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iC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SiC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SiC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不同制备的方法获得不同结构的SiC,其中主要有α-SiC、β-SiC和纳米SiC。并介绍了SiC材料在材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α-SiC;β-SiC;纳米SiC; 前言:
SiC 是人造强共价健化合物材料, 碳化硅又称金钢砂或耐火砂。碳化硅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在电阻炉内经高温冶炼而成。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碳化硅分为黑色碳化硅和绿色碳化硅两种,均为六方晶体,比重为3.20~3.25,显微硬度为2840~3320kg/mm2。
2、SiC粉末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2.1 Acheson法生产SiC的进展
经过百年发展, 现代SiC 工业生产仍采用的是Acheson 间歇式工艺。这是工业上采用最多的合成方法,即用电将石英砂和焦炭的混合物加热至2500℃左右高温反应制得。因石英砂和文章拷贝于华夏陶瓷网焦炭中通常含有Al和Fe等杂质,在制成的SiC中都固溶有少量杂质。其中,杂质少的呈绿色,杂质多的呈黑色。目前SiC 冶炼炉改进处于: ①炉体规模增大;老式冶炼炉长为5~10m ,现在可长至25m ,装料高达以千吨计;②送电功率增大:现在冶炼炉功率多在3000至7000kW 之间,功率在12 ,000kW的超大型冶炼炉已在我国宁夏北方碳化硅公司正常运行;③电源由交流改为直流,保证了电网安全和稳定,操作更方便。
工业SiC 生产耗能高、对环境和大气有污染,且劳动量大。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尽管SiC 用量不断增大,但生产持续降低,代以从国外进口,同时加大了高性能SiC 材料的开发力度。中国、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初级SiC 产量已占全世界的65 %以上。传统的SiC 冶炼炉主要不能完全解决以下环境问题:(1)CO2、SO2 和扒墙时产生的SiC 粉尘的污染。(2)解决原料闷燃放出的臭气和石油焦的挥发份,尤其是燃烧时或燃烧后及扒墙时产生的SO2、H2S 和硫醇类等含硫物质和CO 气体带来的环境问题。(3)无法收集冶炼时产生的炉内逸出气体用以发电或合成气体。
七十年代德国ESK公司在发展Acheson 工艺方面取得了突破[2 ]。ESK的大型SiC 冶炼炉建在户外,没有端墙和侧墙,直线型或U 型电极位于炉子底部,炉长达60m ,用PE 包封盖以收集炉内逸出气体(~100 ×206m3 s.t.p),提取硫后将其通过管道输送到厂区内小型火电厂发电。可减少污染并节能20 %。该炉可采用成本低、活性高、易反应的高硫份石油焦和焦碳作为原料,将原料含硫量由传统SiC 冶炼炉允许的1.5 %提高到5.0 %。Acheson 法制备SiC 的优点是原料便宜,方法成熟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缺点是粉体质量不高:比表面积1~ 15m2/ g , 氧化物含量1wt %左右, 金属杂质含量1 ,400~2 ,800ppm ,依赖于粉碎、酸洗等后继工艺和手段。
2.2 Acheson 法生产的SiC 的工业应用
Acheson 法制备的SiC 材料大量应用于磨料、耐火材料、结构陶瓷和炼钢脱氧剂。在SiC 的诸多用途中,磨料与磨削材料的应用是一重要方向,广泛用于切割和研磨玻璃、陶瓷、石料、铸铁零件、有色金属材料、硬质合金、钛合金和高速钢刀具精磨等。碳化硅耐火材料用途十分广泛:在钢铁冶炼中,可用作盛钢桶内衬、水口、高炉炉底和炉腹、加热炉无水冷滑轨;在有色金属冶炼中,大量用作蒸馏器、精馏塔托盘、电解槽侧墙、管道、坩锅;石油化工中用作脱硫炉、油气发生器等;陶瓷工业中大量用作各种窑炉的棚板,隔焰材料等。SiC含量大于90 %的普通耐火材料主要用以制造耐中等高温的炉窑构件;含量大于83 %的低品位耐火材料,主要用于出铁槽、铁水包等的内衬。SiC 作为脱氧剂具有粒度细小、反应强烈、脱氧时间短、节约能源、电炉生产率高、脱硫效果好、脱氧成本低等明显优点。国外八十年代前后已普遍使用SiC 做炼钢脱氧剂,我国始于1985 年,近年来已在钢铁企业普遍使用。我国钢铁年产量已达1 亿吨左右,每吨钢铁需要3~5kg SiC脱氧剂,加上铸造行业,脱氧剂的年用量巨大。炼钢用脱氧剂SiC 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另外SiC 在取代氧化铝或石墨密封环方面应用广泛,在欧洲年用量约12 ×106 副,美国6 ×106 副,日本为106 副,并有大量增加的趋势。2.3 SiO2-C还原法
工业上按下列反应式利用高纯度石英砂和焦炭或石油焦在电阻炉内产生SiC:
因为是吸热反应,需使用大量能量。用此法制得的SiC 含量一般为96%左右,颜色有绿色和黑色,SiC含量越高颜色越浅,高纯为无色。2.4 气凝SiO2的碳还原法
在粒度18-22纳米的SiO2中加入30-35纳米的天然气炭黑,在1400-1500℃温度下通氩气保护,反应即可获得纯的SiC。反应中加入微量SiC粉可抑制SiC晶体的长大。2.5 气相合成法
在气相硅的卤化物中加入碳氢化合物并通入一定量的氢气,在1200-1800℃的高温作用下可以制取高纯SiC。在这个反应中,碳氢化合物是碳的载体,氢气作还原剂,同时氢气还可以抑制在SiC生成过程中游离硅和碳的沉积。3 新型SiC 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随着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人们对SiC 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发了一系列新的SiC 制备技术和新的工业产品及用途。3.1 β-SiC 微粉
β-SiC 微粉的制取方法很多,主要是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溶胶凝胶法、聚合物热分解法和各种气相法。气相法和聚合物热裂解法低温合成SiC 微粉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在600~1 ,800 ℃下热裂解CH3-SiH3 已获得产量很高的无定型SiC 微粉,其比表面积为25m2/ g ,杂质总量低于60ppm。能无压烧结至很高的密度,是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理想原材料,可作为高温燃气轮机的转子、喷嘴、燃烧器,高温气体的热交换器部件,发动机中的汽缸和活塞等部件,还可作为核反应堆材料及火箭头部雷达天线罩等。陶瓷燃气轮机的热效率比一般燃气轮机可提高20 %以上[3 ]。德国ESK公司将SiC 作为涡轮增压器转子装在汽油发动机试验车上,最大转速为96 ,000n/ min ,排气温度为1 ,030 ℃,经过1 ,000km 的路面试验,表现出优异的响应特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在柴油发动机上应用陶瓷,SiC主要用做这种陶瓷发动机的挺柱、涡轮增压器转子、涡流式镶块等。1985 年,日本NGK厂生产的增压器转子已投入市场。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能源与环境研究室运输研究中心预计2000~2010 年汽车发动机用陶瓷件可占领66 %~90 %的零件市场,总价值超过36 亿美元,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4 ]。3.2 化学气相沉积CVDSiC 基于理论致密结构和高纯度(99.999 %)表现出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已为人们所共知,利用扩散势垒作原子能材料和热压光学镜头的模具即是两例应用。另外,在碳或钨纤维芯上气相沉积SiC 已制造出直径在120μm 的纤维。最近Morton Inter-national Advanced Materials 公司宣布已批量成功地研制出1 ,500mm 宽、25mm 厚的无基底CVD-SiC 薄板,该材料在室温时热传导系数250W/ m·K, 抗弯强度466GPa ,表面可抛光至亚纳米光学精度。其新型应用包括高温激光光学装置、密封和耐磨元件、计算机储存介质的基片以及电子包封元件[5 ]。
