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作文中小标题结构的妙用方法举例
在作文中小标题结构的妙用方法举例
三、层层递进法:
即作者叙述事情或由轻到重、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安排材料。如《青春雾雨》的小标题“感悟人生”、“学会放弃”、“追求理想”就有很强的层递性。
《我的爸爸》,小标题是“别号唐小国”、“鸡冠发型”、“阎王、菩萨”、“父女好朋友”;作文《幽默的校园生活》,小标题是“猪题与猪蹄”、“都是电话惹的祸”、“雨后的玩笑”、“站着睡觉”。如《画家的一生》的小标题是“公元1989年”、“公元2015年”、“公元2024年”、“公元2047年”,作者选取画家一生中的四幅画作为内容,暗示性地巧妙地表现了环保的主题,构思新颖独特。循此,有考生写话题作文“压力”,用了“教室”、“寝室”、“办公室”三个小标题,反映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沉重的精神压力。
(2)将材料分化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以大
的时段间隔剪辑而成。在空间的转换中组织材料。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和阅读有关书籍归纳的小标题结构法:
一、时间串联法:即按时间先后安排材料。
再如描写农村一年四季生活的《倾听乡村》的小标题“蛙声”、“牛铃”、“打谷”、“雪地”等。小标题就是标题式即开头点题后,用三四个(最多四个)小标题概括要写的事件、故事情节、人物感情、人物特征、生活片断等。其方式有:(1)将几则材料浓缩于一日之中。
五、颜色串联法
如《眼中的世界》,分别以“橘红”、“新绿”、“雪白”、“水蓝”为小标题,描绘用爱、智慧、梦想和勇气装饰的天空。最简单的是用“一、二、三”“a、b、c”,也可以是时间(日记式)、地点(场景式)、人物(史实式)、事件(发展式)。
六、情感串联法:
《现代科技带来的喜怒哀乐》,分别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组接现代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令人耳目一新。
材料可按由主到次、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等方式排列。如表现学校生活的小标题“晨练”、“午睡”、“夜自习”,通过清晨、中午、晚上三个特定时间来表现典型的学校生活。《感受四季?感悟芳香》一文,小作者用“春之颂”、“夏之恋”、“秋之思”、“冬之盼”作为小标题,文思清晰,由题入文,给人以清新、幽雅之感。
如作文《我的欢乐》,小标题是“静思之乐”、“鏖战之乐”,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展示出“欢乐”的丰富内涵。(3)将材料分化在四季之中。小标题的确立当然要根据作文的实际需要而定。
四、并列组接法:
就是把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的方法。独到的构思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万绿场中一点红才是最引人的。如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对新老师印象的小标题“九月一日,报名”、“九月二日,排座位”、“九月三日,第一堂语文课”,通过三件事表现对新老师的看法;
学校生活的《老师,让我小憩一会吧》的小标题“星期一,心惊胆寒”、“星期二,搏它一搏”、“星期三,哀怨声声”、“星期四,冬天里短暂的春天”、“星期五,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星期六,苦战题海”、“星期日,再向虎山行”,通过一周生活的描写,将学校单调重复、紧张苦闷的生活真切地表现出来
(5)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材料
如写交朋友话题的小标题“相识”、“相知”、“分别”
二、空间排列法:
即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4)用一个或几个日记剪辑连缀成文。如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有“自传体”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无鸟的夏天》。
如法国作家左拉有“三个城市”三部曲:《鲁尔德》、《罗马》、《巴黎》,意大利作家但丁有“神曲”三部曲:《地狱》、《炼狱》、《天堂》。三个篇名,如电影分镜头,画面感很强。
第二篇:小学生写景作文方法及举例
写景作文方法及举例2012-08-07
写景作文方法及举例
By:小吴
1)感官拓展法
【举例:朱自清《春》】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视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感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嗅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听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视觉】。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状物绘景法
a.引经据典、引用诗词
“九疑的山,你既看它不透,又不能作罢,于是一层更进一层,就得了无穷乐趣,这乐趣使我久久不能自拔,好像屈原《九歌》中所记,云中君山鬼就在面前,引你飘然入神入魔。”(《九疑看山》)
b.修饰手法
“在黄杉群下面,流淌着一条小溪。溯流望去,它好似从半空中飘然而下,珠雾飞扬,云蒸霞蔚,好不气派!近处,溪清澈见底,五彩缤纷,我们惊喜得跳起来,一看原来是溪底的红黄蓝白紫五彩卵石映出来的。潺潺而下的溪水流入深潭,色彩骤然成了绿色。”(《阳明山的树》)
3)景情结合法
以景勾联情思、以景渲染气氛、以景的变换而产生的情思、寓景于情中
4)层次描写法
时间拓展法、定景换点法、季节特征法、空间拓展法、移步换景法、定点换景法、分类描写法
天道酬勤
【例子:方纪《三峡之秋》——时间拓展法】
三峡之秋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列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气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例子:孙夏《高大的皂荚树》】
高大的皂荚树
在我们学校前面,有一块大约三十步见方的空地,这块空地后来成了我们的小操场。在这个操场东边,有一棵很高大的皂荚树。
好大的皂荚树啊,我们六个小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
好茂盛的皂荚树,它向四面伸展的枝叶,差不多可以阴盖住我们整个小操场。
皂荚树的叶片是小小的,有点像槐树的叶子。小小的叶子一串串,一层层,长得密密麻麻,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的帐篷。
春天,下小雨啦。皂荚树为我们遮挡着,雨滴就不会很快掉下来。我们就能够像平常一样,在操场上做体操、做游戏。
夏天,暴烈的太阳当头照。有了皂荚树的遮挡,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我们活动在操场上,觉得格外凉爽。
秋天,皂荚树上许许多多的皂荚儿成熟了,那样子,就像常见的大扁豆。高年级的同学爬上树去,用带钩子的小竹竿把皂荚儿钩下来。小同学呢,把它们捡进筐子里,交给老师。每天,老师用皂荚熬了水,盛在脸盆里。上完课,我们的手上沾了些墨水,用皂荚水一洗,就又白白净净了。劳动过后,我们的手上、胳膊上满是土,满是泥,用皂荚水一洗,就又清清爽爽了。
冬天,皂荚树落叶了。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这时候,我们就把树叶扫到一起,堆放在墙脚下。
记得有一天,天气很冷,同学们欢叫着点燃了一堆树叶。轻烟袅袅,褐红色的火苗升了起来。飘舞的轻烟和跳动着的火苗,映在我们的笑眼里,引起了我们的沉思:“皂荚树啊皂荚树,你曾经自己淋着,给我们挡雨;你曾经自己晒着,给我们遮阳;现在你又燃烧着自己,给我们温暖。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思想的升华】”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5)虚实拓展法
采用联想、想像、比喻、拟人等方法。
景物虚写的途径:
⑴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⑵借助梦境虚写景物(也可以为想象)
⑶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抒写与眼前相关的景物
⑷景中蕴情,情景交融
⑸⑹ ……(自己积累)
【例文】
踏春
三月的一个早晨,我背着相机,踏着薄薄的晨雾,迎着习习的晨风,来到渠河岸边,渴望捕捉一幅春天的早晨美景。
从东方洒下的一片霞光,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在河面上摇荡,也把对面的山峦涂抹得清晰明朗。【从方位描写霞光,由远及近】此时,除清脆的鸟声的婉转,便是潺潺的渠水拍打着堤岸,奏响了一曲优美的晨曲,忽然一阵幽幽馨香随风飘来,摇人心旌。【感官描写法,听觉,嗅觉……】
我不禁注目一望,那渠河两岸的地坳山冈,一堆堆,一片片,如朝霞、似火焰……哦!是春风吹绽了桃花。【运用修饰手法,比喻,拟人】
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除鹅黄纤嫩的小草,星星点点,偶尔出现在路边坝下外,就是缀满田埂、笑遍山冈的桃花。
