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努力寻求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管理有效途径
安图县新合中心学校
孙守华
解宪奎
我们新合中心学校是于2003年10月,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将原新合乡中学、中心小学合二为一,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七年来的不懈努力奋斗,学校扩张与辐射功能日趋强劲,乡域义务教育中心主导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7181平方米,建筑面积5155平方米,教职工总数为83人,教师数为54人。现有18个教学班,458名学生,161名住宿生。
为促进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教书育人,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原新合中心小学着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侧重从自身素质和工作角度对教师个体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教师评价试点”工作暨根据安图县人民政府督导室《安图县“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国家子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我校作为课题实验校之一,承担该课题侧重于“教师评价”部分的研究(2002.11—2005.6);一年后,与原新合中学整合,两校合二为一,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此间,无论从学校规模、管理模式,还是发展走向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利用重要措施和有效机制加以解决。因而,学校在总结已有教师评价工作(研究)经验基础上,继续坚持实施教师评价工作。实践证明,七年来,学校已初步探索出通过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而促进办学规范化管理,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自2002年下半年,我们着手开展“教师评价试点”工作以来,结合州、县相关文件精神,把教师评价由评价小组的唯一简单评价,改变为“自我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家长评价”。这样全方位评价教师,基本摒弃了过去评价中的种种弊端,实现了教师评价工作“质”的飞跃。这一多维度评价的运作,不仅涵盖着对以往教师量化考核的方式、方法、内容,而且还在原量化考核基础上,向评价的广度与深度延伸,拓宽了评价的空间和范围,这无疑为评价的结果蓄积了“含金量”。为了实现我校前后“教师评价”工作的顺畅接轨,把握住有利时机,我们在制定教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时,紧密结合“延边州普通中小学教师评价实施方案”总体精神,特别注重结合本校实际,经教师评价领导小组及教工大会多次民主讨论研究,把教师评价与以往教师月量化考核有机的衔接起来,并把其参与评价的四个方面所占权重进行了调整,即现行的“教师自我评价占5%,学生(家长)评价占5%,同行评价占10%,领导评价占80%(其中领导综合性评价占10%、学期量化考核占70%)”。同时,把评价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及各环节的时间步骤等进行了详尽的安排,使得整个“评价”既有过程性考核,又有终结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更具作用性。基本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确定教师评价所遵循的原则、内容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标准的同时,要使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得以提升,要转变过去视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而被动工作的群体观念,把教师视为学校的财富和资源,而且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
1、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2)考核内容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原则(3)注重实效性原则
2、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
为了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教职工的德、能、勤、绩、廉,以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我们将评价分为前、后勤两个序列,并相应制定出“教师评价实施细则”均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即: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六个二级指标即:学习、师德、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倡廉守纪和教育教学成果。结合这两级指标确定了若干个考核要素,并分别给与权重。在每一个评价要素中,我们都设有相对应的评价计分办法。
在教师评价细则中除了评价要素以外,还有五项加分和四项扣分,奖励分中每项内容不重复奖分,取最高分值记分,扣分项目中可累计扣分。
二、科学实施,严格操作过程,落实评价内容
我们依据已有的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形成全员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使评价与管理同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考核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日常的积累,平时对每一项考核要做到及时反馈,学校规定教育教学常规性工作每学期至少进行量化检查三次,每次检查之后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小结,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工作。在评价实施上,努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教师成长过程来看待评价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成长阶段和尚需努力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沟通,并对教师的所有量化考核都采取完全透明(结果本人签字)的管理模式,教师可以随时查看领导的考核记录表,从而使教师围绕工作目标对自己的近期工作做科学地调整和修正。对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教师工作的始终,这种持续的绩效诊断和引导,体现了学校管理者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为教师创造良好工作氛围的思想。
三、以章办事,践行目标,彰显评价结果的作用
每个学期(年)末,我们会公示教师的评价考核成绩,表彰名列前茅的教师。我们始终认为,对教师考核评价只是一种手段,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多的还应该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把考核评价既当作压力也能变成工作的动力。几年来,我校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考核评价的关注点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评价伊始只关注自己的分数,到现在更多的教师将关注点转到通过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每位教师都在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因为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而评价正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缺陷保持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教师评价的推动下,学校先后获得:安图县教学、德育、师德、“责任制”落实等工作先进校,以及延边州远程教育、供热管理、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等县级以上表彰20余项;涌现出省、州、县先进工作者、师德模范、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等60余人次;连续几年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教师考核评价,营造教师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懒惰的人变得勤奋,使平庸的人变得有所追求,使素质优秀的人大有作为,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有进步和提高,从而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2010年10月20日
第二篇: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各项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着力营造年轻干部成长良好氛围,努力探寻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
