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1: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第一篇: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适应全面推进“314”总体部署对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职业技术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扩大办学规模、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学生资助、加大投入保障、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移民致富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培养培训了大批合格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上看,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规范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举措。

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城市产业水平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推进教育科学发展、促进人口大市成为人力资源强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扶贫开发、移民安稳致富和“两翼”农民增收,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深刻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确保在规划上优先安排、在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进兴渝富民的战略重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举措,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主要抓手,作为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民生工程。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下决心把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切实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二、努力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为目标,坚持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加快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开放灵活、发展协调、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确保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社会有用、终身受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到2015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40所,在校生达到2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整到180所(含技工学校50所),在校生达到55万人(含技工学校16万人),力争市外生源占25%以上,继续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技术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90万人以上,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6%和92%。健全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每年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0万人。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畅通技能人才成长发展通道,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到2020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更加均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的50%以上。职业技术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110万人。职业技术教育综合实力和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

三、加快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优化学校布局。通过新建、改造、整合、提升等方式,优化职业技术学校总体布局。着力把主城区打造成为重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区,规划建设重庆江南职业技术教育新城,新建、迁建的职业技术学校原则上要向其集聚,培育职业技术教育新的增长点。把万州、永川建成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基地,通过挖潜提质、内涵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把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打造成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中心。其他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因地制宜办好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原则上不再开办新校。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职业技术示范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和职业培训机构。鼓励职业技术学校入驻相关产业(工业)园区办学,推进产教一体化发展。

调整专业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匹配紧密、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立足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材料与能源、资源环境等类别专业。着眼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上档升级,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旅游、护理、学前教育、金融事务、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林牧渔等涉农专业建设。制定重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中、高职有机衔接、融合贯通的专业体系,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

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链条,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通道。采取单独招生、技能考试招生、选优推荐、“3+2”、“五年一贯制”以及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形式,力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扩大到30%左右。支持示范、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创造条件组建独立设置的应用技术学院,扩大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专业和专升本招生规模,力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接受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比例提高到15%左右。以建立学分银行和实施模块化培养为基础,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认证互通机制和办法。鼓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到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学习,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加快推进普职融通,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向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方向转变。

四、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和基础能力

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诚信、敬业、乐业,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先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把德育课程融入企业和社会,开展实践性德育课内外活动,建设一批德育工作基地和示范学校,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需求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理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以双元制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求实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更新教材结构、内容和形式,开发和遴选一批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创新性示范教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等教学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小班制教学。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职场化教学环境,推行仿真实训、模拟、案例等教学方法,落实学生技能实训和企业实习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培训。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共建共享共用。加强优质学校及重点专业建设。到2015年,重点打造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0所、国家示范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10所,建设一批市级示范(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市级示范和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支持优质职业技术学校跨省区招生,通过兼并、托管、结对办学等方式,带动我市边远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集中资源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专业60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专业120个(含技工学校25个)、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重点专业25个,全面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校为基础、校企共建的原则,到2015年,新建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5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150个,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实训基地,支持企业面向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公共专业实训基地100个,基本适应学生实训需要。

五、深入推进产教对接和多元办学

加强校企合作。修订《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完善行业协调委员会工作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定期开展产教对话活动,实现“产教互动”。建立“二元双制”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化“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实现校长与厂长、学校与工厂、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的深度融合。支持行业、企业或职业技术学校牵头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建设一批“园校互动”的职业技术教育园区。支持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或“校中厂”,共建应用技术推广中心。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认真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8〕65号),积极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发展,鼓励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落实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土地、建设、财税等优惠政策,创新民办职业技术教育资本运作和投融资体制,合理确定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收费标准,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和合理回报机制。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就业、学生待遇、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资助政策、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市及区县财政根据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收费和生均投入情况,按一定比例逐步给予适当公用经费补助。到2015年,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保持在55所左右,在校生规模占比达到20%左右。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18所左右,在校生规模占比达到20%以上。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知名职业技术学校来渝合作办学,鼓励职业技术学校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培训、鉴定和教学科研。引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做好国际劳工组织SYB创业培训项目。支持中德(重庆)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中澳(重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引进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体系。鼓励职业技术学校与世界500强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

