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自古以来农村就是中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使中国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同时农村的多样化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农村的多样化包括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传播.农村的政治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薄弱的问题,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农村群众的文化利益,建设先进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生态、诚信、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是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下面本文就农村文化建设作一个简要的调研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迈向神州大地的各个方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较快上升势头,农村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硕果累累的骄人成绩!一: 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改变,增强了乡镇文化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具体措施有:(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比如我市在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着力
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以打造甜玉米、马铃薯、韭黄、梅菜、荔枝、年桔、蔬菜、花卉等8大特色农业品牌为主攻方向,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全面发展。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做大做强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把农业效益的主要途经从生产环节向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扩展。实施农业科技促进行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龙头企业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强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力支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稳步提高。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等要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二)农民阶层结构快速分化,促使农村文化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娱乐化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已明显分化为种植业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乡镇企业工人、外出打工农民等若干阶层。不同的阶层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他们在文化需求上呈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而阶层分化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利益、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导致的!农村社会阶
层的分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现代化进程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1、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利于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仅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 农民的分化使从事土地经营的农民数量改变了随农村劳动力增长而增长的惯常的模式,相对地减轻了有限土地容纳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态势。3.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使社会处于稳定状态.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三)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文化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初步显现。
第二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杨贵荣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7.1%,明显高于43.1%的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多地少,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农民收入上不去,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才有条件扩大规模经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提高生活水平的目标。但是,发展反对农村的首要工作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从事农耕农作。的知识含量
中国目前已经出现农民大量过剩的问题,但是很农民,特别是农民的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各家各户从81年的联产承包全面推行到现在,家庭变大了,人口增加了(分家了)但是可耕作的土地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开路,盖房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等),很多农民家庭所占有的土地只需父母耕种就够了,生产的粮食远不够养家湖口,只好外出打工。社会对打工仔打工妹的要求提高了,至少要求高中毕业,不是高中毕业的就不能维持现状多久了。农村的孩子只有靠读书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走出村寨才有出路,不能再回到自己的村寨去加入已经过剩的体力劳动队伍,否则就一代不如一代。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
教育
就我们亚练乡来讲,在我们乡内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首先,我们乡内有10个村,也就有10所小学,现在还有3个村在加建小学,全乡有1个初级中学,这些学校基本满足了学生的上学要求,从2000-2003年间小学辍学人数占30%,初中辍学人数占19%,之后我乡的教育受到县教育局以及市教育局的重视,每年向我们乡教育事业投资达100多万,所以,从2003年-2007年间小学辍学人数减少到6%,初中辍学人数减少到4%,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基本上没有反对让孩子上学的家长。大家都有说:“知识就是力量,是我们发财至富的力量。”此外,教育局在向我乡教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多,据了解今年可能达到150万左右。
道路以及房屋的建设
在2002年以前,还有4个村道路不畅通。在2003年,我们乡政府打着:“要冶富先修路的口号”使每个村子的道路都畅通。方便的农民们的劳作以及向外的勾通。政府还每年资助20修路费。
在2003年以前,一个村有40%是瓦房,60%是土房,到2005年的时候,瓦房的数量已中75%。并且,政府还资助没有资金建设房屋的农户,资金是4000元,名额是每本4户。
经济建设
我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甘蔗、芒果、烤烟”甘蔗农户每年的收入为10000-40000元,芒果农户每年的收入为10000-20000元,烤烟农户每年的收入为15000-40000元。收入在40000元以上的称为“烤烟大户”
此外,并不是每家每户的收入是这样,还有40%的农户只有少量的土地,所以他们的收入并不高,每年的收入就是1000-5000元左右,还有10%的农户是做生意为生的,因此变成了商人。
计划生育
2000年以前,有5%的农户有超生的情况出现。经过计生委员会的教育与、处罚。2000到现在没有超生的情况发生。每家只生两个孩子,政府还鼓历少生优生,所以只生一孩子的政府要给奖金以及教育上的资助(九年义务教育免交一切费用)。所以,在我乡基本加慢了人口的增长。
农民的认识
现在人们认识到:“真正占主导地
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知识,诸如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等。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到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据统计,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有一半以上是由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生产的。今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我们现有生活、行为方式和各种社会活动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重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劳动收入将十分丰厚。知识经济对劳动者就业的具体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必将导致大量低效率工作岗位的消失,从而使得大批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失去就业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三大产业都必须以知识为前提,以高科技为支持。如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芯片工厂和软件公司为代表的知识型企业迅速增长,经济出现高度知识化、人才化的特征。表现为企业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产品成本中知识成本所占比重超过50%,甚至更高,而一般劳动力的成本急剧下降,仅占10%左右。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发展,使高新技术职业成为21世纪社会的职业主体,这就为既拥有高新技术又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不少新的就业机会。
劳动者应做好哪些准备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在未来的高新技术职业中谋得一席之地呢?
