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路径

时间:2019-05-13 13:0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路径》。

第一篇: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路径

依法治国自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始

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架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尊重、服务、公正、合作、诚信、自律是领导干部道德观念的基本内容。只有尊重和服务人民群众才能尊重法律,只有公平、诚信用权行政,才能体现法治精神,只有合作、自律慎独待己,才能孕育法治思维。领导干部道德观念是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的文化支撑。可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道德建设和依法治国相辅相成,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还必须要成为依法治国的思想引领和动力支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实现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队伍是党的领导得以实施的载体和核心。十八大之后落马的“老虎”和“苍蝇”道德水平的集中堕落说明,一般的道德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发挥领导干部的核心和示范作用,必须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问题进行重新认识,进一步探索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自律意识淡薄,内在动力不足 道德是一个人对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的敬畏和服从。官员道德建设不仅包括其作为一般公民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也包括其为满足组织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党性原则等各种要求,即官员的道德建设是一个私德、公德、官德三者统一的建设过程。其中官德的标准远远高于私德、公德的要求。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应该自觉对照党规党纪、党风党约,用远远高于一般社会的标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践道德行为。但事实上,很多党政官员依照公权在手,什么道德观念、价值准则和宗旨意识便被抛出脑海,为谋求私利不讲良心、不讲底线,更不讲道德,特别是这几年因贪腐落马的一把手,其罪行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私欲的膨胀,道德观念自律意识的丧失,不仅徇私枉法屡见不鲜,通奸、赌毒等低级畸形生活方式也普遍存在。

(二)规范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专业机构缺位,法律依据空白 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专门的组织和规则提供活动开展的载体和原则。美国、英国、韩国等国众院、参议院、企业、社区等各种社会组织都有一个道德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则、章程、条例和法律。中国有着优秀的德治传统和德治文化,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德育标准。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建国以来更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道德模范。但是政府和党委设有纪委、关工委、党校,却没有一个专门查找和纠正官员个人道德作风问题的机构,更没有针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专门道德标准、监督失德行为的专门法律空白,导致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组织保障不足,在官员道德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社会的监督和政府的惩治变成九龙治水,于法无据,成为国家吏治体系的软肋和漏洞,失德失信问题虽然和徇私枉法现象一样作为贪官的标签,受到的惩罚相比之下要轻微的多,随意的多,与其作为贪腐思想根源和意志动力的地位不相符合。

(三)惩治领导干部失德行为的舆论监督法乏力,约束效力虚化近年来,党的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蜕化变质败类,一方面是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放松道德修养,违反了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不顾党纪国法约束,进而陷入犯罪的泥淖。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约束效力虚化的体现。中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道德规范,但是我们却没有相应的机构和法律,我们有世界上所有国家最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我们的群众、社会在舆论监督方面却由于我们国家的新网出版制度、网络信息发布模式、人的思想观念等原因,却没有成为对领导干部的失德行为造成强大的制约和威慑作用。我们领导干部失德行为的暴露和公开往往出现在其身败名裂、待罪落马之后,往往伴随着家族腐败、情妇

通奸、畸形心态等罪行才得以显山露水,那么在其刚刚滑向犯罪深渊,失德行为还没有火锅殃民的时候,舆论一味的热捧、一律的负面失语,正是我国惩治领导干部失德行为的舆论监督乏力、约束效力虚化的集中体现。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官公私德同修,树立领导干部道德思想牢固信仰

官德、公德、私德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三个侧面,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私德是基础,公德是境界,官德是核心,互为前提,互相依存。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为政以德,还要注意以德立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官员面临危险处境,两难选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所降低,有所侧重,而更应该远远高于常人的标准约束自己,把乐于助人提升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拾金不昧凝结为“两袖清风,公正廉洁”,把忠诚守信转换为“官不欺民,立木为信,”把爱岗敬业诠释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目标细化为方向,要求落实在行动,方法形成为习惯,思想树立成信仰。只有每一个领导干部在内心重视自身道德修养,注重道德约束,构建道德信仰,整个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原发动力,才能构筑起思想保障。

