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政发[2006]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5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相当或略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0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500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需要,认真制订本地区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每年为我省的先进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培养10万名技能型紧缺人才。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着力打造“米脂家政”、“杨凌农科”、“蓝田厨师”、“渭北技工”、“秦巴茶艺”等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与劳务输出机制,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
(五)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面积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
(六)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30个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00万人次。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省、市、县都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公示制度。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100个门类比较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地、各有关行业要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各设区市重点建好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着力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中央及省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06年起,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继续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就业优势,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学制,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鼓励城市职业院校对跨地区学习的农村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十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各设区市要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职业院校要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十二)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各市、县原则上均须有一所由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各设区市对新批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办好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关中小学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十三)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6个,实现县县建成职教中心的目标。县级职教中心要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和办学机制创新,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各市、县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中央及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要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效益好的县级职教中心。
(十四)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于“十一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0所,重点建设5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每所学校建设2个以上特色鲜明、水平较高、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努力提高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300个省级示范专业(点)。2010年以前,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并入高等学校。
(十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依托中央在陕各有关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扩大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培训规模;全省新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基地5个。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7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订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办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订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和标准,实行分类单独评审。
五、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十六)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十七)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逐步推行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人事等部门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切实落实职业学校校长在教师聘用、经费支配、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中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岗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十八)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新增长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十一五” 期间,建成一批起示范作用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到2010年,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的25%.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支持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开拓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十九)实施校企合作计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内职业技术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政府要引导、协调和支持经济效益好、就业人数多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全省高等职业学院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都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对实习学生支付报酬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二十一)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十二)探索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载体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三)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凡属国家和省上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四)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考核机构,开展培训与鉴定服务工作。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二十五)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中央项目配套、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贫困生资助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各设区市政府要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2006年底前,要设立职业教育专款,主要用于省级项目配套、区域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等。各县(市、区)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筹措力度,重点建设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将逐步实现与职业院校办学绩效挂钩,对就业率高、办学效益显著的职业院校,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将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制订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确保各项职业教育经费及时、全额用于职业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全省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违纪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十六)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市、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县不低于 20%,已完成“普九”任务的县(市、区)不低于30%.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省、市安排的扶贫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制订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
(二十七)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现行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九、强化政府统筹,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八)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全省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省政府将重点做好行业、部门的协调和督促工作,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设区市政府要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资源整合、学校布局、专业结构的统筹,做好区域内行业、部门之间职业教育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与普通高中建设规模相当、投入相当的原则,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网络建设。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形成对职业教育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十九)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指导、评估与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三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研究制订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五日
第二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6年6月1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0号)
自2003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桂政发〔2003〕43号),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 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加快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适应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我市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每年在我市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南宁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我市教育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明确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首府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人数要达3万人,以后平均每年递增8%左右,至2010年达到4万人;2010年市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2500人以上,农村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以上,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600人以上;重点建设5所在校生规模达3500人的自治区级以上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达17万人左右;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期间,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培训25万技能型人才,3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学习实用技术,5万绿色证书学员,每年开展转移培训20万人次以上,最终实现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城镇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城镇在职职工全员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
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三)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市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政府统筹、部门与行业紧密配合、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加强市人民政府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市人民政府本着办学效益最大化原则,统筹全市职业教育总体规划,统筹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统筹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县(区)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统筹配置本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各县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引导初中毕业
生合理分流,统筹安排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工作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工作;负责筹措本县(区)职业教育经费,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和生均经费的落实及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负责统筹协调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及广大职工的在岗、转岗培训工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农科教”相结合,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资源统筹办学。进一步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合同制及考核奖惩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给予优惠待遇,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工作业绩挂钩。