六、积极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在终身教育和促进就业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大力实施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工程、助推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工程、建筑行业惠农转移培训工程、三峡库区移民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培训工程、温暖工程和雨露计划。人力社保、财政部门会同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统筹管理,统一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加强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的统筹管理。建立全市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行政府补助培训实名制管理。健全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岗前、转岗、提升培训补贴制度,探索实施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的政府补助方式,按培训成本、培训工种紧缺程度、职业技能等级等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完善以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建设就业创业示范培训中心、行业企业示范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示范机构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示范机构各20家。强化企业履行职工培训的义务和责任,将职工培训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

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评价和引导作用。职业技术学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强课程标准、培训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促进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完善市和区县两级以及企业、院校、区县三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探索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统一鉴定模式。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考核。建立与职业培训补贴相配套的鉴定补贴机制,完善对大学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退役士兵(士官)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制度,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职业工种补贴范围。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依托行业企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专家工作室,实施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能比武、岗位练兵活动,鼓励行业、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国家级和国际技能竞赛。

七、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统筹管理。统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招生平台、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就业指导。规范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严格准入和审批程序。完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严格执行规定学制和培养标准,加强办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测。建立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培训项目公告制度,加强办学水平评估,完善学校退出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公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

规范办学行为。统筹管理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章程、宣传资料、信息发布和文凭发放,统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计划编制、生源配置、信息发布、宣传发动、志愿填报、新生录取和学籍注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和有序的招生平台,招生计划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富集地区倾斜,向优质职业技术学校倾斜,向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倾斜。加大对买卖生源、违规挂靠、虚假宣传、地方保护和中介招生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学籍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严肃查处学籍注册造假、套取资助资金等违法行为。

完善服务平台。建立与周边省区协作的招生机制,健全有效引导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机制,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生源范围。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学实训、就业服务、办学经费、资助发放等信息管理。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成立重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重庆就业与职业能力建设研究院,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研究。充分发挥各级就业部门的作用,搭建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落实好农村籍转户进城毕业生与城市居民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

八、着力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编制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部分编制可用于学校外聘兼职教师,实施职业技术学校特聘教师岗位计划,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严格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准入,新增专业教师须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筹建重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资源,定向培养培训高水平师资。制定扩大职业技术学校招聘教师自主权、鼓励招聘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政策。鼓励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完善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聘办法,重点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确保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待遇标准与同级普通学校教师相当。

切实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技能领军人才和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流动站)建设。实施新一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全员培训计划,落实教师到企业参与专业技能实践制度。到2015年,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

九、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保障水平

加大财政投入。市和区县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教育经费增量重点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并做到逐年增加;各类产业扶持发展资金或基金按一定比例安排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技术教育比例不低于30%,落实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15%—20%用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定。出台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课程教材、实训工位、教师岗位和实习保险的具体政策。制定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到2013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平均不低于6000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平均不低于1000元,并逐步增长。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财政投入。确保同类同层次职业技术学校享有同等财政投入保障。

引导社会投入。以财政、税收、信贷、担保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技术教育。鼓励职业技术学校适度利用市场资源实施非经营性教学设施设备项目。促进举办职业技术学校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的办学标准投入经费,确保办学质量。鼓励用人单位购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成果,探索建立用人单位适度补偿教育成本机制。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经营收入、实训基地建设等减免地方税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其中60%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收费政策,部分专业可视市场需求调整收费标准。

完善资助政策。坚持实施学生资助惠民工程,全面落实国家和市的资助政策。继续实行对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士兵(士官)、适龄孤儿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免学费、补助住宿费和生活费的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就读涉农、信息技术、学前教育专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给予免学费、补助住宿费和生活费的资助。对“两翼”地区户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符合条件的还可享受住宿费和生活费补助。对市外来渝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条件的,享受同等资助政策。

十、切实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定期召开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统筹和督导力度,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区县党政班子实绩的指标。

