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

时间:2019-05-13 12:3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

第一篇: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

强化环境整治 保护良好生态 全力打造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家园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XX县是全省典型的集山区、边区、老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又是浙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XX人民的“大水缸”。近年来,XX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龙头,以打造“最优人居环境、最美生态家园”为载体,以加强村庄整治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珊溪库区周边环境整治,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推进生态型产业发展,努力走具有山区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建成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新社区3个和市级整治村182个。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乡村整治建设有序展开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区域、城乡发展,以专项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村庄整治建设水平。

1.立足区域定位,科学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省市对于XX区域功能定位要求,以生态功能区为依据、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总量控制为手段,编制了《XX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1 等区域,明确各区域的生态保护目标、污染总量控制和产业进入要求,其中将珊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功能区等4大区域划入禁止准入区,将XX西北飞云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区等5大区域划入限制准入区,这两大类区域占全县陆域面积的96.06%,为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提供了依据。

2.立足城乡统筹,精心编制县域总体规划。着眼于城乡发展布局调整,完成《XX县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形成“一主一次,两轴四片”的城乡空间发展结构,明确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显特色等要求,以构筑中心镇、中心村为平台,着重抓好各个层次规划修编,共完成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城乡给排水专项规划等规划100多个,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发展方向及农村环境整治重点。

3.立足村庄特色,认真修编村庄规划。委托省环科院编制《XX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大对村庄规划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力度。坚持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根据区域位置、创建基础和经济条件等实际,充分考虑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的需求,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完成121个村庄规划修编,指导村庄在整治建设中实现富民强村。

二、坚持统筹发展,美丽生态家园展露雏形

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下大力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游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1.突出以生态乡镇创建为载体优生态。坚持把省级生态县创建作为2009年重中之重工作,整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库区环境整治等资源,同时县财政对列入省市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的分别补助40万元和20万元,全力推进生态乡镇创建。目前,全县累计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29个、市级生态村71个。

2.突出以人口重新分布为龙头抓统筹。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中县城、1/3左右人口集聚中心村镇”的思路,科学引导35万山区人口再分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切实提升农民外出创业就业能力,仅去年全县就完成各类农民技能培训1.1万人、获证率86%,获证后转移就业8975人。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小乡大镇”战略,有序实施司前“一镇带三乡”等中心镇培育工程,峰门乡、黄桥乡整乡搬迁工程进度加快。同时,大力加强中心村建设,加快偏远乡村群众下山脱贫步伐,目前累计建成下山移民点(小区)272个,下山搬迁1.7万户、7万多人。

3.突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功能。对照争创省级生态县要求,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推进7个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力争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同时,把村庄整治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问题解决等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卫生、文 3 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完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

4.突出以生态产业培育为方向促民富。我们既通过村庄整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为农民创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做到既“美村”又“富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4万亩、林产品基地19.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5.7%,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42个,生态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新58省道沿线及重点景区周边,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农家乐”,以点带面拓宽乡村旅游创业路子,全县累计建成特色农家乐78家。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共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222人,发展来料加工点221个,带动全县近2万人“在家就业”,2008年累计实现加工产值5.6亿元、加工收入8414万元。

三、坚持联动整治,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突出区域重点,全力推进珊溪水库库区、生态源头地区的农村环境整治,联动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打造最优人居环境。

1.联动推进库周环境整治。严格实施《XX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管理,全县三大水系地面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划定的功能区要求,各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大力推进珊溪水库库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率达到100%;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4 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为载体,累计建成珊溪库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整治项目113个。

2.联动推进连线成片整治。针对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大力实施清洁家园行动计划,突出抓以改水、改路、改厕,清垃圾、清溪流、清破旧房,净化、绿化、亮化为重点的“三改、三清、三化”工程。坚持把实施村庄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载体,分别在岭北、松洋、仙稔等乡镇全面实施,确保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洁净一片”。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01个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71.5%。

3.联动推进特色村庄培育。坚持把“富民美村、生产发展”贯穿于村庄整治始终,结合当地旅游开发、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内容,努力建设发展功能较完善的特色村庄。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泗溪镇以廊桥为主题,在整治中创建“廊桥文化特色村”;九峰乡挖掘红军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创建“红色旅游特色村”;岭北乡村尾村依托当地的千年古道、古廊桥等“五古”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村”。

