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法院涉执信访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法院涉执信访的成因及对策
郾城区人民法院 王建立 李炎钊
执行工作作为社会矛盾解决的最终归集点,也是矛盾最易激化的时期,信访不可避免地大量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涉执信访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我院处理的信访案件的情况看,2006年至2011年10月份,共处理信访案件119件,其中涉及执行的85件,占71.4%。这些信访人情绪容易激动,易发生严重的信访行为:有的是群体性上访,有的是非正常进京上访,有的到相关部门闹访。这些问题已成为困绕法院执行工作的难题,甚至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突出问题。另外,执行案件一旦变成重信重访案件,案件承办人往往疲于接访、劝访、汇报、反馈等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妥善、彻底解决。如何突破目前涉执信访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如何从源头上减少涉执信访量更为重要。结合基层法院涉执信访工作实际,简要对涉执信访的成因及对策予以分析。
一、涉执信访的成因
1、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期望值过高。当事人不服判决可上诉、申请再审、申诉,有多种司法救济渠道,而满心欢喜拿到胜诉裁判文书,因被执行人经济条件所限导致执行不能或不能全部执行到位,就往往迁怒于法院和执行
4、因执行不力导致上访。人民法院作为执行工作的主体,从最高法院到基层法院,近年来,为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做了大量努力。在执行立法不足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关于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关于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等一系列重要司法解释,为执行工作提供了操作依据。各级人民法院在工作中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使执行工作渐趋规范,违法执行现象大为减少。但执行不力、执行拖沓等现象有所抬头。执行工作总体上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需求、期望,从而导致当事人不满上访。主要表现在:责任心不强,办事拖拉,没有及时采取执行措施导致上访;有畏难情绪,怕得罪人,不敢在执行工作中动真格、不敢碰硬导致上访;不善于开动脑筋,创新方法,结不了案而上访;工作方法简单精暴,言行举止不当,答复当事人不妥导致上访等。
5、信访机制不健全,不科学,也很容易助长不必要的信访。一些当事人“权大于法”观念根深蒂固,有着浓厚的“青天”情结,“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不论执行干警是否穷尽执行手段,不论干警是否依法执行案件,如果影响自己的利益,就“信访鸣冤”。有的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动辄给中央和省委领导写告状信;有的进京上访和旅游二者兼顾,找全国人大、最高法院或国家信访局的信访接待部门随意填张信访登记表即
定十分明显。
3、向申请执行人公开执行信息和进展情况。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保障没有隔阂和误解。在以往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只对申请执行人告知法院的执行结果,一旦没有执行到位,申请人就开始上访。在上访过程中,当事人提出了种种疑问:究竟法院有没有采取执行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法院没能执行是否是干警消极作为的结果?甚至误解法院故意不作为、不履行职责。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如能及时向当事人公开执行信息、当前的情况,告知当事人法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遇到的困难、执行不能的原因,并要求当事人积极提供信息以配合法院执行,就可以减少这种将执行不能简单归咎于法院的情况。
4、完善信访责任查究机制和信访问题终结机制,强力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当前,信访工作中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论被执行人有无财产可执行,也不论执行干警有无过错,更不论信访人诉求是否合理合法,仅凭信访人一面之词,中央省市有关方面一律登记,一概交办,责成基层按照“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群众满意”的标准限期办结。否则,责令干警做检讨,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进行组织处理,致使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为让信访人“满意”,为让信访人写出“息诉罢访保证书”,干警出资给进京上访人“报销”往返路费和生活补助者有之,四处托关系找中间人当“说客”者有之,拿出微薄工资请信访人吃喝者有之,凡此等等,可谓绞尽脑汁,使尽办法,苦不堪
第二篇:浅谈涉执信访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涉执信访的成因及对策
临颍县法院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后,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人民法院被上访的案件中,涉及执行案件的比例也日渐提高,司法公信力受到了的质疑。执行信访问题,不仅困扰了法院自身的工作,也使社会各界对司法权威产生了疑虑。执行不到位,或者赢了官司拿不到钱,打了法律白条,这本身就是司法不公的一种表现。涉执信访现已作为一项重要的问题提到了法院的工作日程上来,着力减少信访、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已成为司法工作的一大重点。
