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

时间:2019-05-13 12:5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

第一篇:城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

城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2009-11-20 20:26:30)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州市道路交通量增长迅速,尽管城市道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仍不能满足道路交通需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日趋严重。根据我国国情和徐州市实际情况,受资金和时间的制约,短期内通过大量修建道路以满足交通需求是不现实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度抑制个体交通,改善交通结构,实现道路资源的优化配臵,是改变目前道路交通供求紧张状况,缓解城市道路拥堵的最佳途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共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徐州公交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经营服务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观点被逐渐提出和被人接受。据了解,中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始于2002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公用行业进行开放,允许包括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同时要求垄断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本文就以徐州市市区的公交企业为例,就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徐州市公交企业概况

徐州市市区承担公交运营的骨干企业目前为徐州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一家。徐州市公交事业从解放初期创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公交企业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徐州市公交公司基本情况

徐州市公交公司现有总资产2.53亿元,员工4840人,营运车辆1624台,营运线路149条,其中市区线路82条,郊区农工线路67条,线路总长3667公里,市场客运分担率15%左右。现年运送乘客3.2亿人次,营收2.65亿元。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徐州市公交公司抢抓机遇,自负压力,积极增车开线,优化线网,不断美化站台设施,新辟、调整线路 40 余条,基本实现了全市商业网点、旅游景区、居民小区、农贸市场、中小学校、驻徐部队、厂矿企业的“七通目标”。经过全体员工的团结拼搏,徐州公交公司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1路线被团中央、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线路”称号;11路286号车组连续五次被确认为全国“青年文明号车组”。公司连续三年被省、市评为文明单位。

2、徐州市公交企业面临的困境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全社会的总体效益为宗旨。但是对于公共交通的经营者,又必须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没有社会效益,公共交通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基础,没有企业效益,公共交通则无法经营,社会效益也就无从实现。显然,两个效益缺一不可,必须高度统一。徐州市公交公司由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历史欠帐多,包袱重,企业维持运转都很困难,更提不上开辟线路,更新车辆,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也较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无法得到体现。

二、徐州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做法和取得的经验

作为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制度的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设部曾于1993年5月印发了《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政府03年《关于加快我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用l-2年时间,实现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使城市市政公用企业基本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主体;用2-3年时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使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徐州市公交公司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我们看出,徐州公交事业要想走出“投资靠政府、运行靠补贴、亏损靠涨价”的怪圈,就必须要开展市场化改革。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转变机制,提高效益。

1、改制具体做法

徐州市公交公司2003年5月正式启动改制,2004年2月23日得到市体改委批复。改制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从满足城乡居民出行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大投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深化行业改革,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效益,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原则是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纳人公共财政体系,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补偿制度。2004年3月3日新公司完成注册,该公司的改制形式为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全体职工购买,经营层持大股。改制后的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为民营企业,注册资本2108万,实有股东580人。

2、实际效果总体良好

从已改革的城市公交的运行情况看,总体运行较好,至少效益提高了。外地如上海市、长沙市改革后,从当时的每年亏损到实现盈利,从车辆破旧不堪、乘客怨声载道到立体化城市公交体系的初步建成,其成绩得到了众多同行的肯定。

徐州公交公司的实际效果总体较为良好,近年来择优选用环保、舒适的公交车型,合理安排线路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覆盖面,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候乘车时间,方便群众出行。加强服务监管,完善服务举措,落实安全考核措施,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数字显示,2003年到2008年,徐州市公交行业年客运人次上升了16-34%,运能增加了35-73%,年均开辟调整线路15条,更新车辆100余台,市民满意度指数超过80。企业先后被评为市“文明示范窗口”单位,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等称号。

3、改制过程平稳

在改制前期,行政主管局徐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及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宣传动员,妥善安臵了老职工,对一些年龄较大的职工办理了内退和进行了合理分流。改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注重过程的公开透明,由于考虑周密,准备充分,新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顺利产生,原有公司管理层大部分留用,职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年轻化。与国内其他各地的公交企业改革相比,徐州市的公交企业改革较为顺利,未出现职工集访、停运等现象,实现了平稳过渡,社会反响较好。

三、徐州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有些城市为了“加快”公用事业产业化运作的过程,搞起了市场化运动。“市场化是有科学规律的,通过搞运动来建设国家我们曾经吃了大亏,如果沿用搞运动的思维模式搞公用事业市场化,走弯路将是必然的。[1]”徐州市的公交企业改革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未形成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运行机制

改制后徐州市区的公交行业为一家企业基本垄断,企业的管理层仍为原有领导,没有引入现代的企业管理机制,从高层到中层干部虽然提高了收入,观念解放和现代管理水平上并没有较大的提高,导致了一些效率低下、缺少竞争、安于现状的现象。一些社会个体车辆违法运营,冲击公交线路,抢站点,抢客流,扰乱公交营运秩序。包车市场混乱,缺乏管理,一些单位从外地购进一些老旧车辆,不具备运营资格,严重扰乱了包车秩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市区公交行业的市场没有形成,运行机制缺少活力。

2、企业债务负担较重,生产性资金周转困难

公交企业现有车辆 1624台,其中五年车辆529台占33%、五至十年车辆929台占57%,十年以上车辆166台占10%。由于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去每台15—20万元就能买到的普通车,目前若购臵新型环保、技术性能好的豪华、空调车辆价格在45—50万元。企业通过赊贷等各种方式,对营运车辆进行更新改造,使徐州市的车辆面貌有了改善,但也欠下了巨额债务。目前,企业尚未偿付的厂家购车款达1500余万元,因购车历年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本金累计达6500万元、每年利息达500余万元。企业周转资金十分紧张,仅能勉强应付日常性的油料费用和员工工资支出,营运生产稳定方面存在较大风险。

