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
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
———专访一汽无锡柴油机厂党委书记蔡真法
■本报记者王立佳
《中国汽车报》:请您谈谈对企业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并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蔡真法: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文化对企业保持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根,其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企业生产力的成果和进步程度,切合企业实际、得到员工认同、与企业战略同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文化是凝聚员工的精神纽带。取得文化成功的企业能够在内部形成一种特有的氛围与工作激情,确立一种能够引导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并且这种原则会逐渐变成企业的理智与规范,每个员工自发地作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与企业形成心理契约,大家都在统一的原则下协同起来,追求共同目标,在无形当中就注定了企业的长盛不衰。
企业文化是产品品牌的灵魂。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与其说是购买一种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如说是购买一种心理价值,因为消费者不可能亲自鉴定产品的性能,只能依靠品牌对产品作出判断。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灵魂有多深,企业品牌就能走多远。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制度强制使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引导使人达到最高境界,给员工以希望,给工作以意义,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当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员工行为规范中时,就会使员工由他律转向自律,由被动变为主动,与企业达成心理契约,从而大大减少企业的制度成本。另外,当企业的目标追求与员工的目标追求达成一致时,就会在企业形成一种氛围,不认同组织价值的人会被逐渐同化,于是就可以内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牵引与约束机制,更有利于达成企业的奋斗目标。
自2009年以来,锡柴已经连续保持两年多的高产态势,为确保满足市场需求,全厂员工以企业发展为己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推迟婚期、放弃休假、带病坚守岗位等事迹屡见不鲜,展示了锡柴人“团结、拼搏、奉献”的铁军风采。例如装配车间2010年全年只安排休息日36天,CA6DL机加工车间,生产纲领为7.5万台,全年实际完成接近10万台,2010年锡柴全年实现柴油机产销突破43.6万台,同比增长20%,向一汽集团、向用户、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中国汽车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锡柴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企业文化,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真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锡柴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以“自主、创新、和谐”为要素的企业文化体系。
自主是最大的事业,我们靠自主赢得过去,更要靠自主掌握未来。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的终极武器。和谐是发展的保障,和谐使企业生存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心一意搞事业,专心致志谋发展。
二是形成了强调执行,不推客观的工作作风。
“一个口号喊到底,一条路子走到底,一项工作干到底”是锡柴的工作作风,这既是对锡柴光荣历史传统的传承,更是对锡柴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的凸显。在锡柴,只要厂部党委确定了明确目标,各个部门、所有员工就都能够做到任务分解迅速,工作执行有力。锡柴创业史上无数个鲜明的案例一次次证明:在锡柴,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文本文化,而是凝聚企业员工心智与力量的软实力,已转化为员工强大的执行力,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决战决胜的最有力保障。
三是建立了企业文化考评标准,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锡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于2010年5月21日下发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办法》,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验证、整改的循环提升。
四是企业文化深深影响锡柴的合作伙伴。
经过多年的渗透,锡柴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扎根,而且在其供应商、整车厂、经销商甚至用户群体中都有着很高的认可度。
各供应商不惜巨资购置设备,与锡柴新品进行同步开发、同步生产。为配合锡柴设备搬迁需要,供应商提前做好零部件储备,确保锡柴生产不受影响。高产期间,由于受产能所限,供应商想尽一切办法,优先供应、满足锡柴需求,双方形成了坚实的战略同盟。各经销商则以宣传、推广锡柴产品为己任,积极进行市场开拓。有的经销商还在自己的销售大厅开辟了专用场地,作为锡柴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产品系列和功能特点的展示阵地,让用户深层次地了解锡柴产品、认同锡柴文化。
《中国汽车报》:企业文化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与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一种人文的软性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用人机制等,如何确保倡导的企业文化能够得到上下一致认同的同时,并得以不断积累与发展?