一、产生信访的原因
1、赢了官司拿不到钱即胜诉权益在执行阶段难以兑现。由于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无履行能力或有意归避法律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都会造成胜诉当事人权益在执行阶段得不到实现。例如,被告在审理时属缺席判决,原告即使胜诉,而在执行阶段被执行人的下落及财产线索成为法院执行工作的难点。由此导致当事人对法院的执行工作、司法公信力产生怀疑,到有关部门上访,进行申诉和控告。这是产生执行信访的主要原因。
2、信访人对法院判决结果的期望值过高,缺乏执行风险意识。例如,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法院判决的数目是相当可观的,动辄十几二十万甚至更多,受害者认为既然法院判了,这笔赔偿款是能全部拿到以弥补他们受到伤害的心、失去亲人的痛。但是,由于被执行人大部分履行能力很差,有些被执行人在车祸中也受了伤,生活困难,根本无法履行赔偿义务,以致法院无法执行。申请人往往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理解,尽管法院已经进行了风险提示,但由于种种原因,法院依法中止或终结执行时,申请人产生了心理落差,形成抵触情绪,从而引发信访。
3、部分执行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及业务素质不高,地方政府部门干预等也是造成当事人不满意法院执行工作,形成信访的原因之一。现实中确实存在说情打招呼、以权压法,拖沓执行、不执行的现象,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法院的威信。
4、涉执信访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涉执信访的工作流程、责任落实、考核方式尚不全面,解决涉执信访的措施和方案不明确,这些客观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涉执信访的产生。
二、解决涉执信访的对策建议
1、针对被执行人难找、财产线索难查的问题,一是成立“执行指挥中心,构建快速反应平台”。中院和各基层法院均成立执行指挥中心,形成“两级联网、覆盖全市”的执行指挥网络,就像公安110那样,建立全省的指挥系统,有人打个电话举报,就马上出动,做到快速、高效。比如说去车管部门,要求查封某辆车,但这辆车还在用,难以找到踪迹;当公安交警在高速公路上收费站看到这辆车,可以告诉法院,扣押下来再采取财产保全或其他措施。执行指挥中心成立,更有利于调配、指挥辖区内的执行力量,利用技术设备和手段,查找案件被执行人的下落和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二是在基层法院所在市(县)的各镇、乡、村设立执行联络员和协执员。他们一旦发现被执行人线索时,即可协助法院,作出快速处理。三是请银行、工商、房管、车管等各相关部门与法院构建联动机制,使被执行人的财产无所遁形。
2、针对信访人期望值过高,风险意识差的现状,法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正确行使执行法官的释明权,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立案时向每位申请人发放《执行风险告知函》,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正确看待执行结果。同时,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对典型执行案例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
3、针对部分执行人员的拖沓执行,法院应提高认识,落实执行信访考核制度。建议成立执行信访案件督查小组,严格执行信访管理办法及目标责任制考核等制度,将执行信访作为评价干警执行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落实奖惩措施,增强干警的重视程度和责任心。
4、针对社会力量干扰执行,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不能以牺牲法制统一性与司法权威性的代价去赢得一方之利,要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关系。逐步理顺相关部门与法院执行工作的关系,清除现行社会管理体制中对执行工作设臵的种种不合理障碍,建立和完善社会配合法院执行工作的新机制,保障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5、健全制度,建立执行信访工作长效机制。首先,建立执行信访案件通报制度。将来信来访人、案由、卷号、承办人等情况登记造册,定期通报。其次,建立执行信访案件查报制度。在重大节假日或敏感期间,紧急情况、紧急案件要随时查报,对上级机关和各级领导批示的案件专项查报,并逐案分析,制定处理方案。再次,建立信访执行案件联动制度。加强与信访局及信访户所在地党委政府、社区(村委 4 会)的沟通和联络,充分调动内外因素,共同做好信访户的稳定工作。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救助机制。要拓展司法救助功能,设立司法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应以政府财政为主,同时充分调动民间救助的积极性,扩充救助财力。司法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通过当事人申请、法院审核、民政部门批准的程序,给予司法救助对象以救济。
从法治建设的长远目标看,涉执信访无疑是法治建设进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有历史现象。要解决涉执信访问题,必须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实现建设法治国家这一根本目标的法治理念,摒弃与法治目标相悖的行为,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必须树立长期努力的思想,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我们深信,执行工作在经过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和社会各界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涉执信访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第三篇:浅谈涉执信访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涉执信访的成因与对策