3、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一是停车场不足,目前市内停车场面积不足20万平方米,场站用地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公交车的停放需求,按部颁标准现尚差12万平方米,导致目前停车场内非常拥挤,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部分车辆无法进场停放,只好沿街停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公交车辆逐年大幅递增,车辆停放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二是首末站不足,目前,除风华园小区外,徐州市各大型小区和商业区基本上没有较大型的配套首末站,车辆在路边停放、调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缺乏首末站及配套设施,车辆调度、驾乘人员的休息、用餐、如厕等问题相当突出。三是目前市区三环路以外公交站点,均无公交站牌,给乘客乘车带来不方便。

4、企业承担的社会公益任务较繁重

徐州公交执行的是政府定价,承担的是市场化成本,导致价格与价值背离。以2008年为例,成人优惠刷卡9733万人次,学生卡3223万人次,老年卡630万人次,伤残军人(警察)免费乘车421万人次,另外,公交还承担市区低保对象117万人次的免费充值任务。如按投币每人次1元计算,企业减收6200万元。

5、政府燃油补贴不足以弥补公交因油价上涨造成的亏损 近年来,在公交票价不变、营运收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燃油价格已多次上涨,徐州公交公司燃油成本2004年比2003年成本增加1086万元,2005年比2004年成本增加918万元,2006年比2005年同期成本增加1097万元,每年快速递增。虽然国务院明确指示对城市公共交通给予补贴,但每次补贴仅对最新上涨的部分补贴70%左右,对以往连续提价因素不再考虑,造成公司成本缺口越来越大。

6、职工工资福利水平偏低,企业一线缺少驾驶员较多

公交企业员工服务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工资福利低,与全市职工收入相差较大。尽管公交公司在05、06、07、08年连续四年尽最大力量给员工调整工资,但公交员工工资与全市职工收入差距仍在拉大,致使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增加,每年都有不少驾驶员跳槽,企业缺驾驶员严重。以2006年为例,徐州市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21864元,公交职工年平均工资是16460元,一线驾驶员的年平均工资也只有17460元。加之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导致驾驶员队伍流失严重,每年新培训的驾驶员弥补不了熟练驾驶员的大量流失。目前在岗驾驶员人车比仅为1:1.54,与基本标准1:2.01相比,缺少驾驶员562人,不少驾驶员上双班,无休息,安全隐患大,严重制约公交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相比徐州市公交行业改革的总体平稳,国内其他一些地区情况更为严重。08年1月12日及13日,湖北省十堰市公交车全体停运两天,该市是全国第一个公交事业全盘民营化的城市,但由于 “一改了之,一直没有配套政策的支持”,政府未能用财政补贴等形式履行自己的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等原因,当年的“多赢”已变“多输”。反思其原因,在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自身财政包袱的卸载、外部资本的引入等“眼前利益”,却不注重有效竞争机制的建设,忽视自身监管能力的担当,彻底当起了“甩手掌柜”。这样一个只“破”不“立”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显然难逃“停摆”和“市场失灵”的宿命。

针对在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说,公交改革需要把公司推向市场,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原来的市场化改革没有运行一套政府可以监管的措施,各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指出,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载体,也是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公益性是其第一位的属性,必须体现经济、安全、便捷、舒适的特性,不能盲目搞市场化,必须坚持公交的公益性。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去总结和反思。

四、解决徐州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在改革的进程中,城市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不论具体的改革方式是什么,政府都不能甩包袱,而是要首先坚持公交的公益性特征,运用公共财政补偿公交企业的经营成本,为群众提供品种更丰富、质量更高的出行服务。但由政府对公交进行补贴的政策并不是今后公交改革的方向,公交改革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在政府的监管下实现良好有序的市场运作,即坚持市场化线路专营情况下,加大政府的管理能力。我们认为要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方针。按照“规划优先、土地配臵优先、路权使用优先、政策扶持优先”和“政府投人为主”的要求[2],明确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狠抓措施落实。

1、加强政府监管,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公交市场大环境

公交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3],通过成立新的公交公司来打破市场垄断,适时引入南京中北等国内一流公交企业,引导适度竞争。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组建集团公司。改革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4],整合公交现有资源,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资本运作,提高企业发展实力,使其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

2、增加对公交行业的政府财政投入,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将公交建设列入徐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纳人公共财政体系,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补偿制度。徐州市政府已提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增加投入,对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力争“十一五”末不低于当地GDP的1%。2008、2009两年已每年补助公交公司购车资金2000万元,极大缓解了企业困难。

3、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设施建设

徐州市政府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重点用于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建设,加大快速道路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场站等设施建设的投人,加大车辆和设施装备更新的投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并享受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相关政策。在当前企业向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担保或贴息贷款。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公交企业享受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减免政策,予以落实。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划拨机制。对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等设施,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并采用行政划拨等方式供地。鼓励公共交通设施通过有偿方式取得建设用地,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建设。对依法取得的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按照《徐州市公共交通规划》要求,大力加快公交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等投资建设。已规划的公交场站与大型居民区、商业区、高教园区、新城区、风景区等主体建设项目,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定进行配套建设的,不得验收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4、弥补政策性亏损,建立城市公共交通补贴和补偿机制

建立规范的城市公共交通成本费用评价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落实经济补偿措施。由徐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对公共交通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估,核定企业合理运营成本。对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补偿的政策性亏损,由政府给予补贴。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伤残警察、学生、低保户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偿。给予公交企业由于承担社会福利性质的IC卡产生的政策性亏损补贴。参照无锡市政府的做法,企业承担福利成本的40%,政府承担60%的办法。给予补贴补助,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5、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定价机制,弥补企业燃油亏损

对国家给予的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规范客运票价管理,在实行城市公共交通低票价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合理确定票价,建立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定价机制,以弥补企业的成本亏损。2009年市区1路、11路附、13路等空调车票价已由过去的一元调整为二元,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增加了收入。