蔡真法:锡柴通过主题引导、理念宣贯、载体搭建、制度规范等形式,狠抓企业文化的深植,确保倡导的企业文化能够得到上下一致认同的同时,并得以不断积累与发展。
1993年至今的18年中,锡柴先后开展了“潜力在哪里”、“我是一汽锡柴人”、“危机大讨论”、“锡柴人如何跨入二十一世纪”、“创新创牌全员学习”、“用户在我心中”、“满意在行动”、“做强做响一汽锡柴”、“新创业、新里程”等13次大讨论活动,在大讨论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和智慧精华,锡柴不仅将其融入到理念文化及其理念文化推演当中,还借助铸魂厂训这一载体进行宣贯,以每天早晨齐声诵读的形式,巩固记忆,强化认知。
近年来,锡柴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渠道和载体,如局域网和厂外网企业文化专栏、企业文化电子课件、企业文化电教片、企业文化专业著作等,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企业文化体系,而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9年,锡柴试点开展了企业文化示范班组争创活动,从班组精神、班组形象、班组目标等方面加大了班组文化建设的力度,有力推进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基层的发展,充分激发了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汽车报》: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既要符合社会现实情况,又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锡柴如何做到现实与长远的结合,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
蔡真法:“自主锡柴,实力锡柴,和谐锡柴”是锡柴的企业愿景,也是锡柴将企业现实和企业长远相结合的完美体现。自主是最大的事业,自主胜则锡柴强,我们靠自主赢得过去,更要靠自主掌握未来。实力是发展的基础,是职工利益不断提高的保障,是企业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依托。和谐是发展的保障,和谐使企业生存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心一意搞事业,专心致志谋发展。
锡柴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员工成果共享、履行社会责任、反哺民族工业三方面。成果共享即与锡柴广大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使职工更加潇洒”在锡柴绝不是空话一句。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中,职工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超过14%,收入的增长处于无锡市和行业的领先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即锡柴在大力发展企业,提升员工收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全力节能减排,聚焦低碳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反哺民族工业,着力打造“民族品牌,高端动力”,使“锡柴品牌”在世界叫响,成为中国
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体现了作为国有企业锡柴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中国汽车报》:如何评价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如:企业为了现实生存需要放弃文化建设,或者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需要而偏废了文化建设),有何建议?
蔡真法: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终极竞争力,对于营造企业内部、外部良好的环境及拓展企业生存空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对不能荒废甚至放弃。企业文化的成功建树,对内能创造良好的内部生态环境,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团队的协作力、企业的竞争力;对外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赢得用户的满意、供应商的认同、社会的尊敬。同时通过持续创新企业文化,拓展广阔的企业生存空间,提高企业形象、队伍形象和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落地
■王立佳
面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市场,持续稳定发展,是每个企业都渴求的发展态势,而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出现波动的时候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在企业发展的时候起到推动器的作用,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所在。
随着竞争的加剧与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压力,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但是,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又如何呢?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没有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绝大多数企业的文化建设基本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在领导在向上级述职或汇报的时候、在企业对外宣传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工具手段和宣传口号而已。
笔者在锡柴几天的采访时间里,感受最深的就是锡柴的文化落地。上至厂长、党委书记,下至生产一线的工人,所言所思所言所做,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味道,厂区、车间、班组,文化的落地之处随处可见。
从钱恒荣厂长和蔡真法书记嘴里听到的不仅仅是高深理论认识和响亮口号,都是实实在在的可遵循可执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典型事件和案例。锡柴不仅仅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是摸索并制定符合锡柴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从战略导向层面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从制度保障层面确保企业文化工作的有效落实,从行为示范层面彰显企业文化深植的强大效应,从风俗习惯层面企业突出企业文化载体的整体效应。让文化植根于锡柴的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甚者影响到企业的上级公司、周边的供应商、经销商、服务商,直至赢得用户的广泛认同。
