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22 号 【发布日期】2008-02-14 【生效日期】2008-0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8〕22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二月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意见
省工商局
(二○○八年二月)
2007年省委省政府将“建设覆盖全省的12315消费维权网络”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各级政府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制村、社区、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旅游景点、学校及其他商品服务消费较为集中的经营网点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22084个,12315消费维权网络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比上年增长60.60%,接受消费者咨询比上年增长29.8%,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将大量的消费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权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但也存在服务站点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够规范,基础建设及运行经费保障还不到位,联络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等薄弱环节。为巩固和提高12315为民办实事工作成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经营和消费环境,现就进一步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权益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意义重大。各级政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完善“政府领导,工商牵头,部门协作,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创新12315消费维权运行机制,全面提升12315消费维权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拓展延伸12315消费维权网络。各地要进一步推进在商场、超市、企业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点,建立健全集中受理、实时分流、分级督办的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咨询大平台,提高消费维权工作效能。积极推动各类行业协会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力量和技术优势,建立和完善受理消费者申诉、解决消费纠纷工作机制。加大力度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闽政文〔2006〕161号)有关精神,将乡镇、街道设立消委会分会的工作提前于2008年底完成,进一步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化和拓展12315消费维权网络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作用。赋予12315联络员食品安全宣传、监督、指导等职能,加强12315联络员食品安全工作相关知识培训,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要组织对现有工商部门12315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升级,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网络延伸至条件具备的“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全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网络,强化流通领域以食品为重点的商品安全信息监控和商品质量监测功能。
四、进一步加强消费维权服务站点建设。要在落实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四个一”、“四统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建设标准,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要做到组织机构健全,硬件设施完备,各项制度完善,业务流程规范,外观标识设计统一。县(市、区)政府要保障12315服务站和行政村、社区12315服务点基础建设及日常运行所需经费。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对“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建设工作的指导,不断提高服务站(点)工作水平,推动消费维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进一步提升12315消费维权工作效能。要加强12315数据分析中心的业务建设,做好消费领域动态和市场秩序状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发布12315数据分析报告、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推动12315消费维权工作重点向标本兼治、治本为主转变,将接受投诉、调解纠纷与引导消费、规范经营相结合,从事后维权转移到事前维权与事后维权并重上来,从被动为特定消费者服务转移到主动为不特定消费者服务上来,从根本上提升12315消费维权工作效能。
六、进一步加大12315消费维权工作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渠道,继续大力宣传做好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报道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的成效和做法,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政府要树立一批12315消费维权工作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巩固和提升12315消费维权网络建设的成效,推动12315消费维权工作再上新水平。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模版)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关于全省看守所监管执
勤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7〕20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财政厅,武警福建省总队:
福建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关于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工作的方案》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安排资金投入,予以支持保障,为看守所的安全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确保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顺利进行,切实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关于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工作的方案
(福建省公安厅
武警福建省总队
二○○七年十月)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武警总部在山东省召开的看守所安全工作现场会精神,积极推进监管执勤改革,实现看守所“二无一降”的目标,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视察山东省寿光市看守所的指示精神和公安部、武警总部山东现场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确保监所安全为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福建”,以确保监所安全为目标,努力构建“人防部署严密,基础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联防协同密切,监督保障有力”的安全防范体系,实现监管执勤工作创新、安全和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安全第一的原则。把确保监所安全作为开展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实用,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扎实推进。