6、提高职工工资福利水平,增加一线驾驶员

加快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步伐,增强企业活力,切实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努力,员工工资增幅明显高于企业营收增幅,员工工资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更加稳定。以2009年上半年为例,企业发放全员工资总额4794.12万元,增幅20.3%;足额交纳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险1899.06万元,增幅18.5%。2009年上半年已经有108名驾驶员经严格考核合格后分配到营运公司从事驾驶工作,有效缓解了驾驶员极度缺乏的难题。

在出台的《徐州市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至2010年徐州市公共交通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城市公交线路达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5标台 ―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5%

―建成区内任意两点间公交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 ―公交准点率达到90%以上 ―城市公交线路达到160条

―城市公共交通平均运行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 ―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不少于城市主干道长度的20% ―新建公交停车场、首末站13座 ―新建公交枢纽、换乘站17个 ―新建公交天然气加气站5座

五、结语

城市公共交通事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用性等特点。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管理者应抢抓机遇,自加压力,为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方式。

这样,经过今后几年的努力,通过加大优化、开辟线路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徐州市的公交企业就能实现方便市民群众便捷出行的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促进公共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金永祥,马延博:《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中的五大误区》,《中国建设报》,2004年7月16日。(格式做了修改)[2] 《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徐政办发„2008‟98号。

[3] 《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号。

[4]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苏政发[2003]9号。

第二篇:城市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城阳分公司汽车六队

一、研究背景

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大,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尾气导致的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显得十分重要。

按企业类型划分,城市公交企业属于服务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人力劳动。一个中等城市的公交行业从业者基本都在万人以上。公交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目前,专门研究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课题、项目、书籍,在学术方面所占比重比较小,因此,这一领域缺少权威的理论、经验、做法。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集中 在制造业上。城市公交企业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与一般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在人员选聘、员工培训、业务流程安排、绩效考核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专注于这些特殊性,系统的阐述城市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管理工作中涉及人或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臵、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是企业中最基础的工作,整个企业的框架、管理队伍、员工队伍的建立和维护都要依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综合起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进行组织设计,对部门设臵、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沟通方式与各部门权限等作出分析和安排;进行职务分析,对组织中的各个岗位进行考察,确定其职责、任务与任职人员的资格和权利等;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收集、分析人力资源的供求分析,制定人力资源使用、培训、发展规划;招聘和选择人员,吸引和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人到企业的特定岗位;做好绩效考评与激励措施,敦促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等等。

人类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实现其既定的目的,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基本因素:第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者,即人力资源;第二,要有一定的设备、工具和原材料,即物 质资源。这两种资源相比较,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能动性。一切经济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才引发、带动其它资源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性作用的因素。一个企业有没有活力,并不取决于其资金、规模和设备等因素,而在于有没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使企业获得强大的活力,使设备、资源与资金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科学的管理应当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以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我国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就愈加突出。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四、城市公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特点 公交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研发创新等支出项目相比所占比重大的企业;或者说,指单位资本占用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企业。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与文教卫生等服务业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与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以及建筑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公交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量使用人力劳动。这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公交企业大量使用人力劳动,才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的常住人口在800万左右,公交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这两万人当中的百分之九十集中在青岛公交集团这一家企业内。如何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高。

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从业者技能水平的要求都比较低,而公交行业是个例外,需要大量的有着高技能水平的员工。公交企业最主要的工种是公交车驾驶员。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无论从从业资格方面来说,还是从现实的保护乘客安全、保障交通顺畅的角度来说,都对驾驶员的驾驶技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三)高技能与低文化素质并存。

公交企业集中了大量的高技能水平的劳动者,而同时他们的文化素质整体上又比较低,存在着高技能与低文化并存的现象。

(四)高技能与低待遇并存。

公交员工,主要指公交驾驶员,在自身拥有高技能的同时,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与技能水平相称的待遇水平。

(五)人事管理体制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绝大部分公交企业都属于国有公益性企业,由于企业的国有性质以及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特点,使公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五、城市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特点,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逐一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力资源需求大而有效供给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居民出行需求越来越大,客观上对公交企业的发展规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公交企业和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公交车驾驶员必须有极高的驾驶技能,而目前社会上持有大客证的驾驶员人数太少,给招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低文化素质带来了企业管理难题。

公交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纪律性比较差,理解能力,执行能力不强,给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员工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后勤机关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工人中提拔而来,企业管理知识水平甚至一些基本的办公方法、机关工作方法都与优秀管理人员的标准相差较大。不少领导干部也是从工人中选拔而出,缺乏现代 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和战略思维,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三)待遇水平整体较低,对人才吸引力不大。公交企业带有社会公益性质,自身不具备盈利能力,依靠政府财政补贴维持运转。这使得企业没有能力自行决定员工的待遇问题。受制于资金限制,企业无法再招聘时给员工较高的待遇承诺,很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突出的员工离职,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企业运营特点与客观条件限制导致绩效考核陷入一定的困境。

目前,城市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公交车运行时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严重。以往每天8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现在可能需要10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就使得企业在同样的工作效果下,人工成本却大幅度增加。而公交企业人工成本的主要补贴来源是政府补贴,自身没有造血功能,这就使企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给绩效考核带来很大困难。

六、针对给类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要加大对公交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作为政府,要把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看待。要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公交企业的扶植力度,确保“公交优先”政策落到实处。要在线路规划、场站 建设、人员培养、审批检验等方面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发展和需要。政府的支持是公交事业发展最强大的后盾和动力。

(二)建立完备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总书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解决一切困难的根本之策在于自身的完善。公交企业要树立竞争意识,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工作分析、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理顺管理制度,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层面,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用工方式多元化。

采用合同制、劳务派遣制等多种用工方式,打破地域限制、户籍限制,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努力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与各类技能培训院校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位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五)采取各种方式自行培养驾驶员。公交企业可以自行设立驾驶员培训学校或者与政府部门或其他驾校合作培养大客车驾驶员,解决当前社会上持大客证人员过少、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

