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征管改革
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我国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建立了分设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的征管体制,2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税收征管体制还存在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必须加以改革完善。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法治引领、改革创新,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二)改革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确保税收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基本原则
——依法治税。以法治为引领,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完善征管法律制度,增强税收执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便民办税。以纳税人为中心,坚持执法为民,加强国税、地税合作,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让纳税人和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科学效能。以防范税收风险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税收征管方式,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加快税收征管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协同共治。以营造良好税收工作环境为重点,统筹税务部门与涉税各方力量,构建税收共治格局,形成全社会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强大合力。
——有序推进。以加强顶层设计为前提,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相匹配,积极回应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关切,统筹兼顾,稳步实施。
二、主要任务
(一)理顺征管职责划分
根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结合建立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厘清国税与地税、地税与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着力解决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交叉以及部分税费征管职责不清等问题。
1.合理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中央税由国税部门征收,地方税由地税部门征收,共享税的征管职责根据税种属性和方便征管的原则确定。
按照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国税、地税部门可互相委托代征有关税收。
2.明确地税部门对收费基金等的征管职责。发挥税务部门税费统征效率高等优势,按照便利征管、节约行政资源的原则,将依法保留、适宜由税务部门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项目,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推进非税收入法治化建设,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
(二)创新纳税服务机制
按照加快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要求,围绕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纳税人办税两头跑、纳税成本较高等问题。
3.推行税收规范化建设。实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规范化管理,推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进行公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国税、地税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让纳税人享有更快捷、更经济、更规范的服务。
4.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加快推行办税事项同城通办,2016年基本实现省内通办,2017年基本实现跨区域经营企业全国通办。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预约办税、延时服务、“二维码”一次性告知、24小时自助办税、财税库银联网缴税、出口退税分类管理等便民服务机制,缩短纳税人办税时间。合理简并纳税人申报缴税次数。实行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全面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推进涉税信息公开,方便纳税人查询缴税信息。规范、简并纳税人报表资料,实行纳税人涉税信息国税、地税一次采集、按户存储、共享共用。能够从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信息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加快推行办税无纸化、免填单,让纳税人少跑腿、少费时、少花费。
5.建立服务合作常态化机制。实施国税、地税合作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合作水平。采取国税、地税互设窗口、共建办税服务厅、共驻政务服务中心等方式,2016年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完善全国12366纳税服务平台,2016年全面提供能听、能问、能看、能查、能约、能办的“六能”型服务。制定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建设融合国税、地税业务,标识统一、流程统一、操作统一的电子税务局,2017年基本实现网上办税。推进跨区域国税、地税信息共享、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不断扩大区域税收合作范围,进一步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服务举措,让纳税人享有优质、便捷、统一的纳税服务。
6.建立促进诚信纳税机制。对纳税信用好的纳税人,开通办税绿色通道,在资料报送、发票领用、出口退税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减少税务检查频次或给予一定时期内的免检待遇,开展银税互动助力企业发展。对进入税收违法“黑名单”的当事人,严格税收管理,与相关部门依法联合实施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禁止参加政府采购、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和政府性资金支持、阻止出境等惩戒,让诚信守法者畅行无阻,让失信违法者寸步难行。
7.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建立纳税人以及第三方对纳税服务质量定期评价反馈的制度。畅通纳税人投诉渠道,对不依法履行职责、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等投诉事项,实行限时受理、处置和反馈,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转变征收管理方式
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适应纳税人特别是自然人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企业经营多元化、跨区域、国际化的新趋势,转变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着力解决税收征管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问题。
8.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大幅度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税收管理由主要依靠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转变,推行纳税人自主申报,完善包括备案管理、发票管理、申报管理等在内的事中事后管理体系,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确保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防范税收流失。
9.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企业纳税人按规模和行业,对自然人纳税人按收入和资产实行分类管理。2016年,以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局为主,集中开展行业风险分析和大企业、高收入高净值纳税人风险分析,运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对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比对,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分别采取风险提示、约谈评估、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差别化应对,有效防范和查处逃避税行为。
10.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对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在纳税申报等涉税基础事项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将其税收风险分析事项提升至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进行,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
11.建立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顺应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自然人纳税人数量多、管理难的趋势,从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征管方式、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开展对高收入纳税人的税收风险分析,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不断提高自然人税收征管水平。
12.深化税务稽查改革。建立健全随机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对重点税源企业每5年轮查一遍。2016年普遍推行先开展案头风险分析评估查找高风险纳税人再开展定向稽查的模式,增强稽查的精准性、震慑力。依法加大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坚决防止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定期曝光重大涉税违法犯罪案件,震慑不法分子。加强税警协作,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有机衔接,严厉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改革属地稽查方式,提升税务稽查管理层级,增强税务稽查的独立性,避免执法干扰。2017年实现国税、地税联合进户稽查,防止多头重复检查。
13.全面推行电子发票。推广使用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健全发票管理制度,2016年实现所有发票的网络化运行,推行发票电子底账,逐一实时采集、存储、查验、比对发票全要素信息,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逃骗税和腐败行为。
14.加快税收信息系统建设。2016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形成覆盖所有税种及税收工作各环节、运行安全稳定、国内领先的信息系统。2018年实现征管数据向税务总局集中,建成自然人征管系统,并实现与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到2020年使我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居于国际先进行列。
15.发挥税收大数据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推进数据标准化及质量管理,健全减免税核算体系,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加强数据增值应用,在提高征管效能和纳税服务水平的同时,使之更深刻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服务经济社会管理和宏观决策,为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树立大国税务理念,用国际化视野谋划税收工作,加强对国际税收事项的统筹管理,着力解决对跨国纳税人监管和服务水平不高、国际税收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16.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结合我国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协同落实好二十国集团税制改革成果,广泛参加全球税收征管论坛、联合国国际税收合作专家委员会等国际税收组织活动,做国际税收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引领者,增强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17.不断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围绕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税收关系,推动完善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机制,执行好《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和《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加强税收信息交换,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积极开展对外税收援助,提供税收知识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