(三)厉行节约的原则。周密部署,科学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四)充分发挥武装警戒震慑作用的原则。在保持监墙哨、增强武警在监墙上武装威慑的前提下,增设武警监门哨。
(五)密切配合、分工负责的原则。看守所、武警中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共保安全。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组织领导,福建省公安厅与武警福建省总队联合成立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公安厅分管领导任组长,武警福建省总队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公安厅监管处负责人、武警福建省总队司令部负责人和作战勤务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公安厅,由省公安厅监管处负责人任主任、武警福建省总队作战勤务处负责人为副主任,省公安厅监管处和武警福建省总队作战勤务处、通信处有关人员为成员。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指导改革工作。
四、改革内容及标准
(一)调整警戒模式,优化执勤部署。
1.设置监门哨。驻所武警中队兵力编制38人的,设昼哨;编制45人以上的(含45人),设昼夜哨。
2.调整监墙哨。中队编制38人的,看守所内监墙达到建设标准,昼间可设1个制高点哨或监墙游动哨,夜间恢复2人对角哨部署;编制45人以上的,保持监墙昼夜对角哨部署。
3.配置备勤力量。在监门哨附近设置武警备勤室,配置2-3名备勤人员作为处置突发情况的应急力量,并在昼间定时到监墙岗位或巡视道巡逻,对监墙哨兵形成有效控制和支援。看守所要实行监控、巡视二岗合一,警力向管教和巡视监控岗位倾斜,夜间除值班巡视民警外,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备勤民警。
(二)完善警戒设施,筑牢安全屏障。
1.建好AB门和监门哨位。AB门原则上设置在看守所收押大厅(收押室)与进入内监区闭合通道之间的适当位置。通道外端监门为A门,通道靠内监区端监门为B门。武警监门哨控制A门,看守所民警控制B门。武警哨兵负责查验出入监区人员的手续(看守所出具的有效手续),防止无关人员出入监区。AB门要安装门禁系统或电动遥控装置,保证哨兵在不离开哨位的情况下能开启监门。
监门哨位设置在靠近武警控制的监门一侧,能通视AB两道门(含人行的小门、车行的大门)和AB门之间、收押厅至A门之间的通道。无法通视的,必须在观察死角处安装监控探头,供哨兵观察使用。武警监门哨使用面积原则上不少于4m2,门、窗要加装铁栏杆或其他安全防护设施。哨位内要安装子弹安全箱、监控、报警、通信等执勤必备设施。
2.建好备勤室。武警备勤室原则上与监门哨位连在一起。备勤室使用面积一般在15m2左右(有条件的内建卫生间),摆放2张以上单人床,并配备储物柜、桌椅、电风扇(空调)、电视机等设施。放置枪柜的,备勤室安防设施应符合武警部队兵器室管理标准。备勤室钥匙由武警中队保管。
3.完善监墙、周界控制系统等警戒设施。
看守所监区的内围墙(监墙)高度要达到规定的5~5.5米,并安装周界控制系统(含高压电网、周界报警系统),且内围墙(监墙)内外5米无建筑物。编制38人武警中队的看守所,监墙顶部安装1~1.5米的防护钢网,并安装一道蛇腹形刀刺网。编制45人以上(含45人)武警中队的看守所在监墙巡逻道内侧防护栏上安装一道蛇腹形刀刺网。
(三)着眼科技强警,完善技防手段。
看守所要以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对现有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将监门哨、监区围墙等重点部位的信号接入武警中队勤务值班室,实行全时段监控。完善看守所和武警中队各哨位、勤务值班室的报警设施,实现联动报警。
(四)着眼合力制胜,密切联防协同。
1.完善对AB门的管控。由值班民警和执勤武警哨兵各守一道门,并认真制定监门哨岗位职责,严格岗位工作规范,健全联防机制,完善联防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脱逃、冲监、袭警等事件,能够一呼百应,及时处置,形成既相互制约又互为支撑的安全体系。
2.加强看守所与武警中队协作机制。看守所对在押人员出所就医、投送监狱时,武警中队要派兵实行武装押解;看守所一次收押多人或者收押重要案犯时,武警监门哨备勤战士要协助收押;因特殊情况,看守所夜间需打开监室门时,武警监门哨备勤战士要协助现场警戒,从而形成协作配合,共保安全的合力。
五、实施步骤
(一)制订实施方案(7月15至7月20日)。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根据公安部、武警总部山东现场会的要求,参照山东省试点看守所的做法,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订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实施方案。
(二)开展试点(7月21日至10月31日)。省公安厅与武警福建省总队确定漳州市第一看守所、龙岩市、长汀县、永定县、连城县看守所为“看守所安全工作试点示范单位”。并组织联合工作组,到各试点单位进行指导,明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各项工作检查,加强对试点单位的业务指导,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三)总结推广(1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根据5个试点示范单位的工作情况,于2007年11月联合在试点示范单位召开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现场会,总结和推广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和做法,全面部署全省看守所开展监管执勤改革工作。各设区市公安局和武警支队要在现场会的基础上,根据改革的要求,全面分析论证,不断总结完善,逐所开展工作。保证有条件的看守所,力争2007年底前完成监管执勤改革任务,其他看守所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监管执勤改革任务。
(四)检查验收(2008年7月1日至7月30日)。省公安厅和武警福建省总队组成联合工作组,逐所对武警监门哨设置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作为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中遇到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解决,确保监管执勤改革取得实效。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支队、中队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认真开展工作。
(二)准确理解,严格标准。各级公安机关、武警部队要充分认识看守所开展监管执勤改革的重要性,准确理解公安部“山东会议”的精神实质。严格按照改革的内容和标准,加快监所设施的改造步伐,尤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看守所,要加大治理力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监管执勤改革的任务。为推进全省看守所警戒执勤改革,省公安厅将在监管处网页设立看守所警戒执勤改革工作专栏,及时反映各地动态。同时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将结合工作检查,加强对全省开展监管执勤改革的检查指导,随时通报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三)细化任务,加强配合。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要根据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内容和标准,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每项任务完成的时间、标准、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工作中,双方既要明确分工、认真按照计划完成各自任务,又要加强配合、优势互补,协力完成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任务。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要加大对看守所民警和武警官兵的培训力度,结合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公安机关要根据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需要,配齐配强看守所的警力,进一步筑牢看守所安全防事故的基础。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省监察厅关于福建省市场中介组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182 号 【发布日期】2008-10-20 【生效日期】2008-10-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 省监察厅关于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分开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8〕182 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省工商局、省监察厅制定的《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分开工作实施方案》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月二十日