(六)加大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

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对员工读书学习的行为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员工培训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包含思想道德、纪律意识、文化水平、自身修养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培训。

(七)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公交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更多的市场观念和企业管理意识,正视人力资源问题,树立人本观念,改变行事作风。要注意引进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来充实管理队伍,提升管理层次,实现企业的良性永续发展。

七、结论和展望

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公交企业制定和实施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战略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实践中坚持不懈,不断总结、修订和完善,进而建立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宏观政策和形势,真正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并采取符合企业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战略的积极作用,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当前,共交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共交通公益性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给了公交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会。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公交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会对企业发展和整个地区、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能量与动力。希望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对公共交通的发展更加重视并有所实质性的动作,也希望所有的公交事业从业者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奋力向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财务管理必须为企业服务好。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而财务资金管理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的根源所在。.本文简要指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第一方面,,企业财务主体意识不明确;第二方面,财务会计职能混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务会计人员对财务制度的执行有偏差;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不利,执法不严。本文详细论述了以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到三点建议:资金管理方面要规范集中,存货等资金的管理;综合管理方面要降低成本费用控制人工费用;人员管理方面要按照“统一领导、同意委派、分机管理、分机考核”的原则建立一套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进行综合性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跟财务管理有关,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为企业管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为企业管理服务好。首先,财务活动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涉及产、供、销各个环节,为其它管理提供准确资料。其次通过核算、分析、对比发现问题,找出对策,财务管理也就是企业谋求发展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靠正确的财务政策,用规定的财务处理方法去规范我们的财务行为,才能以信息的反馈中找准再生产与流通领域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杜绝违法违纪行为。

一、目前企业管理现状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企业财务主体意识不明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上拨下缴,分配统收统支,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附属于国家财政,单纯执行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

二是财务会计职能相混淆。由于我国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混在一起,二者没有严格的区分,往往会计人员与财务人员相互兼任。

二、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人员对财会制度的执行有偏差

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执法地位,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还不为社会所广泛承认,会计人员仍然被视为法人代表的私有财产,会计工作听命于单位负责人的随意指挥,会计工作没有执法独立性。加之有的财会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为讨好企业经营者,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和政绩,故意制造假帐,并不惜采用各种手段逃避财政、税务、审计部门的检查。很多财务人员往往被动地执行国家财务制度,根本没有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参与决策和事后分析的作用,反映出部分财务人员政治素质较差、业务素质较低,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弊端。

2、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许多企业经营者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落后,控制能力差。不少企业经营者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来临无动二衷,不认真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竞争对手的变化,盲目负责投资上项目,不是千方百计集中资金用到刀刃上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企业管理者和会计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国企业应当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手段,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实现公司与社会和市场的接轨,全面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水平,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的目的.3、会计信息失真

原始凭证失真.一是如虚列职工姓名,造假工资单,使用假发票代增值税发票,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假合同套取现金,虚列成本、虚报利润等比比皆是;二是会计帐目、会计报表失真。由于原始凭证的失真,反映在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数字也严重失真。

4、会计监督不利,执法不严

我国现有会计监督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还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会计监督的社会职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有的经济监督部门自己不硬,虚假监督,人情监督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有增列减。

三、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才能出效益。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从四方面进行。

1、资金管理方面

首先,规范货币资金的管理。要规范现金收支的收据管理,目前企业主要有现种收据。一种是内部收据,譬如预支差旅费的收据;另一种是业务上往来需要税务 局的印制的专用收据。开具的收据存根,应有签发人负责保管,落实责任。在货币资金内部牵制制度中,钱帐分管是核心,要明确出纳与会计岗位的分工;在货币资金稽查中,要求对每一笔货币资金的收付都必须要经会计主管或指定的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审查手续是否完备,内容是否真实,合理合法;在货币资金盘点制度中,强调货币资金要定期进行盘点清查,并与银行对账,每月核对一次;在货币资金收付时,要把握每一笔收付都必须填制或取得合理合法的原始凭证,并经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后方可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帐薄的依据。同时坚持按规定日期报现,支付金额集中的用支票处理;严禁签发无记名无单位的空白支票,签发支票的印鉴必须有相关责任人员分别保管,不得有出纳一人包办,尽可能减少现金支出,以堵塞货币使用过程中的漏洞。

其次,存货资金成本的管理,物资零库存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现在市场情况下,实现真正的零库存是不可能的,但是采购部门应当与主要材料的经济订货批量进行核算,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带进行修正,逐步制定符合市场情况的经济采购机制,降低存货资金占用,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采购业务工作,宜由企业采购部门负责,对重要物资需要预付款时,除需经办人签字外,还应有物资采购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签字,并随订购物资合同。视其合同内容中载明需要预付款字样,才能支付预付款,否则缺一要补办说明情况书后方可付款;对重要物资的付款时,随附仓库的收料单,经核对数量、价格、质量、总金额等,由经办人和企业负责人签字,并交出纳员核查发票后,才可办理付款如转账支票、汇款等手续;向个体工商户或农民采购物资和材料,其发票除交易市场开出统一发票外,应附有详尽个人收款收据,以证明向个体工商户或农民购入物资和材料。

再次,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应当坚持严格审核、快速实施的策略,尽快使资产达到生产状态,进入生产运行体系,一方面使资产功能更贴近市场需要,一方面避免资金长期占用带来的风险;只有尽快加入生产运行体系,才能发挥资金更新,改造的目的,为生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早日实现 盈利,收回投资,为下轮的资源共享产更新改造提供资产保障。在购买大宗固定资产时,必须经公司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调研后,落实设备和物资的生产地、型号功能,经企业领导部门研究决定,并经比价采购或招标采购后,签订购货合同,协商后载明双方的责任。设备进厂后,经安装调试,符合协议或合同功能标准,才能办理验收付款手续。同时办理竣工验收、验收单上经使用部门盖章和使用人签名后,财务部门才进入固定资产帐户,与第二个月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后,规范产品销售资金管理.责任到人,加速销售资金的回收.财务部门应在月初及时开出产品销售增值税发票,销售部门应落实专员尽快带票上门回收货款.2、综合管理方面

