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姜志刚在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姜志刚在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指示精神,学习、宣传、推广宝钢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经验,总结交流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加强“四个一流”(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职工队伍建设,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夯实基础。这次会议既是学习推广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现场会,也是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总结交流会。
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高度重视。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对宝钢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一线工人开展“蓝领创新”的经验,并指示宣传推广宝钢经验。会前,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专门对这次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李源潮同志以及王勇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刚才,宝钢的4位同志全方位介绍了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航天科技、一汽集团、中国北车等3家企业也作了很好的发言。他们的经验和成效充分说明,通过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激发了职工的创造活力,取得了众多的创新成果,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促进企业创新、加快企业发展和构建和谐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宝钢将职工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管理,搭建了职工创新小组、创新工作室、创新活动基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平台,组建了一支“职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以激励职工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形成了多层次、矩阵式、上下联动、协同共享的工作运行体系,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对标一流、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这些构成了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丰富内涵。中央企业要认真学习借鉴,以本次会议为新起点,全面推进、不断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群众性的创新实践活动,通常是以企业行政为主导,以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立足岗位、对标找差、持续改进为路径,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为内容,重点聚焦于一线职工的岗位创新。长期以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在中央企业普遍开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传统。特别是近年来,中央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成效更加显现,影响力不断提高,这项传统工作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一)产生大批创新成果,提升了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24.3万亿元,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净利润8490亿元,上缴税金1.3万亿元。2011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38家中央企业入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企业1100多万职工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其中,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为平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生产经营管理积极献计献策、发明创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共申请专利9681件,占中央企业2010年申请专利总数的18.5%,授权专利5460件,占中央企业2010年获授权专利总数的17.8%,征集合理化建议182.5万余条,形成技术秘密和先进操作法2.7万余项。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成为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线职工越来越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宝钢每天产生4件专利,48%来自一线职工,每天产生6件企业技术秘密,40%由一线职工完成,先后有1100余项职工创新项目在国际、国内发明展中获奖。航天科技围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开展职工建功活动,近两年设立创新项目1800多个,创新成果1.1万个,保障了嫦娥二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等重大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建材以“三提一降”活动为载体,2011年度实施的职工技术革新项目共创造经济效益4.96亿元。国投以管理创新作为职工创新的重要方向,8个创新项目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奖。港中旅集团职工自发组成36个创新小组,开发服务产品,创新服务形式,促进服务品牌建设。南方电网、中远集团、中国联通、电信科研院等企业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科技创新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涌现大批创新人才,提高了中央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中央企业在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坚持把培养人、锻炼人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培训、劳动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带动中央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职工已有1682.7万人次参加了各类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315.1万人次参加了职业资格等级培训,127.7万人晋升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比例由2003年的3.07%提高到7.94%。宝钢组织开展现场研修与训练,提高职工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师级”高技能人才。一汽集团围绕创造力开发,与高校联合开设紧需专业,设置《创造学》课程,累计1372名班组长取得大学文凭。中国北车高技能人才占工人总数比例超过30%,2010年有9名职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其中7名为一线职工。西电集团注重挖掘、推广职工创造的“绝招”、“绝技”,使“独门绝活”成为“大众法宝”。中国中铁赵秀丽创新工作室加强团队创新,使中国铁路Ⅱ型轨道板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中国能建成员企业实施全员培训,自编教材356套,在岗操作人员技能培训率、技能鉴定率达100%。中国建筑、中国海运、中国铁建等企业高度重视劳务工员工成长,通过开办夜校、举办技能培训、推荐上大学等形式,提高队伍素质,为他们参与岗位创新创造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工在经济技术创新这个舞台上练就本领、展现才华、脱颖而出,先后涌现出向东班、铁成班、国华班、余梦伦班组等创新标兵班组和孔利明、孔祥斌、王洪军、巨小林等“工人发明家”、“金点子大王”、“专利能人”,他们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模范,是中央企业职工的榜样和楷模。
(三)形成良好文化氛围,增强了中央企业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蓬勃开展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极大调动了广大职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才的自觉性,激发了职工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热情,讲学习、练技能、求创新、比贡献在广大职工中蔚然成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现象,成为引领职工岗位建功、体现价值的时代潮流。宝钢明确以生产现场为重点,把问题点作为改进点,把改进点作为创新点,使创新点成为职工的价值点,引导职工自主、自发、自觉参与岗位创新。东风汽车瞄准行业一流水平,树立“改善无止境”理念,把职工创新活动贯穿于生产全过程。鞍钢将2010年定为“职工创新年”,评选出孟泰、王崇伦等20位“感动鞍钢——创新功勋人物”,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中国电信搭建“五个平台”,把职工的创新火花集聚到转型发展的中心点上。新兴际华围绕“岗位建功十二
五、冲刺世界500强”目标,开展“加强四项建设、争创四个一流”实践活动。中煤集团组织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弘扬劳模创新精神,激发职工创新活力。哈电集团设立职工创新擂台,一年一个主题,两月一次评比,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兵器工业集团、中铝公司、中盐公司、有研总院等企业围绕发展战略,不断拓宽合理化建议和创新活动的领域,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把企业的技术、人才储备转化为提高效益的直接动力。
(四)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拓展了中央企业群众工作的内容。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成为领导关注、企业需要、职工欢迎的一项重要活动,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推进保障机制和工作组织体系,为做好新时期中央企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宝钢推出职工岗位创新累计里程制,定期公布职工技术创新排行榜,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创造热情。中航工业、中国有色集团等企业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主管科技的副总经理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组织机构。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定期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中国国电对评选的职工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10万、5万和3万元奖励。中材集团将开展技术革新情况纳入下属企业经营班子的年度考核中,督促各企业全面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国石化自主开发了“改善经营管理建议信息系统”,使合理化建议活动有了专业化的信息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家电网制定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十二五”规划,出台多项制度文件,完善了长效机制。武钢工人科技园为职工搭建技术培训交流、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平台,成为职工欢迎的“蓝领之家”。中国移动、中国一重、上海贝尔分别开展“科技成果送西部活动”、“班组之星、创新之星”评比活动、“创业训练营”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职工创新工作的载体,也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中央企业始终遵循创新工作规律,尊重职工主体地位,注重工作体制创新,不断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主要经验是: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将发挥职工聪明才智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结合起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把提升职工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环节,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供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让创新理念内化于职工能力素养、外化于岗位创新行动,畅通一线职工和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促进职工成长成才、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是坚持效益优先,注重将成果转化与对职工多元激励结合起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使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能出大效益,小点子、小建议能促大改进,评价以效益为依据,激励与贡献相匹配,物质奖励和精神荣誉并重,成果推广与效益提成并举,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坚持科技引领,注重将贴近企业实际与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形成开放的创新体系,促进职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促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
四是坚持全员参与,注重将典型引路与提高活动覆盖面结合起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既注重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又坚持把职工响应度、参与度和活动覆盖面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职工参与,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岗位创新上来。
五是坚持精心组织,注重将行政主导与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结合起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责任主体是企业行政班子。党委(党组)把握方向、监督指导,行政整合资源、规划实施,业务部门履行职能、专业支持,工会组织协调、推进落实,形成统筹全局、多方合作、高效协同的推进机制,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工作还不平衡,部分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企业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支持不够;二是有的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未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性、可持续性;三是有的企业组织领导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解决。
二、充分认识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根本消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突破,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把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与职工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是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推动中央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根本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率先实现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十二五”期间“一五三”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加快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步伐,有利于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理应在推动中央企业“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中央企业发挥科技创新骨干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中央企业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骨干带动作用。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提升行业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不断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又要抓好辅助性、操作性、生产性的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工程化、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所以,要通过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让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发挥好、利用好一线职工的创造活力,让更多创新潜能释放出来,更多创新成果涌现出来,促进中央企业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
(三)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国有企业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自主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中央企业职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具备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他们最熟悉本职岗位,最了解市场需求,富有生机与活力,是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信得过、靠得住的坚强队伍。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有利于职工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企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职工事业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落到实处。
(四)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中央企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以及企业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国际上,知名跨国企业纷纷把职工岗位创新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花大力气加以推进。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一阶段城镇化、工业化将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将发生重大转变,对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需求将急剧增长。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中央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比例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企业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适应了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在需求,顺应了广大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抱负的迫切愿望,有利于实现职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有利于构建企业与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有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努力开创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一线职工和基层班组为主体,以“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好一线职工岗位创新,在深化提高上出实招,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推动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力度。
中央企业要深入贯彻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认真研究部署,明确工作目标、推进步骤、实施方案和主要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要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党委(党组)领导、行政主导、工会搭台、各方协同、全员参与”的大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整合力量、协调推进。党委(党组)要定期听取汇报,搞好政策研究,加强工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要明确由行政主导,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目标和任务细化分解,并作为考核科技、规划、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业务部门以及工会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使相关部门共同担负起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力量,加大投入,在人员、经费和职工创新硬件平台建设上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国资委将组织人员力量深入企业,广泛调研,研究起草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指导性文件,及时总结提炼中央企业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出一批成绩突出的先进典型,适时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扩大影响,以点带面,推动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广泛深入开展。
(二)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提高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科学化水平。
要加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组织工作机制、项目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科学激励机制,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将岗位创新创效作为对职工表彰奖励、晋职晋升、培训深造的重要依据,对有重大贡献的职工给予重奖,让职工的创新想法得到尊重、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强激励,重示范,带动更多职工参与岗位创新。要遵循创新工作规律,不片面追求成功率,宽容挫折,允许失败,使从事创新的职工无后顾之忧,激发更大的创造活力。要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为主线,处理好职工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传统活动之间的关系,发挥不同载体培养人、锻炼人、激励人的作用,形成“学习提升—创新实践—评价激励”的闭环运行模式。要促进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所需的生产力和知识产权,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工作实效。要根据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提出鲜明主题,创新活动载体,更加适应职工特点,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要加快建设创新工作室、创新协会、创新基地等职工创新平台,使职工创新有场所、有课题、有经费。要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动态跟踪,做好总结推广,不断深化活动。
(三)立足基层,重心下移,使班组和岗位成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要坚持以一线职工和基层班组为工作重心,把群众性、全员性放在突出位置,力争使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深入到每个班组、每位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创新主体、处处都有创新课题的新观念。要切实发挥班组作用,组织发动职工,加强内部交流,促进团队协作,为职工创新活动打牢基础。要与国际一流对标,加强班组制度建设,夯实班组基础管理,开展班组创先争优竞赛,抓好班组长素质提升,推进班组建设深入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企业“十二五”人才强企战略实施纲要》和《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职工创新活动提供人才支撑。要落实全员培训制度,完善职工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班组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尽快缩小中央企业职工队伍在操作技能、执行能力、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工作理念等方面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建设符合时代要求、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大军。要以建设“四个一流”职工队伍为目标,细化内容、标准和措施,打造标杆班组,建设一流队伍,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增添活力。要更加关注青年职工成长,激励广大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在经济技术创新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四)培育典型,营造氛围,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打造成精品工程。
要把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当好发展的主力军、创新的排头兵、文化的先锋队。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努力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善于创造、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要使职工充分认识经济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重意义,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岗位创新成为广大职工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自觉行动。要选树有说服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培养起带头作用的创新骨干,搞好评选表彰,兑现奖励承诺,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要充分利用企业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有效手段,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新经验、推广新技术、展示新成果,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活动的品牌建设,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形成体系,实现工作聚焦,塑造精品工程。