18.严厉打击国际逃避税。全面深入参与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构建反避税国际协作体系。建立健全跨境交易信息共享机制和跨境税源风险监管机制。完善全国联动联查机制,加大反避税调查力度。2017年建立健全跨国企业税收监控机制,分行业、分国别、分地区、分年度监控跨国企业利润水平变动情况,防范国际逃避税,维护国家税收权益。
19.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战略。以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加快税收协定谈签和修订进程,全面加强国外税收政策咨询服务,建立与重点国家税务部门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走出去企业有关涉税争端。
(五)优化税务组织体系
与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相适应,进一步完善税务组织体系,着力解决机构设置、资源配置与税源状况、工作要求不匹配等问题。
20.切实加强税务系统党的领导。税务总局党组要切实加强国税系统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税务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指导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省级党委和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加大对地税部门的指导和业务规范力度。
21.优化各层级税务机关征管职责。税务总局重点加强税收制度和管理制度设计、工作标准制定、信息平台建设和数据集中处理应用、税收风险集中分析、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执法监督等方面职责。省级税务局重点加强数据管理应用、大企业税收管理、国际税收管理及税收风险分析推送等方面职责。市级税务局要精简机关行政管理职责,强化直接面对纳税人的一线征管和服务职责。市级、县级税务局重点加强税源管理和风险应对工作,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22.完善税务稽查机构设置。强化税务系统稽查职责和工作力量,探索建立跨区域税务稽查机构,主要负责查处大案要案、指导系统稽查工作、协调国税局和地税局开展联合稽查。
23.完善督察内审机构设置。强化税务系统督察内审职责和工作力量,探索建立跨区域督察内审机构,增强独立性,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24.研究探索推进对外派驻税务官员。根据工作需要,按照现有模式,研究探索推进在我驻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走出去重点国家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派驻税务官员,承担开展国际税收协作、涉税争端解决、涉税信息收集、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涉税服务等任务。
25.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税务系统编制结构,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调整完善与国税、地税征管职责相匹配、与提高税收治理能力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力量向征管一线倾斜。税源规模较小的地区,可按照便利纳税人、集约化征管的要求,适度整合征管力量。逐步理顺和规范中央财政对国税系统经费管理体制,健全地方财政对地税系统经费的保障机制。
26.加强税务干部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税战略,实行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绩效管理,加强对税务干部平时考核,完善日常化、累积化、可比化的数字管理制度体系。加大国税、地税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干部交流力度。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编制和工资经费限额内,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解决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27.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确国税系统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机构监督责任,厘清责任边界,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履职要求,加大问责力度,完善纪检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2016年将内控制度和要求嵌入到税收征管和财务管理软件中,最大限度防范廉政风险、减少执法风险,促进干部廉洁从税。
(六)构建税收共治格局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着力解决税收环境不够优、全社会诚信纳税意识不够强等问题。
28.推进涉税信息共享。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和实施进程,依法规范涉税信息的提供,落实相关各方法定义务。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国税、地税部门及时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法建立健全税务部门税收信息对外提供机制,保障各有关部门及时获取和使用税收信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建立纳税人信用记录,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29.拓展跨部门税收合作。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为契机,扩大与有关部门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实现信息共享、管理互助、信用互认。探索政府购买税收服务。规范和发挥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在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0.健全税收司法保障机制。司法部门要依法支持税务部门工作,确保税法得到严格实施。公安部门要加强涉税犯罪案件查处的力量,健全公安部派驻税务总局联络机制,指导各级公安部门开展涉税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加强涉税案件审判队伍专业化建设,由相对固定的审判人员、合议庭审理涉税案件。推行税收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
31.加强税法普及教育。将税法作为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税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税法宣传教育。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税法意识。
三、组织实施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稳妥推进。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领导机制,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税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抓好具体方案的研究制定、贯彻推进和督促落实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工,落实具体支持措施。
(三)稳步有序实施。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明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改革任务,2017年年底前努力把各项改革举措做实。具体安排是: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在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重庆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在北京市、湖北省、广东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圳市进行专项改革试点;2016年下半年,总结经验,扩大试点,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改革;2017年,总结实施情况,完善具体措施,确保改革任务基本到位。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四)加强舆论引导。重视和加强宣传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预期,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为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并对外公布了《方案》。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遵循着《方案》设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国税收管理领域拉开了既具重要现实意义,又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大幕。
加强顶层设计 绘就现代税收征管体制新蓝图
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确立了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设的征管体制。20多年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较好发挥,中央和地方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有效调动,有力保障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的成功运行,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现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还存在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等问题,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纳税人也提出了不少意见,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方案》的制定出台,从顶层设计上为我国建设现代税收征管体制勾画出一幅清晰的蓝图。
按照《方案》要求,改革将遵循依法治税、便民办税、科学效能、协同共治、有序推进五项基本原则,包括理顺征管职责划分、创新纳税服务机制、转变征收管理方式、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优化税务组织体系、构建税收共治格局6大方面31类具体改革事项,通过充分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一些突出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确保税收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既是顺应纳税人期盼的民心工程,又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建设,更是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期待和坚信,《方案》的落实,一定会使税收工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对此次改革充满了信心。
坚持问题导向 让纳税人有更多获得感
以纳税人为中心,加强国税、地税合作,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便利化服务,让纳税人少跑腿、少费时、少花费。
纳税人所盼,税务人所向。如何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纳税人办税两头跑、纳税成本较高等问题,是这次改革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方案》坚持问题导向,从纳税人意见最多、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
一是让纳税人获得更规范的服务。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这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一个地方一个规矩,国税、地税有所不同,新老局长间差异较大的局面,让税务人服务更规范、使纳税人办税更顺畅。
二是让纳税人获得更便利的服务。将推出办税便利化一系列“组合拳”,例如:加快推行办税事项同城通办,2016年基本实现省内通办,2017年基本实现跨区域经营企业全国通办,让纳税人异地办税与异地取款一样便利。
三是让纳税人获得更高效的服务。国税、地税合作将按照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的要求,进一步提速提质提效。例如:2016年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让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2017年实现国税、地税联合进户稽查,切实解决对纳税人“两头查”的问题。通过国税、地税无缝对接的合作,带给纳税人无缝衔接的服务。
四是让纳税人获得更放心的服务。推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让纳税人和全社会更加便利地监督税务人的权力,以更好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让纳税人办税更加放心、更受尊重。
王军表示,《方案》在便民利民上的改革举措,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税务部门需要做的就是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将这些高“含金量”的改革举措转化成纳税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提高征管效能 更有效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将简政放权与创新管理相结合,将优化服务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为市场主体添活力、增动力的同时,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
长期关注税收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税源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区域经营大企业和高收入高净值纳税人明显增加,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行税收征管方式的不适应日益凸显。