一是要增强“知识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即站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前列的、受人崇拜的不再是拥有百万家产的富翁,而是拥有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真正的动力是具有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知识和创新能力取胜的人,是具有生产、分配和使用知识能力的人。
二是要接受大学教育。几乎所有有关新职业的预言都表明,机器人制造、卫生保健工程等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热门职业,而这些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远非高中生所能胜任。据美国劳动统计署统计,未来10年内,80%的就业人员需要具有大学学历,这其中的80%还必须接受有别于大学文科的教育,或者在读完大学文科后再接受其它方面的教育。
三是必须通晓电脑。21世纪电脑的重要性就如电话在20世纪的作用一样。在21世纪,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培训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最热门职业仍属电脑人才。美国《商业周刊》指出,目前最为紧缺、最为炙手可热的是网络技术人才,其次是为工商企业提供高级技术咨询服务的人员,再次是从事各种应用程序编制和设备开发工作的人员。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不懂电脑将被视为信息时代的“文盲”、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这样的“文盲”在寻找工作时也就自然地失去了一张有效的通行证。通向未来世界的三张绿卡:计算机,英语,驾照
四是应储备多项技能。预言家认为,21世纪一个人平均每隔5年就得更换一次工作。这就表明人们必须有多次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更新,才能胜任新的社会角色的需要。因此,面对挑战,人们必须储备多项技能。也就是说在本职、本岗位之外还必须再掌握几种职业技能,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说学会不断地掌握新技术将成为我们未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是具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人们必须尽可能地多方面发展,具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以适应职业变革的需求。改变职业、变换工作可以使人们从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或圈子中跳出来,使其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带来了硅谷的成功。人们称这种不断变换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为“文件夹工人”。21世纪,“文件夹工人”走红势在必行。
六是掌握国际性语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国界的“地球村”时代已经来临,跨国公司正是今天世界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带动劳动力流动的国际化。在21世纪,劳务出口,将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就业的大通道。在这一背景下,不懂海外文化和语言,就等于被关闭在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口译和笔译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需要大量能够迅速准确地翻译出多种复杂文件并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语言人才。在海外语言沟通方面近乎“文盲”的人,在未来社会里,其活动空间无疑将大大缩小。
以上就是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的基本调查情况。
第三篇: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现状
生育文化阵地好载体建设不断优化。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一条街等生育文化阵地实现了村(居)全覆盖,市和县(区)报刊、电视台、电台、网站建立了人口计生专题栏目,人口计生电子书库和人口学校电化教学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如滨城区所有村(居)均配备了电子书库,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设了标准高、规模大的人口文化大院;无棣县各级人口学校共设立352个图书室或者图书角,收录图书2.5万册;北海经济开发区投入10万元为全部22个村建立可高标准、永久性的人口文化一条街,投入15万元将计生妇保大楼内部走廊的墙面改造成宣传生育文化的窗口;等等。
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通过组织文艺宣传队伍等形式,面向基层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充分发挥庄户剧团等文艺团体的作用,通过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的方式弘扬新型生育文化。如阳信县人口计生局与梨乡艺术团、农村庄户剧团把“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内容编排成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积极开展生育文化下乡活动;沾化县人口计生局与渔鼓戏剧团等联合编排节目,展现了实现计划生育30年来农村的新变化;等等。
农村生育文化助推人口计生工作 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滨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男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对劳动力性别和数量的要求逐步降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为新型生育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接受了新型生育文化的群众在转变婚育观念之后,由于抚养的孩子较少,消费支出也就更少,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实现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促进传统养老方式的转变。家庭养老是滨州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是,“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只能靠儿子来养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实际上等同于儿子养老。然而“养儿防老”的现状并不能让人满意。老年人住在矮小破旧的老屋中,儿子娶了媳妇后住在宽敞气派的新房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新型生育文化倡导男女平等、男孩、女孩具有同等继承家产的权利,也有同等赡养老人的义务,使部分群众逐渐认识到儿子、女儿一样可以养老。随着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非生男孩不可”的意愿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下降。
促进民俗文化的转变。“养儿防老”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实际困难而做出的“务实”选择,但在这种“务实”的背后,则是沿袭了几千年的“传宗接代”的传统文化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观念的转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随着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其影响必将日渐势微。目前,“生男生女都一样”、“儿女都是传后人”作为一种生育观念而不是一句口号逐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育行为,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各级要进一步达成共识。文化的力量绵延而巨大,文化影响甚至决定行为。农村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点,也是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的领域。为此,必须在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中,高度重视生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坚持“管理、服务、文化”三位一体。建议把生育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全市人口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在宣传教育部分占一定权重,使之真正引起基层重视。引导各级将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和基层宣传教育成效。
整合部门资源协力推进。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同步发展生育文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做好融入文章,坚持场所、设施资源共享。同时建议将加强农村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文化部门履行人口计生职责责任书内容,将生育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有措施、有效果。
制定农村生育文化发展规划。生育文化发展需要在规划框架内推进,确定分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发展和推介品牌,注重阶级性、系列化、长远性、操作性的一体化。把生育文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和阶段任务相结合,达到整体连贯、局部推进、整体发展;把生育文化发展的系列化与可操作性相联系,形成全面铺开与重点突破的结合,达到重点推介与一体带动的整合。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和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生育文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人口计生工作基础、不同民风民俗的地方,总结积累不同模式的经验。以县区为单位,认真总结推广特色和经验,形成“一县(区)一品牌、每年都有新亮点”的发展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举办业务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宣教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生育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让群众参与到生育文化活动中来。
第四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五篇:当今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当今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农民文化生活开始丰富,但是仍旧比较贫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在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同时,农民文化生活开始丰富;一是农村文化逐渐增多,农民信息接收渠道日益拓宽,农民不仅可以看报纸、杂志,还可以看有限电视,数字电视,目前,数字电视转换到边远山区已开始推进,一些年轻人学会了上网,部分农民对网络已不再陌生;二是乡镇宣传文化系统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文艺汇演等形式,使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活跃。民间文艺团队的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是现有的文化活动还是难以满足足群众的需要,农民文化生活仍旧比较贫乏。很多农民的娱乐活动还是仅仅局限于看电视,除此之外,别的文化活动很少,目前文艺团体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单向性,临时性的特点,现有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域的覆盖也远远不够,往往只局限在乡镇街道中心地段和节徦日,一些乡镇文艺演出一般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的村子,每年的文艺演出能有三、四场,而位置偏远的村子每年几乎仅能看到正月十五由秧歌队,龙船队等组成文化队伍的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