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官谣 公仆赞
清官谣
公仆赞
“天地之间有杆枰,那枰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一曲《清官谣》传唱大江南北,一个个清官的事迹也传遍神州大地。千百年来,在天地这杆大秤上,不管星云如何变幻,不变的永远是那颗清廉刚正、鞠躬尽瘁的心。
再回首,我们不禁欣喜:“江山代有廉人出!”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谓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谓廉,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可谓高洁,林则徐“壁立千韧,无欲则刚”可谓寡欲。我们忘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忘不了铁面无私的包公,“背弯人不弓”的刘墉,人称“于青菜”的于成龙……他们的精神,就像天际的恒星,永放光辉!忆往昔,我们不禁感叹:“各领风骚数百年!”
忘不了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毛主席,这位恩比山高,情比海深的人,这位具有最高领导地位的人,在带领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之后,自已却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忘不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忘不了他衬衣上那100多个补丁,忘不了他吃饭时捡起了餐桌上的饭渣。对待自己的生活,他是这样的节俭,而帮助有困难的人,他又是那样慷慨。他是贫穷的,无儿无女,更没留下什么遗产,但同时他又是富有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高风亮节,为世人所敬仰!
忘不了援藏干部孔繁森,恶劣的环境中顾惜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高原上朴实的藏民兄弟。他那踏实的脚步走遍了藏民居住的角角落落;他用微薄的工资接济了藏民、救助了孤儿。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走后,藏族老阿妈哭肿了眼,她在盼啊盼:“我那儿啥时再来看我呀?”藏族的孤儿也等啊等:“阿爸你去哪里了?”孔繁森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遗产,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价的!
历史的脚步带走了我们的好公仆,却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支撑着我们的信念,激励着我们奋进。看吧!新一代的公仆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又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佳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今朝,我们心情豪迈…… 2004年,一个光辉的名字在祖国大地传颂------牛玉儒!中共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工作30年来,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以强烈 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成为新时期党的优秀代表。仅仅在他任包头市市长期间,就救活了655个中小企业,让全市12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14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牛玉儒是有权力的,但他从不以权谋私,他的权利只用在为人民服务上。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牛玉儒殚精竭虑,默默耕耘,他就是人民的孺子牛。高强度、超负荷的忘我工作,使他本来壮实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透支,积劳成疾。牛玉儒走了,但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留给了草原,留给了党,留给了人民。2004年9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向勤政为民、鞠躬
尽瘁的牛玉儒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怀念。党需要这样的好干部,人民需要这样的贴心人,我们应该学习他,宣传他,让千千万万的好干部涌现出来。”
看今朝,我们意气风发……
2004年,我们还应该记住一个响亮的名字——任常霞!这位巾帼的女英雄,人民的好女儿,这位铁面无私的包公,这位勤政为民的好局长。她对待犯罪份子像冬天般残酷,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而对待人民却像春天般温暖,像夏天般热情。她为民做主,惩奸除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常霞走的那天,一万多市民自发组成了送葬队伍,无须过多的语言,人们默默的陪常霞走了好远好远,那场面感天地、泣鬼神!在场的每个人脸上都流满泪水,却顾不得擦去;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本帐,一本欠常霞的现金债、人情债!他们在默默地说:“常霞,你慢些走,让我们再看你一眼吧!我们欠你的还没还上呀!你不能走,我们离不开你!”常霞虽然走了,可她依然活在人们心中,活在报纸、电视上,有位老奶奶说:“我现在天天看电视,常霞真是好闺女,整天有忙不完的工作。那天,她还冲我笑呢!”……
为什么国旗美如画?清官的精神描绘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公仆的生命开鲜花!正如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官者的价值,人民群众自会称量。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榨取人民血汗的,如胡长清、成克杰、李真之流,人民一定把他摔跨!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们
带给世界太多太多的感动,太多太多的震撼。他们就像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立在人们心目中!