(二)自律他律并重,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全面监督

欲培养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促进优良领导干部道德的形成,把约束与引导、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必须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全面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监督。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悠久的“德治”传统, 它强调为政者必须以德从政, 率先垂范, 修己安人,即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本质上是属于自律的范畴。到时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民往往默认“好官难做好人”,“有权即任性”,能升官前后自我要求一致,用权之时家国标准不变的领导干部毕竟不是全部,那么他律对于整个领导干部建设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著名理论家、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一切政治问题都是制度问题, 人们需要的与其说是好的人, 还不如说是好的制度。实施制定专门“道德规范”、健全优化内部考核与外部监督、严格干部选拔制度、强调激励与推行淘汰等措施,构建完善的领导干部他律体制,来强化对领导干部建设的监督。

(三)科技文化共用,创新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和文化思想观念对人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同样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过程中,也可以从文化影响方面和示范带动方面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创新路径。比如利用网络和芯片技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在各种媒体网络平台上开展道德教育课堂,把优秀的领导干部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宣讲材料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甚至拍摄成影片运用艺术的手法潜移默化的教育领导干部,改变以往的单纯说教的教育方式,真正让领导干部自觉的接受道德规范,主动的践行道德准则,感受领导干部高尚道德行为的魅力和影响。

(四)制度体系完善,构筑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做任何事都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运用法治思维,体现法治观念,让制度来保障行为的合法、合理、合目的性。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也要逐步实现“道德问题法律化”、“道德建设法治化”,通过构建完善的道德目标规范体系,有效的道德建设实施程序方式,有力的失德行为制约手段,全面的道德建设监督机制,使得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能够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成为牢固的思想支撑和共产党领导能力的核心实力,持续不断的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建设能力。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路径探析

【摘要】在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导向下,当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领导干部们往往决策短视,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增长,造成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如果不改变政绩评价指标的单一化,环保执法只能屈从于gdp发展“大局”,所谓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转型,提倡绿色发展等不可避免沦为缺乏动力的宣传口号。在此背景下,本界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唯gdp论,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样也是政绩之一,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更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上了日程,开展该项审计工作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能够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刚刚起步,正处于试点阶段,相关制度、流程等诸多方面亟须完善。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 离任审计 会计核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第十四条: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强调“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求“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并进一步指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决定》提出后,引起全国各地的共鸣和热议,各地陆续安排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对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这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业务,由此步入公众视野。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研究刚刚开始,对相关概念的认识还未统一。根据我国目前实际,参考张宏亮等(2015)[1]学者的研究,将自然资源资产界定为三大类:一是像矿产资源等正在或将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二是如保护性森林资源等这类具备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然资源,三是与前二者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由此,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可界定为是对领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如对当地自然资源境开发利用情况、资源环境污染防治效果等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活动。

一、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给领导干部带上了环境“金箍”

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包含了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使用等内容的审计,导致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时会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以前,我国不少地区的发展片面地依靠自然资源,为了片面追求gdp指标,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提出后,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显然行不通了。这一全新的举措,将自然资源与领导干部的考核密切联系起来,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大有益处。

(二)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防范和惩治腐败行为

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提出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职责,一方面领导干部需要评估资源保护业绩是否能够经得起事后审计,可以部分规避因个人私利而置相关制度规定于不顾的恶意开发项目,防范腐败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审计治理自然资源所使用资金的流向及效果,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一般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第三方面,也有利于完善自然资源政策法规,提高自然资源资金管理能力,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全方位的遵守并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政策。

(三)有利于前后任工作的交接,可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业绩

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所接任单位的全面的、真实的情况,由于审计对前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已经盖棺定论,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改变了责任推诿不清现象,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障工作的连续性。

二、现阶段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只包含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领导干部们往往以gdp考核为导向,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只考虑任期内一时的经济发展,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短视行为非常严重。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后,将倒逼领导干部重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因数必将成为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决策层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开展该项工作也必将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来看,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不甚明确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原有离任审计的内容上有所拓展和延伸,审计的范围和难度也超出以往经济责任审计很多,同时由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全新举措,无既定程序可以遵循,无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使得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难以确定,事实上,审计界也没有达成较为统一的共识。在审计对象方面,我国目前实行党委领导地方政府的政府负责制,在这样的行政体制下,分管副市长直接领导具体的职能部门,但对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等由不同的副市长领导,在审计追究损害责任时,是该追究政府一级领导的责任,还是分管直接领导的责任,或是具体职能部门领导的责任,对领导干部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即审计对象不明确,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一大困境。另外,审计内容也不明确,对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审计的关注重点是什么等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界定清楚。

