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三”精神是管道的魂
王彦夫同志个人先进事迹
——做“八三”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管道人传承着八三的信念,一路荆棘一路辉煌走到了今天。1971年12月,刚投产不久,王彦夫同志随父辈从一个偏僻的山村来到了现在的长春输油分公司新庙泵站,耳闻目睹了“八三”建设和建站初期管道人的艰辛。当时住的是低矮的平房和地隐子,没有取暖设备,地隐子里靠烧炉子,平房靠火墙取暖,一张大板铺住十多个人,一个人动整个板铺就咯吱咯吱响不停;吃的是大饼子、窝窝头、每周改善一次伙食可以吃到馒头或者大米饭,冬天没有新鲜蔬菜,就是酸菜、土豆、白菜当时叫“老三样”。工作条件和现在比有天壤之别,当时没有值班室,泵工就在泵房、炉工就在加热炉的燃烧器旁,一张木桌几个板凳就是他们当时写记录和休息的设施。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用“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保证了安全输油生产。
王彦夫同志自1974年12月正式成为一名管道工人,从参加工作至长沙上线之前,始终在检修岗位做输油设备检修工作,先后参加组织了长春输油分公司新庙泵站的一期、二期、三期输油设备更新改造工作,不分寒暑、不分昼夜同全体员工一道为输油管道安全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他的任务是维修好站里的每一台输油设备,他的责任就是保证每一台输油设备正常运转。在输油泵站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了精心保养,精心维修,刻苦专研,一丝不苟。严格执行
各项规章制度,在巡检工作中,从没少走一步,从没放过一个疑点,也从没因为他的过失而发生任何事故。更因为多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受到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
那些年新庙输油站一直处在“输油设备更新改造”工作中,工作量大,时间长。而且都是边运行边更新改造,老的设备需要检修,新设备需要安装调试,造成工作交差,进一步增大了任务量。他同全班员工一道,吃住在站里,有时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经常连饭都不能按时吃,其工作艰辛可见一斑。当看到班组成员一脸汗水,一身疲惫的样子,他心里不是滋味,多想让大家好好的休息休息,可是繁忙的工作、紧张的工期又不允许这么做。每当这时他就要抢着多干些。因为他知道,他是班长,他的情绪随时随地在影响着大家,只有他挺得住,全班才能站得直,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在新庙输油站6台KS3000输油泵更换时,时间紧,任务重,边运行边施工,完成一台,投产一台,而且受现场空间条件的限制,不能用吊车等吊运设备。五吨多重的泵要从两米宽的泵房内管沟上跨过去,才能在基础台上就位。针对存在的问题,工程指挥部领导,站领导和全班员工齐心协力想对策,最后决定用六米长250mm×100mm工字钢,上面加上一层道木铺道,跨过管沟。安全问题解决了,可是劳动强度确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搬运过程中他们只能靠滚杠和手动葫芦,用人拉肩扛的传统搬运办法。肩膀压肿了,手磨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血泡,工作服磨破了。几天后他们的肩膀肿的像馒头一样,别说是扛道木,就是碰一碰都钻心的痛。可是,看着那一台台等待安装运行的大泵,看着他的伙伴们,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安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在繁忙的工作中,同志们劝他:班长:你年龄大,少干点我们都没有什么想法,他笑着说:“大家和我一样累,谁累了就先休息一会”,他没有停,大家也没有停。大家的劲头更足了,力量更大了,前进的速度更快了。现在想起来,无论自动化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如何的进步,“大庆精神”、“八三”传统永远不能丢。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他们就是凭着“八三”传统和大庆精神的鼓舞,凭着一股子激情和韧劲,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按照设计要求,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六台输油泵全部一次试车成功,顺利投入运行。
2000年新庙输油站进行工艺流程简化改造工程,王彦夫同志所在的班组承担16台液动阀改电动阀的施工任务。此任务必须在停输的24小时内完成,否则将影响全线恢复输油。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班组组成18人的突击队,在他带领下开始了抢换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最累的活就是抡大锤、卸阀门中开螺栓、换阀杆(由于输油泵进出口阀门都在地沟里,别的扳手用不上)。他抢先拿起大锤跳下地沟,一干就是几十分钟,大汗淋漓,满手血泡,所有在场的会战领导和员工都备受感动。经过他们14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任务。为工艺流程改造动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受到动火指挥部领导和在场的公司领导的好评和嘉奖。
30多年来,为做好本职工作他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是他的有一个优秀品质。
在新庙输油站老系统方箱式加热炉内盘管拆除时,他自行设计制
作了手用钢锯,利用在管线上拉斜口的办法,不用动火就解决了盘管拆除问题,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功效。
1997年他自行设计制作的三角架打桩锤不但在管道铺设阳极床上起到了作用,而且在1998年抗洪抢险,管道打桩护坝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2001年针对直接炉液化气冬季点火困难的问题,他对新庙输油站四台直接炉点火系统进行了改造。2002年在管道公司技术创新工作中荣获(柴油点火装臵技术创新)“四等奖”。
2009年6月王彦夫同志来到长沙输油分公司维修队工作,到达伊始,就同全体员工一道,克服远离家乡之苦,不顾气候炎热、任务繁重,开展练兵、集装、物资筹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为顺利实现兰郑长管道投产运营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彦夫同志的岗位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他始终以“八三”精神为指导,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三十余年如一日地为他热爱的事业发光发热。“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八三”精神,激励了几代管道人忘我拼搏。如今,王彦夫同志正怀着对管道事业的无限热爱,持续在他坚守的岗位上践行者“八三”精神的真谛,热爱没有极限,践行没有终点¨¨¨
长沙维修队 2010年5月13日
附:王彦夫同志部分荣誉
1987年1月被评为1986年度“双文明建设先进生产(工作)者”。1996年、2005年获得“最佳员工”称号。
1998—2008年连续被评为长春分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1998年在嫩江抗洪抢险工作中荣立“二等功”。2000年专业化管理管理竞赛荣获“好班长”称号。