四、坚持常抓不懈,长效管理机制日益健全

加快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持以目标管理为龙头,发动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

1.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全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年度目标管 5 理重要内容,由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进行目标管理,再由各乡镇对村级进行目标管理,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年初订目标、年中抓督查、年终强考核的工作要求,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加强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全程监管。强化目标考核结果运用,乡镇目标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相挂钩,村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结果与扶持村的资金、项目、政策和村干部报酬补贴、政治待遇相挂钩。

2.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抓好环境卫生管理。针对巩固整治建设成果困难的共性问题,我们把集中性整治建设与长效性管理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县财政每年安排配套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坚持把中心集镇环卫管理、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相结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理”,并加大片区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逐步向片区集中处理过渡。引导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村干部分片包户联系制度,强化村民对环境卫生管理的义务和责任,探索建立“思想教育、村规民约、市场机制”三位一体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3.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凝聚整治建设合力。由于欠发达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弱,我们按照“整合力量、统一协调、集中共建”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实行捆绑管理使用、综合配套投入,形成多渠道村庄整治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广泛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积极引导外出创业人士参与村庄整治,切实 6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仅2008年农民个人累计义务投工2.97万天、出资554万元。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建成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7所,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普及率96%。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屏障、生态经济、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把XX建设成为“浙江的生态明珠,XX大都市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备注:(联系人:包伟平联系电话0577-67597031)

第二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在台州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下,温岭市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村庄整治建设的新成效,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概括起来,前一阶段温岭市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利用农村住房改造的大好时机,加快农民住宅改造进程。各镇、街道把农民建房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国土、建设、农办等职能部门开辟“绿色通道”,最大程度简化审批程序,全程做好各项服务,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制定《农民住房改造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个人建房用地管理规定》和《农民建房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意见》,规范农民建房工作。为了努力实现村庄面貌改变,在农民建房工作中,温岭市十分重视示范引导,提供“菜单式”建房模式,推行“多样化”建筑样式,目前已建成41个典型示范村,设计出台了两套农民建房参考图集,共70余种建筑样式,供温岭市各村借鉴推广,农民建房工作眼下正在整片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2.发挥成片连线的典型示范效应,由整村整治到整镇整治。今年启动了城南镇岙环片和湖漫水库库区等区域“成片”村庄整治,同时选择了村庄整治面相对较高的城西街道和革命老区坞根镇等实施“整镇整治”,基本实现了“整一村带一线,整一村连一片”的推进格局。通过对沿河沿路村庄的全面整治,可以巩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成效,形成了点线面联动、公共服务整合、基础设施共享的村庄整治新格局。温岭市党政领导和部门都结对联系一个示范村和一个后进村,认真落实各项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倡导村企结对创建活动,营造村庄整治的良好氛围。

3.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开展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出台了《关于城乡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计划用两个三年时间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全面覆盖,今年计划完成4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设立了专项资金,对非城镇覆盖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受益农户覆盖率达90%。2008年投资额突破了2000万,今年将突破4000万。根据村庄的特点,邀请专家设计了不同的实施方案。二是完善环卫一体化建设。从2008年开始,年均投入800多万元对全市855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日日清”管理,通过加强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完善奖惩、督查机制,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实现长效管理。到2008年底,温岭除海岛、偏远山区的行政村外,所有行政村实现村内垃圾“日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三是突出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编制温岭市供水规划和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完成长潭饮水温岭配水工程,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结合温岭的现状,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多项试点工作,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1.宅基地换农房。坚持农村宅基地的集体权属不变、住宅用途不变、农民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即将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相应机制,通过旧村改造式置换、替代建房式置换、公寓集聚式置换方式,既实现盘活农村宅基地、推动土地复垦和旧村改造的目的,也避免了重复拆建的资源浪费。

2.两规

3.农村住房建设贷款。温岭农村合作银行目前正在城西街道螺屿村开展这项贷款业务试点工作,并出台了农村住房建设贷款管理办法,向在旧村改造、农民建房、农民安置房、农村住房改造等方面用于改善住房条件的个人发放贷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建房的燃眉之急。下一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继续探索农民建房融资机制,尝试建立金融机构农民建房宅基地抵押贷款制度,缓解农民建房的资金难题。