解放思想,树立先进的选人用人理念。要实现选人用人上的新突破,必须树立新观念。抛弃妨碍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各种陈旧观念和偏见,树立“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的观念,全面正确地看待年轻干部;树立“早压担子早成才”的观念,使年轻干部接受锻炼,尽快成长;树立“选人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耽误人才同样是过错”的观念,敏锐地发现人才,及时地起用优秀年轻干部;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坚持标准,确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考察选拔年轻干部应始终坚持以下五个标准: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二是科学文化水平高,三是组织领导能力强,四是实绩突出,五是群众公认。在实际工作中,怎样选人和选什么人对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选准用好了干部,对于凝聚民心、推动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破坏团结、影响工作。2003年我市建立了130名的乡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2005年底通过“三推三考”方式调整补充为140名,目前已有70多人被提拔为副科职(级)以上干部,提拔人数占比超过50%,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反响良好。
完善体系,构建开放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努力实现选拔方式多样化,为年轻干部大量涌现创造更多机遇。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岗交流等办法,把优秀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迄今为止,我市已公开选拔副科职以上领导干部59名,其中26名是35岁以下年轻干部,年龄最小的仅为25岁,通过进一步加大公选工作力度,及时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充实进领导班子。二是扩大民主,提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和保障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依靠广大群众荐贤举能,起用新秀。三是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促使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积极纠正干部工作中重任用、轻管理的现象,加强对年轻干部的跟踪考核和监督管理。四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为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正常的干部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下”的工作力度,下决心调整不称职、不胜任、不合格的干部,为优秀年轻干部提供更多“上”的机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组织部门应树立培养不出优秀年轻干部也是失职的观念,狠抓重点难点问题,大胆实施年轻干部培养教育新举措,努力探索年轻干部选拔任用新思路,为优秀年轻干部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条件。
第三篇:不断完善党内关爱机制的具体措施
不断完善党内关爱机制的具体措施
□曲江商品城党员一支部
建立健全以激励、关怀、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党内关爱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才能保障党内关怀服务长效机制长期有效运行。
一、强化领导,夯实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的组织保障 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党内团结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与实际行动。要充分认识建立党内关怀服务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职责,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同时,要对近些年来制定的关怀帮扶制度,开展的关怀帮扶活动进行整合清理,对适用的要继续充实完善,并认真抓好落实。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健全制度,保持党内关爱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应当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高度,着眼于全体党员的需求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做到知党员所
想、解党员所难、帮党员所需,在党内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获得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巨大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建立健全党内谈心、探访制度。广泛开展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谈心交心活动,掌握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联系、交流与互动之中,达到加强了解、沟通思想、增进团结的目的。在党员家庭闹重大纠纷时、婚丧嫁娶时、生病住院时、遇到灾祸时、职务升降时、岗位变动时、工作、生活中有重大困难以及受到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时,党组织要根据管理权限及时派人到党员家中探访,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帮助党员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疙瘩,做到既提要求又指方向,既讲政策又疏通思想,既及时提醒又鼓动士气,使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党的温暖,时刻保持先进本色。同时每年春节、元旦、“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期间,各单位要对老党员、长期患病的党员、生活比较困难的党员集中进行走访慰问。对下岗失业人员中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所在党组织每年至少走访慰问一次。走访时,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本单位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推动基层
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三、设立党内专项帮扶基金,提高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必须要有坚实的资金做后盾。但就目前情况看,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资金帮扶渠道,在实施关爱帮扶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对此,一方面,要建立专项补助制度。切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行专项补助。同时应扩大基层党费留用份额,把上缴党费多返还一些到基层组织建设中,强化基层资金帮扶力度,进一步改善资金帮扶环境;另一方面,要探索设立“党内关怀基金”。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建立多种筹资渠道,可以尝试“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民政福利补一点”等办法,把用于关怀、帮扶的资金这个蛋糕做大,以便能够对困难党员都有所关心和帮助,不至于捉襟见肘,画饼充饥。凡是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逐级申请享受救助基金,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帮助那些遭遇困难的党员尽快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的生活。
四、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党内关怀帮扶的功能性 在我们党内历来存在关怀帮扶能力薄弱的缺憾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必须加强技能培训,增
强帮扶的功能性,确保从根本上解决因帮扶能力不足造成帮扶效果欠佳且帮扶的覆盖面窄小的问题。所以,关怀与帮扶的重点不在于帮而在于扶,在授“鱼”的同时应侧重于授“渔”,这是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建立健全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思路。即便是有再多的资金开展关怀与帮助也有枯竭的一天,必须通过制定困难党员再就业培训计划,推动困难党员就业培训工程,以自身“造血”来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以困难党员自身“造血”来结束党组织的临时“输血”。
五、督导检查,激发做好关怀帮扶工作的积极性 要坚持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严格督导和测评,表彰先进,鞭策落后。