2001年度在“十最佳”员工竞赛活动中,被评为“最佳运检工”。2002年在管道公司技术创新工作中荣获,柴油点火装置技术创新“四等奖”。2002年被评为长春分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2003年1月荣获“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2003年荣获“管道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2003年2月荣获“2001年—2002年度集团公司直属机关先进个人”。2004—2006年度被评为长春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聘任为钳工“高级技师”。
2007年荣获管道公司“三基”工作先进个人。
2007年6月2009年6月分别被评为“管道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第二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魂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如今,重新温习这些重要论述,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蕴含思想光辉—以信念铸魂,用信仰作骨,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才能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回顾中国近现代史,西方列强用大炮敲碎了中国的大门,古老中国开始逐渐走向积贫积弱。中华民族不断寻找着救国图强的道路,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失败,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共产主义的火种开始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蔓延开来,使得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指引,我们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坚毅果敢、顽强不屈震惊了世界;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指引,我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封锁中,自力更生,鱼水相容,用小米加步枪,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指引,我们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指引,我们才能够拨乱反正,实现今日之辉煌。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落实十三五规划的伟大时刻,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两袖清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律法规,重拳治腐,有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倒下了,身败名裂,归根结底,就是丧失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精神“缺钙”,公心尽失,私欲膨胀。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对全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共产主义的政党唯一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不随时间推移而改变,不随时势变幻而改变。共产党员丧失了理想信念,势必出现宗旨意识逐渐淡薄,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作风浮躁,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名利,纪律意识日益淡化,目无组织、纪律松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纪律背道而驰,失去了对崇高事业的追求,执政意识弱化,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缺乏科学执政的本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全面从严治党,一个关键就是给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补足精神之钙,治病救人,重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心。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出新的历史华章。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实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如今我们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克服前进道路各种阻力的法宝。面对国际经济形势下滑,国内经济结构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每一项工作都是一座高山,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终将一事无成。只有坚定信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新的理论武器,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部署,不泄气,不畏惧,我们的事业必将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篇:无私奉献是师魂
无私奉献是师魂
---观看《师德启思录》有感
众所周知,鲜花没有绿叶和小草的陪衬,再娇艳也显得单调;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知识作基石,总会停滞不前。老师如簇簇小草、片片绿叶,陪衬着鲜花,展示着春的妩媚,默默地谱写着春天的故事,雕塑着一个又一个成长的心灵。
流水无足,岁月无痕,当我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爱生之后,对镜细看,已有丝丝白发,眼角也不知从何时起滋生出浅浅深深的皱纹。蓦然惊知,青春已逝,步入了不惑之年,这难道不是一种奉献吗?给我印象最深的,那就是竹溪县延坝中学的欧阳沐老师,年近古稀,仍满怀热情站在讲台上。文革的空前的洗劫心灵的创伤和家庭的不幸,并没有阻挠这位瘦弱的秦巴汉子对教育的追求。今年七十二岁的他,在给学生上音乐课时,细心地把风琴搬进教室,以优美的和弦启迪了孩子们:生活是美好的。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吗?当有人问他:“请你上课,多少钱一个月?”他说:“这个不谈”。
当我们看到其他行业的人,买了小汽车,拥有了洋房,存有巨款,过着舒适、惬意安逸的生活时,我们是否感到有些窘迫和不安?事实上,我们是充实的,春天里,一束芳香四溢的兰草让我们心旷神怡,秋天,孩子们又把从茫茫大山中拾来的瓣瓣板栗和核桃悄然放到我们的门口,以示对我们的敬意。
难道我们不被感动吗?孩子是爱我们的。
今观看《师德启思录》后,我深有感触,更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教师淡泊世俗名利,潜心修业育人,不是吗?那么,请分析一下这一个个鲜活的精灵。
金铁霖师生音乐会,声势洁大,气势磅礴,让我们感到骄傲,金老师曾经是一个有资质和潜力的演员,也曾获得过鲜花和掌声。但他甘于幕后,潜心教育事业,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雍容曲雅的气质和对艺术的不懈的追求,培育了一批批歌唱家,真可谓桃李满天下。金老师凭着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成为著名歌手,名利双收,但他热爱教育。