建立职业技术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市职业技术教育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召集,相关副市长协助,有关部门参与,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区县相应建立职业技术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人力社保部门负责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的规划、审批及管理。在人力社保部门设立职业培训统筹办公室,加强职业培训统筹管理。编制、发展改革、财税、金融、产业发展、国土房管、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各司其职,负责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相关工作。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动态适应和调整机制。

营造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成才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采取技能补贴、技能津贴、技能奖励等措施,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支持企业对取得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分别与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对在聘的技师和高级技师,鼓励企业在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分别给予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逐步建立政府津贴制度。市政府设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奖、技能大赛奖。

各区县党委和政府、市级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并《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结合具体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增添工作举措,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第二篇: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

干问题的决定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本市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Ⅱ级以上标准的天数达到290天;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达到Ⅱ—Ⅲ类标准;主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其余区县(自治县、市)达到95%以上;环境噪声满足功能区要求;辐射环境质量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合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及环境功能区要求,以严格环境准入和限期淘汰制度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容量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生产企业和服务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在火电、冶金、建材、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

【发布单位】83102

【发布文号】渝委发[1997]6号 【发布日期】1997-02-21 【生效日期】1997-02-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

(渝委发〔1997〕6号 1997年2月21日)

自199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以后,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了我市个体贯彻落实,促进了我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固素,成为各地经营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因素,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税收和地方财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很适应,比重过小。当前,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搞好国有企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个体经济的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1.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确处理“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全市形成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大气候,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增加我市经济总量和效益,繁荣我市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摆上位置,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差的地方,思想要更加解放,胆子要更大一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2.各级党委和政论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计划之中,使之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要求相衔接,使个体私营经济有长期发展的目标。这样,既有利于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又有利于实现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搞好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试验区要在观念、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允许试验区根据本地实际民政部制定更加灵活和宽松的政策措施,为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经验,作出示范。要在总结现有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扩大试验范围。

4.正确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意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三峡移民安置、支柱产业配套、小城建设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相结合;要注意引导个体私营经济采取承包、购买、租赁、兼并、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中小型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促进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要注意引导企业以质量为中心,效益为目标,逐步使企业向企业制度转变,向资金技术型转变,产品向优质名牌型转变,向出口创汇型转变。5.规范管理,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服务水平。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职能分工,各司其职,能力合作,规范管理行为,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与有关行政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规范其生产经济行为和财务管理,引导他们守法经营、文明经商、照章纳税交费。

6.依据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扶持效益好、有优势的私营企业。既要培育一批投入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和私营企业,注意发展第三产业,又要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技术密集型、科技型私营企业,以增强实力,提高效益。对列入50强和外出返乡兴办实业以及与库区移民、扶贫开发相关的私营企业,要在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那些重点产业以及私营企业兼并、购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后的转产项目要给予政策扶持,使期业主有业可创,有利可图,以吸引更多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政策引导下健康发展。

7.进一步放宽登记注册条件,简化办照手续。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服务观念,采取便民措施,实行政务公开,一站式服务,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办证、办照提供方便。除办理采掘、建筑、车船运输、药品等外,其他许可证均不作为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依法收缴、扣押、吊销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收缴、扣押、吊销。对乱收执照而给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照《赔偿法》处理。

8.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公平税赋,涵养税源。凡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对街道乡镇集体企业扶持的税收优惠政策;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其投资方向调节税,可申报减税或零税率;新办从事咨询、信息、技术等中介服务的独立核算的企业,从开办之日起,全额返还所得税2年,减半返还所得税3年;新办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私营企业,自开业之日起,可减、免所得税1年;私营企业对亏损企业进行承包、租赁、兼并,从盈利起,先用利润弥补亏损,补亏完毕后,再全部返还所得税2年,减半返还所得税2年;对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以及按政府规定定额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支出,允许税前对支。

