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1:3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

第一篇: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升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对农业机械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本政策的实施,更好地发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辅之以政府宏观调控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第二条 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装备的需求出发,围绕产品和行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先进适用、市场急需的农机产品研究开发和产能建设,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升级和振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所需装备。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机制造和供应大国,步入世界农业装备产业强国行列。

第三条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维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公平、公正、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农业装备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法制化管理体系。政府职能部门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对农业机械整机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实施监督管理,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在农业装备产业领域的市场行为;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产品,提出准入条件,依法实施准入管理。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四条 推动农业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产业集中度高的新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行业发展。

第五条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形成一批核心技术,部分产品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满足农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各种关键农业装备。

第六条 发挥技术、产能、价格优势,培育我国农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第二章

发展规划

第七条

国家依据《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指导行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第八条

在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家重点支持的专业化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国家农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和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制定本企业的规划,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必要衔接平衡后批准执行。规划内的具体建设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再审批或核准,由企业办理土地、环保、安全、信贷等审批手续后自行组织实施,并按规定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其它农业装备企业的发展也必须符合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和农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三章

技术政策

第九条

坚持自主开发为主、引进技术为辅的原则,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区域性的先进实用农业装备技术。引进技术和产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要具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有国际竞争力、发展前瞻性,并满足国际农业装备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的需要;自主开发技术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农艺要求相结合,力争与国际技术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

第十条

统筹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技术的协调发展。国家要引导和鼓励发展适合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型农业装备。积极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传统农业装备技术水平。注重发展适合山区丘陵地区的经济型农业装备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整体技术的全面实现。

第十一条

以“重点突破、增加品种、优化结构、拓展领域”为主要任务,优先支持研究粮油作物全程作业装备技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健康养殖、生物质综合利用等装备技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支持研究节能减排、降耗、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技术,为农业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和节本增效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加快研究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技术,提升农业装备产业竞争力。

第十二条 积极推进新型材料的应用。加强农业机械特殊型材、耐磨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等研究。加强新型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技术,以及功能性、智能化、仿生等复合材料在农业装备领域的应用。

第十三条

支持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装备企业中的应用。广泛应用揉性生产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制造技术、模块化技术等,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装备产业和先进制造能力。

第十四条

建立正常的产品淘汰机制,淘汰性能落后、耗能高、排放高的产品,国家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淘汰产品目录。实施并鼓励采用先进技术、限制淘汰落后技术的产品发展政策,引领产品开发和发展方向。

第四章

产品开发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十五条

国家制重大订产品开发规划。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需要,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前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农业装备产业重大产品的开发规划,确定落后技术产品的淘汰目录,指导企业产品开发。

第十六条

国家支持加强农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建设。产品开发可采取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在稳定支持已建国家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学和产业领域科研院所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装备大型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建设的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国家对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对开发产品所需的科研设施建设和实验研究等投资,凡符合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的,可在所得税前列支。在国家购机补贴等政策性支持计划中,鼓励新产品的应用。给予新产品前三年内生产所得税免除的优惠。在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选择重大产品重点支持。

第十七条

构建农业装备产品开发平台。以国家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通过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有效资源建立新型产品技术开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品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新产品制造与实验推广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新机制。加大国家对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组织开展重大产品技术的开发。

第十八条 优先支持重点产品开发,加大新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优先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等粮油作物全程作业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装备、经济作物和牧草生产装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装备等。加大对农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国产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重点支持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等产品的电控系统及控制元件的开发,提高农机产品的效率及安全性、舒适性。

第五章

组织结构

第十九条 推动农业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通过产业布局,以及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4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产品满足国内农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十条

国家鼓励农机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企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在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间的战略重组,实现农业装备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第二十一条

完善产业组织结构,改变农业装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形成大型企业突出、中小企业比例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第二十二条

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和扩建等形式,通过市场竞争形成5家左右工业总产值在100亿元,具有先进制造水平的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全国工业500强,成为全球农机工业50强企业,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装备企业集团。

第二十三条

支持中小型农业装备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农业装备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十四条

建立大中马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重要农机产品生产企业退出机制,对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实行特别公示,涉及的企业必须退出生产,不得转让生产资格。