源汇区人民法院 王兵
近年来,涉执信访日益成为法院执行工作的重心。如何预防和减少涉执信访案件的发生,也就成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近三年来,源汇区人民法院所发生的涉执信访案件,从处理涉执信访工作实践,进行分析、思考,就涉执信访案件的成因、难点、如何有效解决涉执信访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谨请批评指正。
一、涉执信访的类型。
1、催办案件型。这类信访最多,约占涉执信访案件的70%以上,这些信访当事人一开始认为自己的官司赢了后,应该较短时间就能兑现。但由于执行人员工作不力,案件迟迟未能执结。想通过信访达到案件尽快执行的目的。如姚某申请执行漯河市电业局一案,由于有人大代表向省院反映在案件审理和执行不公的问题,我局正积极与省人大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及中院沟通协调处理该案件,姚某就向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写信上访,希望通过信访达到尽快结案的目的。
2、反映问题型。信访人当事人认为法院或法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想通过信访达到处理或制裁违纪人员的目的。这种类型往往同催办案件类型依附,只要案件执行终结,反映要求处理违纪人员的要求就比较容易化解。
3、向法院施压型。这类案件往往是上访当事人认为,谁上访、信访、闹访的力度大,法院就会偏向哪方,所以通过围堵有关部门大门等闹访,向上级信访向法院施压,达到 自己的目的。如赵某与某粮油公司欠款一案,源汇区法院执行局调查被执行人某粮油公司早已歇业,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公司无房地产、车辆及存款,无财产可供执行。赵某认为法院没有尽力,所以多次到省市上访,并在"两会"期间上访,称法院执行不力。迫于上访压力,为了维护稳定,我院不得不给了他一定的救济款,同他达成不再上访的协议。
4、规避执行型。一些被执行人为了逃避执行,就编造事实、捏造理由上访、信访,希望通过信访达到暂缓执行或不再执行的目的。如我院执行关某、朱某土地侵权欠款一案,依法向关某、朱某下发了执行通知书,并发出强迁公告,在法院未强迁房屋的情况下,案外人郭某纠集几十回族人围堵市政府等部门,称关某、朱某处租赁了房屋,法院将他的房屋执行走了,他损失巨大,其真实意图是想达到延缓执行及不再执行的目的。
二、涉执信访产生的原因。
涉执信访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民法院内部原因、当事人不正确的信访心态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一)、人民法院自身的原因。
1、案件执结率低是造成涉执信访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院针对执行难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执行难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我院案件全部执结(执行全部到位)的案件仅为收案的35%左右。由于个别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很容易引发信访。
2、审执不协调、脱节。在执行中发现审理案件的法官不考虑判后的执行问题,没有考虑到审理应和执行相互配 合,步调一致的,在审理案件时就案办案,没有考虑判后的执行问题,出现了少量,难予执行的裁判文书。这种瑕疵有些可以通过执行员的执行合理化解释进行弥补,但有些却很难使执行双方当事人服气,而引导当事人走审判监督程序又往往很难,案件无法执行,所以引起上访。
3、少数执行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一些执行人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难情绪,办案时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一些执行人员工作方法简单,找不到被执行人似乎就没其他手段,执行调查不深入,执行中说服说理不强,处臵问题简单、粗暴。一些执行人员办事效率不高,执行效果不佳,没有用尽用好执行措施。这些都容易引起信访。
4、执行工作公开不够,公开面不广,不深入。案件到手后,没有祥细告之当事人执行风险,采取强制措施后不及时告之当事人,做的执行工作也不告诉当事人,这就容易给当事人造成法院没做什么工作的印象。另外,执行人员中普遍存在腿勤手懒现象,执行人员接受执行案件后,做了哪些工作,在案卷反映不出来,这时再给当事人解释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工作,当事人大都认为是忽悠他。由于整个执行过程没有向当事人说清,有关道理没有说透,也是造成当事人信访的因素之一。
(二)、上访当事人的原因。
1、信访人对法院判决结果的期望值过高,缺乏执行风险意识。一些当事人认为只要胜诉了并申请了执行,所有的工作都由法院去完成,只坐等到法院拿钱,执行人员虽穷尽了执行措施,但申请人权力仍得不到实现或全部实现时,这些当事人就会将权利不能实现的风险强加到法院进而迁怒 于法院执行人员,引发信访。
2、信访人信访不信法的心态。在涉执信访案件中,相当一部分信访人错误的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因此,就用信访来给法院施压。表现为这些信访人明知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而且法院也穷尽了各种措施,自己又提供不出相关财产线索,但却想用不断信访的方法来制造影响,让法院或政府部门让步给他先垫付执行款。还有一些信访人的案件虽经一、二审、甚至再审败诉后,但为了达到规避履行义务的目的,往往采取层层、多次上访的手段,迫使法院的对案件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审查,以此来拖延执行或借机转移财产,使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
(三)社会的原因涉执信访的形成原因。