再有陕西省特级教师宝忠
明用自己的背带动着村民,从离校几十里的地方背方砖建校;课余时间,带孩子在沙化的秃山上植树造林,美化了环境,培养了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品质。而王老师自己得到什么?名利都没有,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仍把整个心都扑在教育教学上,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难道不是一种奉献吗?[莲山 课件]
辽宁省凤凰县东方红小学鲍全杰校长,以身作则,身为校长,不假公济私,建校不收工头的红包传为佳语:培养年轻教师不需要报答,病危时期,仍不忘家乡的疾苦,自掏腰包为家乡建桥,方便了四里八下的村民;学校住房紧张,资金紧缺,自己出资3000元建家属楼,而女儿上学的费用却是贷款。几十年的工作,仍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的一生中的写作稿费58万元全部用于教育,这难道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吗?
郧西县特级教师胡安梅的事迹,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子承父业,把一生的奋斗目标定格于偏远的家乡教学上,无私的奉献赤诚的爱。爱的旗帜飘扬在山村上空。
《师德启思录》里的先进业绩一幕一幕,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骄傲和自豪,当然,北京第五中学数学班于黎老师,在强迫学生利用节假日补习时,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孩子需要休息和娱乐。有的老师在工作中不尊循教育规律,不摸索学生心灵,导致学生自残自杀,而造成终身悔恨,无疑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感到不安和羞愧。但他们想过没有,他们的心仍然是好的,望学生成才,只是育人方法不当。
教育,是一种含蓄的心灵感悟,一种奉献,一种爱,一种宽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是学生成长所拥用的途径。教师总是在无微不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为他们人生启航导航,永恒地奉献着自我。
第四篇:井冈山精神—革命之魂
井冈山精神—革命之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了纪念党的生日,结合当前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广大职工的爱国主义情操,院领导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井冈山红色之旅。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有幸踏上了这片激励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热土,缅怀革命先烈,追循革命足迹,身临其境感悟井冈山精神。井冈山位于江西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从山下往上看,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井冈山”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种类似越南丛林的复杂地形,易守难攻,哪怕近在咫尺,密林中也有无数藏身之地,虚虚实实,让人难以一看究竟。尽管国共两党力量悬殊,似乎成竹在胸,但在大多数战斗中,作为进攻方的国民党处在敌暗我明的不利位置,即无法将重型机械运上狭窄陡峭的山路,也无法在林区集结大堆兵马,完全丧失了在设备和人力上的优势,因此在游击战中屡战屡败,最终从优势转为劣势,节节败退。后来,蒋介石也试图用围城的方式将红军困死在山区,让根据地的红军因缺医少药,营养不良,饿死在里面。但是这招也没奏效,红军的对策是开山种地,铸银造币,在封锁区内凭借有限的资源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修生养息。根据地内有造币厂、练兵场、医院、服装加工厂、物资交流中心,军纪严明,官兵平等。“军民鱼水情”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在展馆的玻璃橱窗里,落满灰尘的草鞋、褪色的军衣,蜡像一般的巨大南瓜,沉重的大水桶和粗瓷碗中的红米,在灰暗光线下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很远很远的历史的气息,仿佛他们不是跋涉了半个世纪的时光,而是从另一个更遥远的时空掉落在这里,如此陌生、如此辽远和苍老。
一路走来,我们参观了黄洋界、大井、小井、革命博物馆,大家还饶有兴致的品偿了红军茶,中午吃的是红军饭:红米、南爪汤、笋心。在毛泽东读书石处我还穿上红军装、戴上八角帽拍了几张英姿飒爽的照片,真正体验了一下当红军的感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晚上,大家穿着雨衣、打着雨伞,在雨里、在雨声中观看了拿山乡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逼真的场景让我们感叹不已。据了解,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台演绎红色经典表现的战争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参加演出的600多名演员,大都是拿山乡、厦坪镇的农民,他们的先辈就是当年的红军。
大幕徐徐开启,4000平方米的巨幅红绸从天而降,漫过烈士的遗体,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的红云。井冈山上,红旗在召唤着我们光荣的队伍;八角楼上,一盏油灯的微光与北斗星辉映;红军驻地,朱德的扁担挑起军民鱼水情;送别路上,《十送红军》的旋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令大家感动不已。炮声近在咫尺,举着火把的红军战士在室外剧场中奔跑穿梭,观众也成为了“实景演出”的组成部分。炮声隆隆、硝烟阵阵,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看着、听着、感动着,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
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又是一座绿色的山。红的是悲壮的历史,绿的是永恒的井冈山。这里不光有辉煌的历史,还有壮美的山河。我们不仅为这里的秀丽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的历史感到震撼和自豪。在井冈山,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了一种精神—井冈精神!我理解的“井冈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勇于拼搏!这种精神不但是革命胜利的根源,同样也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源。
井冈山红色之旅结束了。这些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即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我们就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井冈精神”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刻激励着我,不抛弃、不放弃,不断进步!
第五篇:红色魂:永远的精神图腾
