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培训会议典型材料
胜利油田职工培训工作会议
围绕公司发展大局 强化基层培训工作
物探公司党委 物探公司
近年来,物探公司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公司,公司党委、公司牢固树立“企业培育人才,人才成就企业”的观念,在抓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训的同时,把基层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加大培训设施投入、创新性地开展全员普及型培训,拓宽了基层培训领域,提高了基层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基层培训长效机制
在市场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由于自然流失以及引进、培养、培训不足,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开拓国内外勘探市场的瓶颈。为此,我们立足公司发展战略,从构建基层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入手,不断把基层培训工作推向纵深。
一是制定长远规划。基层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没有长远规划不行。2003年,我们下发了《物探公司2003—2006年基层培训工作规划》。为加强对基层培训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检查考核,我们建立了公司基层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组长为主管领导,副组长为公司党委组织科、劳资科、职工培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成员部门有科技办公室、生产技术科、安全环保科、党委宣传科、工会、团委等。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主要职责是讨论需要沟通的政策、规定及有关重点工作;研究基层培训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协调解决基层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指导各部门、各基层单位的培训工作,检查督促基层培训规划的落实。为把基层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实施了公司、三级和四级单位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基层培训工作纳入三、四级单位整体工作规划,并确定为领导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为基层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配套运行机制。首先是建立了重培训、重使用的“双重”机制。我们按照需求—培训—考核—使用的思路,由基层单位申报培训需求信息,公司组织、劳资部门分别下达干部和工人培训计划,公司培训中心按照培训计划具体实施培训项目,培训效果由公司培训中心进行考核、结业审核。员工参加培训由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培训期间工资奖金执行按比例发放的制度,对培训不合格员工采取培训费用自负,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各基层单位坚持“培训目的是使用”的原则,逐步完善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为有能力的员工开渠放水。根据不同岗位的技术含量、工作强度等因素,确定基础岗点数,根据考核情况加减一定的浮动岗点数。岗位工资确定以后,面向全体员工公开竞聘,能力强、成绩突出者优先录用,竞争不上岗位的给以待岗待遇。其次是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2002年7月,我们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开发改善用人环境 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意见》。经常性开展“科技英才”“十大模范青年”、“十佳科技攻关能手”、“优秀科技工作者”、“革新能手”、“科 2 技新秀”“公司十大文明职工”等评比活动,对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职工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每年一次技术报告,每两年一次的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优秀技术成果评选和奖励制度,使职工通过创新获得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心理的满足和人生价值的提升;我们对每年职工技术比武中成绩优异者,施行重复式奖励(公司奖励每人3000元,同时,三级和四级分别进行重奖)。第三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基层培训工作联席会议成员部门齐抓共管,为基层培训工作搭台唱戏。组织科开展争当“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活动;科技办在专业技术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参加一个科研项目,完成一篇技术论文,讲一次技术报告的“三个一”活动;工会开展了“精一门,会二门,通三门”职工技能提升活动;团委在公司青工中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公司党委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大学习、大培训、大总结、大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全员性的学习培训总结提高活动,全力调动起广大职工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2005年,就举办各类培训班94个,培训职工10469人次,85%以上的地震队干部职工拥有双岗证书,有的达到1人5证,一大批“多面手式”的熟练技能操作人才脱颖而出。
二、着眼公司持续发展现实,不断强化基层培训基础建设
物探行业属于野外作业,队伍分散,流动性大。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也带来用工总量的膨胀,人员成分更加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为此我们从软硬件建设入手,夯实基层培训的基础建设。一是强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打铁还须自身硬,培训别人要先培训自己。为提高基层培训质量,我们不断强化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首先,我们按照《胜利石油管理局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2005年对兼职教师队伍进行了重新聘任,一批有能力、有实力能胜任兼职 教师工作的干部职工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其次,我们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分层次,有重点”的原则进行专项培训。结合公司发展和生产经营实际以及基层培训长远规划,对17名专职教师,组织他们每人选择1—2项课题。然后选送他们参加与所选课题相关的高层次培训,完成知识更新。同时加强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逐步培养一支适合基层培训工作的骨干型教师队伍。对89名兼职教师,继续加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培训,结合野外工种的实际需要,加强课件制作培训。2005年9月我们聘请油田职大教授对所有兼职教师进行了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工培训工作新念、基层培训项目开发与运作、备课教学常识、互动式教学方法及培训效果评估等,进一步提高了兼职教师水平,弥补了专职教师人员短缺和实践教学的不足。