(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公办职业学校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增长点,鼓励和支持企事业、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于自建校舍、在校生人数超过600人的合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及民办培训机构,其办学符合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政府财政通过适当形式给予引导性、奖励性支持;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承担培养培训任务的民办职业学校及民办培训机构,可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对新建、扩建并有一定规模的民办职业学校可按城市规划布局和标准提供办学用地,免收建设配套费等有关地方性规费,人防工程建设费与公办学校一样减半收取。依靠企业、行业(系统)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企业单独、联合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鼓励现有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为民营中小型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大中型企业可与职业学校建立对口联系制度,成为学校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成员,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条 件的企业要举办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积极引进境外、区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推动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区外就业市场。
(五)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各职业院校要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结构调整、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要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职业院校学生需按要求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在驻邕企业建立一批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进修基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市属企业都要至少确定一所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企业和学校要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六)合理调整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十一五”期间,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再改办成其它类型的学校,尚办有初中的职业学校应逐步将初中剥离,巩固和加强现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逐步做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数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合作举办(3+2)高职班规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争取5%以上用于对口招收市属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多次招生、推荐入学、注册入学制度和办法,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七)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加大对驻邕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各中等职业学校打破隶属、地域限制,组建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实现
教育集团内部在招生、教育教学管理,产教结合、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组建教育集团的组织引导和提供政策扶持。通过合并、联合、新建、扩建等多种形式,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做好首府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2006年,要完成市师范学校和市第二师范学校合并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全面启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功能;做好市一职校与原邕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办学工作,扩大市一职校办学规模。加快市六职校新校区建设和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的建设步伐。整合我市卫生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完成市卫校和市第二卫校合并工作。
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竞争力
(八)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以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为龙头、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为骨干、市县实训基地为基础的实训基地体系。到2010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大规模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其它办有区、市级骨干专业的学校积极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实行单独建设与联合建设相结合,鼓励与企业合作建设,吸引企业资金、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厂房设施建设要比照现代企业生产场景,设备配置要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实用性、配套性要求;实训基地要向本区域各类职业院校开放,实行设备共用、师资互聘;实训基地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
(九)积极推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打破部门之间界限,通过资源重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县建设好一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赋予其管理、教育、培训、项目引进、技术开发与推广、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和劳务输出等多种职能,使其成为跨行业、跨部门、为全县劳务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到2010年,6县均要建成资源共享的综合性职业教育中心。横县要建成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以上的国家级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武鸣县和宾阳县要建成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以上的自治区级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其余各县要建成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以上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十)加强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市一职校、市三职校、市六职校、横县职校、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和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大力提升示范性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招生与就业、质量与效益以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十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符合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申报多个专业技术资格和相应的职业资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带头人;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不低于5%,专任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2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70%左右,专业课教师在专任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骨干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重达到50%左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30%左右。
五、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十二)转变办学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转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积极推行学分制,探索模块教学和分层次教学方法,推进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在规范实施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加强实训环节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各职业院校专业需保证安排有足够的时间和工位满足学生在校内实习和实训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40%-50%。实行“双证”沟通制度,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率达到80%以上。
(十三)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职业教育要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做好专业优化整合工作,重点为铝加工、化工与精确化工、食品、机械电子、生物工程与制药、信息技术、物流、旅游服务、会展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行业设置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使专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做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作。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企业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制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计划、技术标准和保障措施,采取学校培养、岗位培训、师傅带徒弟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通过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通过发展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十一五”期间,南宁市要完成对40万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十五)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劳动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现有培训资源的作用,建立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县级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县级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为骨干,农村乡镇中小学、农村科技培训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形成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2006年起,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其中获得“绿色证书”1万人次;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5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建设自治区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2个,市级基地4个,县级基地6个。
六、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要把职业教育经费列入预算,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县财政每年要划拨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统筹用于骨干职业院校和重点专业建设及师资培训。从2006年起,市、县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用于职业院校更新专业设备,改善办学条 件,并规范管理。保证财政对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增长,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高于同级普通高中。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经费。支农支出中的农业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费应适当安排职业培训经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申请再就业培训补贴;对地方安排的扶贫移民安置资金,可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建立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奖励方式,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绩效情况安排经费,对于机制灵活、就业率高、市场认可的职业院校要加大奖励支持的力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十七)各类企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劳动保障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时,要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鼓励市、县(区)财政运用贷款贴息方式争取金融机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市、县(区)人民政府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预留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减免基建税费、规费,对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校办产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广告业、桑拿、按摩、氧吧等服务项目除外)。
(十八)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制度。2006年起,每年从市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各县财政也要安排专项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职业院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助学和学费减免,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资助,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九)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保证必要的经费,加强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材。探索职业教育新途径,充分利用我市教育信息网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各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做好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研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时开展课程结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教学研究。
(二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信息与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与就业服务中心,为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 件,同时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学内容调整提供信息支持。服务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有必要的工作经费,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管理和运作。服务中心要广泛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社会就业中介机构交流与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跟班学习及实践服务。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洽谈会,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十一)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应当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每年都要开展就业用工情况检查,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