(五)创先争优,增强活力,奏响央企职工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有效切入点、大有可为的舞台,也为广大职工施展才华、展现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工会作为企业党政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有责任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工作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工作能力,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广大职工要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工作,发扬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奉献创新智慧、投身创新实践、建功创新事业,在岗位创新中找准人生坐标,提升人生价值,做创先争优的最佳实践者、突出贡献者。
各中央企业的工会主席参加了今天的会议,我想借此机会强调一下,要加强中央企业工会工作。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中央企业群众工作,切实加强党建带群建,尚未建立集团工会和职代会的企业要加快步伐。要健全工会工作机构,配强工作队伍,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提升工会工作的活力和水平。
同志们,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要,影响深远,作用巨大。希望各中央企业认真贯彻李源潮同志指示精神以及王勇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学习推广宝钢等企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持续深入地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
岗位创新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33年发展,已建成特大型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钢铁工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是我国完全竞争性行业及制造产业企业首批进入全球500强的两家企业之一。2010年,宝钢连续第8年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212位。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宝钢实现了保持同行业绩最优的目标,利润总额在全球钢铁企业排第二位。
宝钢的发展,是与职工立足岗位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宝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职工创造;平均每天产生企业技术秘密6件,40%由一线职工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宝钢有3位;有两位宝钢职工荣获中国“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宝钢股份运输部技能专家孔利明拥有个人职务发明超过200项。在不久前举行的第63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宝钢获得3项金奖,占中国参展团获金奖项目的50%,其中两项是宝钢一线职工的发明。
一、职工岗位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需
岗位创新是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行为特征,职工立足岗位、对标找差,实现产品质量、制造成本、用户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的过程。岗位创新不仅能揭示和解决工艺、装备存在的缺陷,而且能创造实用性技术,为企业产品、工艺、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提供可靠的基础。
30多年来,宝钢职工的岗位创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和消化阶段(1978-1990年)
宝钢建设与投产初期,实施了成套新装备、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为了使职工掌握新技术,尽快胜任岗位要求,宝钢把职工培训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1984年,宝钢启动标准化作业活动,形成了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以职工自主管理活动为基础的基层管理制度。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为宝钢的投产达产献计献策,逐步增强岗位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缩短我国钢铁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贡献。
2.吸收和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90年8月,宝钢首次提出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宝钢以自主管理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职工岗位创新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4728515”自主管理模式(注:4:PDCA四个阶段;7:七种工具;2:二级目标;8:八个步骤;51:5W1H;5: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宝钢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激励职工学技术、学业务,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操作法。1991年11月,宝钢命名了热轧厂“刘利卷形控制法”等20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宝钢运用知识产权的奖励导向,促进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认定数量不断上升,涌现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宝钢注重职工岗位创新团队建设,1999年底,宝钢成立了第一个职工创新小组——“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
3.自主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末,宝钢提出用15年时间,实现进入世界 2 500强的目标。宝钢鼓励职工向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学习,立足岗位、对标找差,持续改进、不断创新。2002年起,宝钢将自主管理活动纳入新开发的技术创新业务系统(BES),使职工岗位创新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和体系化运作。2004年,宝钢以“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号召广大职工向孔利明学习,并以“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命名职工创新小组。2006年,宝钢股份炼铁厂技能专家韩明明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两名工人之一。广大职工学习韩明明,又一次掀起岗位创新的热潮,出现了一批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2008年下半年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宝钢广泛开展了发现、培养、宣传和推广最佳实践者活动。梅山公司驾驶员任国友,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节油经”,车辆只要排队等候3分钟以上,他就熄火;夏天有机会就把车停在阴凉的地方,不开空调;凌晨4时30分出车,为的是路况好,刹车少,油耗小。同样的车型,同样的运输任务,他每天节油10升左右。最佳实践者活动,引导职工在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宝钢现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7985个、自主管理小组14728个,完成课题19902项,实现成果12446项,获得宝钢之外奖项304个。近三年来,职工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48.9万条,形成技术秘密6991项,申报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
二、制度体系是职工岗位创新之基
30多年来,宝钢建立了一套由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部分组成的全员技术创新体系,并形成了较完备的运行机制。岗位创新重点聚焦于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一线职工的主体作 3 用,激发创新活力。
1.丰富的活动形式与载体
宝钢建立了以开放性岗位责任制为基础,职工创新小组为团队组成的基层创新活动组织,使职工在标准化作业基础上留有创新的空间。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建创新小组,实施跨专业、跨岗位、跨区域的联合攻关。建立了子公司层面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以高技能人才为带头人,开展团队创新,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高级点检员卢江海创新工作室,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被同事誉为“金点子大王”。宝钢股份冷轧厂设备点检员高玉强创新工作室,一年内帮助51位职工实现岗位创新“零突破”。建立了集团公司层面的职工创新活动基地,为职工岗位创新搭建平台,为开展跨厂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成果推介与转化提供支撑。
2.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为规范和促进职工岗位创新,宝钢建立了配套的职工创新制度。先后制定了《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及技术改进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和《先进操作法申报评审办法》等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将职工岗位创新活动纳入专业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钢推出了职工岗位创新累计里程制(俗称“铁马制”),将专利、技术秘密及其在内部实施和技术贸易中创造的价值,按照不同权重系数进行积分排序,使知识产权成为衡量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的一把尺子。宝钢还建立了岗位创新评价激励体系,从物质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分类设立奖励渠道。创新奖励从奖额为10元的“合理化 4 建议提出奖”至奖额为50~100万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形成了由低到高的系列。每年评选“十佳合理化建议、十佳个人”和“曾乐创新奖”,每两年评选“宝钢工人发明家”,组织职工创新成果参加国内外发明展,发现和宣传职工创新的最佳实践,激发职工岗位创新的光荣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3.多层次的组织运行网络
宝钢建立了层级制、矩阵式的岗位创新运作体系,按照“统筹规划、体系运作,系统管理、分层实施,立足岗位、协同共享”的原则,推进职工岗位创新。宝钢每年制定技术创新计划,将目标自上而下分解下达到生产单元,指标纳入领导人员绩效考核。公司职工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审议、评价职工创新发展规划、相关制度和活动绩效,各单位职工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职工创新管理办法和工作计划。基层管理者负责带好队伍,具体帮助和指导职工岗位创新。全体职工立足岗位,积极参与创新,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职工创新活动基地既是职工岗位创新活动的纵向推动者,又是横向保障者。各职能管理和技术部门则发挥管理、技术优势,支撑职工岗位创新。
三、文化认同是职工岗位创新之魂
宝钢3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为主线,以“诚信、协同”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成为凝聚职工的共同理念,为职工岗位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
1.宝钢文化主线是职工岗位创新的推动力
宝钢把“严格苛求的精神”列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要素,引导职工把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职业发展的立足点。在宝钢,“今 5 天比昨天做得好,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职工的自觉追求。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宝钢的成功是与职工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早在宝钢建厂初期,就出现了职工学习热。“宝钢第一炉”的主人公王增亚,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为了驾驭现代化程度很高的300吨转炉,一天16小时扑在学习上,连吃饭和上厕所都带着课本。一年半后,他以数理化成绩全班第一、电脑操作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被派往新日铁实习,两个月就通过了考核。宝钢“85·9”投产时,他一次冶炼成功300吨转炉第一炉钢。在宝钢,学习创新已成为职工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由之路。
宝钢坚持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业绩。在宝钢,争创一流已经内化为许多职工矢志不渝的信念。近年来,宝钢先后有1100多项职工创新项目在国内外发明展中参赛获奖。除了两位职工荣获中国“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外,还有11位“上海工人发明家”、15位“宝钢工人发明家”。
2.宝钢核心价值观是职工岗位创新的坚实基础
“诚信、协同”是宝钢的核心价值观。在职工职业发展中,诚信是道德,协同是基础。
取向硅钢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技术创新难度极高。十年磨一剑,宝钢自主开发取向硅钢成功,是宝钢上下协同,众志成城的生动体现。取向硅钢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工序关联度大、生产要求高。为了实现批量、稳定、合理成本制造取向硅钢的目标,硅钢团队牢牢抓住“协同”这一关键,使各单元从“个体的最强”凝结成“整体的最强”,从“部门业绩的最优”上升为“整体业绩的最优”,获得1+1>2的效应。而职工岗位创新,6 在取向硅钢研发制造中,也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宝钢期望让每个职工立足岗位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最大价值。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为激发职工岗位创新活力,大力推进雁式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由领头雁、成雁、雏雁组成的“阶梯式”雁阵。在技能专家储滨的带领和指导下,团队成员不断成长。2008年进厂的大学毕业生霍增瑞,加入雁式团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共申报了5项专利,从岗位创新的“门外汉”变成年轻人中的“专利达人”。
3.宝钢文化提升了战略发展软实力
近年来,宝钢先后重组了新疆八钢、宁波钢铁和福建德盛不锈钢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宝钢强调在坚持与弘扬宝钢文化的前提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地域企业的多元文化,进行文化融合。一方面,不断提升宝钢科学发展、做强做优的“硬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培育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软实力”。
职工的技能素质对岗位创新起决定性作用,但支撑技能素质的是人文素质,创新作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已得到宝钢广大职工的价值认同,已越来越深入人心,体现在广大职工的职业行为和岗位规范中。宝钢从企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岗位创新,使职工感受到岗位创新既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又是一种人生乐趣和境界。
四、共同发展是宝钢二次创业之本
以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为标志,宝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宝钢2010~2015年发展规划以“成为钢铁技术的领先者,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成为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为愿景; 7 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公众化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中的优秀企业”为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1.职工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在带来企业劳动效率极大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局限性,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如何按照马克思提出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从根本上说,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首先是广大职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宝钢坚持以人为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宝钢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近两年来,更是明确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宝钢建立健全以“八个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工的工作机制,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了解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和依靠人的工作制度,达到凝聚人、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2.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宝钢二次创业与一次创业相比,无论是市场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市场环境看,我国钢铁行业已从总体上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宝钢大部分重要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从“一枝独秀”转变为“几家争妍”。从社会环境看,对钢铁企业环保节能的要求更高了。宝钢高度重视环保节能,宝钢股份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然而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十二五”期间,面对中国钢铁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发展新形势,宝钢要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8 实现要“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三个转变,不断提升“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数字化宝钢、环境经营和产融结合”五方面的能力,唯有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岗位创新,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创新的力量来自基层,来自广大职工。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不仅是技术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事,掌握丰富劳动经验和技能的广大职工,更应该成为创新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工队伍中的创造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每个职工实现自身价值和抱负的内在需求。宝钢多年的实践证明,蓬勃开展的职工岗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宝钢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有职工创新的清晰定位。通过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每一个职工都可能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掌握技能绝活的精英。对于企业来说,现场的持续改善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面广量大的岗位持续改进,只有靠不断深入的形成机制的职工岗位创新才能实现。
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为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更多机会。宝钢深化职工岗位创新,要坚持用户需求导向,坚持服务与引导,激发职工岗位创新活力,优化职工岗位创新环境。通过加大职工岗位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深化最佳实践者活动和自主型职工队伍建设,推动职工岗位创新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委员、9 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对宝钢的“蓝领创新”作出重要批示:一线工人开展蓝领创新好。不仅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钢的经验可以推广。这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要尊重和发扬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使宝钢职工队伍始终充满着向上和创新的活力。要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宝钢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宝钢从优秀走向卓越!
我的大学在宝钢
宝钢股份技能专家 孔利明
我叫孔利明,是宝钢股份运输部的一名工人。1984年刚刚跨入宝钢大门时,面对宽大而现代的厂房,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不禁使我热血沸腾,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片热土上干出点“名堂”来!
当年,宝钢引进的新技术,新装备对于我们这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来说,真可谓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自己对于驾驭好先进设备,当好现代化宝钢的主人,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源于自身科学技术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但是,我由此激发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那些日子,“充电”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我利用每天下班之后和节假日的时间,参加了夜大学的学习和相关的专业培训班。我每年订阅的《电子技术》、《机械构造》、《无线电》、《电子报》、《电脑天地》、《电子制作》等等报刊杂志,达二千多元;我认为,“人生好比金字塔,底座越宽越厚实,顶点就能垒得越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能补拙。十多个春秋的孜孜以求,我终于获得了汽车构造、机械制图、气割电焊、计算机应用、专利工程师等各类专业资格20多项。有了知识的铺垫,我的眼界变开阔了,宝钢先进的技术装备更让我“如鱼得水”,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988年我针对频频发生的国外进口设备线路短路故障,运用 了“电磁寻迹分离法”嫁接了“探雷器”的策略,研制出我在宝钢的第一个发明“电路短路故障定位仪”。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排除线路短路故障效率提高了整整20倍。
在宝钢,到处是学技术的“课堂”。解决现场设备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就是最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有一年,原料堆场的一台新进口装载机出了故障“趴下了”。为了不失时机地掌握正确的维修要领,我主动为老外专家做“下手”;外国专家修了三天,大雨也下了三天,我也紧紧“跟学”了三天。虽然又苦又累,但学到的东西更多!最终让我理清了整个装载机的控制模式、传感系统。我的技术水平又上升了一大步。
工作舞台大了,自己涉及的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为此,我在并不宽敞的家中辟出了一间“家庭实验室”。在我家中,各类工具,仪器仪表一应俱全,基本零部件样样都有。从此,我可以利用在家中的时间,搞发明创造,然后再移植到现场。1988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我拥有了宝钢第一间“工人工作室”。从此,厂里的工作室和家里的实验室,成为我技术创新的两大支点,我在创新征途上如虎添翼。
随着知识和经验不断地优化升级,我逐渐意识到在大型现代化企业搞技术创新,靠单枪匹马,一定是势单力薄的,作用和力量都是很有限的。只有引导大家一起投入到岗位创新活动中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集体智慧。1993年,我组建了7个人的创新小组,自编了岗位创新教材,以自身的创新经历引导团队共同创新。创新小组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大家都有了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创新的优势和业绩很快显现出来,我们的创新小组光荣地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班组”。12 上海市总工会领导亲自送奖牌到现场,为我们颁发了上海市“99科技创利十佳特色班组”奖牌。
上世纪末,正式以我名字命名的“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在宝钢诞生了!企业对岗位创新的重视,使我和我的伙伴们备受鼓舞,也激发起广大一线员工的创新热情。如今活跃在生产一线的创新小组,已遍布了钢城的每一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宝钢工会又构建了更高层次的“孔利明创新沙龙”。借助这些平台,员工收获更多的是“知识共享、知识共创”,既教会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现在,我们团队的很多成员已经成为了工人发明家、劳动模范,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今年5月,上海市总工会将编号为001号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牌匾授给了“孔利明创新工作室”,这也是对宝钢一线全体员工岗位创新的肯定和鞭策。“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宝钢的一线员工只要肯钻研、肯学习、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都可以在岗位上有所作为,获得成功。我的岗位创新,从小打小闹开始,目前已延伸到了铁路、码头、船舶等钢铁物流技术领域。
我的发明也从小到大。2003年,我针对宝钢成品综合码头在卸载废钢时,经常发生的散钢坠落现象,发明了《起重电磁铁运行电流过程的控制模式》。攻克了一项世界难题,获得3个国家专利。
该发明解决了长期以来散钢卸船坠落的安全隐患,实施后,立马体现出高效安全的生产能力。
宝钢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了!今天已排名在世界500强的211位。我也从进宝钢时的一名低学历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上海市工人发明家,成了人才院的兼职教授。
宝钢的企业文化为我们营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为产业工人搭建了创新大舞台,衷心地感谢宝钢这块沃土!目前,我已累计解决了生产现场疑难杂症406项、完成科研项目39项、工艺改善297项、获得国家专利208项、创造了经济效益8900多万。近10年来,每年都有重大发明成果应用于现场。特别是2010年,我的《钢厂货运码头安全节能综合技术》荣获法国巴黎109届国际发明展金奖;2011年《矿石码头散货料物流综合技术》囊括了交通部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为感恩宝钢这块土地,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新的成绩!