9.坚决治理“三乱”,严格控制收费。由市物价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统一制发《重庆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收费卡》,明确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应缴纳的收费项目、依据、标准和单位。收费部门必须持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和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收取。坚决执行国家法规,禁止一切部门向私营企业收取行政管理费。凡在商品交易市场中的行政性收费,应统一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家收取,一票包干,再按规定昔拨给有关部门。对执法人员利用取权,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吃、拿、卡、要,故意刁难,甚至借故进行敲诈勒索的,要按照党纪、政纪、和法规予以严肃处理。

10.切实改善对个体私营经济的金融服务。各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符合产业政策、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还贷能力强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应在信贷、资金结算、贴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城市合作银行应重点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服务。金融机构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互助基金会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发挥融资作用,帮助解决城乡个体工商房、私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11.要切实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法律保护。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平调个体、私营企业的财产,不得强制非法改变个体私营业主财产的权属关系。要认真清理产权主系不明的“私挂公”企业。对目前一些产权关系不明确的私营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创造条件,允许他们恢复本来面目。对在明晰产权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民政部具体对等,协商处理。今后,凡属自然人出资新办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按私营企业登记注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政法机关要及进查处侵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财产和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及时受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经济纠纷案件以及从业人员侵吞企业资产的案件,以维护其合权权益。

12.积极妥善地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经营场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商、办厂需用土地,只要符合用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原则,经审批后,县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办理用地手续。市场是发展经济的载体,各级政府要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市场,搞好交通、通讯、金融服务等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培育发展好适合当地特点的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

13.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市的有关部门对确有出口创汇能力和私营企业,要给予积极支持,为实力强、素质高的私营企业争取自营出口权;支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与外商兴办三资企业,发展边境贸易,进行海外投资。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申请出境商务洽谈、建厂办店、技术交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积极支办理;对香港地区有商务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应按规定要求为其办理往返证件,以方便其业务开展和信息交流。

14.认真清理、取缔无照经营。为更好地保护合法经营,要坚决制止以证代照、以票代照的非法行为。坚持清理整顿与疏导相结合,对符合办照条件的应及时核发营业执照,使其合法经营;对条件或手续不完全具备的,可发给临时营业执照,并在划定的摊区经营。

15.根据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情况,注意安排个体私营代表人士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和群团组织,充分挥个体私营经济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

16.提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业主的素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业主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法律知识,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富裕与奉献、竞争与诚信、自强与自律的关系,依法经营,勤劳致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私营企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

17.成立重庆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统筹规划、领导,研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解决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定,处理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各区市县应有相应的机构,加强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 领导。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贡献大、成绩显著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18.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中党组织和工会等群团组织。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要逐步建立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要逐步建立工会组织,通过工会开展职工教育,协调员工与业主的关系,调解纠纷。

19.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积极信用。按照中共中央〔1991〕15号文件精神,工商联作为党领导下的以统战性为主,兼有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要配合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政府部门应支持工商联认真履行职能,引导教育会员爱国、敬业、守法,在发展我市个体私营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20.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个协、私协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接受同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导,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开展工作,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政治和业务知识培训,交流经验,积极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守法经营,优质服务,健康发展。21.“两市一地”、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和近郊21个区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庆的贯彻意见和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职能部门落实《决定》的督促检查,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有关法规、政策及本《决定》的贯彻实施。

22.本规定各项内容,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当前破产企业有关

【发布单位】83102

【发布文号】渝委办[1997]65号 【发布日期】2000-05-13 【生效日期】2000-05-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当前破产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渝委办〔1997〕65号)

万县、涪陵市党委和人民政府,黔江地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各区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

一、一、离退休职工的有关问题

1.离退休职工的管理

在企业宣告破产前,由企业成立离退休人员管理委员会。宣告破产后,退休人员由主管局代管,重组后也可协商由重组企业代管,待条件成熟,交社区部门管理。离休人员纳入市老干部管理系统。

离退人员人平每月2元活动费由社保部门拨付,管理费用按每50人聘用一名专职人员的办法由劳动局和财政局研究解决其费用,一并拨付给有关管理部门。

2.退休费来源

列入统筹项目的退休费在企业宣告破产前由社保部门核借,宣告破产后由社保局全额拨付;