4.政策保障。政策支持是推进农民建房工作的重要保障,温岭市十分重视政策创新和政策整合,通过调整审批政策、优化奖补政策、强化考核政策,制定了大量优农惠农的政策。今年,温岭市仅“菜单式”项目的补助资金预算就达到了2000万元,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财政补助资金预算近1亿元。给予示范村40-60万元、达标村20-40万元的奖励政策。

村庄整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温岭市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发展,整体推进村镇整治,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2010.8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暨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0年8月26日)

赵洪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切实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会议期间,大家参观了宁波市村庄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现场,有关市县和单位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

今年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第8年和全面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第2年。近年来,我们根据农民群众对改善农村民生的紧迫要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开展农房改造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思想认识,出台政策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

(一)农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从我省防灾减灾和改善农村民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推进“强塘固房”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统一到保增长、促民生之中,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分类指导推进,切实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度。2009年,全省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项目1530个,改造建设农村住房31.8万户,其中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万多户,缓解了多年来农村“建房难”问题,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

(二)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我们以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作为重点,按照“点面结合、整镇推进,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思路,强力推进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建设。各地开展了建设“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幸福乡村”、“生态家园”等行动,动员群众投身农村环境整治和美好家园建设。到2009年底,全省开展村庄整治的行政村已占行政村总数的60%,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占83%;已进行村庄整治的行政村中,开展污水治理的农户占68%,完成卫生厕所改造的农户占92%,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农村人口集聚不断推进。我们按照“发展中心村、控制一般村、搬迁高山村和萎缩空心村”的要求,把培育中心村作为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重点,通过村庄撤并、异地搬迁、集体土地置换、宅基地互换、土地综合整治等途径,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有效地提高了建设用地的节约利用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嘉兴市今年以来已集聚10513户,其中集聚到新市镇7516户、中心村2997户,拆迁房屋占地11309亩,复垦建设用地4382亩。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县基本完成了中心村布局规划,一大批中心村已成为农村人口的重要集聚点。全省11个市和三分之二的县(市)出台了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心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农村新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农村投资消费不断扩大。我们坚持把扩大农村内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作为扩大农村内需的重点,有效地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内需的拉动为我省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出了重要贡献。8年来,各级财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各方投入村庄整治建设的资金达到900亿元以上。去年,全省投入农房改造建设资金630多亿元。

(五)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我们注重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促进硬件与软件的齐头并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农村宅基地产权登记取得阶段性进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宅基地异地流转和整理复垦等改革稳妥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推进,“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等农户授信小额信贷普遍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设资金互助社等改革扎实推进,林权、滩涂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抵押贷款试点等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县市建立了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

(六)“三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开展,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抓“三农”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起到了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作用,形成了党委、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建设格局。特别是省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时充分考虑“三农”发展,在安排项目、投入资金时自觉向农村倾斜。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工程建设的认知度逐年提高,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高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仍任重道远,还有一些体制制约和薄弱环节需要研究解决。一是人口布局散、自然村落多、村庄规模小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住宅用地浪费多、公共服务效率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二是农村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进,村庄撤并、人口集聚的体制制约仍比较突出。三是农村公共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全面认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按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有机统一起来,将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全体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进一步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的总导向,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城乡联动,既要从污染源头上加强治理,又要从生态源头上加强保护。我省人地关系紧张,改革开放以来走了一条特殊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应把农村作为重点。建设美丽乡村是我省在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也应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些年来,安吉等地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建设新农村与建设生态文明高度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这些地方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重要内容和导向。

(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发展的不断融合,农民群众对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的要求,已经从过去希望有宽敞的个人住房、洁净的村庄环境提升为希望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中,既要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以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共享程度,又要开展连线成片整治,以整体提高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同时,随着村庄整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今后需要整治建设的村庄中,山区村庄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山区村庄的整治更加需要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而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规模小的村庄则应整体搬迁。建设美丽乡村,既是对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也是为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明确导向。其目的就在于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水平,拓展村庄整治建设的内涵和领域,以更加美好的愿望、更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更为切实有力的举措,来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任务。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一方面,我省是资源小省,土地、水资源等制约日益明显,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警戒线和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区域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总体上还较为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较为严重,一些地方工业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整治,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这种状况如果不加快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是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要素,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有利于兼顾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形成公平公正和开放互通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些年来,我省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特别是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建设美丽乡村既需要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倾斜配置,也需要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加快集聚。这就要求我们把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途径,把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加快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小城市和中心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规划建设和人口布局的新格局,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城乡公共服务全面共享的新体制。

