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典型案例“拒绝签字案引发的思考”(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2:0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质监典型案例“拒绝签字案引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质监典型案例“拒绝签字案引发的思考”》。

第一篇:质监典型案例“拒绝签字案引发的思考”

一起拒绝签字案引发的思考

(■文/洪道俊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近期,某县质监局接到王某口头举报,称其在某装饰城杨某处购买的4套“花梨木”实木门涉嫌假冒,并提供了杨某开具的收款发票,其项目一栏内容为“3027花梨木实木门”。受理投诉后,该局执法人员在王某的配合下对其家中安装的实木门进行初查发现,确实安装了4套相同颜色、相同款式的实木门,而且木门标牌标注为“3027花梨木实木门”,与投诉内容相符。在初查的基础上,执法人员依法向杨某经营场所(也是其住所)送达了《质量技术监督通知书》,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配合该局对王某投诉产品进行确认并抽样取证。杨某当时不在经营场所,其营业员拒绝签字。现场检查、抽样取证时,杨某没有按照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抽样取证现场。执法人员只好在王某的配合下,依法对其家中安装的实木门剩余的7块木料进行了随机抽样。后经国家法定检验机构检测:木质为古夷苏木。据查,花梨木门比古夷苏木门价格要高1.5倍。

其后,执法人员向杨某经营场所送达了《检验报告》,送达时业主杨某不在营业场所,营业员虽在现场但仍拒绝签字,由两名执法人员在送达回证上注明了情况,并将《检验报告》留置在杨某的经营场所。为了便于进一步调查,执法人员向杨某经营场所的管理机构某装饰城送达了《检验报告》及要求协助告知杨某配合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通知书》,该装饰城负责人拒绝签收。两名执法人员只好把送达文书留置在该负责人办公室,并在送达回证上记明了情况。此后,杨某一直未按通知要求配合调查,也未在规定期限内对检验结果提出任何异议。案件办理过程中,执法人员虽多次到杨某经营场所,杨某均避而不见,不接受调查,以致本案对杨某的调查笔录不能制作完成,而仅有对王某的调查笔录。

此案能否处罚,如何定性处罚问题在执法人员中间产生了分歧。

(一)能否处罚。一种意见是不能处罚。理由:一是现场抽样取证时杨某不在现场,没有杨某签字的现场笔录和抽样取证单缺乏证据效力;二是执法人员送达执法文书和《检验报告》时杨某不在现场,且送达回证上既没有营业员的签字也没有见证人签字,作为业主的杨某可以说毫不知情,不能视为送达;三是对当事人的调查笔录对案件起着重要作用,是案件定性和实施处罚的重要证据。本案没有对杨某的调查笔录,就对其处罚不符合法律程序,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不能处罚。第二种意见是能处罚。理由:一是杨某无正当理由拒绝到现场是杨某自己的责任,不影响现场勘验工作的正常进行。显然,这份没有杨某签字的现场检查笔录和抽样取证单仍然具有证据效力;二是即使没有见证人签字,只要执法人员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三是本案有执法人员依法取得的销售凭证、现场笔录、《检验报告》和对王某的调查笔录等现有证据,与杨某违法事实之间存在客观必然联系,足以证明杨某违法事实的成立。证据确凿充分,没有对杨某的调查笔录,同样可以处罚。

(二)如何定性。一种意见认为:将古夷苏木称之为花梨木是整个木材交易及木制品行业的“通病”,是一个俗称。当事人只是按照行业惯例进行标注,最多也只是标注不规范。而且当事人销售这种木门不一定是故意行为,进货时也不知道是假货,也是受害者,因此不能按以假充真定性处罚。第二种意见认为:该批实木门标牌上标注是花梨木,出具给王某的收款发票也标明是花梨木,与国家法定检验机构检测结果:“判定为古夷苏木”不相符。因两种木料之间存在本质差别,属于《产品质量法》中的以甲产品冒充乙产品的以假充真行为,所以应定性为以假充真。

评 析

针对能否处罚的问题,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能够处罚。理由有三,其一,《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现场勘验检查,应当通知行政相对人到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承办人员在笔录中记明情况,不影响勘验检查的进行”。就本案来讲,执法人员已对杨某发出通知,杨某没有按照通知要求到现场配合检查和抽样取证,属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不影响现场勘验检查的进行。因此,没有杨某签字的现场检查笔录和抽样取证单仍然是合法证据。其二,《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送达技术监督执法文书,一般采用直接送达,受送达人拒收的,可以留置送达”。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十二条规定:“受送达人拒绝接的受诉讼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意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者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鉴于杨某避而不见,营业员、管理部门负责人又拒绝签字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的处理意见执行。而且,送达是一种强制性的送达,是执法行为的一部分,不以受送达人的意志而改变。在本案中,两名质监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办案程序送达执法文书,符合法律规定,其送达的法律文书应视为有效送达。其三,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也间接确立了零口供的处置原则。按照宽于刑事,严于民事的行政执法办案原则,本案只要证据确凿,即使没有对杨某的调查笔录,也不影响行政处罚的进行。另外,法律规范中也规定是“充分证据”,这就意味着那些对行政处罚具有核心价值的证据非常重要。在本案中,销售发票和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便是一种核心类证据。因为这两个证据与违法事实之间存在着最密切的关联,具有直接的证明力。从本案取得的现有证据来看,证据环环相扣,相互印证,形成有关联性、客观性、公正性的证据链,足以证明杨某销售以假充真行为的事实存在。因此,因没有对杨某的调查笔录不能处罚的理由值得商榷。

针对如何定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定性为以假充真。2000年8月1日实施的《红木》国家标准,对何谓花梨木进行了界定,只有豆科紫檀属的7个树种可以称为花梨木这一专有名称。古夷苏木与花梨木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旦明示这一专有名称,就属于以古夷苏木冒充花梨木。而且,《产品质量法》实行产品质量行政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或称为严格责任,不要求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主观上具有一定的故意或者过失。再者,两种木门之间价格悬殊达1.5倍,更说明杨某在销售时明知该木门是古夷苏木而非花梨木,是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过错。

在一线执法实践中,当事人拒绝签字或避而不见、见证人不愿意出面作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往往也是使案件变得复杂多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执法人员一定要严格办案程序,提高证据意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取证方式,广泛依法调取相关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才能保证案件办理的顺利进行。(来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第二篇:学会拒绝案例及思考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学会拒绝》案例及思考