眺望渠河两岸,那北岸真可谓桃花之乡。微风吹来,那岸上桃花悠悠浮动。难怪诗人王维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于是我跳上渡船,匆匆驶向北岸。【运用典故】朝阳跃出了山头,揭去轻笼水面的淡淡晨雾,使河水顿时浮光跃金,空明澄碧。两岸连山倒映水中,展现出一幅水灵灵的山水图画。你看,桃花灼灼,盈盈欲滴,红白相间,参差和谐。随轻舟慢移,这幅长轴画卷徐徐伸展……我跳下小舟,拾级而上,向桃花丛林深入。行进间,无意中撞动树枝,那花瓣上的露珠不时地洒在我的身上、脸上,清凉沁心。钻进桃花丛深处,更是一派迷人的景色。含苞的,娇羞滴滴;怒放的,玉立亭亭。那一簇簇晶莹如玉的素洁,如梦如幻;那一团团楚楚欲燃的粉红,如诗如画。春笑桃林,春闹桃林【化静为动】。一树树桃花清香袭人,旖旎多姿。身临这飘逸淡雅的境界,我的心经不住芬芳的袭扰,渐渐的陶醉了【通过写自身感受写出景物的美感】。【这两段:移步换景法】我赶紧抓起相机,急切想把这美丽的春晨拍下来。忽然,耳畔飘来清心的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我循声望去,啊,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呀!
在相机镜头侧面不远处,有一位姑娘倚着桃树。她身着浅绿色衣服,桃枝在头顶微微拂动。明丽的朝阳透过桃林,给这幅画面铺上了绝妙无比的底色,姑娘手捧书本,轻轻背诵着诗篇,仿佛一位全神贯注的画家,用那满眼闪烁着渴求的神采,用那满眼流动着希望的光华,一笔笔描绘着心中的蓝图【虚实拓展法2-想象】。【景中蕴情,情景交融】
这,何止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致!
【整篇文章用一个相机所看到的世界,描写出山的景色,方法新颖独特】
第三篇:领导讲话稿标题与结构的常见处理方法
领导讲话稿标题与结构的常见处理方法
标题是讲话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标题,是讲话稿的点睛之笔,与会者一看(听),就或能知其要领,或能受到深刻的启发、激励、教育和感染,引起强烈的兴趣。这里讨论的标题,既包括讲话稿的总标题,也包括讲话稿正文中每一部分、每一段落的大小标题。当然,在领导的即席讲话中,通常情况下是没有总标题的,但只要留心倾听,正文中的大小标题还是听得出来的。
讲话稿的总标题,常见有三种写法:一种是体现讲话场合及讲话内容的叙事性标题。主要用于小型会议、一般性工作会议或公务活动,如在×××会议或活动上的讲话。这类标题往往要在后面标识讲话人姓名、职务和讲话时间;有的在写作中省略了“在……上”这两上字,直接写×××大会开幕词、×××会议主持词、×××活动欢迎辞。另一种是体现会议主题及讲话内容的观点性标题。主要用于庄重场合或大型会议、大型活动。如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类标题有的还在后面加设副标题,说明什么场合,什么人的讲话,如《咬定目标、迎难而上,迅速掀起工业原料林建设新高潮——在全市林业大会上的讲话》。还有一种是固定标题。如各级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法院工作报告、检查院工作报告,从中央到地方,沿用几十年不变,成为一种法定标题。
正文中各个部分的大标题,通常有四种基本写法:一是用“要”字统领各标题。原省委书记杨正午最近几年的讲话经常采用这种办法。如他2005年在全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三个部分的标题是:
(一)要深刻认识创新理论;
(二)要正确把握创新理论;
(三)要全面贯彻创新理论。这种写法的优点是,标题所显示的观点简洁明了,语势短促有力,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也很紧密,整个文章显得很紧凑。我个人认为,这种写法更适用于非主体报告的强调性讲话,而且在论述
各部分中的观点时不宜太展开,也不宜用过多的散句,而必需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来进行高屋建瓴、简明扼要的阐述,使这种简短有力的文风体现得更淋漓尽致。二是用带观点的祈使句作为各部分的标题。这是最常见的写法。句子有长有短,短的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个标题是:(一)充分认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二)集中力量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三)全面做好扩大就业的各项工作。长的如杨泰波副省长在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三个标题是:(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紧迫感;(二)正确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动性;(三)加强领导,积极扶持,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这种写法便于在各部分中装进较多的内容,充分展开来讲,适用于主体讲话。三是用不带观点的短语作标题。如温家宝总理2005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六个标题依次是:
(一)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二)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三)关于粮食问题;
(四)关于土地问题;
(五)关于农民工问题;
(六)关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又如周伯华2003年在全省一季度经济形势通报会上的讲话,三个标题是:
(一)一季度全省经济形势;
(二)各市(州)指标完成情况;
(三)下阶段工作意见。前面介绍的三种标题法都带有序号“一、二、三、四”,标识很明显。下面介绍一种不带序号的写法。即标题臵于文中,以设字体和空格提行来体现。如杨正午2004年在全省市州和省直单位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开头先申明“讲三个问题”,紧接着是:第一个问题讲发展——主要是讲在宏观调控形势下加快发展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讲稳定——主要是讲积极主动地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讲作风——主要是讲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问题。这种写法使整个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层次划分不露痕迹,形式新颖,值得借鉴。
正文中段落及段落中的小标题,是为各部分大标题服务的。或作解释说明,或作进一步论证,构成一种总说与分说、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在讲与写的过程中,其形式更为灵活,表意要求也更为具体。纵观各类讲话,以下四种方式比较常见。一是用一个“字”
或“词”统领各标题。比如部臵工作可用“要什么、要什么……”或“突出什么、突出什么……”,分析意义可用“从什么来看、从什么来看……”,总结经验可用“必须什么、必须什么……”,总结成绩可用“新进展、新步伐、新突破、新亮点……”,提出措施可用“在什么上下功夫、在什么上下功夫……”,统一思想可用“把思想统一到什么上来、统一到什么上来……”。这种写法对起草者而言,易于掌握;对听会者而言,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听了之后就知道领导讲了“几个新”、“几个突出”、“几个坚持”、“几个必须”。但在一篇讲话中不可反复多用、滥用。二是提炼小观点作为小标题。如周伯华2003年全省市州和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讲话中,在讲到如何克服“非典”影响、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时,用了“工业超计划、投资挑重担、农业抓增收、三产促恢复、财税保增长”作小标题,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三是用一个词或词组概括段落大意再作解释的方法作小标题。如原怀化市市长陈志强2003年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负责人讲话,在谈到如何发展城镇经济时,概括了16个字并加以解释:所谓夯实基础,就是要什么什么;所谓突出产业,就是要什么什么;所谓民营主导,就是要什么什么;所谓搞活经营,就是要什么什么。与会者反应比较好。四是用与上下文自然承接而又能准确概括该段大意的句子作标题。可设字体以示体现,也可不设字体。如原市长陈志强2004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对外开放时,用了三个“把”字句——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各段小标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刻意为之。此法比较巧妙,但不易掌握。
上面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标题弄法。实践中要灵活运用。比如即席讲话,要多用观点性标题,且语句要简短,以便听者理解和记忆。在同一篇讲话中,制作标题的方法也要穿插使用,以免雷同,形式呆板。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你用心琢磨,相信还会创造出一些更有新意的方法来。
(二)结构,指领导讲话稿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亦即通常所说的布局谋篇。安排结构,重点要解决正文主体框架、层次处理、段落划分、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这里择要谈谈讲话稿开头、结尾和正文框架安排的问题。