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
分开工作实施方案
省工商局 省监察厅
(二○○八年十月)
为彻底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分开问题,进一步推进中介组织规范发展,根据福建省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关于印发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闽中介〔2008〕1号)精神,现就我省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分开工作(以下简称分开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分开工作目标
实施分开工作,实现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与所属的中介组织在工作、组织、经济、场所四个方面彻底、完全分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介组织管理体制,促进我省中介组织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使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平等竞争的经济组织。
二、分开工作范围及时限
分开工作范围为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挂靠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运用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向委托人提供代理性、信息技术服务性等有偿服务的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会计、审计等独立审计机构;资产、土地、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房地产价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安全生产等评估机构;检测、检验、认证等鉴定机构;测绘、监理、科技、档案、培训、担保等服务机构;信息、信用、技术、工程、市场调查等咨询机构;职业、人才、婚姻、教育等介绍机构;工商登记、广告、商标、专利、税务、房地产交易经纪、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房屋拆迁、政府采购、拍卖、因私出入境、经纪、证券、保险、期货、货运、报关等代理机构。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交易经纪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四个行业的分开工作于2008年年底前完成。其他行业分开工作,可借鉴以上四个行业分开工作好的经验与做法,于200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三、分开工作内容
(一)组织分开。做到“三个不挂”:机构不挂靠,中介组织不再是挂靠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所属机构,与原挂靠单位不再有隶属关系;干部不挂职,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在编人员不能在中介组织兼职,也不能担任中介组织的业务顾问;人员不挂编,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变为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人事档案转由县级以上人事部门认可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
(二)工作分开。中介组织不再是挂靠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所属机构,与挂靠单位不再有隶属关系,不再履行挂靠单位的任何行政职能。中介组织不能以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名义开展业务活动,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不得为中介组织招揽、指定业务或干预市场中介组织执业。
(三)经济分开。就是财产、财务要分开,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与中介组织财产关系不明晰的,在依法审计的基础上,进行资产划分,明晰产权归属。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不得占有、平调、借用中介组织的资产,不再是中介组织的投资者,不再享有所有者权益,不能以任何名义收受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费用,也不得以机关工会名义入股等任何形式从中介组织谋取经济利益。
(四)场所分开。就是各级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办公场所,不再提供或租借给中介组织作为执业场所,已租用或借用的,年底前必须搬离。
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分开后,其名称必须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的要求,不得冠有原挂靠单位的名称字样或带有挂靠单位的痕迹。
四、分开工作步骤
(一)2008年11月底前,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方案》规定的分开范围、内容、标准、步骤和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本部门分开工作具体方案,并与挂靠的中介组织依法签订分开协议。依据本部门分开方案及签订的分开协议,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分开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完成。分开方案应报同级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及上一级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分开协议应明确分开时限、人员分流安置、资产处置、中介组织改制后新的发起人(合伙人)人选等事项。
(二)2008年12月20日前,各设区市协调小组及省财政、建设主管部门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交易经纪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四个行业分开工作完成情况和总结报告报省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
(三)2008年年底前,省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交易经纪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四个行业的分开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向省政府报告。
(四)2009年6月20日前,各设区市协调小组及省各业务主管部门将除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交易经纪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四个行业以外行业的分开工作完成情况和总结报告报省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
(五)2009年6月底前,省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对除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交易经纪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四个行业以外行业的分开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向省政府报告。
五、分开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分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按时完成。
(二)明确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统一部署,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分开工作。挂靠单位应与中介组织就分开问题进行协商,提出方案,明确进度,达成协议,达成的分开协议应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备案。中介组织的产权界定,由挂靠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国有资产,出具有关报告。
