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睢宁县开展舞动乡村活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
文化舞台变身社会管理创新平台
--江苏省睢宁县开展“舞动乡村”活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
2011年6月以来,睢宁作为中纪委、中组部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不断赋予试点工作新内涵,在县委晒权、严管干部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新时期社会管理的要求,遵循“一切源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理念,针对农村精神文化匮乏、人际关系淡漠、干群关系紧张、多方矛盾交织、社会动员和管理困难的实际,创造性地依托“舞动乡村”文化活动平台,积极探索社会动员和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全县农村工作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明显成效。
一、“舞动乡村”的缘起:农村现状严峻,迫切需要管理方式创新近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显著改善,但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然是农村基层生活的真实写照。干部和群众、群众与群众交流甚少,关系疏远、人情淡漠,就连村里组织开会,也是曲高和寡。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精神文化匮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和城区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相对滞后,传统的电影、图书对留守农村的农民、老人和儿童缺乏吸引力,窝在家中看电视成为主要娱乐活动,封建迷信、宗教文化在农民中的市场日益扩大。
二是人际交往淡漠。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年关才回来一次,年轻人在农村的交流越来越少。市场经济使农民更加看重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人际交往趋于功利化,集体活动越来越少,农民的集体观念日益淡薄。以前每到农忙时节,四邻八舍都会互相帮忙,主家打酒称肉,忙完了农活,大伙聚在一起吃顿饭、喝点酒,气氛很融洽的场景已成了许多人美好的回忆。
三是干群关系游离。农民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的日益强化,对生活改善、干部作为的要求越来要高。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减免,村干部的权威伴随着“催粮要款”时代的结束而面临挑战,一些村干部仍把自己放在“家长式”管理上,思想上不尊重群众,感情上不贴近群众,行为上不深入群众,忽视群众诉求,忽视民主自治,忽视服务,入村下组越来越少,沟通交流越来越少,造成群众对干部、政府的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
四是多方矛盾交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宅基地、承包田、农民负担、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看病难、看病贵、家庭纠纷等方面的矛盾增多。由于受益不均、利益诉求不同和农民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等诸多矛盾体。这些矛盾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就会被激化,导致经济、民事纠纷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
五是社会动员管理困难。乡镇改革后,多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由于村子大、人数多,村里很难集中开会和搞活动,干部和村民的沟通相对少了。农村的群体日益多元化,如农民、合作社、工人、个体户、企业家等。劳动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利益的多元化,使部分群体与村干部的联系不再密切。各种惠农补贴都直接打到银行卡,村干部动员管理群众的“权力”相对削弱,工作缺少抓手,普遍感到开会难、议事难,以前村干部带头“扒河工”一呼百应的情景,很难再有。
面对农村的逐多境况,睢宁县委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干群关系如何融洽,如何缓和社会矛盾,群众之间如何更具人情味,如何更好地管理村级事务,如何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让群众觉得更幸福?
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在干群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睢宁通过深入调研、先期试点和全面推广,以村部为依托,由村干部率先登台、言传身教的方式尝试“舞动乡村”活动。出人意料,每当夜幕降临,音乐一响,男女老少便走出家门,自发聚到村部广场,尽情放歌跳舞,共享文化盛宴。许多村民高声唱起了舞台上的第一首歌,跳起了生平第一支舞。不愿跳舞的村民在旁边讲故事、放电影、打羽毛球、下棋、打牌、健身。“舞动乡村”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和热烈响应,最大限度满足了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活动的强烈需求,群众精神振奋了,心情愉悦了,沟通加强了,关系融洽了,人气聚足了,社会动员和管理的平台也顺利搭建了。
二、“舞动乡村”的发展:构建六大平台,丰富活动内涵随着人气的集聚,睢宁又把“舞动乡村”活动作为联系基层和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开展“三问三请”活动,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决策请群众参与、工作请群众监督、成效请群众评议,更好地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不断丰富“舞动乡村”的内涵。
具体来说,主要是依托“舞动乡村”构建了六大平台:
一是积极构建村民交流的平台。由财政统一扶持,通过“一个平整场地、一组亮化灯具、一套音响设备、一批时尚青年带动、一支村干部队伍服务”“五个一”形式,搭起“舞动乡村”的平台。由文广新体局、教育局等部门组织文艺骨干对镇村干部进行文艺技能培训;驻镇干部和村两委成员担当群众文艺教练,组织群众跳健身操、搞知识竞赛和文艺民俗表演等。村里设立文明乡风工作站,组建义工调解室,聘请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等在参与“舞动乡村”过程中,制订村民文明公约,摒弃不良习俗,倡导文明新风,调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依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建设团结和谐环境。
二是积极构建村民议事的平台。县委把“舞动乡村”作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平台,每周由村支部书记在“舞动乡村”现场向群众报告村里工作开展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每两月召开一次村民议事会,对于村产业发展、规划、土地综合整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财务收支、低保户确定等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征求意见,组织票决。每半年在“舞动乡村”现场开展勤政廉政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公开述职,班子其他成员书面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和组织评议。
三是积极构建问计于民的平台。县委把“舞动乡村”活动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深入开展“三解三促”、“三问三请”活动,建立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在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中,建立了领导干部包挂机制,睢宁县四套班子领导深入所包挂的镇(园区),通过“舞动乡村”活动平台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选派了百名机关优秀干部进镇入村,按照“服务群众、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走进“舞动乡村”活动现场,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2011年通过 “舞动乡村”活动平台向全县广大群众发放“三问三请”征集意见卡45000张,收回42096张,广泛征求群众对睢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群众意见,睢宁县委县政府对“三重一大”项目进行了调整,民生项目由30亿调整为35.6亿元,教育、卫生、住房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被排在优先解决的位置,切实做到“一切源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四是积极构建干部服务的平台。县委把“舞动乡村”活动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安排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六送”活动。送政策。县委农工办将县委、县政府涉及农村的各类政策分专题制作成10分钟宣传片,在舞动乡村现场播放。送科技。县科技局邀请农业方面的农技专家定期下村开展科技讲座,同时以10分钟宣传片形式普及科普知识。送法律。县政法委邀请法律专家定期下村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并制作10分钟的法制宣传片进行法制教育。送文化。县文广新体局组织文艺专业人员定期下村开展文艺辅导,培养文艺骨干,丰富创新“舞动乡村”的形式,提升活动的吸引力。送岗位。县人保局组织人员定期深入村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供招工信息,服务就业创业。送服务。设立“村组干部晚办公”,镇职能科室、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办公地点搬到“舞动乡村”现场,分专题定期为群众提供现场办公服务,让群众不出村办成事。