红色魂:永远的精神图腾 ——红色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 臧其申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 ‘学校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思辨”“ 红色德育的价值形态分析”“ 红色德育有效构建的探索与经验”“对红色德育深入实施的展望”四个方面结合红色德育实践,阐释我校近年来依托朱瑞文化,推行红色德育的实践与思考,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目的是在红色德育的实施方面引发更多的关注与探讨。
【主题词】红色德育 朱瑞文化 有效构建 【正文】
一、“文化”、“学校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思辨。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价值和认知体系。一国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是人的精神家园。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最早提出。1932年他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学校文化”这一表述,并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②。后来,各国学者对“学校文化”的表述缤纷不一,Terry Deal和Kent Peaterson(1993年)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内在现实性”(Inner Reality)。Gary Phillips(2003年)则把学校文化的特征归纳为基于学校人际关系、协作和共同体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具体说,学校文化应该包含学校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习惯、历史和对成员的认可性。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是“我们在校园环境中的行为方式”(Dennis Glaeser 2002)。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 1
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红色德育的价值形态分析。
“红色文化”资源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红色文化”之所以是开展德育的有效载体,是因为其承载、传导的文化因素符合德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且蕴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为教育主(客)体所运用,教育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和交流,因而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普遍性和自觉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德育环境及主客体身份等已明显出现了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因而迫切需要一种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的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正是适应这种形势而将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新型的有效载体。
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是一种理想的德育范式。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作为德育活动的介体,“红色文化”能够承载和传递光荣革命传统、先进革命精神及优良民族品质等,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作为德育活动的环体,“红色文化”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现实生动的环境,最终使德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内容的脱离实际和“假大空”倾向,教育观念的陈旧和教育方法的单一,是传统德育范式的弊端,这迫切要求我们对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加以创新。德育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结合所形成的红色德育模式,2
不仅可以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可以不断创新德育形式,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我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创始人朱瑞将军的母校,始建于1906年。朱瑞将军于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全国“双百”人物之一,并同时入选江苏省“双50”人物。这是我们宿迁的骄傲,更是我们龙河中心小学的骄傲。
立足于历史、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校情,我校在挖掘朱瑞将军的丰功伟绩,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引领广大学生志存高远的同时,注意以人为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以“朱瑞文化研究社”为主要载体,凝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学校从朱瑞将军选择炮兵、忠于炮兵、成于炮兵的不懈进取、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身许党、赤胆忠诚的献身精神,执着探索、苦心钻研的求真精神中寻找学校德育之根和精神内核。
三、红色德育有效构建的探索与经验。
建党90多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华夏大地上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更留下和孕育了伟大的红色精神。这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开展红色德育的不竭源泉。
近年来,我校坚持走红色德育的特色办学之路,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祖国的朴素感情。
2007年底,朱瑞将军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五(4)班又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朱瑞班”,朱瑞文化建设声名远播。
(一)在校园文化上凸显红色元素。
校园文化是给学生最直接、最长久的影响的。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让每一棵花草能育人是校园文化打造的理想追求。因此,大到教学楼、文化廊,小到一草一木都应该体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我们首先从楼的命名开始——
红星楼:红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梦想与诉求。以“红星”命名教学楼,寓意在红星精神的照耀下,龙小学子不畏艰难、坚定信仰,不断追求、勇往直前!