3.3 SiC 晶须
SiC 晶须是立方SiC 晶体极端各向异性生长的产物,长径比一般> 10。半径从几十分之一到几微米,长度可至几百微米,特殊工艺下可达100mm。晶须生长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初期,美国Carborundum 公司在研制增强添加剂时发展了半商业性工艺,德国ESK公司在批量生产晶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6 ]。晶须生长机理有气相凝聚、气固相(VS)和气-固-液反应(VLS)三种。前两种工艺生成的健康晶须直径< 3μm ,VLS 工艺生成的晶须直径为3~5μm ,长度超长者可达100mm。VLS机理,SiC的两种组成元素由甲烷和一氧化硅提供,在Fe ,Co ,Cr 和Mn 等催化剂的作用下提供足够的Si 和C 维持反应和沉积使SiC 晶须生长。晶须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高达16MPa和580GPa。3.4 SiC 片晶
SiC 片晶基于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较低的商业成本作为复合材料补强剂引起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六方片状SiC 晶体生长于Acheson 炉的中心部位,但这种SiC片晶完全混生且晶粒生长过大并不适于用作陶瓷材料补强剂。人们为工业合成分散的小尺寸SiC 片晶做了大量的努力[7 ] ,用少量硼或铝作扩散促进剂在高温下合成了10~ > 100μm 的小尺寸SiC 片晶,而硼或铝又是众所周知的SiC 烧结助剂。有添加剂存在的情况下,在β-SiC 微粉中混入适当的SiO2和C或Si和C于1 ,900~2 ,100 ℃、惰性气氛中可以得到90 %的α-SiC片晶。SiC片晶的特性和机械性能。实验表明SiC 片晶在金属和陶瓷基体复合材料中起到了很好的补强作用。结论:
SiC 作为一个用途广泛的工程材料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数代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发展。随着对其制备技术的深入研究,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SiC 新用途并获得更多的SiC新型工业产品。未来,用Acheson 法制备[10]的SiC 在产量和规模上将继续占主导地位,广泛应用在各工业领域内,同时利用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继续开发出象炼钢脱氧剂等对基础工业有重大影响的用途。为满足烧结高致密、高强度、高性能陶瓷材料并使之应用在高技术工业领域,新型的高技术SiC 制备技术也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降低成本、完善工艺,并与后续制备技术如烧结等相适应,在经济和效果上取得最佳成效是其方向。在电子器件应用方面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SiC材料
SiC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SiC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不同制备的方法获得不同结构的SiC,其中主要有α-SiC、β-SiC和纳米SiC。并介绍了SiC材料在材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α-SiC;β-SiC;纳米SiC; 前言:
SiC 是人造强共价健化合物材料, 碳化硅又称金钢砂或耐火砂。碳化硅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在电阻炉内经高温冶炼而成。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碳化硅分为黑色碳化硅和绿色碳化硅两种,均为六方晶体,比重为3.20~3.25,显微硬度为2840~3320kg/mm2。
自E.G.Ache-son1891 年电熔金刚石时被首次发现以来,SiC 材料以优异的高温强度、高热导率、高耐磨性和腐蚀性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目前SiC 以Acheson 方法为主要生产方式,年产量超过百万吨。我国黄河中上游的青甘宁和内蒙等省区由于具有丰富的水火电资源和优质的原材料,SiC 厂家众多,SiC 工业是该地区支柱产业之一。我国SiC 年产量约38 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40 % ,是SiC 的使用及出口大国
[1 ]
,在α-SiC、β-SiC、SiC 微粉、SiC 晶须及SiC 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也相当活跃。本文对SiC 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它的典型应用以及新近发展的工业应用作一较全面的评述。
2、SiC粉末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目前SiC的制备方法主要有Acheson法、化合法、热分解法、气相反相法等。2.1 Acheson法生产SiC的进展
经过百年发展, 现代SiC 工业生产仍采用的是Acheson 间歇式工艺。这是工业上采用最多的合成方法,即用电将石英砂和焦炭的混合物加热至2500℃左右高温反应制得。因石英砂和文章拷贝于华夏陶瓷网焦炭中通常含有Al和Fe等杂质,在制成的SiC中都固溶有少量杂质。其中,杂质少的呈绿色,杂质多的呈黑色。目前SiC 冶炼炉改进处于: ①炉体规模增大;老式冶炼炉长为5~10m ,现在可长至25m ,装料高达以千吨计;②送电功率增大:现在冶炼炉功率多在3000至7000kW 之间,功率在12 ,000kW的超大型冶炼炉已在我国宁夏北方碳化硅公司正常运行;③电源由交流改为直流,保证了电网安全和稳定,操作更方便;④结构
上的改进,主要在端墙和侧墙及乏料应用上。另外,目前的直流和交流电阻炉有更长的寿命,更易于装卸作业。随着Acheson 冶炼炉的大型化,易产生电板热负荷过载和炉芯表面单位负荷过大两个问题。炉芯结构不规则或不均匀和大炉芯表面单位负荷会产生频繁喷炉影响冶炼炉操作并导致侧墙和端墙的破坏。尽管固定式和移动式SiC 冶炼炉各有利弊,但大多数SiC生产厂家都是应用带或不带底部排气的固定式SiC 冶炼炉。
工业SiC 生产耗能高、对环境和大气有污染,且劳动量大。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尽管SiC 用量不断增大,但生产持续降低,代以从国外进口,同时加大了高性能SiC 材料的开发力度。中国、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初级SiC 产量已占全世界的65 %以上。传统的SiC 冶炼炉主要不能完全解决以下环境问题:(1)CO2、SO2 和扒墙时产生的SiC 粉尘的污染。(2)解决原料闷燃放出的臭气和石油焦的挥发份,尤其是燃烧时或燃烧后及扒墙时产生的SO2、H2S 和硫醇类等含硫物质和CO 气体带来的环境问题。(3)无法收集冶炼时产生的炉内逸出气体用以发电或合成气体。