二是针对生产实际加快教材开发和建设。培训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员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对提高基层培训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在培训教材建设方面,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专家编写、基层实践知识汇总、职能部门资料整理等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发了《地震勘探采集手册》、《物探机械设备操作必读》、《石油化工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大纲.地震勘探工》等系列教材。然而,随着物探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的大量推广,以及新设备的大批引进,原有培训教材逐渐显现出内容相对陈旧、滞后、针对性不强等,严重制约着基层培训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实,我们成立了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下设各专业编写组,对公司主要专业(工种)职工培训教材,进行修订、编写。2005年研发的培训教材有特殊过程(野外施工、仪器、测量、现场处理)系列教材,包括:《地震勘探仪器》,《地震勘探测量》,《地震勘探施工》《地震勘探现场处理》;有适合季节工培训的《地震勘探野外施工流程》;有《物探设备使用管理手册》等系列教材。今年,我们将研发的培训教材有《地震队经理》、《地震队高级地球物理师》等地震队八大员(队长、技术队长、地球物理师、仪器工程师、测量工程师、HSE管理员、现场处理工程师、机械师)培训教材。
三是建设“星级”培训室。阵地建设,是开展基层培训工作的基础。我们在经营成本逐年紧缩的情况下,为加强基层培训工作,千方百计确保每年60万元公司培训基地建设经费的落实,逐步在基层单位建立起“二室一场”设施,即:标准培训室、职工图书室、规范技能训练场。我们按照胜油教培处发[2005]16号精神,专门制定了《物探公司“星级”基层培训室考核评比制度》,把基层培训室的硬件建设、培训质量、管理水平、培训资料作为考核评比内容,一年考核评比一次。优秀的培训室进升一“星”,并奖励1万元培训经费;合格的培训室按原“星”级挂牌,不奖励;不合格的培训室,施行摘牌处罚,并取消年终先进单位评比资格。目前,公司所有的基层地震队都建立了流动培训室,公司90%的培训室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今年,公司又专门投入10万元专项经费用以研发“地震勘探三维模拟仿真教学系统”,充实基层培训室教学内容。为整合公司基层培训资源,我们在公司培训网页上,建立专家、教师人才库,开设了包括基层培训室、技能训练场等软硬件设施的基层培训资源使用点击平台,实现了公司培训资源共享。
三、适应公司市场经营新形势,着力创新基层培训工作方式近年来,公司发展势头良好,胜利本土、国内、国际市场“三线作战”的跨国经营格局基本形成。面对跨国经营新形势,我们2000年就开始“创建学习型企业”。针对市场不断拓宽和人才短缺间的现实矛盾,我们坚持面向生产一线,面向物探技术的进步,创新性地开展基层培训工作。
开展“短平快”式基层培训。基层培训的根本,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人才服务。基层培训必须围着生产需要转,施工生产急需什么,我们就马上培训什么,利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水平、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现实人才短缺问题。2005年,我们承揽了蒙古宗东三维地震采集项目后,公司培训中心及时为项目组设计了,包括国际施工惯例、工区地质地表情况、施工方法、特种设备维修保养、地域文化风俗和野外施工应急措施等培训内容,项目组30余名施工人员经过为期7天的“短平快”式培训,团队整体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在蒙古国仅用33天便圆满完成了7100炮的合同任务,创产值2400万元。在西部市场排2井区项目施工中,针对工作量大、合同工期紧的情况,仍采用“短平快”式培训方法开展全员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 “集团专业化操作”水平,发挥人员和装备优势,科学运作,高效运转,项目仅用 45天便顺利完成了45360炮的施工任务,平均日产过千炮,并创造了日产2005炮的国内陆地勘探史最高记录,充分展示了胜利物探队伍的综合战斗实力。
实施“链条”式基层培训。近年来,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我们先后实施了仪器、测量和机械设备专业化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链条”式培训方式,一年突出一个环节,环环紧扣,切实提升人才素质水平。2003年,我们选送100多名主要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 英语强化培训,2004年在青岛又对这部分技术人员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封闭培训,较好地解决了国际市场施工人员外语能力偏低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为满足国际、国内外部市场施工的需要,引进了几十台奔驰车、曼车和震源设备,价值高达1.3亿元。为尽快掌握这些“洋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技能,使其在外部市场生产中发挥更大的效能,2003年以来,每年工休期间利用20天时间,对45岁以下100余名“洋设备”操作员、驾驶员进行专项培训,培训内容从奔驰车、曼车等“洋设备”的使用,到构造、原理、性能,再到维修知识,一年一个内容,一年一积累,一年一个台阶,培养出一大批“朱玉雷”式的“洋设备”专家。
推行“地毯”式基层培训。每年施工前,我们都招收大量季节工。其中大多来自农村,对地震勘探知识所知有限。为确保生产需要,提高季节工素质,我们坚持对季节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地开展“地毯”式岗前培训。2004年,我们在南方市场宣汉—达县三维勘探项目施工中,一个基层队仅季节工人数就达到4000余人,公司培训中心从施工流程到施工安全对季节工进行“地毯”式培训,严格实施考试持证上岗制度,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在每年施工前期,公司培训中心把管理、技术、施工、专业设备操作等岗位的人员,分门别类集中时间强化培训,进行大规模岗位练兵。针对施工技术难题,三年来,我们先后选派技能专家、技术“大拿”到地震队驻地集中传授技艺98次,“专家讲课团”足迹遍布公司海内外市场。一线职工人人争做“技术能手”,一线技术攻关活动广泛开展,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20多项。
三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基层培训工作,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奠 定了坚实基础,一大批科研、管理、技能操作等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我们有1人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4人被评为集团公司学术带头人,1人当选管理局技能大师,近20名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队经理已成为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新聘高级技师8人、技师53人,高级工达到全部技能操作工的 45%,一支由复合型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多面手”式熟练工人构成的“塔型”人才队伍正在形成,雄厚的人才储备为我们今后取得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劲。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们的基层培训工作在各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深知,和兄弟单位相比,我们做的还不够,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扬长避短,争取做出更大成绩。
第二篇:会议典型发言
会议典型发言:浙江省农业厅
------------------
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2007-07-26来源:农业部经管司专业合作处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依法履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责,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利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截止2007年6月底,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540家,入社社员32.17万个,带动农户254.0万户,分别比2006年底增加624家、5.16万个、42.7万户。下面根据会议安排,就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核心的合作社制度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既不同于一般企业,也不同于社会团体。针对工商登记、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先从立法着手,建立完善制度体系。