推动职工创新是管理者的职责
宝钢股份热轧厂厂长 吴小弟
宝钢股份热轧厂从1989年投产建厂,到现在拥有2050、1580和1880三条热轧生产线,热轧二十二年成长的道路是宝钢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缩影。实践证明,核心竞争力是用钱买不来的,提升竞争力需要自我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自我创新;成为现代热连轧的引领者,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自我创新。
截至目前,热轧厂职工合理化建议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科研效益每年稳定在6000万元以上,受理专利超过425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认定的技术秘密超过1500项。2010年股份公司群众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上前50名、100名中分别有热轧职工9位和23位。通过职工创新热轧厂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王军荣获2008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杜国华、王军位列两届上海市十大个人发明家榜首;单旭沂荣获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英才提名奖;杜国华、王军、荣鸿伟获宝钢工人发明家;奚昌明、钱霄敏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2050卷取机械班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2050卷取电气班荣获全国学习型班组。
我们对职工创新活动形成的共识是:职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能使现有人员和装备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形成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热轧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 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好职工创新活动,管理者至关重要,管理者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单位创新工作的导向,管理者的行动决定了一个岗位创新的业绩。为此,热轧厂按照党委挂帅、行政运作、工会推进、团委参与的要求齐抓共管。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抓动员、营造氛围;加强指导、创建机制;跟踪评价、形成激励。
一是组织动员。要使所有职工明确目标并积极行动起来。一要按照早发动、早规划、早落实的要求,在每年年初部署工作时,就向职工讲清讲透,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做,为什么必须做;二要按照定指标、定责任、定节点的要求,确保各项指标目标稳步推进、按时完成,让职工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三要制定激励措施,包括正、负激励。我们制定了《热轧厂科技创新激励管理办法》对创新业绩提供评价标准,按照积分从合理化建议、技术秘密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细化措施和激励标准,让职工知道做和不做是不一样的。
二是加强指导。我们倡导“问题就是机遇,跨前一步就是机会”、“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的理念,把职工的注意力聚焦到现场的生产难题、质量缺陷、产能发挥、降本增效等方面,持续为职工岗位创新提供舞台。
要真正提高广大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需要不断深化自主型员工的培育,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采取了揭榜制、作业长协同改善团队、累计积分制等做法,让管理者参与其中。去年在全厂推广的“揭榜制”,通过 16 “七步法”将现场的“疑难杂症”向一线职工发榜,鼓励职工勇于揭榜,并在破解和攻克难题中得到成长。
作为管理者在指导职工创新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调配好各项资源,从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撑。我们组织编写创新工作手册;提供场所和设备建立“王军创新室”;支持创新骨干参加国际、国内发明展;请专业人员为职工开展相关培训。
热轧厂逐步形成了职工创新工作的“金字塔”模式。从最下层的全员性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活动,到由26个小组182名成员的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到21名会员的职工发明创造协会和20名会员的青年创新协会,直至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王军领衔并由7名“高手”组建的“王军创新室”。活动自下而上,逐级上升。创新成果从小到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三是跟踪评价。热轧厂按照月推进、季考评、年表彰的形式,对职工创新工作进行评价。热轧厂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工作推进小组,每月召开厂领导参加的月度推进会,通过跟踪月度动态,将创新的结果纳入职工绩效管理。每个季度将公司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热轧厂铁马积分排行进行张榜公布,对前三名进行奖励,对部门的创新考评结果纳入业绩考核。热轧厂每年召开的首个大型专题会都是《热轧厂科技创新总结表彰大会》,会议对上一年热轧厂各项创新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热轧厂科技创新个人和团队,通过重奖和大力宣传从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双重激励。
我们通过动员、指导、评价三位一体的过程管理,促进了热轧厂岗位创新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工作连续十年名列集团公司前茅。
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们体会到:一是岗位创新有力促进了职 17 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热轧厂以创新为手段,有效提升了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目前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02年;具备技师以上资格180人,占总人数的19.3%;高级工451人,占总人数的48.3%。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是追求世界一流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岗位对标找差和职工创新去缩小差距、赶超一流,使生产能力、质量、节能减排、成本控制等各项指标得到提升,实现赶超世界一流的目标。三是职工创新有效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管理者在职工创新过程中普遍做到了容忍失败,更好地保护了职工的首创精神、改革精神和探索精神,营造了自主而宽松的创新工作环境。
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是可以培育和锻炼出来的,而管理者能否正确引导、能否提供舞台恰恰是其中最为关键。
扎根现场才能收获创新硕果
宝钢股份公司冷轧厂首席工程师 姜正连
我非常高兴,作为来自宝钢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代表,分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来宾汇报一下自己在生产现场创新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一、岗位扎根在现场
自跨进大学校门起,我就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3年考入大学本科起,到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再到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我一直从事轧钢方面的研究。如果从2000年进入宝钢算起,至今已有11个年头。
我在宝钢的工作岗位是整个钢铁生产流程中出精品的最终工序,即冷轧工序。作为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我经历过6年的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也曾经历过4年的研究所专业研究,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场,而且一干就是11年。因为我深知:现场有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创新成果也只有在现场得到了应用之后,才能最终体现其价值。
二、问题发生在现场
来看冷轧工序,我所工作的冷轧厂现有3套轧机,平均日产15000吨,每天生产近700个钢卷。这些钢卷通过后续21条主机组的加工和处理,最终生产出满足用户对表面、尺寸、性能需求的各种冷轧产品。
要知道这些冷轧产品是经过了多个工序、上千根辊子后生产 出来的,现场各工序、各设备工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带钢的产品质量,因此现场也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答案解决在现场
对于现场常见缺陷,通过多年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缺陷预防和改善措施,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冷轧现场还存在一些重大难题,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才能最终得以攻克。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
所谓断带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带钢发生了断裂,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个冷轧机都会碰到的故障,但同一规格、同一钢种的带钢多次重复性断带绝对是属于异常。对这种轧机重复断带问题,我领衔的攻关团队通过现场跟踪,对生产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对波动数据进行比较,最终锁定问题发生的源头所在,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最终成功解决了重复断带这一现场重大技术难题。
再举一个例子是热镀锌彩板浪形超标,我们认为符合标准放行的产品在用户处出现了浪形问题。这一点提醒我们,随着用户对产品板形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有的产品标准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如何在现有生产设备状态基础上,大幅提升产品板形控制的能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技术难题。
为此,我组建了项目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从全工序整体思路出发,分别针对轧机的轧制工艺、镀锌机组平整机的平整工艺、镀锌机组拉矫机的拉矫工艺及镀锌机组卷取机的卷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创新。
该项目通过长期的技术研发,最终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成功地开发出一整套基于现有常规装备的板形系列控制技术,最终 20 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品质平直带钢。
四、价值创新在现场
还是针对前面的两个例子,先看重复性断带。数据表明重复性断带所造成的轧辊磨削量是正常换辊时的8倍多,这种过分磨削大大降低了轧辊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带钢跑偏断带所造成的轧机停机换辊处理时间长达6个多小时,由此损失轧机产能达2000吨左右。如果我们成功地防范带钢跑偏断带的话,则每次可避免损失超过200万元。这就是直接价值的体现。
再看看冷轧板形整体水平提升项目。我们实现了薄规格镀锌产品产量和板形合格率的提升,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了薄规格高端产品和镀铝锌全硬钢这类板形最难控制产品的批量稳定生产。
上述所开发形成的热镀锌机组板形系列控制技术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企业技术秘密61项。项目获得上海市高新成果,上海市质量技术一等奖,国家冶金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国内及海外用户对产品的板形和表面状态均表满意。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于公司三期及梅山钢铁公司新建镀铝锌机组工程,分别获得609和822万元的推广经济效益。整个项目在2007~2009三年累计效益高达4.01亿元。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现场创新价值的所在。
作为冷轧新品的开发,我也想借此机会汇报一个例子,那就是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冷轧现场无数次的工艺试验和日日夜夜的现场跟踪,最终突破高精度、高表面的质量瓶颈,开发出新一代自动变速箱汽车摩擦片精冲钢产品,成功用于通用LaCROSSE车 21 型上,并实现批量稳定生产。
五、感悟
(1)岗位扎根在现场,作为技术人员,我们必须要耐得起寂寞、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2)问题发生在现场,我们必须要用敏锐的眼光在现场发现问题、寻找问题;(3)答案解决在现场,我们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深入探究、追求答案;(4)价值创新在现场,现场有宝,我们要努力去挖掘,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最后我要大声地说,现场是技术人员大展身手的舞台,现场有创新之源,通过技术人员、技能专家及一线职工的协同攻关,现场创新成果之花就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姿!