[背景介绍]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在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发展学习的主动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整体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体系,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学生品德培养教学要寻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基础,师生互动为纽带的学习方式。把教与学的过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主动交往过程,使学生在主动交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主要是以一方灌输另一方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连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不符合当前教学的需要,也违背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弄懂概念、掌握方法、熟练技巧”的教学方式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也同样留给大家的是付出与得到的极不相称,学生个体创造性受压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显思想品德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

[案例描述]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八课“学会拒绝”主要内容分为身边的诱惑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全课以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发展学生抵御不良诱惑为主题。教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着种种诱惑,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鼓起勇气和信心,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本案例教学以主动体验──合作学习──课后实践为主线,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价值观。

准备活动主题:了解诱惑,发现问题。(培养探究动机)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午休时间同学生们闲谈。由日常生活、家庭作业谈到中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许多诱惑。“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这一话题同学们十分感兴趣,一下子都围拢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发现很少有同学去这样做。于是我就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

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中,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许多东西和事情诱惑着自己。想一想,面对如此多的诱惑,有哪些抵制诱惑的方法?

在图中写上自己所受到的诱惑,并完成空格。

我最能成功抵制的是诱惑(),我是这样抵制的:

我觉得较能抵制的是诱惑(),其抵制方法是:

诱惑()是我觉得最难抵制的,抵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我最崇拜的人物是:他是这样抵制诱惑的:

环节点析: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使教师了解学生现状,有序可循、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也把新课程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特点进一步挖掘,使之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在教材学习上进行“超前学习”,避免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滞后性”和反应的“迟缓性”。由于任务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学生能认真去回顾、观察、思考自己,寻找成功人士抵制诱惑的方法,又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求知,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求。教学活动主题:解析诱惑,学会拒绝。(进行探究交流)

第二天,我把同学们交上来的调查表进行了归类。他们面对着的诱惑真是形形色色,我把它们按普遍性的多少进行了分类: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爱吃零食、上课讲话、抄袭作业„„。开始上课后,我把全班学生按照面对的诱惑不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还根据每个小组面对诱惑不同的特点,给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情景及问题,深入交流讨论,讨论结果大家分享。

如:“上课讲话”这一组设计的情景问题是,课堂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甲和乙俩同桌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老师和同学暗示他们,请停止。可过了一会儿,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并且说:“我们知道上课讲

话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不是有意的,可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我们该怎么办?”小组讨论:(1)甲和乙同学为什么管不住自己?(2)怎样才能让他们管得住自己?;“抄袭作业”这一组设计的是,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眼看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人了,他有些着急,同桌的作业本就放在桌子上。如果面对以上诱惑,你会怎么办?你又如何说服对方?“看电视”小组设计的是,晚上有精彩的动画片和球赛直播,播映时间到了但家庭作业还没做完。你是如何选择的?是不是愿意放弃观看球赛?„„

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朱强:我以前最经不起网络游戏的诱惑,经常玩游戏,眼睛也近视了。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才戒掉网瘾,我和爸爸约定只有星期

六、星期天才能上网,而且上网时间限制,时间一到闹铃就响,提醒自己时间到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吕苗:拒绝不良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些同学家庭作业一做完就无所事事,就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等。我每次作业做完后,就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不迷恋上网、看电视。

李丽敏:如果你一坐到书桌前就想吃东西,因而耽误了做功课。你可以试着把零食放到远离书桌的地方,书桌上只放与学习有关的东西,自己就能专心做功课。

张云霞:假如你练习弹钢琴半小时累了,想玩了,你可以对自己说,再练五分钟怎么样?练了五分钟后,你再对自己讲,再练五分钟怎么样?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激励”,就会使自己坚持的时间延长。许多同学还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名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居里夫人的故事等。

接着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段央视热播的《中华少年勤学故事》动画片,并设计了问题:

在元朝有位大学士叫许衡,他小时候遇上了战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奔走他乡。一天,他们顶着烈日来到一处荒凉的山村,小伙伴们一个个口干舌燥,都急着寻水解渴。这时,有一位伙伴发现在一间空屋子后面有一颗大的梨树,上面结满了一个个大黄梨。众人一拥而上,边摘边吃。唯独许衡视而不见,他用坚决的口吻对同伴们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怎么可以随便去吃呢?”但伙伴嘲笑他说:“这梨没主人,不吃白不吃。”许衡回答到:“梨无主,难道自己的心中也没有主吗?”

看后思考:

(1)许衡心中的“主”是:

(2)许衡能面对梨的诱惑和同伴的嘲笑,坚持不摘不吃,说明:

(3)许衡是怎样一个人:

环节点析: “情景”的设计应该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啊,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在我身上”,不会给学生以泛泛而谈的感觉。通过讨论形式让学生自我陈述,合作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反复观察、感知,使学生领会,感悟内涵,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情景”设计需与分组相结合,根据小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情景设计,体现新课标对合作学习的要求。最后“许衡”的例子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许衡心中的“主”其实就是在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面前,具备的自我控制能力。即自律行为和自律能力。这一结论很好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努力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主题:战胜自我,帮助他人。(发展探究实践)

这节课结束时我布置了以下三个任务要求同学自主选择其一加以完成。

1、模拟小记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家长或其他社会成员进行采访,采访的主题是:你生活中面临哪些诱惑,你是如何对待的?

2、课后去查找拒绝生活中诱惑的事例、方法,可利用多种途径,询问他人、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等,也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一篇小论文与大家分享、交流。

3、结合自己的实际,拟写一份“抗拒诱惑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检查实施情况。要家长、老师作为监督人,同学之间亦可相互监督。

抗拒诱惑计划

不良诱惑

诱惑后果

抗拒诱惑措施

时间

无进步之处

需改进之处

已完成之处

计划执行人计划监督人

环节点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当你尝试去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与以前的不同。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与深化,只有投身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生存的本领、生活的经验。这样做也体现了新课标在实践中学习的要求。我把学生实践成果收集起来,复印了若干份,再发给其他同学,保证互相学习、资源共享。不久,这种实践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打开电视机而是翻开作业本,星期天也不再沉迷于电脑游戏而是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案例感悟]

本案例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论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