三、以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为抓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为抓手,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农村区域倾斜配置机制和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有序集聚机制,一手抓连线成片整治建设,一手抓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着力打造“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推进中心村中心镇建设,努力彰显规划科学布局美。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是当今农村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而中心村中心镇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把促进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作为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战略重点。一是完善村镇布局规划。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布局规划,明确县市域中心镇中心村的数量与定点。抓住县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机遇,搞好村镇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推进土地整理置换。这是优化村镇布局和促进人口集聚的有效机制。要把土地整治试点与中心村中心镇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先复垦后使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整理复垦后的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需要。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宅基地调整、互换和跨村跨乡镇建房,通过货币补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加快农村人口集聚。三是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以优化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为基本导向,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为基本载体,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集聚,力争到2012年全省建成1200个左右中心村。采取农房建设空间管制、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撤并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到中心村中心镇集中建房购房。全面提升中心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培育200个左右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实力强和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省政府将就此出台专门的政策。四是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把中心村中心镇作为推进农房改造建设的主要载体,统筹实施镇域住房改造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民建房水平,结合中心村中心镇培育、自然村撤并、异地搬迁和小城镇建设等,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强化建房监管服务,注重农村建筑与浙江元素、当地文化、自然生态的和谐,鼓励农民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修材料和新型能源,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优化完善村庄规划和农房建筑设计,加强农房改造建设质量安全监理,防止和杜绝“豆腐渣”工程。五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导向,推进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放心购物、幼儿教育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

(二)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努力彰显村容整洁环境美。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打造优美环境。要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的要求,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为重点,在继续推进村庄整治扩面的同时,把力气更多地用在全面提升整治建设水平上。一是全面完成预定目标。第二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使我省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全面改观。各地要按照这一部署,切实加大整治推进力度。今年要按照确保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村庄覆盖面、群众受益面“四到位”的要求,全面完成3000个村庄“五大项目”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二是着力推进连片整治。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编制区域一体化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加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综合整治力度,提高整乡整镇的整治比例,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三是扎实推进分类整治。按照“重点培育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和合理整治撤并村”的要求,深入推进村庄分类整治。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尚未整治的村庄,要根据其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集体经济实力,开展分类整治,对那些处于萎缩状态的偏远小村不宜再去整治,而应引导其异地搬迁重建,相关的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可用到重建地的相应项目上来。四是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和景观面貌,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效果好的森林村庄。五是加快建设公共设施。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公交、电力、通信、供水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各地要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反映的农村公共设施运行中管理难、负担重等问题,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的筹资运行机制,确保村庄整治成果得以持续,真正让群众长期受益。

(三)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努力彰显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要把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与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可以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又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要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以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农村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加快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三是大力打造农民创业就业平台。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促进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乡镇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四是大力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把中心村中心镇建设、村庄整治建设与发展村级集体物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宅基地整理复垦带来的收益,规划建设一批集体物业,为村级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生活的问题。应当说,目前全省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明显,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动员全省各方面的力量,在保持原有帮扶政策措施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认真研究新一轮帮扶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当前,要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若干重点欠发达县实施特别扶持。对此,省委、省政府已作专题研究,还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希望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把省里的帮扶项目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着力推动特色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城乡人口布局加快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改善、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快建设,构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

(四)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彰显乡风文明素质美。生态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育生态文化。要把建设农村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树立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一是全面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增强生态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切实保护特色文化村。目前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村落大多是生态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既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建筑文化,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要把保护利用特色文化村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同时,要提炼特色文化村的生态文化,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吸收和弘扬生态文化。三是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文明清洁户示范评选等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使用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消费。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生态文化设施建设,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四是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在继续深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围绕全面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四、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

从这些年实践来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一靠农民自愿自觉、发挥主体作用;二靠党政加强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应当说,农民群众对这方面建设是衷心拥护和热情欢迎的,这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毕竟是一项公共工程,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热情和干劲,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做到工作力度不降、政策扶持不减、党政领导加强。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的领域更广,工作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也更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把这项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着力加以推进。要继续发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把各地各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的生态县建设、生态乡村创建、中心村中心镇培育、异地搬迁、“强塘固房”等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工作上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在县一级进行整合、统筹使用。要切实强化考评激励,把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全省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范围。