当前,受制于税务机构和职能设置等原因,不分纳税人规模大小和税收风险状况等,平均分摊征管资源,实行无差别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大企业、高收入高净值纳税人特别是高风险纳税人未能集中资源实行有效管理,导致征管效能不高。同时,跨区域大企业主要由属地基层税务机关实行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管理力量、管理水平、信息资源与之不匹配,存在着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
《方案》对准税收征管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症结所在,全面发力,从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改革。一是创新事中事后管理方式。实现税收管理由主要依靠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转变,推行纳税人自主申报,完善包括备案管理、发票管理、申报管理等在内的事中事后管理体系,确保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防范税收流失。二是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企业纳税人按规模和行业,对自然人纳税人按收入和资产,并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差别化管理应对措施。三是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对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将其税收风险分析事项提升至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进行,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四是建立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从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征管方式、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开展对高收入纳税人的税收风险分析,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不断提高自然人税收征管水平。五是深化税务稽查改革。建立健全随机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对重点税源企业每5年轮查一遍。2016年普遍推行先开展案头风险分析评估查找高风险纳税人再开展定向稽查的模式,增强稽查的精准性、震慑力。依法加大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加强税警协作。提升税务稽查管理层级,增强税务稽查的独立性,避免执法干扰。六是提高征管科技含量。推广使用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健全发票管理制度,2016年实现所有发票的网络化运行,推行发票电子底账,实时采集、存储、查验、比对每一份发票的全要素信息,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逃骗税和腐败行为。加快税收信息系统建设。2016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形成覆盖所有税种及税收工作各环节、运行安全稳定、国内领先的信息系统。2018年实现征管数据向税务总局集中,建成自然人征管系统,并实现与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2020年使我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居于国际先进行列。
树立大国税务理念 更好服务对外开放发展
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对跨国避税、企业“灰色利润”零容忍,彰显中国税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战略。
2014年11月16日,总书记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加强全球税收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这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国际重大政治场合就税收问题发表重要意见。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要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使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出去。《方案》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树立大国税务理念,用国际化视野谋划税收工作,加强对国际税收事项的统筹管理。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我国将于2016年上半年承办国际税收征管论坛(FTA)第10届大会。这是在我国举办G20领导人会议的一个配套项目,也是国际税收征管领域合作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对话平台,必将有效提升我国税收国际影响力。可以预见,类似这样的活动,特别是国际税制改革的讨论会和推进活动,将更多地看到中国的身影,更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更多地彰显中国的影响力,从而既为发展中国家谋利益,也积极维护我国税收权益,共同推动国际税制和征管改革。
二是不断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围绕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税收关系,推动完善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机制,执行好《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和《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加强税收信息交换,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积极开展对外税收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体现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责任担当。
三是严厉打击国际逃避税。构建反避税国际协作体系、完善全国联动联查机制、健全跨国企业税收监控机制。对跨国避税、企业“灰色利润”零容忍,打击跨国公司或高收入个人利用各国税制差异和税收信息不对称,向避税港和避税地转移利润或者隐匿收入以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和世界税收秩序。
四是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国与国之间税收协定谈签和修订,特别是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尚未签署税收协定国家的协定签署,以及加快与我国有产能合作国家的协定谈签;探索推进在我驻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走出去重点国家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派驻税务官员,更好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税收政策咨询、涉税争端解决等服务,使税收服务紧跟对外开放步伐、紧贴企业走出去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认为,税务部门的改革正当其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我国走出去企业越来越多。但企业走出国门之后,对国外税收政策并不熟悉,境外税收维权面临较大难度,需要我国税务部门加强与各国税务当局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国际税收规则,甚至是引领国际税收规则的制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税收服务。”
增强税收治理能力 更好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
税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税收大数据服务国家治理,纳税信用服务社会管理,税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效能充分释放。
税收一头连着纳税人,一头连着国家。在让纳税人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方案》强调进一步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并对增强税收治理能力,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作出了全面部署。
当前,“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正在掀起互联互通大发展的热潮,进一步拓展了税收大有可为的空间。《方案》提出,以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与重点国家税务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将更好地服务走出去和走进来的纳税人。
税收大数据蕴含着服务国家治理的巨大潜能,税务部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深度挖掘利用税收数据信息的“金山银库”,将成为税收更好地服务宏观经济决策和社会管理的推进器。例如,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建成国际先进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所汇集的海量税收数据和纳税人交易信息,将进一步发挥税收作为经济活动“晴雨表”的作用,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依据。拿增值税电子发票来说,由于发票记录了每个纳税人每一笔开票信息,数据量庞大、覆盖面广泛,且具有颗粒度小、真实度高、连续性强等特点,是税务部门独有的“金山银库”,可以用来进行最大精细度的货物流向、流量、变化等分析,从而充分及时准确反映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全国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发展变动情况。因此,《方案》进一步提出,推进数据标准化及质量管理,健全减免税核算体系,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加强数据增值应用,在提高征管效能和纳税服务水平的同时,使之更深刻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服务社会管理和宏观决策,为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纳税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性作用日渐显现。《方案》要求,建立促进诚信纳税机制,对纳税信用好的纳税人,开通办税绿色通道,在资料报送、发票领用、出口退税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减少税务检查频次或给予一定时期内的免检待遇,开展银税互动助力企业发展。对税收违法“黑名单”当事人严格税收管理,与相关部门依法联合实施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等惩戒,让诚信守法者畅行无阻,让失信违法者寸步难行。同时,全面建立纳税人信用记录,将纳税人的信用记录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纳税信用正在成为商业银行为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今年7月开展银税互动以来,到11月底全国商业银行利用税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共为纳税信用好的7.6万户企业提供信用贷款1300亿元。这既使银行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风险,又让纳税人减少了麻烦,及时获得了贷款。改革将大大拓展纳税信用在这方面的功能作用。
创新税务干部管理 建设文明执法队伍
加强税务干部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税战略,实行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绩效管理,加强对税务干部平时考核,完善日常化、累积化、可比化的数字人事制度体系。
税务系统队伍大、层级多、分布广,国税和地税干部总数近80万人,约占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十分之一。如何管好队、带好队,关系到改革举措能否顺利推进、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方案》明确了税务干部管理创新举措,把重点放在加强干部能力建设上。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实施人才强税战略,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根本依托。按照《方案》提出实行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税务部门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税收工作领域、总量不低于1000名左右的领军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我国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引领者。目前,已有400多名优秀税务人才成为培养对象。作为首批税务系统外的领军人才,中国人民大学谢波峰老师颇有感触:“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税务系统在人才方面未雨绸缪的战略性布局,创造性地设计了系统外税务人才的参与。我很幸运能成为其中一员,这些宝贵经历将鞭策着我更加关注、关心税收事业发展。”
为确保中央各项重大改革举措“不挂空挡”,税务部门今年起全面实行覆盖组织和个人的绩效管理。此次改革将使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进一步推向深入。王军表示:“我们将围绕推进税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施战略绩效管理,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努力建设‘绩效税务’,让工作不再‘跟着感觉走’,而是‘奔着绩效走’,激发上上下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
建立对干部考核的数字人事制度体系是税务部门加强税务干部管理的全新探索。此次改革对完善这一制度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干部管理日常化、日常管理指标化、指标管理数字化、数字管理累积化、累积管理可比化、可比管理挂钩化、挂钩管理导向化,并为每一名干部建立职业成长账户,充分运用于对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之中,将更好地从制度和机制上促使税务干部一身正气、一生正气,一心向上、一生向上。