过去以被动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教学中不去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是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从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陷于消极接受的境地。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努力去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积极、鼓励的姿态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要求学生无需担心集体的压力和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创造性地去体验、思考。在主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感受,包括满意的、快乐的、或是对教师和其他课堂内的事情不满意和不快乐的。对学生要使用“答的好”、“对”、“不错”、“这样好”、“试试看”、“说下去”这些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要采纳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把学生的思想整理后再重复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主动、敢于主动、学会主动、享受主动,使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能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大忌单一化、模式化,要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生统一回答标准答案的课堂并不是好课堂,也不是教学的最优选择。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宏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2、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小组合作过程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①在活动过程中,要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如果只为合作而合作,完全忽略个人的作用,这样的合作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先让学生个别学习、个别思考,在此基础上在开展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②要鼓励独立思考,更要倡导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信息传递中相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有利于倾听各种意见,使学生在交流中成长。③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的智慧、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在发挥个别积极学生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淡化小组中其他同学的作用。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来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与勇气。

④要明确学生的义务与职责。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一个暂时性的小结。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寻找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与他人分享,最终形成能力。

3、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趋向上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既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加深认识。把理论落实到行动上,利用具体行动来检验学习任务。因此,实践活动是知识反馈的最佳途径。

课外实践活动的进行不能盲目,也不能盲从。首先,实践活动选择要有利与学生,这是出发点。尽量做到使学生开拓视野而不是教材描述的简单重复。其次,加强对学生正确情感 价值观形成的引导,使学生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建立起正确价值取向。再次,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运用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受制于教材、学生不受制于老师。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课外实践,能够展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性或互补性,彼此之间不仅合理知识互补,也能使学生情感共鸣。在一种课堂里,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的责任是听教师的说教,把书本上的东西记下来,像这种不存在学生交流的学习、无互动的学习完全是操纵型的。相反,在另一种课堂里,既有教师的信息输出,又有学生的信息输入和反馈,整个学习系统表现为首尾相接、循环往复。得到的教学效果往往出人意料的好。

第三篇: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管忠发

案例:新副总的三项变革调整

前段时间,一位创业办厂的同学为笔者讲述了他企业的一个案例。这是一家小型的塑料制品厂主要业务模式是OEM,即为其他企业代工。该企业常年员工规模在20-30人之间,同学作为老板主要负责原材料采购和市场业务,而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技术则外聘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担当副总进行管理。这位副总曾在其他大型塑料制品企业任职,对工厂管理和生产技术都比较精通,因此自他加盟公司后,就沿用了他在以前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创业之初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在这位副总的领导下,生产逐步走上正轨。没想到在后来某年的春节前后,工厂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在职员工纷纷以回家过春节为由辞职;其次是员工普遍没有激情,上班迟到、旷工和产能下滑、品质不良等现象日益增加。春节结束后,同学满以为工厂会有好转,但却发现员工流失得越来越厉害,几个主操手等关键人员也不稳定。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副总感到无计可施,最后也辞职走人了。

在这关键的时刻,同学重新招聘了一名副总经理。这位副总入职后并没有做很大的调整,只是做了以下三项决定:

第一,改变员工的作业时间。该工厂以前的工作模式是完全按大中型工厂的作业模式设计的:即每天白天工作8小时(上午、下午各4小时),晚饭后再加班2—3小时。新来的副总通过了解发现很多员工的离职与工作时间有关,于是对此做了调整:早上提前一小时上班,午休压缩半小时,从而实现了在员工日工作时长基本不变的同时,保障员工可以在晚上六点半之前下班的目标。这一招效果很好,员工流失得到控制,新员工招聘也渐有起色。

第二,员工在保障生产任务能完成的前提下,具体的下班时间更加弹性化,且可以自主调休。

第三,在薪资模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对优秀员工的激励,每月奖励先进员工100—200元。

在这些改变的影响下,该工厂渐渐走出危机,员工思想情绪和工作状态迅速好转,工厂重新同到了以前井然有序的状态。

案例看起来很简单,新来的副总经理制定的对策也不是什么重大的政策调整,但是认真琢磨,却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和启示。

从管理的本质看经理人的使命

关于现代管理,理论界有很多定义。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概括,都不能忽略管理的本质一一即通过整合组织的资源、规范组织个体成员的行为以及动态的监督控制和持续的调整,使组织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状态,从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一项管理活动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管理者制定计划和达成计划的措施,并将资源输入以获得预期输出的过程。

经理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主体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所谓经理人,就是那些受组织授权为组织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以专门的管理技能为职业,并通过提供这种管理技能获得报酬的人。从管理的本质及经理人的角色定义来看,经理人在组织中大致包括如下三项使命:

一是组织目标分解和达成。经理人在组织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目标的达成。将管理职责放在首位,将完成目标视为本分,竭尽全力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经理人的基本心态,因为组织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着经理人在组织中的生存状态。在一个系统里,经理人可以根据组织的分工将组织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到组织的个体成员,以达到分工明确,提升组织效率的效果。在做好分工的同时,经理人还必须做好有效的监督,督促组织成员按计划完成分解下去的工作。

二是组织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管理是一个将资源输入转化为成果输出的过程。经理人是组织资源的配置者,有责任建立一套有利于目标达成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通常包括组织运转的程序流程、奖惩措施等。这项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目标达成使命的引申和拓展。经理人首先要承担目标达成的责任,同时要寻求方法努力去完成。这里所说的方法即管理措施和手段。一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和实现离不开和组织相匹配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没有这些作为保障,完成组织任务将无从谈起。

三是组织服务。经理人要及时了解组织的需要和诉求,并做好沟通协调和指导帮助。经理人对组织的服务程度通常可以影响组织的氛围和效率,组织的需要和诉求得到的回应越及时,其组织氛围就会越协调,工作效率也会越高。

上文的案例中,生产副总作为该企业负责生产和技术的经理人,其使命和职责应该是协助老板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的生产任务,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前一任副总在工作中主要的失误在于没有较好地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策略调整,同时也没有了解或者忽视了员工的诉求,导致原来的管理措施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从而造成了企业的危机。第二任副总在了解企业需求及问题后,做了一些策略性的创新,适应了企业的管理需要,结果让企业重返生机。

管理模式要因需而变

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采用的管理理念、方法、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回归到案例本身,针对同样一个企业实体,管理模式只要做出细微调整,就能使企业有很大的变革。这给了我们很多管理启示。

首先,大企业的管理模式未必是最好的。案例中第一任副总简单地将以往大公司的管理模式照搬到一家新企业,可以说一开始就为后来的管理危机埋下了伏笔,大公司的管理模式一般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提炼而成的,一般比较成熟,值得业内其他企业借鉴,但是却不能盲目照搬。通常小企业具备人员少,管理灵活的优势,在制定管理模式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案例中,第二任副总对作业时间的调整就是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因为人少,就可以在工作时间方面做得弹性化一些,以更人性化的措施留住员工。