(二)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

为将《决定》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开展,目前,我国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某类具体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是审计制度上的创新,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指导和约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加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业务,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可遵循,也没有成熟的操作流程,使得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部分工作无章可循,最终可能流于形式。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本身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相关工作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的支撑,但目前这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一是信息技术得不到保障,自然资源资产本身复杂,种类繁多、分布不均衡,审计的过程中,取证范围广,区域特点和明显,需要运用到不仅仅包括审计本身,还需地理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共同配合,同时由于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资产分别归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这些自然资源资产的信息也分散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中,因此亟须完善的信息技术全面搜集并协调整合自然资源的有关信息,自然资源的监测等也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

二是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如前所述,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分散,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搜集相关信息、获取审计证据,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大多是财会专业出身,之前的教育模式及工作经历决定其对自然资源的了解和辨知有限,不具备合理分析自然资源相关信息的能力,专业人才缺乏现象预计在短期内必然存在。

三是缺乏充分完备的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传统的审计需要依据一系列的凭证、函证、财务报表等资料,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也不例外,其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在企业或政府能够提供充分完整的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的基础之上,如完备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相关资料。但由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对自然资源价值量化的难度非常大[2],使得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核算及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处于探索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路径

(一)强化领导干部责任分工,明确审计对象和范围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的是推动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切实担负起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集约化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健康持续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其审计对象应该是各层级领导干部。当然,对领导干部进行更加清晰的权责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甚至具体的个体身上,并建立责任档案,坚持终身问责,这是明确界定审计对象,顺利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前提。另外,在审计范围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范围是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其在任职期间的责任目标。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其在组织机构中的地位及其应履行的职责,在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应引入对自然资源的相关审计,包括任期内自然资源开发保护、使用、收益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政策审计等。

(二)明确审计内容

将自然资源并入干部离任审计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在原有离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再行补充自然资源审计相关内容,综合部分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任期内自然资源相关政策审计。主要审计是否全面落实了国家自然资源相关政策,政策的执行是否符合相关程序,所开展的自然资源项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否建立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问责机制等。

2.任期内治理自然资源的资金使用情况审计。主要审计任期内治理自然资源资金的使用是否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环境治理方案是否优化,是否有资源浪费现象,投入资金成本是否取得最大的效益,是否按照预算使用资金,是否超出了治理本身带来的效益以及是否按进度及时拨付资金等。

3.任期内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的审计。主要审计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否做到既保证来任期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又保护了环境、避免过度开采,并保证前后任期之间的健康持续,以及其使用途径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和市场化配置需求等。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切实可行审计程序

为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细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关操作指南,建立详细的考评机制,明确考评指标和权重等,同时为协调上下级审计机构、同级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可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有关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做好技术支撑。由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复杂性,在开展相关审计工作时,需要多方协助配合,如政府机关、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等,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为方便整合分散的自然资源信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非常重要,先进完善的信息技术是高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可以大大减少审计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大信息化管理的投入,例如可以构建相应的网络系统,建立规范标准的自然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统一管理和分析相关的自然资源信息,同时,为了使审计的业务模块得到优化,可以集成专业的审计数据库,在其中加入对各个地区实施动态监控自然资源的数据,使不同层级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共享自然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展开审计工作。

2.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针对现有审计人员,加强其有关自然资源领域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快速将其培养成够胜任自然资源审计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考虑在高等院校开设自然资源会计、自然资源审计等有关的专业课程和方向,培养一批新的专业人才,为今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常态化开展储备足够的人才。

3.加快研究自然资源会计核算及报表的编制,提供量化的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会计核算及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关专家和学者应加快这一步伐。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同时结合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此基础上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首先合理区分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对单项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进行实物量的核算,其次再进行有关价值量的核算,然后综合核算各类自然资源,最后,在此基础上汇总纳入整个核算体系。在整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和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一样,要包含各项自然资源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以此来反映本期各项自然资源的存量和价值的变动情况。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建设与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建设与爱国主义 摘要:1992年在中共十五大会议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第一次被正式提了出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各方面的基础建设得到了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主义的法制也日益健全,同时,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任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城乡贫富差别的扩大,社会道德的滑坡。本文将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建设与爱国主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爱国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的了巨大的发展。我们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额逐年稳定增加,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我们在经济建设取的如火如荼的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的道德建设却逐渐的下滑,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日渐降低。中国传统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的道德观念日渐丧失。一个没有优秀道德的民族怎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优秀的道德作支撑的国家又怎能真正的富强?