未列入统筹的32元补贴,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计算退休费的由财政核借,破产终结后纳入养老统筹由社保局支付。

3.医疗费来源

资产未变现前,退休职工医疗费由财政按退休职工工资总额14%核借,离休职工医疗费按特困企业政策执行,并分别交由离退休职工管委会和老干管理部门支付,资产变现后按重府发〔1996〕28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二、在职职工的有关问题

1.生活费

(1)标准:按人平120元计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人平120元的,由职工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补足。民政救济由职工申请,企业证明,街道民政部门核实后发放。

(2)来源:破产企业在立案到宣告破产期间,由财政核借,宣告破产到终结期间由就业部门核借,均由清算组发放。(3)范围:以全厂当月在职职工(扣除财政核借留守人员工资的人数)人数为准。

(4)企业被宣告破产后,破产企业对其职工遗属的管理及生活补助,由当地民政部门接收并继续按规定予以补助。

2.自谋职业安置费

(1)标准:以宣告破产日期为准,按上年全市平均工资(老重庆口径)的3倍计算,各破产企业个人安置费按全厂在职职工总工龄除总安置费乘个人工龄计算(可结合工龄长短适当划分档次),具体由破产清算组组织发放。

(2)来源:资产未变现之前,由市财政借支;资产变现后由变现收入偿还。

3.提前五年退休

(1)破产企业职工退休统一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中的工人退休办法执行。

(2)符合国发〔1978〕104号文规定的特繁工种,连续工龄满10年者,允许在原规定提前5年退休的基础上依次顺推再提前5年。

(3)因公致残或患严重职业病、全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力的职工,按国发〔1994〕59号文规定作为退休职工安置。具体执行标准由劳动部门按有关规定掌握。

(4)连续工龄满30年的职工可以办理退休。

(5)凡符合上述规定的职工退休,原企业欠交的养老统筹金,由企业资产变现后保证依法偿还,个人欠缴部分在补足后可办理退休手续。

(6)持有独生子女证的职工在退休时按重计生发〔1993〕5号文件规定应该享受增加5%的退休金,由社保部门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进入基数。

(7)自谋职业和社会待业职工在自谋职业或失业期间,自愿以个人帐户继续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可连续计算工龄,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由社保部门办理退休手续,享受有关养老政策。

三、三、破产企业分离公益性机构问题

1.破产企业的中、小学和医院(除重组企业愿接收的以外),由当地政府无条件的成建制接收。

补偿费用以当地政府接收的中、小学和医院职工人数为准,资产变现后,按人平3倍工资拨付。对接收确有困难的,经核实后,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偿。

2.职工住房由房管部门接收,原企业职工要求购买住房的,由市房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不愿购买住房的职工,按有关规定与房管部门签定承租合同。

3.破产企业学校、医院、住房所有移交手续要求在宣告破产三个月之内办理完毕。

4.收购企业愿代管职工住房、医院、学校等非生产性资产的,其资产可委托管理或转卖,土地作为行政划拨处理。

四、四、水电气等问题

1.电力、供水、供气、邮电等部门要保证破产企业正常的生活、生产需求。破产企业应交纳当期费用。

2.破产企业重组后,水、电、气、邮电、房管、国土、工商等过户变更手续要给予支持,及时办理,除收取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3.市计委应将破产企业分离水、电、气工程列入市政建设计划。破产企业转供的水、电、气在实施分离时应交由有关部门改为社会直供,有关部门只能收取人工、材料费用,免收增容费、贴费、网点费。费用来源在破产变现资产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在市政建设费用中予以补足。

五、五、破产应急费用问题

企业破产立案到终结期间,企业设备保养,职工医疗费,危重病人住院费、留守人员工资,水、电、气开支(生产自救部分除外)、法院诉讼费等应急费用,由破产企业清算组提出,法院核定签章后,向市财政按月核借,在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后偿还。

六、六、破产重组的实施问题

1.破产企业收购方不受地域和所有制限制,主管局和清算组在充分考察收购方经济实力、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按方案可行度和价高者优先的原则确定收购方和收购价,但收购价必须保证破产最低费用和破产企业与银行商定的清偿额。企业收购重组方案须听取破产企业职工代表的意见。