七十年代德国ESK公司在发展Acheson 工艺方面取得了突破[2 ]。ESK的大型SiC 冶炼炉建在户外,没有端墙和侧墙,直线型或U 型电极位于炉子底部,炉长达60m ,用PE 包封盖以收集炉内逸出气体(~100 ×206m3 s.t.p),提取硫后将其通过管道输送到厂区内小型火电厂发电。可减少污染并节能20 %。该炉可采用成本低、活性高、易反应的高硫份石油焦和焦碳作为原料,将原料含硫量由传统SiC 冶炼炉允许的1.5 %提高到5.0 %。Acheson 法制备SiC 的优点是原料便宜,方法成熟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缺点是粉体质量不高:比表面积1~ 15m2/ g , 氧化物含量1wt %左右, 金属杂质含量1 ,400~2 ,800ppm ,依赖于粉碎、酸洗等后继工艺和手段。
2.2 Acheson 法生产的SiC 的工业应用
Acheson 法制备的SiC 材料大量应用于磨料、耐火材料、结构陶瓷和炼钢脱氧剂。在SiC 的诸多用途中,磨料与磨削材料的应用是一重要方向,广泛用于切割和研磨玻璃、陶瓷、石料、铸铁零件、有色金属材料、硬质合金、钛合金和高速钢刀具精磨等。碳化硅耐火材料用途十分广泛:在钢铁冶炼中,可用作盛钢桶内衬、水口、高炉炉底和炉腹、加热炉无水冷滑轨;在有色金属冶炼中,大量用作蒸
馏器、精馏塔托盘、电解槽侧墙、管道、坩锅;石油化工中用作脱硫炉、油气发生器等;陶瓷工业中大量用作各种窑炉的棚板,隔焰材料等。SiC含量大于90 %的普通耐火材料主要用以制造耐中等高温的炉窑构件;含量大于83 %的低品位耐火材料,主要用于出铁槽、铁水包等的内衬。SiC 作为脱氧剂具有粒度细小、反应强烈、脱氧时间短、节约能源、电炉生产率高、脱硫效果好、脱氧成本低等明显优点。国外八十年代前后已普遍使用SiC 做炼钢脱氧剂,我国始于1985 年,近年来已在钢铁企业普遍使用。我国钢铁年产量已达1 亿吨左右,每吨钢铁需要3~5kg SiC脱氧剂,加上铸造行业,脱氧剂的年用量巨大。炼钢用脱氧剂SiC 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另外SiC 在取代氧化铝或石墨密封环方面应用广泛,在欧洲年用量约12 ×106 副,美国6 ×106 副,日本为106 副,并有大量增加的趋势。2.3 SiO2-C还原法
工业上按下列反应式利用高纯度石英砂和焦炭或石油焦在电阻炉内产生SiC:
因为是吸热反应,需使用大量能量。用此法制得的SiC 含量一般为96%左右,颜色有绿色和黑色,SiC含量越高颜色越浅,高纯为无色。2.4 气凝SiO2的碳还原法
在粒度18-22纳米的SiO2中加入30-35纳米的天然气炭黑,在1400-1500℃温度下通氩气保护,反应即可获得纯的SiC。反应中加入微量SiC粉可抑制SiC晶体的长大。2.5 气相合成法
在气相硅的卤化物中加入碳氢化合物并通入一定量的氢气,在1200-1800℃的高温作用下可以制取高纯SiC。在这个反应中,碳氢化合物是碳的载体,氢气作还原剂,同时氢气还可以抑制在SiC生成过程中游离硅和碳的沉积。3 新型SiC 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随着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人们对SiC 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发了一系列新的SiC 制备技术和新的工业产品及用途。3.1 β-SiC 微粉
β-SiC 微粉的制取方法很多,主要是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溶胶凝胶
法、聚合物热分解法和各种气相法。气相法和聚合物热裂解法低温合成SiC 微粉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在600~1 ,800 ℃下热裂解CH3-SiH3 已获得产量很高的无定型SiC 微粉,其比表面积为25m2/ g ,杂质总量低于60ppm。能无压烧结至很高的密度,是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理想原材料,可作为高温燃气轮机的转子、喷嘴、燃烧器,高温气体的热交换器部件,发动机中的汽缸和活塞等部件,还可作为核反应堆材料及火箭头部雷达天线罩等。陶瓷燃气轮机的热效率比一般燃气轮机可提高20 %以上[3 ]。德国ESK公司将SiC 作为涡轮增压器转子装在汽油发动机试验车上,最大转速为96 ,000n/ min ,排气温度为1 ,030 ℃,经过1 ,000km 的路面试验,表现出优异的响应特性。近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在柴油发动机上应用陶瓷,SiC主要用做这种陶瓷发动机的挺柱、涡轮增压器转子、涡流式镶块等。1985 年,日本NGK厂生产的增压器转子已投入市场。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能源与环境研究室运输研究中心预计2000~2010 年汽车发动机用陶瓷件可占领66 %~90 %的零件市场,总价值超过36 亿美元,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4 ]。3.2 化学气相沉积CVDSiC 基于理论致密结构和高纯度(99.999 %)表现出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已为人们所共知,利用扩散势垒作原子能材料和热压光学镜头的模具即是两例应用。另外,在碳或钨纤维芯上气相沉积SiC 已制造出直径在120μm 的纤维。最近Morton Inter-national Advanced Materials 公司宣布已批量成功地研制出1 ,500mm 宽、25mm 厚的无基底CVDNicalon 和Tyranno 等。最近Car-borundum 和Dow Corning 公司的SiC 纤维生产已有批量规模,德国已由几个工业合作伙伴启动了一项旨在开发SiC 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规模宏大的BMBF 研究计划。Bayer 公司新研制出一种SiCH.Mehrwald.History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SiC manufac2 true.cfi/ Ber., 1992 ,69(3):72~81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科学出版社,1997 4 田增英.精密陶瓷及其应用.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 5 Material Innovations : CVD , Scaled up for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BulkSiC.Am.Ceram.Soc.Bull.1993 ,72(3):74~78 6 Lipp.A., Silicumcarbid2whisker , das Versārkungsmaterial der Zukunft.Feinwerktechnik 1979 , 74(4):150~154 7 Boecker.W.D.et al , Hexagonal SiC Platelets and Prefor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 US4 , 756 ,895 ,1988 8 Baldus H.B-(N ,C)A New Ceramic Material for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n : Evans , A.G.,Naslain ,R.(eds.): High Temperature Ceramic Matrix Comppositesll.Man-ufactruing and Materials Development.Ceram.Trans.Am.Ceram.Soc., 1995 ,(8):75~84 9 Bocker W.D.G., Chwastiak S., Frechette F., et al., Single Phase Alpha-SiC Reinforcements for Composites , 1995 ,(18):407 – 420 10 碳化硅制备方法含量检测及应用指导手册.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6
