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创办特色优质二中511

时间:2019-05-13 13:4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创办特色优质二中5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创办特色优质二中511》。

第一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创办特色优质二中511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创办特色优质二中

——望谟县第二中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先进事迹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有幸在这里代表学校发言,我既高兴又很忐忑,下面我就我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作如下的汇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丰富民俗文化,几千年来被世世代代传承着,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穿透人生、代代相传。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现代文明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望谟二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把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培养师生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校园文化处处体现望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特色。竭力打造“魅力二中、品牌二中、和谐二中、特色二中” 的民族特色学校。

学校是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阵地。文化最初产生在校外,但一经学校这个特殊教育环境的融汇、碰撞、传播、创新,文化的正能量就会得到更大发挥。望谟是全国布依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布依族总人口占全县32万人的65.4%以上,有近22万人。布依人民古朴善良,热心好客,习俗风趣,山歌美妙,艺术高雅,独具魅力。望谟县布依族与苗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特色鲜明。望谟二中兴建于1978年,地处县城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近几年来,望谟二中以“民族元素进校园、民族文化办特色为目标,以民族音乐进课堂、民族体育抓两头、民族教材进课堂”为载体,为挖掘民族传统,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教育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出了一条“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个性特长”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望谟是个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地方,这里民族民间文化独特,底蕴深厚,感染力强。望谟二中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吸收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县民宗局、文体广电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地把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校园中来,并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提炼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内容:

1、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将望谟县民间的“竹竿舞、饶钹舞、布依山歌、民间剪纸、绘画、刺绣、芦笙、唢呐、巴乌、转克螺、板凳舞、丢糠包、踩高脚、抱架腰”等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开设地方民族民间课程。

(1)音乐、舞蹈、民族乐器、民族体育:把布依山歌、布依舞蹈、竹竿舞、芦笙、唢呐、巴乌、转克螺、板凳舞、丢糠包、踩高脚、抱架腰等民族民间艺术和民间乐器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开设,既开设课程教学又办课外兴趣班。

(2)美术:将剪纸、书法、手工制、刺绣作等纳入美术教学。

2、组建学生民族艺术表演队,主要开展布依山歌演唱、布依族竹筒操、布依舞蹈等项目训练

3、用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县内民族民间艺人来校授课,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民族民间技能或技艺,并具备一定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技能,提高学生民族民间艺术欣赏水平。

例如:我校积极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音乐教师黄家祥和黄高堂两位老师,他们自己作词作曲的布依歌:《赛和乜》、《织布谣 》、《敬酒歌》、《利甲习》通过挖掘、整理、和新创作,过去只靠口传心授的布依歌在二中得以传承;我校体育教师自己编排的《布依竹鼓操》及配乐,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创新,是我校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开展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的智慧与才情。

(二)教学形式:

通过向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申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课程教学和民族文化活动等形式,将布依歌、布依竹鼓操、书法、剪纸、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开设地方民族民间课程。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文化墙等媒体宣传、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契机,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当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点及保护状况,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 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对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就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望谟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从中受到了激励、鼓舞和震撼,从而更加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1、以活动、比赛促发展,硕果累累。

在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兴建的民族文化墙体现了民族特色,享誉金州内外的童谣《赛和乜》从2011年参加黔西南州中学生文艺演出之后,陆续参加各种节目,曾作为2012年黔西南州建州30周年的开场节目,2014年4月又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录制;布依歌《布依织布谣》在参加2012年的黔西南州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由本校体育组自编自创的《布依竹鼓操》现用于校园大课间,近几年我校每天的课间操三千余名学生同时做自编的《布依竹鼓操》,场面状观,效果良好,是省、州领导到我县视察工作时的首选内容之一,受到了吴嘉埔老省长等领导的高度赞扬。该竹鼓操参加2013年县妇联组织的“第103年国际妇女节”广播体操比赛荣获一等奖。为实现同步小康,望谟二中还开设了双语教学,2014年6月,由县领导陪同省委组织部帮扶望谟同步小康工作队副队长、省教科院基教所所长张学杰,州教育局督学陈运忠等到二中实地调研,为我校在民族文化和弘扬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学会相互交流、融会贯通。