1、涉执信访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如发现信访人要求基层法院和政府劝返,为了及时劝返,接访人讲了一些对信访人有利话,使部分信访人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上访有理,甚至认为当地政府怕自己上访,会安排专人来接,有些上访人把接访制度当成是“公费旅游”。
2、涉执信访的退出机制不畅,责任不明,落实打折。有些信访案件被定为无理访,但上级部门仍让法院解决。有些已退出涉法信访案件,纳入政府大信访处理,但党委、政府仍要求法院解决。如田某与刘某欠款一案,我院将刘某房产执行给田某,田某信访,后被上级定这无理访,但同时要求我院做好刘某的工作,不能让其再上访。
三、减少涉执信访的方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我院实行“一把手工程”院长对于涉执信访工作亲自抓,亲自部署安排具体工作,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亲自督办化解矛盾纠纷,对重大案件亲自解决处理。使我院涉诉信访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件件有人抓的局面。通过党组会、中层会及全院大会的动员要求,使干警对涉执信访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人人是信访主体”,人人参与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全院一盘棋,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大格局。
(二)、常向领导汇报,寻求支持。
涉执信访案件的处理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所以我院重视同它们的沟通,通过区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和当面向领导汇报的形式,促进领导理解和支持。另外,监督就是支持,社会各界的监督是我们少犯错误的法宝。所以,我院不仅聘任了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执法监督员,廉政监督员。并且还经常邀请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人民群众参与我院执行工作,让他们零距离接触执行工作,以便监督。我们尝试同检察机关会签了协议,邀请检察院提前介入执行工作的环节进行监督。该制度实行以来,我院在执行工作中,多了一个提醒的,多了一个帮忙的,检察院为我们在办理棘手案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年来我院邀请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人民群众参与执行160件,邀请检察院提前介入执行工作的环节进行监督60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告之义务的力度。
我院在处理信访案件中发现,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中常有因为执行员没有把工作讲清或是做了工作没有留下痕迹造成的。所以我院加大了告之义务。在立案后向当事人送达公开执行风险,并当面解释执行中的风险,让当事人能正确对待执行不能。每采取一次强制措施,都及时告知当事人,使 当事人对执行整个程序和存在的风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另外,我院要求要把告之情况记录在卷。我院还要求在解释中要热心、诚心、耐心。通过该制度一大批信访苗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四)、加大信访的渠道畅通。
1、我院建立“天天接访日”制度,每天安排一名院党组在信访室接访,接待后,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立即同承办人、庭长联系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当面解释。在来访当事人与执行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院公开了执行法官和庭长的联系电话。开通执行热线,在法院网站上设立执行局长信箱和留言簿,收集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建立下访接待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警下访,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或居住地偏远的上访人,我院执行干警要登门拜访。
3、建立了庭长同信访当事人的联系制度。为了让信访案件尽快的处理。我院要求对于信访案件庭长要亲自接见当事人保证“五天一通话,十天一见面”,确保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当事人的思想动态和行动。
(五)加大执行力度。
涉执信访案件的解决,最终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所以加大执行力度和从源头上预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主动采取“三查一控制”对被执行人进行查银行、查房产、查车辆,发现财产线索及时控制。
2、我院加强了各业务部门配合,从源头减少防止信访 的发生。立案时加强了诉讼指导、风险告知、立案前调解,及时采取诉前保全。审判时加在大调解,提高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充分考虑判项的可执行性。执行时运用执行解释充分维护裁判文书的稳定性。
3、开拓创新执行新方法,提高执行效率,对因执行人员的原因致使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的,特别是已经有信访苗头或已经发生信访的,及时更换执行人员执行,同时要追究有关执行人员的相关责任,激发执行干警的执行积极性,提高案件执结率,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
(六)、召开执行听证,缓和矛盾。在执行中遇到重大案件,适时地召开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察员、陪审员等社会其它人员参与的执行听证,通过听证让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充分陈述自己的理由,找出症结,进一步讲法说理。利用人大代表等的优势,给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当事人以心理压力。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去说服劝说双方。促进双方对人民法院的信任,为化解信访纠纷做好准备。