首先,降低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每一个员工.企业的盈利收入减去各项成本耗费的剩余,成本耗费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借款利息、营销费用、日常管理费等其他成本费用。

一是降低材料成本。降低材料成本可以采用比价采购方法,在年初,由各部门提出各项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总需求量计划,列出清单。采购部门向代应商作实地考察或要求其报出供应价格,对比价格后采购部门确定符合采购条件的供应商若干家。通过这种方式,供应量商有稳定的销售量,使企业更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容易;企业有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货源,有利于缩短采购周期和节省采购工作量,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二是控制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控制,为了发挥工资制度应的的奖励与约束作用,企业应当制定比较科学的工资奖金体系,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工资奖金分配上更注重对企业的贡献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业绩评价制度,使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贡献相配比,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也能使职工更能客观的人是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平稳心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益,可以攻玉有效的节省人工成本。

三是控制费用。费用控制,是一个内容繁杂的工作,但是关键的是要树立一种“应

该节约、节俭光荣”的观念。在日本三菱电机,纸张经过双方使用后才能废弃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一个规定,在很多大公司,都江堰市在推行这种节俭的观念。树立这种观念将会使职工在工作、生产中随时考虑并体现这种观念。从而降低企业耗费。在费用控制方面,严格的预算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

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制度严密、详细、可行的预算计划,制定 详细的计划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费用控制中应当避免仅仅依靠财务人员进行控制的模式,充分调动各部门负责人的积极性,使各部门负责人能主动控制费用,提高费用控制的有效性。

除此以外也要注重提高销售收入。在企业自身条件和地理环境、自身条件的限制下,由于提高销售收入存在很大的困难,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的唯一出路。

3、人员管理方面

在企业内部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委派、分级管理、分级考核”的原则建立一套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内部实行会计委派制。在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和二级法人单位设立财务科,由企业财务总部向财务科统一委派财务人员,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协助各单位负责人做好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企业内部所有财务人员由企业财务总部统一领导,组织关系和劳动工资关系隶属企业财务总部,财务人中央气象台的考核、选聘、培训、委派由该部门会同人事部门负责,财务人员的工资由总部统一发放,便于工作于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财务监督的严肃性。

其次,各财务科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同时企业财务总部负责,其奖金由企业财务总部根据其业绩考核并发放;各财务科财务人员与其财务科负责人签订劳动合同,实施分层管理。

薪酬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而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企业人才流失,阻碍公司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个事例:A公司是一家网络公司,在公司的运营过程 中,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断出现滑坡,一些技术中坚人员离开企业,其他人员也开始“军心不稳”,公司很快就陷入困境。A公司感觉到形势不妙,再任由这种势头发展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于是决定采取措施。经过企业调查和管理诊断之后,发现主要问题是企业所采用的薪酬体系。

借鉴和运用西方的激励理论,并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对我国企业进行有效激励提出一条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目的在于希望能在巩固和加深西方激励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西方的激励理论运用到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加以突破和创新,以提高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推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薪酬制度而采用个性化薪酬制度。根据员工能力和业绩确定员工的薪酬,并允许员工选择他们需要的报酬形式,以使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员工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企业在确定一个或更多职位的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公司可以委托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薪酬调查的对象,最好是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公司或同行业的类似公司,重点考虑员工的流失去向和招聘来源。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每的薪酬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发展趋势分析等。只有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职位评估,并各自提供真实的薪酬数据,才能保证薪酬调查的准确性。在报纸和网站上公布的数据,其数据多含有随机取样的成分,准确性很值得怀疑.即使是国家劳动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不能取代薪酬调查用作定薪的依据.另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一些特殊的行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可以利用招聘方式,人员跳槽的机会,了解竞争者的薪酬水平,但要防止以偏概全.薪酬调查的结果,是根据调查数据来反映某家公司的薪酬水平与同行业相比处于什么位置,从而确定本公司某职位的薪酬水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会受到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会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例).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的历史的比较.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但如果发现不等,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满腔怨气.由此可见,作为激励环节的奖酬,能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不取决于奖酬本身或奖酬的绝对值,而取决于人的公平感.故在激励过程中一定要

注重奖酬的公平合理,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在同一职位等级内,根据职位工资的中点设计一个上下的工资变化区间,就是用来体现技能工资的差异.这就增加了工资变动的灵活性,使员工在不变动职位的情况下,随着技能的提升、经验的增加面黄肌瘦同一职位等级内逐步提升工资等级。绩效工资是对员工完成业务目标而进行的奖励,即它较为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相联系。绩效工资可以是短期性的,如销售奖金、项目浮动奖金、奖励,也可以是长期性的,如股份期权等。此部分薪酬的确定与公司的绩效评估制度密切相关。

这些理论被西方企业广泛运用到工业组织、企业效率、金融、保险等诸多领域,并随其社会经济状况和员工现实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因而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总之,现在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财思路贯穿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这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在实现传统思想转变的基础上,与管理者一道,在研究市场和政府的政策,在操作技巧和内容上,运用数字和电脑手段全面、正确的收集财会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动态发展的财会管理量化分析,对企业的筹资、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预测的决策。为此,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要求,解决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财务工作新观念。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相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盈利。

第四篇: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 万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3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的方式依法予以征收。试点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

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将伴随着对旧的体制的斗争。

因此,税费改革,给人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地区处于我国川南“鱼米之乡”的泸州市纳溪区,也属我国典型的丘陵农业地区,全区243个行政村,18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384276人,106498 个农业纳税户。该区于2002年全面进行了农村费改税工作,费改税前不含投劳折资的负担为人均76元,费改税后人均45元。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切实减轻了,农民得到了实惠,绝大部分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税费改革工作是拥护和支持的。