开头,是指讲话稿的开始话。开头是讲话思路的起点,其意义在于提领整个讲话,起着定调的作用,使与会者了解会议(活动)的情况和讲话者的意图。好的开头,可以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把听众吸引住。它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还可以是几段。常见的开头方法有五种:一是总体概括法。从介绍情况入手,说明会议召开的背景、目的、议题和任务。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例子很多。二是提出问题法。即提出问题,吸引听众,引发思考。如毛主席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开篇:“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三是开篇点题法。即一开始便把讲话的意图简明扼要地说出来。如毛主席《整顿党的作风》之开篇:“今天我想讲一点关于我们党的作风”的问题。四是表明态度法。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讲话者对所谈问题的态度。如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开篇:“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五是欢迎感谢法。即由抒写讲话者的心情、感受导入正题。如原市长陈志强2005年6月与湖南大学部分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开篇:“非常感谢湖南大学的盛情款待和周到安排。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学习、请教的”。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应做到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简明扼要,吸引听众。
结尾,是指讲话稿的结束语。其任务是托负全篇。好的结尾具有画龙点晴的功能,可以让听众余兴未尽,回味无穷,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同开头一样,它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还可以是几段。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七种:一是总结法,即在讲话结束时简要地对前面讲过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概括主题,加深听众印象。如列宁1921年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之结尾:“对于你们这些铁路和水运员工的代表们来说,结论只有一个,而且也只应有一个,这就是百倍加强无产阶级的团结和无产阶级的纪律。我们无论如何都应当作到这一点,无论如何都要争取获得胜利”。二是号召法。即用一些精悍有力、调子高昂、催人奋进的话语对听众进行号召或呼吁,使与会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如毛主席1945年4月在第七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之结尾:“同志们,有了三次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我坚决相信,我们是能够完成我们的伟大
政治任务的。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臶,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三是展望法。即通过展望性、预示性的语言,引起听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如毛主席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即《新民主义论》)之结尾:“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四是希望法。即以对听众提出带希望性、鼓励性的话语作为结尾。如江泽民同志2002年5月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结尾:“全国的共青团员、青年朋友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你们去奋斗。希望你们……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向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五是祝愿法。即以祝福性的话语作结尾。如周恩来同志1957年访问尼泊尔时在加德满都市民欢迎会上的讲话之结尾:“在我要结束我的讲话的时候,我祝中国和尼泊尔的友谊像联结着我们两国的喜马拉雅山那样巍峨永存。”六是口号法。即以高呼口号结束全文,引申讲话主题,引起听众共鸣,达到情感高潮。如江泽民同志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结尾:“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七是本位收束,自然煞尾。如杨泰波副省长2004年4月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最后谈到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时,以“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万众一心,群策群力,进一步开创林业建设的新局面”结束全文。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结尾,都必须做到简洁有力,“如截奔马”,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画蛇添足,或者草草收兵,软弱无力。
正文,是指讲话稿的主体。主要是讲述工作和活动的中心思想、思路和要求,表明讲话者的立场、观点、意见和方法、措施,以及希望和要求。正文的内容,要视讲话人的身份、会议的背景、讲话的主题以及听众的差异而定。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内容充实、分析透彻,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材料充实、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要言不烦、概括精辟,逻辑严密、言之有序。正文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需要用序号分出几个部分。常见的划分方式是:
1、两块式。即整个讲话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要么总结成绩,要么分析形势,要么认识意义,要么指出问题,或兼而有之,最后归结为,×××事或×××工作事关重大,各级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云云。第二部分主要指出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和政策措施等。措词上无非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之类。如杨泰波副省长2004年4月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采用了这一方式。第一部分是“充分肯定我省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林业工作的基本经验”,第二部分是“全面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省政府贯彻《决定》的意见,促进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这种结构适用于阐明简单事理或安排单项工作。用于论述复杂的事物或部署牵涉面较广的综合性工作时,由于只有两大部分,每一部分下面势必会论述几个问题(观点),而每一个问题(观点)下面又势必还有分论点,因而很容易形成“大观点套小观点,小观点套更小的观点”的复杂结构,不便于听者理解和接受,甚至会造成听觉混乱。所以领导即席讲话时要慎用。
2、三块式。这种结构可以说是对“两块式”的进一步拓展。第一部分通常也是总结成绩、认识意义、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等。第二部分主要讲工作任务、要求、思路和重点。第三部分主要讲组织领导、工作措施等。如原省长周伯华2005年9月在湘西地区开发工作汇报会议上的讲话,三个部分依次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重视湘西地区开发;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进一步支持湘西地区开发。这种结构实际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是按照“为什么开展这项工作、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如何才能保证把这项工作搞好”的思路来组织安排的,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因而被广泛采用。“无三不成文”的说法恐怕也是来之这个道理。