(七)、聚集各方力量,合力化解纠纷。对涉执信访案件,我院处理时不仅看法律文书上的双方当事人,还看到想到当事人后面的亲戚朋友等。而后面的人如果我们工作做的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处理涉执信访案件时,时常同当地党委、政府及办事处、乡政府等基层组织联系沟通,找出当事人的亲属、朋友、领导,必要时还找到让当事人信服的人,甚至是畏惧的人或者部门来参与做工作。使社会各方力量合成一股力,促进案结事了。
(八)、加大司法救助。我院除用尽、用好一切强制手段外,积极探索执行救助制度,干警多次为特困申请人捐款 捐物、协调办理低保、联系就业,切实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根据省委政法委会议纪要精神,我院还及时建立了执行救助基金,同几年来,已救助申请执行人17人,救助金额22万元。通过救肋我院化解了七件重大涉执信访积案。
四、涉执信访工作的难点
1、少数信访案发现难。由于少数当事人或当事人亲属不向基层法院反映就直接上访,造成上访突然,基层法院对案件了解不全面,有些案件当事人也承办人也不知道,所以造成接访不及时,案情反馈相对较低慢。
2、化解难。由于有些信访案件就是执行中难点问题,不会因为上访,法院就能马上解决。化解起来难度大。如对被执行人一套房产的执行难度大。因为人民群众形成的房即家的观念根深地固,强制搬迁对抗性很强,必需的居住房屋的面积是多少、如何去安排被执行人的居住没有明确的规定,法院执行被执行人要么上访、要么以死相胁,而申请人又不断上访,搞得法院左右为难,两头受气。案件大量搁臵,这是当前我院涉执信访案件最多也最难化解的案件。另外,被执行人难找、拒执案件难移、执行现场难控的“三难”案件我们认为已超出法院的职能范围,应该由有侦查权的公安机关协助执行,但公安机关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不愿协助执行。这类信访案件法院没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最终化解的可能性很小。
3、司法救助金少。政府财政给法院的司法救助金是少而又少,对法院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法院需要救助的当事人。另外,司法救司法救助的范围过窄并且不规范,现在救助基本谁闹得凶,上级要求的急,就救助谁,这样只 能加剧信访当事人上访的级别和上访的次数。
第四篇:浅析涉诉信访成因及对策
对于法院工作而言,解除纠纷即是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明确的司法目标,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已任的法院,在为别人纷争裁决的同时,却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经常被人“告状”。做为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者,我的感受是:涉诉信访已经和“执行难”一样成为全国法院普遍性的工作难题,特别是基层法院,正在越来越深地陷入涉诉信访的困
局。而现在我们党政机关对信访的处置思路大多是息访宁人,很少从法治的角度客观、理性的剖析问题,很少从维护司法公信的立场去科学、恰当地评论这一社会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涉诉信访问题的愈演愈烈。
因此,有必要对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科学合理的涉诉信访解决机制,将其纳入法律程序之中,更多地体现法律的权威。
一、涉诉信访的成因
结合笔者在司法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我认为,导致当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司法瑕疵和不公。基层法院由于在法官素质、司法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在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司法瑕疵甚至是不公正的裁决,这是导致涉诉信访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法官对待案件的态度简单随意,司法文书中常有错别字。个别法官在自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办理案件,使部分案件质量确实存在问题。有的案件由于程序上的问题,使当事人对实体的判决不服,有的裁判文书因为校对的不准确引起当事人的不满等等。还有极个别的法官执法不廉,在办案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加剧了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不信任。
(二)司法能力的欠缺。对基层司法状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基层法院能够受理和解决的;并非所有已经受理的案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恰当的裁决;并非所有作出裁决的案件,基层法院都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全面执行到位。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各地的审判政策,都规定了大量的“不予受理”的争议类型,这些纠纷虽然不能进入司法渠道,但“不予受理”本身就已经引发了大量涉诉信访。其次,基层法院在地方权势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审理涉及地方党政机关切身利益的案件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倾向性意见。在当前的涉诉信访处理中,党政领导人批办案件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大量的拆迁纠纷案件。第三,当前,执行难也是引发涉诉信访的重要因素,当司法渠道无法帮助群众实现权益的情况下,当事人会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信访往往被认为更加有效,而“执行不能”自然也就成了信访的内容。