(三)规范管理。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与中介组织要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分开方案、协议,对中介组织的资产进行界定和处置,妥善安排人员分流,办理人员安置等有关手续。分开后的中介组织必须依法及时到各级有关登记管理机关或审批部门申请变更登记,或者重新登记和审批。
(四)严肃纪律。在分开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对收回的国有资产,应严格登记制度和财务管理。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处理。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指导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进行分开工作,使队伍不乱、专业服务不间断,确保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正常有序地运转。
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分开的,视情予以停止执业;拒不分开的,注销执业资格。对不及时开展分开工作或不按时完成分开工作的地方和部门予以通报;对弄虚作假、隐瞒不报等违纪行为追究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纪律责任。
(五)加强督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分开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加强对分开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分开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彻底、完全分开。各级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主管部门制定分开方案,认真组织实施,适时开展督查。要处理好组织协调与各负其责的关系,牵头推进与齐抓共管的关系,充分调动省直主管部门与各市(县、区)的两个积极性,做到条块结合,上下联动,使各个方面步调一致、相互协调、共同促进。通过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进程,进行分类指导,搞好情况综合,对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召集联席会议协调解决。
曾经进行过脱钩改制工作的单位,要对照“全面分开、彻底分开”的要求,全面梳理核实,认真进行“回头看”,切实做到组织、工作、经济、场所四个方面彻底分开。
设区市、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汇总辖区各阶段分开工作情况、报表及总结,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协调小组;设区市和县(市、区)协调小组汇总本辖区分开工作情况报上级协调小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总本行业分开工作情况报省级协调小组。具体报送表格及要求详见附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整规综合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整顿和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116 号 【发布日期】2008-06-11 【生效日期】2008-06-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整规综合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8〕116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整规综合办研究提出的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意见
省整规综合办
(二○○八年六月)
为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推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长效机制建设,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现就进一步做好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抓住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根据坚持科学发展和着力民生民心的要求,针对关系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市场、重点商品上下功夫,集中力量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抓好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农资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安全生产、打击走私、房地产市场、矿产开发、价格秩序、环境污染、串通投标的专项整治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其它专项整治工作。
(一)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组织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打假保春耕、打假促安居、打假保名优、节能与民生计量”五个“金质亮剑”系列行动,同时开展规范使用名牌和免检产品标志、地理标志、能效标识、生产许可证、“3C”认证等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健全“两级督查、三级监管、辖区负责、过失追究”的分级监管责任制;强化“黑名单网上公开,限期抽查复检,整改不力吊证”的重点监管机制,从源头上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巡查制度和溯源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档案动态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监管。整顿规范涉及民生的计量和标准,确保医疗卫生、贸易结算、能源消耗、环境监测等计量器具准确可靠。牵头单位:省质监局。
(二)突出食品安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继续围绕“五类产品、一个行业”即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的主要食品污染开展全面治理和专项整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和宣传教育“七大”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监管,重点整治小企业、小作坊、小摊点、小餐馆和食杂店。加快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的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安全。牵头单位: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三)药品市场专项整治。依法规范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的质量管理,深入排查药品安全隐患,坚决打击涉及面广、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大案要案。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加强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疫苗、检验试剂、一次性使用无菌输(注)器具、植入、介入材料等医疗器械,以及麻醉、精神等特殊药品监管;开展兴奋剂生产经营专项治理工作和电疗、磁疗、光疗物理设备和隐形眼镜市场专项检查。按照“两网”建设“示范县”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以整治农村药品市场为重点,加大对边远山区及与周边省份接壤地区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牵头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季节,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护农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农资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等行为。继续开展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的清缴置换,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牵头单位:省农业厅。