3、多块式。一般在四块以上,多的达十块,如毛主席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即《论十大关系》)。这种结构适用于大型综合报告。一般工作会议讲话也可采用。其惯用做法是,将某个事物中的关键问题或某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抽”出来,独立成一部分,依次阐述。相对于两块式、三块式结构而言,这种结构比较单纯一些,与会者听起来也不那么费劲。如温家宝总理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就用五个部分讲了五个问题,依次是:深刻认识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明确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落实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规划纲要》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关系。这种结构最适合于即席讲话。比如,假设某领导要在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议上作一个即席讲话,围绕工业园区建设主题,可讲的东西无非: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自加压力;坚定信心,明确目标;搞好规划,科学定位;扩大投入,强化基础;突出中心,全力招商;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不妨根据需要抽五点或六点,随机适当展开讲一讲。
4、不设标题的整块式。适用于篇幅短小的讲话,如在各类会议(活动)上的致辞、献辞、欢迎词,离、任职讲话等。有时也用于篇幅较长的讲话。如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由于篇幅较长,此类讲话往往用一些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言来划分层次。先后用了八个“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来引首每一个层次,分别总结回顾历史、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概述中国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评述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阐明当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立场、论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我国处理中日关系的主张,最后结尾。虽然不设标题,但讲话依然显得层次十分清楚。
安排结构有一定的技巧,但并非纯技巧性的问题。因为,结构的实质是客观事物本来面目以及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的思路在讲话稿表现形式上的体现。如果作者对事物认识、理解透彻,思维。
第四篇:讲话稿标题与结构的常见处理方法
领导讲话稿标题与结构的常见处理方法
(一)标题是讲话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标题,是讲话稿的点睛之笔,与会者一看(听),就或能知其要领,或能受到深刻的启发、激励、教育和感染,引起强烈的兴趣。这里讨论的标题,既包括讲话稿的总标题,也包括讲话稿正文中每一部分、每一段落的大小标题。当然,在领导的即席讲话中,通常情况下是没有总标题的,但只要留心倾听,正文中的大小标题还是听得出来的。
讲话稿的总标题,常见有三种写法:一种是体现讲话场合及讲话内容的叙事性标题。主要用于小型会议、一般性工作会议或公务活动,如在×××会议或活动上的讲话。这类标题往往要在后面标识讲话人姓名、职务和讲话时间;有的在写作中省略了“在……上”这两上字,直接写×××大会开幕词、×××会议主持词、×××活动欢迎辞。另一种是体现会议主题及讲话内容的观点性标题。主要用于庄重场合或大型会议、大型活动。如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类标题有的还在后面加设副标题,说明什么场合,什么人的讲话,如《咬定目标、迎难而上,迅速掀起工业原料林建设新高潮——在全市林业大会上的讲话》。还有一种是固定标题。如各级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法院工作报告、检查院工作报告,从中央到地方,沿用几十年不变,成为一种法定标题。
正文中各个部分的大标题,通常有四种基本写法:一是用“要”字统领各标题。原省委书记杨正午最近几年的讲话经常采用这种办法。如他2005年在全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三个部分的标题是:
(一)要深刻认识创新理论;
(二)要正确把握创新理论;
(三)要全面贯彻创新理论。这种写法的优点是,标题所显示的观点简洁明了,语势短促有力,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也很紧密,整个文章显得很紧凑。我个人认为,这种写法更适用于非主体报告的强调性讲话,而且在论述各部分中的观点时不宜太展开,也不宜用过多的散句,而必需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来进行高屋建瓴、简明扼要的阐述,使这种简短有力的文风体现得更淋漓尽致。二是用带观点的祈使句作为各部分的标题。这是最常见的写法。句子有长有短,短的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个标题是:(一)充分认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二)集中力量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三)全面做好扩大就业的各项工作。长的如杨泰波副省长在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三个标题是:(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紧迫感;(二)正确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动性;(三)加强领导,积极扶持,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这种写法便于在各部分中装进较多的内容,充分展开来讲,适用于主体讲话。三是用不带观点的短语作标题。如温家宝总理2005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六个标题依次是:
(一)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二)关于农村综合改革问题;
(三)关于粮食问题;
(四)关于土地问题;
(五)关于农民工问题;
(六)关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又如周伯华2003年在全省一季度经济形势通报会上的讲话,三个标题是:
(一)一季度全省经济形势;
(二)各市(州)指标完成情况;
(三)下阶段工作意见。前面介绍的三种标题法都带有序号“一、二、三、四”,标识很明显。下面介绍一种不带序号的写法。即标题置于文中,以设字体和空格提行来体现。如杨正午2004年在全省市州和省直单位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开头先申明“讲三个问题”,紧接着是:第一个问题讲发展——主要是讲在宏观调控形势下加快发展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讲稳定——主要是讲积极主动地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讲作风——主要是讲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问题。这种写法使整个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层次划分不露痕迹,形式新颖,值得借鉴。
正文中段落及段落中的小标题,是为各部分大标题服务的。或作解释说明,或作进一步论证,构成一种总说与分说、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在讲与写的过程中,其形式更为灵活,表意要求也更为具体。纵观各类讲话,以下四种方式比较常见。一是用一个“字”或“词”统领各标题。比如部置工作可用“要什么、要什么……”或“突出什么、突出什么……”,分析意义可用“从什么来看、从什么来看……”,总结经验可用“必须什么、必须什么……”,总结成绩可用“新进展、新步伐、新突破、新亮点……”,提出措施可用“在什么
上下功夫、在什么上下功夫……”,统一思想可用“把思想统一到什么上来、统一到什么上来……”。这种写法对起草者而言,易于掌握;对听会者而言,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听了之后就知道领导讲了“几个新”、“几个突出”、“几个坚持”、“几个必须”。但在一篇讲话中不可反复多用、滥用。二是提炼小观点作为小标题。如周伯华2003年全省市州和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讲话中,在讲到如何克服“非典”影响、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时,用了“工业超计划、投资挑重担、农业抓增收、三产促恢复、财税保增长”作小标题,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三是用一个词或词组概括段落大意再作解释的方法作小标题。如原怀化市市长陈志强2003年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负责人讲话,在谈到如何发展城镇经济时,概括了16个字并加以解释:所谓夯实基础,就是要什么什么;所谓突出产业,就是要什么什么;所谓民营主导,就是要什么什么;所谓搞活经营,就是要什么什么。与会者反应比较好。四是用与上下文自然承接而又能准确概括该段大意的句子作标题。可设字体以示体现,也可不设字体。如原市长陈志强2004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对外开放时,用了三个“把”字句——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各段小标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刻意为之。此法比较巧妙,但不易掌握。