2.破产重组方案由主管局和清算组商法院同意后,经市兼并破产再就业协调小组审定,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批后执行。

3.没有破产重组方案或方案不成熟的暂不宣告破产。

4.对收购重组企业,允许享受重府发〔1996〕92号文件《鼓励上海等沿海城市经济联合协作的通知》中有关政策,实行所得税两年全免,3年减半,6―8年返还40%;三年内增值税、营业税地方部分返还15%的政策。

5.破产变现资产对破产企业在立案前欠财政、税务借款的清偿,拨付给原企业主管局,作为建立再就业中心经费。

七、七、破产责任追究

在破产终结前,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要协助清算组切实维护国家财产安全和职工稳定。破产终结后,清算组要向法院和市兼并破产协调小组提交对破产原因的书面分析报告。市审计部门要按《破产法》和离任审计有关规定,对17户市级国有工业破产企业进行审计并向市政府和协调小组提交审计报告。市监察、审计部门要核实原因,分清责任,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对企业破产负有重要责任的法定代表人,不得担任其它企业的负责人;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2年9月27日)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现就加快推进重庆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市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三化”进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推进“三化同步”,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顺应重庆农村发展形势的现实选择。人口多资源少、山地多平坝少、条件差基础弱,是重庆的基本农情。基于这样的基础条件,必须走出一条集约利用资源、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出效益的发展路子。特别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农村资源人均占有量提高,为农业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有效地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了“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判断,欠发达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群体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局的繁荣稳定,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必须把农业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4.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探索有特色、高效益、切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5.目标任务。到2017年,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城涉农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农业现代化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耕地保有量32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3%、67%,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

——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多元化的农村融资体系基本形成,“三权”抵押融资、农业信贷担保能力分别达到1000亿元,农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达到5%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农业经营体制更加完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有组织的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6.基本原则。——坚持城乡统筹。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

——坚持确保供给。守住口粮基本自给、耕地面积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条底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坚持效益优先。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合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7.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两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带和主城郊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烟叶等11个产业,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两翼”地区打“绿色”牌、走“生态”路,重点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渝西”片区成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打造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保供基地。主城郊区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8.稳定发展基础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10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和20个市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保障口粮自给。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以渝遂高速沿线为重点的优势蔬菜产业带、以武隆为重点的高山蔬菜产业带、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加工蔬菜产业带,建成主城、区县城和集镇三级蔬菜保供基地。大力推进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稳量提质发展生猪,年出栏量保持在2000万头左右。9.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做强做大柑橘产业,新建标准化果园100万亩,改造老果园20万亩,晚熟柑橘达到120万亩,总规模达到3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配套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以牛、羊等为主的草食牲畜,年出栏肉牛120万头、山羊400万只,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禽类产业。加快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和水库生态养殖,打造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在“两翼”地区新建中药材基地50万亩,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医药产业。

10.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坡耕地等,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伏淡季水果面积达到300万亩,产量达到300万吨。实施茶业“振兴计划”,规模化建设现代茶园,打造渝东南高山名优绿茶区、渝西特早名优茶区和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区,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提升辣椒、花椒、金银花等特色产品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蚕桑、烟叶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支持每个区县重点发展2—3个特色产业。11.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同步发展,扩大产地加工规模,提升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深化加工、开拓市场的中坚作用,带动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

1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的要求,扎实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10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增强其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强招商引资引智,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促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

四、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1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比例。建设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进和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各类经济主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由首席专家领衔、300名高级专家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努力在品种改良、节本增效、循环农业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14.加强良种繁育和新技术推广。建立完善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良种繁育体系。实施农业良种创新工程,引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农业新品种。在种植业方面,建立100个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海南南繁基地提档升级;在养殖业方面,建设100个原种场、1000个扩繁场、10万个扩繁大户,形成引、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体系。启动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实施“121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完善区(县)、镇(乡)、村三级示范基地。加强动植物遗传资源和珍稀特色资源保护与开发。