首先,明确法律地位。2003年,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为契机,针对合作社法人地位、工商登记、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先从立法着手,建立完善制度体系。首先,明确法律地位。2004年11月11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奠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基础。
其次,建立工商登记制度。我们积极争取省工商局的重视和支持,并由省工商局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工商登记后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经济性质标注为“合作社”。这样,一方面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把合作社从企业法人中单列出来,体现了合作社的特殊性。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解决工商登记与实际操作中章程不一致问题,我厅与省工商局还联合制定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第三,建立财务会计制度。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规范管理和运行行为,省财政厅与我厅联合制定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
(二)构建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为重点的合作社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制定政策意见。200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明确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工商登记和注册及用人等十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是财政扶持。从2001年起,省政府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每年对制度健全、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10-30万的资金扶持,主要用于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员教育培训、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累计共安排资金1.13亿元,扶持7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切实抓好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对农业部的示范项目每个承担单位各配套50%补助资金,严把项目的实施、检查、验收和总结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三是税收优惠。省国税地税部门明确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暂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个人所得税等。
四是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合作社作为信贷的重点,省农村信用联社制定了《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在规范化运作的合作社中开展贷款授信业务,缓解其生产和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紧缺,并给予利率优惠。
(三)构建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各种社会力量牵头兴办、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工作指导体系。《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后,我厅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的指导、协调、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责。
首先,实行分类指导。我们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对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明显的地方要求加快培育,对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的进行积极改造,对不符合规范化建设的帮助加以规范,对基础比较好的通过重点扶持,在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带动效果等方面予以提升。
其次,规范引导。我厅专门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在办社思路上把握“四条原则”,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与地方主导和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坚持农民增收四个原则,通过榜样力量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走向联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多主体牵头、多类型组建、多领域覆盖,积极鼓励农村种养销和农机大户、农技推广机构、基层供销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鼓励在投入品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农机、植保服务等多领域开展专业合作。在内部运作上,突出“九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社员管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生产经营行为、盈余分配;在服务引导上,强调“四个统一”,即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
第三,主动开展服务。重点为其承担服务设施建设、农产品基地和标准化建设等项目提供申报服务,为用好信息网络和“农民信箱”提供信息服务,为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提供认证认定服务,为管理人员及负责人树立合作理念、提高合作意识、增加合作知识提供培训服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凭借其制度优势,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带动了一批产业。合作社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同行业农民的联合,它具有区域性、专业性和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组建合作社,初衷之一是为了更好发展生产,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实践中,合作社能够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带动农民开展基地生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农业特色产业明显的地方,大多建立了合作社,也正是在合作社不断培育和壮大的过程中,带动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据2006年我们对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种植业212家,占65.63%;畜牧业58家,占17.96%;林业27家,渔业33家,服务业17家,加工业35家,其他12家。其中,218家有运销服务,184家有购买服务,255家有加工服务,71家有仓储服务,255家有技术、信息服务,27家有农机服务,137家有共同生产。
二是致富了一方农民。合作社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通过联合避免无序竞争、自相残杀,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又通过“二次分配”机制,使农户获得产后收益;通过无偿或低偿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节约了生产成本;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业效益;通过带动非社员农户,提高了一方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据调查,合作社社员人均年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从事同类产业的农民。323家样本合作社中,社员人均年纯收入平均为1.81万元,社员人均年纯收入平均高出当地平均数78%,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数的1倍以上的合作社占13.6%。有43.4%合作社的社员人均年纯收入集中在1万~5万元之间,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的合作社占4.1%。