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 助推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和国家战略安全基石,是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现有从业人员16万人,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级专家102名,“全国技术能手”92名。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提升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职工在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明确提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航天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党政领导、工会组织、各方联动、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通过丰富手段、优化内容、疏通途径、创新方法,充分发挥群众工作优势,群策群力创新创效,促进了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开展高质量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职工建功立业主题鲜明。集团公司每年结合形势任务的特点开展一个主题明确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2009年开展了“万人 献万计、天天有改进、降本增效益”主题活动,2010年开展的“创新、创效、创优”主题活动,2011年开展了职工建功立业“五个一”活动。围绕以上主题,各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技术比武、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巾帼建功、职工自主管理等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
职工竞赛内容精彩纷呈。集团公司各单位结合重大工程、重点型号、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在关键节点、重点时期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竞赛活动。如“我为保成功献一策”、“反设计回头看”、“执行规划我先行”、“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劳动竞赛进靶场”、“技术架桥”、“决战百日”、“争做职工发明家”等活动,有效提高了任务进度和产品可靠性,确保了型号研制和发射试验等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职工创新创效成果显著。集团公司每年有超过80%的职工参与各类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近两年,共设立职工创新项目1800多个,职工创新成果1.1万余个,征集合理化建议超过3.6万条,合理化建议采纳率高达73%,成果转化率近50%,这些创新创效成果促进了以嫦娥二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使航天职工更好地肩负起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
二、把推进高标准的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核心支撑
分类推进职工成长成才。按照工程实践培养骨干、长期积累培养专才、一专多能培育将才、艰辛历练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的航天职工职业成长“五部曲”培养规律,针对不同类别 24 的职工群体分别按照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创新人才开发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选拔计划、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等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分级建立职工培训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三级职工培训管理体系。包括依靠三级12类专业培训方案提升研制创新能力,依靠5个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绝技绝招交流,依靠两级党校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每年选送优秀科技人才到国际空间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进行深造,组织高技能人才赴德国、俄罗斯等国进行对标培训。集团公司每年培训经费投入近10亿元,职工年人均培训时间超过100学时。
着力推进职工重奖机制。集团公司注重职工激励机制建设,重点向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职工倾斜,向承担重要任务的一线骨干倾斜。特别是集团公司建立了职工大奖序列,设立了额度分别为100万元、20万元、2万元的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和额度为30万元的航天金牌班组奖。此外,还高度重视选树表彰先进典型,2年来先后有近50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全国级荣誉。
三、把打造高水平的班组建设成果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主要抓手
把班组打造成为创新的源泉。近年来,集团公司把班组作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基本单元,广泛开展创新型班组建设,以班组为单位设立的职工创新项目超过70%,取得了一大批 25 创新成果。如“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先进项目组”五院502所博士团队近年来完成了数百项科研攻关任务,先后申报专利104项,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博士团队还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何英姿、“发明大王”黄翔宇等为代表的航天英才。
把班组打造成为创争的舞台。在职工创先争优活动中,集团公司7000多个班组按照“统一标准,分级创建,上下联动,分类推进,逐步达标,整体提高”的方式,开展以“基础管理好、质量安全好、成本控制好、任务完成好、攻关创新好和团队建设好”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六好”班组创建活动。考评体系包括6类23条共性考评标准和12类26条分类考评标准。创建过程中,我国首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余梦伦班组”和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向中央企业58.9万个班组发出倡议的“唐建平班组”均建设成为集团公司班组建设示范基地。
把班组打造成为学习的阵地。将学习型班组建设作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和争做知识型职工的阵地,创新班组学习模式,广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探索设立班组数据仓库、班组电子书屋、班组图书角和职工讲坛,推进职工技术协会在班组设立专业活动小组,推进创新人才工作室建设。通过学习型班组建设,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杨尹渝班组”利用业余时间将班组开办成夜学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尹渝亲自“传帮带”,使班组成员“和谐共好”,均成为经济技术创新创效的技能骨干。“高凤林班组”以“塑物塑人塑文化”理念建设成全国学习型班组。《工人日报》班组天地专栏连续五期报道“余梦伦班组”目标管理法、育人法和创新法,在全国掀起学习热潮。
四、把培育先进的职工创新文化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 26 的长效机制
职工创新理念入脑入心。集团公司第二次技术创新大会发布《创新文化建设纲要》,明确了国家至上、技术引领、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创新方针;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创新推动富国强军、以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创新价值观。通过印发《创新文化员工读本》、组织创新文化建设培训等方式深入宣贯集团公司的创新文化体系。所属单位也结合实际制定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创新文化建设提升了职工的经济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职工创新行为依法依规。集团公司明确员工创新行为准则是“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百家争鸣、系统思维”,是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员工开展创新活动需要遵守的基本要求。集团公司上下协同,逐步建立起包括组织管理制度、激励评价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创新成果管理制度在内的创新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用制度体现创新方针和理念,用制度强化创新意识,用制度规范创新行为。
职工创新平台有位有为。集团公司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中心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3个、40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80多个硕博士学位点,与15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起35个产学研平台,为职工创新提供了最佳舞台。“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累计投入自主创新经费超过60亿元,除承担包括 “973”、“86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重大课题外,也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集团公司通过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 27 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职工与企业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促进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建设和推动我国迈向世界航天强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助推企业自主事业发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一汽五十八年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创新与奉献。特别是在新时期把中央企业开展 “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工作,融入企业的素质工程中,紧密围绕一流业务技能职工队伍培养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以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一支操作规范、技能娴熟并能持续改善的生产操作人员队伍为重点的一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特点,取得了精神和物质成果双丰收,赢得了企业的认可,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为推动一汽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开展主题劳动竞赛,助推自主目标达成
当前,一汽正处在加速自主发展、落实“三年两改观”任务的关键时期,做强做大一汽的自主事业,实现一汽第四次创业的伟大壮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一汽、实力一汽、和谐一汽,迫切需要工会动员和带领广大职工给予支撑。
一汽各级工会组织自觉地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动员广大职工投身到主战场,用知识创造业绩,用技能实现超越,促进了自主事业发展,取得了上下联动的效应。
1.围绕战略目标开展竞赛。集团工会先后开展了“做实改观、建功立业”、“练内功、强自主”等主题竞赛。一汽轿车公司是生 产自主品牌“红旗”、“奔腾”轿车的企业,他们开展了“自主功臣”季季评竞赛,有166名职工被授予“自主功臣”称号。一汽铸造公司开展了“铁军荣誉奖章”评选活动,有357名职工获此殊荣。
张旭江是铸造一厂清理车间劳务工班长,在缸体清理岗位上干了八年,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2011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一汽劳务工学习的一面旗帜。2008年以来,通过开展主题劳动竞赛,促进了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市场份额全面提升。有165名职工被授予集团级“竞赛功臣”称号,有2300名职工被子公司授予优胜个人称号。2.围绕班组建设开展竞赛。2006年一汽—大众王洪军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第一人。2007年集团公司党委做出开展向王洪军学习的决定。把学习王洪军岗位求精、求新、求效的创造精神落实到班组,集团工会开展了创建“洪军式班组”竞赛,把培养更多洪军式知识型员工、创造型班组具体化。现在已有150个班组被授予“洪军式班组”称号,有10个班组荣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荣誉称号。
一汽丰越公司品质管理科检测线班,通过开展“洪军式班组”竞赛,班组“全线通”率占43.75%,多能工率达到100%。实现了轻微伤害、车辆事故为“0”的双“0”目标,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红旗班组荣誉称号。
3.围绕质量目标开展竞赛。产品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根本,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为积极引导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质量管理,全面落实集团质量制胜战略,共同担负起“质量兴企”责任,打造一流产品,共创一流质量。集团公司工会开展了“争当质量明 30 星”竞赛,40名职工被授予集团质量明星称号。
铸造一厂灰清车间班长赵恒阳,总结了“一看、二摸、三试”、“快、准、巧”下芯和夹放件操作方法,使29D等四种缸体废品率由控制指标的0.10%下降到0.085%。轿车公司二工厂总装车间劳务工王东亮,坚守“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方针,在多点线束插接岗位上,创造了50万点无漏插、虚插记录。
二、开展职工技能提升活动,助推素质工程落地
一汽工会按照集团培养一支操作规范、技能娴熟并能持续改善的生产操作人员队伍的目标,坚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出发点,以提升岗位操作能力为重点,坚持开展技能大赛,坚持开展劳模高技能传承活动,坚持开展班组长管理技能培训,为推进职工素质工程落地发挥了工会大学校作用。
1.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大赛。职工技能大赛三年一个轮次,一年一个促进。搭建了集团公司、子公司、三级公司竞赛平台,形成了统一部署,舆论引导,过程控制,逐级表彰的大赛格局,构成了主办与承办相结合,专家指导与业务部门对接的赛务方式,为职工提供了一个技能展示有平台、技能提升有机会、技能拔尖有实惠的“练内功、强自主”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操作技术拔尖的人才。2008年以来,累计三级大赛工种562个,64658人(次)参加培训,31232人参加大赛,有775名职工分别被授予集团公司岗位技术状元、标兵、能手称号,有41名劳务工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2011年被集团公司转正为长期合同工。
2.开展劳模高技能传承活动。开展劳模高技能传承活动,是技能大赛的延伸和培训的延续。大赛结束后,把集团公司主办的 31 大赛工种综合排序前30名选手组织起来,由工会出面搭桥同著名劳动模范按岗位结对,形成一带多的师徒学习模式。这样做不仅复制放大了劳模作用,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了岗位整体技术支撑实力。在内容上重点传承岗位技术操作案例与绝招,传承岗位技术操作方法与技巧,传承大赛夺金拿银经验与心得。在培养目标上努力打造岗位操作技能拔尖人才,打造岗位攻关解难能工巧匠,打造岗位夺金拿银大赛选手,总结了面授、网授、案例、著书等四种传承方法。每两年一个轮次,两个轮次累计18个工种,257名优秀选手通过学习岗位核心操作技能得到提升。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黄玺、王洪军等都是活动的传承师。
在2009年第三届全国职工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中,一汽夺得了团体第二名,获得了个人第二、三名优异成绩。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载货汽车装调工技能大赛中,一汽囊括了中、重型载货汽车全部奖项,夺得了微型载货汽车第一、二名,还夺得了个人总排名第一、二名。在2011年吉林省首席技师技能大赛中,夺得了车工、铣工、数控加工中心三个工种第一名。3.开展班组长管理技能培训。为了加强班组建设,提升班组创新能力。2006年以来,集团工会与高校合作,经过吉林省高教委批准,专门开设了“企业现场管理”专业大专和本科班,围绕创造力开发开设了《创造学》课程,费用列入工会经费预算,学习对象定位为班组长。每年经过基层工会推荐,基本素质测试,签定出勤承诺书等程序后,选送100名优秀班组长参加学习。一汽解放和轿车公司借助这个平台,又单独开设了班组长专科班。累计1372名班组长经过刻苦学习,即提升了能力,又获得了文凭,实现了企业需要能力,个人需要知识和文凭的双赢。
一汽丰越公司检测线班原班长赵贵生,专科学习期间曾被评为优秀学员,为此获得了专本联读的机会,并获得了全国优秀自考生学习创新奖。目前,赵贵生现已经升任工段长职务。
三、开展创新改进活动,助推品牌战略实现
开展创新方案征集活动,是增强职工岗位创新能力、激励职工投身“三年两改观”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广大职工参与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汽工会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员性创新方案征集活动。通过创新方案征集,攻克了一批有价值的产品质量难题,消除了一批有影响的疑难环节,为助推做强以“品牌、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品牌战略贡献了力量。
2009年以来,开展了“创新改进促四保”、“我为做实改观献一计”、“我为十二五领跑献一计”创新方案征集活动。还通过评选“十佳”创新方案、“十佳”先进操作方法,向参与活动的职工颁发纪念奖,公开抽取幸运奖等激励政策,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造热情。累计征集采纳创新方案98579项,节创价值39355万元,评选出“十佳“创新方案30项,“十佳”先进操作方法30条,组建QC小组3070个,累计国家授权专利1231项。
一汽轿车公司齐嵩宇创新的“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06年一汽—大众公司王洪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又一名一线工人获此殊荣。在全国12名一线工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一汽占了2名,这是一汽广大职工的骄傲。
四、建立完善创新机制,激发职工参与热情
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既要注重精神鼓励,也要注重物质奖励,既要注重阶段性表彰,也要注重同评模选先相融合,33 体现了对职工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尊重,复制和放大了英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鼓励机制保护创新热情。集团公司、子公司、三级公司工会组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围绕集团工会工作纲要精神展开的,逐级对参与活动的职工给予鼓励。集团公司工会在创新方案征集活动中,一方面对采纳方案总量的1/2发给纪念奖;另一方面采用邮政贺卡开奖形式,抽取幸运大奖,每次活动都有60名职工获大奖,三级累计给予职工的鼓励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
2.评审机制调动创新热情。集团公司工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每年都要开展“十佳”创新方案、“十佳”先进操作方法评选。评选自下而上进行,在基层评选推荐的基础上,通过主管部门分类筛选,提交专家组评审。评审采取面对面陈述、答辩、打分、和议方法进行,网上公示后确认。“十佳”成果可获得价值5000元笔记本电脑奖励,同时也获得了推荐集团模范奖评选资格。“双十佳”奖品颁发可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也可以邀请集团公司领导送到岗位,起到了鼓舞个人影响周边的效果。一汽解放公司鹿新第的创新成果连续三年在创新方案评审中被评为“十佳”,获得三台笔记本电脑奖励。还有113名一线工人,由于技能与创新贡献突出被评为集团专家或高级专家,享受二级经理或高级经理待遇,受到了广大职工的仰慕。
3.参评参展机制激发创新热情。一汽工会把参加国家、行业、全国职工科技奖评选,参加国际、国家科技成果展视为激发职工创新力重要的展示平台,列入工会工作的重要日程,主要领导带队参评参展,项目第一完成人亲临现场同评委对话沟通,收获的 34 不仅是奖牌,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2008年还专程组织20名劳动模范赴巴黎观摩国际发明展览。
2006年以来,集团公司一线工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奖2项;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荣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荣获国家发明展金牌15块、银牌5块、铜牌8块;荣获国际发明展金牌2块。
4.重奖机制引领创新热情。2010年根据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精神,由集团工会负责制定了专门的奖励文件。把由过去临时请示审批,固化为可遵循的文件,操作方便、简单、及时。文件规定劳模、技能大赛、科技成果奖三大类,按照国家、省(部)、市、集团划分为四个等级,42个奖项纳入奖励范围,国家和集团级之间奖励10万元至2万元不等。
持续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广大职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四个一流”职工队伍的重要内容。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贵在创新,贵在尊重,贵在联动响应。在中央企业建设“四个一流”职工队伍进程中,在实现一汽自主事业腾飞的新征程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完善机制,还要继续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作用,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全力助推一汽自主事业发展中建功立业。
深化职工创新实践