五是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平台。借助“舞动乡村”平台,通过老歌新唱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渗透进去,结合乡村的特点,形成特色文化。加大农村文化基层设施建设,把建设村部、安装路灯等配套设施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并对“舞动乡村”开展较好的镇(园区)、村(社区),在资金、设施、器材设备上给予倾斜。按照徐州市“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塑造工程的要求,充分挖掘睢宁的“汉文化”资源,利用好“舞动乡村”基层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更多具有睢宁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来带动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六是积极构建化育民风的平台。要求各村在文化活动间隙建立“干部说事”、“有一说一”、“道德讲堂”等栏目,宣传政策、化育民风。讲政策,解疑惑。村干部向村民宣讲上级的大政方针政策,汇报村级经济发展目标措施,解读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计划生育、惠农补贴、医疗改革、新农合、农村低保、义务教育、新农保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将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讲建议,聚民智。村民就村里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村干部现场解答回复,承诺办理时间,接受群众监督。讲道德,倡新风。请道德模范、“睢宁好人”讲村里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将好人好事存入好人档案,作为“睢宁好人”评选的重要依据。讲经验,帮带富。邀请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种植大户等致富能手传授先进经验技能,运用科技提高农村生产力,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营造共同创业致富的浓厚氛围。
三、“舞动乡村”的成效:舞出了干劲,舞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舞动乡村”活动成为睢宁县委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突破口,为县委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实施有效社会管理提供了新平台。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农村工作出现了可喜变化,农村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一是激发了社会活力。通过“舞动乡村”活动的开展,干部争先创优的进取意识和勤奋敬业的工作热情不断激发,主动结合群众要求,明责任、许承诺,自加压力,与全县人民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7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加速进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6.1%,增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在全省进4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分别增长18.8%、19.4%,刷新了睢宁历史。
二是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舞动乡村”活动的开展,彻底改变了睢宁农村“沉寂、冷清”的现状,“热闹、充实、丰富多彩”成为睢宁农村生活的生动写照,群众沉浸在“舞动乡村”带来的文化享受之中,农民的生活更加充实,精气神更加振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睢宁也由过去的江苏省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管理县、金融高风险区域成功转身为“江苏省信访工作先进县”、“江苏省法治创建先进县”、“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县”。
三是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舞动乡村”给干部群众提供了一个同唱、同跳、同娱、同乐的平台,干部群众加深了沟通,增进了理解,彼此更加信任,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干部真正放下身段,真心服务群众,一改以往“家长式”的作风,思想上更加尊重群众,感情上更加贴近群众,行为上更加深入群众,重视群众诉求,重视民主自治,重视服务意识,因而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有事就找村干部”成为睢宁农民的普遍共识。
四、“舞动乡村”的启示:群众路线在社会管理的新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舞动乡村”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是睢宁县委按照“一切源于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总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拜群众为师,从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及时将群众创造变为县委加强社会管理的部署,又紧紧依靠群众实施社会管理工程,开创了党群合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始终把实现好群众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同时是新时期农民的现实利益,“舞动乡村”满足了这种需求,实现了群众的现实利益,才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响应和拥护,从而使社会管理有了群众支持的工作平台。
二是始终把走群众路线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途径。社会管理的主体是群众,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群众,离开了主体和对象,社会管理就成为无源之水。“舞动乡村”活动由群众首创,依靠群众推广,动员群众参与,实现群众利益,促进群众和谐。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依靠群众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始终把密切干群关系作为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社会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干部能不能带着群众真抓实干。“舞动乡村”把干群关系变为舞伴关系,干部带头舞,群众跟着跳,干部为民办实事,群众支持干部干工作,干部有威信,群众心气顺,干群相互理解连心谋发展,干群关系密切了,社会管理给力了。
四是始终把组织群众参与作为社会管理的关键点。社会管理能否有效实施,关键看群众愿不愿意参与。“舞动乡村”通过群众参加文化活动,自然过渡到群众参加社会管理,实现了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有机统一。
五是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实现好群众利益既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管理的根本落脚点。县委在“舞动乡村”活动中,把干部下基层听实情、办实事、解民忧作为硬任务,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也是通过“舞动乡村”实施社会管理有实效的根本所在。
五、“舞动乡村”的探讨:对我国现有矛盾和问题的破解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随着《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半月谈》内部版、《农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对睢宁“舞动乡村”活动的报道,睢宁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农村逐多问题的做法受到广泛关注。
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教授、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向春玲教授全面了解了睢宁的各项改革,也参观了“舞动乡村”活动现场。她认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难点、重点都在农村,而睢宁 “舞动乡村”活动成功秘决,就在于镇村干部改变了过去重管理轻服务、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理念,他们用心去关注群众的需求,从情感和细节入手与时俱进,找准了群众的兴奋点,让村民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舞出了乡村新风采。睢宁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对我国现有矛盾和问题的破解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观点》频道评论员刘国昌到睢宁农村“舞动乡村”活动现场观看时异常激动。他说,睢宁的“舞动乡村”给我们的启示一是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创新了社会管理;三是农村文化生活大有可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从睢宁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并非“难于上青天”。睢宁之所以能化难为易,关键在于他们切实为农民着想、为农民解难。