三是创新了一种机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社员资格上,强调以农民为主体,以利于提高对农民的覆盖面和带动力。在股金认购上,每个社员都要认购股金,单个社员认购的股金不得超过总股金的20%,生产者社员认购的股金必须占总股金的50%以上,这样既保证了合作社与每个社员的利益联结,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社员的积极性,也对“一股独大”作出限制。在决策表决上,一般实行“一人一票”,也可以按交易额与股金额结合实行“一人多票”,但单个社员最多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把“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有机结合,既体现牵头人的作用,又体现管理的民主性。在合作社盈余分配上,按交易额或按股分配是合作社盈余分配的主要形式。323家样本合作社中,法人股东较少,平均为0.41人。生产者社员持股显著。生产者社员持股比重平均为78.6%,超过50%的占90%,超过80%的占49.1%。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持股适当。理事会成员持股比重平均为37%,监事会成员持股比重平均为13.6%。在民主管理方式上,多数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方式。表决方式为一人一票的占64.38%,一股一票的占12.81%。在盈余分配方式上,39.3%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以按交易额(或量)分配为主, 19.9%合作社采取按股分红, 19.6%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以按股分配为主, 17.8%合作社采取按交易额(量)分配。
四是提高了一批农民的素质。合作社是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社员共同制定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了集体观念,也增进了相互合作,锻炼和提高了农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主管理,完善了乡村社会结构。合作社引导农民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学习先进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有助于培养有
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合作社有初加工能力、核心示范基地,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加工等服务。据对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调查,45.4%合作社有一定的初加工能力,97.2%的合作社拥有核心示范基地,55.6%的合作社有用于整理、分级、粗加工、精加工、包装等固定资产。
五是走出了一条路子。合作社既是从事农业的经济组织,又是帮助千家万户农民走向联合,组织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分工分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的服务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有效地补充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实施农业标准化最有效的载体。合作社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思路,统一制定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环节,有的合作社建立了质量追溯制度。据对全省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抽样调查,实现统一采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达64.7%,实行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达81.5%,统一注册或使用商标的达87.7%,统一销售合作社主产品的达77.7%。样本合作社中,有产品质量标准的占90.3%,有各类产品质量认证的占70%,有注册商标的占87.7%,有国家名牌、地方名牌、信用等级的占41%,大大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性和竞争力。
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合作社自身综合实力不够强,人才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够高;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不够显著;资金不足,运作困难;外部发展环境方面,农业的有效保障机制相对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税问题,用地、用电等缺乏具体的、有效的落实措施。
三、下一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着力点
(一)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制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围绕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盈余分配等内容规范合作社章程,健全合作社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并在合作社名称、注册资金、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等方面予以规范。引导合作社在农用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等方面实行统一,增强发展潜力。
(二)以政策和服务层面为突破点,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主线,制定《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条例》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政策意见,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更优惠的条件,支持合作社承担农业建设项目,依托合作社承担和落实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对产业规模较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结较紧、市场品牌较响的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进示范带动效应,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和资金利用绩效,促进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建立辅导员队伍,对合作社负责人和骨干社员进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以开展“千社五化”建设为载体,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一是生产标准化。鼓励合作社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执行标准的主体。指导、帮助
合作社制定具体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推广“五统一”模式,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提高标准化实施面和到位率。
二是经营品牌化。引导合作社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积极注册商标。引导、支持合作社产品分等分级、包装销售。推进后续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提高品牌的内涵和知名度,打造一大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三是管理规范化。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完善合作社章程,完善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指导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加强合作社与社员间的利益联结,实行财务公开,维护社员合法权益。