(三)信访人自身原因。通常情况下,信访人普遍对司法解决纠纷采取极端不信任的基本态度,他们对法定的司法纠错程序不屑一顾,甚至在诉讼期间就希望通过信访对法官施加影响,他们认为,领导的一纸批示效力和作用远远胜过法官的千言万语;另外,信访人普遍对法官和司法机关持有“有错”推定,他们经常认为法官已经“被对方收买”、“和对方勾结”,自己之所以打官司输了就是因为法官的“迫害”;还有就是信访人普遍对解决问题方案抱有强烈利已的偏执心态,简单地说,他们往往偏执的认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的、合法的和能够接受的;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就是错的、违法的和不能接受的。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信访发生。当然,还有一部分诉讼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不理解法院判决的程序性和终局性,对诉讼风险认识不足,只要败诉,就上访不止,只要对方不履行,就认为是法院工作不力,就把矛头指向法院。
二、基层法院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
尽管基层法院为涉诉信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精力,但涉诉信访还是成为了基层法院最棘手的工作难题和越来越重的工作负担。这一方面表现为信访数量的快速增加、处置难度的不断加大和工作要求的持续性提高,另一方面更为主要地表现在目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基本沿用行政接访的思路、方式和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就笔者的感受而言,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重视程度越大,涉诉信访越多。可以说从最高院至基层院,各级法院都非常重视涉诉信访工作。而从信访者的角度看,司法机关的重视则成了其进行信访的一大支撑。也就是说上级和领导越重视涉诉信访,涉诉信访案件就越多,这种“重视”刺激了信访者的信访意愿。在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当事人根本不愿意按照诉讼程序与审级提出主张,直接就提出“不怎么样我就去上访”的要求。有的当事人为使法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甚至案件还在审理中就已经四处上访了。还有些当事人抱着投机心理,不顾案件实际,向法院提出过分的要求,达不到就以上访、缠纺甚至“闹”访的方式,企图获得满足。
(二)上级批示与实际处置间有差距。现在大多信访者都普遍认为,只要有高层领导干预,一切就有可能,所以赴省进京已经逐渐变成信访者的常态。而实际情况是,中高层的领导虽然对涉诉信访持开放接
纳和充分鼓励的态度,但由于大多问题发生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也只能在基层落实,所以上层对于来信来访的通常做法是先提出原则性意见,再批转基层机关落实。但由于上下沟通的欠缺,相当部分的批示要求与实际处置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基层法院的资源、能力和职权范围很难满足信访的要求,也难以彻底贯彻上级的批示要求。
(三)息访指标
与司法规律相矛盾。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减少涉诉信访案件做为考核工作的绝对指标。中央政法委还印发了《涉法涉诉信访责任追究规定》,要求将信访工作与本单位重点责任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干警的政绩、工作考核紧密挂钩。各地也纷纷制定了具体到个案、个人和限期解决的息访指标,在这种大环境的压力之下,基层法院一方面只能竭尽所能的组织案内案外、份内份外、诉内诉外的协调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满足信访人诉求,从而达到息事宁人的处置效果。而另一方面不得不采取守、盯、劝、拦、截等非正常压制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访数量。很显然,这些信访指标重压之下的种种做法与现代司法规律格格不入,而且所起到的效果也是暂时的。
(四)个案的稳定导致了全局的不稳定。近年来,我们确实解决了一些疑难复杂涉诉信访案件,也确实有部分信访者在各级司法机关的关注下维护了权益,但随之而来的示范效应又刺激了更多人的信访积极性,越来越多地当事人依据他人的“成功经验”而更加坚定的加入信访行列。事实上,我们对一些信访个案的息访做法已经超出了法律的界线,更多采用了针对个别特例的特别措施,或者说根本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推广价值,从而常常导致个案的稳定引发全局的不稳定。
三、阶段性的解决方法
应该看,确实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涉诉信访人,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司法主张权利、解决纠纷,但由于各种因素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公正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的问题,这将导致他们进一步丧失对司法的信心,进而滋生更多的怨恨和不满,甚至引发一些骇人听闻的极端事件。然而,涉诉信访的成因和现状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彻底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将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法院自身的力量难以胜任,迫切需要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正视、理解和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说,解决涉诉信访问题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我们不仅要用法治的手段和制度的手段去解决,更需要拓展思路,针对涉诉信访的具体特点,采取多元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一)突出重点、集中处理,有效解决大量积压的涉诉信访案件。