强化税收保障 推进协同共治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形成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税收共治水平。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有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为此,《方案》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着力解决税收社会环境不够优、诚信纳税意识不够强等问题,并从推进涉税信息共享、拓展跨部门税收合作、健全税收司法保障机制、加强税法普及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部署。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是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体现。
其中,推进涉税信息共享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要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和实施进程,落实社会第三方向税务部门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定义务。这将有力地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税收共治取得新的突破。目前,在税收征管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已对此作出了系统规定,为推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要依法建立健全税收信息对外提供机制,保障有关部门及时获取,并应用于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这也是税收协同共治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体现。
加强税收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社会公众关注税收、理解税收、支持税收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把税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宣传,增强全社会包括青少年的税法意识,必将使税收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税收政策发展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
“中央通过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是规划图,是任务书,更是战斗令。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广大纳税人和全体税务干部的共同努力,我对顺利推进改革充满信心。”王军表示,税务部门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改革作为与组织税收收入工作同等重要的“一号落实任务、一号考核内容、一号督办事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着力打造税务系统改革创新文化,按照2016年上半年开展局部试点、2016年下半年扩大试点、2017年主要措施基本落实、2018年至2020年全面提升的部署安排,攻坚克难、不懈深化、环环紧扣、蹄疾步稳地把各项改革举措做细做好做实,全力以赴确保改革取得实效,让改革的红利惠及社会大众,让便民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让税收事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让税收服务国家治理再谱新的篇章。
推进税收现代化 服务国家治理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国家治理高度对税收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税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税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导。《方案》明确了税收征管改革的重点任务,指明了税收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前进方向,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系统的战略规划性、科学的前瞻引领性。
充分认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重要内容,既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建设,又是顺应纳税人期盼的民心工程,更是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我国税收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税收征管是与广大纳税人和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征管工作效能,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如果没有高效的税收征管,再好的税制也发挥不了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有利于切实保障财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进一步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服务“五大发展”。
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把简政放权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把优化纳税服务与加强税收管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有利于以纳税人为中心,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有利于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确保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提升税收征管效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分设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的征管体制,20多年来运行平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必须加以改革完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妨碍税收事业发展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为税收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可靠制度保障。
持续释放税收改革红利,切实增强改革获得感
《方案》从理顺征管职责划分、创新纳税服务机制、转变征收管理方式、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优化税务组织体系、构建税收共治格局等6个方面提出了31类改革事项,具有很强的引领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全面贯彻落实好《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将使税收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切实增强各方面的改革获得感。
突出便民办税,使纳税人有更多获得感。《方案》围绕推行税收规范化建设、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建立服务合作常态机制、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对有效解决办税标准不统一、办税不够便利、办税两头跑、税务检查两头查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方案》要求持续创新纳税服务机制,将使纳税人享有更快捷、更经济、更规范的服务。
突出管理创新,使税收征管效能明显提高。《方案》提出适应纳税人特别是自然人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企业经营多元化、跨区域、国际化的新趋势,转变税收征管方式,将切实解决税收征管实效性、针对性、精准性不强问题。一是事中事后管理更具实效性。通过实现税收管理由主要依靠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转变,完善后续管理体系,有利于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防范税收流失。二是税收风险防控更具针对性。通过实施分类分级管理,特别是以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局为主,集中开展行业风险分析和大企业、高收入高净值纳税人风险分析,将有效解决不分纳税人规模大小和税收风险状况平均分摊征管资源实行无差别管理等问题。三是税务稽查更具精准性。通过建立健全随机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普遍推行针对高风险纳税人的定向稽查,将大大增强税务稽查的精准性、震慑力。
突出合作共赢,使国际税收环境更加公平合理。《方案》提出树立大国税务理念,用国际化视野谋划税收工作,这为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2014年G20峰会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全球税收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和2015年G20峰会关于“加强全球税收治理”的要求、服务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税收关系,有效防范国际逃避税。通过全面深入参与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构建反避税国际协作体系,对跨国避税、企业灰色利润“零容忍”。积极开展对外税收援助。通过提供税收业务培训和信息技术支持,有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
突出服务大局,使支持国家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调控经济、调节收入的重要手段。落实好《方案》提出的改革任务,将更有效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加快税收协定谈签和修订,研究探索推进在我驻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走出去重点国家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派驻税务官员,建立与重点国家税务部门常态化沟通机制。更好服务国家宏观决策,推行电子发票,将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发票逃骗税行为,堵塞利用发票腐败漏洞。更好服务社会管理,全面建立纳税人信用记录,依法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突出能力建设,使激发税务干部干事创业机制更加科学。税务系统队伍大、层级多、分布广,税务干部队伍大约占整个公务员队伍的1/10,带好队伍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方案》对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文明、管理严格、清正廉洁的税务干部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切实加强税务系统党的领导。通过税务总局加强国税系统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税务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指导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将使国税、地税干部队伍实现新的发展。提高税务干部能力。通过实施人才强税战略,实行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税务干部管理科学化水平。通过持续推进绩效管理,加强对税务干部平时考核,完善日常化、累积化、可比化的数字人事制度体系,将有效调动税务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突出齐抓共管,使协同共治合力更加强大。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需要方方面面的涉税信息,有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对形成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强大合力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蹄疾步稳,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取得实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方案》是规划图,是任务书,更是战斗令。全国税务系统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将《方案》贯彻落实工作作为与组织税收收入工作同等重要的“一号落实工程、一号督查事项、一号考核任务”,全力以赴抓落实,确保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改革任务,2017年年底前努力把各项改革举措做实,2018年至2020年全面提升,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
狠抓责任落实。将《方案》确定的6个方面31类改革事项进一步细化分解,明确有关领导的领导责任、牵头部门的主体责任、参与单位的配合责任,分门别类、逐项纳入绩效管理和督查督办的重点事项,确保各项改革稳妥推进、见到成效。
坚持试点先行。根据《方案》精神,扎实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和专项改革试点,并加强对试点地区的指导,跟踪问效,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全面推进改革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强化组织领导。把《方案》贯彻落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税务总局成立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形成总局党组以身作则抓落实,总局各司局主动带头抓落实,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不断激发推动税收工作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圆满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论文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论文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论文