文化建设难就难在落地、进心。只有落地了,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才具有可操作性与执行力;只有进心了,才能起到思想改变思维、思维指导行为的目的;只有落地、进心了,才能对内产生发酵效应、对外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积聚无穷持续的力量,最终实现人企的和谐共进,确保企业始终在“经济油耗”状态下稳定持续发展。
尽管锡柴的文化还不那么完善,不那么完美,但锡柴却解决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难点。由此我们相信,锡柴在企业文化的推动下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篇: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
文化自信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之魂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言书。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重要的地点场景,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味着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新时代的呼唤。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彰显着民族的生命力,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远源流长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支撑。2011年7月1日,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今天,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由“树立”到“坚持”是一个飞跃,也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相承一脉。只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更加看准了,更加认定了,既然是看准了和认定了,就不容置疑,不容含糊,就必须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到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对自身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价值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经世致用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接续历史和文化传统,把文化继承好、发展好,并建立起对文化传统的强大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坚实的文化基础。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的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根基,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这也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写照。
自信才能引发自豪,自豪才能焕发力量。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提并论,显示了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要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特征,顺应了人民的期待,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二要广泛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以辩证取舍的科学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融合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加强交流、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努力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要大力开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新局面。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必须要抓住机遇,推动文化大发展,再创文化的新辉煌。尤其是作为文化工作者,必须要牢记使命,认真履责,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出发,创作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更好地为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第三篇: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之魂
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之魂
作者: 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梁克国
来源:中国法院网
当前,各级法院都在积极抓好法院文化建设。为什么要抓法院文化建设?有不少法院同志,甚至个别领导同志不理解,存有认识误区,认为法院文化建设“务虚”成分大,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但是,作为一名曾经在基层法院领导岗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笔者始终认为,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之魂,不仅应抓,而且要下大力气去抓,要切实抓出成效。
在谈法院文化建设之前,笔者首先谈谈自己对法院文化的一些认识。“文化”这一词语具有多种含义,根据《辞海》解释,其中一个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在中国古代,“文化”是由两个词汇构成的,“文”字是和“武”相对应的,“化”字是指教化,二者合在一起表示文治与教化,即一种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维护统治的方式。法院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存在于法院群体中特有的文化。法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几个层次,但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即法官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共同价值追求,其它几个层次只是精神文化的表象。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的灵魂,对整个法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它具有导向功能。法院文化对法院发展方向进行了质的定位,从道义上解决了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基本司法问题,并为法官群体树立了道德模范和行为标准,使其明确了努力方向。