我们的党是先进的党,纯洁的党,青春的党,是领导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的力量。清官们为我们鞠躬尽瘁,公仆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将他们的精神发扬,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入,坚决拔除寄生在党身上的毒瘤、寄生虫,永葆党的清政廉洁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让我们唱着《清官谣》,鞠躬尽瘁,开拓进取;让我们讲着公仆的故事,反腐倡廉,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公仆赞演讲稿
“公仆赞—我身边的榜样”演讲稿
綦江县政协办公室陈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争做人民好公仆》。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大会上的演讲中,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报告,他郑重提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之后的我党历届领导人也都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江泽民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建党90周年以来,我们的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好公仆延续至今。
在创先争优活动和‚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县各
1单位、部门围绕主题,深化服务理念,争做人民好公仆,涌现出一批生动的典型,我单位的丁贵华同志就是其中一员。他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积极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走进地处我县边远山区的双合村。在那里,他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紧紧围绕群众所想、所需、所急,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与该村结了不解之缘。
双合村交通闭塞,全村无特色和支柱产业,是我县贫困村之一,如何帮助双合村整村脱贫,是丁贵华进村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为了制定整村脱贫发展规划,找准适合双合村发展的产业,他顶烈日冒酷暑,与村干部一道走家串户,深入村社的每一个角落,详细了解双合村情况。立足该村的资源特色,他为双合村找准了‚三大支柱产业‛,提出了‚3个1000亩‛的奋斗目标,即1000亩油菜、1000亩花椒、1000亩黄豆。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干部,有了规划就要落实,要想帮助双合村早日脱贫,没有资金肯定不得行。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与村干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利用一切可以用的人脉资源,终于筹集到了30余万资金,规划逐项落实,三大产业有序发展。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将这句话深深刻在了心里,化作自己的行动。面对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他和村干部及群众一道努力,事情一件一件的办成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了:他与村干部带领全村群众投资投劳,12公里的社级公路通了,蜀道不再难;人蓄饮水工程建
成了,群众吃上了放心水;每户2万元补助资金到位了,7户无房困难户俱欢颜;新投入6万元的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齐全,条件不再简陋,村民卫生保健问题解决了…….事情一件件都办在了群众的心坎里,他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无不拍手称赞,朴实的百姓没有华丽的辞藻去赞扬,却以激动的泪水和感恩的神情来表达无以名状的情怀,他们也许不知道什么叫‚为人民服务‛,抑或不了解什么是‚人民好公仆”,但他们知道像丁贵华这样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是他们满意的干部。
虽然他已离开了那个工作过、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小山村,返回原岗位,但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好公仆就是要‚替民着想,利为民谋‛,希望能够继续为群众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时至今日,双合村的老百姓依然没有忘记他,三大产业项目很快得到了落实。你看啊,遍野金黄的油菜花开过后,那颗粒饱满的油菜籽即将收获;新栽的花椒树正在挥舞着绿油油的胳臂;黄豆苗已挺直了腰,等待着秋天的收获。
第三篇:群众路线征文 公仆赞
公 仆 赞
路线教育落我院,党员干部勤学念。人民公仆焦裕禄,深入人心齐力赞。幼年贫穷艰辛劳,青年壮志胆气豪。建设时期学工业,踏上兰考重担挑。黄河咆哮风沙涝,盐碱灾害饥不饱。党的儿子焦裕禄,立志转变新兰考。以身作则带头干,实事求是科学伴。朴实无华群众路,亲民爱子多奉献。忘我工作病魔扰,不枉人间走一遭。树立公仆新形象,兰考精神永流芳。想我学医入杏林,裕禄感召鼓舞行。悬壶济世献青春,努力钻研医学经。妙手回春挽生命,群众康健在我心。大医有魂精诚志,此生梦想重比金。
第四篇:浅析清官文化
浅论清官文化
数日前去慈城旅游,对里面的清风园印象深刻,这里主要展示了中国的一些清官文化,在我的印象中,“清官”二字一直都是民间百姓心目中所追求的,古代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一路看来,清官厅选取了九位有代表性的典型清官进行重点展示,他们是循吏典范黄霸、强项令董宣、护国良相狄仁杰、忧国忧民范仲淹、包青天包拯、铁骨刚峰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两袖清风张伯行、民族英雄林则徐。
这些人物多位世人所熟知,我想在民间人气最高的当属北宋大名鼎鼎的包拯,这个人物在民间被人们神化,充分展现出普通老百姓对清官的尊敬和渴望。但是后来李老师告诉我们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远没有民间所形容的那样的正直,因为到了晚年,他也变得圆滑了。每当听到这些,心里难免失落,一个高大的清官形象变得渺小了。但是转念一想,包拯即使晚年变得世故了,也不影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清官地位,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点小小的瑕疵而否定他一生的价值不是吗?