红旗楼: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均是红旗,那一抹中国红,代表的是信仰、信念、信心。“红旗情结”实际上是对国家的挚爱、对民族的眷恋!
红心楼: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战胜了洪水、雪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这股力量来自于民族凝聚力,来自于13亿中国人13颗火热涌动而紧密相连的中国心!一颗“红心”让爱永恒: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红星是军魂;红旗是国魂、党魂、民族魂;红心是爱心、感恩的象征!这些,恰恰是这些在糖水、蜜罐子中长大的独生子女所缺乏的。
红星楼、红旗楼、红心楼,连在一起寓意是:在红旗精神的指引下,大力弘扬红星精神,用一颗炙热的心对待生活和学习,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一定能够取得任何胜利!
我校以以“红”作为主色调命名教学楼,就是要大力弘扬红色精神,让这些90后、00后的孩子们饮水思源,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本,让红色旗帜永远飘扬在孩子们的心中。
其次是校园红色文化牌的布置。
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们在教学楼走廊中布置了反映建党九十年光辉成就的文化牌。共分“民族精神、光辉历程、辉煌成就、伟人风 4
采”四大板块,热情讴歌建党九十年来我们伟大的党光辉足迹。
第三,我们以办好英雄母校为依托,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营造了浓郁的红色教育氛围。
我们先后建成了朱瑞将军塑像、革命史草坪、朱瑞将军纪念馆。其中,朱瑞将军纪念馆于2011年10月升级改建成功,11月上旬面对全校师生开放。纪念馆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展示了朱瑞将军短暂而丰富的一生和卓越的功勋,为国内第一个最完整的朱瑞将军纪念馆。纪念馆特别增设了“少年大志,辗转求索”一部分内容,表现朱瑞将军青少年时代的求学故事。整个外部构造创意取材于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和延安窑洞建筑风格,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大门则直接复原延安炮兵学校的大门,以纪念朱瑞将军缔造炮兵的卓越功勋。
主体馆共六个单元,五大展厅,收集、展示了大量与朱瑞将军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书籍、剧本和影视资料,表现了朱瑞将军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卓越贡献。
展厅的六个单元主题分别为“炮兵先驱,英魂永存”“少年大志,辗转求索”“民族危难,投身革命”“抗日烽火,山东点燃”“创建炮兵,固我长城”“百年龙小,薪火相传”。前面五个单元是朱瑞将军辉煌一生的展示;最后一个单元是校史室,展示了该校的办学渊源。第一展厅为序厅,是对朱瑞将军一生全景式展现。
(二)在大型活动中奏响红色旋律。
从红色校园文化的精心打造到红色德育活动的扎实开展,我们已经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亮丽的生命底色。
依托地方人文资源,加强体验教育,强化活动育人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的课题。传承红色精神,传袭红色薪火是我校红色德育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学校在学生中成功举办了 “唱、读、讲、演、诵、评”等大量以弘扬朱瑞精神,做实红色德育为核心的特色活动。即唱红色经典歌曲、读红色经典书籍、讲朱瑞将军故事、演有关朱瑞将军的校本剧、诵歌颂朱瑞将军的诗文、评比朱瑞中队和“朱瑞式好少年”等一系列围绕“扬朱瑞精神,做时代骄子”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让校园飘逸着浓郁的地方伟人气息。
2007年7月29日—31日,朱瑞中队应邀赴南京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团省委、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江苏省军区政治部等共同举办的“红领巾与八一军旗同行”2007年全省百支少先队英雄中队走进军营教育实践活动,师生10人走进军营,体验部队生活,他们观看了军事表演,参加了军人与少先队员的联欢会,学唱军歌,学做军人,用出色的表现展示了宿迁少先队员的良好形象!我们除了做大做强朱瑞文化以外,还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我们走访了朱瑞将军生前战斗过的哈尔滨、义县等地,寻访英雄的足迹;沈阳炮兵指挥学院、山东省沂南县党史办、江苏省关工委、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等各级领导和跟朱瑞将军有着深厚渊源的单位纷纷到我校来调研。
我校的红色教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省、市媒体均有报道。著名导演李文岐带领《炮神朱瑞》剧组到我校采风,对我校的红色教育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校还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江苏省共青团、少工委等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多次组织人员赴淮安、南京、泰州、无锡、苏州等地考察校园文化建设及红色德育的开展情况;与宿迁军分区结对,取得了部队官兵的热情支持;与朱瑞将军生前所创立的沈阳炮兵学院(原朱瑞炮兵学校)结对,拓展了我们的军事视野。