其二,它具有激励功能。法院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它利用共同价值观念将法官群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追求而不断努力,从而为法院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其三,它具有约束功能。法院文化所倡导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带来的行为规范,如同习俗一样,能够深深地影响法官个体,使法官个体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从而有力地推动法院廉政建设。其四,它具有辐射功能。法院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就能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法院和法官,进而理解和支持法院工作。
由此可见,法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它的本质是对法官群体进行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让广大法官对公平正义这一法律价值由认同到尊崇,最后升华到自觉地践行,就如同一面旗帜指引法官不断前进而不让其误入歧途。法院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是,通过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法官能够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使命,不偏不倚地执行法律,并能够将这种优良作风一直传承下去。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法院的文化建设重其表而不重其里,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如何高举法院文化这杆大旗,笔者谈谈几点体会。
第一,法院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渗透到法院工作各个方面,切忌“孤立化”。法院文化包含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要素,涵盖法院的方方面面,从法院场馆的设计、办案用具的制作、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法官执法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法院文化现象。因此,法院文化建设事关法院工作全局,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抓好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法院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当前法院一些同志误读了法院文化建设,没有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文化建设当作了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与其他工作完全割裂开来。还有的甚至将法院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搞几次文体活动、举办个学术论坛、建设个文化长廊等活动,完全把文化建设当成一种“点缀品”。针对此类现象,笔者建议,应当把法院文化建设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进行统筹部署,这也是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应重在落实,做好结合文章,把法院文化建设融入到执法办案、日常管理、干部选用、廉政建设等法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并根据各自工作实际,找准和选好具体的切入点、结合点,切实提高法院文化建设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第二,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门管理学问,必须与法院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切忌“偏颇化”。文化建设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管理。将管理植根于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文化进行“控制”,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但是,当前一些法院忽视文化建设的管理功能,把开展法院文化建设当作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这就走偏了方向。因此,我们应当把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理念,通过文化与管理的结合,不断地提升管理的层次和水平。要实现文化建设和法院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开展法院文化建设活动时,突出法院文化的指引功能,注重法官情操和司法核心价值观念的教强化和巩固,充分利用文化这一无形“标尺”来规范和约束法官行为,避免法官恣意乱为;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进行法院管理时,尤其要重视管理的“人性化”,给予法官足够的人文关怀,尊重法官人格,尊重法官职业特点,尊重法院工作规律,力戒简单粗暴。
第三,法院文化建设是一种精神熏陶,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切忌“短暂化”。法院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文火”和“慢功”,需要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切忌浮躁。同时,开展法院文化建设还需要做好“三个贴近”。一是贴近法官工作生活,以法官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让法官乐于参与和接受,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二是贴近中国国情,从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权架构方式出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司法为民”工作宗旨和“二为”工作主题,从而使法院文化建设适应我们的土壤,真正造福于法官和广大人民群众。国外的法院文化虽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绝不能盲目照搬。三是贴近现实工作需要,从推动法院工作现实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法院文化建设活动。比如,遇到法官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开展文体活动,以缓解法官工作压力,促进法官身心健康;遇到法官作风消极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励志人心的文化活动,给法官鼓劲打气,增强法官工作干劲;当法官廉洁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强化法院廉政文化建设,提高法官的司法廉洁意识。