其次,管理模式应该随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受宏观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在案例中,同样是工作10-11个小时,先后不同的安排却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管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收益。

再次,管理模式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是组织的需求。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一下案例中第二任副总三个方面调整的出发点。改变作业时间和实现更弹性的工作制就是为了解决小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为企业获取所需的人力资源;实现激励措施则是为了在组织中树立标杆,激励员工,振奋士气,解决企业士气和活力不足的问题。这些调整都是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的,因为这种调整是企业需要的,所以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来源:《HR经理人》2011年第7期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案防典型案例分析与思考

农村信用社案防典型案例分析与思考

农村信用社发展50多年来,很多铁的内控制度和法律法规都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完善的,其代价更是昂贵的。尽管如此,我们有些后来人不但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而要以身试法。近10年间,嘉陵区农村信用社在就发生了七起“内部人”直接做案的经济案件。诸如近几年的违法犯罪人员任华贵携信用社资金潜逃案,杜桂林参与金融凭证诈骗案,毛正兴、梁云益、刘伟违规放款侵占信贷资金案,文显臻、任春荣合伙盗窃信用社资金案,他们有的已鎯铛入狱,失去自由。有的已丢掉饭碗失去职业。更可悲的是有的临近退休或已退休安度晚年的老职工晚节不保,老泪纵横也走上了丢饭碗乃至服刑的末路,他们从事金融经营管理几十年,把自己一个职业的金融业高管人员经营成为一个囚人,这难道说付出的成本还低吗?有些案件金额巨大,而且影响深远,给全区农村信用社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一、六案发生原因分析

(一)作案人员自身缺乏学习,防腐拒变能力差是案件发生的内在原因。上述七起经济案件的作案人员平时不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法制观念淡薄;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放弃了自我思想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严重缺乏防腐拒变的能力;个人私欲恶性膨胀,思想蜕化变质,贪图享乐,经受不住诱惑,最后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将犯罪的黑手伸向信用社集体财产。从文显臻、任春荣作案足以说明其私欲膨胀到何等地步,真是家贼难防。

(二)各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无相互制约机制,经办人员有章不循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3?17”任华贵携款潜逃案为例足以说明:现金押运环节是银行案件防范的基本风险点,农村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执行双人押运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区联社早在2004年3月份就开始在辖内实行现金集中运送制度。2004年嘉陵信用联社颁发《嘉陵区信用社现金调运、押运管理办法(试行)》(嘉信联[2004]19号),明确规定各信用社、分社存取现金必须事前向联社结算专柜报告,由结算专柜将现金计划汇总后报联社保卫科,由保卫科安排专职运钞车和经警人员将现金押送到信用社和分社。但这个规定并未在大通信用社完全执行,除个别分社因离主社较远,交通不便实行联社集中运送外,其余分社仍实行到主社取款的方式。虽然主社要求分社在存放现金时要实行双人押运制度,及分社如是一人取款主社派人护送的方式,但执行中并未成为一种制度坚持下来,未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分社一人存取现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如此松散的管理方式下,不出问题是侥幸,出问题也相当自然。

(三)大额现金管理不严,未执行严格的事前审批制度。为加强大额现金管理嘉陵信用联社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并以嘉信联发[2005]139号文件印发了《嘉陵区农村信用社大额现金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其中要求5万元以上现金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分社向主社提取现金5万元—20万元应由副主任审批,异常大额现金提取要实行报告制度。新庙分社平时现金库存一般在10万元以内,当天尚有现金库存5万元左右,提取20万元现金显然大大超出正常库存用量,但任华贵向主社出纳常××报告大额现金支取时,出纳并为对该笔异常大额现金支取引起足够重视,也未将情况及时报告分管领导主任。在任华贵支取大额现金时,出纳未在“大额现金支取审批记录”上登记交分管主任审批,使大额现金支取失去控制。事后检查大通信用社的“大额现金支取审批记录”,发现新庙社当天该笔记录未作审批,而且整个记录存在明显的补制痕迹。

(四)内部制约措施失控,违反业务操作流程。现金支取先记账后付款,钱账换人复核这是银行会计制度最基本的规定,但大通社在办理该笔现金支取时未严格遵守此规定。据了解,任天贵在办理现金支取时,会计暂未在场,出纳常××在支票未经会计人员审核、记账的情况下,未等会计人员回来对钱款进行复核,直接将现金支取给任天贵,事实上形成了一人临柜,业务一手清的状况。事后检查发现,会计处理该笔账务的时间已在款项支取1小时以后。

(五)内部管理不严,交接手续不清。大通信用社对核算业务各流程的管理较为松散,岗位责任不明,密码管理失控,交接手续不清。当天对公会计黄××休假,交接登记显示有关工作移交储蓄会计蒲××,但当天运行日志显示复核工作由主社信贷员何××承担,而何××使用的计算机代码和密码是主社副主任杨××的,但被调查的主任蒲××、副主任杨××并未安排何××代班,副主任杨××也未授权何××使用其代码和口令。到底是分管领导推过诿责还是信贷人员越权录账,让人费解。

(六)业务素质较差,制度观念淡薄。出纳常××再过两年即将退休,工作勤勉,但由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业务素质很难适应新业务的需要,不会计算机操作,由此导致当天对公会计休假后复核工作无人代替的问题。事后询问其为何违反有关规定办理现金取款业务时,常××称,当时认为任华贵的父亲是老信用社主任,老先进,任本人组织上是党员、行政上是主任,根正苗红,不会出问题,因此思想上就少了一根弦,人情代替了制度。