(五)推进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我省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重点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认真贯彻《2008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加大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与保护知识产权重点企业的定期沟通协调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大力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支持企业积极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牵头单位:省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努力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状况继续好转。工作重点主要包括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水上交通与渔业生产、民爆器材与烟花爆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建筑施工、旅游安全、特种设备和学校安全等十项安全专项整治。总牵头协调单位:省政府安办。
(七)打击走私。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对走私的重点区域、重点商品、重点渠道、重点主体实施严厉打击;进一步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对重点环节的整治和管理;加大对走私大要案的查处力度,加强检查和监督。牵头单位:省打私办。
(八)矿产开发专项整治。重点打击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持勘查许可证非法采矿等行为,会同相关部门关闭“禁采区”内采矿活动以及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企业;严肃查处破坏矿产资源案件。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九)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重点规范房地产交易环节,组织开展房地产中介经纪市场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监管,规范交易结算资金管理,保障交易安全。严格实行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查处未经备案的经纪机构和未注册的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从事中介经纪业务行为。加强房地产经纪合同“霸王条款”检查,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为,减少合同纠纷。牵头单位:省建设厅。
(十)价格秩序专项整治。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组织开展惠农、教育、医药、通信、资源环境、技术监督、海洋渔业等行业的价费专项检查,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牵头单位:省物价局。
(十一)环境污染专项整治。继续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一是重点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问题,严厉查处环境污染与破坏水源行为;二是集中执法检查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加工、造纸、电力、钢铁行业,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三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挂牌督办的环境案件进行环保后督察,确保查处到位、整改到位。牵头单位:省环保局。
(十二)开展串通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会同省纪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纪律的手段,在集中力量查处一批串通投标违法犯罪案件的同时,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形成打击和防范串通投标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机制,有效遏制工程建设、土地、矿业、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中的串通投标行为,加强投标市场的规范化、法律化管理。牵头单位:省监察厅、公安厅。
二、着力治本,建立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长效机制
(一)注重预防和制度创新。认真总结推广七年来各个专项整治工作的好做法和经验,注重和加强规范市场秩序的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长效机制。对已经整治多年的领域要以规范工作为重心,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巩固专项整治的工作成果。特别是要注重和加强预防体系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方法进行探索,在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群防群治上下功夫,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府监管结合起来,把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运用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加强市场经济秩序的源头治理,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格局。
(二)加强法制建设,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强有关规范市场秩序的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健全和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亟需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有关部门要提出立法建议,主管部门要抓紧立法调研,做好法规、规章草案的起草工作。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充分利用政务网建立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衔接机制与信息沟通平台,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之间、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建立健全执法线索通报、案件交接、联合办案、联动执法等工作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避免出现“应当移送而不移送”以及以罚代刑的执法现象,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
(三)创新监管方式,健全监管体系。理顺职能,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监督执法体制。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从商品生产制造、储存、运输、批发、零售到使用消费等环节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源头执法监管。实施分类型监管,建立监管对象信用等级分类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加强低信用等级对象的监管,提高执法监管有效性。实施群众性监督,执法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完善本部门举报奖励制度,落实举报奖励经费,充分调动群众举报违法犯罪行为的积极性,健全行政执法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四)规范中介组织,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把规范、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作为今年整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部门要按照分工强化对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坚决清理不合规范和违法的中介机构,抓好中介机构信用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品牌中介机构,带动和促进整个中介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调动行业协会力量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把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作为发动社会力量抓整规的重要工作抓手。通过中介机构的有效运作,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延伸和强化部门对企业的监管。