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北车集团公司于2000年9月组建,2008年6月进行整体改制成立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北车),于2009年12月29日在上交所上市。2008年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历经十年发展,中国北车已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军企业和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主要供应商。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始终把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关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着力搭建职工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职工创新机制,深入开展职工创新实践,汇聚职工智力,形成发展动力,推动创新发展。
一、搭建四个平台,激励创新实践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是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建好四个平台,激励职工创新实践。
1.抓住关键环节,搭建立项攻关平台。重点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多种渠道发现课题。从企业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中、从日常生产经营难点中、从市场营销部门反馈的用户需求中、从职工代表提案和合理化建议中选择攻关课题。二是多种途径抓好立项。在鼓励职工“自选立项”的同时,对于带有瓶颈性、普遍性、惯性的问题,区分不同层面,有组织地利用局域网等阵地,创造性地采取公布课题、公开招标、揭标攻关的方式,引导职工或者团队进行“招标立项”。三是多种方式开展攻关。鼓励个人攻
关,倡导团队合力攻关,组织领导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建立“三结合小组”集体攻关。五年来,共采纳合理化建议1.1万余条,实施技术革新改造和发明6100余项,推广先进操作法、先进管理法近1000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2.深化班组创建,搭建团队创新平台。在实践中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在职学习,引导职工养成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大力倡导职工在职学习,鼓励支持职工取得高一级学历、掌握第二技能。坚持团队互动,指导班组开展班前操作工艺“一口清”、集体分享交流、共建学习园地等形式,提升团队合力。以全国劳模、时代先锋、全国优秀党员张雪松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万君等骨干班组长为带头人,建立了多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金蓝领工作室”。坚持骨干培训,落实国资委的部署,三年累计培训班组长1.1万人次。坚持作业规范,持续开展“北车职工讲规范”主题实践活动,特别重视在职工中灌输“按规矩做人,按规则做事”的理念,在规则上细化,在细节上做实,在标准上“较劲”,不断提升职业化建设水平。
3.立足岗位练兵,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坚持内外并举,带领职工长本领。对外,与外方专家“结对子”学技能;对内,以实做培训、导师带徒、现场演示等方式,组织职工学技术。充分发挥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在集团层面,每两年组织一次大赛,五年来参加比赛的职工超过1万人。11月中旬,刚刚举办了铝合金焊工、铁路车辆电气装修工两个工种的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在企业层面,采取大工种全厂比、小工种车间比的形式,比赛项点、赛点、考点细化到最能体现产品质量的各个工序和班组,比赛结果上墙公示。习近平同志去年视察唐车公司时,对此给予很高评 37 价。据统计,18个企业5年来共举办全员技能大赛超过100次,参加职工超过10万人次。同时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永济电机公司张峰杰2003年获全国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他的徒弟薛金良2009年也获得全国第一名,师徒二人同时当选2010年全国劳模。十年来,全集团有29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9名一线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家政府津贴。
4.注重典型示范,搭建群体激励平台。创新需要激情。我们把典型选树纳入职工创新之中。去年中国北车有9名职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突出劳模的创新事迹,先后开展了全国劳模座谈会、全国劳模看长客、全国劳模报告会等活动。今年夏天又组织了全国劳模携家属西部考察活动。先后以“职工写、写职工”的方式,编辑出版了两部《感动北车》,记录了一线职工500多个创新创造中的真实小故事,倡导职工认同的价值观。两本书覆盖公司全部班组和近80%职工,成为职工收藏和班组小书柜长期展示的图书之一,有效放大了激励效应。今年初,全国劳模、长客股份高级技师谢元立前往中南海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时,向温总理赠送了两本《感动北车》,总理欣然接受。
二、强化三项保障,完善创新机制
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推进职工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
1.强化成果推广应用,增强创新实践生命力。一是规范采用程序。对于创新攻关成果,坚持经过专家评审认定。对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攻关成果,由工艺技术部门或管理部门进行验证后,编入工艺文件或管理制度,形成标准或规范,方可用于实践。二是重视评审认定。及时组织企业相关专家,组成评审鉴定小组,38 把即时评审与定期评审相结合,确保每一名职工的攻关成果,都能够得到及时权威的评价认定。三是抓好推广应用。帮助职工将发明的创新成果由“原生态”进行提炼修正,经过企业审定固化为标准操作工艺规程或管理规范,予以推广应用;突出创新亮点,协助发明人将攻关成果、操作绝活由“口语”转化成文字,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系统方法,再回到职工中去指导更多的实践,带动更多的职工。
2.强化资源保障支持,增强创新实践持久性。一是资金支持。开展职工创新活动所需费用,纳入技术开发费用预算予以统筹安排;所需奖励费用,在工资总额预算中进行安排。所属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建立创新基金。成功研制350公里动车组的唐车公司每年投入1000万元创新基金。二是条件支持。各企业从人力、时间、技术,以及场地、工具、材料等方面,为职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把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成为职工创新的体验、实践、攻关基地。三是制度支持。十年来,先后两次以集团党政工团名义印发职工创新指导意见。从总部到企业,普遍成立了职工创新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亲自任组长,统筹规划职工创新实践。
3.强化正向激励表彰,增强创新实践荣誉感。一是精神激励。完善荣誉体系,设立职工创新标兵、职工创新突出贡献奖、以个人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等奖项。把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制作成岗位标示牌长期展示。对于优秀创新职工,优先推荐为各类先进人选,优先推荐为职工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二是物质激励。对于优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地、市级以上奖项的,予以二次奖励;对效益非常 39 显著或获得全国性的创新奖项,给予重奖。三是职业生涯激励。把一线操作人员的创新成果纳入职业技术鉴定,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技师、高级技师。创造机会,优先安排创新人才参加学习深造、出国考察等,拓展眼界和视野。
三、致力四个促进,推动创新发展
职工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为职工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舞台和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四个促进。
1.促进企业效益提升。依靠创新中国北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营业收入由113亿元增长到621亿元,净利润由1738万元增长到19亿元,劳产率由人均10万元提高到75万元。今年前三季度,面对国内外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仍然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净利润21亿元,超额完成中国北车第一步战略目标已成定局。
2.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十年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北车特色的创新、赶超、发展之路。成功搭建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2个高速动车组和4个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设计制造平台,和谐D3型大功率机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出口欧洲。城轨地铁车辆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进香港、沙特等高端市场。货车领跑行业发展,出口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拥有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3.促进职工队伍建设。十年来,中国北车共有94名职工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和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先后有19名职工当选全国劳动模范,22个班组荣获中央企 40 业学习型红旗班组,3个班组荣获标杆,23名职工荣获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3名职工荣获标兵。成长起来24名首席专家、88名资深专家、587名专家。拥有“金蓝领”68人,拥有高技能人才2.3万多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由十年前的5.1%提高到49.3%。中国北车人力资源优势已经形成,适应世界级企业的职工团队正在成长。
4.促进群众创新实践。十年探索实践,我们坚持紧盯中心,镜头不变,主题常新,适时适势,合拍共振,深化了我们对职工创新实践的认识和规律把握,坚定了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信念和决心。今年来,我们先后针对“四清两降”,开展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为主题的职工创新活动,确保效益不断提升;围绕质量安全要求,开展了以“保质量保安全”为主题的职工创新活动,形成“人人都是质量员、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管理机制,确保以高质量的运输装备,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
未来十年,中国北车将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职工创新实践,进一步保护和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汇聚职工智力,形成发展动力,打造高铁团队,全面实施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级企业,勇敢担当起中央企业的崇高使命。
第三篇: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宝钢举行
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宝钢举行
推广宝钢‚蓝领创新‛经验
一线工人开展‚蓝领创新‛好,不仅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钢的经验可以推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李源潮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一项意义重大、充满活力的群众性创新实践活动,也是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宝钢‚蓝领创新‛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措施有力,富有特色,成绩显著,值得学习借鉴和宣传推广。这次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恰逢其时,对于推广宝钢‚蓝领创新‛先进经验,推动中央企业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中央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源潮同志关于推广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不断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健全制度、强化措施、形成体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打造一流水平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 王勇
2011年11月23日
昨天上午,国务院国资委在宝钢举行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号召各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关于推广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对本次现场经验交流会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学习推广宝钢等企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持续深入地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加强‚四个一流‛(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职工队伍建设,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夯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姜志刚,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兼管理局党委书记杜渊泉,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李博,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副部长王新卫等领导;国务院国资委有关厅局领导;各中央企业分管领导、工会负责人;徐乐江、刘国胜、伏中哲、诸骏生、朱义明等领导,宝钢各子公司党政工负责人以及基层职工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会议。
杜渊泉主持会议,并宣读了王勇同志对于此次会议的重要批示。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在致词时表示,宝钢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始终把创新视为宝钢发展的根本动力,视为市场竞争的决胜法宝,创新已成为宝钢人的‚DNA‛。徐乐江表示,李源潮同志对宝钢‚蓝领创新‛的重要批示,是对宝钢职工岗位创新活动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宝钢将以李源潮同志的批示精神为强劲动力,认真学习贯彻王勇同志对此次会议的重要批示和本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企业在职工岗位创新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以促进职工队伍全面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通过完善机制、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把宝钢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打造成一项精品工程,使之真正成为宝钢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从职工岗位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需、制度体系是职工岗位创新之基、文化认同是职工岗位创新之魂和共同发展是宝钢二次创业之本等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宝钢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刘国胜表示,职工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岗位创新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为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更多机会。我们要尊重和发扬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使宝钢职工队伍始终充满着向上和创新的活力。要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宝钢二次创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使宝钢从优秀走向卓越。
会上,宝钢股份技能专家孔利明、宝钢股份热轧厂厂长吴小弟、宝钢股份冷轧厂首席工程师姜正连等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等3家中央企业作了经验交流。
姜志刚在讲话中对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中央企业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宝钢等中央企业的经验和成效充分说明,通过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激发了职工的创造活力,取得了众多的创新成果,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促进企业创新、加快企业发展和构建和谐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姜志刚强调,各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一线职工和基层班组为主体,以‚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好一线职工岗位创新,在深化提高上出实招,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提高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科学化水平;立足基层,重心下移,使班组和岗位成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培育典型,营造氛围,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打造成精品工程;创先争优,增强活力,奏响央企职工有力量的时代强音。
下午,姜志刚等领导以及参会代表在刘国胜等宝钢领导陪同下,深入到宝钢职工创新活动基地和生产一线的创新工作室参观,并与孔利明、王军、陈杰等职工岗位创新带头人进行了互动交流。
零距离感受新时代工人的力量
———与会领导和代表到宝钢职工创新活动基地和生产一线创新工作室参观见闻
昨天下午,宝钢职工创新活动基地、孔利明创新工作室、王军创新工作室等宝钢职工的创新天地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参加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代表们来自石化、电力、物流等各行业。‚职工岗位创新‛是他们共同关注的关键词。经过一下午的参观、交流,他们零距离感受了宝钢的职工创新工作,感慨良多。代表们感叹:宝钢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精神风貌。
‚宝钢的创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氛围‛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姜志刚一行,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宝钢股份党委副书记诸骏生等陪同下,来到了宝钢职工创新活动基地。宝钢人才开发院院长秦长灯向参观人员介绍了宝钢职工创新工作的相关机制。宝钢从职业素养、专业深化、专业拓展和应用研修等方面引导职工开展创新,通过职工创新小组、职工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活动基地等形式,形成了职工创新的规模效应。交流中,姜志刚饶有兴致地向孔利明、韩明明、杜国华、高玉强等‚创新大师‛询问了创新之道。他说,宝钢充分发挥创新骨干的力量,带动更多职工参与创新,是宝钢创新工作的一大特色。
看到职工创新活动基地展示的创新成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副总经济师阎启锡感叹道:‚宝钢的职工创新成果贴近生产实际,贴近基层,科技含量真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会工委副主任刘俊山已是第二次来宝钢,但他依然感到十分新鲜。他说,宝钢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体系,并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氛围,通过创新,不仅使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也使职工实现了自身价值。‚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多花些时间来宝钢学习取经,专门学学如何推进职工创新工作。‛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孔利明创新工作室。30平方米不到的工作室里,墙边的一排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工具,中间的一张桌子摆满了孔利明所取得的荣誉奖状和专利证书。一些代表不时地向孔利明提问取经。国务院国资委群众工作局局长谢俊感慨道,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宝钢的发展与职工的努力和智慧是分不开的。宝钢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更多地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全员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更多职工投身到创新活动中。
‚宝钢的职工创新机制值得借鉴‛
在宝钢股份热轧厂,技能专家王军和代表们分享了‚我的第一项先进操作法‛、‚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如何产生的‛等自己创新道路上的小故事,并介绍了宝钢为一线工人搭建创新平台的举措。王军说,小岗位也有大舞台。宝钢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让一线工人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与会代表一走进王军创新工作室,就被墙面上张贴的‚三出‛目标所吸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学东一边大声朗读,一边与同行人员谈论:‚这三个‘出’可以说是宝钢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概括,充分反映了宝钢开展创新活动的价值所在。‛与会代表仔细观看了工作室里的工作制度、创新指标看板、创新工作平台,以及相关设施、工具等。他们还就‚工作室如何凝聚职工‛、‚工作室如何最大限度出效益‛等话题向王军讨教。国家电网公司工会生产生活部副部长王宏斌对工作室特别感兴趣。他说:‚我主要分管职工创新工作,我觉得宝钢推进创新工作的手段、机制很有特色。比如,通过创立以一线创新骨干为核心的创新工作室,不仅把职工凝聚在一起搞创新,还保证了创新成果来源于现场并直接应用于现场,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宝钢新时代工人的精神风貌让人感动‛