第六章

准入管理

第二十五条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重点农机产品管理条例》。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重点农机产品的设计、制造、认证、注册、检验、缺陷管理、售后服务、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环节进行管理。管理要做到责权分明、程序公开、操作方便、易于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

依据《标准化法》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安全、环保、节能方面的技术规范和强制性要求。不同类别的农业机械执行相应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要符合我国国情并积极与国际农业机械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衔接,以促进农业装备产业的技术进步;不符合相应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的农业机械产品,不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得生产和销售。

第二十七条

依据本政策要求,以及国家认证认可条例、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对于技术含量高,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点农业机械,包括大中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含小麦、玉米、水稻、油料、青饲料等)和植保机械,逐步建立以公告管理为主体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管理体系。符合公告管理制度规定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登录《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不得用进口农业机械替代自产产品进行认证,禁止非法拼装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农机产品流入市场。

第二十八条

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依据《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办理相关农机产品注册登记。

第二十九条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准入管理制度对实行公告管理的农机产品分类设定企业生产准入条件,对生产企业及产品实行动态管理。凡不符合规定的企业或产品,撤消其在《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的名录。企业生产准入条件中应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设施能力、类别和规格相似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控制能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等要求。

第三十条

农业机械产品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要经过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认定,相关机构要按照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开展认证和检测工作。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要具备第三方公正地位,不得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存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利益关系,不得对同一产品进行重复检测和收费。国家支持具备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农业机械和重点零部件检测机构规范发展。

第七章

商标品牌

第三十一条

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品牌管理制度。加大对知名品牌和民族品牌的保护,对于品牌的不实的虚假宣传、商标侵权、品牌假冒等侵犯他人品牌权益的行为应依据我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行业组织应将品牌管理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纳入行业管理之中,并针对品牌效益、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问题开展必要的研究,促使品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为我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国农业装备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十二条

加强品牌的建设。企业均要增强企业和产品品牌意识,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把企业做强做大,以其自身优势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品牌的市场作用,提升品牌价值效益。企业要有品牌建设和创建知名品牌的中长期规划,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有效地推进品牌建设。

第三十三条

各生产企业均应依据《商标法》注册本企业自有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国家对农机产品的名牌创建给予政策扶持。产业部门出台扶优扶强的导向性政策,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企业创建国际品牌,对一些已经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品牌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国家应给予包括税收、金融、技术改造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这些企业脱颖而出,进入国际品牌行列。

第三十四条

品牌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行业组织要积极推进行业内名优品牌创建工作。通过开展创建名优品牌活动促进企业品牌建设,加快我国农业装备尽快进入国际知名品牌行列。行业组织要制定名优品牌创建规划和实施措施,持续有效地推进农业装备品牌建设。

第八章

零部件及相关产业

第三十五条

国家鼓励零配件制造采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达到节材、节能目的,如果零配件制造企业经过有关专家论证,证实确实达到节材、节能效果,国家将优先考虑扶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将予以奖励。

第三十六条

农机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关键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农机零部件采购体系。

第三十七条

制定重大农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对关键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 7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农机产品生产企业配套,并且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第三十八条 扶持农业装备产品关键零部件专业化开发。注重关键、通用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开发,鼓励扶持具备专、精、特优势的农业装备零部件开发和制造,形成生产能力。国家在相关项目计划、产业化能力建设和改造上,加大对关键零部件开发的支持力度,形成与大企业互补的社会化生产产业集群。

第九章

市场营销

第三十九条

为保护农业机械用户的合法权益,使农业机械用户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服务,凡在国内市场销售自产农业机械产品的国内外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自产农业机械产品销售和服务体系。该体系可由企业以自行投资或授权农机经销商投资方式建立。境内外投资者在得到农机生产企业授权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必要的手续后,均可在国内从事国产和进口农业机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活动。

第四十条

国家鼓励农业机械整机和重大零部件生产企业跨行业与包括金融、服务贸易等企业合作,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农业机械营销方式、管理经验和服务贸易理念,积极发展农业机械产品服务贸易,逐步形成多种营销方式、多种营销机制的市场营销格局,使产品营销在促进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第四十一条

加强营销网络的销售管理,规范销售和维修服务行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有责任向社会公告停产机型,并保证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合格的零部件用于售后服务和维修;生产企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其授权和取消授权的销售或维修企业名单;对未经授权和不具备经营条件的经销商,不得向其提供产品。