(二)切实强化综合协调。部门合作共建、社会共同参与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优势和特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继续保持这一特色和优势。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切实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力度,推进部门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那里”。要在政策上扶持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大力激励村庄和宅基地整理复垦。要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规费。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增强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合力。

(三)切实推进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积极推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借鉴嘉兴“两分两换”的经验,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宅基地跨村跨镇置换、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实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要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引导农民在保留土地承包、山林承包、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集体经济权益的同时,将户籍迁移至居住地,享有与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加快扩大“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地域覆盖和人群覆盖,鼓励地方政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构建融资平台。要积极探索农村新社区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多个行政村集聚的农村新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要高度重视村庄合并后村级集体资产的有机融合,建立产权界定清晰、股权量化合理、经营机制灵活、资产保值增值的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

(四)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欠发达地区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对象。要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加大省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态敏感地区的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增强市县特别是欠发达市县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市县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总体水平。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同志们,进一步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造福千万农民、惠及全省人民的伟大事业。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对“三农”事业、农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把我省广大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

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

发展“一村一品”即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发展“一村一品”,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陕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陕西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精神,现制定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如下:

一、我省“一村一品”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一村一品”发展初显成效。

1优势产业区域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蚕桑、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

2一批典型脱颖而出。据各地调查统计,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类670多个,畜牧业类300多个,加工、手工艺、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类50多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3知名品牌不断涌现。渭北苹果、临潼石榴、阎良甜瓜、周至猕猴桃、宝鸡线辣椒、兴平大蒜、韩城和凤县花椒、蒲城酥梨、大荔冬枣、岐山臊子面、陕北马铃薯、陕北红枣、大明绿豆、甘泉豆腐干、汉水莲藕、西乡午子仙毫、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兰、商洛核桃、镇安板栗、秦川肉牛、榆林白绒山羊、户县农民画、富平石材、千阳刺绣、凤翔草编泥塑、杨陵锣鼓等产品闻名中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4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围绕渭北苹果产业开发,果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外。关中奶畜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带动了一大批乳品加工企业的崛起。陕南中药材基地的形成,加快了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步伐。据统计,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950多个,农业农村经济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领域不断扩张,在部分地区形成了跨区域、规模化、集群式的发展局面,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小,对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不强。二是生产的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农产品深加工和多层次增值能力不足。

三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就是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引导农民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实现传统小农户生产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互助合作,走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实现适度规模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农村经济转变,开拓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充分挖掘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潜力,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推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三)千村示范的目标、任务。

以行政村为单元,依据目前产业基础,在申报复核基础上,选择发展“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1000个村,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争取到2010年,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深度实现新的突破;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来源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

高,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四)万村推进的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带动全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围绕示范村,全省确定10000个村,推广千村示范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到2015年,达到示范村标准,使千村模式覆盖全省行政村40%以上,较大幅度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五)科学选择示范村和推进村。

选择示范村(推进村),要坚持“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自下而上、自愿申报,要与各级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相结合。示范村(推进村)既可以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申报,也可以由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示范村申报的基本条件是:目前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70%以上、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有特色产业基础,有创业型带头人,有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规划或实施方案。有关申请报告应分别经乡镇政府和县级农业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察,最后由省农业厅确定并通报省级有关部门。推进村的选择应与示范村在区域上相邻近、产业上相匹配,以利于较快形成区域产业规模优势,具体由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各地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名单于2007年3月底前报省农业厅备案。

示范村(推进村)选择主导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意愿,发挥地方资源和人才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全方位、多层次、长链条发展。当前应突出做强优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果、畜、蔬菜产业,着力开发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开拓旅游、文化、民间手工艺等非农产业。

三、努力构建现代化、全方位的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服务格局

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适应“一村一品”发展需求的现代化、全方位的服务格局,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走上“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发展“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体系。

以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一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鼓励科研、教学和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研发合力。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交流。二要按照“便捷、易行、实

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坚持点面结合,将推广示范应用新品种、建立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点等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优先向示范村(推进村)延伸。扶持示范村(推进村)引进良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农民个人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场,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制订“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示范村(推进村)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品和禁、限用品的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增强“一村一品”的持续发展能力。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引导示范村(推进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五要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在示范村(推进村)建立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终端,为农业科技支撑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发展“一村一品”的市场信息体系。