训。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应充分体现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使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中级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市级以上示范专业,经劳动保障或人事和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免试相关科目。在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示范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二十二)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市、县(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有关评估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每年开展职业教育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二十三)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按职责开展工作。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十四)建立发展职业教育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市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二十五)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所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适应集团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抢抓机遇,全力推动集团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争当全国国企发展职业教育的排头兵,结合集团实际,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提高认识,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集团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一)坚持把职业教育工作放在集团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推动集团产业转型的重点工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集团“科教兴企、人才强企” 发展战略、支持集团产业转型、实现集团可持续发展、提高集团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全面推进“314”总体部署对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集团履行社会使命,促进社会就业、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的迫切需要。促进集团职业教育发展,增加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集团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统一思想,贯彻落实集团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二)建立现代国企职工终身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建成学习型企业
建立开放灵活、全面协调、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现代国企职工终身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完善的学习型企业,使其与集团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相适应。全面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工作,启动“三年轮训计划”,到2015年完成集团所有在职职工第一轮培训任务,到2018年,集团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总量达到职工总数的60%,其中高技能人才数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0%以上,基本建成全市模范学习型企业。
(三)建立现代国企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多元办学,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专业、面向岗位为培养目标,构建纵向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横向融通的多元办学体系,建立现代国企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向国内外及相关行业累计培养输送1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到2015年,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高标准达到国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备条件,在校生达到5000人以上;公交技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到5000人以上;公交驾校年招生总量达到8000人。中、高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7%和95%。畅通技能人才成长发展通道,完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系和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国企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具有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办学层次和办学能力的院校,逐步达到专业硕士办学水平。
到2020年,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和公交技校办成西部一流的国家级示范职院校,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公交技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00人;公交驾校年招生规模达到20000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集团职业技术教育综合实力和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国企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打造成西南地区交通类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成为全国国企办学的示范性院校。
三、抢抓机遇,科学推进集团职业教育重点工作
(四)加大投入,改善集团发展职业教育的条件
设立集团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把集团及下属各单位开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财务预算。制定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公交技校在校学生经费补助标准,并从发展基金中支付。多方筹集集团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一是按职工工资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由开投集团统筹管理,主要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从集团土地出让收益中足额计提10%的教育资金用于保障发展集团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建设;三是从集团重大和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中足额提取1%-3%的教育资金作为集团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补充;四是拓展融资渠道,做好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融资工作,大力争取教委、国资委、交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五是利用国家出台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校办工厂和应用科技研发,多渠道筹集职业技术教育经费。
(五)加快推进集团职业教育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围绕公共运输职业学院达标升级需要,优化集团职业教育布局,将集团党校、职工培训中心和集团素质拓展中心纳入运输学院整体搬迁、扩建总体规划;利用集团在双福的教育资源,举办公交技校和公交驾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属地管理原则,将公交技校纳入江津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办成服务重庆主要产业发展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根据重庆市高等教育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布局规划,布局公交驾校培训点,使公交驾校在主城区市场占有度达到15%以上。
建立集团职工培训中心和素质拓展中心,整合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公交技校、公交驾校和集团党校办学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着力构建行业主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集团朝着集约化、系统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建立教育培训互通机制,推动中职、高职的课程标准、成人教育的培训标准与职业鉴定的职业标准有机衔接,建立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
(七)依托优势,推进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各项建设工作 一是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多元办学。鼓励校企结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与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推进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探索建立“校中厂”等育人模式,打造校企合作办学的载体和实体。实行集团企业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合作模式。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试点制。加大力度推进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相关专业与集团下属各企业之间的对接,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格局。
二是大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师资培养计划,着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培养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生产一线的优秀职工聘请到学院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将学院新进教师选派到相关企业和岗位挂职锻炼。大力引进各类专家和人才构建职业教育专家智库,成立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工作。
三是建设合理的专业结构。以集团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匹配紧密、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积极开展汽车类、交通运输类、轨道类、物流类、制造类、机械类、建筑类、电子信息类、现代服务类以及城市管理类等相关专业建设,努力形成支撑和服务重庆“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交通相关的专业和专业群。
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培养勤奋、尚志、敬业、乐群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和公交技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先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
五是深入开展国企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率先建立国企办学、民办公助、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努力研究公共运输职业学院股份制改革的路径并先行先试;深入开展管理标准、教学标准、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各项政策和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六是大力提升教研科研水平。针对专业建设提升教研水平,扩大教学成果,针对企业需要开展应用科技开发研究,为企业提供科技开发的技术咨询服务。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更新教材结构、内容和形式,开发和遴选一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创新性示范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等教学方式。
七是开拓国际合作办学路径。依托国企办学优势和行业办学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合作办学路径,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职业标准,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到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中。
八是打好基础,努力将运输学院申办为应用技术本科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与其他本科院校合作,打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教育的通道,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自身条件,为学院申办应用技术本科打好基础,力争在2015年以前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建设成为应用技术本科学院。
(八)营造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举办高规格的职业教育论坛。邀请国家教育部职成司、交通运输部科教司、市教委、市国资委、市交委、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委领导,邀请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和相关媒体出席论坛,大力营造支持国企办学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提升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打造宣传职业教育的媒介。筹办《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学报》,鼓励集团职工在《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文章,大力开展理论研究;筹办集团《职教动态》(或为《职教快讯》),实时报道集团各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营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宣传平台;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活动,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引导全体职工树立劳动光荣、技能成才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在全集团形成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真抓实干,制定完善集团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九)切实加强工作领导,推动集团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成立由集团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学院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各企业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领导。
集团成立“职业教育部”,各级单位应设立相应职业教育工作机构(职教处、科,可与人力资源部门合署办公),明确专人负责本单位职业教育工作。集团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加强工作领导,调动和保护职业教育机构的工作积极性;要把职业教育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和督导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转型协调一致;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各单位党政领导工作目标管理,把职业教育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单位党政班子的重要指标。
成立由学院相关专家和企业相关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编制《校企合作计划安排表》和《校企合作工作推进日程表》,将校企合作办学落到实处。