与会代表一走进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会议室,就被四周展示台以及墙面上展示的职工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各项成果所吸引。交流开始后,宝钢股份副总经理、不锈钢事业部总经理楼定波致辞,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该事业部打造雁式团队的实践。一线蓝领工人的创新成果让大家由衷赞叹。中化集团工会主席石岱在参观时说:‚宝钢尊重职工、相信职工,这是企业和职工双赢的举措。我要把宝钢的职工创新激励制度和营造创新氛围的举措带回去,好好学习。‛
不锈钢事业部展示厅内,在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毛主席的光辉把金色的炉台照亮》的旋律声中,三代国家领导人视察不锈钢事业部(原上钢一厂)的画面随着讲解员抑扬顿挫的介绍缓缓展开。‚我战斗在金色的炉台旁,这里是毛主席来过的地方‛,讲解员中气十足的歌声使原本安静的参观团队爆发出阵阵掌声。中国港中旅华贸国际物流股份副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晓光说,今天在宝钢看到了蓝领工人中蕴含的创新潜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工人尤其是产业工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无限效益。这个效益不只是经济上的,更对社会文化、社会构成有着重要的协调促进作用。宝钢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的力量和精神风貌,真的非常感动!‚宝钢的工人发明家真是了不得‛
在宝钢金属宝翼制罐公司,有一种‚米粒精神‛,意思就是只要是通过创新发明能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即便其价值只有米粒般大小,职工们也会愿意去尝试。在职工休息室,代表们认真地观看着张贴在看板上的由众多宝翼制罐一线职工提出的,诸如降低电耗、提高成品率等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息息相关的创新课题。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能源控股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克武说:‚这让我感触很深,在宝钢,创新的氛围和文化竟然这么浓厚。‛
随后,代表们又来到钢管条钢事业部技能专家陈杰的创新工作室,大家对工作室里摆放着的各类仪器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杰热情地告诉大家,这些都是他们创新团队的发明专利。陈杰指着旁边的一台机器,介绍说:‚这是一台检测探头效能的设备。我们厂的探伤设备多为进口的,探头很贵。为了降低成本,厂里决定使用国产探头,但国产探头上线后却时常会发现数据误差,严重影响生产作业,于是我设计制作了这台机器。现在国产探头经过这台机器检验后再上线,就不会再发生探测误差的现象了。‛代表们认真听完陈杰的介绍后,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陈师傅真厉害啊!一个国产探头才7000多元,进口的要4万多呢,这一年得给企业省多少钱啊!‛
在工作室的一边,还有一块写满字的黑板。这是创新工作室明年的工作计划。创新小组的7名成员每年年底都会聚在一块儿,把自己平时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最紧迫的问题进行立项,作为明年的工作目标。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张双成用力地拍了拍陈杰的肩膀,‚宝钢的工人发明家真是了不得呀!‛ 市场秋瑟瑟 服务暖融融——走访一汽集团部分汽车厂实录
今年以来,市场低迷,令我国汽车行业在多年快速发展中遇冷,国内乘用车市场增速大幅下滑,自主品牌产品受到了较大冲击。日前,记者来到我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素有‚东方底特律‛之称的长春,走访了一汽集团部分汽车厂,感受市场冷暖,探寻新形势下汽车厂与宝钢的合作轨迹。
北国长春已是秋风瑟瑟、寒意渐浓,一如令人琢磨不透的车市。以一汽集团下属企业中的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和一汽解放为例,可谓冰火两重天。在9月份国内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位中,一汽大众位列三甲,而一汽轿车、一汽解放则榜上无名。如此境遇,更凸显了钢企和车企抱团合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汽大众:
现有条件下,宝钢优势尚存
走访一汽大众前,宝钢股份汽车板销售部营销人员就透露:尽管今年车市不景气,但一汽大众却凭借综合优势,有望成为国内汽车厂中为数不多的超额完成产销量计划的企业。这一点,在采访一汽大众轿车一厂冲压车间主任李烨时得到了证实。
这家刚刚迎来20周岁‚生日‛的汽车厂,曾在2007年推出‚五年百万辆‛计划,即到2012年实现汽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而这一目标有望在今年提前实现。李烨介绍说,今年产销原计划是突破90万辆,但下半年调整后将突破100万辆。奥迪Q5、A4、A6、新宝来等车型,市场紧俏,订单来不及生产。
一汽大众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与宝钢合作的紧密联系,在宝钢同步理念的引导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双方合作不乏亮点。据李烨回忆,宝钢与一汽大众合作十余年来,伴随着刚起步时的捷达汽车板国产化推进,宝钢就始终重视汽车板的开发应用和替代进口。除了供应汽车板,双方高层的互访和交流也非常紧密,为双方持久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市场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竞争与合作模式,在一汽大众同样如此。据了解,随着近年来国外钢企的介入以及国内钢企的迅速追赶,能够为一汽大众提供汽车板的企业有十家之多。从细分品种看,宝钢电镀锌是国内独有,成为供应一汽大众的主力,虽然热镀锌、普冷板等品种竞争激烈,但因电镀锌品种的带动,宝钢所有品种供应量依然保持了较高水平。
被李烨提及最多的,是宝钢的服务能力,也是宝钢维系双方合作关系的最大优势。从最早的管理一汽大众的钢板原料库到建立剪切配送中心,树立了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合作的典范,反映了双方合作的紧密程度。李烨谈到:‚一汽大众是同外方合资成立的公司,在车型设计等方面受外方条件的制约,但从几年前的捷达改型开始,宝钢就先期介入,在模具试冲验证阶段就走在各个钢厂的前列,把事前开发好的钢板提供给我们在国内、欧洲、亚洲等地的模具厂,改变了以往由大众总部提供给我们进口钢板,再由一汽大众分发调配的状况,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效率。‛近年来,高强钢应用成为车型开发的热门品种,宝钢也在积极的努力。在模具调试的开始阶段,宝钢很快便能提供国外已有的品种,为一汽大众车型开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宝钢的系统售后服务能力是我们所赞赏的。‛李烨由衷地表示,一汽大众上上下下都知道宝钢客户代表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当有质量异议时,每次都很及时赶到现场,给予质量分析和使用指导,对他们钢板应用的支持力度很大。此外,每一次钢板试冲过程中,宝钢的首席师们必定守护在他们现场,跟踪分析异常情况,整改反馈也迅速,令他们十分感动。
李烨同时指出,汽车厂产量大、节奏快,不允许长时间地停产,因此对供应商响应速度是第一位的要求。建立在信息畅通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是他们最需要的,宝钢做到了。同竞争对手相比,这些是宝钢的优势所在。
尽管目前的中国车市增长缓慢,但李烨对一汽大众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他提到,目前,一汽大众异地建厂的计划正在稳步实施,未来汽车产销量仍有较大幅度增长。无论是汽车板品种还是服务,都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要求。李烨希望宝钢在多品种开发,特别是高强钢系列产品等国际汽车行业中应用的新兴品种方面,多做深入研发,同时,在热成型、液压成型等汽车板新技术领域研发上与汽车厂、汽车配套厂建立广泛的合作,使技术得以走向成熟。
市场大势,不可逆转,无论是汽车厂,还是钢铁厂,都应该围绕市场趋势摆脱同质化,进行差异化的竞争。诚然,我们需要在巩固与一汽大众合作模式的同时,多做更扎实的努力、更艰苦的研发和服务手段的探索,代价也许更大,但一定会走得更远,这是深入一汽大众采访带给我们的直接感受。
一汽轿车:
质量与服务的细节更值得关注
红旗轿车,我国自主轿车品牌的一面旗帜。一汽轿车是一汽集团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核心企业,目前的主要产品有红旗HQ3、奔腾、马自达6等轿车系列,并涉及乘用车及其配件、变速箱、发动机的开发、制造、销售业务。
宝钢与一汽轿车的合作也由来已久,参照为一汽大众提供的‚一揽子准时化配送‛方案,2007年,宝钢将这一模式移植到了一汽轿车。稳定的供货及‚管家‛式的服务,一汽轿车早已不把宝钢当‚外人‛。一汽轿车一工厂冲压车间主任郜连勇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就我个人而言,与宝钢人一直合作得非常好。长春宝钢、一汽宝友的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来调研,帮助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揽下其它厂家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一汽宝友,我们已融合为一家人了。‛
郜连勇介绍,一工厂冲压车间使用的宝钢产品,从质量而言,产品性能相对稳定,废品率低,近年来几乎没有索赔量。从服务而言,满足用户需求的意识比较强,能在细节上下功夫。如针对北方地区风沙大的特点,长春宝钢要求运输车辆加装车罩,防止灰尘影响钢板表面质量;用户提出希望产品附有随车的材质单,宝钢立即改进,并及时做到,为一汽轿车生产‚材料可追溯、问题可预见‛提供了支持。
正因为有多年良好的合作,在谈到需要宝钢改进之处,郜连勇也直言不讳。他认为,双方已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应该更加关注的是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的细节。他认为,宝钢产品的时效期为3个月,而有的厂家则达到6个月,今后有的部件冲压周期可能会延长,宝钢在这方面也应保持优势。此外,一些类别的部件冲压时难度较大,要求钢材的延展率等性能稳定性高、波动小,可以减少冲压的调整和模具的波动,提高生产效率,在这一方面希望宝钢能进一步改进。同时,期待着在生产过程中与宝钢技术人员有更多的技术交流,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现场问题。
今年以来,国内乘用车市场增速大幅下滑,自主品牌受到较大冲击。在用户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宝钢应该设身处地为用户想得更多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一些。细节决定成败,相信开展这样的改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创造服务价值,才会真正得到认可,让合作更牢固。
面对成本压力增大,一汽轿车提出,将全力提高生产经营规模,保持市场份额,调整生产节奏、提高经营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快新品开发。目前,自主轿车扩建工程、一工厂产能提升项目、冲压车间扩建改造项目都进展顺利。郜连勇说,预计明年冲压车间汽车覆盖件等大型板件的月产量,将比目前提高20万件。用户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的机遇。宝钢如何起到助力作用?谈到今后的合作,郜连勇提出,宝钢能否在新产品试料方面积极配合,提供支撑。比如,可否根据试制的需要,进行小批量订货,有的订货需求甚至只有三、五吨。可否根据不同部件的性能需求,提供不同标准的钢材等。他表示,希望双方在合作中增进了解,不断提升,实现共赢共进。一汽解放: 好钢用在刀刃上
曾制造出中国第一辆汽车的一汽解放,堪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自第一辆解放卡车驶下装配线后的30年里,它一枝独秀、一骑绝尘地日夜奔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一道独特的绿色风景。直至1986年7月,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第二代解放卡车CA141批量投产后,一举结束了解放产品三十年一贯制的历史。
忆及曾经的辉煌,人称‚老法师‛的一汽解放薄板冲压车间主任王大伟的脸上难抑眷恋之情。谈起今天的一汽解放品牌,王大伟用‚子孙满堂‛来形容。如今的一汽解放有各类载货车、自卸车、牵引车等500多个品种,年产20万辆的能力,甚至还出口到欧、非、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海外建有组装、营销及服务基地。
王大伟坦言,今非昔比的一汽解放,近几年之所以能取得跨越式大发展,与宝钢提供的优质板材密不可分。他说,去年宝钢供给一汽解放的汽车板过万吨。今年,国内商用车市场持续呈现产销低迷的状态,卡车行业的销量也同比下滑。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截至10月底,我们用宝钢板材的量也同比萎缩。谈及此事,他显得颇为无奈。
见记者疑惑不解的神情,王大伟快人快语:我们也想全部‚吃宝钢料‛,它口碑好、波段小、质量稳定,包括交货期、售后服务等,都做得令人满意,就是价格太高了。他说,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今年我们把宝钢板作为样板板或备料,进行‚半封闭‛管理,轻易不上线冲压。日常生产过程中,一些国内外钢厂的板材一到货,工人们就会拿出一、二张进行试料,看看在同样的模具、工装、温度等条件下,冲压后的板型外观、板材质量,能不能达到宝钢材的水平。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或隐患,就立即改用宝钢材‚上线‛。同时,由采购部门与相关钢厂交涉,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工序成本、增大边际效益。说到这里,王大伟笑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还真为我们摆脱目前的困境,闯出了一条路子。
谈到未来与宝钢的合作展望,以及对宝钢产、销、研供应链有什么建议和要求时,他说,一旦市场回暖,我们仍青睐宝钢板材。另外,宝钢的研发力量较强,希望一些新产品的技术参数与汽车厂一线操作人员更好地交流。
宝钢股份积极引导员工参与现场改善
今年以来,宝钢股份以深入推进基层基础管理为抓手,引导员工积极投身现场改善活动,取得显著成效。1至10月,现场改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29.15亿元,完成目标的161.9%,其中,六西格玛精益运营创效3.65亿元,合理化建议创效25.5亿元。
今年是宝钢股份深入推进基层基础工作的第二年,职能管理部门在深入推进各项基层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注重发挥六西格玛精益运营和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活动等平台作用,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现场改善活动。
在六西格玛精益运营项目推进方面,注重项目的实效性。为充分发挥六西格玛精益运营在解决非显见性问题及实现指标跨越式提升方面的优势,以解决根本问题为目标,有关部门对直属厂部六西格玛项目的关键指标实绩进行跟踪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项目分别进行指标进一步提升、指标定义变更等,进一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截至10月底,结题评审的六西格玛项目共计157项,对现场关键指标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活动推进方面,注重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及活动的实效性。职能管理部门从年初开始,深入现场服务,指导、协助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活动开展。同时,结合推进特点编制并下发《宝钢股份合理化建议活动简介》等活动指导书,并在总部范围内大力推进分厂、作业区等基层单位的自主管理发布。运营改善部与安保部等还共同修订完善了安全类合理化建议成果评审标准和奖励标准,受到了员工好评。各种措施的落实,有效提高了合理化建议及自主管理活动的实效性及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员工参与现场改善的有效手段。1至10月,宝钢股份收到合理化建议15.6万条,活动参与率达到90.38%,实现经济效益25.5亿元,形成技术秘密1236项、专利478项;自主管理活动共有课题5677项,课题完成率达78%。
第四篇:姜志刚在全国地方国资委群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姜志刚在全国地方国资委群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分析形势,交流经验,研究推进下一阶段工作。刚才,陈肇雄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湖南、上海、四川、辽宁、湖北、新疆、青岛等7个省(区、市)国资委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近年来,各级国资委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
(一)把握工作定位,推动国企群众工作深入开展。
各级国资委认真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牢牢把握定位,注重抓调研、理思路、出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加大考核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国务院国资委定期召开中央企业群众工作会议,总结部署中央企业群众工作,去年召开了首次中央企业青年工作会议,并先后就班组建设、职工队伍建设、职代会、职工董事、女工工作、统战工作、共青团工作等内容出台十多项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北京市国资委把职工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天津市国资委就民主管理工作出台了5个指导性文件,骨干重点企业职代会建制率达100%。福建省国资委深入调研产权多元化企业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完成20余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国资委制定了《关于系统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考核办法》,力争在2012年实现省管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全覆盖。贵州省国资委将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工作,列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共性指标,监管企业全部建立了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广东省国资委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女职工培养、发展计划,切实加强女职工工作。安徽省国资委每年开展共青团工作考评,增强企业做好群团工作的自觉性。青岛市国资委坚持把群众工作纳入企业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二)强化工作抓手,形成一批品牌工作和活动。
各级国资委紧密围绕国企改革发展,因地制宜,创新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上水平、见成效的活动,既强化了国资委群众工作的抓手,也为企业开展群众工作树立了良好的示范和导向。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开展班组建设和职工技能大赛,累计4.2万名班组长参加了国资委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远程培训,1856.9万人次参加了各类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7.1万人通过技能竞赛晋升职业资格。中央企业青联“行动学习”、“青春央企”等
活动蓬勃开展,富有影响力。湖南省国资委坚持举办省属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累计2560人获得高级技能职业资格,组织近5000名优秀班组长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有力地推动了高技能人才和班组长队伍建设。四川省国资委以建设“四个一流”职工队伍为目标,开展技能大赛、技能培训、导师带徒等活动,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舞台。西藏自治区国资委申请了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河南省国资委举办国有企业电视歌咏大赛,展现国企职工精神风貌。广西自治区国资委召开厂务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江苏省国资委召开全省班组建设会议,引导企业加强基层班组建设。云南省国资委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畅通职工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三)整合工作资源,积极服务党政工作大局。
各级国资委认真贯彻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整合资源,服务大局,工作有特色、有亮点,进一步扩大了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的影响。国务院国资委积极组织指导中央企业做好援疆援藏援青和定点扶贫工作,受到贾庆林、***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召开了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宣传、推广宝钢“蓝领创新”经验,受到李源潮同志的高度评价。成功举办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中央企业援藏工作座谈会,促成一大批项目落地,有力地推动了新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央企业团工委组织14家央企团委与河北环首都14个县(市、区)团委开展合作共建,促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新疆自治区国资委积极服务央企产业援疆工作,2011年进疆央企新开工项目共196个,计划投资总额4581亿元,“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在疆投资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引擎。陕西省国资委积极配合“央企进陕”活动,为中央企业参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做好协调服务。青海省国资委组织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玉树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重要贡献。海南省国资委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提升群众满意程度,树立国企良好形象”活动,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辽宁省国资委围绕重点工程、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开展争创郭明义“号手岗队”活动。河北省国资委充分调动工青妇、综治组织等各方力量,建立信访问题解决机制,维护和谐稳定。重庆市国资委打造“国资大舞台”、“国资大赛场”等国企文化品牌。宁波市国资委组建66个志愿者服务队,拥有注册志愿者3146名,积极服务宁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四)完善工作体系,抓好党群共建,不断增强群众工作合力。