15.强化基层农业服务。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探索“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模式,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制度。加强基层农业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万户。

1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高职、中职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涉农专业。建设4000个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五、推进农业信息化,全面活跃农产品市场流通

17.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构建完善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区县、乡镇4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将双福农贸城打造成西南地区最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进一步发挥区县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作用,加快推进“两翼”17个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逐步完成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和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主城冷链集散中心、区县冷链集配结点和产业基地小型冷冻库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服务企业,打造长江上游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到2017年,全市果蔬冷藏运输率提高到45%,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

18.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全面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大力扶持农产品市场流通,减免与食品、农产品有关的市场建设配套费等税费,降低农贸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摊位费和租赁物业费。发展100个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培育100万名农村经纪人。推行订单农业,广泛开展“农超对接”等直销模式,着力发展社区直供直销连锁店,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直接对接率达60%以上。办好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支持各地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挥农畜产品交易所的作用。新建一批重庆农产品对外营销平台。

19.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建立完善供求信息预测预警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实施“金农”工程,构建市、区(县)、镇(乡)、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12316”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20.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监管模式,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基层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现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注重农业品牌培育,鼓励创建重庆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

六、推进发展机制科学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21.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示范带动基地,推行“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

2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规范办社、农民为主的原则,引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多类主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产权明晰、平等民主、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经营模式。采取项目补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土地附着物、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入股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3.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明晰完整、资产量化到人、管理科学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深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加强涉农贷款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发展涉农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扩大“三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规模,探索建立“三权”抵押资产回购机制。以农村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为基础,加快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稳妥推进“地票”交易,累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24.建立完善农业风险防控体系。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按政府补贴保费的70%、农民承担30%的基本缴费标准,在重点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建立主导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成达到国际标准的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推进植物检疫防疫系统建设,开展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快农业气象服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七、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化,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25.加快发展农村交通。全面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新建改建干线公路6000公里、农村公路5万公里,到2017年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90%以上。支持开展县、乡道联网工程和自然村连通工程建设。重点推进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城乡运输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不断改善农村交通和农民出行条件。

26.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农田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的原则,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国土整治、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完成土地治理42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700万亩。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新增有效灌面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0平方公里。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新增小水电装机120万千瓦。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27.提升农业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农业小微型机械加工制造业,形成年产值100亿元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蔬菜、柑橘生产和畜禽养殖机械化示范建设。抓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环节的农机具推广普及。实施“千社一条龙”计划,扶持发展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立足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数字化、精准化农业技术应用,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

28.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环境整治和基层民主管理。推进文化进村入户,办好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实施宜林荒山植树造林和庭院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开展环境连片整治,着力美化村容村貌。充分发挥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建设人行便道。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农村现存D级危房改造任务。搞好乡村规划,引导农民合理、集约建设住宅。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千百工程”,启动新农村示范县建设,打造一批新农村示范镇和示范片。

29.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全面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大力推进以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为重点的扶贫攻坚。扎实开展三峡后续工作,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加快推进整村扶贫,稳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和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创新扶贫机制,进一步强化集团式扶贫、“一圈两翼”对口帮扶,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将扶贫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倾斜。

八、切实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30.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工作的统筹力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县、乡镇领导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组织百万民兵投身农业现代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建立定期研究制度;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狠抓落实。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各级部门农业骨干人才到农业区县挂职副县(区)长、副乡(镇)长,指导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31.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原则,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快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财政设立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每年财政用于特色效益农业的资金达到10亿元以上,并力争做到每年增加20%。各区县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食品加工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在2017年前全额补助企业;金融企业涉农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7年底;金融机构对农业新增贷款产生的营业税地方所得部分,给予等额财政补贴。32.加强目标考核。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整合各方面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和绩效评估,加强对各项“三农”投入资金的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不断创新“三农”工作方式,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分解到,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具体任务细化到田块,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计划落实到农户。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宣传、指导、激励广大农民群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将“三农”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现代化进程专项考核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下载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