(七)内控监督检查不力,稽核检查流于形式,忽略安全隐患。“3?17”携款潜逃案暴露了我区联社在日常监督检查方面存在疏漏,对现金押运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安全隐患。大通信用社下属六个分社,除一个分社外其余分社日常存取现金基本上都是在主社办理,在联社实行集中运钞制度后的2年时间内,分社未按要求通知联社集中运钞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联社明知分社有章不循却不加制止和纠正,可悲的是专职稽核人员专题稽核长达两年未发现大通片区未执行联社规定,更谈不上及时报告和纠正,最终酿成风险案件,不能不令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八)相关监督管理人员思想松懈,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是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直接管理者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漂浮,安全、内控检查走过场,应付了事,甚至发现了问题也大事化小,不处理、不报告,对问题熟视无睹,对可能产生的大要案的迹象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上级监督管理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差,检查不细致、不全面,以致该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该整改的隐患未能及时得到整改;前几年,区联社对基层社的专项检查针对性不强,检查力度和检查频率不够,致使基层出现的一些问题迟迟不能被发现,长期得不到纠正。从刘伟、毛正兴、梁荣益违规放款侵占资金时间之长、笔数、户、金额之多足以说明,尤其是刘伟下岗收贷又担任信用社主任后,其乱放贷款的行为更是有恃无恐,上级管理部门也曾先后多次组织工作组到该社检查工作,但均未暴露问题。还有一些案件也充分说明,各级监督管理者不认真坚持查库制度,查库时不仔细清点,甚至只粗略核对一下会出帐面余额即敷衍了事;金库钥匙交接混乱,经常出现一人代管的现象;金库长期设两个库存;空档值班人员经常脱岗等现象未能及时得到纠正。

(九)管理者思想麻痹,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力。从任华贵携款潜逃案件可以看出:该社管理者对基础工作岗位潜伏或引发案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落实防范措施不力;对基础岗位执行制度过程中的纰漏和岗位之间制约环节的松驰现象放任自流,不制止、不纠正;对有问题员工的排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少数员工赌博、经商等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显露的案件信息、案件线索缺乏必要的敏感和警惕;对案件防范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会议中,不抓具体落实;只注意“防外”忽视“防内”,忽视内部岗位制约的检查落实。常言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任华贵身为信用社主任,不注意自己的干部形象,多次与社会人员一起往返外地经商,花钱大方,一掷千金,其挪用信用社资金的可能性被忽略;毛正兴经常参与社会豪赌,而且经常彻夜不归,引起夫妻反目,其因资金短缺而向信用社贷款伸手的可能性也没有引起注意。

二、应该吸取的教训和应采取的措施

上述七案真是警钟长鸣,无数次向我们提醒案件随处可能发生,“十案十违章”,内部控制薄弱之处就是案件多发之处,信用社点多面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应作为风险防范的重点。

(一)增强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认真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干部职工思想素质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广泛开展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9月5日省银监局、省联社召开的全省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组织员工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禁令》以及历次案件通报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特色意识、学习意识”,激励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的考验;二是要加强对职工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教育和业务技能锻炼,促使其主动抵制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三是要将典型案例作为警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干部职工抵制诱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员工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引导职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四是尤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要求他们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构筑好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随时做到是非清楚、行为规范和警钟长鸣,切实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必须认真解决制度的执行力问题。制度缺位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六案显示了个别信用社在执行集中押运制度、大额现金管理制度、会计基本制度、人员交接制度、密码管理制度、四双制度等方面存在缺位、失位的现象,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必须督促各信用社进一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并建立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三)落实制度环境,充实一线门柜人员。基层信用社因人员不足导致基本制度难以落实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大通7个信用社有4个是三人社,龙蟠片区10个信用社就有8个是三人社,按信用社“四双制度”要求至少也得4个人。许多信用社常年处于带“病”运行状态,许多信用社职工不能享受休假待遇,强制休假制度更无法落实,风险隐患较为突出。据调查,整个嘉陵信用社需缺额补员20人,因年龄大、文化低、技能低需置换的人员达34人,但由于信用社无进人自主权,自身无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加强对要害岗位的监督管理和思想教育。要加强对基层网点要害岗位各流程的监督控制,坚持重要业务换人复核制度,坚持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制度。坚持信用社、分社主任交流制度,要努力增强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杜绝按习惯办理不按制度办事,增强职工的制度观念、防范技能和工作责任感,把“三防一保”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基层信用社领导岗位人员的管理,随时掌握其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的行为习惯,关注其思想变化。

(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银行机构特别是信用社应充分吸取本案的教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内审和稽核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安全大检查,发现违规问题或风险隐患的,要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纠正,要建立跟踪检查机制,及时向主管领导和上级部门反馈整改情况,切实防止大案要案的发生。

第五篇: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

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

2011-03-03 11:21 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我局接到某品牌服装生产厂家的书面举报,反映我市某服装店销售假冒该厂注册商标的服装(我市另有一家该厂家授权的专卖店)。根据举报,我局执法人员与厂家市场销售人员一起,对某服装店进行现场检查。市场销售人员以厂家名义出具了鉴定报告,结论为该服装店销售的服装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但是鉴定报告中只有笼统的结论,没有说明鉴定方法和假冒商品的具体特征。据此,执法人员依法当场扣押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服装45件,案值15000余元,并立案调查。

案件调查中,某服装店负责人表示,该批服装是从湖南省长沙市一服装经销商处购进的(据了解,此经销商是该厂家授权的湖南省总代理),均为真品,并提供了进货凭证和银行付款证明。为慎重起见,我局将扣押的服装交由厂家市场销售人员再次进行鉴定,他们依然认定为假冒商品,并以厂家名义出具承诺书,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我局执法人员又书面通知某服装店负责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涉案服装是真品的证明材料,其未能提供,只提供了湖南经销商的电话。经电话联系,湖南经销商表示这批服装确系真品,但其与厂家签有代理协议,如果提供销货给某服装店的书面证明,将受到该厂家的经济处罚。

我局召开案情分析会,对这起案件进行讨论。执法人员认为,从该厂家在我市设有专卖店和鉴定报告没有明确说明涉案服装的假冒特征等情况看,这起案件很有可能是该厂家专卖店的区域排他性经营所引起的,涉案服装系“串货”而来,也就是说,涉案服装极有可能是真品。我局执法人员将扣押的服装与该厂家在我市授权的专卖店销售的服装再次进行比对,二者用肉眼看没有任何区别。考虑到服装商品的特殊性,即使通过质量比对检验,能证明商品的面料、辅料等均一样,也不能直接认定商品是真品,因此我局没有将涉案服装送检。

为了搞清事实真相,我局一方面将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副本送达某服装店;另一方面书面通知该厂家提供其作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包括鉴定的方式、方法,真假区别依据等。该厂家一直未提供相关证据,某服装店却向我局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对涉案服装重新进行鉴定。

这起案件在我局引发了不少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此类涉嫌“串货”行为的举报,工商机关应如何处理

一种观点认为,涉案服装与真品基本看不出区别,符合“串货”的特征,厂家为维护自己的专卖体系和代理商利益,很可能“指鹿为马”,出具虚假的鉴定报告,因此该鉴定报告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既然不能确定某服装店销售的服装为假冒商品,则应对厂家的举报不予理睬。