第三篇:超导材料应用与制备概况
超导材料制备与应用概述
摘要:新型超导材料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从超导材料的性质,制备,应用等方面探索超导材料科学的发展概况。随着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方法的不断成熟,超导材料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尖端技术中去,超导材料的应用将给电工技术带来质的飞跃,因此,超导材料技术有着重大的应用发展潜力,可解决未来能源,交通,医疗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超导材料 强电应用 弱电应用 超导制备 1.引言
1911年荷兰科学家onnes发现纯水银在4.2K附近电阻突然消失,接着发现其他一些金属也有这样的现象,随着人们在Pb和其它材料中也发现这种性质:在满足临界条件(临界温度Tc,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时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的零电阻现象。只是直流电情况下才有零电阻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
超导材料具有1)零电阻性2)完全抗磁效应3)Josephson效应。这些性质的研究与应用使得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实现超导临界温度也越来越高。一旦室温超导达到实用化、工业化,将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2.超导材料主要制备技术
控制和操纵有序结晶需要充分了解原子尺度的超导相性能。有序、高质量晶体的超导转变温度较高 ,晶体质量往往强烈依赖于合成技术和条件。目前,常用作制备超导材料的技术主要有: 2.1.1单晶生长技术
新超导化合物单晶样品有多种生长方法。溶液生长和气相传输生长法是制备从金属间氧化物到有机物各类超导体的强有力工具。溶液生长的优点就是其多功能性和生长速度 ,可制备出高纯净度和镶嵌式样品。但是 ,它并不能生产出固定中子散射实验所需的立方厘米大小的样品。浮动熔区法常用来制备大尺寸的样品 ,但局限于已知的材料。这种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超导氧化物单晶生长的主要技术。这种技术使La2-xSr xCuO4晶体生长得到改善 ,允许对从未掺杂到高度掺杂各种情况下的细微结构和磁性性能进行细致研究。在T1Ba 2Ca2Cu3O9+d 和Bi2Sr2CaCu2O8中 ,有可能削弱无序的影响从而提高临界转变温度。最近汞基化合物在晶体生长尺寸上取得的进展 ,使晶体尺寸较先前的纪录高出了几个数量级。但应该指出的是即使是高 Tc的化合物 ,利用溶液生长技术也可制备出高纯度的YBCO等单晶。
2.1.2高质量薄膜技术
目前 ,薄膜超导体技术包括活性分子束外延(MBE)、溅射、化学气相沉积和脉冲激光沉积等。MBE能制造出足以与单个晶体性能相媲美的外延超导薄膜。在晶格匹配的单晶衬底上生长的外延高温超导薄膜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这些材料物理性质的基础研究中。在许多实验中薄膜的几何性质拥有它的优势 ,如可用光刻技术在薄膜上刻画细微的特征;具备合成定制的多层结构或超晶格的潜能。
在过去的 20年里 ,多种高温超导薄膜生长技术快速发展。有些技术已经适用于其它超导体的制备。目前所使用主要方法有溅射和激光烧蚀(脉冲激光沉积)。类似分子束外延这种先进薄膜生长技术也已经发展得很好。臭氧或氧原子用来实现超高真空条件下的充分氧化。这使得生长的单晶薄膜的性能已接近乃至超过块状晶体。如 LSCO单晶薄膜的 T =51.5 K,比块状晶体(Tc <40 K)要高 ,外延应力是产生这种强化现象的部分原因。
3.超导材料制备的新探索
发现新型超导体最直接的方法是研究相空间并实施一系列系统探索来发现新的化合物 ,可通过鉴别成分空间中有希望的区域和快速检测该区域尽可能多的化合物的方法来实现。通过这样的研究,在 20世纪50到 60年代产出了很多金属间超导体 ,这些超导体还需要在三相或更高相空间中再继续研究。此外 ,继续寻找异常形态的超导材料也是很重要的。3.1先进合成与掺杂技术
3.1.1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技术
经验上讲 ,超导性常常表现得和结构上的相转变联系紧密;事实上 ,有许多超导体是亚稳态 ,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此外 ,合成新化合物所需的许多元素具有非常高的挥发性活性和难熔性 如 Li、B、C、Mg、P、S、Se、Te ,而且要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才能成功合成。大尺寸单晶生长技术 ,特别是用于固定中子散射实验的关键材料的合成技术应进一步发展。
3.1.2合成与表征组合技术
对新型超导化合物的系统性组合探索可基于薄膜沉积技术。一种方法是利用掩膜技术制备微小均质区域。利用连续相涂敷法(Continuousphase spread method)以及使用多种源或靶材在衬底上形成不同的薄膜成分。磁场调制光谱(Magnetic Field Modulated Spectroscopy),MFMS ,是一种非常敏感而快速的超导检测技术 ,可用于高产量的表征方法。合成与表征组合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来寻求具有理想性能的新型超导体。3.1.3原子层工程、人造超晶格技术
薄膜沉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突破体相平衡的限制提供了机遇。拓展相界、获得新亚稳态和微结构、创造多层结构、施加大的面内应力以及获得不同排列体系间的平滑界面都因此成为可能。单晶多层结构使材料具有不同的界面性能 ,不会受到污染物的干扰。在界面处各种电荷移动和自旋态的相互影响会产生新电子结构。与界面原子层工程一样 ,改变相邻绝缘体的组成和结构 ,为利用外延应力和稳定性来调整界面结构的超导性提供了多种可能。3.1.4场效应掺杂和光掺杂技术
化学掺杂是在铜酸盐等化合物超导体中实现金属和超导态所必需的 ,但它的缺点是会同时产生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不仅使人难以区分内在和外在特性 ,而且实际上还削弱了超导性能。此外 ,在多数情况下化学掺杂量是不可调的 ,每种组成都需要一个单独的样品。场效应掺杂和光掺杂通过外加强电场或强光照射引入电荷载体 ,从而避免了这些弊端。使用这两种掺杂 ,可连续地调节单个样品的掺杂量而不会诱发化学无序状态。这一方法在从配合物中寻找新的超导体方面有很大的潜力。3.2 纳米尺度超导材料