总之,法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法官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法院文化建设着力加强法官的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打造司法工作的神圣性、崇高性,才能使法院工作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来源: 中国法院网
第四篇:“文化”企业之魂
在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曾经无数次被北方少数民族征服或战胜过,包括鲜卑族、匈奴、蒙古族、满族。但每一次被征服的结果,都是征服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性、最终溶入汉民族文化体系中。原因很简单,北方少数民族拥有的只是战马和刀剑,而作为一个国家永续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哲学、政治制度、文字、历法、文化艺术和法律却十分缺乏。
汉民族有着成熟的文字体系、教育传统、科举制度、军事理论(《孙子兵法》),有相当深湛的农业技术、纺织技术及医疗技术(《本草纲目》),有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思想哲学体系――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哲学。这一切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不具备的,所谓“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旦马上得天下,真正治理天下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只好向被征服者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征服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传统,融入到整个儒家思想文化圈中。在这一点上,满族的历史体现得最为典型。
一、文化力“化天下”
历史上匈奴帝国的扩张可谓是空前绝世、气壮山河,战马横扫欧亚大陆、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从此消失,从民族特性甚至血统上融入整个汉民族之中(一部分融入东欧民族之中)。原因何在?很简单:匈奴没有自己优秀的文化、没有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民族,没有内涵的民族不具备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力和同化力,没有文化根基、没有意识形态、没有一整套社会管理体制,一旦完成了军事征服,自身也就开始瓦解。
匈奴在历史上曾经征服过很多民族,但是,从军事征服汉民族胜利的那一天开始,它自己就已经被汉民族征服了,被一种先进汉民族文化征服,这种比军事征服更彻底、更不可改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军事的征服可以亡国,但文化的教化是“化天下”亡天下。
二、“文化力”组织第一要素
是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在刀光剑影、炮火硝烟的背后永远隐藏着两种对立的哲学。人类所有的政治、经济的变化,都是新哲学与旧哲学进行较量的结果。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自然法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人类一切法律和道德的根本来源。它汇集了人类一切正义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套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它有两大原则:一是道德原则,一是理性原则。自然法则就是人类的总道德法、总宪法,是由公道、正义、理性等一切有利于和平与仁爱的思想习惯而组成。它是永恒的,但又是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自然法则,谁也不能对这个自然法则勾勒出具体轮廓,但谁都明白它的根本精神——正义、理性、道义、和平、仁爱、平等、宽容、自由和公道。
因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文化的铸就企业主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文化是高于资金、技术、厂房和设备的第一要素。”必须在自己的公司确立起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必须有公司的企业文化信条、必须培养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经企业团队的心志砺练、经验沉淀,并靠智慧提炼与升华而成的企业文化内核虽已形成,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完成。
三、文化建设核心:教育与融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件必须长抓不懈的事业。这一建设也不是仅仅停留于宣导和灌输的层面,而应是在企业中深入人心,为企业提供滋养,成为企业与每个人息息相通的血脉,让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行为风格。惟其如此,才能达到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品牌和实力的目的。这就需要强调企业文化必须贯穿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过实践后再传递到每个员工。当然,可以编写《企业文化手册》,可以举办各种企业文化座谈会和读书会,也可以外聘讲师进行企业文化授课。但更重要的是老板本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传统道德、必须符合公司业已确立的企业文化信条。企业文化信条的确立和《企业文化手册》的编写都不困难,难的是真正把写在纸上的东西实际做到位。因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将企业文化信条、企业的经营理念,对组织的组员教育、宣贯,使“文”融而“化”入组员的骨子、脑髓、血液中。
四、文化永远是企业之魂
一个企业,所处的业态和环境也许某一天会改变,但企业文化却能永远灿烂,照亮企业的前途。我们期翼并相信,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能成就出百年基业。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想让自己企业走向成功辉煌企业主必须永远牢记这一点——“文化永远是企业之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终止的一天,而唯一可以永生的就是文化。文化力是组织第一要素,是组织之魂,组织做大时,且记:找回组织的“灵魂”,让魂附体!
第五篇:弘扬主人翁精神 铸就企业发展之魂
弘扬主人翁精神 铸就企业发展之魂