首先要解决那些反映强烈的涉诉信访问题,遏制涉诉信访激增的不良势头,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狠抓案件质量,从源头上遏制引起涉诉信访的在司法瑕疵和不公方面的诱因。对于已经发生的司法瑕疵和不公,我们不能回避,要实事求是的正视司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基层司法工作者,我们要纠正和整改对于涉诉信访的抵触情绪,充分认识集中处理涉诉信访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踏踏实实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本着实事求是、依法办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责任机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对积压的涉诉信访案件进行全面排查,查出问题,找准原因,逐案逐人进行登记建档,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全部有理的全部解决,部分有理的部分解决,对无理上访的,要态度明确告知其就是无理,说服其罢访息诉。对无理缠访闹事的,要教育、批评直至依法制裁。同时针对不同的涉诉信访案件类型,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对认为案件久拖不决引发的信访案件,应该强化对基层审判的监督和制约,通过规定办案期限、案件督察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久拖不决”问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信访隐患;对因欠缺法律知识而导致的信访,应积极为来信来访群众提供司法服务,答疑解惑,争取理解和信任;对需要及时处理的重大信访案件,除了向有关部门下发督办函、限期办理外,必要时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挂牌督办、包案处理;对重点上访老户,应当建立“信访档案”,实行长期监管,特别对有可能造成越级访的,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努力使问题解决在基层。
(二)多方联动,争取支持,引入司法援助提高化解成功率。基于涉诉信访人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积极帮助和支持信访人获得必要法律帮助,我们都希望“信访人”能在法治范畴内“依法上访”。一些实践表明,律师参与信访可以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上访者提供法律服务,提供知识和道义上的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公民信访的质量,增强信访的法理含量,所以应当动员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动员律师为信访人提供准确、全面的法律信息和意见,解答具体的涉法涉诉问题,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观点,主张权利。
(三)统筹兼顾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实体公正是一种结果的公正,公正的结果应当通过公正的过程得到实现,人民群众期待的是程序和实体的双重公正。在工作中,既要防止因片面追求程序公正而“机械司法”、“一判了之”,同时也要防止无视程序,侵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真正做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
(四)提供心理咨询,解开上访者的心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政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国情、社情有深刻认识,对矛盾纠纷的性质有深刻的认识,对受案目的有深刻认识,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而要通过办案,既解开当事人的“法结”,又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通常来说,信访接待成功与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政策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度和应用水平,二是对来访人心理状态的把握能力。在上访者尤其是长期上访、反复上访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状况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真正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打动人,才能确保信访工作卓有成效,总之,越来越严峻的涉诉信访问题已经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态度、解决思路、长远规划和应对之策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位,所以我们在正视问题并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推进法治化进程,逐步培育和树立司法权威,进而将涉诉信访纳入司法范畴、通过司法渠道加以彻底解决。
第五篇:浅析涉诉信访成因及对策