四是社员知识化。加强对合作社社员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对合作社社员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民从事主导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
五是产品安全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产品,指导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落实农产品源头安全生产措施。指导合作社通过各种途径购置检测设备,加强检测人员技能培训,增强合作社自检能力。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农民的期望、市场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抓好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农家乐会议典型发言稿
农家乐会议典型发言稿
伯温文化养生度假村(洞背村)位于浙西南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地处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青田石门洞景区腹地。全村总面积x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x亩,林地面积x亩,x户422人。
2010年,石门洞管委会结合4A创建,将该村列入景区功能接待区,依托景中村建设、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有效载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短短14个月内,洞背村脱胎换骨,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房屋危旧的一个落后小山村变成了“硬件一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世外桃源,以伯温养生度假村的崭新面貌引发了各界关注。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依托景区提升,高标准建设农家休闲旅游硬件设施
针对当前农家乐在硬件设施上普遍存在的结构雷同、产品单
一、村庄布局混杂、文化挖掘不够等现状,我们统一思想,超前谋划,果断决定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洞背村。
由于群众深受传统思维和习惯的影响,推进整村改造是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洞背村村民在改造过程中的思想也是一波三折:前期,经过思想动员后,全村豪言壮志,但在中期准备实施时,村民在遇到建房资金不足、家庭宅基地分配复杂、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等种种难题时,普遍产生了迷茫和抵触情绪,一度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不小的被动。面对这一现状,我们灵活运用“外出取经、样板示范、典型引路”的方法,用典型说话和引路,最终形成了洞背村民“主动改、要求建、服监督”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全村旧村改造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
1、全面改建危旧房
洞背村改造前共有民房x幢,绝大多数为70年代初期砖木、土木危旧房。从2010年5月开始,全村x户危旧房有x户进行了全面改造,共拆除原房屋面积x万平方米,新建房屋x幢x万平方米,村民总投资xx万元。2011年7月,伯温文化养生度假村全面开放,前后历时仅x个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①统一规划设计:根据“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保持原有山区村落自然布局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原拆原建和规划迁建两种方式,房屋层高控制在二层半,结构富于变化,并注入“木门、木窗、白墙黑瓦、棕色调”统一元素,对全村房屋进行了新建或外立面改造,形成了一个仿元、明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具备浓郁青田山区特色的村落。
②样板示范引路:针对村民认为仿古两层半建筑“中看不中用”、进而对改造持观望态度和抵触情绪的状况,我们采用了“典型引路”的方法,有代表性地选择了村干部、相对富裕者和思想较前卫但经济条件不好者总共x户人家作为领路人,用了4个月建起了x座样板房,让全村村民看得见、摸得着,其“味道”十足、实用性强,很快消除了村民心中的疑虑,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在资金筹措上的信心。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其余村民纷纷跟进,顺利完成了全村x幢仿古民居的建设。
③政策扶持引导:为顺利推进整村改造,我们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除享受x县旧村改造政策x元/平方米补助外,考虑到洞背村仿古民居建设成本比普通房屋高、村民使用居住面积比其他村村民新建房面积明显减少,为此我们给予了x元/平方米的外立面补助奖励政策。对建房资金困难的农户则提供x万元/户的贴息贷款予以扶持。
2、彻底整治村庄环境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是项系统工程。一年多来,洞背村共规划迁建房屋11幢;迁移村内坟墓x座;填埋水泥晒场x处;改造水泥路面x米;拆除各类广播、电力线路x米;处置养殖专业户x户;全村x个猪栏、漏天简易厕所、灰铺、鸡圈被全部拆除。
由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群众抵触情绪大,我们制定相应规定制度,采取思想动员为先、其他方法兼顾的办法,如 “干部带头、情感投入、前景描绘、达标奖励、换位思考、先易后难”等方式方法,做到使群众心服口服,成为自觉行为。村庄环境整治顺利达到了预想效果,给广大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3、高要求配套基础设施
在民居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今后农家乐经营和旅游互动,我们通过向林业、水利、民政、电力、广电、环保等部门争取政策扶持和农户自行筹措等方式,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和改造:一是投资x万元对全村所有给排水、电力、有线、电话管线实行“上改下”,全部地埋;二是投资x万元将全村主路、支路、游步道改造成环保、生态、仿古的旅游路;三是考虑到旅游需要和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采用化粪池、过滤池、净化池分离的“三级过滤法”一步到位,排放后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在房前屋后种上四季分明的各色果树,铺上鹅卵石、野山石、仿古地砖脚料等生态石材;投资x万建设生态公墓,对村内所有坟墓进行统一迁移安置。
二、深挖刘基文化,全面提高农家休闲旅游品质
在当今旅游市场不断成熟的条件下,农家休闲旅游仅靠自然景观的依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挖掘本土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等,才能使乡村旅游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此乃旅游之灵魂。
石门洞景区文化底蕴深厚,谢灵运、李白、陆游、王安石、汤显祖、乾隆皇帝、郭沫若等历代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帝王将相留下了x多首诗词题咏,遗存的x处摩崖题刻年代跨度长达x多年,单位刻勒面积为江南之最。更因青田乡贤——大明开国谋臣刘基少年在此求学7年之久而闻名,留下刘伯温和石门洞、洞背村的累累传说故事,是本土文化的鲜明代表。我们将此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开发与此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1、村内建起刘基文化景点。如展示正史刘基的伯温纪念馆(三立堂),展示风水刘基的烧饼阁,展示谋略刘基的点将台、奇略坪,浓缩刘基一生的伯温传说展示廊,品茗论易的问易亭,全国唯一一尊少年刘基像。这些景点无不让你领略到刘基文化的神奇魅力。
2、户内渗透刘基文化元素。如何将洞背农家乐做出“文化、特色”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一是在农家乐装修时充分考虑伯温文化元素的介入。专门组织刘基专家、县农办、旅游局、管委会、村旅游接待服务站等相关人员组成农家乐文化联合提升指导组,根据各户农家乐特点,通过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程度地将刘伯温传说、故事、格言、人生的闪光亮点布置在大厅、房间等,给游客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人生。二是筛选了x多个与刘基传说典故、诗文有关的店名供农家乐店主选择,如万福楼、春杏楼、披云山庄、紫微山庄、景星客栈、伯温酒家等;设计了渗透刘伯温文化元素的“村标”,并运用到农家乐名片、景区门票、宣传材料中去。三是积极开发“国师家宴”作为本地农家乐特色,如国师酒、国师饼、国师鱼等,同时开发了伯温茶、伯温烧饼、大明金龙饼等相关旅游商品。