第四十二条

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销售国家明令禁止或公告停止销售的机型的,伪造或冒用他人商标、产品合格证销售机具的,未经生产企业授权或已取消授权仍进行主机、配件销售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和维修服务的,以及经销假冒伪劣农业机械整机和零配件并为客户提供维修服务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要兼顾制造和销售服务环节的整体利益,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促进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十章

投融资管理

第四十四条

为了避免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确保建设项目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应,国家鼓励农机企业通过新增投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方式增产本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品。

第四十五条

国家鼓励农机工业利用多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向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企业投资,发展国内短缺的中高端农机产品。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第四十六条

国家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并具备条件的农机骨干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应优先给予大型农机骨干企业建设项目融资支持。

第四十七条

国家鼓励有技术、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兼并,收购和重组农机具及配件制造企业。鼓励其向具备农机工业发展条件的地区投资,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发展中高端农机生产。国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国内农机骨干企业的股权收购,构成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实际控制的,收购协议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

第四十八条

新建农机项目,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必须达到40%以上。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项目,银行根据独立审贷原则,应积极提供支持,并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降低贷款利息率。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发展规划及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银行不得提供信贷支持。

第四十九

国家通过加大对技改项目的贴息贷款支持力度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增加品种、质量升级,节约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改造。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五十条

加强投资监管,对违规项目,撤销项目法人投资项目的资格,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第五十一条

对不符合本产业政策或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的新建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工商管理部门不予登记,商务管理部门不批准合同和章程,金融机构不提供贷款和其它形式的授信支持,海关不予办理免税进口设备手续,质检部门不予颁发生产许可证,环保部门不予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

第十一章

财税政策

第五十二条 为切实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对农机工业的支持, 除农机企业增值税继续执行13%税率外,销项额大于进项额的留抵额实行当年退还企业办法。

第五十三条 对符合本产业政策的农机工业企业按20%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五十四条 中央财政研究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和智力引进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国家现有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农机企业消化吸收国内急需的农机先进技术。地方政府可根据中央的资金,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实施。中小型农机企业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业倾斜。

第五十五条 国家鼓励列入重点发展产品目录的企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凡此类企业用于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的费用,可以视为日常生产费用,在税前扣除。

第五十六条 国家鼓励符合本产业政策的农机企业为解决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资金需求,及减少投资风险,允许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的3%在税前提留技术开发准备金,在以后三年内用于技术开发投入。但必须在三年内使用,三年到期时未使用的资金,要计入企业所得纳税,并加收该税金按当时年利率计算的利息。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五十七条 国家鼓励符合本产业政策的农机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开发组织。成员企业交纳给联合开发组织的预算款项可以在应税所得中扣除。

第十二章

进口管理

第五十八条

国家支持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努力提高农机产品本地化生产能力,带动农机零部件企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装备制造业。

第五十九条

国家鼓励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退。

第六十条

国内能够生产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与国外相近的农业装备,原则上不批准进口或进口不予免税。

第六十一条

为了保障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进口的旧农业装备必须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能进口。进口的旧农业装备在投入使用前,需经过国家认可产品质量检测单位验证合格后,方可进口。

第十四章

其 它

第六十二条

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作用;要积极参与国际间相关业界的交流活动,在政府与企业间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发展。

第六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内地投资农业装备制造业的,从本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四条

农业装备产业生产企业执行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在田间作业和其它作业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出台之前,暂定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

第六十五条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与信息部负责解释。

第二篇: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 “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1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2

(一)总体思路.......................................................................2

(二)发展目标.......................................................................2

三、主要任务.............................................................................3

(一)农业机器与种养系统融合互作机制研究..................3

(二)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3

(三)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3

(四)现代节能高效设施园艺装备.......................................3

(五)现代畜牧业福利养殖设施与技术装备......................4

(六)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4

(七)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4

四、保障措施.............................................................................5

(一)加强农业装备产业科技的统筹规划部署..................5

(二)加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平台体系建设..............5

(三)加大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5

(四)实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5

该规划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据,面向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新需求,以农林动力与田间作业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养殖业装备为重点,提出农业装备产业“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形势与需求