2、实施特长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山区孩子喜欢体育和艺术这一特点,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的同时,做好艺体特长生的培养,并把民族民间体育艺术融入其中。配合学校教育使得艺体特长生专业学习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每年都有70%以上的艺体特长生考入大专院校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的一个亮点,创建办学特色是我们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有特色的学校就会有良好生存前景,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良 好的契机。我校在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鼓励音乐组、美术组、体育组、史地组等教研组组织人员编写、开设了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传承与创新。这样,不仅拓展了素质教育的空间,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不仅搭建了学生展示素质的平台,还拓展了学生成才的渠道。我校以“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望谟二中民族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提供平台和机会,使每位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从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如《布依竹鼓操》、《布依族剌绣》、《中学音乐乡土教材》、《小学音乐乡土教材》、《望谟汉布双语课本教材》、《望谟县同步小康双语教材读本》等校本课程,特别是已开发的《望谟县同步小康双语教材读本》课程,第一次把口传身教的布依族文化变成用文字表述的文本课程。

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校为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省、州、县等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2012年7月教育部授予“全国特色学校”称号。无论得到多大的荣誉,我校将一如既往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努力,将学校办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流学校,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发展民族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发展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国,西方文化正以强劲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代青年热衷于过洋节并同时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

当今社会表现出的对待传统节日的冷淡,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二,法律上没有给予传统节日以有效保护;第三,相关文化产业的缺失,造成节日内容的空洞和落后。这些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步调不符,因此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力发展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文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的过节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落后、单一,因而年轻人更倾向于新鲜自在的洋节。节日文化的历史传承,需要选择正确的文化认同方式才更具生命力。我们要动用现代媒介及多种文化传播方式,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气息,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中秋节已不仅是一个传说的延续,更不是把月饼做得更大更奢侈,青少年对于月饼的钟爱程度远不及收到的一条中秋祝福信息。而传统的七夕节亦可被一贯含蓄的中国人拿来大方的过一回自己的情人节。

加强法律法规保护,拓展节日文化宣传渠道。端午节遭抢注对我们是一次警醒,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要在法律上予以有效保护。如今,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的倡议已提上官方议事日程,且有望进入立法程序。新增的法定节假日可用压缩“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方式进行调整,除夕亦可被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的享受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正如浙江嘉兴举办的家庭文化节,以裹粽子比赛为启动仪式,以中秋晚会为闭幕式,再现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地方的宣传办法可以加以借鉴和推广。

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国有关传统文化的产业相对匮乏,节日内容落后单一。而国外则会有与节日相关的产业出现,如玩具、录像、饮食等使得节日更像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丰富发展自己传统节日的外延,可以通过举办节日文化盛典、饮食文化节、创意

节日公仔等方式扩大节日影响,发展文化事业,扩大内需,发展文化软实力。时代在发展,民族传统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变自己的形式,并且通过传统节日这一文化载体,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篇: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纪实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滑坡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

2006年11月,我校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工作,我校国学讲坛在提升我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成为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中进行“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对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皎皎者,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而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招生规模或是在校生人数均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意识滑坡等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中心主义不断膨胀,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精神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衡和人格的异化,一些人明显呈现出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如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敏感程度”,清华学子刘海洋竟然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和食品投喂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确实还存在着很大的缺憾。

拉拍雷说:“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爱因斯坦也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说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技术,毫无疑问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崇高人文精神,必定就是不打自垮。”由此看来,仅靠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而缺乏深厚人文素养的“瘸腿”大学生是无法承担起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重任的。

鉴于这种形势,2006年11月,我校以中原文化研究所为依托,在校宣传部的统筹下,联合有关系、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筹备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国学经典、宣传中原文化”为核心,开展一系列讲座,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广大学子更好地了解、传承中华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代典籍,其中很多优秀作品,历久而弥新,全面而独到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而深刻的体现,也成为传统文化中最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精神桥梁,是认识中国国情、领略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水平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高尚的美学享受。正是有感于此,郑州师专将中原国学讲坛的宗旨确定为:“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