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厂家出具了鉴定报告,其形式要件符合法定要求,就不必管商品是真是假,按照鉴定报告的结论查处不会错,应该站在商标注册人的角度,保护其权益。

笔者认为,本案中,商标注册人向我局提交了书面举报,并提供了商标注册证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相关文件。因此,我局必须依法受理,并依照相关规定决定是否立案调查,否则可能因行政不作为承担风险。对此类案件不能机械处理,必须站在公正、中立的立场上,充分听取当事双方的意见,重事实、讲证据,既要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二、案件调查期间是否有必要给当事人合理的期限提供有利证据

在本案调查前期,个别办案人员认为既然商标注册人已经出具了鉴定报告,并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且当事人也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自己销售的服装系真品的证据,就应当尽快定性结案,不必再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但大多数办案人员认为,行政执法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既要合法、公正、及时地调查收集证据,也要遵循多方调查的原则。应当调查与案件有关的所有事实,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所有证据,既包括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也包括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采信那些真实反映案件事实的证据,在众多的证据中去伪存真,借助可靠的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对当事人的行为准确定性。

商标局《关于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标识鉴定有关问题的批复》(商标案字〔2005〕第172号)规定:“在查处商标违法行为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委托商标注册人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商标标志进行鉴定,出具书面鉴定意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鉴定者无相反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予以采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五十九条规定: “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根据上述规定,我局采纳了大多数同志的意见,一方面再次进行比对,希望发现能证明涉案服装真假的直接证据;另一方面书面通知某服装店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这批服装是真品的证明材料。

三、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能否直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受行政机关委托,对案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书证和物证的真伪、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分析、判断后作出的结论性意见。实践中,鉴定结论是行政执法机关调查办案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法定证据形式,对于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法释〔2002〕21号第六十三条的规定,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还要优于其他证据形式。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鉴定结论是按照法定程序合法取得且形式符合规定,与其他证据之间无矛盾冲突,可以形成证据链且证明充分的,就可以用来证明违法事实。

至于鉴定机构的鉴别、检验方法和程序是否科学等问题,行政执法机关无法也无须审查、判断,只要将相关鉴定报告及时送达当事人即可。如当事人对鉴定报告有异议,应按规定提出复检和重新鉴定的要求,如果对复检、重新鉴定的结论依旧不认可,还可以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本案中,举报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虽然作出了涉案服装系假冒商品的结论,却不能说明鉴定方法和具体的假冒特征。由于这份鉴定报告的主体是商标注册人,产生依据的是其销售人员的调查,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如作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包括鉴定的方式、方法等作为补充,而另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也有一定的可信度,那么对这份鉴定报告的采信必须慎重,不能在疑点没有排除的情况下直接用作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

最后,我局依照相关规定将该案销案,扣押的服装返还某服装店,并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举报人至今未提出异议。

□湖北省洪湖市工商局 吴必灿 吴 天

对《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的讨论

2011-03-31 12:13 案情回放

2011年3月3日,本版刊登了《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文中所述案情为:某工商局接到某品牌服装生产厂家的举报,反映该市某服装店销售假冒该厂注册商标的服装(该市另有一家该厂家授权的专卖店)。市场销售人员以厂家名义出具鉴定报告,结论为该服装店销售的服装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但是鉴定报告没有说明鉴定方法和假冒商品的具体特征。执法人员依法扣押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服装,并立案调查。

在案件调查中,某服装店负责人表示该批服装是从湖南一服装经销商处购进的(此经销商是该厂家授权的湖南省总代理),均为真品,并提供了进货凭证和银行付款证明。经联系,湖南经销商表示这批服装确系真品。某工商局将涉案服装交由厂家市场销售人员再次进行鉴定,他们依然认定为假冒商品,并承诺对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某工商局执法人员认为,涉案服装很可能系“串货”而来,于是一方面将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副本送达某服装店;另一方面书面通知厂家提供其作出鉴定结论的依据,包括鉴定的方式、方法,真假区别依据等。该厂家一直未提供相关证据,某服装店却要求对涉案服装重新进行鉴定。

这起案件引发了不少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涉嫌“串货”行为的举报,工商机关应如何处理。一种观点认为,鉴定报告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对厂家的举报应不予理睬;另一种观点认为,按照鉴定报告的结论查处不会错,应该保护商标注册人的权益。作者认为工商局必须依法受理,并依照相关规定决定是否立案调查。二是案件调查期间是否有必要给当事人合理的期限提供有利证据,大多数执法人员认为应遵循多方调查的原则。三是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能否直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作者认为本案中的鉴定报告由于不能说明鉴定方法和具体的假冒特征,在采信时必须慎重。

最后,某工商局将该案销案,扣押的服装返还某服装店,并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举报人未提出异议。

讨论意见

(一)笔者认为,工商机关在查处“串货”案件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应明确厂家(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并非鉴定结论的证据性质。鉴定结论又称“鉴定人的意见”,它是指鉴定人接受委托,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后,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结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一条之规定,鉴定结论是工商行政执法中的一种法定证据。那么,厂家对涉案商品出具的鉴定报告是否属于鉴定结论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十四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由此可见,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定证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文书格式和相应内容,应符合证据要求和法律规范。但是,在诸如原文所述的“串货”案件中,厂家对涉案商品出具的鉴定报告往往只有一句话,即“该商品非我公司(或我厂)产品,为假冒产品”,落款处加盖其行政公章或鉴定专用章和日期,根本不具备前述的要式性特征,不属于法定证据意义上的鉴定结论,性质应是证人证言。对此,从目前一些地方性法规中也可得到佐证。比如,《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涉嫌假冒伪劣的商品需要检测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规定抽取样品,由法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书面检测鉴定;涉嫌假冒他人商标或者厂名厂址的,可由被侵权企业进行鉴别,被侵权企业应当自收到送检样品之日起七日内如实出具鉴别报告,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自收到鉴别报告之日起七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很显然,在该条例中,立法者已明确被侵权企业就涉嫌假冒商标的商品作出的是“鉴别报告”,并非鉴定结论。

综上,工商机关查处“串货”案件时,不能简单地将厂家的鉴定报告作为认定假冒商品的唯一证据,必须结合其他证据,形成逻辑严密的完整证据链。本案中,负责办案的工商机关最终未将厂家的鉴定报告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而决定销案,并将已扣押的服装返还给某服装店的做法是恰当的。