在清官文化的背后昭示着什么呢?我想还是人们对正义对公平世界的期待吧。细细品味范仲淹的一生,又岂能是“清官”二字一概而论呢,正如李老师所说,他的个人情操已经远远超出清官的要求。最早认识范仲淹应该是初中时的那篇《岳阳楼记》,那个时候只知道他文采非凡,到后来慢慢了解才知道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流传千古,这种情操足以让后人钦佩不已。清官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对于清官于成龙的,我有一点十分佩服,作为大清朝的封疆大吏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史书上说他生活十分简朴,江南百姓为此称他为“于青菜”。估计在当今中国,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像于成龙那样的清廉简朴。
清风园里展示了三十二抬大轿,是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回乡时乘坐的豪华大轿模型。大轿里边有卧室,据说还是两室一厅。护从队伍前呼后拥,场面宏大。李老师说:“张居正留给后世的教训是追求享受,讲排场,奢侈浪费也是一种腐败行为。这位被后世称之为“救时宰相”的政治改革家在其死后,反对派就以其生活作风为口实,攻击他的人品及其主持的改革。结果,张家被抄,其长子自杀,张所任用的官员被罢免殆尽,导致改革失败。”张居正留给后人的多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形象,但是了解到他奢侈的一面后,发现从清官的角度来要求他似乎又缺少一点什么。
林则徐的成名事件当然是虎门销烟,时代造就了他这位晚清的民族英雄,只可惜贤臣未能遇到明君,在我个人看来,道光皇帝的糊涂不仅仅断送了他的大清江山,也让林则徐的一生十分坎坷。
在当今社会里,倡导清官文化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操。这样我们的清官文化才会持久,才会深入人心。
第五篇:清官如何教子
清官如何教子
王渔洋及其家族的廉政思想,无疑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正能量”
在山东桓台,“遇见”王渔洋。
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即王士禛,自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相较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名气,王渔洋“一代廉吏”的事迹,知者不多。在王渔洋故居中堂之上,悬挂着康熙御书“清慎勤”匾额,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赐匾,是最高评价。
王渔洋的为官之道,从一则轶事说起。一天,王渔洋的妹夫来请教他如何做官。王渔洋夫子自道:“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把对“民”负责当作为官的出发点,廉政之基础,这实在是一种先进的官位思想。
“绿杨城郭是扬州”是王渔洋的名句。顺治十七年,王渔洋赴扬州推官任,相当于今天的扬州纪委书记。扬州琼花,天下独绝。扬州府一直以来都有大办琼花观迎花会的做法,铺张浪费,花费民脂民膏。王渔洋到任第二年,建议扬州知府取消会事,以节约物力、杜绝私弊,被采纳。从此琼花会取消,民众称快。
康熙三十七年,王渔洋已是清延都察院左都御史。这年儿子王启汸出任河北唐山县令。教子之心,时时萦绕,于是,王渔洋亲撰《手镜》箴言,教子为官之道。今日捧读,含英咀华,很有营养。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一是其身要正。针对“官二代”容易犯的“以门第傲人”的毛病,他叮嘱:“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他又嘱咐:“宴会当早赴早散,不可夜饮。”“上司同寅,有送优伶之类者,量给盘费,不妨从优。不可久留地方滋扰,亦不必多留衙中做戏。”
二是小事谨慎。他叮嘱儿子廉洁自律,从小事做起:“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须照管令其无缺。”不仅自己要节俭,廉洁自律,还要使下人衣食无忧,不致生出事端。又曰:“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不能因是官家籴买就压价,损害百姓利益,这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良好口碑。他还细致地提醒不要骚扰百姓:“趠游须减驺从,自备饮食,令民间不惊扰。”
三是大事明白。他叮嘱履职大事:“加派一事最碍官声,最为民害”。“与邻封、同寅、本县绅衿详酌,尽善禀明于府,然后行之。断断不可一毫染指,切嘱,切嘱!”做到不贪不义之财,不变相摊派,减轻老百姓的额外负担。王渔洋教导儿子一个鲜明而深刻的道理:“必实实有真诚与民同休戚之意,民夫有不感动者,不恃智术驾驭。”就是说,你真要与民众打成一片,老百姓能不感动吗?得民心就能受到拥戴,用不着光凭智术使人服从自己。
研读《手镜》,联想今天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体会到古今沟通,心有戚戚。远在300多年前的“一代廉吏”教子之道,道出了官场清廉的千古“规律”。王渔洋慈父心肠,倾心教子,王启汸恪守父训,也有一番作为。父母怜子教子,亘古不变。然而,如何教育孩子,教孩子什么?有人怕孩子在竞争中吃亏,教钻“空子”;有人怕孩子受穷,教赚钱大法;有人更是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成圭臬倾箱传授„„对比王渔洋的教子,实在让人深思。
尚廉治贪的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凝聚着社会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穿越历史,其华烁烁。王渔洋的廉政思想,无疑是王渔洋文化当中,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正能量”,为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