农业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现代设计、绿色制造、智能技术广泛采用,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和高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突破了经济型动力机械、精准作业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创制了大马力拖拉机与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等一批急需产品。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农业装备使用与制造大国,规模企业总产值已连续10年增幅超过25%,年销售额突破3200亿元,农机作业与服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90%以上,科技创新支撑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2%,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进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装备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与制造技术能力低,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全程机械配套性差。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面临拓展领域、增加品种、完善功能、提升水

平的多重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自主创新,以引领产业发展为导向,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装备技术为核心,农林动力与田间作业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养殖业装备为重点,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先进制造与集成应用,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装备技术。坚持农机与农艺融合,坚持先进制造与生物、信息技术融合,重点突破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创制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设施农业与健康养殖等关键设备。完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推动农业装备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突破先进制造与智能化技术、高性能拖拉机与多功能作业机具等一批农业装备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轻便作业、水肥药精确施用、环控农业、产地商品化处理及现代畜牧业福利养殖等一批专用装备,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标准,建立一批集成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及产业集群,建成协调有效的自主创新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装备创新体系,支撑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机器与种养系统融合互作机制研究

揭示农业机器作业对土壤质构、水、肥、药、气、光、热、微生物、环境及动植物等影响规律,优化机器科学作业过程。研究农业机器生产系统能量传输与投入物资循环调控方法和技术。试验创新农业装备的结构原理、基础材料、制造工艺及智能传感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二)现代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突破无级变速传动系CVT、CAN BUS总线、高效脱粒分离、作业流程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制重型拖拉机及配套多功能作业装备、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采棉机、番茄与甘蔗生产等高性能装备。开发田间作业控制等智能产品。发展丘陵山地、林业生产等专用机械。

(三)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

重点突破智能栽插和采收、植物生长过程和环境信息实时监测、种肥药等关键农资科学施用等前瞻性技术。开发大型复式与种肥水药变量施用、智能化种子精细加工、全自动嫁接、瓜蔬智能化生产等一批前沿性重大装备。

(四)现代节能高效设施园艺装备

重点提升设施结构的抗逆性能、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智能化控制水平,协同攻关低碳环控型和高光效轻简温室结构及配套

设施。研制节能与绿色能源利用、环境调控、清洁与高效作业及肥水一体化等配套装备。

(五)现代畜牧业福利养殖设施与技术装备

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养殖环境、加强畜产品健康采集为主要任务,重点突破畜禽福利养殖饲料快速溯源与在线检定、无应激畜禽福利养殖数字化监控与远程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制规模化养殖场废物自动化处理以及畜禽、水产、奶牛福利养殖关键设施与设备。

(六)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以提升增值减损能力、能源利用效率和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为切入点,重点研发大宗粮食产地集中烘干、果菜产地节能保质贮藏、棉花等产地增值、主要农产品洁净和高通量分级包装、家禽屠宰自动化等关键技术装备。

(七)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全面提升高产农田创建工程装备、高效精量植保机械应用技术水平。试验扩大棉花、油菜、花生、马铃薯、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能力。优化推动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装备产业科技的统筹规划部署

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整体布局现有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系统性和原创性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引导企业加大资源投入,增强优势企业创新和产业化能力。

(二)加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平台体系建设

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加快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应用基础、共性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与服务。加强农业装备标准体系建设与研究,实施重大产品技术标准化。优化资源,构建国家农业装备重大创新基地。

(三)加大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培育多专业、跨学科的优势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强化基础教育,支持高校加强农业装备工程学科建设。联合建设企业培训基地,加强实用人才培养。

(四)实施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

加大国际合作科技计划实施力度。积极推进海外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优势企业构建国际化产业基地。加强标准研究的国际化步伐,加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联系人及电话:霍季春 01058881433 电子邮箱:huojc@most.cn

第三篇: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在高温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动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迅速发展,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产品品种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耐火材料消耗逐年下降。当前我国耐火材料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耐火材料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耐火材料总量过大,普通产品比重大,优质、节能、长寿、环保型产品少,某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进口;耐火制品的出口量虽逐年增加,但耐火原料的出口量仍占相当数量;耐火材料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内耐火材料企业已近两千家,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稳定性差、劳动条件和环保措施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国内高温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对我国耐火材料工业所形成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质量、数量上满足高温工业发展的需要,瞄准世界耐火材料前沿科学技术,加速提高行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耐火材料生产工艺和品种系列。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钢铁等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以指导耐火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耐火材料工业。重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集约化经营、降低消耗,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使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生产、消耗、出口大国转变为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强国。