各级国资委以“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完善群众工作体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积极进展。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建立集团公司工会、团委和职代会,中央企业青联、侨联组织建设也进一步加强,还成立了中央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上海市国资委定期召开党委专题会议、企业党委书记例会和工青妇联席会议,使群众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落实。湖北省国资委大力加强对省属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探索成立省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吉林省国资委推动企业工会主席列入党委班子,并进入董事会、监事会。江西省、湖南省、山西省等地国资委成立省属企业青年联合会,加强青
年组织体系。浙江省国资委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载体,进企走访促发展,将群众工作阵地前移到基层一线。山东省国资委创建省慈善总会省管企业分会,进一步规范帮扶工作,去年募集善款3600万元,帮扶特困家庭1800余户。甘肃省国资委完善统战工作机制,仅去年一年,系统企业统战人士就提出意见建议4290条,技术革新678项,引进技术286项。大连市国资委加强对企业筹建工会、换届选举和工会负责人调整等工作的指导,保障企业工会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回顾过去的几年,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国资委系统拥有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群工干部队伍,与广大国有企业群众工作者一道,为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国务院国资委,代表王勇同志,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各级国资委和国有企业的广大群工干部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国资委群众工作改革创新不够,体系化、规范化不够;有的国资委群众工作职能有待完善、关系有待理顺、力量有待加强;有的国资委群众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对企业协调指导不够。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共同推动,逐步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国资监管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这些对各级国资委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一)提升国资监管能力水平,对各级国资委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发展壮大了国有经济。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要毫不动摇地贯彻下去,进一步做好国资监管,理直气壮地推进国企改革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群众工作是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国资委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内容。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对国资监管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和群众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理顺组织关系、优化工作环境,提升科学监管能力水平,提高协调指导企业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对各级国资委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期待。
近年来,国有企业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4.2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增长9.5%;上缴税金2.5万亿元,同比增长19.8%。38家中央企业和6家地方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总体来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许多还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少数企业仍然延续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复杂考验,今年一季度,全国国有企业经营指标普遍下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管理提升。在这过程中,群众工作大有可为,要把是否有利于激发职工活力、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作为谋划群众工作的重要标准,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丰富和拓宽群众工作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切实把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国企改革发展优势。
(三)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对各级国资委群众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一重要论述,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性工作,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加强群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党的建设整体规划,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服务党建,建立健全职代会、职工董事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密切党同职工群众的联系,为国企改革发展打好群众基础、提供人才保障、创造和谐环境。
(四)职工群众利益诉求的变化,对各级国资委群众工作提出了新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有企业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更为复杂,职工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对改革发展的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重组、优化布局结构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部分职工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引导和服务职工群众的难度不断加大,挑战前所未有。要顺应职工群众的呼声和期待,创新群众工作内容和方法,为职工提高素质、成长成才搭建舞台,为职工参与管理、维护权益提供保障,为职工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畅通渠道,增强群众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国际工运形势的发展,对各级国资委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当前,国际工运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劳资关系复杂多变,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重大劳资冲突时有发生。去年,西方国家大规模罢工游行接连发生,希腊工会发起多次全国性大罢工,英国“11.30”大罢工是32年以来该国最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迅速席卷全美并产生深远影响。西方敌对势力趁机打着“维权”旗号,企图煽动我国职工群众制造事端,给开展群众工作带来消极影响。要特别强调,国有企业与职工是命运共同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发展是职工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有机统一起来,及时协调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协助化解劳动关系中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三、努力开拓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把握节奏,“建设一流职工队伍,创建和谐发展环境”,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围绕中心,增强国有企业群众工作活力。
各级国资委要紧密围绕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中心任务,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特点,明确工作重心,深入推进群众工作,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国务院国资委群众工作注重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职工素质,抓班组建设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抓职代会、职工董事制度建设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民主管理的实现形式,抓工会建设、帮扶工作促进构建和谐企业,抓青年工作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抓“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活动推动统战工作等等。中央企业群众工作在实践中积极实施“五大工程”,各级国资委也可参考借鉴。一是实施创新创效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新实践和劳动竞赛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二是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红旗班组、争当知识型先进职工”活动,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标杆型班组。三是实施民主管理工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民主管理体系。四是实施职工关爱工程,形成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五是实施党群共建工程,加强党建带群建,深化群建促党建。
(二)积极作为,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群众工作环境。
要落实群众工作责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基层群众组织,加强工作力量,赋予更多资源。要积极与同级工会、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逐步理顺关系,明晰职能。要协调监事会、巡视组、党群部门等国资委内部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保证群众工作有关政策规定得到落实。要深入调查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在群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调动企业群工干部的积极性,把工作部署细化到基层,把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要指导国有企业广泛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要找准工作抓手,打造品牌亮点,产生示范效应,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要加强国资委群工部门自身建设,重视群工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持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三)改革创新,把握节奏,着力提升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要加强对群众工作中重大问题、重要思路的研究,探索群众工作规律和特点,做好顶层设计,以更加清晰和科学的思路推动国有企业群众工作发展。要研究出台一批工作急需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使企业开展群众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突出重点,学会“弹钢琴”,以点带面,科学安排,松弛有序,舒张有度。要把握节奏,处理好工会、共青团、女工、统战等各项工作的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合力。要树典型、搭平台,总结、交流、推广基层企业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积极探索企业群众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使群众工作有硬指标、强约束,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积累经验。要创新群众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增强国际化视野,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更加体现时代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交流,积极构建“大国资”格局。
上级国资委要加强对下级国资委群众工作的指导,形成各级共同参与、组织结构健全、沟通衔接紧密的国资委系统群众工作网络。要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地方国资委群众工作座谈会。要积极推动各级国资委之间、国有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合作,组织更多地方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国企职工队伍。希望国资委系统广大群工干部密切联系,增进感情,建立友谊,多搭建一些学习借鉴、交流经验的平台,多开展一些启发思想、促进合作的活动,共同营造“大国资、一盘棋、一家人”的良好氛围,共同培育“上下一心、整体联动、协调一致”的系统文化。
同志们,国资监管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群众工作大有作为。我们要扎实工作,开拓奋进,为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基层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基层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胜利油田基层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主要议题是通过学习推广供水公司河口净化站、孤东采油四矿等基层单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把“胜利文化建设深化年”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把胜利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基层,推动胜利文化建设和基层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胜利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近年来,管理局党委十分重视油田企业文化建设,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和有关企业理念以及“创业、创新、竞争、发展”的胜利文化核心内涵。从2001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局党委扩大会议上,都对加强胜利文化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去年初油田制定实施了《~—~年胜利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并组织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年”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10月,胜利油田荣获中国企业文化大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扩大了胜利油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初,局党委将~年确定为“胜利文化建设深化年”,在局党委扩大会议上印发了《胜利文化建设深化年实施意见》,随后又以胜油党发〔~〕3号文件下发,明确了胜利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部署了~年胜利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保证措施。油田各单位按照局党委的要求,以“胜利文化建设深化年”为载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胜利文化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了胜利文化的教育宣传。胜利文化标志性语言确立以后,油田专门下发了《关于启用胜利文化标志性语言的通知》,对胜利文化标志性语言的规范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利用多种新闻媒体,采取撰写专题论述文章、开展征文活动、进行调研交流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形成了较强的宣传声势。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加大了对胜利文化的教育宣传力度。首先,油田领导大力倡导并带头宣讲。无论是在油田各种会议上,还是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曹局长、董书记等油田领导都大力宣传胜利文化,反复强调胜利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对于油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油田主要媒体开辟专栏深入宣传胜利文化。胜利日报开辟了“深化胜利文化建设论坛”,刊发了系列述评文章和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的经验体会。电视台开辟了“加强胜利文化建设”专栏,局域网和胜利宣传网对“胜利文化”网页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及时动态地宣传各单位深化胜利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胜利文化》杂志以“宣传胜利文化、弘扬胜利精神、打造胜利品牌、提升胜利形象”为宗旨,增加栏目,丰富内容,并通过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会刊《企业文化》联合办刊,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已经成为胜利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重要载体和重要窗口。第三,加强对外形象宣传,在全国逐步叫响胜利文化品牌。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世界石油工业》杂志等全国性媒体上,登载了全面宣传胜利文化专题文章。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在全国~期间以及有关企业文化论坛上,通过散发材料、与各界人士交流座谈,传播胜利文化,扩大了社会各界对胜利文化的认知度。二是加强了对企业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培训是深化胜利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为全面提高油田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局党委决定今年以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等作为重要内容,把全油田的一千多名处级干部轮训一遍,共举办10期轮训班,目前已经举办了4期。每一期我们都聘请了全国著名的企业文化专家来作报告,特别是我们聘请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凡驰 教授给油田领导、机关处室长和各二级单位的行政正职领导干部作了专题报告,并将报告制作成光盘下发到各单位进行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请进来的同时,我们还走出去。在今年3月份和4月份,组织了部分二级单位的党委书记、经理和局机关有关处室的负责人,参加了“全国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海口峰会”和北京“新国资时代与管理变革”研讨会。企业文化处也组织部分二级单位的宣传科长参加了全省企业文化建设“济钢杯”论坛和首届全国企业文化量化管理培训班。在油田内部,各单位也加大了企业文化的学习培训力度,纷纷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和基层干部培训班,把企业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聘请专家讲课,进行学习交流。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了解掌握胜利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属性,使一些行政领导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党群部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行政管理的职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带头建设胜利文化、实践胜利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是胜利文化的具体化。各单位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作为胜利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以“达标、创优、争强、夺牌”活动为载体,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为突破口,以弘扬和培育团队精神为重要任务,从各自实际出发,总结提炼能够体现行业性质和基层单位特点的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并运用这些理念规范职工行为,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供水公司河口净化站,大力培育亲情文化,凝聚团队精神,把文化融入管理,深入到职工心中,让职工在快乐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职工自信地说:“我们虽然没有辉煌的过去,但我们一定会拥有灿烂的明天”;黄河钻井五公司大力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总结提炼了以“选准目标,遵从规矩,攻坚啃硬,科学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为主要内容的“钻头精神”,着力抓好“钻头”、“人头”、“床头”和“灶头”,用先进理念和科学理论凝聚人心,激励职工队伍,塑造出了一个拥有众多先进典型的英雄群体;河口采油四矿突出以人为本建设大北文化,运用柔性管理凝聚职工队伍;胜建集团租赁公司利用格言警句强化岗位意识,规范职工行为,推行“大家管理”新办法,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河采油4队着力建设温馨精神家园,精心打造王岗“家文化”,使之成为管人育人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创效的内在动力。这些