融入征管大格局 服务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2013年3月,经过反复酝酿研究的《全省地税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正式下发,全省地税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湖北地税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启动,揭开了湖北地税发展新的篇章。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省地税局为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湖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潮流,应对税源状况深刻变化,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制约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的深层次矛盾,而作出的一次战略抉择。其主要内容包括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优化纳税服务、实施税源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夯实税源管理基础、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强化纳税评估、加强税务稽查、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完善征管质量与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等十大方面。
新的改革是一场涵盖全省地税系统各个层级、每个岗位、所有业务的一次革命。这是一次治税理念的革命,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将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价、过程监督的风险管理闭环系统与征管基本程序相融合,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较高的纳税人;这是一次治税方法的革命,实现业务工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积极利用第三方信息,打造覆盖税收征管和内部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化平台,全面迈进信息管税时代;这是一次征管方式的革命,按照申报纳税、税收评定、税务稽查、税收征收和法律救济再造税收征管新流程,特别是风险控制和评定将成为整个新税收征管流程的核心和中枢;这是一次部门权益的革命,按照征管流程需要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做实机关、重组税源管理机构、改革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对原税收征管部门的权益进行再分配;这是一次队伍建设的革命,新的征管体制在岗位分工上体现出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特征,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干部在税收业务上、信息化操作上、工作责任心上要求更高,需要地税干部具备更高的政治、业务和作风素质。
我们常常把税政、稽查与征管一起并称税务三大业务部门,三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税政和稽查既是本轮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参与者,更是实践者和促进者。2013年3月12日召开的全省地税稽查工作会议、3月28日召开的全省税政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全省地税税政和稽查工作必须按照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需要,融入征管大格局,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服从、服务于深化征管改革的顺利推进。
税政管理工作就本质来看,就是法的规定性在税收上的综合体现,是国家意志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税政和征管,一个是实体,一个是程序,实体需要程序去实现,程序就是为了实现实体而存在。即税收制度是税收征管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税收征管是税收法律法规实施的唯一载体和平台。税政管理工作服从、服务于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化税制改革,促进新征管体制发挥作用。税收征管改革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征管质效,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税收征管执行的就是税收政策,因此税收政策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决定了改革目的能否实现。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构建新的地方税体系。这就要求税政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在税法框架内,根据湖北经济发展需要,认真做好“营改增”、资源税、房地产行业税收和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严格执行支持高新企业、现代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鼓励自主创新、扶持企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在运用税收政策服务经济发展上取得实效。
二是要抓住税政管理的薄弱环节,夯实管理基础,促进新征管体制顺利实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提升税收征管质效的一次全方位革命。对包括基础数据、税政管理、税源管理等各方面的基础工作要求很高。税政管理部门必须找准政策管理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夯实地方税种的管理基础,积极推进行之有效的营业税行业管理方法,进一步抓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不断规范财产行为税管理,强化非居民税收和反避税管理,多方寻找和核实第三方涉税信息,为征管改革提供更加翔实的数据支撑和更扎实的管理基础,促进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是要拓展税政管理的职能范围,参与风险评估,促进新征管体制提升质效。新的征管体制赋予税政管理部门建立分税种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税政管理中发现的税收风险提出应对意见、参与具有普遍性的风险和重大复杂事项的纳税评估、为纳税评估提供业务指导等多项新的职能。
税政部门要积极履行上述新职能,针对各税种特点,认真梳理现行税收政策,加快建立税收征管风险评估模型,积极开展和指导全省纳税评估试点工作,促进新征管体制运行质效的提升。
税务稽查既是新征管流程的终点,又是新征管体制的起点。说是
终点,是因为新征管体制赋予稽查部门查处高风险纳税人的重大职责,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环节。说是起点,是因为税务稽查成果是风险监控部门确定监控重点的重要参考,是纳税评估部门开展评估的主要参照,是检验征管改革成效的有效手段。税务稽查工作要真正实现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必须进一步提升稽查工作质效,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重点上全面适应新征管体制的要求和需要。具体来讲,核心就是要实现稽查现代化。
一是稽查理论现代化。现代化稽查理论要求确定稽查部门在新时期的主要职能,即主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税收违法行为,使恶意不遵从者依法及时受到法律惩处,维护税法严肃性,营造公平正义的税收征管环境;要确定稽查部门的主要任务,即将纳税评估部门推送的高等级风险纳税人作为必查对象,开展案件查办等风险应对工作,主动选择税收流失风险较高的行业和区域开展税收专项检查。
二是稽查体制集约化。要按照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税源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继续完善“重点税源省局查、大中税源市州局查、小散税源县局查”的分级分类稽查模式。要稳步推进一级稽查体制改革,提升执法层次,规范执法程序、统一执法尺度,优化稽查资源配置,集中稽查力量监控重点税源,使稽查工作的法治水平和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三是稽查队伍专业化。要按照专业化要求,配齐配强稽查队伍,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切实抓好稽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大力提升稽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稽查处(科、股)的查案范围按专业化进行分工,培养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稽查队伍,为完成好稽查工作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是稽查手段信息化。要按照新征管流程需求,对稽查管理软件进行优化,使之与征管核心软件全面对接,打造稽查与风控、评估、纳服、税源管理等部门资料信息传送的信息化平台。要全面推广应用稽查查账软件等信息化查账手段,提高案件检查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积极创新稽查方法,拓展稽查信息来源,有效利用第三方信息,提高稽查质量。
五是成果运用反哺化。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稽查成果反哺征管,全面提升稽查“以查促管”职能的发挥。通过完善征管联席会议、搭建信息化成果传递平台等征稽协作渠道,及时向税政、征管、风险监控和纳税评估部门传递稽查成果,通报涉税违法行为特点、手段和基本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强化征管建议,为风控部门确定下一步监控重点行业和区域、完善风险分析数据模型,为税源管理部门加强日常征管,为纳税评估部门开展评估,提供可靠的资料、数据、案例参考。)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的方案(讨论稿)(
关于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的方案(讨论稿)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国际税收发展趋势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确保税收各项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在1997年以来征管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和原则
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为前提,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为主线,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税收征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一)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税收工作的生命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税法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从。
(二)诚信服务。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以相互信赖、真诚合作为出发点,把优化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提升税务机关公信力和纳税人诚信度,构建和谐、信赖、合作、互动的征纳关系。
(三)科学效能。遵循税收征管内在规律,运用税法遵从、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实行专业化、信息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分工协调,发挥人员潜能,提高征管质效,降低征纳成本。
(四)监督制约。对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和结果进行责任督查和全面监督,有效防范征纳遵从风险和廉政风险。明确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权力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制约关系,从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技术等方面,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约束、限制和控制。
二、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为前提的征管基本程序
1.进一步确立征纳双方遵从税法的权利义务主体地位。依法完善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代扣(收)代缴以及税务机关核定缴税制度,进一步减少涉税审批事项和受理申报前的调查、认定等制度安排,使纳税人成为自主遵从税法的主体。按照纳税人自主申报的要求,由纳税人承担各类申报事项的证明责任,全面履行保存、报送涉税信息以及协助税收执法等各项法定义务。税务机关要相应建立科学的税收征管程序,做好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工作,帮助纳税人更方便快捷地履行纳税义务、防范税法遵从风险。
2.规范申报缴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强制征收、法律救济的税收征管基本程序。申报缴税环节,纳税人自主适用税法、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税务机关主要通过纳税服务,为纳税人自主遵从提供帮助,同时采集与纳税申报相关的涉税信息等。受理纳税申报后,进入纳税评估环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进行审核确认并作相应处理;发现有恶意不遵从等严重税收违法情形的,进入税务稽查环节,开展行政违法调查和处理;对纳税人怠于履行欠缴税收债务行为的,进入强制征收环节,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追征;对发生税收争议的,进入法律救济环节,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二)优化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的纳税服务