继续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工程,积极推进电子农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优先在示范村(推进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终端,为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利用各种展会宣传名牌产品。扶持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整顿交易秩序,净化交易环境。在“一村一品”发展重点区域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经营领域,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施范围。

(三)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一是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足于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辐射的范围,把规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放在突出位置,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二是强化培训,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骨干队伍,深入到示范村(推进村),帮助建设专业合作社,并指导其规范运行,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各项制度,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四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联结,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龙头带基地,基地和协会联农户,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四)健全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

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依托省内大专院校、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各级农民培训中心,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农民进行整体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驻村指导员、农民技术骨干和领导班子的培训,不断提高带动能力。继续推进“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推行培训项目招标、电子信息化管理和试行“培训代金劵”制度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五)建立发展“一村一品”的投入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全省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优先将示范村(推进村)列入小额信贷示范村。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稳妥地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级财政从2007年起,都应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等方面。对于确定的示范村,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县级政府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解决好示范村(推进村)在通村公路、人畜引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四、创造全社会广泛参与“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全省各级政府要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的重大意义,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成立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资金、项目、人才等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市、县、乡政府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要帮助示范村(推进村)制订详细的实施规划或方案,县乡政府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纳入县域经济考核内容,加强日常监测和管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农民家庭经营情况的专门监测,做到“一村一账”。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发展 “一村一品”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强大合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倡导全省各级机关、事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鼓励、引导大专院校、城市社区以各种方式为发展 “一村一品”做贡献。

(三)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营造发展“一村一品”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工具,切实加大对“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的宣传力度,为“一村一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开展“一村一品”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五篇:肖家乡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

肖家乡“千村示范、万村提升”

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

年初以来,我乡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示范村建设总结表彰暨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动员大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四城”联创和撤县建市工作目标,始终把推进示范村建设作为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来抓,工作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逐步到位,分批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把示范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屯卫生管理,使我乡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示范村建设工作,把其作为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专门成立了肖家乡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里召开全县示范村建设工作会议后,乡党委立即召开了党委会,传达了县委领导讲话精神和全县示范村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文件汇编中的相关文件,并成立了肖家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乡长王唯同志,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杨振国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四位副职领导担任;成员由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妇联主席、各站办所负 1

责人、乡建助理、环保助理、各村支部书记担任。具体负责全乡村屯建设发展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定期研究部署任务,解决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拆迁、建设资金拔付与筹措、工程管理等一些实际问题,确保了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确立了建设“现代农业大乡、畜牧业强乡、民营经济特色乡”的发展方针。通过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配置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示范村发展步伐,加强城乡管理,稳步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是实行了目标管理。示范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加强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村屯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把涉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量化细化,分段包干,责任到人,定期考核,奖罚公开。并且严格落实了县委徐书记的晨检制度,成立了肖家乡晨检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并和相关人员一起检查,做到了坚持定期检查,跟踪管理,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加强城市建设的监管力度,又成立了肖家乡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为了加强对违反城市建设工作管理的个别群众进行有效管理,我们还研究制定了《肖家乡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及《肖家乡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有利的推进了我乡农村示范村建设进程。

二、搞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为促使我乡示范村工作深入开展,乡党委、政府从解决

群众思想,提高群众认识入手,集中人力、财力,采取多种形式对我乡示范村建设工作进行深入、广泛宣传。一是乡里成立了宣传示范村建设的工作小组,专门对此项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主要是通过对村民培训、散发传单标语和出版报的形式在全乡展开舆论宣传活动,全面宣传报道县委创建“四城”工作及扶余撤县建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肖家乡在这次撤县建市中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为城建做贡献,肖家面貌换新颜”、“建设新肖家,受益你我他”等宣传口号,从而积及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全乡示范村建设中来。二是组织了乡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乡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到县内的弓朋子镇广发村、新万发镇新农村及沿海地区参观考察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汲取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开阔眼界,丰富发展小城镇的跳跃性思维。三是乡里还对各村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全乡群众为示范村建设出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宣传政策,积极引导,激发了大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全年实施计划的落实,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突出工作重点,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