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国际通行的标准化建设。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HSE健康、安全、环保体系。现在,欧美等国家对企业又推出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它规定了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管理正在从全面质量管理、人身安全、环境管理走向社会责任管理。我们要按照有关国际标准规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认真研究油田行业特点和各单位工作规律,探索创新我们的制度行为文化。第三,加强胜利特色制度文化研究和建设。油田已经成立了特色制度文化研究小组,主要是对在油田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党群工作及其它各项工作中具有独创性、切实有效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关制度规定进行研究和创新。胜利油田在生产、经营管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多独创性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如不断完善的经营承包机制,基层建设工作机制,安全生产运行机制,党风廉政责任制,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稳定工作机制等,都体现了油田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工作方式,体现了油田价值理念的本质内涵。最近,油田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上报曾获过奖或介绍过经验的特色制度和典型做法,进行汇总研究,各单位各部门要抓紧完成这项工作。三是在基层文化建设实践上要有新突破。企业文化重在实践,贵在落实基层。各单位要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着力点,认真学习和积极推广今天六个基层文化建设典型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学习他们善于把文化理念与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的创新做法,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大力培育具有个性特点的团队精神,使之成为新时期胜利精神的具体体现;总结和归纳体现岗位工作特点和职工自身价值追求的格言警句,使之成为激励职工岗位成才、敬业奉献的价值支撑。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要使油田的价值理念和基层团队精神“内化于心”,使干部职工在高度认同中形成共识,在共识中真诚信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价值理念和格言警句“外化于行”,在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实践中转化为干好岗位工作的实际行动。要象河口净化站那样,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作为基层管理的最高境界,作为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办法。采取岗位格言、职工心里话、建立愿景等图文并茂的多种形式,把文化落实到班组,建设到岗位,让职工在工作中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悟到工作的快乐意义,从而达到文化的激励目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能搞空洞的说教,要注重把理念故事化,把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感人故事,充分反映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及其英雄事迹,让职工身边的典型感染和教育职工,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处在今年初已经下发了征集“胜利故事”的启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对体现油田价值理念和基层团队精神的人和事进行选编,有些单位已经编辑出版了一些故事书籍,要在此基础上精选上报。油田将成立“胜利故事”编写组,进行汇总、整理和编写,作为胜利文化丛书之一,编辑成册,正式出版。
三、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四个结合,推动胜利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企业文化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伴随着企业诞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要按照一般性规律程序规范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要高度重视,要发挥主导作用。如果领导不重视,工作思路不对路,不仅会影响到这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且会影响到具体工作部门干部职工的士气,甚至会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这也就是文化力影响领导力,领导力决定执行力。领导力是一种能够激发职工热情和想象力的能力,也是领导者通过对自身良好综合素质和行为的体现,建立领导威信,从情感上影响职工,使职工团结在自己周围的一种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既是一种凝聚力,也是一种形象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就是旗帜,领导就是方向。要在各级党委统一而强有力的领导下,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配备专人负责,党政工团各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并认真搞好“四个结合”,推动胜利文化建设深化年的深入开展。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深化胜利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牢牢把握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属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1769年,英国诞生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成为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标志。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与这种小规模家族式企业相伴随的则是幼稚的市场和科学技术的低水平,这使管理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但可以完全满足对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然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经验管理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且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1911年,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问世,使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工人无非是为了高工资,企业业主就是追求高利润,因而主张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实施管理,过分强调生产和管理中的科学性、纪律性和精密性,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属品,忽视了人的感情因素。这种重物轻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于是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人从日本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奥秘中发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文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始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发展中最新一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美欧日等国,越来越多的管理工作者发现,在经营最成功的公司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理念、开放的管理模式、柔
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制度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要把文化融入到管理中,从制度管理逐步走向文化管理。文化是制度的灵魂,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制度要反映文化理念,要与文化理念保持一致。文化理念所鼓励、提倡的,制度要给予奖励激励;文化理念不鼓励、不提倡的,制度要进行规范惩罚。也就是说,制度管理主要是通过奖惩措施来直接规范职工的行为,是对职工进行强制性的外部规范;文化管理则主要是通过影响职工的思想,尤其是价值观念,进而使职工自觉自愿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说制度管理是一种硬管理,是管理的初级阶段,那么文化管理则是一种“软管理”,是管理的高层次、高境界。通过文化管理,把硬性的制度加以软化,使刚性的制度富有弹性,让强制和外在约束变成自觉和自主管理,变防范、惩戒为充分信赖和不断激励。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价值理念在制度行为的物化上要取得突破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二是学习培训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抓好各个层次领导干部的企业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是今年油田深化胜利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我们在组织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作报告的基础上,还注重加强了学习材料的编辑出版。目前,油田组织编写的《构筑胜利文化体系》和《胜利文化手册》这两本书已经出版,各级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构筑胜利文化体系》是胜利文化丛书之一,反映了近年来胜利文化研究和建设的一些主要成果。《胜利文化手册》主要包括胜利油田简介、历史沿革、发展远景,胜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胜利文化建设奋斗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胜利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等内容。《胜利文化手册》既是胜利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希望大家都要把《手册》学习好、应用好,把胜利文化的新内涵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和行为规范,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干好工作。为配合培训学习,油田组织部分专家还编写了《胜利文化建设读本》,现在已形成初稿,出版后将作为胜利文化建设的基本教材,供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使用。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培训,要不断灌输,持续强化,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实践应用。“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要做到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变成胜利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和步骤。企业文化实践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广大干部职工把文化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或价值观,自觉地、规范地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和行为中去。胜利文化建设要深入实践,操作到位,关键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水平,提高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执行是一整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坚持不懈的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执行力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工作水平的高低优劣。中层管理者,包括基层干部,是企业执行力的枢纽和中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职工是最大的实践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是企业主要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干部的共同职责。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层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基层干部的实际工作水平和执行力。为考核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我们要组织对全油田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量化管理和测评,通过测评,不断完善丰富内容,进一步调整方法步骤。企业文化处要组织人员,抓紧研究制定胜利文化建设检查考评细则,今年年底组织评选胜利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奖、建设实践奖、设计案例奖、组织推动奖、个人贡献奖和企业文化创新奖,进行表彰奖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胜利文化建设工作的蓬勃开展。三是胜利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胜利油田作为特大型企业,门类齐全,行为复杂,在胜利文化建设上必须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要把握和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胜利文化与中石化企业文化的关系。胜利文化是中石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与中石化集团公司体制上的隶属关系和上中下游文化上的相互融合,决定了胜利文化建设必然要以中石化企业文化为指导,体现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在总体上与集团公司保持一致。但胜利油田作为石油企业,在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市场环境等方面与石化企业有很多的不同,这就必须要正确把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胜利油田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构建体现“石油”和“胜利”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是胜利文化与子系统文化和子文化的关系。胜利油田作为一个整体,油田的干部职工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需要有统一的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这就是“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和有关经营理念及“创业、创新、竞争、发展”的胜利文化核心内涵。但由于胜利油田行业众多,门类齐全,各行业各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胜利文化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对胜利子系统文化和胜利子文化的研究和建设,逐步形成有行业特点和单位个性的胜利品牌文化。对于胜利子系统文化和子文化的研究,各行业部门和二、三级单位不要都搞一整套完整的理念体系,要以胜利文化的价值理念为指导,以新时期胜利精神为油田统一的企业精神。各二级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单位工作性质,总结提炼具体的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各项工作理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哲学”、“企业信条”或“企业作风”。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企业都要导入自己的识别系统。因此,我们聘请专业公司编辑出版了《胜利油田视觉形象识别规范手册》。各单位要按照管理局和有限公司《关于印发胜利油田视觉形象识别规范手册的通知》(胜油局发〔~〕80号文件)要求,严格执行,规范使用,不要自行其是,原则上各单位不要再设计编辑自己的形象识别手册。在这之前已经印制完成的,在使用过程中也一定要体现出胜利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些基层单位编印的文化手册,也一定要反映胜利文化的价值理念,体现和弘扬新时期胜利精神。只有保持理念一致,形象统一,才能打造和形成我们的胜利品牌。为加强和推进胜利品牌建设,最近要在全油田范围内组织评选“胜利十大技术品牌”、“胜利十佳服务品牌”、“胜利十大名优产品
”以及“胜利油田最佳企业形象单位”,通过开展评选活动,形成胜利品牌集群,提升胜利油田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四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相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追求。衡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不仅要看企业的文化力高不高,而且还要看企业的学习力强不强。就是要看这个企业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要把胜利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胜利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突破口。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个系统工程,并不只是企业中某一个层面上的事情。油田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在基层便于试点和操作,也比较容易见到效果。油田提出在基层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许多基层单位都探索创新了很多效果明显的经验做法。如孤东采油厂采油四矿提出的“采油先采知识”、“开发油田先耕耘心田”、“提高效益先提高素质”的新理念,就是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比较好的诠释和实践探索。目前理论界对“学习型组织”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以学习塑造组织的变革能力,以学习力创出具有个性化和自主创造能力的团队,是大家公认的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五项~主要是解决学习能力的问题,学习能力不仅是惟一可以无限再生的资源,而且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购买、复制和模仿的。彼得·圣吉认为:“我们认为未来企业的惟一竞争优势,就是它的管理者比其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此,基层队在创建基层文化氛围,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中,要紧紧抓住创建学习型团队这个载体,增强学习力,熔铸文化力,提升竞争力。基层队在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中,要重点抓好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进行愿景教育。要把基层团队精神具体化为美好的愿景,把团队的目标描绘成一幅生动清晰的图像,形成很强的感召力,使职工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职业生涯与团队愿景结合起来,使个人价值体现团队精神,对未来的愿景刻骨铭心,一想到它就充满激情,就能激发创造的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完成单位生产经营任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油田的改革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其次要开展“改善心智模式”的~,通过换位思考、岗位交流、拓展训练等方法,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工作中的生命意义,深刻理解变革,接受时代的挑战,融入到基层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转变过去被动学习、被动工作的旧观念,让职工在快乐中生活和工作。再次要开展“系统思考”的~,要运用知识氧吧、网络共享、今天我来当老师等多种形式搭建新型的学习的平台,组织职工进行“深度汇谈”,“互动学习”,使个人的学习融入团队学习,使团队的智商大于个人智商,进而提高团队的整体学习能力。学习力转化为创新力,从而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胜利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油田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工程,基层文化建设是胜利文化大厦的基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年要通过“胜利文化建设深化年”这一载体,通过这次基层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不断深化认识,深化研究,深入实践,争取见到明显成效,推动胜利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为胜利油田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