上面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标题弄法。实践中要灵活运用。比如即席讲话,要多用观点性标题,且语句要简短,以便听者理解和记忆。在同一篇讲话中,制作标题的方法也要穿插使用,以免雷同,形式呆板。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你用心琢磨,相信还会创造出一些更有新意的方法来。
(二)结构,指领导讲话稿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亦即通常所说的布局谋篇。安排结构,重点要解决正文主体框架、层次处理、段落划分、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这里择要谈谈讲话稿开头、结尾和正文框架安排的问题。
开头,是指讲话稿的开始话。开头是讲话思路的起点,其意义在于提领整个讲话,起着定调的作用,使与会者了解会议(活动)的情况和讲话者的意图。好的开头,可以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把听众吸引住。它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还可以是几段。常见的开头方法有五种:一是总体概括法。从介绍情况入手,说明会议召开的背景、目的、议题和任务。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例子很多。二是提出问题法。即提出问题,吸引听众,引发思考。如毛主席1942年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开篇:“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三是开篇点题法。即一开始便把讲话的意图简明扼要地说出来。如毛主席《整顿党的作风》之开篇:“今天我想讲一点关于我们党的作风”的问题。四是表明态度法。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讲话者对所谈问题的态度。如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开篇:“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五是欢迎感谢法。即由抒写讲话者的心情、感受导入正题。如原市长陈志强2005年6月与湖南大学部分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开篇:“非常感谢湖南大学的盛情款待和周到安排。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学习、请教的”。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应做到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简明扼要,吸引听众。
结尾,是指讲话稿的结束语。其任务是托负全篇。好的结尾具有画龙点晴的功能,可以让听众余兴未尽,回味无穷,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同开头一样,它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还可以是几段。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七种:一是总结法,即在讲话结束时简要地对前面讲过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概括主题,加深听众印象。如列宁1921年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之结尾:“对于你们这些铁路和水运员工的代表们来说,结论只有一个,而且也只应有一个,这就是百倍加强无产阶级的团结和无产阶级的纪律。我们无论如何都应当作到这一点,无论如何都要争取获得胜利”。二是号召法。即用一些精悍有力、调子高昂、催人奋进的话语对听众进行号召或呼吁,使与会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如毛主席1945年4月在第七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之结尾:“同志们,有了三次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我坚决相信,我们是能够完成我们的伟大政治任务的。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三是展望法。即通过展望性、预示性的语言,引起听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如毛主席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即《新民主义论》)之结尾:“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四是希望法。即以对听众提出带希望性、鼓励性的话语作为结尾。如江泽民同志2002年5月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结尾:“全国的共青团员、青年朋友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你们去奋斗。希望你们……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向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五是祝愿法。即以祝福性的话语作结尾。如周恩来同志1957年访问尼泊尔时在加德满都市民欢迎会上的讲话之结尾:“在我要结束我的讲话的时候,我祝中国和尼泊尔的友谊像联结着我们两国的喜马拉雅山那样巍峨永存。”六是口号法。即以高呼口号结束全文,引申讲话主题,引起听众共鸣,达到情感高潮。如江泽民同志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结尾:“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七是本位收束,自然煞尾。如杨泰波副省长2004年4月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最后谈到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时,以“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万众一心,群策群力,进一步开创林业建设的新局面”结束全文。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结尾,都必须做到简洁有力,“如截奔马”,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画蛇添足,或者草草收兵,软弱无力。
正文,是指讲话稿的主体。主要是讲述工作和活动的中心思想、思路和要求,表明讲话者的立场、观点、意见和方法、措施,以及希望和要求。正文的内容,要视讲话人的身份、会议的背景、讲话的主题以及听众的差异而定。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内容充实、分析透彻,主题鲜明、观点正确,材料充实、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要言不烦、概括精辟,逻辑严密、言之有序。正文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需要用序号分出几个部分。常见的划分方式是:
1、两块式。即整个讲话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要么总结成绩,要么分析形势,要么认识意义,要么指出问题,或兼而有之,最后归结为,×××事或×××工作事关重大,各级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云云。第二部分主要指出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和政策措施等。措词上无非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之类。如杨泰波副省长2004年4月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采用了这一方式。第一部分是“充分肯定我省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林业工作的基本经验”,第二部分是“全面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省政府贯彻《决定》的意见,促进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这种结构适用于阐明简单事理或安排单项工作。用于论述复杂的事物或部署牵涉面较广的综合性工作时,由于只有两大部分,每一部分下面势必会论述几个问题(观点),而每一个问题(观点)下面又势必还有分论点,因而很容易形成“大观点套小观点,小观点套更小的观点”的复杂结构,不便于听者理解和接受,甚至会造成听觉混乱。所以领导即席讲话时要慎用。