第二条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以绿色耐火材料新产品为导向,到2010年,实现普通产品大幅度下降,2020年我国耐火材料更长寿、更节能、无污染、功能化的产品有大幅度提高,产品满足冶金、建材、化工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耐火材料单耗约为每吨钢消耗25公斤左右,到2010年,要力争达到20公斤以下,到2020年降至15公斤以下。

第三条 通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四条 根据国内外高温工业的技术进步,各工业部门耐火材料使用单耗的降低、耐火材料生产总量的减少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引导一批优势耐火材料企业实事求是地走出传统耐火材料生产领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

第五条 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到2010年,围绕各原料产地的特点,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自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

第六条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推广扩大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烧制品。提高用后制品回收再利用率。

第七条 到2010年以前,所有耐火材料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努力降低能耗,耐火材料的原料煅烧和制品烧成是主要耗能环节,通过炉窑燃料结构合理化,逐步淘汰固体燃料(焦炭、煤)炉窑和高耗能电熔炉,煅烧精料和烧成优质制品必须坚持采用低灰分液体燃料或高热值气体燃料。应用富氧燃烧和各种节能技术,推广煤气化燃料。第二章 产业布局调整

第九条 耐火材料产业布局调整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市场分布、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条件。

新建耐火材料企业必须符合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耐火材料产业原则上不再增建新的企业。应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组织结构调整,在原料、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着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十条 现有耐火材料企业基本上靠近矿产资源地。今后应结合产品市场和矿产资源情况,以矿定产,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最终形成地区有分工,大型企业产品有特色、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分工协作的格局,淘汰落后企业。

辽南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镁质资源,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碱性耐火材料基地。加强矿山管理,根据不同原料矿山资源状况,开发推广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白云石砂,尖晶石合成砂等高技术镁质原料和制品及各种镁质不定形耐火材料。

山西、河南、贵州等地有丰富的高铝矾土原料资源,该区域内现有企业应合理利用资源,搞好综合利用,提高各级高铝矾土熟料质量。重点开发、发展烧结板状刚玉、矾土基尖晶石、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如Sialon、Alon、Aln等)等优质原料,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山东、江苏等地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和市场、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不同形式的新型高技术的滑动水口、连铸用制品等功能型耐火材料。

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配合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适当发展为钢铁服务的大宗耐火材料。

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地资源、运输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耐火材料工业。

第三章 产业技术政策及准入条件

第十一条 为确保耐火材料工业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耐火材料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规定如下,现有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努力 达标:

(一)经济规模:

优质粘土高铝砖车间年产量3万吨及以上; 镁炭砖车间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碱性砖车间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滑动水口砖车间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长水口砖(连铸三大件)车间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不定形耐火材料车间年产量2万吨及以上。

(二)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三)生产的产品品种必须符合技术政策的规定。

(四)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控制在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指标内。

第十二条 境外企业投资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符合我国耐火材料产业政策,结合国内耐火材料企业的调整、改造和搬迁实施,带入技术、管理、市场、资金,实现双赢。

第一节 原材料政策

第十三条 进一步提高耐火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发展优质合成原料。推广使用和开发红柱石、硅线石、兰晶石,锆英砂,以及均化高铝矾土熟料,烧结板状刚玉,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尖晶石,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镁钙砂等优质高效合成原料。2010年建设5~10家万吨级优质合成原料专业生产厂,2020年建设15~20家万吨级优质原料专业生产厂。

第十四条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有偿使用。我国有优质菱镁矿、铝矾土矿等耐火矿产资源,但同样急需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加强矿山管理,限制开采总量,矿山企业必须做好矿山规划,按合理的开采计划组织开采生产。珍惜保护矿产资源,对乱采滥挖行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和进行整顿。

第十五条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供矿基地和选矿厂,以提高矿石品级,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第十六条 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电熔原料、烧结原料如电熔镁砂、碳化硅、一般镁砂、一般高铝矾土熟料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