新型超导体的设计和研究面临挑战是难以控制的化学合成工艺参数。最有希望发展的就是可控制的纳米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开发新的纳米尺度的高温超导体 ,可增进机械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等。虽然这些性能已单独得到证明 ,但把它们全部合成至单一的材料器件或系统中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高温超导材料中 ,很多基本长度尺寸是处于纳米量级的(如单晶畴)大小、相干长度等 ,因此关于纳米尺寸结构的实验性研究对帮助人们了解微观机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3.3 超导材料制备相关问题
块体样品、单晶方面的关键性公开问题包括:提高各种有机超导、重费密子超导等非常规超导体样品的纯度;了解和消除样品的依赖性;了解和控制缺陷、杂质及无序对样品的影响;改进各类材料的 Jc、Hc2和 Tc以及大尺寸单晶生长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 ,要改进现有的晶体生长技术并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助熔剂、输运剂以及新的温度、温度梯度、成核控制方法将提高人们对样品的大小、品质和可重复性的控制能力。对于各类超导薄膜 ,最基本的问题是衬底表面的制备以及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将使薄膜沉积条件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 ,对薄膜的合成控制更加优良。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导化合物被引入薄膜材料的范畴 ,人们需要进一步改进薄膜的合成和表征技术。在薄膜的成核、生长和界面方面 ,应实现原子级的控制 ,最终目标是在如绝缘-超导这种多层异质结构中制造出洁净的界面。4.超导材料的应用
4.1强电应用 4.1.1 超导输电电缆
我国电力资源和负荷分布不均,因此长距离、低损耗的输电技术显得十分迫切。超导材料由于其零电阻特性以及比常规导体高得多的载流能力,可以输送极大的电流和功率而没有电功率损耗。超导输电可以达到单回路输送GVA级巨大容量的电力,在短距离、大容量、重负载的传输时,超导输电具有更大的优势。低温超导材料应用时需要液氦作为冷却剂,液氦的价格很高,这就使低温超导电缆丧失了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若使用高温超导材料作为导电线芯制造成超导电缆,就可以在液氮的冷却下无电阻地传送电能。高温超导电缆的出现使超导技术在电力电缆方面的工业应用成为可能。目前,市场上可以得到并可用来制造高温超导电缆的材料主要是银包套铋系多芯高温超导带材,其临界工程电流密度大于10kA/cm2。高温超导电缆以其尺寸较小、损耗低、传输容量大的优势,可用于地下电缆工程改造,以高温超导电缆取代现有的常导电缆,可增加传输容量。高温超导电缆另一重要应用场合是可在比常导电缆较低的运行电压下将巨大的电能传输进入城市负荷中心。由于交流损耗的缘故,利用高温超导材料制备直流电缆比制备交流电缆更具优势。利用超导技术,通过设计实用的直流传输电缆和有效的匹配系统,从而实现高效节能低压大容量直流电力输系统。
图1 CD高温超导电缆示意图
美国是最早发展高温超导电缆技术的国家。1999年底,美国outhwire公司、橡树岭国家试验室、美国能源部和IGC公司联合开发研制了长度为30m、三相、12.5kV/1.26kA的冷绝缘高温超导电缆,并于2000年在电网试运行,向高温超导技术实用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世界上报道的能制备百米量级长度的超导电缆仅有日本和美国。在欧洲如法国、瑞典的电力公司有十米量级的超导电缆计划。
4.1.2超导变压器
超导变压器一般都采用与常规变压器一样的铁芯结构,仅高、低压绕组采用超导绕组。超导绕组置于非金属低温容器中,以减少涡流损耗。变压器铁芯一般仍处在室温条件下。超导变压器具有损耗低、体积小,效率高(可达99%以上)、极限单机容量大、长时过载能力强(可达到额定功率的2倍左右)等优点。同时由于采用高阻值的基底材料,因此具有一定的限制故障电流作用。一般而言,超导变压器的重量(铁芯和导线)仅为常规变压器的40%甚至更小,特别是当变压器的容量超过300MVA时,这种优越性将更为明显。图2为美国Waukesha公司在1997年就研制了1MVA的超导变压器结构示意图。
图 2超导变压器结构示意图 4.1.3超导储能
人类对电力网总输出功率的要求是不平衡的。即使一天之内 ,也不均匀。利用超导体 ,可制成高效储能设备。由于超导体可以达到非常高的能量密度 ,可以无损耗贮存巨大的电能。这种装置把输电网络中用电低峰时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 ,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出来 ,解决用电不平衡的矛盾。美国已设计出一种大型超导储能系统 ,可储存5000 兆瓦小时的巨大电能 ,充放电功率为 1000 兆瓦 ,转换时间为几分之一秒 ,效率达 98 %,它可直接与电力网相连接 ,根据电力供应和用电负荷情况从线圈内输出 ,不必经过能量转换过程。
图3 超导储能器一次系统简图
4.1.4超导电机
在大型发电机或电动机中 ,一旦由超导体取代铜材则可望实现电阻损耗极小的大功率传输。在高强度磁场下 ,超导体的电流密度超过铜的电流密度 ,这表明超导电机单机输出功率可以大大增加。在同样的电机输出功率下 ,电机重量可以大大下降。美国率先制成 3000 马力的超导电机 ,我国科学家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已经制成了超导发电机的模型实验机。
图4 两种发电机尺寸的比较
4.1.5超导故障限流器
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简称SFCL)主要是利用超导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超导态/正常态转变,快速而有效地限制电力系统中短路故障电流的一种电力设备。该设想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到1983年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研制出交流金属系超导线后,各研究机构才开始着手开发SFCL产品。现已有中压级样品挂网运行,国外乐观估计可望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开始投入市场。
图5感应屏蔽型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原理图
用超导材料制成的限流器有许多优点:1)它的动作时间快,大约几十微妙;2)减少故障电流,可将故障电流限制在系统额定电流两倍左右,比常规断路器开断电流小一个数量级;3)低的额定损耗;4)可靠性高 ,它是一类“永久的超保险丝”;5)结构简单 ,价格低廉。4.2弱电应用
4.2.1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探测技术 ,其工作方式有;超声探测、X光探测及涡流检测技术等。SQUID 无损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
发展起来。SQUID 磁强计的磁场灵敏度已优于100ft ,完全可以用于无损检测。由于 SQUID 能在大的均匀场中探测到场的微小变化 ,增加了探测的深度 ,提高了分辨率 ,能对多层合金导体材料的内部缺陷和腐蚀进行探测和确定 ,这是其他探测手段所无法办到的。工业上用于探测导体材料的缺陷、内部的腐蚀等 ,军事上可能于水雷和水下潜艇等的探测。4.2.2超导微波器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信号干扰 ,频率资源紧张 ,系统容量不足 ,数据传输速率受限制等诸多难题。高温超导移动通信子系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由高温超导滤波器、低噪声前置放大器以及微型制冷机组成。高温超导子系统给移动通信系统带来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基站接收机的抗干扰的能力;2)可以充分利用频率资源 ,扩大基站能量;3)减少了输入信号的损耗 ,提高了基站系统的灵敏度 ,从而扩大了基站的覆盖面积;4)改善通话质量 ,提高数据传输速度;5)超导基站子系统带来了绿色的通信网络。
