,不足全县平均水平的79%,特别是边远村社贫困群众,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脱贫增收更为困难。

三、连片特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开县地处大巴山尾脉,地理条件恶劣属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全县地形分布为“六山三丘一分坝”,辖区山峦叠障、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受地理条件影响,目前,全县还有10%的行政村未连通公路,55%的行政村公路不畅;还有近10万贫困村农民饮水困难;50%以上的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

(二)生产要素较为贫乏。一是贫困山区土地坡度大,地块小,90%以上的农户认为发展一般的种植业成本高而收益低;二是贫困农户本身资金缺乏,70%以上的贫困农户因子女上学和疾病治疗的支出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80%以上,根本没有经济基础从事产业发展;三是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对技术要求高,贫困户往往很少具备这种技术能力,并且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低;四是贫困地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行情,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往往农产品收成增加收入却不增加。

(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通过对贫困农户贫困原因进行调查并分析汇总,因灾、因病、缺劳、弱智、残疾、文化水平低、增收技能欠缺、思想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造成贫困户无法脱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全面解决贫困村不通公路问题,有条件的村加大推进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优先在特色产业基地村建设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12年底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强中

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012年前全部完成贫困户危旧房改造。通过建设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带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扎实推进“文化广电惠民”工程,提高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解决自然村不通电视问题。加强贫困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贫困地区大力连片建设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全县“六荤三素”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生猪、竹材、柑橘、蔬菜、肉兔、中药材”六大扶贫产业基地。集中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对带动贫困村发展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贷款贴息支持。落实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到户政策,贫困村全部建成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北部山区中药材、南部山区猕猴桃两个扶贫产业示范片。

(三)不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扶贫培训投入力度,扩大雨露计划实施范围。积极动员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就读中职或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整村脱贫村为重点,围绕扶贫骨干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努力提升扶贫系统干部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要进一步增加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扶贫移民补助标准需达到1-1.5万元/人,才能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能搬得起、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在切实加强与国家定点扶贫机关、市级对口扶贫集团的密切联系上,积极争取对我县的对口支援。进一步落实县级部门、单位定点联系扶贫工作制度,完善定点帮扶制度,在全县努力构建全县大扶贫工作格局。

(六)探索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贫困农民对自身情况和当地情况最为了解,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就要进一步调动贫困农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规划和选择上有发言权,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效益更为显著。

五、关于财政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扶贫资金的充分统筹、高效利用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从县级层面来统筹部门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有一定难度。如果从市级层面开始,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对片区扶贫开发实行整合投入,县级部门整合力度将大大增强。

(二)增加资金投入总量。我县作为贫困大县,虽然在扶贫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扶贫道路依然还很漫长,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扶贫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依然还很艰巨。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移民大县,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扶贫资金的投入显得偏少,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部分,如遇自然灾害,交通不能通行,饮水困验,需要资金修复更新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带动和整合更多的资金进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三)改善资金使用结构。扶贫产业发展是片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一步改善资金使用结构,加大扶贫产业的投入,形成以产业扶贫投入为主的资金使用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片区扶贫开发科学和谐发展。

(四)建立扶贫互助金,解决农民贷款难、增收难的问题。我县目前已建立扶贫互助金村41个,资金总量达到1245万元,最多的村达73万元,最少的村是25万元,由于互助金均建立在贫困村,均系边远贫穷地方,交通不便,工作不便,建议市上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二是互助金规模太小,解决不了农民的需求,建议每村上级补助金额在30万元以上,适度壮大互助资金规模。

开县扶贫办、开县财政局

下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