2、三块式。这种结构可以说是对“两块式”的进一步拓展。第一部分通常也是总结成绩、认识意义、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等。第二部分主要讲工作任务、要求、思路和重点。第三部分主要讲组织领导、工作措施等。如原省长周伯华2005年9月在湘西地区开发工作汇报会议上的讲话,三个部分依次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重视湘西地区开发;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进一步支持湘西地区开发。这种结构实际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是按照“为什么开展这项工作、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如何才能保证把这项工作搞好”的思路来组织安排的,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因而被广泛采用。“无三不成文”的说法恐怕也是来之这个道理。
3、多块式。一般在四块以上,多的达十块,如毛主席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即《论十大关系》)。这种结构适用于大型综合报告。一般工作会议讲话也可采用。其惯用做法是,将某个事物中的关键问题或某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抽”出来,独立成一部分,依次阐述。相对于两块式、三块式结构而言,这种结构比较单纯一些,与会者听起来也不那么费劲。如温家宝总理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就用五个部分讲了五个问题,依次是:深刻认识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明确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落实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规划纲要》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关系。这种结构最适合于即席讲话。比如,假设某领导要在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议上作一个即席讲话,围绕工业园区建设主题,可讲的东西无非: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自加压力;坚定信心,明确目标;搞好规划,科学定位;扩大投入,强化基础;突出中心,全力招商;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不妨根据需要抽五点或六点,随机适当展开讲一讲。
4、不设标题的整块式。适用于篇幅短小的讲话,如在各类会议(活动)上的致辞、献辞、欢迎词,离、任职讲话等。有时也用于篇幅较长的讲话。如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由于篇幅较长,此类讲话往往用一些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言来划分层次。先后用了八个“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来引首每一个层次,分别总结回顾历史、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概述中国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评述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阐明当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立场、论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我国处理中日关系的主张,最后结尾。虽然不设标题,但讲话依然显得层次十分清楚。
安排结构有一定的技巧,但并非纯技巧性的问题。因为,结构的实质是客观事物本来面目以及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的思路在讲话稿表现形式上的体现。如果作者对事物认识、理解透彻,思维脉络清楚,就不愁找不到较好的结构方式。
二、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基本流程
1、了解背景,弄清意图。一般来说,领导讲话都有其背景和意图。文秘人员在起草领导讲话稿之前,一定要把背景和意图弄清楚。要了解的背景包括大、中、小三个方面。大背景是指上级新近召开的重大会议、发生的重大事件、出台的重大政策、作出的重大部署、提出的重大理论以及经济发展动态;中背景是指为什么要召开这样一个会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比如有的为了传达贯彻上级精神,有的是为了安排部署某项工作,有的是为了动员开展某项活动等等;小背景是指讲话的领导是谁,讲什么,讲给谁听,还有不有其他领导讲等。弄清意图就是要弄清讲话的领导对这次会议、这项工作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要求,比如是想通过肯定成绩、鼓舞士气、推广经验、促进工作,还是想找出问题、加压鼓劲、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工作,等等。在弄清了背景和意图的基础上,再确定讲话稿的类型和基调。
2、明确主题,确定内容。任何一个会议,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实践中,有的会议主题是由领导集体或领导个人确定的,有的则需由文秘人员来确定。主题一旦确定,就要始终突出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安排内容、组织材料。
3、收集资料,熟悉情况。文秘人员不可能对每一项工作都了解、都熟悉,这就要求我们在起草领导讲话稿之前,广泛收集资料,尽可能的熟悉情况。这里讲的“资料”,是指起草者为着既定的起草目的,从各方面搜集、摄取并写入讲话稿之中的事例、知识或论据,是构成“材料”(文章、讲话稿)的材料。文秘人员掌握材料的多少和熟悉程度,决定着讲话稿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着讲话稿的深度和质量。讲话稿中常用的资料,大体上有三类:一是依据类资料。就是发表这一讲话、阐述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包括: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⑵中央和上级的政策、部署、指示;⑶本地发生的重要情况和进行的重要工作。二是佐证类资料。就是为讲话中的观点佐证的事实、事例。包括:⑴与讲话观点相联系的典型单位的成绩和经验;⑵能够说明观点的实际发生的问题;⑶能够佐证观点的数据。三是辅助类资料。就是能够帮助加强讲话的说服力、增强吸引力,可调节讲话口气、活跃会场气氛、提高讲话效果的材料,主要包括:典型、俗语、古语、名人名言、群众语言等。
4、提炼观点,拟定提纲。讲话的观点,就是讲话人通过讲话所表达的看法或主张。实际上,讲话的主题思想也是观点,是这一讲话的“大观点”。一篇讲话稿有了大观点,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中观点、小观点。就跟建房一样,除了要有大梁,还要有檩、有椽,搭起骨架,再配之以材料,才能完成工程。锤炼观点是起草讲话稿的关键战,又是攻坚战。锤炼出了观点,再对观点进行整体安排与组合,就形成了写作提纲。这样,讲话稿的起草就完成了一大半。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观点要正确。就是要符合“两情”:一方面是要符合“上情”,即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部署、指令;一方面是要符合“下情”,即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观点要鲜明。讲话中所阐述的观点,必须旗帜鲜明,有感召力、战斗力,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让人听了不痛不痒,甚至不得要领。三是观点要配套。就是说,在一篇讲话稿中先后阐述的多个观点要相互照应、相互配套,形成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发挥“整体效应”,而不应该互不相应,甚至互相冲突。如某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的讲话,阐述的几个主要观点分别是:⑴努力提高对加强科技工作领导的认识;⑵全面履行对科技工作实施领导的职责;⑶认真改进对科技工作实施领导的方法。三个观点呈递进关系。其中关于“职责”部分又分为三个“小观点”:即抓政策、抓改革、抓协调。三者呈相互配合的关系。锻炼观点,正确、准确是第一位,不能生拼硬凑、玩文字游戏。
5、打好腹稿,形成初稿。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更需要冷静、细致,不管任务有多急、有多重,都不能盲目下笔,而应该先想好每一块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意思,从哪里切入,到哪里收尾,要用几句什么关键性的话等等,一定要打好腹稿以后再下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得顺畅,才能一气呵成。如果是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上一段写了下一段的内容等,那这个材料必定会逻辑混乱,层次不清,水平不高。