尊敬的领导,尊敬的评委,尊敬的同事们。大家现在 好!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属于自己的名字,每个人都有所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当然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就像参加我们这次活动的各位同仁,都代表着所属的单位,当我们 来到一个集体的环境中,我们都不在是个人,我们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素质,代表一个企业的文化,代表一个企业的品牌。就像外面有人吵架,是包头市供水总公司管网修建公司的职工和任何人在吵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管网修建公司的和人吵起来了。回头说和哪个哪个单位的吵起来了,很少能涉及到个人,事实上,我们有时候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我们的点点滴滴都会和我们的企业相连在一起,而企业和我们的命运,又会相连在一起,我们的今天的主题就是 弘扬主人翁精神,做企业的主人。那么很多人说,我们是给企业打工的,我们怎么又会是企业的主人呢,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展开来讲,我们通过这个活动,通过感悟,通过分解,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首先我们来看作为当今优秀职工的宣言。
主人翁精神是一种品德,用自己一颗正直、忠诚的心,打造自己与企业的辉煌。我们为什么在座这样的宣言呢,实际上企业不稳定因素来自于人员的不稳定。我们都知道企业的“企”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止,企业没有了人就是终止。企业好比是水,我们好比是鱼,如果没有了水,鱼也就不存在,那么如果只有水没有鱼,那么这个水也是死
水。所以我们今天通过这个活动来深刻理解这个含义,让我们真正把握我们在企业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通过理解感悟,企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我们在企业中能获得什么。
通过主人翁意识改变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定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职业变得更加辉煌,我们都希望我们从企业的历练中拥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我们要深度理解企业是什么。当我们在企业不能融入的时候,实际上往往是我们对企业了解多少,理解多少的诠释。
第一个观点《企业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
现在我们一问周边的朋友,企业是什么?他们会反问一句,是国企还是民企。我们来继续问,国企民企有什么区别么。他说有,我说:那你怎么理解,他说国企就是铁饭碗,风吹雨打都不怕,民企就是泥饭碗。现在我来告诉你,首先你从理解上有误区,今天按照你这种理解,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你都将遇到最前面的两个字叫做“消极”。因为你的态度就是消极,那么消极的态度会导致消极的行为,那么消极的行为一定会导致消极的结果。我相信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不愿意要的东西。
你只把自己看成一个打工的,不管在哪里都是消极的情绪,这缺少了主人翁意识,你没有把自己看做企业中的一员,看成企业的主人,企业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的公司,专业就是专科,领导者就是你的导师,同事就是你的同学,企业总经理就是校长。
当你拥有了这种企业主人翁意识,你就能很快找到位置,学习到为你所用,对你的生活工作都有利的东西,如果你在企业里没有这种意识,没有人用你,更别提重用了,那么一个物品我们觉得没有利用价值了,我们会把它丢在哪里?人呢?当一个人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进步,你没有把自己看做企业的主人,没有主人翁意识,也就意味着你没有能力,没有人会重用你,同样人生的价值观又在哪里,人生价值又在哪里,今天我要告诉各位,无论您是怀着什么样的心境,坐在这个会场,来的这次演讲比赛活动中,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主人翁的意识,从此为企业,为个人带来更大的辉煌与精彩。
公司总经理就是校长,领导者,师傅就是您大学的导师,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企业,因为今天我们会发现,在所有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自然规律,当今的领导者是他们原来的领导教出来的。有多少领导者出自于围墙的院校之内,已步入社会就是领导,公司发展的决策方向。很少,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者皆出自于企业里面的锻造。所以亲爱的朋友们,拥有主人翁意识的领导们未来会培养很多的领导,而今天我们拥有主人翁意识的各位同仁未来也将出现很多的领导,这一切皆是正常现象,但这一切不属于理所当然,这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做了企业真正的主人,我们要感谢我们生命旅程中,那些为我们提供机遇,提供平台,锻造了自己,锻炼了自己,历练了我们人生为未来美好生活的提供了资本,那些个领导们,师傅们,那些我们一起奋斗的同事们,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我们作为包头市供水总公司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就应该拧成一股绳,共举一面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立足本职、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要得到什么——这便是主人翁精神内涵的体现。
作为一名供水人,我们深深地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努力拼搏,团结一心,克难奋进,才能让我们的供水公司发展壮大,竞争力增强,立于不败之地。“皮之不存,毛将何在”,一个企业,如同一个民族,当它强大时,它的人民就会扬眉吐气,神采飞扬;当它衰落时,人们可能只有暗自嗟叹。因此,应该把企业当成一种力量的源泉,生命的支撑,视企业如生命,与企业共命运。让我们与供水共成长共壮大。
作为包头市供水总公司的一员,我们最起码的底线,叫做什么,叫做责任心。
当我们来到企业的时候,刚刚走进一个领域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很迷茫,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未来收获是什么?所以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 望尽天涯路,这个时候就会迷茫,惆怅,如果你在你的工作中迷茫了,那么说明你在工作中不具备,或者是具备的不够完善你的责任心,哪怕是我们一个打扫卫生的阿姨,一个保安,任何一个位置都应具备责任心,任何一个位置不具备责任
心都是很要命的事情,而最终影响的一定是自己,责任心是什么,责任心是一种职业操守。责任心是一种责任道德,在任何时候,也许你能力可以差一点,能力差一点没有关系。如果责任心差了,比能力差还可怕。能力差,人们能量才而用,而责任心差,往往能酿成大祸,一个不负责任的电工,可能给企业导致一场火灾,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司机,可能会导致一场车祸,任何一个岗位失去责任心,都会给企业给自己,带来可能今生无法挽回的损失与灾难,我们一定要具备这种主人翁意思,这种责任心,才能踏踏实实地迈出第一步。
我们正迈在成功的路上,离成功还有很远,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成功的定位又是什么,每一天都有自己的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叫成功。正如孙中山先生说,我认为成功就是天下为公,毛泽东先生说,我认为成功就是为人民服务,渔夫认为成功就是能让我今天打满鱼舱,太阳底下抽颗烟,而我今天许晨浩的演讲能让所有的来宾满意,那就是我今天最大的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