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三)工作思路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学术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开放式学术讲座,采用每月一位名师讲一个主题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举行开放式学术讲座。由校内外学术见解深邃、授课艺术高超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力争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观点新颖。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多彩。在形式方面采取以专家讲座、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我校“国学讲坛”除由我校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建树的教师担任主讲嘉宾以外,并请当代著名学者和专家到学校指导交流。国内外著名学者如范曾、李学勤、朱绍侯、沈伯俊、冯天瑜、谷振诣、张德水、张维华、张新斌及韩国学者孙兴策等,都曾先后到我校国学讲坛讲学。这些名师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不仅使广大师生人文精神和学术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开阔了学术视野,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2006年11月开办以来,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共举办二十多场以国学经典、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高品位的学术讲座,在提升全校师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省文化厅授予我校“中原国学讲坛郑州师专分会场”的匾牌,新华网、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文化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在河南省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已成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中原国学讲坛的效果与影响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实施以来,在校党委的关怀支持下,在国学讲坛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提升我校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高品味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国学讲坛的开放式学术讲座和读经颂典活动,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接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一个有利于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和发展。

2、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在中华先民光辉成就的激励下,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了同学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奋斗的决心和斗志,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了良好学风,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我校国学讲坛动作特色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成立以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校内校外相结合,为了使讲坛既具有更高的水平和质量,又能紧贴教学,服务人才培养,讲坛开办以来始终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一方面立足本校,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选题,并将征集所有选题放在学校网页上,以便全校教师充分了解情况,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报名应聘,从中选择那些内涵深刻,主题新颖,理论前沿的课题,安排具体时间,面对全校师生演讲。同时还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讲坛开展学术讲座,提升讲坛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知名度。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所作《中华文明与中原文化》;河南著名史学专家朱绍侯先生所作《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三国文化专家沈伯俊先生所作《刘备的领导艺术》;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所作《张之洞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韩国学者孙兴策先生所作《韩国的儒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主编辛世俊先生所作《中国传统仁学的形成与发展》;《河南文物》主编张德水先生所作《中原文明的历史进程》;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刘玉娥教授所作《中原诗词鉴赏》、《中原文化华与中华文化》等20多场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使广大师生加深对国学以及中原文化的了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开放式学术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如何保存、传承我们的国学经典,并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这是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郑州师专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他们走出校门后担负着全省乃至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的培养任务,中小学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国学素养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比非师院校更要加注重。中原国学讲坛自觉地将国学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对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中原国学讲坛始终致力于将学术讲座与全校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名篇的学习为契机,在相关系部掀起读经颂典活动。我们选择了一些特别优秀的文学经典,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将文学作品的朗诵和视频传输到各个教室,让师生结合《大学语文》、《口语》、《书法》等课堂教学,反复聆听、濡染、感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通过这种讲座与课堂结合的读经颂典活动,不仅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育了良好的学风和学养,切实做到了 “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师生的精神文明得到较大提升。

3、讲座与学生社团密切结合,有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中最活跃的一个团体,在学生社团中聚集了一大批朝气蓬勃,观念新、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思想活跃的优秀青年。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原国学讲坛充分利用名师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的机会,对相关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如与中文系寒钟国学社和初等教育部剪纸社的同学们建立联络机制,抓住一切机会,为他们答疑解难,提建议,指导活动。通过这一有效活动,不仅使我校社团工作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社团影响了一大批学生探索国学奥秘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推动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的宣传和普及。

4、传承、普及经典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优良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塑造,也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施。因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学校不仅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绿化、净化、美化上狠下功夫,天鹅湖、牡丹园、奇石、绿树、青草,春有花,夏有萌,秋有果,冬有青,自然景色优美,而且注重文化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紧密配合中原国学讲坛系列文化讲座和“颂经读典”的课堂活动,在校内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对校园内主干道路的命名,充分体现出学校重国学经典的特色,如“弘毅”路,是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明德”路则是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校园道路命名多取国学经典,旨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重的国学文化氛围,这些饱含中华先贤无穷智慧的路名犹如无声的春雨时时滋润师专每一位师生的心田,激励着他们为祖国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地奋斗!