第二节 提高制品质量,发展新品种,加速耐火材料品种结构优化

第十七条 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技术指标,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新产品也要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或与用户商定验收标准。结合企业创优质名牌产品,组织制订推广行业绿色产品标准。为适应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加速培育耐火材料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研究、开发采用用于大型水泥回转窑、钢水炉外精炼、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的尖晶石、白云石等无铬碱性砖及各种碱性不定形耐火材料,超微孔炭砖,低碳、无碳等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新型高技术滑动水口,近终型连铸、薄板坯连铸等技术用制品,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第十八条 发展节能型经济,大力开发、推广使用各种优质节能高效不定形耐火材料,开发各种优质高效隔热保温耐火材料,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到2010年,不定形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总量的40%,2020年达到60%以上。

第十九条 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用后耐火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到2010年用后耐火材料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第二十条 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如各种高效破粉碎设备、细磨、超细磨设备、自动配料车、高效混合设备、液压成型设备、高温节能隧道窑、节能型梭式窑等。

第二十一条 加强耐火材料生产过程的节能系统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第二十二条 进口技术和装备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减少进口。对今后量大面广的装备,如大型压砖机等要组织实施本地化生产。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二十四条 鼓励开发、推广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烘烤机具。

第二十五条 2006年淘汰干燥炕、手工成型、土焙烧窑、土煅烧窑、烧固体燃料的反射炉、无环保设施的焦炭竖窑。

第二十六条 各生产企业均应建有可指导生产的理化检测设备及相应检验技术人员的化验室。大、中型企业应建有一定研发能力的试验研究室,开发研究新产品和产品应用技术。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二十七条 耐火材料厂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烟尘、噪声等,不加强治理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规定,对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总量的,不准生产运行。反射炉、坚窑、回转窑必须设置烟气净化装置,烟气净化后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沥青浸渍装置必须配备沥青烟气净化装置,烟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

第二十八条 禁止新建烧煤倒焰窑。2007年以前,完成改造现有烧煤倒焰窑为烧气体燃料。

第二十九条 现有多数中小耐火材料厂的生产操作环境的粉尘、噪声危害相当严重,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是现代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设置有效的防尘、减震、防噪声设备。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的规定。对超过容许范围的,不准生产运行。

第三十条 要加强减少到最终停止生产使用镁铬砖、镁铬质不定形等含铬耐火材料。

第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十一条 支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企业数量,实现耐火材料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入,以产品为龙头,产权作纽带、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强强联合。到2010年形成两个销售额达30亿元人民币(耐火材料)、若干个20亿元人民币(耐火材料)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第三十二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度,国家在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三十三条 耐火材料企业以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开拓资源的综合利用,向建材、化工、镁合金、镁化工等行业发展。逐步提高非耐火材料收入比例。

第三十四条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由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修订,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并监督执行。

第四篇: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2006年5月23日

在高温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动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迅速发展,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产品品种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耐火材料单位消耗逐年下降。当前我国耐火材料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耐火材料产业在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耐火材料总量过大,普通产品比重大,优质、节能、长寿、环保型产品少,某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进口;耐火原材料的出口量虽逐年增加,但耐火原料的出口量仍占相当数量;耐火材料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仍在继续,国内耐火材料企业已近两千家,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稳定性差、劳动条件和环保措施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国内高温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对我国耐火材料工业所形成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质量、数量上满足高温工业发展的需要,瞄准世界耐火材料前沿科学技术,加速提高行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耐火材料生产工艺和品种系列。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以指导耐火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耐火材料工业。重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集约化经营、降低消耗,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使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生产、消耗、出口大国转变为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强国。

第二条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以绿色耐火材料新产品为导向,到2010年,实现普通产品大幅度下降,2020年我国耐火材料更长寿、更节能、无污染、功能化的新型绿色耐材产品有大幅度提高,产品满足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等高温工业及其他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耐火材料单耗约为每吨钢消耗25公斤左右,到2010年,要力争达到20公斤以下,到2020年降至15公斤以下。

第三条 通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鼓励实现强强联合,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四条 根据国内外高温工业的技术进步,各工业部门耐火材料使用单耗的降低、耐火材料生产总量的减少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引导一批优势耐火材料企业实事求是地走出传统耐火材料生产领域,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