3、平时开展以刘基文化为主线的互动节目。定期不定期在伯温讲坛开展国学文化传播讲学、在烧饼阁进行易学文化应用等课题,刘基评书、刘基祭祀等活动,伯温茶艺表演、鱼灯籍操表演等表演活动。
三、形成强势合力,快速助推“农家人”向“旅游人”角色转变
旅游对淳朴的山民来说是一个全新事物,如何推动素面朝天、与农为伍的农民快速实现向“旅游人”角色转变,是我们考虑和正面临的重点、难点,为此我们加强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组织强素质。为使伯温养生度假村农家乐从一开始就走上有序、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避免日后的无序恶性竞争,我们按照“统一分团、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结帐、统一营销、统一培训”原则,做好农家乐接待、服务、培训、管理。县、管委会、高市乡、洞背村、农家乐业主各级成立相应农家乐管理组织,我们开办了“洞背夜校”,定期不定期地邀请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农家乐素质、业务、厨艺培训,尽快实现村民从农民向“旅游人”角色转变。
二是重点扶持树信心。洞背农家乐正处起步发展阶段,县农办、管委会、旅游局先后5次组织村民对杭州梅家坞、磐安管头、湖州长兴、遂昌等地农家乐进行了考察学习,学习先进地区农家乐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县农办专门出台了《洞背村发展农家乐补助标准》,对达标的农家乐餐饮、房间分别给予x元/户、客房给x元/间的政策补助,并积极帮助联系信用社贷款。如今,许多县里、企事业部门单位、同学会在此召开,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和会务扶持的办法,农家乐从业人员的信心大大增强。
四、转变发展理念,实现景区和农家共同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不断富裕,景区效益不断提高,景区与周边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景区独成“孤岛”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共和谐、共发展、共繁荣”是必然趋势。我们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景区开发与周边群众的关系,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了景、村共繁荣的良好态势。
1.想方设法壮大村级集体收入。一是积极帮助开发村级旅游项目,如乡村俱乐部、伯温系列农业观光园、村级旅游互动演出队等,通过自办、合作、承包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中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帮助村级农家乐理顺经营机制,对旅行团按有关制度收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费,作为全村农家乐可持续发展资金。
2、一心一意解决村民就业创业问题。一是主动吸纳村民到景区从事保洁、绿化等粗放型工作;二是积极培养村级优秀青年成为景区专业讲解员,鼓励村民参与景区旅游互动表演队,引导村民有序、健康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相关旅游服务业;三是引导从事农业的农民适应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提供有机农产品,最终达到“人人有事做、户户得实惠”的效果。
3、统筹考虑景村营销“一盘棋”。景区和村现已成为密不可分、统一合作的整体,宣传营销“一盘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利用景区营销宣传费用,做好度假村的营销推广活动。前一阶段,我们针对温台金沪等市场的宣传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十一”期间,度假村迎来了旅游高峰,取得了良好效益。从开游到现在4个月以来,全村农家乐已接待x万多人次,实现营业收入x多万元,预计年底营业额可达x万元。
洞背自建设和开游以来,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受到了中央政协和人大领导、省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长、省旅游局、林业厅、环保厅、审计厅和我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肯定;桐庐、永嘉、文成、淳安等二十多个县市区莅临考察指导;国家AAAA验收组专家评价:“石门洞景、村共繁荣模式为全省老景区提升改造提供了好经验。”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但是和全省兄弟县、市农家乐的成功经验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面临的挑战依然激烈,肩负的担子依然很重,今后要走的路依然很长。在此,我从内心里诚挚地邀请,欢迎省、市领导和兄弟县的朋友们莅临伯温养生度假村考察指导,给我们把脉、点拨、指路。
最后,带着石门洞的灵气和吉祥,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
第四篇:2007全省国资会议典型材料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市管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在省国资委的关心指导下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烟台市的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市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3.05%和21.88%,整体呈现出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运行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的良好态势。
一、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是国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积极推进市管企业改革重组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使市级重点骨干企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资本在市级国有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由两年前的48%提高到目前的67%,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支撑力明显增强。
(一)积极推进重组整合,强化国有经济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保障作用。2006年,围绕做大做强烟台港,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先后将烟台地方港客运站和货运码头并入烟台港,并将蓬莱东港、龙口港集团整合为烟台港的全资子公司,有效优化了港口资源,提高了区域港口的整体竞争力;围绕更好地保障城市燃气供应,我们在完成市管道煤气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的基础上,又将其国有股权划转给烟台 市电力开发公司,理顺了城市天然气供应的上下游关系,放大了国有经济的服务保障功能。目前,市管企业已由国资委成立之初的22户减少为19户,年底将调整为15户,国有资本向基础产业和优势骨干企业集中的趋向更加明显。
(二)加大有效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国有资本进而有为。一方面,瞄准关键环节组织国有资本直接投入。充分利用我市国有资产收益集中收缴、专户储存的管理模式,瞄准企业发展的急、难、重大问题,适时组织国有资本再投入。仅去年,我们就向烟台港集团、蓬长客港公司拨付资金7500多万元,减轻了港口建设的资金压力;向信用担保公司增资2000万元,有效增强了其为社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另外,我们还协调有关部门,先后将交运集团、国际海运公司所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转增国家资本金累计达3.9亿元,改善了企业资产状况。另一方面,坚持不懈抓好企业再投入。主要是建立健全激励投入的政策机制,在考察企业领导班子、实施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将有效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鼓励企业围绕培植强化主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企业加大投入。2006年,市管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烟台港西港区、万华宁波MDI项目扩建、国际机场飞行区改造等一批事关企业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先后启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规范中小企业改革,将国有资本从运营效率不高的领域有序退出。2006年,我们拟定并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对企业改革的 形式、国有产权交易管理、职工权益的保护等做出了新规定。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层面。一是,在市管企业层面,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了万华集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组织烟台港集团、交运集团实施了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先后改制退出辅业企业12户。二是,在其他市属企业层面,主要是将中小企业的国有股权规范有序地从运营效率不高的领域退出。全年共完成企业改革改制41户,涉及资产总额20.8亿元,国有权益2.8亿元;共筹措资金5723万元,分流安置特困企业职工3159人。