2.应仔细审查厂家(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的真实性。现实中,有些厂家对商品销售有区域性划分规定,并且禁止区域间互相流动(即“串货”)。因此,有些厂家会通过出具虚假鉴定报告的方式,借助工商机关的执法办案来惩罚那些“串货”的经销商。此时,工商机关应要求厂家就其鉴定报告明确提供区别商品真假的依据,如商品防伪标记、条形码、生产批号等,否则对该鉴定报告应不予采信。当然,工商机关应对厂家区别商品真假所涉及到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3.应注意审查厂家(商标注册人)的鉴定报告中所鉴定商品的代表性。在现实中,有些售假者会采取真假商品混装的方式,此时如果采取随机抽样鉴定的方式,很难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容易出现仅根据样品的鉴定结果推断出全部商品均为假冒这一以偏概全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进行鉴别时,不应轻易采用随机抽样鉴定的方法,鉴定的范围应包括所有涉案商品,切实体现“以事实为依据”的办案原则。□袁夕康

(二)笔者认为本案中的湖南经销商超出合同规定的区域销售服装,违反了与厂家签订的品牌服装特许经营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纠纷,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工商机关无权查处。某服装店不构成商标侵权,工商机关依法不予立案查处。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本案中,厂家授权给湖南经销商经营品牌服装,双方签有代理协议,即特许经营合同,符合此法条规定,属于《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调整的行为。工商机关不是特许经营活动的主管部门,此案不属于工商机关管辖的范围。

厂家与湖南经销商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对销售区域作出规定,应受《合同法》调整。湖南经销商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的区域,销售服装给某服装店,厂家可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湖南经销商应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本案中某服装店销售的服装是从湖南经销商处购入,并有进货凭证、银行付款凭证、执法人员与湖南经销商通话记录等证据证明,其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工商机关对厂家的举报应依法受理,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给予答复:不予立案,并建议其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于“串货”案件,笔者认为最佳的处理方式是通过行政告诫、宣传教育的方法,增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对商标注册人的投诉或举报,如果确定属于“串货”行为,工商机关原则上不予立案,可建议其寻求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对当事人应批评教育,同时讲解《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知识。

□段和生

(三)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商标注册人出具的鉴定报告是否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的问题。

鉴定报告首先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本案商标注册人虽然具有鉴定资格,但其出具的鉴定报告没有说明鉴定方式、方法和假冒商品的具体特征,不符合上述形式要件。另外,鉴定报告与其他证据之间应当具有一致性。商标局《关于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及标识鉴定有关问题的批复》(商标案字〔2005〕第172号)规定:“被鉴定者无相反证据推翻该鉴定结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该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予以采纳。”但本案中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与其他证据之间具有明显矛盾,由现有证据无法得出涉案服装是否侵权的结论。由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某市工商局作出销案并退还扣押服装的决定是正确且必须的。

对原文所述第二个争议,笔者认为,既然办案人员调查所取得的证据不能证明涉案服装系假冒商品,就应当认定当事人不构成侵权行为。当事人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某市工商局通知服装店负责人提供涉案服装是真品的证明材料这一做法不妥。“疑罪从无”的法治理念也应当在行政执法领域得到贯彻。

针对工商机关在执法实践中经常接到的“串货”举报,笔者认为,对单纯“串货”的举报,因为涉及代理商与厂家之间的合同纠纷,工商机关无权查处,不宜介入;若同时兼有假冒商品的举报内容,则要在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相应处理。□陈 萍

(四)笔者认为,对涉嫌“串货”的举报,工商机关处理时应谨慎采取强制措施。根据《商标法》 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工商机关可以查封或者扣押。可见,要采取强制措施,必须“有证据证明”涉案商品是侵权物品。如果投诉人只是出具鉴定报告,没有载明鉴定的方式、方法、真假区别依据等,不能起到“有证据证明”的作用,就不能采取查封或扣押的强制措施。

工商机关应投诉人的请求,可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投诉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此外,工商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要合法、公正、及时地调查收集证据。让当事人限期提供证据只是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不能因为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便作出对其不利的行政处罚。

□丁丽梅

(五)1.笔者认为,在商标行政执法中,工商机关采信商标权人出具的涉案商品为假冒的鉴别意见,务必排除合理怀疑。

据原文介绍,通过感官检查,涉案服装及标签的品质、外观,与商标权人认可的或者有证据证明已上市的同种类、同规格甚至同批次的真品服装无差别。某服装店负责人主张涉案服装为真品,提供了进货凭证和银行付款证明,并说明了符合情理的进货渠道(其供货商是商标权人授权的外地代理商,该供货商虽未出具书面证词,但电话确认涉案服装是其供应的真品)。

此情形下,商标权人出具的仅有假冒结论而无合理理由、依据,且未说明理由、依据的鉴别意见,属于未能排除合理怀疑。涉案服装有可能是“串货”的真品,商标权人有可能为打击“串货”行为故意将真品鉴别为假冒商品。经工商机关催促后,商标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仍不能提供鉴别涉案服装为假冒商品的合理理由和依据,说明其未能证明涉案服装为假冒商品。为此,即使商标权人承诺承担法律责任,也不能采信其出具的鉴别意见。据此,工商机关应作出无证据证明涉案服装为假冒商品,侵权事实不成立的认定,决定销案并告知举报人。

如果工商机关能够调取证据,证明以下事项:A.涉案供货商确系商标权人授权代理商(有代理协议或商标权人认可);B.涉案服装系该供货商供应(如物流运输单据或其他交易凭证,或供货商电话录音确认);C.涉案服装及标签的材质,与同规格、同款式、同批次真品之间,通过微量物证鉴定,具有同类性和同一性。此情形下,除非商标权人提出确凿的相反证据,否则,工商机关应当认定涉案服装为真品,侵权事实不成立,决定销案并告知举报的商标权人。

2.采信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之所以要排除合理怀疑,是基于三方面原因。

首先,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所有的证据材料都应当符合法定形式,并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六十二条则明确,如果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或者鉴定程序严重违法,或者鉴定结论错误、不明确或内容不完整,法院不会采信相关鉴定结论。参照法释〔2002〕21号第三十二条,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对鉴定结论除应当核查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鉴定资格及签名盖章、鉴定结论的形式和内容外,还应当核查鉴定程序、鉴定方法、鉴定依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规定。无论涉嫌违法者对鉴定结论有无异议、能否提供确凿充分的相反证据或理由,都不能免除工商机关上述核查责任。