第五条 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到2010年,围绕各原料产地的特点,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自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

第六条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力争实现“零排放”。推广扩大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烧制品。支持开发用后耐火材料的再利用技术,提高用后制品回收再利用率。

第七条 到2010年以前,所有耐火材料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努力降低能耗,耐火材料的原料煅烧和制品烧成是主要耗能环节,通过炉窑燃料结构合理化,逐步淘汰固体燃料(焦炭、煤)炉窑和高耗能电熔炉,煅烧精料和烧成优质制品必须坚持采用低灰分液体燃料或高热值气体燃料。应用富氧燃烧和各种节能技术,推广煤气化燃料。

第二章 产业布局调整

第九条 耐火材料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市场分布、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条件。

新建耐火材料企业必须符合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耐火材料产业原则上不再增建新的企业。应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组织结构调整,在原料、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着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十条 现有耐火材料企业基本上靠近矿产资源地。今后应结合产品市场和矿产资源情况,以矿定产,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最终形成地区有分工,大型企业产品有特色、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分工协作的格局,淘汰落后企业。

辽南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镁质资源,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碱性耐火材料基地。加强矿山管理,根据不同原料矿山资源状况,开发推广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白云石砂,尖晶石合成砂等高技术镁质原料和制品及各种镁质不定形耐火材料。

山西、河南、贵州等地有丰富的高铝矾土原料资源,该区域内现有企业应合理利用资源,搞好综合利用,提高各级高铝矾土熟料质量。重点开发、发展烧结板状刚玉、矾土基尖晶石、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如Sialon、Alon、Aln等)等优质原料,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山东、江苏、湖北等地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和市场、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不同形式的新型高技术的滑动水口、其它连铸用制品等功能型耐火材料。

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配合地区经济建设,适当发展为钢铁等高温工业服务的大宗耐火材料。

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地资源、运输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耐火材料工业。

第三章 产业技术政策及准入条件

第十一条 为确保耐火材料工业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耐火材料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规定如下,现有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努力达标:

(一)经济规模:

优质硅砖、粘土砖、高铝砖生产线年产量3万吨及以上; 镁炭砖生产线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碱性砖生产线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滑动水口砖生产线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长水口砖(连铸三大件)生产线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不定形耐火材料生产线年产量2万吨及以上。

(二)企业年销售额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

(三)生产的产品品种必须符合技术政策的规定。

(四)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控制在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指标内。

(五)必须达到规定的节能指标。

第十二条 境外企业投资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符合我国耐火材料产业政策,结合国内耐火材料企业的调整、改造和搬迁实施,带入技术、管理、市场、资金,实现双赢。

第一节 原材料政策

要积极开发利用不同品位的矿石资源,加工制造用于不同用途耐材的多品种、牌号的系列耐火原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第十三条 进一步提高耐火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发展优质合成原料。

推广使用和开发红柱石、硅线石、兰晶石,锆英砂,以及均化高铝矾土熟料,烧结板状刚玉,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尖晶石,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镁钙砂及用于发展优质节能、隔热耐材的优质高效合成原料。

2010年建设5~10家万吨级优质合成原料专业生产厂,2020年建设15~20家万吨级优质原料专业生产厂。

第十四条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有偿使用。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菱镁矿、铝土矿、鳞片石墨矿等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势矿产资源,但同样急需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建议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矿产资源法”和“行政许可法”监督管理耐火矿产资源的开发、生产,加强矿山管理,限制开采总量,矿山企业必须做好矿山规划,按合理的开采计划组织开采生产。珍惜保护矿产资源,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乱采滥挖行为要按规定给予必要的处罚和进行整顿。

第十五条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供矿基地和选矿厂,以提高矿石品级,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第十六条 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电熔原料、烧结原料如电熔镁砂、碳化硅、一般镁砂、一般高铝矾土熟料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

第二节 提高制品质量,发展新品种,加速耐火材料品种结构优化

第十七条 所有企业生产的耐材产品必须有标准。国家实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企业自行制订代表本企业特色和水平、有高度竞争性的,供订货用的商业性企业标准。结合企业创优质名牌产品,组织制订推广行业绿色产品标准。