总之,自从我校国学讲坛开讲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人文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我校师生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和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四篇: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髓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髓

——汝南县第三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汇报 汝南县第三小学坐落在古老的天中大地、迷人的汝河水畔,是一所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学校,50年的风雨历程给予了三小教师坚韧、自信、团结、创新的优秀品质。学校几年来一直坚持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坚持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为己任,2008年起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经典古诗文诵读”教育活动,2010年春又增设了“太极功夫扇”的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共享传统经典的魅力,展示当代少年的活力。

一、扎根天中,内化素质,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根基。汝南位于河南省南部,古属豫州,北依汝水,南临江淮,素有“天中”之称。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府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被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同时又是梁祝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汝南县第三小学就是这样一块土地上璀璨的教育明珠。汝南三小建校百余年,历尽沧桑,校园环境日新月异,现已打造为市级名校,全国读书育人先进学校,是一座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但唯一不变的是三小人那颗对传统文化执着追求的心。

创办特色的前提和基础是拥有一支高素质、能奉献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学校现有这两项的专职教师12人,教师6人。其中在国学特色项目上有专职教师3人,兼职2人,功夫扇专职教师4人,校外聘请老艺术家3人,他们都是我校宝贵的艺术财富。近年来,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我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过硬的师资力量,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都成为了我校向传统文化教育名校目标迈进的有力保障和优势条件。

二、诵读国学,启迪智慧,谱写传统文化教育新篇。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走进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汝南三小建立了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经典诵读分管领导,同时由艺术教育分管领导兼任功夫扇特色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培训、日常活动管理等工作。

1、我校倾情打造书香校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书香系列活动:“阅读经典 放飞梦想”主题系列中队会、“图书跳蚤市场”、“书香伴我行”演讲比赛、“我爱读书”手抄报制作比赛、“好书伴我行”作文比赛、“书儿香香”黑板报比赛、“我爱书香”书签制作、班级书香名片制作等。打造书香班级,30个教学班班班都有精美的书香展板,这些展板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手工制作完成,彰显班级特色。

2、举办了教师讲坛,学校教师每期同读一本书:《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教师的一百条的建议》、《高效课堂22条》、《做最好的教师》等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3、开设了阅读特色课,提倡亲子共读,利用每周四中午开设“经典阅读课”“亲子故事会”,邀请各班选出来的书香家庭来到三小,通过闭路监控系统向全校师生介绍一本好书、一篇好诗文、一个经典故事,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4、开设校本课程——国学课。结合我校《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的教研活动主题,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活动这一平台,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熏陶道德思想,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素养,在实践中体味经典的人文营养,在实践中修养自己的道德心灵。学校开设了国学课,让《三字经》、《论语》、《大学》、《道德经》等走入课堂。

5、传承太极功夫扇活动。在汲取精神食粮的同时,功夫扇的训练又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鲜红的功夫扇一甩,亮出了汝南三小的风采。学校采取教师先学,学生再练的方法。学校利用暑假、双休日等时间,由专职的艺术教师将编排好的功夫扇节目教授给全校教师,然后再由老师们利用艺术课时间将动作教授给本班学生,力求达到人人会做、做好的目标。

6、开展大课间活动,利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间30分钟,进行全校性的功夫扇演练。定期开展比赛进行评比。我校经过前期的精心组织和准备,制定了详细的“体育大课间”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和班主任为主要管理者、全体教师都参与的“体育大课间”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9月20日上午我校正式启动了“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包括5分钟的眼保健操、师生同做广播操以及学校融合了传统太极扇的元素自编自导的功夫扇表演《精忠报国》《少年强》等,可以说功夫扇的训练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鲜红的功夫扇一甩,亮出了汝南三小的风采!在县运动会上,汝南三小的功夫扇表演赢得了满堂彩!