总之,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全完善为基础,以创新方式为途径,建立健全各项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时间上不断档,在空间上无空白,在效应上最大化,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困难时帮助,切实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从而不断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 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构建党内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园丁”,当我们面对这些美誉时。我在思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要的是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需要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师德修养的学习。师德为先这显而易见的,“德”在今天,已经提到了很高的角度来谈论。大家都从报道中了解到,今天的教师队伍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违背师德的人,做出了一些教师不应该做的事情。作为教师,你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要热爱你的学生。把学生当亲子来呵护,热爱教育事业,把学校当家园来守护,不要做任何有背教育规律的事情。随时铭记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诲,用你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做一个学生尊重,家长尊重,社会认可的老师。
第二、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教师要以能力为重,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老师已经不是过去的“教书匠”,只需要教学生“读书”。而是一个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强身健体,还要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古人说过“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在今天这种说法已经不太正确了,应该说成教师要有“一泉水”了。现代社会是知识的社会,全民都要终身学习,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因为我相信,“只有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为人民的教育献一份薄力。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不断发展。我的认为是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学生。在教学中没有了学生的参与,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空话,就如一个演员,如果没有观众,无论演员的表演有多精彩,到最后都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要及时了解学生所需,尊重学生,特别是今天的留守学生,弱式群体学生。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第四、要处理好教学中多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等问题,教师都要认真的思考,认真把握。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任何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体现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它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总之,新时代的老师,要具备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能力,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成长,做一钻研型,学习型的人,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为中国的教育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不断完善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机制
鲁 翔
2006年第12期 ——社会发展
宜昌城区供电公司主要担负中心城区170平方公里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和70多万市民的电力营销工作,下辖西陵、云集、伍家三个供电所。近年来,公司主动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部门工作和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双向促进和共同发展。今年,西陵、伍家社区被评为宜昌市“文明创建示范”社区,宜昌城区供电公司也被宜昌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社区共驻共建”先进单位。
建立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保障机制。公司先后与西陵区、伍家岗区政府签订“社区文明共建”协议书,把自身的业务工作纳入到社区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首先,强化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责任意识。严格遵照全国供电企业“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按规定对各岗位绩效进行严格考核;制定“电力进社区服务规范”,统一服务内容和“青年文明号”的队旗,保存活动记录、档案,确保创建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其次,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公司成立了4支爱心服务小组和社区服务队,扩大了公司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覆盖面,确保服务范围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第三,形成有效的工作载体。公司统筹策划,在社区的醒目位置设置防窃电、供电设施保护宣传标示牌,建成电力科普宣传长廊。同时,向广大社区居民广泛宣传“青年文明号”的服务承诺和服务理念,接受广大客户的监督;开展“1+1”结对服务活动,建立党团员社区服务责任区,使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第二岗位”。
建立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服务机制。参与就是服务。公司着力开展好“三个服务”:一是文化体育服务。公司邀请社区居民代表或与社区联合开展联欢、比赛等多种文体活动,充实社区居民业余生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此外,公司还帮助社区建设大量体育设施。二是家庭综合服务。公司对特困家庭开展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措施的服务。同时,进一步重点扶助确实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弱势群体。目前,社区困难家庭服务实现了“四大转向”,即服务内容由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向,服务对象由单一的群体向社区全体居民转向,服务方式由“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自强转向,服务领域由基本生活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向。三是社区公益服务。公司每年都为社区提供活动场地和资金,帮助社区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服务,扩大供电公司在社区建设中的影响力。
建立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共建机制。企业依存于社会,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必须开展共驻共建。公司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共建。一是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在公司党组领导下积极融入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通过创新共驻共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及引导自治三种机制,形成企业与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二是平等参与社区互惠合作。做好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关键在于建立互惠机制。创建工作中,公司为社区提供资源、履行共驻共建责任,社区承担供电企业部分后勤保障工作,主动协调供电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积极为供电企业排忧解难。三是选准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的载体。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载体,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公司通过成立“市民学校”等形式,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以自身建设为载体,努力把供电企业岗位的优质服务向社区延伸,推动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以城网建设和经营为载体,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协调,主动融入整个社区建设之中,努力为社区发展服务。■
(作者系宜昌城区供电公司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