(五)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部署,加快推进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建立诚信自律机制;加强对监管对象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信用的记录和奖惩,推行信用分类监管,推进行政监管部门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实现联合监管;推进信用法规建设,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需求,推动和规范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
三、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整规工作舆论环境
围绕整规工作重点,加大整规工作宣传力度。各级整规办、宣传部门和专项整治牵头部门要加强对整规宣传工作的指导,突出宣传的社会性、群众性,增强宣传实效。要重点组织开展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大型宣传活动,反映全省整规工作的情况和成果,展示整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各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整规工作,在全省范围营造舆论声势,大力宣传整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适时曝光大案要案,发挥舆论的威慑力量,始终保持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增强广大经营者、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倡导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强整规宣传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整规工作的舆论氛围,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加强领导,确保整规工作责任的落实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整规工作的责任感。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整规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始终把整规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增强做好整规工作的责任感,继续坚持“围绕市场、注重机制、构筑平台、各方切入、强化责任、抓好基础、循序渐进、合力推进”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做好整规工作,推动市场经济秩序持续好转,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要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整规工作平台。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整规工作领导,把整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围绕整规工作重点和专项整治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专项整治工作平台,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问题会商制度。各专项整治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牵头意识,承担牵头责任;相关参与单位应主动融入工作平台,依照部门职能承担相应的职责,加强与牵头单位的配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三要加强督查,确保整规工作责任的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对整规工作的统一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单位,落实工作任务;要继续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通知》要求,强化整规工作的行政督查,尤其是加强大案要案的重点督查。省整规综合办要强化督查督办,监察部门要会同整规综合办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及时追究不作为部门的责任,确保整规工作落到实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关于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关于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工商局关于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6]16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省工商局《关于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工作意见》转发给你们。请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共同推进我省商标品牌战略的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三日
关于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工作意见
省工商局
(二00六年六月)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商标事业发展迅速,近五年商标申请量连续位居全国第五,已跻身商标大省行列。但我省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仍较少,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尚未成为商标强省。为落实《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大力推行商标品牌战略”的要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现就我省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统一认识,积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目前,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与中国名牌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出口名牌由各相关部门组织认定或评选,各具特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我省品牌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竞争力。
商标品牌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商标品牌的总体水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市场和资源不断向品牌集中的趋势下,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是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客观要求。我省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数仅为全省企业数的0.6%,其产值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8%,实践证明,企业的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以后,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迅速增长,企业合法权益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强化。
各级各部门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要积极推动商标品牌战略的实施,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商标品牌发展规划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培育力度,推动“商标品牌兴企、商标品牌兴农、商标品牌兴市”,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二、务实推动,指导各类主体及时申请商标注册、使用自主品牌