2009年,我校先后三次应邀参加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论坛;我校反映朱瑞文化建设文章入选江苏省少工委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彩红领巾》一书;我校教师臧其申的文章《朱瑞:炮兵奠基人》入选国家关工委主编的德育读本《共和国缔造者与建设者》一书。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应该包括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新时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人物、故事等等。因此,“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遗址、资料和物品等实物上,更重要的是实物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事迹、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
我们要求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挖掘教材的红色德育内涵,有意识地渗透红色德育的内容。特别是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德育性强的学科。
为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范本,值朱瑞将军诞辰105周年之际,我校成立了朱瑞文化研究会,组编了校本教材《炮兵之父朱瑞》。年初,学校发出号召,发动全镇师生广泛搜集朱瑞的故事,历时6个多月,学校完成了校本教材《炮兵之父朱瑞》的编写、设计、排版和印刷。2010年10月,一本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凝聚着师生心血,集中反映我校朱瑞文化建设成果的新书和学生见面了。
《炮兵之父朱瑞》选取了朱瑞将军学习、工作、战斗、生活的一些故事,分“少年壮志、英雄本色、侠骨柔情、炮兵情缘、英魂长存”五个部分,全面而生动地再现了朱瑞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既展示了 7
他作为一名我党高级指挥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智大勇,又反映了他情感丰富、平易近人的人性美,是了解朱瑞、学习朱瑞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读本。文中特别收录了我校的师生原创作品,显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四)在班队活动中确立红色主题。
班队活动是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它灵活、直接、容易组织,教育效果明显。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一系列班队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冰冻雪灾、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面前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感天动地;建国60周年国庆盛典的激动人心,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安居乐业、家乡日新月异„„我们都会通过活动让学生去体验。
这些红色主题班会以新颖活泼的形式、时代感强的内容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将朱瑞将军的丰功伟绩与平凡的人性美相结合,寻求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的契合点是我校的一贯追求。智慧的龙小人从朱瑞故事以及朱瑞将军的历程中提炼出朱瑞精神的实质,并结合时代要求,从德、智、体、美等方面表述朱瑞精神。学校把学习朱瑞精神与教育教学活动和规范管理相结合,让朱瑞精神体现在两操、路队、集体活动等诸多方面。政教处和少先队在学生中开展了“争当朱瑞式好少年”系列活动,让“扬朱瑞精神,做时代骄子”成为每一位龙小学子的自觉精神追求。学校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精神信念:我是朱瑞将军母校的 8
学生,我以生活在这个学校为荣;我是朱瑞将军母校的学生,我以学习朱瑞精神为责任。
四、我校红色文化景观规划前景展望。
文化校园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良,还包括对人文环境的发掘与组织。与当地文化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校园景观化的重要资源。景观校园版需要强调文脉,根据当地人文历史,我们将校园设计的文脉定位“红色”。既记载了历史的沧桑,又展现了校园文化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是文化授受的平台,是服务于学生活动的场所。以英雄人物为元素,打造龙河中心小学红色人文校园。公园式的校园与红色文化相交融。形成特色的人文校园。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景观人文校园。
今年的景观规划:
两条景观轴,三大板块,两大景观带的格局。今年打造的重点是校园内的两个池塘及周围的景观布设,体现古典园林式红色校园特色。
“红”体现的是一种信仰和理想,也体现着一种精神。当然,我们所追求的红色德育不是红卫兵、红袖章、样板戏、红语录式的形式化“满天红”德育,而是在现今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传承一腔红色精神,传递一股红色信念,传袭一脉红色薪火,传播一种红色文化。“昔日走出炮兵元帅,今天迎来时代骄子”,朱瑞将军母校的红色德育之花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