4.2.3超导探测器
用超导体检测红外辐射 ,已设计制造了各种样式的高 TC超导红外探测器。与传统的半导体探测比较 ,高 TC超导探测器在大于 20微米的长波探测中将为优良的接受器件 ,填充了电磁波谱中远红外至毫来波段的空白。此外 ,它还具高集成密度、低功率、高成品率、低价格等优点。这一技术将在天文探测、光谱研究、远红外激光接收和军事光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4.2.4超导计算机
超导器件在计算机中运用 ,将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 1)器件的开关速度快;2)低功率;3)输出电压在毫伏数量级 ,而输出电流大于控制线内的电流 ,信号检测方便。同时 ,体积更小 ,成本更低;另外,信号准确无畸变。
5.超导磁体
由于能无电损耗地提供大体积的稳定强磁场 ,超导磁体成为低温超导应用的主要方向 ,经过四十年的持续努力 ,按照实际需求设计、研制、建造 15 万高斯以内 ,不同磁场形态与各种体积的低温超导磁体技术已经成熟 ,有关导线与磁体的产业已经形成。低温超导磁体应用的一个重大障碍在于要创造与维持液氦温度(118~412K)的工作环境 ,需要有相应的低温制冷装备与运行维护工作。图6 制冷装备相对投资与运行温度的关系曲线
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提高运行温度的可能性 ,从而激发了发展高临界温度超导磁体的积极性。发展高临界温度超导磁体的主要问题在于迄今已能生产的铋系实用导线的强磁场下的性能在高运行温度下还难于与低温超导线相比及价格高 ,图 7示出了铋系实用导线在不同温度与磁场下的临界电流 性 能 曲 线 , 77K、0 T 时临界电流密度I ≈50kA/cm2。由图6可见 ,在 77K时 ,最高仅能产生10-1 特斯拉的超导磁场 ,当要求磁场高于 1 特斯拉时 ,运行温度需低于20~50K,从图 6所示制冷装备投资看仍有着重要意义 ,前述的超导同步电机激磁绕组就属于此范围。值得注意的还有 ,若运行温度仍保持在4.2K,Bi-2223 导线在近40T强场下仍能保持约100kA/cm2 的临界电流密度 ,从而可用于产生更高的超导强磁场。
图7 Bi-2223实用导线的临界电流性能(B∥带面)5.1 超导悬浮列车
由于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在车厢底部装备的超导线圈,路轨上沿途安放金属环,就构成悬浮列车。当列车启动时,由于金属环切割磁力线,将产生与超导磁场方向相反的感生磁场。根据同性相斥原理,列车受到向上推力而悬浮。超导悬浮列车具有许多的优点:由于它是悬浮于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间不存在任何实际接触,没有摩擦,时速可达几百公里;磁悬浮列车可靠性大,维修简便,成本低,能源消耗仅是汽车的一半、飞机的四分之一;噪声小,时速达300公里/小时,噪声只有65分贝;以电为动力,沿线不排放废气,无污染,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
图8 日本研制的磁浮列车用高温超导磁体系统
5.2磁悬浮轴承
高速转动的部位 ,由于摩擦的限制 ,转速无法进一步提高。利用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可制成悬浮轴承。磁悬浮轴承是采用磁场力将转轴悬浮。由于无接触 ,因而避免了机械磨损 ,降低了能耗 ,减小了噪声 ,具有免维护、高转速、高精度和动力学特性好的优点。磁悬浮轴承可适用于高速离心机、飞轮储能、航空陀螺仪等高速旋转系统。5.3电子束磁透镜
在通常的电子显微镜中 ,磁透镜的线圈是用铜导线制成的 ,场强不大 ,磁场梯度也不高 ,且时间稳定性较差 ,使得分辨率难以进一步提高。运用超导磁透镜后 ,以上缺点得到了克服目前超导电子显微镜的分辨已达到 3 埃 ,可以直接观察晶格结构和遗传物质的结构 ,已成为科学和生产部门强有力的工具。6展望与建议
自从超导材料制备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步产业化生产以来 ,近十年来高临界温度超导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在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与超导变压器等电力应用方面 ,研制成功多台样机,人类在 21 世纪前期将迅速进入超导应用的新时代。从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来看,新的更高转变温度材料的发现及室温超导的实现都有可能。单晶生长及薄膜制造工艺技术也会取得重大突破,但超导材料的基础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目前超导材料正从研究阶段向产业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开发成功,超导材料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尖端技术中,因此超导材料技术有着重大的应用发展潜力,可解决未来能源、交通、医疗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资料:
[1]严仲明,董 亮.超导技术在电工领域的应用[J ].电工材料,2007,(2):23-27.[2]严陆光.高临界温度超导应用的进展与展望[J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6,25(1).[3]宗曦华,张喜泽.超导材料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电线电缆,2006,20(2):98-101.[4]冯瑞华,姜山.超导材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J].低温与超导,2007,35(6):520-526.[5 ]钱廷欣,周雅伟.新型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2006,20(2):98-101.[6]张颖,陈浩乾.超导电性及其材料的应用与进展[J].广东化工,2008,35(12):74-77.[7]杨天信 ,谢毅立.我国高温超导技术研究现状[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2):122-127.[8]杨 勇.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1,25(9):48-50.[9]窦华.超导材料的应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2):55-56.[10]杨公安,蒲永平.超导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陶 瓷,2009(7):56-59.[ 11]姚文新.超导材料与技术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J ].产业前沿,2003,(121):25-28.[ 12]K.Inoue,A.Kuchi.A new practical superconductor:rapidly heated and quenched Nb3Ga wire[J ].Physica C,2003,(384):267-273.