6、整体把握,调整完善。不管是初稿由一人写成,还是由多人写成,这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读初稿,然后从整体上感觉和判断:主题和重点是否突出,逻辑和层次是否清晰,措施和要求是否到位,详略和篇幅是否恰当,等等。在此基础上,该调整的调整,该补充的补充,该删减的删减,使材料在内质上上一个层次。
7、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如果说前一个环节是从总体上、从大的方面对材料进行修改的话,那么这一环节就是从细微之处进行润色和加工。内容包括:语言风格、词句使用、修辞标点、段落安排、字体设置等等。要通过这一环节的精雕细刻,使材料在外在表现上再上一个层次。
8、打印校核,定稿上交。
三、对领导讲话稿写作者(文秘人员)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说明,从事文字工作永无止境。作为一个文秘人员,要适应岗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或者说,要把领导讲话稿写好,写出水平来,让领导满意、让受众满意、让自己满意,我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要明理。就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从正面理解和把握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这不是大道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写出的材料必就可能会有不正确的观点,就可能会有思想性问题。
2、要勤学。现代社会,学习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更为重要。作为文秘人员,要做到广泛涉猎,重点掌握。重点应该学什么呢?我认为:一是要学理论,包括政治理论、现代经济理论、法律理论等等;二是要学政策,包括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三是要学业务,一方面是学写作业务(多阅读范文、多琢磨修改稿、多请别人提意见、多与同行交流),另一方面是学本部门、本单位职能相关的业务,如水利、民政、建设等。怎么学呢?总的来说,就是要做有心人。一是要多捕捉信息。经常有人讲,当记者的要有新闻敏感,做生意的要有市场敏感,当领导的要有政治敏感。我们文秘人员要有信息敏感。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看报,都要留心相关的信息和动态;二是要多收集资料。就是要“收荒货”。只要是对今后写作有帮助的,都要把它搜集起来。比如好的范文、相关的文件、各方面的典型等等;三是要多提练总结。本地本单位在工作上的一些好措施、好做法,领导平时对某一工作、某一事情的观点和看法,都要及时总结、及时提练;四是要多参考借鉴。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这说的就是要善于借鉴的意思。
3、要善思。应该说,我们文秘人员是肯动脑筋,也是动了脑筋的。但为什么有的材料写出来又不行呢?我看,关键是思考的方向不对、方法不对。要写好领导讲话稿:一是要善于全局性思考。就是要做到全局在胸、大政方针在胸、主要矛盾在胸、方方面面的情况在胸,要跳出本部门本单位的局限,着眼全局想局部;二是要善于换位性思考。就是要大胆进行角色模拟,把自己关起门来当领导,站在领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领导的口气来组织语言;三是要善于创新性思考。就是从文章的外在结构、观点的提炼、措施的安排都要有所创新,不能会会都是老套路。最好是新瓶装新酒,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的;至少是新瓶装旧酒或旧瓶装新酒,形式与内容有一样是新的;决不能旧瓶装旧酒,形式和内容都没有新变化。要创新,就要有勇气,要大胆。比如,自己对某一项工作有新见解,就要大胆地写进去,这也是我们文秘人员参政设
谋的一个重要途径。
4、要苦练。写材料,一靠悟性,二靠经验。悟性,我相信大家都有;经验,来自于苦练。一般来说,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功之外,就是要写得多、练得多。“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篇:标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点拨
标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点拨
一、命题趋势:
标题作文又叫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譬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等;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等;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以上所举的这些高考命题作文题让我们感到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和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二、命题议论文的题型:
大致可以分为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以《位置与价值》为题写一篇作文、《人与路》。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等。
比喻型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
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北京的符号》等。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以“说‘安’”为题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以《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肩膀》等。
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如《“一言堂”小考》、《赌博的由来》。《“下笔如有神”新解》等。
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
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审题时要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确立论题,展开议论。要分清概念型命题和关系型命题的异同,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前者是阐述一个概念,后者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对比型、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比喻类比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
之间的共同属性; 抓住命题中提供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两者之间的类比点,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时,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命题的细微差别,评议要求评事议理,引申要求借题发挥,考证要求查核证实,感想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对批驳型命题,要审视并明确对方的立论错在何处,讲究“针对性的批驳”,不可自说自话,言不及题;即使遇到论点型的命题,似乎一看便知,也要逐字理解论点的含义,不可望文生意。
三、审题方法点拨
1、挖掘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挖掘寓意法”就是挖掘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辽宁卷)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接下来要确立所写的中心论点,作者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2、增加内涵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加内涵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运用“增加内涵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3、抓关键词法
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广东卷)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①该命题具有浓烈的时代感。中国近期对待“藏独”“台独”“汶川大地震外来援助”都不是轻易说“不”。(强调“接触”“沟通”“理解”都和此命题关联)
②该命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说‘不’”是个传统作文话题,“不要轻易说‘不’”是在传统话题上的推陈出新,但较传统话题更具思辨色彩。此命题对“说‘不’”不是全然否定,也不是全然肯定,要区别对待,行文就要在分寸上拿捏到位。