三、以点带面、深化教育,喜获传统文化教育丰收果。

经过几年来的坚持实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诵读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除了在学校里兴致盎然地诵读以外,课外还积极诵读,背诵速度之快往往超出教师意料。

在县教体局举行的小学生古诗文背诵活动中我校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在县读书活动中我校连续五年一等奖,我校自编自演的大型古诗文诵读表演《精忠报国》《木兰魂》《三字经》《少年中国说》等,成为了我县小学教育中的明星节目。我校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县书香校园现场会,一系列书香成果获得了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2011年7月,我校受邀参加第二界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现场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进行汇报演出,国学节目《元日》的成功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的认可,荣获一等奖!

孔子说: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正因为是“采得百合花好酿蜜”。六年多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让学生写作、诗歌创作如鱼获水,水平突飞猛进。学生作品频频投稿,多处获奖,真是一幅“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喜人场面,形成了我们汝南县第三小学的“书香”特色。

第五篇:为弘扬民族经典文化(最终版)

为弘扬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中华优良美德,提高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与道德水平。5月13日,长清区乐天小学举行“诵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情景剧大赛活动,孩子们用创意的编排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诠释了国学经典的魅力。

比赛中孩子们以将一个个配乐诗朗诵、舞蹈、情景剧等形式,将《弃官寻母》、《闵损芦衣》、《金孝拾银》、《蔡顺拾桑》、《乌鸦反哺》、《周处悔过》等传统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耳目一新。此次活动,使师生获得了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教育,进一步学会了孝敬父母、礼敬众生、谦卑做人,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良好基础,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把诵读经典活动推向了高潮。

吉木萨尔县三台镇中心学校五年级郭佳成说:今天,我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小品剧大赛,我扮演的是《周处悔过》中的周处,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要讲诚信,要学会孝敬父母,关心别人,不能像剧中的周处那么霸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和同学搞好团结,互相帮助。

吉木萨尔县三小六年级马锐说:今天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小品剧大赛,我们演的是《晏子使楚》,我扮演的角色是楚王,通过角色扮演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要以诚相待每一位同学,要以平等的目光对待每一个人。

吉木萨尔县一小六年级王清雅说:今天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情景剧大赛,我们的话剧是新编版的《半夜鸡叫》,我扮演的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从话剧中我体会到了天下父母都一样,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更加的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良苦用心。

吉木萨尔县教科局德育室主任王新红说:“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了重拾历史的记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传承美德,培育民族自豪感,创造高雅、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举办了“阅读聚能量、助推中国梦”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情景剧大赛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据悉,吉木萨尔县“中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活动旨在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启发理性、增长才智、开阔胸襟、陶冶情操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把读中华传统经典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未成年人“三理”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典型与面上普及相结合,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和《唐诗三百首》、《宋词》定为诵读内容,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等方式,带动广大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都来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下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创办特色优质二中5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创办特色优质二中5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特色文化建设“文化麻城”[优秀范文5篇]

    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教师文稿弘扬特色文化建设“文化麻城”·湖北麻城 陈昌学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魅力、灵魂和根基。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

    弘扬班级文化 展示班级特色

    “弘扬班级文化 展示班级特色活动”方案 特色是立校之本,一个班级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具有特色。为营造和谐向上、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提升我校文化建设内涵和深度。我校决定......

    弘扬中医文化 突出特色优势

    弘扬中医文化 突出特色优势 崇阳县中医院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中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

    弘扬孔学文化 创建特色德育

    弘扬传统文化 创建特色德育 东桥中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更是促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

    弘扬中营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弘扬中营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中营小学首任校长刘宝慈先生,在创办学校之初提出的"勤、朴、敏、健"校训,这四字校训是刘宝慈先生办学思想的核心,它既是当年中营小学发展的奋斗方向......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提高哈语文教学质量实施方案22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提高哈语教学质量实施方案阿克塞县小学背景分析阿克塞县民族教育自1991年实施汉改后,本着“提高母语(哈语)、加强汉语、学习英语”的宗旨,坚持 “以汉语教学......

    弘扬红色文化 构建特色校园(5篇)

    “弘扬红色文化 争做时代新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根据党和政府提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红色文化_构建特色校园方案

    “弘扬红色乡土文化,构建红色特色学校” 设计 方 案(讨论稿)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