第四篇:压电陶瓷的制备与应用
压电陶瓷的制备与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压电陶瓷材料的发展历史进程和研究现状,提出压电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了现代压电陶瓷材料正在向着复合化,薄膜化,无铅化及纳米化方向发展。该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是一种极有发展潜力的材料。【关键词】 压电陶瓷性能参数 制备方法应用
压电陶瓷是指把氧化物混合(氧化锫、氧化铅、氧化钛等)高温烧结、固相反应后而成的多晶体.并通过直流高压极化处理使其具有压电效应的铁电陶瓷的统称,是一种能将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的功能陶瓷材料。压电陶瓷是含高智能的新型功能电子材料,随着材料及工艺的不断研究和改良,压电陶瓷的技术应用愈来愈广。压电材料作为机、电、声,光、热敏感材料,在传感器、换能器、无损检测和通讯技术等领域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1、压电陶瓷的性能参数(1)机械品质因数
机械品质因数的定义是:Qm=×2∏,他表示在振动转换时,材料内部能量消耗的程度。机械品质因数越大,能量的损耗越小。机械品质因数可以根据等效电路计算而得:Qm=,式中R1为等效电阻,Ws为串联谐振频率,C1为振子谐振时的等效电容。当陶瓷片作径向振动时,可近似地表示为Qm=,式中C0为振子的静态电容,单位F;△f为振子的谐振频率fr与反谐振频率fa之差,单位Hz;Qm为无量纲的物理量。(2)基电耦合系数
机电耦合系数K是综合反映压电材料性能的参数,它表示压电材料的机械能与电能的耦合效应。机电耦合系数可定义为K2=(逆压电效应),K2=(正压电效应)没有量纲。机电耦合系数是压电材料进行机—电能量转换的能力反映,它与机—电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与材料的压电常数、介电常数和弹性常数等参数有关,因此,机电耦合常数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参数。(3)弹性系数
根据压电效应,压电陶瓷在交变电场作用下,会产生交变伸长和收缩,从而形成与激励电场频率(信号频率)相一致的受迫振动。对于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被覆工作电极的压电陶瓷称为压电陶瓷振子(简称振子)。实际上,振子谐振时的形变是很小的,一般可以看作是弹性形变。反映材料在弹性形变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参数为弹性系数。
压电陶瓷材料是一个弹性体,它服从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当数值为T的应力(单位为Pa)加于压电陶瓷片上时,所产生的应变S为S=sT、T=cS式中s为弹性柔顺系数,单位m2/N,c为刚性刚度系数,单位Pa。
2、压电陶瓷的制备过程
I、生产中广泛采用的压电陶瓷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配料混合预烧粉碎成型排胶烧结被电极极化测试,如图2所示。
(1)配料、球磨混合
原料选用纯度高、细度小和活性大的粉料,根据配方或分子式选择所用原料,并按原料纯度进行修正计算,然后进行原料的称量。按化学配比配料以后,使用行星式球磨机将各种配料混合均匀。实验室常采用的是水平方向转动球磨方式,震动球磨是另一种常用的球磨方法,此外还有气流粉碎法等混合方法。(2)预烧、粉碎、成型、排胶和烧结 混合球磨后的原料进行预烧。预烧是使原料间发生固相化学反应以生成所需产物的过程,预烧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保温时间的选择。将预烧反应后的材料使用行星式球磨机粉碎。成型的方法主要有四种;轧膜成型、流延成型、干压成型和静水压成型。轧膜成型适用于薄片元件;流延成型适合于更薄的元件,膜厚可以小于10 m;干压成型适合于块状元件;静水压成型适合于异形或块状元件。除了静水压成型外,其他成型方法都需要有粘合剂,粘合剂一般占原料重量的3%左右。成型以后需要排胶。粘合剂的作用只是利于成型,但它是一种还原性强的物质,成型后应将其排出以免影响烧结质量。烧结是将坯体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使陶瓷坯体发生体积收缩、密度提高和强度增大的过程。烧结过程的机制是组成该物质的原子的扩散运动。烧结的推动力是颗粒或者晶粒的表面能,烧结过程主要是表面能降低的过程。晶粒尺寸是借助于原子扩散来实现的。(3)被电极、极化、测量
烧结后的样品要被电极,可选用的电极材料有银、铜、金.铂等,形成电极层的方法有真空蒸发、化学沉积等多种。压电陶瓷中广泛采用的是,在烧结后的样品涂上银浆,在空气中烧制电极。为了防止空气在高压下电离、击穿,极化一般是在硅油中进行。为了获得优良的压电性能,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场强度,适当的极化温度。极化样品放置24小时后,用压电常数测量仪测量d33,用高频阻抗分析仪(Agilent4294A等)测量介电常数、介电损耗、谐振频率等。
II溅射法(sp ut tering)是利用高速运动的荷能离子把靶材上的原子(或分子)轰击下来沉积在基片(加热或不加热)上形成薄膜的方法,采用射频磁控溅射能进一步增加电子的行程,加强电离和离子轰击效果,从而能有效提高溅射效率及薄膜的均匀性。
III、脉冲激光沉积(PLD)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薄膜制备技术。相对于其它薄膜制备技术, PLD具有沉积速度快、靶材和薄膜成分一致、生长过程中可原位引入多种气体、烧蚀物粒子能量高、容易制备多层膜及异质结、工艺简单、灵活性大、可制备的薄膜种类多、可用激光对薄膜进行多种处理等优点
IV、sol-gel法是通过将含有一定离子配比的金属醇盐和其它有机或无机金属盐溶于共同的溶液中,通过水解和聚合形成均匀的前驱体———溶胶,再经提拉、旋转涂覆、喷涂或电沉积法等将前驱体溶胶均匀地涂覆在基片上,然后烘干除去有机物,最后退火处理得到具有一定晶相结构的无铅压电陶瓷薄膜。
3、压电陶瓷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宇航、电子、计算机、激光、微声和能源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各类材料器件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压电陶瓷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压电元件广泛应用于传感器、气体点火器、报警器、音响设备、超声清洗、医疗诊断及通信等装置中。它的重要应用大致分为压电振子和压电换能器两大类。前者主要利用振子本身的谐振特性,要求压电、介电、弹性等性能稳定,机械品质因数高。后者主要是将一种能量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要求机电耦合系数和品质因数高。压电陶瓷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表所示: 应用领域
主要用途举例
电源
压电变压器 雷达、电视显像管、阴极射线管、盖克计数管、激光管和电子复印机等高压电源和压电点火装置
信号源
标准信号信号源
振荡器、压电音叉、压电音片等用作精密仪器中的时间和频率标准信号源
信号转换
电声换能器
拾声器、送话器、受话器、扬声器、蜂鸣器等声频范围的电声器件
超声换能器
超声切割、焊接、清洗、搅拌、乳化及超声显示等频率高于20Hz的超声器件
发射与接收
超声换能器
探测地质构造、油井固实程度、无损探伤和测厚、催化反应、超声衍射、疾病诊断等各种工业用的超声器件
水声换能器
水下导航定位、通信和探测的声呐、超声探测、鱼群探测和传声器等
信号处理
滤波器
通信广播中所用各种分立滤波器和复合滤波器,如彩电中频率波器;雷达、自控和计算机系统所用带通滤波器、脉冲滤波器等
放大器
声表面波信号放大器以及振荡器、混频器、衰减器、隔离器等
表面波导
声表面波传输线
4、结束语
压电陶瓷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优异的压电、介电和光电等电学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生物等高技术领域。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开发新的压电功能陶瓷,研究的重点大都是从老材料中发掘新效应,开拓新应用;从控制材料组织和结构入手,寻找新的压电材料。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随着材料技术和工艺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对压电材料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许多新的压电器件,包括过去认为是难以实现的器材也被研制出来了。随着对材料的组成、制备工艺及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加新颖的压电器件将不断的映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沛霖,钟维烈.压电材料与器件物理[M].济南t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陆雷、肖定全、田建华、朱建国.无铅压电陶瓷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3]张雷、沈建新.压电陶瓷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硅酸盐通报.[4]肖定全.关于无铅压电陶瓷及其应用的几个问题.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论文 压电陶瓷的制备与应用 院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物理 姓名:李鹏洋