一、何为爱国主义?

所谓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着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二、一边是经济的增长,另一边是道德的滑坡。

(一)公民个人道德的缺失。

南京的彭宇案引发的一个社会为了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激烈争论,已经让许多传统上被我们认作“蛮夷”或“腐朽”的国家的人,笑掉大牙,也让我们“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在世人眼里,失去了伦理的质量。纽约时代广场上滚动播出的小悦悦事件更是让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缺失的国家形象暴露在世界的十字路口。也难怪小悦悦惨案发生之后,英国电讯报便发文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但却留下道德真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GDP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的声浪不绝于耳,另一边则相继发生了“黑煤窑”、“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的那样,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没有道德的公民又怎能谈得上爱国?!

(二)、经济增长背后,“企业良心”的丧失。

对生命的尊重,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应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能够在精神处于十分痛苦的状态下保持自己的生命而不去自杀,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作为人应有的道德。他指出,如果一个人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那么让他去尊重他人的生命是几乎不可能的。

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有道德的企业家必定会是一个爱国主义思想的践行者。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许多产业中就出现了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漠视工人的生命的现象。这种现象频繁地在发生在过去几年的生产事故中,而以煤矿生产行业为最甚。该行业的工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年年攀升。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截止去年12月 11日,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近三千余起,死亡的矿工人数达到549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6人。为追求高额的利润而不愿意把必要的资金投人到安全设备中,漠视矿工的生命安全,这是极其严重的道德败坏问题。一方面,每年成百上千的矿工倒在矿难之中;另一方面,拿着带有矿工血肉的钱的矿主们却一掷千金,挥霍无度。鲜明的反差最真实地勾勒出少数资源掌控者的可怕的道德现状。一个为了一己私利而致他人生死于不顾的企业怎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贡献?!又何谈爱国?!

(三)、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充满道德的社会环境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体现市场经济价值与尊严的场所。如果用一个道德缺失的社会环境来孕育市场经济的话,只会造成经济发展的混乱与无序,也会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对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和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来说是一种空前的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三、爱国主义与道德建设

(一)、爱国主义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概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时指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爱国主义是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对道德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做为一种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它要求人们把爱国、报国、兴国、强国、救国看作优秀美德。

(二)、加强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实践,形成了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对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针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缺失的现象,加强爱国主义 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公民素质,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加强爱国主义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道德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今天的现实看,要想重建社会道德规范。首先,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个在国际经济舞台纵横驰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有强大核心价值的国家。用道德力量塑造中国形象,应当紧密结合人们对国际金融危机认识的新变化加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族的自豪感、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科学发展的信心,成为一种思想道德的力量,从而为我们在国际经济舞台塑造中国形象增添强大动力。

其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按照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按照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进一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后,在全社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情操。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结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虽然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我们不能忽视了爱国主义的道德建设,只有将经济建设与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结

合起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儿女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健身社会主义社会的愿望才能实现。

第四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

评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干部要

“以上率下”

2014年11月15日 15:1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0

参与互动(0)

依法执政的法治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也要在法治框架内实现和完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也要在法治框架内实现和完成。按照《决定》做出的部署,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执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和基层治理法治化等方面,都将有值得期待的改革与措施。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全新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确立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保障了党领导建构的政治秩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志强分析,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在65年的国家建设过程中,一直在努力领导推动宪法、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并在宪法、法律体系下实现对国家的有效领导,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决定的。通过根本大法——宪法保障党的领导,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蔡志强说。

“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党员干部由先进分子组成,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思想建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善于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能够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局,为人民谋幸福。从这些特点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依法治国不是孤立推进的,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家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推进,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格局中,依法治国才能有效实施。”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认为。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机制