对于法院工作而言,解除纠纷即是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明确的司法目标,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已任的法院,在为别人纷争裁决的同时,却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经常被人“告状”。做为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者,我的感受是:涉诉信访已经和“执行难”一样成为全国法院普遍性的工作难题,特别是基层法院,正在越来越深地陷入涉诉信访的困局。而现在我们党政机关对信访的处置思路大多是息访宁人,很少从法治的角度客观、理性的剖析问题,很少从维护司法公信的立场去科学、恰当地评论这一社会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涉诉信访问题的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对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科学合理的涉诉信访解决机制,将其纳入法律程序之中,更多地体现法律的权威。
一、涉诉信访的成因 结合笔者在司法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我认为,导致当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司法瑕疵和不公。基层法院由于在法官素质、司法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在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司法瑕疵甚至是不公正的裁决,这是导致涉诉信访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法官对待案件的态度简单随意,司法文书中常有错别字。个别法官在自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办理案件,使部分案件质量确实存在问题。有的案件由于程序上的问题,使当事人对实体的判决不服,有的裁判文书因为校对的不准确引起当事人的不满等等。还有极个别的法官执法不廉,在办案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加剧了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不信任。
(二)司法能力的欠缺。对基层司法状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基层法院能够受理和解决的;并非所有已经受理的案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恰当的裁决;并非所有作出裁决的案件,基层法院都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全面执行到位。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各地的审判政策,都规定了大量的“不予受理”的争议类型,这些纠纷虽然不能进入司法渠道,但“不予受理”本身就已经引发了大量涉诉信访。其次,基层法院在地方权势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审理涉及地方党政机关切身利益的案件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倾向性意见。在当前的涉诉信访处理中,党政领导人批办案件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大量的拆迁纠纷案件。第三,当前,执行难也是引发涉诉信访的重要因素,当司法渠道无法帮助群众实现权益的情况下,当事人会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信访往往被认为更加有效,而“执行不能”自然也就成了信访的内容。
(三)信访人自身原因。通常情况下,信访人普遍对司法解决纠纷采取极端不信任的基本态度,他们对法定的司法纠错程序不屑一顾,甚至在诉讼期间就希望通过信访对法官施加影响,他们认为,领导的一纸批示效力和作用远远胜过法官的千言万语;另外,信访人普遍对法官和司法机关持有“有错”推定,他们经常认为法官已经“被对方收买”、“和对方勾结”,自己之所以打官司输了就是因为法官的“迫害”;还有就是信访人普遍对解决问题方案抱有强烈利已的偏执心态,简单地说,他们往往偏执的认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的、合法的和能够接受的;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就是错的、违法的和不能接受的。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信访发生。当然,还有一部分诉讼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不理解法院判决的程序性和终局性,对诉讼风险认识不足,只要败诉,就上访不止,只要对方不履行,就认为是法院工作不力,就把矛头指向法院。
二、基层法院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 尽管基层法院为涉诉信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精力,但涉诉信访还是成为了基层法院最棘手的工作难题和越来越重的工作负担。这一方面表现为信访数量的快速增加、处置难度的不断加大和工作要求的持续性提高,另一方面更为主要地表现在目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基本沿用行政接访的思路、方式和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就笔者的感受而言,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重视程度越大,涉诉信访越多。可以说从最高院至基层院,各级法院都非常重视涉诉信访工作。而从信访者的角度看,司法机关的重视则成了其进行信访的一大支撑。也就是说上级和领导越重视涉诉信访,涉诉信访案件就越多,这种“重视”刺激了信访者的信访意愿。在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当事人根本不愿意按照诉讼程序与审级提出主张,直接就提出“不怎么样我就去上访”的要求。有的当事人为使法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甚至案件还在审理中就已经四处上访了。还有些当事人抱着投机心理,不顾案件实际,向法院提出过分的要求,达不到就以上访、缠纺甚至“闹”访的方式,企图获得满足。
(二)上级批示与实际处置间有差距。现在大多信访者都普遍认为,只要有高层领导干预,一切就有可能,所以赴省进京已经逐渐变成信访者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