1.增强税法的确定性和透明度。建立税制改革和重大税收政策调整措施出台前的专家论证、公开听证制度。建立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发布与同步解读机制,确保税法与解读清晰、准确、统一。增强税法的透明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法宣传、辅导、教育、培训和咨询,为纳税人提供规范、权威的问题解答,帮助纳税人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法。
2.提供便捷高效的纳税服务。优化征管流程,简化办税环节,精简表证单书,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实行以电子申报缴税为主的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推广同城通办和自助办税。推进办税服务集约化、信息化建设,建立税务总局和省税务局两级税务网站群,搭建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网上办税服务厅。优化整合纳税服务资源,形成涵盖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短信系统等的一体化纳税服务平台,满足纳税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拓展服务资源,规范和发展涉税中介专业服务,提高税务代理从业者的职业胜任能力,发挥税务师事务所等涉税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
3.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纳税人诉求的征集、分析、响应、处理机制,快速有效地处理投诉和举报问题,及时回应纳税人的关切。提供纳税风险提示,做好税收政策异议处理,帮助纳税人降低涉税风险。畅通纳税人合法权益救济渠道,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运用和解、调解手段化解税收争议,依法做好税务行政应诉和国家赔偿等工作。
(三)推行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
1.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税收征管基本程序,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高的纳税人,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根据税源分布和结构特点,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流程与征管基本程序有机结合,建立“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在税收风险分析监控中,进行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任务推送。在税收风险应对中,对低风险纳税人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等服务方法督促其修正申报;对中、高等级风险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对涉嫌偷逃骗税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对涉税事项复杂的大型企业集团等可实行综合应对方法。同时,税务机关要建立“统筹协调、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2.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兼顾反避税、出口退税等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根据纳税人的类型特点,将税源管理职责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分解。各级税务机关要做好占税收收入80%左右的重点税源管理,并以大企业管理为突破口。大企业应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税收管理特点来划分确定。对大企业中属于跨国、跨区域总分机构类型的集团公司,在属地入库的原则下,由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机构实施针对性风险应对。大企业管理机构负责纳税评估(审计)、个性化纳税服务等复杂管理事项;国际税收管理机构负责反避税、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税收协定执行等涉外管理事项;基础管理和服务事项仍由属地税务机关承担。适当提升大企业复杂涉税事项管理和风险应对层级,对其中跨国和跨省(市、区)的大企业可由总局应对,跨市(地、州)的大企业可由省级局应对,跨县(市、区)的大企业可由市级局应对。对不跨县(市、区)设置分支机构的大企业,可由属地税务机关负责各项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根据个性化服务需要,可以为大企业设置客户代表或联系人。对中小微企业,可按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在依法核定税收定额的基础上,可实行税务机关管理或委托代征与税务机关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人纳税人,可运用第三方信息做好源泉控管、代扣代缴管理和高收入者税收管理工作。
3.加强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主要是采集和获取内外部涉税信息,运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行业评估模型等风险分析工具,通过风险分析监控平台,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定期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对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纳税人进行等级排序,按风险等级高低推送风险应对任务,并对风险应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考核。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形成统一分析、排序、应对和考核的闭环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税收风险分析监控以总局和省级局为主,市、县级局为辅开展。
4.强化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五条关于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的规定,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审核评价,并做出相应处理的税收行政管理行为。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管的主要程序和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帮助纳税人降低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纳税评估采取初步审核、案头审核、实地核查的递进程序实施。实施过程中解除疑点的,终止评估;对未解除疑点的,由税务机关提醒纳税人自查自纠,补充或更正申报,依法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并相应调整帐务;对有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情形的,税务机关应进行税款核定或调整申报;对一般税收违法问题,税务机关依法直接处理;对涉嫌偷逃骗税的移交税务稽查处理。在纳税评估中,由税务机关对有风险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真实性、准确性提出质疑,由纳税人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纳税评估工作由专业化评估团队实施,探索建立主辅评制度,实行各税种综合联评。规范评估程序,加强监督制约;注重评估与稽查的衔接,避免职责交叉。
5.推进税务稽查。税务稽查是稽查部门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条关于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查处的规定,依法实施检查、处罚等手段,打击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维护税法尊严,营造公平税收环境的刚性税收执法行为。税务稽查部门要将分析监控推送和纳税评估移交的涉嫌偷逃骗税纳税人以及上级交办和社会举报案件作为重点,抓好案件查办等风险应对工作;并通过研究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并及时向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等部门反馈,发挥以查促管作用。根据刑法、税收征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修订变化情况,准确界定严重税收违法情形的认定标准,统一处理尺度,规范实施程序,提高稽查办案水平。创新稽查方式方法,科学划分各级稽查范围和工作职责,优化稽查资源配置。
(四)完善持续改进的征管绩效评价体系
加快转变征管质量评价方式,探索建立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为主要内容的、可量化的征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主观努力程度。要科学设计税法遵从度的衡量指标,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网络征集、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和征管质量评价;加强对税收流失率的研究,开展流失率估算等工作;通过征税成本核算和纳税成本抽样统计等途径,形成比较准确的税收征纳成本数据。在统一、规范分类分级岗责体系的基础上,对纳税服务、风险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强制征收等工作情况,实行计算机痕迹管理,对各单位征管绩效作出综合评价。根据征管绩效评价中发现的税法遵从新动向、风险管理规律和征管薄弱环节,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系统平台,调整相应制度安排,形成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税收收入质量评价体系。(五)健全以制约权力和落实责任为重点的执法监督机制
1.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制约。统筹考虑征管业务调整和执法监督工作,坚持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做到流程优化、岗责配置、风险防控、系统开发同步进行,从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技术等方面强化权力制衡,促进税收执法权规范有序运行。
2.创新税收执法监督检查手段。加强对调查审批、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重点环节的责任督查,有效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积极探索利用总局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开展执法督察。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扩大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自动考核与疑点信息库的监控范围。落实重大案件审理制度,建立重大减免税、行政审批集体审议制度,加强对政策性个案批复的监督。推行综合监督检查,形成监督检查合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税收执法权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提高科技防腐水平。
3.健全内控机制和行政问责制。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梳理权力事项,排查风险点,强化流程控制,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要求融入到各项税收征管工作中,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廉政风险。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督促税务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责任。
(六)加强以信息管税为主导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1.强化涉税信息的规范采集和有效获取。依据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及其信息管税的要求,制定贯穿信息采集、存储、查询、应用等全过程的信息管理规范,建立信息标准体系,统一涉税信息的数据标准、口径,保证涉税信息的一次性准确采集和规范使用。充分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税务机关涉税信息管理权,进一步确立和细化纳税人及其他社会主体信息报送义务,推进部门协作和信息交换,提高涉税信息获取能力和共享程度。推广网上办税提高信息采集效率,收集整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发布的相关涉税信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加大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力度。
2.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知识的转化,搞好纳税人申报信息、财务报表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的比对,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总局、省局数据大集中优势,综合分析探索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产品)、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逐步建立以总局、省级局为主的风险预警指标、行业(产品)评估模型和税法遵从风险特征库,增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能力,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3.搭建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加快推进以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国涉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全面共享,建立涉税信息数据仓库和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涵盖主要行业税收分析模型,具备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任务推送、过程监控、结果评价和统计考核等功能,为深化征管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进网络发票建设,探索试行电子发票,加快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转变。