《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受访专家认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实现。

——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法治国提供可靠保障,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领导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和制度。党要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对依法治国的领导,通过完善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体系,保障法治的权威和法律的运行。

——党支持和保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运行。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执政,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党领导建设法治文化。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使各级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

按照《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尚需在很多方面加以改进。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明确,依法治国就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就是依宪执政。”许耀桐说,“一定要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有一种观念,好像法律是针对老百姓制定的,政府在‘法律之外’。对此,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自觉性,主动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辛向阳认为,目前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相对薄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法治理论,维护法治进程。

蔡志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但其内在逻辑和总体框架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有些法律条文存在互相冲突的现象,需要加以梳理;执法中存在的权力干预司法、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决定》提出,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许耀桐说:“党员干部要学法、懂法、用法,要自学,也要有系统的培训。各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部门,要将法律列入课程,让党员干部系统学习。”

“如果连法律法规都不了解,谈不上在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已有的法律法规,学习法治要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不仅要熟悉有关条文,而且要熟悉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式。”辛向阳说。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领导干部要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法治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培养法治思维能力。”辛向阳说,“在实践中,要善于把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制定决策,不断实践。只有经常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慢慢就会培养起法治思维。”

《决定》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蔡志强认为,要建立起和作风建设纪律要求一样严格的纪律,促使执政党必须带头守法。

《决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许耀桐认为,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出了事,第一反应是找关系,用的是潜规则,而不是法律。针对中国的社会传统,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个大命题。

蔡志强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密切相关。然而在基层,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基层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还要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将法律与乡规民约结合在一起。

针对基层法律人才缺乏的问题,蔡志强建议,司法干部要“下沉”到基层农村,并且教育培养一批知法守法、有法治意识、有能力的人留在基层工作。

许耀桐建议,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当务之急,要把学法列入党员干部重要的学习内容,要深入基层,对党员干部进行督察、监督,可以在基层党组织中间树立一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样板”,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动作用。(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第五篇: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谈如何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

【内容提要】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一党执政情况下,加强官德建设非常重要,关系到党风、民风、政风,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本文从从政道德的概念入手,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注重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其次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预防机制。最后要发扬民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正文内容】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是指领导者在运用公共权力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活动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领导干部从政道德,主要是指干部的职业道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德”,它基于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又高于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处于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既是调整干部同他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也是指导约束干部从政行为的准则,也是党和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从政道德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政府信用、打造政府信用权威的基础,是有效遏制和防范权力腐败、确保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进程的可靠保证。事关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 1 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根基。

一、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党风的状况。当前,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都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权为民,廉洁从政,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道德楷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领导干部的道德观念包括从政道德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人甚至对一些传统道德观念提出质疑,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在决定中提出“八个反对”,其中主要内容都包含了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存在的问题。目前从政道德主要存在“从政不勤,用权不公,为官不廉,工作不实,生活不俭”的不正之风,表现为:思想懒散,因循守旧,创新开放意识不强;学风不浓,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沽名钓誉,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吃拿卡要,贪财占利,滥用权力,为小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一些领导干部政治不坚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甚至欺压群众,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个人违纪违法案件不减的同时,领导干部从政道德也出现新的问题,如“串案”、“窝案”明显增加;腐败分子多数是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权钱、权色、权权交易交织在一起;腐败分子的作案手段趋于隐蔽等。要真正把加强从政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想在深处、抓到细处、落到实处,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将从政道德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 2

相结合、将领导干部自律机制与社会环境他律机制相结合,努力提高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体系。

二、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俗话说:一事清廉并不难,难的是事事清廉;一时清廉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清廉。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加强从政道德建设,必须把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作为终身课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常思党和人民的培养来之不易,常思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能辜负,常思淡泊清廉不迷心志,从而自觉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为党的形象增辉添彩。要做到这点,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三方面的素质要求:一要坚定信念,克己奉公。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也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各种历史关头,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坚定理想信念,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体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要求和鞭策自己。坚决破除“官本位”的陈旧观念和特权思想,把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条件地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下,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要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古人说得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既然接受了组织和人民的托付,就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切实履行职责。要勤 3