(十)制定科学的用人和收入分配制度,促进集团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制定集团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激励、晋职等制度和工作计划,优化人才结构、提升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把“科教兴企、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贯彻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开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职工在职培训教育情况与收入结合起来。提升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待遇,设立技能补贴、技能津贴和技能奖励等,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中来。
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山东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山东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2002]6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4]68号),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共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1059所,在校生139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57所,在校生29万人;高级技工学校34所,在校生15万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700多个,年培训规模45万人,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加快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适应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作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战略作用的认识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我省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省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认识到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有利于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当前我省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5.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合理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比例,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可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继续重视发展高级技工教育,研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级技工培养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途径。
6.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要达到56万人,在校生达到150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年招生要达到15万人,在校生达到37万人;高级技工学校年招生达到8万人,在校生达到16万人。力争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制定“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好任务目标。
7.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在职职工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鼓励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能就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每年培养培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实用技术人才60万人,短期培训1000万人次。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文化技术学校、农民(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8.继续实施职业教育“
十、百、千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在全省重点建设10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0所高水平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1000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9.推进30个经济欠发达县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30个经济欠发达县(县城)每县重点建成1所办学条件较好,设施、设备条件基本配套,并能基本满足当地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技工学校),每校建有2个以上有特色的、水平较高的骨干示范性专业。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10.启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设200个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建立多元投资、自主发展的新机制。
11.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坚持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12.推进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公办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增强办学活力。公办职业院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13.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防范风险。
14.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
五、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15.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和行业组织利用其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举办职业教育和进行专业培训,承担本行业各种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249家企业都要至少确定一所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引导协调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或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16.强化企业职工全员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对一线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对所有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加快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新技师。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待遇相联系的培训制度。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企业新上项目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由有关部门对职工教育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对职工教育经费改变用途的企业进行处罚。
17.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18.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支持以龙头学校、龙头专业为载体,组建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19.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实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双元制”、“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分制”等办学模式改革,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有实际需要的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使他们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20.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和培训项目,实行“定单培养”,以专业调整带动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带动教材建设。构建职业院校的远程教育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
教学的整合,搞好多媒体职业教育软件的规划与开发,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2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市场信息、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22.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把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七、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3.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应当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经贸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在受理用工登记等备案手续时,要查验相关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对违反法律法规、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就业准入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职业的准入政策。
24.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级劳动保障、经贸、人事等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25.积极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06年开始,选择部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进行“双证互通”试点。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26.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省财政将逐年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资助;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设立专户规范管理;地方教育附加也要拿出一定比例,主要用于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资金和“初三分流”试点工作,以巩固普九成果,发展职业教育。
27.要通过政府或非赢利组织积极吸收企业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捐款,并规范使用。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按照国家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和资助成绩优秀和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性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
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
28.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职业技术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扶贫资金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欠发达地方的劳动力培训和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带动整个家庭脱贫致富。
九、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9.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统筹管理。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各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和资源配置,完善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30.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对市、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有关评估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并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的检查指导,定期对职业教育工作巡视检查。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健全和充实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31.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 3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四)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五)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八)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
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一)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学习。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十二)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十三)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十四)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l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地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
(十五)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
(十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十七)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十八)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十九)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二十)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二十一)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
(二十二)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
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三)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二十四)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二十五)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省级政府应当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二十六)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合理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十七)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区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九、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二十八)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
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二十九)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三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