江苏省文明办主任韩松林也大加赞扬睢宁的“舞动乡村”活动。他实地察看后感觉“舞动乡村”活动有“六好”:首先,它是一个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创意;第二,它是一个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办法;第三,它是一个融洽人际关系、干群关系的好途径;第四,它是一个加强社会管理的好载体;第五,它是一个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好平台;第六,它是一个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好举措。
第二篇:2015社会管理创新开展情况汇报材料(精选)
2015社会管理创新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社会管理创新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强化一个'责'字,在履职尽责上下功夫
二、瞄准一个'规'字,在依法治访上下功夫三、立足一个'早'字,在工作前瞻性上下功夫四、把握一个'巧'字,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五、追求一个'能'字,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第三篇:关于开展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政策研究
关于开展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政策研究
促进安全发展调研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安全监管局,长白山管委会安全监管局,省局机关各处室:
为贯彻落实全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安全生产政策研究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安监总厅政法〔2011〕56号)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强化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科学化水平,省安全监管局决定在全省安全监管系统开展“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政策研究、促进安全发展”调研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工作,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推进能力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努力实现“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良好开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原则。科学安排调研活动,力戒走过场、一阵风,确保时间不缩水、要求不降低、形式不走样、效果不打折。要组织力量、集中时间真正走出机关,主动下到基层、深入企业、走进群众,认真听取基层的建议和百姓的呼声,查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二)坚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原则。既要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又要注重挖掘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重点在解决问题、研究招法上下功夫,提出措施要有可行性、操作性,做到成绩总结到位、问题挖掘到位、政策研究到位、措施制定到位。
(三)坚持统筹兼顾、互促共进的原则。要将调研活动与本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一手抓调
研,一手抓业务,扎实做好企业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等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三、时间安排
调研活动从5月1日开始到6月15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5月1日至5月10日)。要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行程,确定参加人员;组织人员拟定调研提纲,确定调研内容;要与基层单位和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告知调研事项,便于提早做好调研准备工作。
(二)调研阶段(5月11日至5月31日)。采取举办座谈会议、走访部分企业、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深入市(州)、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走访相关企业,征求群众意见,发现典型,听取工作建议,了解掌握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三)总结阶段(6月1日至6月15日)。对调研中掌握的各种材料、案例、数据和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并站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安全发展的高度,深入分析各种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解决措施,于6月15日前形成调研报告。
省局领导及机关各处室的调研报告将在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进行交流。各市(州)安全监管局、长白山管委会安全监管局也要向省局报送1份调研报告。
四、调研课题
(一)研究加强和创新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建立安全监管工作持续加强和不断改进的长效机制。在构建监管格局、建立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服务体系、对企业科学分级监管、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深入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等方面研究提出有效对策。
(二)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如何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服务。立足于安全发展这一指导原则,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对进一步落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有效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三)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严密、完备、有效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以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效率效能为目标,健全制度措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四)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方面的研究,推动安全生产诚信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探索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总结推广各地在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五)研究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转换工作。将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风险专业化管理与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机结合,强化事前风险防范,提高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六)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水平。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提出对策措施,推进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逐步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七)研究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落实这一要求的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八)坚持转变作风,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效能。探索健全安全监管工作联系和服务群众、社会矛盾源头预防等新机制,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九)加强安全生产理论研究,总结各地安全监管工作实践经验,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相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要将“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政策研究、促进安全发展”调研活动作为推进工作开展、创新监管方式、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纳入日程,摆上位置,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调研活动,分管领导要加强分管处室调研活动督导、检查,各市(州)安全监管局、长白山管委会安全监管局负责做好辖
区内各县(市、区)调研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等事宜。