但是,据地方税务部门统计显示,费改税前所欠税数额为212万元,费改税后仍有部分农民拒交农税,单就2002年全区欠税额为142.4 万元。对于费改税前欠税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费改税后仍然出现欠交、拒交农税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其原因如何,有何良策?笔者试就存在的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欠交、拒交的原因

农村税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欠交、拒交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对所在辖区的十六个乡镇,1

160个农户进行了实名或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对费改前欠费与费改后欠税的区别不清。由于改革前欠款的农户,一直未受到任何制裁,欠款户认为原来不交都可以,改革以后仍然不交何尚不可,因而我行我素,仍然采取拖欠或拒交的方式对待。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拒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违法行为,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与费改税前的欠款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截然不同的,但全区这样的欠款户约占25%。

(二)互相攀比,好滞后。改革后部分欠税户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人旧欠不清,自己新税不交”无关紧要,这样的欠款户约占50%,而其中约15%的欠款户还是税改前交清了的,税改后看到别的欠税户过去和现在未交都能过关,自己才跟着拖欠、拒交。

(三)借题发挥,附条件纳税。部分农户认为自己与他人的纠纷未得到解决,由此而拖欠拒交的欠税户约占10%。

(四)工作失误、民心不顺。这种情况多系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所造成。中央规定,费改税后的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计税依据,而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有的实行丈量亩分配,有的仍实行习惯亩分配,分配的标准不统一等,由此造成纠纷,部分社员因而拖欠拒交。

(五)纳税人不知情,或委托代理手续未完善。如纳税农户举家外出,田土无人耕种,因而无人代交农税。由于本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政府鼓励农民参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八万四千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导致个别农户田土无人耕种、抛荒,税费无人代交。

(六)农税减免工作滞后。按照《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村特困户、革命烈士军属、在乡的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因生活贫困或者缺乏劳动力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实行先减后征,对遭受灾害的实行减征或者免征,实行即灾即减即免的办法,但在实施费改税工作时,没有将减免工作及时落实到位,导致部分农户拖欠、拒交。

(七)趁机煽动,破坏改革。个别农户断章取义、歪曲中央政策,四处串联、造谣生事,对抗国家税收法规,造成相当一部份农户不明真象,误听误信,随波逐流,拖欠或拒绝交纳农税。如:本区护国镇沙田村的刘某和丰乐镇罗东村的陈某等人,从1998年起就拒交农税、提留、统筹款,且经常利用赶集的日子,在茶馆、酒店聚集,将自己栓改、剪辑后的“中央文件”予以散布,负面影响相当大。

二、税改前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宪法、基本法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义务”,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劳动纪律及社会公德”,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交纳税的义务”。从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理解,劳动既是农民的权利也是农民的义务,农民所缴纳的农税是依附于耕作土地所产生的纳税义务。提留、统筹及义务工积累工是农民应当履行的社会公益性义务。同时,我国《农业法》

第16条规定:“农民依法缴纳税款,依法缴纳村集体提留和乡统筹费,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此,我国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和国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缴纳农税、提留、统筹费和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得放弃和推卸。

(二)《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农民除依法交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本条例上交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应当积极履行。”同时,该《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规定,农民交纳的提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于“五保户”供养等集体福利事业;统筹费主要用于乡、村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及其他办学经费,同时用于计生、优抚、交通、广播、卫生、文化等民办公助事业。《条例》第13条、第15条规定“为农村的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应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该《条例》作为国家的地方行政法规,乡(镇)人民政府就有权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予以执行。《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对无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限期履行。逾期拒不履行的,每日加收相当于应交提留、统筹费总和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税改后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就是对过去收费过多过滥、管理失控的状况,结合国家税收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由税收政策,按农业

税及其附加予以调整。也就是说,对农民负担不能采取再收费的形式,而只能按照税收政策及法律规定予以依法征收。因此,农民的义务就是依法纳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人。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纳税义务。如有特殊困难不能交纳或不能按期交纳的,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或免税,减交、免交或缓交须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可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因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到10年,并可追收滞纳金。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然后由税务机关予以处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刑法》第203 条规定:“欠税人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第202条规定,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对欠交税款的行为依法予以追收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四、对清欠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少数不发达地区,由于部分农户拒绝交纳农税、提留、统筹,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和村一级机构的正常运转,个别地方已形成恶性循环,原来不欠款的农户,眼看自己身边的欠款户都能了事,反而自己都拒绝交纳而成为欠款户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若不根治,必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税费尾欠问题呢?按照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农民拖欠的合理承担的税费应当予以清欠,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过去从宽,今后从严;欠费从宽,欠税从严。一般只能清理有关农业税收及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对不合法、不合理的欠费不能追缴;二是要分析欠款的原因,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宣传和发动依靠群众,贯彻国家税费减免政策,该减免的予以减免;三是要制定清欠计划,根据清欠数额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清缴,

第五篇: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以南京市秦淮区社区为例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中国的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社区治理的新问题。本文正是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对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探究。本文在阐述了研究缘起和了解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后,以南京市秦淮区中秦虹社区等为例,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三个问题,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社区治理事关广大社区居民的福祉,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状况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政府),治理模式为行政型主导社区,治理体系为垂直科层结构,治理关系为依附与庇护关系。社区治理基本上是在国家制度安排内运作。其治理体制特点为:权力配置集中;自上即下单项进行;“政社合一”;社会被国家结构化。然而,到80年代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以及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的出现,使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政府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为社区提供了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非政府社区组织日益参与、渗入社区并介入社区活动。传统的“单位制”趋于解体,使得原有的、以政府作为惟一主体的传统单一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便带来了城市社区重构的思考。治理转型是当下一个趋势,表现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结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那么,从总体上看,城市社区治理是怎样产生的?传统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将治理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结合起来,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产生与发展,在阐明了社区含义后,以南京市秦淮区其中几秦虹南路等几个社区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社区治理提供对策。