乡党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县示范村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议精神,狠抓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全乡“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整治村屯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了有效落实县委、县政府下发的《扶余县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们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村屯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大会战,以乡政府所在地和2010年县里确定的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整治重点,对全乡的30个村的村屯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全乡共清扫村屯街路105条,清理排水沟2万延长米,清除垃圾点110处,拆除私搭乱建院墙、违章建筑24处,从屯内移出柴草垛104个。同时各村都建立了临时垃圾点,并有专人进行清理。在抓卫生环境整治的同时,也重点抓了村屯主街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全乡在原有硬化的53公理村路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8个村近60公理水泥(砖)路,现已全部完工,全乡总硬化里程达到113公里,30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在完成去年9个村新农村绿化点补植任务的同时,又完成了5个村的绿化美化任务。现已绿化街路40条,栽埴护屯林20条,栽植松树、垂榆等风景树11000棵,杨树近10万棵。全乡实现亮化的主街路达到了36条,共安装路灯411盏,全乡现已有11个村主街路实现了亮化。乡政府所在地的新华村五条主街路全都实现了硬化、美化、绿化、亮化,新农村建设也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二是抓好社区建设,加快引领新农村建设步伐。为了把全乡示范村建设推向深入,乡里把示范村的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全乡示范村建设的切入点,今年,我乡确定两个省级示范村为

王家村、白面铺村,四个县级示范村即上河湾、北井、新华、十二号村,乡里突出重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了示范村社区建设步伐,王家村、白面铺村积极争取上级的建设资金132万元,为村屯巷路铺设水泥砖路。在建设过程中群众主动出工出劳,现两个村总计8.5公里巷路已建设完毕。新华村也投资20万元完成社区0.5公里水泥路。北井村集体投资37万元,进行多功能社区建设,王家、十二号村投资10万元用于社区。这几个村又投资7万元,栽植1150棵风景树绿化街路。北井村又投资5万元新安装路灯29盏,加上其它各项投资,各示范村总投资计494万元。真正起到了以点带面,示范推动作用,使全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是加快旧房改造,推进新式农居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趋高标准,为了推进农村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乡里按照乡村建设规划,加快泥草房、旧房改造步伐,并落实第三批泥草房改造户301户。截止到目前为止,共建新式民居269户。改造室内卫生间185个,完成沼气池建设任务466个。新建民居严格审批手续,实行个人申请集中审批,并统一要求室内要有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渗水井等新式农居必须具备的设施。乡里通过加快新式民居建设,真正实现了改变村容村貌,大力推进了乡村建设步伐。

四是严格管理,树立良好的村屯形象。村屯建设的好坏,三分建七分管,只有把示范村管理好,才能带动全乡其他村的发展,我们在督促好全乡各村加强管理的同时,主要很抓乡政府所在地新华村的管理,乡里成立了城市监管大队、卫生保洁大队,并对城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增强他们做好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奖惩责任制,督促村干部对村屯进行有效管理。2010年确定的五个示范村的村屯管理都各具特色,在全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我乡示范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各村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不高;乡村财力匮乏,彻底改变村容要貌还需要时间,这些问题我们将边落实,边总结,边改进,使我乡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还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三是抓住机遇努力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四是继续搞好社区建设。

下载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典型交流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范文]

    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时政新闻新华网2018-04-24 15:47分享 149评论 收藏 自动播放开关 自动播放习近平推动的美丽中国实践 03:49 原标题: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浙江省“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

    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实施方案

    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实施方案一、工作任务2021年,全面启动“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镇三年创建行动,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镇争先创优活动,学习甘......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工作典型材料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工作典型材料 为了大地春常在——XX 作为全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18个县之一,近年来,XX县抢抓国家、省土地整治政策机遇,扭住保发展、保红线“双......

    “谈示范,创建典型”座谈会交流汇报材料

    放射科在xxxxx卫生院来说是一个小科室,如果放在住院部三大科室、门诊部其他九个科室来讲,尤如苍海一粒。放射科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岗,是向全院各科学习了各种符合我们科学发展观......

    典型交流材料格式

    ****(题目:小二号,宋体,加黑) ****党委(单位:小三号,楷体)………………………………………………………………………………………………………………………………………………………......

    在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市委副书记)

    在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现场会,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改貌工程(已处理回原)

    中共施甸县委施甸县人民政府 关于百村示范千村建设万户改貌工程的 实施意见 (2008年4月 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