二、立足于出资人职能优势,不断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机制和手段
去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抓发展是出资人第一要务的理念,以提高出资人抓发展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出发点,突出抓了“三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一)进一步完善资产经营责任体系。主要是加大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激励力度,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从2005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看,纳入考核的14户企业中,有12户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考核目标,收到了预期效果。去年,我们又与15户企业签订了2006经营业绩责任书,与具备条件的7户企业经营者签订了任期经营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对企业经营者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与此同时,我们对市管企业分类实施了工效挂钩管理和工资总额管理,在人工成本总量控制、职工工资能增能减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适度拉开分配差距,初步建立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联动机制,使职工从企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2006年,市管企业职工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高出我市职工平均工资40%。
(二)建立鼓励发展的政策引导和调度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市管企业加快发展的试行意见》,通过调控经营者年薪和企业工资总额两个杠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创建名牌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2006年,市管企业共完成科技研发投入2亿元,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达到4个,省级研发中心达到3个,拥有5个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二是,建立健全了经济运行的调度协调机制。编制《市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月报》,按月统计分析经营指标完成情况;按季度召开市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调度会,总结分析经济运行形势,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办法,实现对市管企业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控。三是,建立健全了面向企业的服务机制。全委上下继续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落实党委成员联系点制度,帮助企业争取政策、筹措资金、破解难题。去年,共协助港航企业争取上级拨款2.57亿元;帮助国际海运公司争取国家政策,豁免了2亿多元债务,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健全出资人监管体系。出台实施了《市国资委关于履行出资人职责若干问题的试行意见》,建立起以该《试行意见》为核心,涵盖企业对外投资和担保管理、财务运行分析、监事会监督、产权转让和资产处置审批、战略规划管理和收入 分配管理等六大类二十余项制度的出资人监管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保证了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实现了科学规范有效监管。例如,通过进一步完善财务快报和财务决算制度,加强对财务快报、财务决算结果的分析和运用,有效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通过组织外派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和不良资产、关联交易等专项检查,共形成整改建议书、整改工作评价报告等90余份,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行为,严格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考核,严把审计评估环节,共在企业改革改制中审核调增评估价值7000万元,增加国家权益6944万元,较好地维护了国家所有者权益。
三、着眼于实现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市管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
近两年来,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务院国资委、省国资委分别在央企和省管企业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们从中也得到了重要启示。根据烟台的实际和市管企业的特点,我们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为切入点,引入多种经济成分,形成产权制衡机制,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年,我们先后启动了万华集团、冰轮集团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招大引强的改革目标。在推进万华集团核心子公司万华华信公司投资主体多元 化改造过程中,我们坚持资金、管理、技术和信誉兼顾,经过产权市场公开招标,最终选定了以墨西哥石油公司为主所组成的混合财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墨西哥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与烟台万华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该公司的成功引入,将有助于加快烟台万华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尽快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二是,通过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管理层及员工与企业利益紧密挂钩。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吸引战略投资者与员工增量参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冰轮集团是我市的重点企业,也是全国制冷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我们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层和员工出资1亿元增量持股,完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打造了企业与管理层及员工的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企业发展面临的发展资金短缺、有效激励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企业下步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三是,通过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是理顺产权关系,核心是形成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本保证是有一个指引企业规范运作、保障各方股东利益的公司章程。