[1]

[2]秦淮区社区治理现状

(1)社区的组织结构

街道办事处:秦淮区共有夫子庙街道办事处、双塘街道办事处、中华门街道办事处、秦虹街道办事处、红花街道办事处。我调查的社区分属于秦虹街道办和红花街道办。都是由这两个街道办给旗下分属的八个社区作指导作用。

居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的倾向。秦虹区等这几个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法律规定外的属于政府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居委会配备专职干部,在职期间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等等。

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并具有相应资质条件,进行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它属于服务性企业,受业主委托,对特定区域内的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获得相应报酬。这里,秦虹小区属于莺虹物业;怡馨花园属于城南物业;康居里属于瑞祥物业;等等。他们进行治安管理,负责业主的安全工作等等。

[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机构。在调查中,大多数社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很少。

(2)社区的功能设计

社区一般都具有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管理、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文化管理、人口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考虑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3)社区的服务体系

南京格社区的服务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构建了区域性养老、助残、家政、救助、法律、文化、卫生、教育和志愿者帮扶等服务网络和服务实体,在有条件的社区内设立了相应的服务站点,如秦淮社区就在秦虹路段设立了秦虹社区服务中心,更加便民实用。

上面两项数据表示,居民目前对社区还是基本满意的,其中秦虹社区和大明路社区居民反映出不满意。我对社区实地进行调查,发现秦虹社区在服务体系上还是比较完善的,它有独立的社区医院、服务中心等,但是在社区环境方面不太理想。同样,机场路社区环境更加恶劣。龙苑新寓靠街上的一排公寓房几乎都出租用于厂房,因为大明路是汽车特色街区,所以很多汽车修理厂在那里坐落,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但由于多头管理,造成互相推诿,环境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这张图表数据主要反映了居民对居委会的满意程度,居委会是一个社区的载体,居委会管理工作的好坏,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支持与否,对城市社区治理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图上显示居民们对居委基本是满意的,其中居民对秦虹、大明路、机场路的社区居委会有不满意。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反映出居民参与意识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是现在的趋势。在同个社区里,居民参与意识高低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从图上不难看出,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4、总体原因反思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综上所述,在调查的这些社区中,存在许多治理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缺陷和社区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距离真正替代政府和企业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们不能将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也没有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治理。在治理中,居民应是主体,但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现行体制影响下,都没有社区治理参与的意识,最终导致社区发展动力不足,引发了各种治理问题。

(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实地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的以下问题:

1、渠道单一,筹集资金不足

资金是社区管理的“血液”,如果供血不足,会使得社区建设很难完成下去。《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工作的经费和来源,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按照这一要求,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应当由财政解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湘发[1992] 12号文件规定,省市区三级财政每年给每个居委会拨款3000元。但是由于社区的“硬件”“软件”要求,这三千元对于居委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无法运转,各市州、县市区已自行将标准提高到了3万元左右。尽管如此,仍难满足工作需要。

2、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服务

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1)在居委会与物业之间。在现实中,一些居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许多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居民委员会也不理睬擅作主张,从而对整个社区的管理带来障碍。同时,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社区内的一些收费项目、创收措施争相管理;对于难点工作相互推诿,导致社区内许多问题管理不清。(2)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之间。随着房屋商品化,业主与居民的身份双重化,使得社区内出现一支新兴力量———业主委员会。它是代表社区内一个小区物业全体业主,对接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实行监督管理的自治组织。与居民委员会一样,业主委员会也属于自治组织,但两者的性质不同,每个组织所代表的成员数量和目标也有很大差异。居民委员会中可以包括业主在内,可以代表业主的利益,但是,业主委员会却不能代表居民委员会中一定数量的其他住房承租户居民。只有当居民委员会中的居民全部是业主,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所代表的人是同一类对象时,两者才是没有区别的。当前,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干预过多,以致包办代替,业主委员会由于是在房地产主管部门操纵下产生的组成人员带有倾向性,但无代表性,因此就很难代表业主利益开展工作,这些是造成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关系不顺的主要原因。

3、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地域,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因此居民有权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公共决策表达意见。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参与的居民结构上,大多是以老年人主,而有技术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对社区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关心并发现一些社区问题也只是发发牢并没有实际的参与行动。第二,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还大多只是停留在社区号的卫生建设等事务或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上,很少能在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等关系社区全局的问题上表达见。第三,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

[1]

四、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1、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使社区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的改革进程相适应,使社区成为社会稳定的微观基础。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否。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1)美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在美国社会舞台上,主要有三大角色,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又称为非政府组织或者社会中介组织。营利部门主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则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制定法律和财政扶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非政府组织在美国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组织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与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其领导人的产生也是民主选举的结果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2)新加坡的城市社区建设 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家庭”和“邻里”,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每个居住密集区设点建立“邻里中心”这种基层社区组织,每个邻里中心都集各种文化、娱乐、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想得到的所有服务。“邻里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社区服务和商业功能集于一身,吸引众多企业按市场原则进行投资和运用,拓宽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带来了城市现代化的变革。

(3)澳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 澳门也有类似我国内地城镇的“居委会”———“街坊会”,他是一个致力于民间服务的社会团体,和内地居委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不同,“街坊会”没有什么上级领导单位,纯粹是一个自发民间组织。“街坊会”十分重视促进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和联系,经常与政府有关部门就社会政策、社会服务设施以及许多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交换看法,提出积极建议,并长期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和救灾赈灾工作,积极推动居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其资金来源大多靠社会捐赠及政府财政支持。