(三)注重成果转化。此次调研活动结束后,要积极借鉴成功经验,把所学、所得的新理念、新招法自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此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2011年 月 日
第四篇:浅谈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浅谈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摘要】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青少年;实施方案
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更加艰巨。世界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卷来,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小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从少年儿童长成青少年,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深,人的生理和心理都逐渐由量变引起了质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阶段,同时,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上来。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施遵循原则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科技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以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是许多有作为的科技人员成长的轨迹。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要利用好各种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搞一到
两次科普宣传和竞赛活动。辅导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设想,不轻率下断语,要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充分论证设想、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于实在难以成功的也想方设法向学生解释说明。遇到困难时辅导教师要善于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业绩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2.科技创新活动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原则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3.科技创新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特色活动的设计需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目的意义与预期效果,充分了解活动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活动资源的效能,充分掌握活动变量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或是高效开展。
4.科技创新活动方案要遵从学生的内心需求,灵活应变
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有力配合学校是培养教育青少年的主要场所,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加强科学教育的内容,如在教室内设置科学家画像、科学家名言,随时使学生感受科学精神;校园、室内的科技展角,随时展出教师、学生搜集的反映科学动态的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设种植、养殖角,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学校要全面开发人才资源,全面投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的“学习之邦”应该是: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人人想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有能力学习,人人需要学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每一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倡导和形成与创建世界最大学习型社会
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建设“学习之邦”,倡导“教育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教育品质”,是时代的需要,也应是时代的精神;
1.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2.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科技展室等处,张贴本校获奖学生的科幻画、获奖感言、布置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总之。实施科技创新要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育课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努力构建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配合全市做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推进工作,按照市政法委、市创新办的要求,现将我局2011年以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社会管理创新摆在与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局党委书记为副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科室站所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各个科室站所校,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各科室站所校得到有效落实。
(三)、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全局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宣传栏、LED电子屏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机关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推进机关组织建设。围绕机关党支部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离退休支部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推进机关和谐建设步伐。
(二)、推进机关人、财、物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机关信息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财、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机关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进一步夯实机关管理基础。
(三)、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不稳定因素人员服务管理。建立重点特殊人员和不稳定因素人员管理档案,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工作任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把维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强化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安全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社会矛盾,使社会管理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各方利益、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确保社会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局党委、机关支部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各科室站所校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律作用,发挥多方面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坚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积极作为,把改革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的过程之中,使社会管理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五)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创新举措。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在全局营造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职工参与、群众受益的和谐氛围,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和活动领域,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