(七)推进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组织机构建设
按照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的要求,调整机构、配置资源,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要适应实施风险管理和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按照纳税服务、税收风险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重点涉税事项配齐配强纳税遵从管理机构,适当提升管理层级,合理配置工作职责,逐步使各级税务机关都成为税收服务和管理的实体。总局、省级局、市级局要建立综合性的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统一开展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总局、省级局、市级局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对大企业逐步采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市以下税务机关主要按纳税人规模或行业建立税源管理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围绕促进税法遵从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服务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机构;因地制宜调整省、市、县稽查机构职能,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逐步推行省、市一级稽查模式。各级税务机关内设机构不必一定上下级对口,但职责要衔接、工作要贯通。随着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要逐步向纳税遵从管理部门倾斜。
(八)完善以税收征管法为基础的税收征管制度
加快推进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修订进程,就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完善纳税人权利体系、确立纳税评估法律地位、强化第三方信息报送制度、完善税收债务追征规则、健全争议处理程序、明确电子资料法律效力、强化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做好与新的行政强制法和刑法修正案衔接等方面进行完善。根据征管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和完善包括纳税人权益保护、税收风险管理、纳税评估、数据管理、网络发票、电子商务、涉税信息共享等在内的相关配套制度。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逐步取消属地划片固定管户规定,规范税源管理岗位职责。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直接税征管制度。
三、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保障措施和实施步骤
(一)加强领导。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对税收征管改革的领导,主要领导要负总责,认真组织协调,积极推进。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得支持。深入广泛宣传,加强协调沟通,取得各有关部门、纳税人和税务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建立联系协作机制,深化国地税局合作,增强系统上下和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将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之中,不断健全完善协税护税体系,促进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
(二)强化保障。要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各级人才库建设,重点培养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和纳税服务等专业人才,加快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培养步伐,有计划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聘用各行业的资深专家为税收风险分析应对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激发活力,增强税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加大经费、设备等向征管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征管改革顺利实施。
(三)稳步实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注重改革的策略、路径,在继承中创新,先试点总结,后全面推广,积极稳妥地推进。2012年,总结各地征管改革成功经验,借鉴国际有效做法,立足我国国情和税收工作实际,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框架和重点工作。2013年,完善改革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推进改革任务落实。2015年,在总结试点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改革,部分先行先试地区初步完成改革任务。在改革进程中,各地要及时评估进展情况及效果,持续进行改进完善,不断把税收征管改革引向深入。2020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实施意见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具体步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部门确定。改革分步推行到位后要相应进行验收。
第四篇:征管改革
关于沾化县地税局税收管理情况的报告
沾化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总面积2214.57平方公里,辖五镇四乡、三个办事处,总人口37.8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71人。由于临近渤海,盐碱地较多,国民经济又以农业为主,所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0.48亿元,人均GDP仅为21290元,在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沾化县地税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64人,设办公室、税源管理科、计会科、政策法规科、征收管理科、人事政工科、监察室、党支部、纳税服务中心和稽查局十个机关单位计26人,设直属分局及五个农村征收分局共38人。沾化县地税局辖区内单位纳税人557户,个体纳税人2657户,2010年共组织税收收入21372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上级局及地方党委、政府高度赞扬。但是在当前推行的:在各市区、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全职能税务征管机构逐步转化为专业化征管机构,基层征管机构进一步收缩;实施纳税信息高度集中,积极构建先进的计算机广域网络,有步骤地推广征管软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健全一级税务稽查体系;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逐步提高的征管改革中,与我县的税收管理现状出现了以下矛盾:
一、征管改革与税源管理的矛盾
我县地域广阔,税源大多零星、分散,纳税人的自觉纳
税意识普遍有待提高。而我们正式税务干部职工较少,若基层税收征管机构收缩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尤其是农村税收势必出现漏征漏管或少征少管的问题,将加重税源流失。根据现行税法规定,无论税源大小,无论地域远近,都应当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可见,这次征管改革与农村税源管理的冲突比较明显。广大农村纳税人文化水平较低,纳税意识不强,他们现在基本是等着税务人员上门催报催缴,以现金纳税。对于电子申报、邮寄申报等方式他们不认可,也不会操作。若基层征管机构撤离,办税地点离他们距离较远后,他们将很难做到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所以,对于地域较大、纳税人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保留现在的征管模式,而以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办税水平为突破口,逐步推行这次征管改革。
二、征管改革与优质服务的矛盾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行集中征收、分类管理,意味着同一县域的纳税人将集中到一个征收局办理纳税事宜;分别到有限的若干个主管管理局办理涉税事宜。在我县农村交通不便的状况下,会给纳税人办理纳税、涉税事宜带来不便。提倡为纳税人服务是税务机关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各级税务机关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单位,实施文明办税、优质服务工程,密切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塑造了良好的税务形象。这次大力推进的征管改革措
施,是建立在对纳税人集中征收后,全面实行电子申报、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和电子缴税、邮税联网缴税、银税联网缴税等多渠道纳税方式的基础上。但我县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纳税人文化水平等因素所限,多元化申报、多渠道缴税并未达到理想的要求,仍以上门申报缴纳为主。如果征管机构撤离,我们将很难及时的给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也将与我们进行征管改革的初衷相悖,使前几年我们在纳税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受损。
三、征管改革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深化征管改革是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支点,而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建立覆盖税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建立包括以“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而建立这一系统,必须有强有力的经费保障。由于我县经济发展落后,上级拨付的税务经费维持日常办公已经捉襟见肘,平时还需要向地方政府寻求帮助,如果再搞这一系统工程必将力不从心。所以地方政府给予的经费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征管机构的撤离合并,会引起地方政府的误会:撤离的镇(乡、办)认为自己的税源会流失,合并后存在的镇(乡、办)会认为自己承担其他地方的税务经费。这对我们在争取他们的支持上会遇到比以前更大的困难,进而使我们的工作难以开展。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正式的税务干部职工较少,在日常的征管工作中,很多的涉税信息是由各镇(乡、办)给我们配备的协税人员采集、梳理好的,从而使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如果全县的日常征管工作仅靠我们基层的三十多名税务干部去干,他们必将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出成绩、上水平,给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就更是空谈了。可见地方政府配备的协税、护税人员在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域又广阔、纳税人零星分散的地区是非常重要的。而征管机构的撤离合并,必将使很多的地方政府不再给予我们配备协税、护税人员,使我们的工作陷入更大的被动。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在我们地域广阔、经济基础薄弱、税源零星分散、纳税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税务管理人员较少的区域适合维持目前的征管方式。我们今后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努力提高纳税人办税水平,强化税收信息化建设,为以后的征管改革奠定好基础。
第五篇:地税局深化征管改革工作阶段性总结(范文模版)
地 方 税 务 局
深化征管改革工作阶段性总结
我们**局针对征管工作中出现的对纳税人缺乏有效的动态控管,内部各部门间职责不清、衔接配合不流畅,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办税流程繁琐、工作效率不高,稽查作用不明显等不良状况,从依法行政、诚信服务、科学效能、监督制约几方面着眼,以做优服务为先导,以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保障,以深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稳步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为载体,以强化纳税评估和稽查作用为手段,深入开展征管改革,实现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我们局在属地管理基础上,探索建立并实施运行了以金税三期为核心,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前提,以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的,以深入纳税评估、风险管理为手段,以专业化分工为依托的管户与管事相结合、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团队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工作机制。
我们通过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基层管理职能,合理分配管理员职责,制定专业化岗责体系,理顺征管业务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纳税评估,综合运用第三方资源等综合措施,构建起了“全员服务、分工管事、专业评估”的税源