2、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上述城市社区建设都是较为成功的。其原因在于他们能从各自的国情、区情出发,正确处理社区、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组织应履行的功能亦较为明确。同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上也各不相同。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首先,美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典型,换言之,社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新加坡社区建设的最大特点在于引入市场主体即企业按着市场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来进行社区建设。相比较而言,澳门地区的社区建设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即社区成员互相关爱、无偿捐助和救济。我国没有相美国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现阶段不能单靠政府投入。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和澳门,在引入市场投资前提下,积极教育社区成员,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由政府引导,共同治理社区事物。

(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措施

1、确定居民角色,强调人本观念

如果说,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外在动因,那么,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市民一直是作为管理客体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政府的行政管理,市民没有条件,也缺乏热情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这样行政成本就很高,总是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以来,资金问题就困扰各社区,光靠外力支持,不是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居民的社区理念,推进社区治理。有一种关于民主的公民地位的观点把个人看作是在自治过程中扮演更积极作用的分享者。公民的人物超越了自立而迈向更大的公共利益;这是一个角度更广泛、更长期的观点。很明显这种对公民地位的解释对个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政府权利下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人本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居民自治能力,给予居民治理的空间,并且在社区治理中,让人们负有责任感,产生“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的局面,这样会减少社区治理成本,如此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明晰社区性质,突现服务功能

从社会生活层面看,社区可以被视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这个区域不是硬性限定的,而是围绕社区的生活服务中心自然形成的生活圈,并且,不同的生活服务中心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因而构成了不同的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是广大居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本场所。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社会生活从单位生活中独立出来,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社会生活将在人们居住的社区中实现。因此,现代大城市的社区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应该为人们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服务。与之想对应的就是要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管理社会是现代政府的四大(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政府理当尽责,因此,我们强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管理并不是要否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而是要求按照社会管理的运行规则,各负其责,协调共进。

所以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努力创新和建构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二是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三是倡导和发展各类居民互助性、互益性和公益性组织,形成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切实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调查中,秦虹社区的医疗设施很健全。这个社区有自己的社区医疗中心,坚持药品“零差率”销售,“收支两条线”等医疗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机制,让社区医疗告别了“以药养医”的情况,深受秦虹社区居民赞誉。

3、关注结构重组,完善社区组织

以往社区权力发生作用的轨迹是垂直的,是科层式的。随着单位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重新整合,现在基层社区的社会是网络状的,其边界是不确定的,形态是多变的,权力秩序是不固定的。创造新的权利载体,构建现代社会网络组织结构既能以较小的成本增加社区公共品的供给,有利于居民逐步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促进和加强社区管理。同时,完善社区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社区治理本身是各系统,它既是社区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社区发展的实践过程。而系统本身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运行。社区治理从内容上涵盖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保护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系统的眼光来考虑彼此的关系,真正的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鼓励社区参与,就必须重新构建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之所以要将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改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居民自治改造为社区居民自治,不仅仅是加上一个“社区”的前缀,更主要的是原有居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的范围有限,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如存在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事务不了届,社区组织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愿和难以参与社区建设。许多单位因此只是以“施舍”的方式对待社区组织的上焖求助。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社区自组织,重新界定社区成员主体,为社区不同的主体,如自然人、民间组织、法人团体开辟不同的参与渠道。如建立社区成员大会和代表大会、社区协商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由于中共党员属于社会的先进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在社区组织建设中应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使党员和党组织在社区参与中发挥带头作用。

(三)居民参与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内在的发展动力是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要想真正走上治理道路,光靠以上的结构重组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这就要考虑到实现和完善居民自治问题。居民参与便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如果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对居民自治的完善有以下思路。

1、志愿者服务:扩大居民参与的基础

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志愿者服务能有效的扩大居民参与基础,增加居民与社区的互动。例如,现在的老年人经常没有儿女陪伴与照顾,志愿者就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又如在这次四川赈灾过程中,四川的社区志愿者们发挥着他们的力量。

在社区参与的基地建设中,南京市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就有四种类型:以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服务基地,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以示范点为服务基地,选择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为示范建立起服务基地,如市教委老年教师公寓等;在一些公共场所建立教育基地,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市民广场等,这些地方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关注;以具有较强性的援助机构为基地,如律师事务所,他的服务朝专业性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领域括展。有了这几种渠道,基地服务就能渗透到比较深的层次,而同时还有社区服务广场的建设,其特点在于服务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急需,规模较大,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这种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设对社区治理影响深远,值得借鉴。

2、居民论坛: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区治理中出现了“虚拟社区”这一概念。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又称BBS或论坛。在这里,居民可以实用自己的ID进行网上交流及信息的查阅。当前,只用一般的管理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居民论坛正是给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是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得到反馈,这种管理成本小但效率高的治理方法逐渐被社区采用。我实地调查的社区基本上全建设了社区信息网,推行电子政务。论坛的建设在今后应该注重信息完备,安全度高,及时更新等特点,以便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3、互动合作:社区治理模式重构

首先,要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合作。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总之,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最终走向“善治”的过程,通过竞争———合作主义,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也紧跟其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本文从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其后以南京市秦淮区中的8个社区为研究对象,主要以调查问卷法,探讨了城市社区治理中渠道单一,筹集资金不足;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服务;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的问题,以及试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确定居民角色,强调人本观念 ;明晰社区性质,突现服务功能;关注结构重组,完善社区组织。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由管理走向治理道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的指导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适时地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着的现代化发展要求,那么,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有机结合,必将大大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进程。

下载城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公交企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州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营战略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有合格的人才作为支持。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个基础性......

    企业年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年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巧家县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3 更新时间:2009-10-13 15:40:26在现行法律制度下,企业年度检验是企业登记机关依法按年度根据企业提交......

    浅谈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天富能源有限公司 仇豪超 前言: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在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企业职工的......

    浅谈娄底市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娄底市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殡葬改革是我国社会风俗习惯领域的一场革命,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曾被人们称为这......

    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多年,已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

    及对策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万 张丽霞 摘要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

    浅析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好范文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收......

    浅析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要求,文秘部落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