各级工商部门要积极推行“商标注册建议书”、“商标策略提示书”、“商标法律告知书”等商标行政指导制度,指导各类主体主动尽早申请商标注册,为扩大商标总量夯实基础。要会同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创业型企业、服务性行业、定牌加工企业积极申请商标注册、使用自有商标,走自主创牌之路;指导扩张型企业对准备进入的行业提前注册商标;指导龙头企业合理扩大商标注册类别,扩大保护范围;指导出口型企业及时到境外注册商标,实行“商品出口、商标先行”,拓展国际市场。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各级工商部门要积极会同农业等部门,积极指导开展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申报工作,支持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牌经营,推广“公司+商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扶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稀”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品牌。
三、加强引导,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要素的同时,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争取同级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条件的地区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对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给予补助,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认定的企业给予奖励。
工商部门要按“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做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的扶持工作,指导企业加强内部商标管理,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商标品牌的美誉度;要将商业、服务业在国内注册的服务品牌列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认定范围;会同税务部门引导各地龙头企业、利税大户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优先推荐我省支柱产业商标品牌认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会同各有关部门对已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强化跟踪服务,共同推动企业创建国际化强势商标品牌。要挖掘振兴传统老品牌,加强对全国性和地方性老字号的认定保护,使有价值的老字号商标品牌焕发异彩。
中心的,可按增设分支机构或增加经营范围的形式予以核准登记。支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设立集团,凡是母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控股子公司3个、集团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4000万元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均可申请设立企业集团。集团母公司是农业产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的,集团母公司注册资本与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可进一步放宽到1500万元和3000万元。对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权作为投资的,允许企业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权作为非货币出资,按不超过注册资本40%的比例予以核准登记。经所有权人出具授权文件,允许企业名称中冠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文名称。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实施远距离监管,实行两年一次年检,第一年只需报送年检报告书,可免予年检审查。市、县(区)工商部门对生产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在登记辖区内选择任何地方作为生产场所,可不办理分支机构的设立登记。
四、发挥效应,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基地
鼓励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其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为核心,相关中小企业既分工又合作的相关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或产业特色明显的地区,要积极推进注册集体商标,以集体商标带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基地。鼓励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开展委托加工、许可使用,增加商标品牌的附加值。建立激励机制,积极支持使用自主商标品牌出口企业的发展。促进形成产品、企业、行业、区
域品牌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产品、企业、行业、区域的知名度,提高对国内外技术、资本等资源的凝聚力和吸附力。
五、依法监管,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
加快制定我省著名商标认定、保护和管理办法,完善、规范商标品牌的培育、储备、推荐、认定、保护和管理机制。按照数量、质量并举,重在质量的原则,坚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推荐、认定标准,保证商标的含金量,防止出现认定条件过低、认定数量过多致使法律保护资源滥用。各级工商部门要主动联手其它部门坚决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各级工商部门要坚持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打击和规范相结合,着力治本。建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数据库,导入商标品牌信用评价监管体系,积极探索商标品牌保护的长效机制。对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称作为企业字号申请登记的,除权利人授权以外,工商部门不予核准。强化打假维权协作机制,协同相关部门,加强与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地区协作,进一步完善“打假保名优”网络,充分发挥区域性商标保护协作网的作用。对涉及侵害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权的举报和投诉案件线索,及时受理、快速处理。对带有苗头性、复杂性的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案件,及时发现、及时化解、及时处置。
工商部门要会同公安部门,认真执行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关于在打击侵犯商标权犯罪工作中加强衔接配合的试行规定》,加强涉嫌商标犯罪案件的移送,加大对商标权的保护力度;会同经贸、外经、版权、知识产权等部门认真贯彻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强展会商标权的保护,促进会展经济健康发展;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印刷业管理条例》,加强商标印制监管,打击商标印制中的侵权行为;加强定牌加工中商标使用行为的监管。
六、大力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商标品牌意识
各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通过举办推介会、展览会等形式,开展注册、运用、保护商标品牌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大力宣传和普及商标法律法规,引导广大企业自觉运用商标品牌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社会各界的商标品牌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商标品牌、爱护商标品牌、发展商标品牌的良好氛围。
各地工商部门要鼓励高知名度商标企业积极参加商标品牌协会,指导商标品牌协会为会员企业开展创牌前期辅导工作和维权服务工作,支持各有关行业协会指导会员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商标代理市场监管,规范商标代理秩序。积极发挥商标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构筑以宣传、推介、咨询、运营、评估、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服务体系,努力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品牌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