奋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共产党人克难攻坚的大无畏气慨,全身心投入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三要廉洁自律,清白做人。为政清廉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基本道德准则。“公生明,廉生威”,“为政之道,曰公与清”,谁办事公道,谁就有权威,谁就能得到人民的尊重。要做到廉洁自律,正确使用权力。对于怎样用权是从政道德的落脚点,因为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应着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对待权责问题上,领导干部应更多地看到责任,重视履行责任,格遵守各级关于党风廉政的有关规定,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做廉政建设的表率,带动和推进本地区、本部门廉政工作。

三、加强从政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首先要注重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学习和教育是提升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不断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才能从思想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意识。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抵御贪腐的思想防线,在欲望和诱惑面前不动心、不手痒。一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建设。领导干部必须遵循勤政为民的从政道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人民拥护不拥护”、4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根本标准,甘当“孺子牛”做一个名符其实的人民公仆。在执政的条件下,尤其要保持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勤政为民的优良品质,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设。百姓心目中的好官清官无一不是道德完善、人格完美的人物。从古至今,古有海瑞般的清官、今有人们永远怀念的周总理、现代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首先,领导干部应有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提供服务的职业理念,做到不因私情而屈法,不因私利而损法,保持高风亮节。其次,应有社会良知。我国某地方一官员因路过某地,路上遇一重伤者,众人要求该官下车救人,该官员以有事务而拒绝。后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当事人将该官员的车号及行为向有关部门控诉,后该官员被罢官免职。这位官员为自已的良知泯灭负出了应有代价。第三,领导干部要有较高的品格素养。做到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正直善良、谦虚谨慎,处处、时时、事事做表率,以其优秀的品质、高尚情操、人格的魅力感染部下、凝聚部下。

其次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预防机制。领导干部们身居要职,责任重大。有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独断专行、自我膨胀的苗头,这也容易滋生出一些特权思想和贪腐观念。有时,许多腐败问题的发生,仅仅就在一个念头、一个侥幸心理的产生之间。加强从政道德建设,要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入到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中,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5

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强制性导向作用,促进良好从政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要加强对源头的管理。要从管权、管钱、管人等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入手,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体制、制度的创新,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再次要加强对苗头的防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世间万事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纵观腐败事例,许多都是在矛盾侥幸的复杂心态驱使下,迈出第一步而不能自已。要吸取教训,做到未雨绸缪,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后要发扬民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把领导干部们的所作所为公开在阳光下,才能有效的预防贪腐现象的产生。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教育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监督是保证。监督既是一种民主权利形式,又是一种权力运行机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滋生腐败。只有加强监督,把领导干部置于组织、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中,才能有效做到防腐拒变。一是要发挥组织的监督作用。要按照程序授权、责任授权的要求,明确权力的边界。按照规范用权、科学用权的要求,认真抓好权力的运作。按照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的要求,加强用权的监督。做到法律、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的活动延伸到哪里,组织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二是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监督的主体。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最彻底的监督,也是最公正、最客观的监 6

督。要提高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激发党内外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人人负责,人人监督,才能防止权力行使者为所欲为。三是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新闻舆论由于公开性强、受众面广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监督上具有特殊的作用。要敢于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大胆对一些社会影响比较广泛、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事进行公开曝光,激浊扬清。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地行使有效的监督权。从而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群众的监督就到达哪里。

下载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领导干部如何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如何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内容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对权力的制衡作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筑牢广大领导......

    领导干部如何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如何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是领导者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活动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良......

    领导干部如何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如何加强从政道德建设 德是从政之本,为官之基。从政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拒腐防变和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是领......

    税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加强税务道德建设 古人云: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外之身,宁守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道德之于人,立天地之根本,失于德,则无法立身于天地......

    2018当代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当代领导干部道德建设2018 96分  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严三实”中“三严”的内容的是( )。(单选题3分)3分 得分:o o o o  o o o o  A.严以修身 B.严于律己 C.严以用权 D.严以......

    互联网背景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路径探析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当前它已经成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以快......

    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

    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把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思想意识,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道德......

    探析依法治国背景下邮政普遍服务管理(大全五篇)

    探析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邮政普遍服务管理邮政普遍服务是中国邮政的立业之本。近年来,立法机关已加快并将继续加速邮政普遍服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进程,既给邮政企业带来争取创设......