为适应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加速培育耐火材料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研究、开发采用用于大型水泥回转窑、钢水炉外精炼、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的尖晶石、白云石等无铬碱性砖及各种碱性不定形耐火材料,超微孔炭砖,低碳、无碳等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新型高技术滑动水口,近终型连铸、薄板坯连铸等技术用制品,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支持、引导企业开展耐材应用技术和优化窑炉结构技术的研究,增强为下游企业提供综合供应和服务的能力。

第十八条 发展节能型经济,大力开发、推广使用各种优质节能高效不定形耐火材料,开发各种优质高效隔热保温耐火材料,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到2010年,不定形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总量的40%,2020年达到60%以上。

第十九条 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用后耐火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到2010年用后耐火材料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鼓励利用其它高温工业的废渣及矿渣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第三节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第二十条 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如各种高效破粉碎设备、细磨、超细磨设备、自动配料车、高效混合设备、摩擦液压成型设备(含优质模具)、高温节能隧道窑、节能型梭式窑和先进的检测控制装备等。

第二十一条 加强耐火材料生产过程的节能系统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第二十二条 进口技术和装备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减少进口。对今后量大面广的装备,如大型压砖机等要组织实施国产化生产。

第二十三条 提高关键工艺环节的自动控制水平,推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二十四条 鼓励开发、推广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烘烤机具。

第二十五条 2006年淘汰干燥炕、手工成型、土焙烧窑、土煅烧窑、烧固体燃料的反射炉、无环保设施的焦炭竖窑。

第二十六条 各生产企业均必须建有可指导生产的理化检测设备及相应检验技术人员的化验室。大、中型企业应建有一定研发能力的试验研究室,用来开发研究新产品和产品应用技术。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二十七条 耐火材料厂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烟尘、噪声等,不加强治理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规定,对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总量的,不准生产运行。

反射炉、竖窑、回转窑必须设置烟气净化装置,烟气净化后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

沥青浸渍装置必须配备沥青烟气净化装置,烟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

第二十八条 禁止新建烧煤倒焰窑。2007年以前,完成改造现有烧煤倒焰窑为烧气体燃料。

第二十九条 现有多数中小耐火材料厂的生产操作环境的粉尘、噪声危害相当严重,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是现代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设置有效的防尘、减震、防噪声设备。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的规定。对超过容许范围的,不准生产运行。第三十条 要通过实行生产许可,制定使用条件等强制性规定,建立残砖堆放申报和付费制度等措施以加强减少到最终停止生产使用镁铬砖、镁铬质不定形等含铬耐火材料。

第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十一条 支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收购、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企业数量,实现耐火材料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入,以产品为龙头,产权作纽带、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强强联合。到2010年形成两个销售额达人民币30亿元(耐火材料)、若干个人民币20亿元(耐火材料)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第三十二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度,国家在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三十三条 耐火材料企业以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开拓资源的综合利用,向建材、化工、镁合金、高新技术材料等行业延伸,向冶金辅料延伸,逐步提高非耐火材料收入比例。鼓励有综合实力的企业发展耐材总包等先进的营销模式。

第三十四条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由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修订,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并监督执行。

第五篇:动漫产业发展政策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动漫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动漫龙头企业和充满活力、影响力强的动漫品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文市发

下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漫产业发展政策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动漫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动漫龙头企业和充满活力、影响力强的动漫品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

    农业装备产业科技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范文大全)

    农业装备产业科技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发布日期:2013年8月19日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作者:吴海华党的十八大提出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装备产业进......

    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有关政策暂行规定

    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发展有关政策暂行规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切实加快我区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特制定如下政策规定: 第一条 产业......

    十大扩大内需政策 拉动十大产业发展

    十大扩大内需政策 拉动十大产业发展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

    关于对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关于对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环境的变化与发展,都会从不同的程度影响中国的经济从而影响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面对国际的新型经济结构,面对不可预知......

    宿迁市奶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各县、区人民政府,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开发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宿迁市奶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已经市政府三届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

    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及发展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及发展作业题 一、简述题 1.什么是精细农业?2. 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是什么?3.精细农业的技术支撑有哪些?简要说明4. 全球定位系统GPS......

    柞水县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的调查(大全)

    柞水县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的调查柞水县蔬菜站作者:辜胜前 周松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