在国有控股、多元出资的产权结构下,围绕由国有出资人主导的制度创新,我们主要是把握了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选好管好国有产权代表。目前,正在着手研究制定国有产权代表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以及任用、评价办法,促进出资人最终由直接管理企业法人行为,向通过监管产权代表来管理企业转变。二是,“量身”制定好企业章程。重点是根据出资比例合理确定董事会组成比例;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和行业特点,确定董事会、经理层对重大事项的议事规则和权限;根据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对外资股东及内部员工所持股权进行锁定,并对股权转让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总之,力求通过制定好章程,帮助企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各个层面和谐运转的新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以调整优化布局结构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深化企业改革,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使市管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和构建和谐企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争取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计划生育会议典型发言
标本兼治
常抓不懈
强力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三里岗镇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三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会议精神,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生育观念上引导,从生育行为上干预,跟踪婚、孕、育全过程,斩断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利益链,强力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取得了一定成效。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十年平均值为100:106,控制在正常范围;2011年孕情上报及时率为89%,孕生相符率为100%,均居全市前列。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政策引导,转变生育观念。
一是通过人口计生政策的宣传,引导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我镇通过刷新醒目标语、悬挂广告牌、发放宣传手册、计生挂历、建生育文明大院、开展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把人口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生儿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生育观念逐步取代了“生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全镇160多对夫妇主动放弃了生育二孩指标。二是通过利益导向政策的落实,推动育龄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我镇认真开展了以“人生关爱、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为主题的生育文明“春雨行动”。2011年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中考加分、农村独女户高考加分17人,奖扶对象达176人;落实“三难、四缺”家庭帮扶资金19800元;落实农村独女户和双女户考上大学的奖励助学资金21000元; 8户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先纳入了低保。这些利益导向政策的有效落实,在全镇营造了关爱女孩的浓厚氛围,促进了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极大转变。
二、明确责任,实行预防监控。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人人有责,我镇制订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管理,做到责任明确,齐抓共管。一是与符合生育条件的对象签订了《依法生育合同书》,使对象及时知晓当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政策及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及早打消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等违法生育的念头,对违约对象严肃惩处,决不姑息迁就。二是对包村行政干部及村干部层层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及孕情包保责任书,行政干部每人拿1000元工资,村干部每人拿1500元工资与工作挂钩,严格落实《三里岗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问责制》,奖罚分明,调动了全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对镇计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与每名医务人员签订禁止“两非”责任书,每季度组织一次清理、清查。流、引产手术严格审批手续,严禁擅自施行终止妊娠手术。流、引产药物实行专人、专柜、专账管理。四是对药店及个体诊所,实行不定期检查和整治,严禁销售终止妊娠药物,严禁无证施行终止妊娠手术。通过责任的落实,从源头堵住了“两非”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监管,堵塞管理漏洞。
孕情监管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键,我镇坚持严格实行“六项制度”,确保管理无漏洞:一是实行名单管理制。镇计生办,各村(居)委会为每个符合生育条件的对象建立了孕情跟踪服务卡,每月运转,每季度一次孕检,时刻做到人数清,情况明,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的监管,做到“人口在流动,管理在加强”。二是孕情实行日报制。各村计生专干在上报孕情时,随发现随上报,计生办微机员随了解随录入,杜绝了孕情迟报、漏报现象。三是孕情上报月督办制。利用每月初村专干例会,及时统计数字,通报信息,对掌握孕情比例低于65%的村,计生办跟踪督办落实。四是对怀孕对象实行包保责任制。对已掌握的政策内二孩及以上怀孕对象确定三名孕情包保责任人,在家对象每月面对面访视一次,外出对象每月通过电话、信函等渠道进行随访,发现孕情消失或女婴死亡的及时向计生办报告,并查明实情。五是实行孕情核销制。分村建立政策内一孩、二孩怀孕对象登记表,详细记录该村对象的怀孕、预产期、村级孕情上报以及对象生育时间,反映对象孕育的全过程,有孕无生、有生无孕对象一目了然,便于及时核销孕情。六是坚持问责奖惩制。对孕情迟报和监管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年终过硬结帐,严格兑现奖惩。
四、掌握信息,夯实计生基础。
为了保证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我镇积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一是健全了村级服务网络,配备了组信息员,及时向村专干提供情况,便于村专干及时、准确地上报各种信息。二是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镇计生办微机员每天阅览信息平台上的出生、B超、手术信息,与全员人口信息进行核对,若有漏报、错报现象,及时反馈给村专干,进行核对、补充和修正,对无审批手续的政策内人流、引产对象,追究相关责任人及对象的责任。通过全方位掌握信息,为我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挖掘“两非”案源,查处“两非”案件上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克难奋进,锐意创新,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努力开创我镇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