第五篇:SIC写作经验
一位高手的SIC写作经验,值得分享
引子:先说一个故事。国内的一位老师,把一篇文章投到《植物学报》。这是一个SCI search的期刊,不是SCI源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但是被拒了。于是修改之后,这位老师把文章投到了植物学领域最著名的the Plant Cell,影响因子在10左右。居然被接收了。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并不比国外同行差。本人觉得,差的只是国人的英语写作水平。以下是个人的一点经验。
第一部分:SCI文章的写作 对于没有写过英文的人来说,第一篇文章有些困难。关键还是在于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在文章的写作上,最好不要自己造句子。说实在的,大多数中国学者的英文都不好,自己造句子,很可能是中式英语,老外看不懂。所以,写文章,要学会借鉴。也就多看英文文章,看到相关的句型,要做好笔记。要学会使用老外们用过的句型,拿来以后作些修改。我一般都在写作前阅读大量的文章,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分别copy到自己文章的各个部分,然后在写作时进行取舍。
1.Introduction部分,很多可能都是文献。要介绍自己研究的内容的一些相关知识。让大家知道你所研究领域现在的一些进展,以及自己研究的“新鲜”内容。
2.Materials and Methods比较好写,看看文献,应该有相同的内容可以参考,把这些内容找来进行一些修改就可以了。
3.Results部分有些困难。这一部分是要自己造句较多的部分。但是也要尽量借用英语是母语的人所用的句型。个人研究的内容可能很多,要突出指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在这一部分,最好不要出现讨论方面的内容。
4.个人觉得最难写的部分是Discussion部分。要把自己的研究与他人的研究结合起来,哪些与他人的研究相似,哪些不一样。从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推论。要从研究结果可以引申一些相关的内容,不要完全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放宽一些。
5.我一般是在写完这些部分以后,再写Abstract,最后再定标题。一个简洁醒目的标题,事半功倍。请记住:写文章一定要突出自己研究相对较新的内容。这是一些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所很看重的。另外,最不推荐的是把文章写成中文,然后翻译成英文。因为这样真的是彻头彻尾的中式英语了。
第二部分:SCI文章的投稿 写好文章后,就要开始投稿了。
1.选择期刊。大家可以在论坛上下载到相关的SCI影响因子及相关期刊的名称。同时大家在阅读相关文献时也应该知道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文章的刊物很重要。个人推荐:先投一个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如果能被送审,得到一些修改意见,即使被拒,然后修改后再投一个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希望更大一些。切记:勿一稿多投。比如说植物学领域,大家都知道有以下的期刊: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Plant Journal, Plant science, NEW PHYTOL, J EXP BOT.比如说蛋白领域,有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e,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Proteomics, Electrophoresis等。
2.国外的期刊基本都实现了网上投稿。登录该期刊,找到投稿需知,也就是“Instructions for
Authors”,仔细阅读。
3.根据“Instructions for Authors”,修改自己文章的格式。这是一个比较繁琐的事情。一定要仔细修改格式(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应该在写作时给解决)。比如说: 文章一般是要求按以下顺序:标题、作者、通讯方式、Abstract, Key Words,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Figure Legends, Tables, Figures。同时要求是2倍行距,图片的像素要求(300dpi),标好每个页面的行号......不同的期刊,对于参考文献的安排方式不同。有的按出现顺序排列,有的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有的要求列出所有的作者,有的要求列出4-5个作者,然后加et al.;要求根据期刊而定。在投稿前,还要检查文章中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比如,有的et al.是正体,有的是斜体。有的离心机转速是rpm,有的是g。有的是mL,有的是ml等等。SCI文章来说,3分以下都是差不多,跟国内比,也高不了多少,因此大家只要稍有自信,加上写作比较熟练的话,烂文章也能搞个SCI,但是3分以上的文章就别想了,没有真水平,不要混。10分以上的,那是高水平的,国内能投这方面的文章的院所,不超过10个。
有关写作,个人认为还是广泛阅读!但一定要看英文的,而且不能翻译,就这样看,看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写作地道与否,这还要看英语水平,以及阅读量的多少。其实许多文章都有固定句型的,部分句子不会写,可以直接拿人家的句子,语法来套,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因此平时注意将一些优秀的表达的句子,收集起来,多读几遍,评味一下,自己写的时候自然有感觉了。一般来说,大部分文章都是按普通的写法,如多用复合句,写得要严谨,定义要清晰,表达的词一定要精确,如show, indicate,suggest等词都有细微差别,需要体会的。另外,句子要变化。语法方面,基本原则是引用别人的都用过去时,abstract, discussion部分也用过去时为宜,文章正文用现在时,当然也可以用过去时,用过去时,表明尊重编辑和读者的意思,不过一般大牛写文章则用现在时,体现自信。投稿,有讲究,不同杂志有不同的风格,我举一些例子吧:
JBC,要求数据详尽,方法变化多,论点要小,但做得要深入,若有一两种新方法作为亮点更好,但不强调创新。
PNAS:idea第一,文章第二,方法也不必过多,但方法最好有些新意,但结论一定是全新的!做的不必过深入。
Science:idea第一。但Science文章确实牛,简洁!idea绝对是创新无比,而且数据极有说服力(数据量并不大),与PNAS相比,创新方面更强,另外,数据论证更严密。
Cell:创新必需的。而且任何一个结论,至少要从三个不同角度证实它,否则免谈。另外强调深,精,许多Cell文章不是这个领域的都看不懂。
JCI:医学方面经常投的杂志。与Lancet与新英格兰比,差一个档次,但是也是一流的杂志了,14分,它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不象前两本杂志,若是基础研究,水平就得类似Cell那样,或是临床方面,就得是大规模研究,或极度创新的或突破性进展,否则免谈。但JCI简单了,如果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论述临床某一个常见的问题,基本就可以搞定。但是如果仅仅做临床,那是难发表的,不过JAMA倒可以考虑,但那是有门户之见,不是一般人能投成功的。另外,投稿时,有许多杂志稿源不够(主要是发表量大,而且SCI分数不高,2-4分之间),他们审稿特松,如brain research, BBRC,brain,pain等,这类杂志审稿松得要命,因为稿源严重不足!基本只要写作没有太多的问题,投去很快能接收,而且发表极快,但是文章水平就不好说了。另外,做科学,有几种说法,有idea 的大牛人,那是发表CNS文章的。如果没有呢,那就做做模仿或gap junction的工作,也可以混日子,模仿和gap junction工作,也能发表6分以下的文章还是行的。但是一定要跟上时代,老是找最新的东西模仿,不过这样基本难以形成自身实验室的特色了,也不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体系。
作为学生来说,尤其在国内的话,想投SCI,有一些小窍门:找个新蛋白或新基因做做。一般来说,选择一组新基因和新蛋白。我个人建议方法学一定要成熟简单,不要创新。如用western blot或定量PCR也就够了!许多人在方法学上面浪费太多时间,而实验室条件又不够,最终折腾死了。选用成熟的方法,但是一定要选新目标,容易出好文章内容要做精,不要做多。围绕一点做就行了,国内许多学校贪多求全,文章呢,只能发表国内的了,做不深入。在统计方面下些工夫,好的统计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不过生物类文章统计不是太重要了。但生物类文章做几幅漂亮的图,还是需要的,如免疫组化的图,confocal的图,荧光染色的图等。选择合适的杂志。有些人喜欢投十分专业,对口的杂志,这时候往往中不了,因为文章水平不高,难中。相反,选择那些不太对口的杂志,编辑对这个领域不是很懂,而且这样的文章对这个杂志来说,还是“新”文章,反而容易中。
只要懂得这四点,在博士期间发表过5分以下的SCI还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