③该命题切合选拔考试实际。学生在考场可以有话可写,但要符合题意也有一定的难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解清“轻易”一词的内涵以及“说‘不’”的象征意义。审题上的些许难度也为选拔考试建立了合适的区分度。
④其实“不要轻易说不”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就是永不放弃的意思,另外一个就是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别人。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选。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山东卷)
题目: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写800字文章,自拟题目,自选主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明显。
【审题指导】
该命题要理解两个关键词:记忆,风化。
“记忆”可以是生命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逝者如斯,“时间”如流水,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大都习惯于遗忘并且安于遗忘,甚至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遗忘中“瞒与骗”。
所谓“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概括地说,就是“时间使记忆风化”。这恰恰是本作文立意的反面。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什么样的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肯定是那些在人生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或者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昨天在今天延续,历史活在今天,这样的记忆当然不会风化。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写作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一己之情感,发一时之感慨,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经历,思考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可写人生的光荣,可写历史的耻辱,总之,强调的是记忆的重要性,是尊重历史的重要性。【类题训练】
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4、多角度提问法
“多角度提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多角度提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典例精选】
2008年 高考作文(安徽卷)
题目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指导】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1.带着什么出发?感动。2.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多角度提问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5、化抽象为具体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四川卷)
题目 坚强
【审题指导】
《坚强》这个题出得不错,特别是作为四川来出。因为这次汶川地震以后,全世界和全国各族人民对汶川地震的捐款的力度是建国5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另外,政府这一次投入的力量,无论是军队,还是百姓,都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次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词叫志愿者,这在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这些人,都对四川的汶川地震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应当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其中体现出的对震区人民生命的尊重,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央提出来,哪怕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要挽救人的生命,这在共和国59年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另外设立的3天的哀悼日,郑重的表达了13亿人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尊重,这也是空前的。但我刚才说的这一切,强调的都是世界人民、国内各族人民、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关心、关注、帮助,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力量。
而四川的作文命题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出的。我觉得这里所说的“坚强”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含义应当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特别是对08年来说,我们经历过了多灾难。年初的冰雪灾害,“3.14”藏独的**,紧跟着山东火车相撞事故,再加上这次地震的灾难。今年的天灾和人祸是叠加在一起了。面对这么多天灾和人祸,我认为“坚强”的第一个含义就应该是温总理在黑板上上的那四个字“多难兴邦”。在这么一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中华民族应当表现出来一种特有的沉着、镇静和坚强,我们坚强地认为有全托13亿人、有全世界人民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的地质灾害。
这也就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坚强”它不仅是对四川的,“坚强”首先是指我们这个民族要坚强,我们这个国家要坚强,不能因为今年接二连三出现的天灾人祸,就变得脆弱了、怯懦了,这是最重要的含义。
另一个含义,当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全世界人民、全中国人民都在支援和帮助四川的时候,四川的人民要表现得更加坚强,再具体一些,每一个人都要坚强。看到“坚强”这个题目,人们很容易想到第二点,因为它是四川命题,作为四川人来说、作为灾区人来说,应当更坚强,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对考生而言,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去考虑第一层含义。也就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的时候,在丧失亲人、毁坏家园的情况下要坚强;大而言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面对这种特大的地质灾害的时候,也要表现出来超常的坚强。这样一来,命题的含义就发挥得比较充分了。如果说仅仅看到我们个体的坚强,灾区人民的坚强,四川人民的坚强,这还是不够的。我们甚至应该想到,“坚强”中还包括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共同表现的那种坚强。因为自然灾害,特别是像地震这种灾害,它不是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许多国家都可能面临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所以这个“坚强”如果要是扩大起来讲的话,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都要表现出来一种超常的坚强。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能把“坚强”的含义诠释好。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抽象为具体法 ”,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6、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法 ”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辩证分析法 ”。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辩证分析法 :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
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