其次,虽然商标权人对自己产品和标志具备哪些特性以及涉案商品是否自己生产,具有相应的发言权和鉴别能力,但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属于鉴定结论还是属于书证,应结合个案具体分析。如果商标权人运用科技手段或者专门知识,对涉案产品的成分、结构、风格、口感等特性,以及标签包装的特性,与自己产品是否存在同类性和同一性进行鉴别和判断后,出具的书面结论符合法释〔2002〕21号第十四条的规定,应当作为鉴定结论使用,具有更高的证明效力。如果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不具备第十四条载明的全部内容,或者仅仅根据涉案产品型号、款式,所标批号或日期、所用包装标签是自己从未生产过或使用过的,就鉴别其为假冒商品的,应当作为书证使用。也就是说,鉴别意见是否载明合理理由和依据,影响其证据类别和证明效力。

最后,商标权人与涉嫌侵权者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工商机关无论是否采信商标权人出具的鉴别意见,都有可能被其中一方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若不采信鉴别意见,商标权人可能以工商机关不作为为由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商标权人首先要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要证明涉案商品是假冒商品。此情形下商标权人的证明责任,与其对涉嫌侵权者直接提起民事诉讼时的证明责任是一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理由和依据,否则,其起诉工商机关不作为的理由就不成立。若采信鉴别意见,涉嫌侵权者可能以乱作为为由起诉工商机关。此时,工商机关首先要证明涉案商品是假冒商品。此情形下工商机关的证明责任和难度,不会低于商标权人直接起诉涉嫌侵权者时承担的证明责任。因此,从防范执法风险、合理分担证明责任、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角度来讲,工商机关务必核查商标权人鉴别意见的合理性、真实性,排除合理怀疑。

□黄璞琳

(六)1.本案中厂家出具的鉴定报告不能直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厂家是案件的利害关系人,其作出的鉴定报告应当属于证据种类中的证人证言。如果工商机关以厂家的鉴定报告作为主要的定案依据,一旦发生行政诉讼,极有可能败诉。

2.打击“串货”行为是企业自身的职责,工商机关不应介入。“串货”与假货有本质区别。“串货”是跨地区销售的企业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损害的是其他地区经销商的利益,销售者所串之货属于真品,不存在商标侵权的违法事实。

笔者认为,对“串货”行为,执法机关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充分利用行政告诫、宣传教育的方法,增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对于商标注册人的举报投诉,原则上不予立案,但可告知其调查情况以及出具虚假鉴定报告的后果,建议其寻求其他法律途径解决。□蒋春华

本案中的鉴证材料有效吗?

2011-08-02 09:54 案情:

A科技有限公司委托B对外贸易公司从马来西亚购进一批嘉实多润滑油用于销售。工商部门接到上海某知识产权咨询公司打假人员举报,称该批商品涉嫌侵权。执法人员对A公司仓库进行检查,当场查获尚未销售的嘉实多润滑油1000余桶,货值10万元。商标持有人嘉实多公司授权嘉实多(深圳)有限公司作为鉴定人辨别商品真伪。经现场鉴证,涉案润滑油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

分析:

在本案调查过程中,A公司对鉴定权的行使主体提出异议。A公司认为,涉案商品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中国境内的嘉实多(深圳)有限公司无权鉴定。A公司表示,只认可商标持有人或者法定检验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办案机构没有采纳A公司的意见。

办案机构认为,商标权利人出具的鉴证材料属于书证,不是鉴定结论。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所表达和反映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体。相关法律规定对书证的制作主体和制作程序没有特殊要求。除公文和公证书等特殊文书外,书证一般没有固定格式,不需要对书证制作单位和人员的资格进行说明。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商标权利人有权对涉及其注册商标以及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有关事项进行辨别和认定。根据《关于鉴定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真伪问题的批复》,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真伪,应由该注册商标的合法使用人或者法定检验机构鉴定。在双方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注册商标合法使用人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结论是真实合法的,则应以注册商标合法使用人的鉴定结论为准。

在本案中,商标权利人嘉实多公司是依英国法律设立的英国企业法人,授权上海某知识产权咨询公司代表其处理中国境内的相关知识产权事宜,授权嘉实多(深圳)有限公司及其上海和广州分公司鉴别涉案的嘉实多润滑油产品与包装的真伪,并签署了相关鉴定文书。A公司提出异议后,投诉方通过实物对比证明了涉案润滑油属于侵权商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案机构查处了A公司的违法行为。

□天津市工商局西青分局 任 毅(本案例由天津市工商局法制处选送)

下载质监典型案例“拒绝签字案引发的思考”(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质监典型案例“拒绝签字案引发的思考”(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由案例引发的管理思考

    由案例引发的管理思考案例:在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觉得贾老师的状态非常不好,我径至走到她的办公室,毫无保留的把我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她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但贾老师显得异常冷......

    案例审计风暴引发的思考

    案例 审计风暴引发的思考 2005年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在十届人大常委会上作了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报告稿一公布,李金......

    《以案说法——典型案例》读后感

    《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汇编》读后感作 者:胡源涛指导教师:张丽勤单 位:三洋中学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我接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限于一些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法律概念。在家里,我也经常和......

    2010年全省质监系统质量申诉十大典型案例

    2010年全省质监系统 质量申诉十大典型案例 1.天津消费者投诉某公司生产的啤酒内有异物纠纷案 2010年2月14日(大年初一)下午,德州市质监局12365接到天津消费者韩先生申诉,其购买......

    天价葡萄案引发的思考(刑法作业)

    天价葡萄案引发的思考(刑法作业) 2003年8月7日凌晨,北京海淀区香山派出所的民警巡逻至香山门头村幼儿园门前时,发现有4名男子抬着一个可疑的编织袋。盘查后,警方获悉,该4名男子编......

    一件优先权核实案例引发的思考

    摘 要:核实优先权判断“相同主题”时,涉及在后申请将在先申请的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概括式修改,在确定技术方案是否能够从在先申请文件中“直接和毫无疑义地得出”时容易出现分歧......

    内控与案防典型案例学习心得

    内控与案防典型案例学习心得近期,我支行组织深入学习“内控与案防典型案例”,我认真参加了学习,并对“内控与案防典型案例”反复品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法律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你......

    《以案说法》典型案例之二(共5篇)

    车辆漏撒造成路面污染案 【案情介绍】 2018年3月11日上午,武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区一分局执法队员巡查至刊江大道与金盘路交叉口时,发现武穴*****中学正在建设的工地进入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