专业化管理格局的基本框架。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落实分级分类管理
2012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办公室采取了强化日常申报、项目审核、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土地增值税清算等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和突出人性化服务等手段,确保征管到位、应收尽收,征收入库税款**元,清理以前税款**元,收缴建筑业税款**元;我局也逐步建立起以重大项目税源管理办公室为核心,各管理科室、基层税务分局、所配合联动的管理体系。我局坚持对建筑项目采取专人负责,全程跟踪进度,建立台帐等方式,确保了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仅*月份一个月,全县累计入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安营业税 **万元。
各征收单位加大对餐饮、旅店、洗浴等行业推行“发票管家”工作力度,综合业务一科在系统中增加了税控功能和限时限额开具发票功能,实现了发票开具和税收的双向监控,进一步强化了发票使用的管理。
综合业务一科通过强化征管考核,确保完成“办税通”、“网站报税”、“发票管家”、双委托“批量扣税”的推广与使用工作,各项征管考核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年对各单位征管档案的归集、整理等情况多次进行检查,督促各征收单位于*月末将征管档案归档完毕,并从*月开始,安排专人
对近三年来的征管档案重新清理,确保纸制档案资料真实、齐全。
面对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后绝大部分纳税人不达起征点和大幅度增长的税收指标形成鲜明反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本着“干实事儿、实干事儿、事儿干实”的宗旨和原则,在市局新的个体定额管理办法(讨论稿)下发后,马上行动起来,分别召开了专题党组会、局务会。之后马上组织召开了主管副局长、基层征收单位负责人、一线管理员三级干部会议,认真部署了“生产经营用房性质(自有或承租)、房产原值或租金、应税土地面积、经营面积、从业人数、月营业额”等涉税基础数据的核查、调整和测算工作,并要求同志们做好宣传工作。
在基础数据核查工作结束后,*月*日组织召开了县局评税委员会工作会议,首先对基础数据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同时参考纳税人上一纳税情况,本着“打破双定系统中定额核定要素禁锢、兼顾纳税人实际状况”的有效原则,将纳税人按行业、类型、规模进行分类分级,最后在公平税负的前提下,坚持“纳税人横向之间分出档次、同一纳税人较上一纵向比较有所增长”的原则,评议通过了首批以餐饮、娱乐、洗浴三行业规模相对较大的纳税人为重点的**户自管户纳税人定额。
此次调整可增加收入 **万元/月,*月征期过后,**户
纳税人已申报入库。
*月*日征期结束后,分管副局长又组织召开了基层征收单位会议,在听取了一线管理员第二批调整计划情况汇报后,代表局党组强调:
一、抓紧做好已调整户税款催缴入库工作;
二、做好第二批调整工作,并做好宣传工作;
三、与定额调整工作配套的漏征漏管户清理工作必须同步跟上,严格杜绝因我们税务机关责任造成的纳税人投诉、上访等类似事件的发生。
由于我们工作都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操作运行的,纳税人对这次定额调整工作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所还实施了以强化选定巡查对象,规范巡查内容,确定巡查时间、方法和要求,细化巡查日志等为核心的管理员巡查制度,并通过落实定期汇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了宏观上对纳税人的动态监控。
二、完善基层管理职能
今年*月份,我们将县局级申报服务大厅申报、受理职能由计划征收科分离,交由城区非全职能分局管理,完成非全职能分局向全职能分局转变,促进申报服务与管理环节的衔接,增强基层对税源管理全过程的掌控程度,为下一步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基础。通过近三个月运行效果看,在提高申报数据质量、档案归档、完善代开发票手续、各种数据信息传递沟通、优化办税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各方面较改革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合理分配管理员职责
本着“对外优化服务,对内减负增效,降低税收风险,拓展管理深度,提高管理质效”的宗旨,将原管理员工作职责进行合理拆分,合理分配管理员职责,由原来的一人分片统管转变为分组按事项分级分类管理。在基层征收分局逐步建立起了在所长掌控全面工作的前提下,管理员职责实现了“五对应”,即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的岗位职责与专业化管理组别对应;管理员专业化管理岗责与征管工作各环节相对应:管理员专业化管理岗责于各项考核指标相对应;管理员专业化管理岗责与县局各业务科室相对应;管理员专业化管理岗责与各项税收工作相对应。同时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尽其才,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办公室可以说走在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前面,他们在*月份就开始了试运行:由精通业务的负责人***承担了综合管理岗职责,由心细稳重的老同志***承担了发票管理岗职责,由精通计算机业务的年轻同志***承担了业务处理岗职责;同时三人合作承担了税源管理岗职责,并且各有分工:由具有较强的农业税工作经验的***同志负责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精通计算机业务的***同志负责收入核算和基础数据整理采集,由精通业务的
负责人***负责财务检查。
***分局由三名税务干部和一名协税员组成的业务处理岗在完成全分局催报催缴、数据录入和修改、征管考核指标提升等日常性工作任务外,还完成了**户定额调整、**户纯管户典调和全分局**余户纳税人社保费调查等临时性工作,分局8月份全员全额申报率100%、催报催缴率100%、办税通使用率95%以上;由三名同志组成的税源管理岗在全面完成日常性工作外,还完成了对辖区内的所有企业户的纳税情况、税源情况进行了一次普查工作。同时对辖区内的**户粮食企业进行了约谈并与国税、电力部门沟通取得第三方信息。将在9月通过粮食企业模版进行纳税评估,对辖区内的建安营业税进行清理、多次催缴税款并下户实地调查。通过系统查询清理欠税及滞纳金**万元;申报服务组不仅完成正常的申报征收、发票审核开具工作,还补录、修改系统数据***多条;辅导纳税人网上申报**多户,基本实现一站式服务。
7、8月份申报率都在98%以上、办税通使用率95%以上,网站申报率90%以上;综合管理岗审批发票***余组、多次与乡镇政府和企业负责人沟通确保完成税收任务。
7、8月份是公务员带薪休假期间,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我们能完成那么多工作、超额完成税收任务、分化了执法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纳税服务,将以往力不从心的税源管理工作开展的很好。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四、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责体系
通过明确各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和工作运行规范,初步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协同工作的税源管理网络,积极推进了税源管理专业化、一体化进程。
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说法:每一名同志既然是地税局一员,就是税源管理专业化网络中一员,就是涉税信息采集网络中一员,就是税收和经济分析网络中一员,就是税法宣传网络中的一员,就是纳税服务网络中一员。通过完善税源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县区和分局两级立体、交叉、双向架构,为专业化管理稳步推进提供了人员、信息资源、政策和组织保障。
我们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伊始就确立了这样的工作思路:面、线、点齐抓,即在全面提高登记率基础上,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和环节,进而筛选出约谈、评估和稽查重点。我们充分运用国地税互联系统定期开展数据比对,狠抓落实税收管理员日常巡查制度,实现了户籍管理的源泉控管,截至8月末共新办理税务登记***户,对超期办理税务登记户严格按照征管法规定进行处罚,共处罚***户,在全市征管质量考核中,税务登记率排名靠前。
五、简化业务流程。
我们在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时就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是对纳税人最好的
服务方式,尽最大可能增大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接触面、减少纳税人与税务机关接触点,着力建立扁平式组织管理结构。为此,我们结合专业化工作对部分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一是提升基层单位窗口受理权限至县区级或下放审批权限,使征管业务流程扁平化。二是依据专业化分工岗则体系,将基层业务流程环节合并,使征管业务流程简洁化。三是对业务流程按照可当场办结和需调查审批进行分类,使征管业务流程效率化。四是加强电子信息运用,减少纸质资料随同审批,使业务流程电子化。
六、优化纳税服务
以适应纳税人不同需求,保障纳税人知情权,加强征纳沟通渠道,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等角度入手优化纳税服务。以专岗专责为基础,为纳税人提供了专业化咨询服务。以 “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集中回复”的“一站式”服务为基础,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窗口服务。以简化金税三期平台办税程序为基础,合并同类环节,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流程服务。以在专业领域设置直对纳税人的服务信息发布岗为基础,实现税法宣传常态化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宣传服务。以“规范审核、专人辅导、专事上门”的服务方式为基础,实现涉税问题辅导、解决、反馈的高效率,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辅导服务。以网上办税服务为基础,实现增强企业端应用、构建互联网式
税企信息化交流通道。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以深入开展纳税评估为基础,实行预警、疑点、风险点提醒,实现纳税人自行改正错误、规避风险的良性循环,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评估服务。***地税分局在开通地税分局信箱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税QQ群,融洽了征纳双方关系,也客观上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年初伊始,通过报纸、公告、召开全县保险公司的座谈会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对新车船税法及实施条例进行宣传,并严格贯彻执行。
全局采取登门服务、召开座谈会、培训辅导会等措施,扎实开展所得税汇算清缴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工作,个税自行申报率达到100%,工作成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七、强化纳税评估
为积极构建“征、管、评、查”四位一体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积极打造纳税评估这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环节,我局建设了由税源部门和评估人才库组成的县区级、由高业务素质人员组成的分局级两级评估组织,专业负责属地内纳税人复杂涉税业务、评估、检查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事务性工作最大限度向前台转移,使管理员从繁杂的事务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实现由税务机关强行纠正错误向纳税人自觉主动查找、改正错误转变。上半年,在纳税评估方面,我们采取了综合数据平
台疑点、三期数据疑点兼顾的原则,由于受企业所得税汇算期限限制,上半年我们完成了***等三家企业纳税评估工作,入库税款**余万元。近两个月,我们又基本完成了对两户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预计征收税款**万余元。
八、综合运用第三方资源
通过加强与政府及国税、工商、公安、土地、电力等相关部门联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弥补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专业信息方面不对称的差距,并实现三方信息的增值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大户和重点行业纳税评估。下半年,我们已经成立了专班子,重点通过加强平价或低价转让股权的核定工作等措施,密切监控自然人股权转让、自然资源使用权转让、企业所有权转让等重点环节,加大对营业税、所得税征管力度。我们还将组织县局评估人员和分局评估岗位人员联合对近期未经税务机关检查、产业集群中未形成税收或税收与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匹配的纳税人进行评估,以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做好与房地产开发行业、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配套的建筑安装行业营业税检查和组织税款入库工作;其次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协助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巡查监控,分流税务机关零散税源管理、文书资料传递等工作量,减轻征管负担。我们在**分局试行的“税收管理员日常巡查制度改革”从运行效果看也是相当明显的,不但实现了社会综合治税,提高了税收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且
有效地实现了为管理员减负,使管理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做纳税评估和纳税约谈工作的重要意义。
努力方向:
1、还需进一步查找试点工作中漏洞和盲点
2、税收风险管理指向性应进一步增强
3、信息化程度不高
4、信息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经济、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6、纳税评估在组织收入中作用不够突出
7、与之配套的考核指标需进一步优化、细化
8、社会综合治税格局未完全形成
9、各种配套制度亟待健全完善
10、试点过程中形成的干部思想波动也需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